1、第3课 蚕长大了(教材P2729)授课时间:_累计_1_课时课题蚕长大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蚕的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2.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3.知道蚕的身体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刺激。4.知道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门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查阅资料和积累经验,掌握正确的养蚕方法。2.能用文字和图画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3.会借助尺子、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幼蚕的生长变化。4.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科学态度目标1.对养蚕活动及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
2、兴趣。2.能够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3.能够理解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能体会动物健康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人类行为影响动物生存。2.知道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到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教学重难点重点:交流养蚕过程中的新发现,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难点:认识蚕幼虫的身体结构及对应的功能。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4龄期的幼蚕、桑叶、棉签、放大镜、尺子、蚕的幼虫生命活动观察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蚕吐丝结茧的视频、给蚕结茧用的小架子或小格子、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提前通知学生把自己养的蚕连同蚕房及桑叶一起
3、带到学校。)同学们饲养的蚕宝宝现在长得怎么样了?(预设:长大了;长得白白胖胖的。)2.布置任务: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请相邻小组之间互相观察对方养的蚕,看看哪一组的蚕长得好,并交流养蚕的成功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聚焦3.提问:大家还记得刚出生的蚕的幼虫是什么样的吗?(预设:黑色的,小小的,像蚂蚁一样,身上有很多细毛。)4.揭题: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大的蚕。(板书:蚕长大了)【设计意图】通过互相观察养的蚕并交流养蚕经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养蚕方法。引入幼虫的概念,使学生将生活词汇转换成科学词汇。再引导学生回顾刚出生的蚁蚕的样子,并提问“长大的蚕又是怎样的”,激发
4、学生探索长大的蚕的兴趣,同时揭示本课主题。探索与研讨探索一:观察蚕的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1.过渡: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有哪些生命活动呢?它们的“家”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观察蚕和蚕生活的蚕房,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中。(教学提示:以学生带来的蚕和蚕房作为观察对象,若一组带来多份蚕和蚕房,可选择生长状况最好、接近4龄期的蚕进行观察;若学生养的蚕不够,教师需准备一些供观察的蚕。)3.提问:我们怎么知道蚕还活着呢?(预设:蚕在动;蚕在吃东西;蚕在排便;)这一次看到的和上一次有什么不一样?(预设:身体更大一些,颜色更白一些,周围的丝更多一些。)4.追问:为
5、了让蚕健康地生长,我们应该保证蚕的哪些生命需求呢?(预设:及时更换新鲜、晾干的桑叶,定期清理残叶和粪便,保持蚕房干净卫生。)5.讲解:蚕的生长需要进食和排便,因此需要定期清理蚕房以保持卫生。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个过程叫蜕皮。蚕蜕皮前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蚕共需蜕4次皮。蚕每蜕一次皮增加一龄,5龄蚕开始吐丝结茧。探索二:观察并描述蚕的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1.过渡:我们刚才观察了蚕的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接下来,我们就来观察它们的外部形态特征吧!2.活动:指导学生用肉眼观察蚕的幼虫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它的食物,并提醒学生蚕的幼虫非常柔弱,不能
6、用手触摸。3.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预设:蚕的幼虫是白色的,形状是圆圆胖胖的,约5厘米长,它吃的桑叶都留下弧形的咬痕。)4.布置任务:蚕的幼虫身体呈圆筒形,包括头、胸、腹三部分。那么,蚕的各个部分具体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用放大镜继续观察,并将观察结果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中。5.提问:这次,你们又观察到了什么?(预设:蚕的头部有嘴巴,可以吃桑叶;蚕的身体有很多节,有几节上长了脚,可以帮助爬行;蚕的身体两侧有小黑点;)6.讲解:(教学提示:出示蚕的身体结构图。)蚕的头部有口,主要作用是取食;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每节有一对胸足,主要用于协助蚕进食;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有4对腹足,主要作
7、用是运动;身体两侧的小黑点叫气门,主要作用是呼吸。7.提问:大家试着用棉签轻轻触碰蚕身体的各个部分,它有什么反应?(预设:蚕会躲避棉签的刺激。)8.讲解:蚕的头部还有眼,它是用眼和皮肤等器官来感知环境的。【设计意图】先从多个方面观察蚕的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帮助学生构建对蚕的幼虫的生活习性的认知。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细节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蚕的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帮助学生了解蚕的幼虫并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提升研究动物外部形态特征的能力。研讨汇报拓展与小结1.过渡:蜕完皮的蚕下一阶段会怎样呢?(教学提示:播放蚕吐丝结茧的视频。)2.讲解:蚕蜕皮4次后再经过约一个星期的时间就不再吃桑叶,身体变得发黄
8、发亮,并开始寻找吐丝结茧的地方。如果熟蚕没有合适的地方来结茧,就容易出现丝中毒而死亡的情况。3.布置任务:为了让蚕更好地吐丝结茧,请大家利用课后时间在蚕房中搭建一些小架子或用纸做些小格子,为蚕结茧做准备。然后观察蚕吐丝的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学提示:出示做好的小架子或小格子,演示制作方法,并提醒学生将具有即将结茧特征的蚕放到架子上或格子上。)【设计意图】告知学生准备开始结茧的蚕的特征,并指导学生为蚕制作结茧的小架子或小格子,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以便及时观察和记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学生在第1课就启动了蚕的饲养活动。通过一段时间对蚕宝宝的照顾,以及观察记录活动,学生对自己饲养的蚕有了
9、一定的感情,对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也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养蚕经验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组织学生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先用肉眼观察蚕的颜色、形状、大小,认识蚕的头、胸、腹三部分结构,然后用放大镜重点观察蚕吃东西用的口器、运动用的腹足和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气门),从而建构对蚕的外部形态的认知。最后针对前面的观察活动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基于观察记录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形成对蚕的幼虫的生命需求、生命活动现象及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课后作业见对应课时训练。第5课 茧中钻出了蚕蛾(教材P3233)授课时间:_累计_1_课时课题茧中钻出了蚕蛾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蚕蛾
10、是蚕的成虫,是由蚕蛹发育来的。2.知道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3.知道蚕蛾有雌雄之分。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4.知道蚕是昆虫,昆虫具有共同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能基于课前观察记录的信息,描述蚕蛾的主要生命活动现象。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3.能根据外部形态特征识别雄性蚕蛾和雌性蚕蛾。4.能基于对蚕蛾和蚕蛹的观察比较,推测蚕蛾身体各部分结构与蚕蛹的联系。5.能依据昆虫的共同特征,认识更多的昆虫。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采用多种方法观察蚕蛾,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神奇。2.敢于表达、乐于分享观察蚕生命过程的收获。科学、技术
11、、社会与环境目标能在较长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难点:比较蚕蛹和蚕蛾的形态,推测蚕蛾与蚕蛹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蚕蛾、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蚕蛾破茧羽化的视频、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一段时间过去了,你们的蚕茧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呢?(预设:蚕茧破了一个洞;蚕茧里面钻出了蚕蛾;蚕茧变空了,里面有一些皮;)2.讲解:蚕吐丝结茧后,经过1015天,蚕茧中钻出了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也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阶段。3.揭题:蚕蛾长什么样?与蚕的幼虫和蛹相比,蚕蛾身体的外部形态特征又有什么不同
12、?它的生活习性发生了什么变化?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蚕蛾。(板书:茧中钻出了蚕蛾)【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蚕茧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发学生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告知学生茧中会钻出蚕蛾,明确本课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索与研讨探索一:交流与蚕蛾有关的新发现1.过渡:大家都有观察到蚕蛾破茧的过程吗?(预设:观察到了;没有,只看到已经出茧的蚕蛾;)2.布置任务:请大家在组内交流这段时间观察到的有关蚕蛾的生命活动现象,达成一致意见后选出代表进行班级交流。3.活动:播放蚕蛾破茧羽化的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寻找自己以前未观察到的细节。4.小结:蚕蛾破茧前会从口器中分泌液体,使蚕茧软化、变薄,直至出现一个小
13、洞,蚕蛾会从小洞中慢慢钻出。蚕蛾钻出蚕茧后不久就会交尾,交尾34小时后,雌蛾开始产卵,产卵不久后它们就会相继死去。探索二:观察蚕蛾1.过渡:我们知道了蚕蛾破茧的过程,也知道了蚕蛾破茧之后的生命很短暂,接下来,让我们详细地了解一下蚕蛾。(教学提示:指导学生再次观察自己蚕房中的蚕蛾。)2.提问:蚕蛾吃东西吗?吃什么?(预设:蚕蛾不吃东西。)3.追问:蚕蛾运动吗?怎样运动?(预设:蚕蛾会运动,但是不会飞,只能用足爬行。)4.布置任务:蚕蛾的身体是怎样的呢?它与蚕的幼虫以及蚕蛹有怎样的区别?接下来,请大家仔细观察蚕蛾,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5.小结: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
14、有三对足。具有这种身体结构的动物是昆虫。6.提问:你们观察到的蚕蛾都一样吗?(预设:不一样,有的蚕蛾腹部大、翅膀小,有的蚕蛾腹部小、翅膀大;有的蚕蛾触角为灰色,有的为黑色。)7.讲解:蚕蛾有雌雄之分,雌蛾体大,触角灰色,腹部肥大,翅短小,爬行慢;雄蛾体小,触角黑色,腹部狭长,翅大,爬行较快,翅膀振动快。探索三:比较蚕蛾与蚕蛹的外部特征1.过渡:蚕蛾是蚕蛹变成的吗?(预设:是。)怎么证明呢?(预设:可以剪开蚕茧,看看里面还有没有蚕蛹。)2.演示:剪开一个钻出蚕蛾后的蚕茧,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茧中没有蚕蛹。3.布置任务:我们已经知道蚕蛾是由蚕蛹发育而来的,那么蚕蛾和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15、之处呢?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推测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可能是由蚕蛹的哪部分发育来的。(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33蚕蛾和蚕蛹结构对比图。)4.小结:蚕蛾和蚕蛹的身体都分成头、胸、腹三部分,蚕蛹的头、胸、腹分别发育成了蚕蛾的头、胸、腹,蚕蛹的翅和触角的雏形以及足分别发育成了蚕蛾的翅膀、触角和足。【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基于课前的观察记录交流近一段时间所观察到的蚕蛾破茧而出、交配、产卵等生命活动现象,帮助学生建构对蚕一生生长变化的认识。再通过观察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和行为,帮助学生建构对昆虫的认识。最后通过比较蚕蛾和蚕蛹的外部特征,建立蛹和蛾的联系,使学生形成对蚕的发育过程的完整认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研讨汇报
16、拓展与小结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33蚂蚁、蜻蜓、蝴蝶、蝙蝠、蜂鸟和壁虎的图片。)图中哪些动物属于昆虫?(预设:蚂蚁、蜻蜓、蝴蝶。)你们判断的依据是什么?(预设:它们的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2.布置任务:请大家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寻找更多昆虫吧!【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由对蚕的认识拓展到对昆虫这类动物的认识,强化学生对于昆虫这类动物共同特征的认识。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研究的重点是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蚕蛾的生命活动现象,研究的方法是观察与比较。像观察蚕卵、蚕的幼虫及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一样,先引导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再观察和描述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提升学生的观察、记录与表达能力。在认识蚕蛾外部特征的基础上,引入昆虫的特征与概念,引导学生由对蚕的认识拓展到对昆虫这类动物的认识。然后将蚕蛾与蚕蛹的外部特征进行比较,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蚕蛹与蚕蛾的联系,进一步理解蚕蛾是由蚕蛹发育来的。最后基于对昆虫共同特征的了解进行拓展,有利于继续培养学生观察、记录生物外部形态特征的能力。课后作业见对应课时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