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蚕变了新模样》教学设计

上传人:蒙蒙d****课堂 文档编号:24145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4《蚕变了新模样》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4《蚕变了新模样》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4《蚕变了新模样》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4《蚕变了新模样》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4《蚕变了新模样》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4课 蚕变了新模样(教材P3031)授课时间:_累计_1_课时课题蚕变了新模样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蚕蛹由蚕的幼虫发育而来,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2.知道蚕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外部特征与幼虫区别很大。3.知道蚕茧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科学探究目标1.能基于课前观察,概括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与同学交流。2.能根据观察获得的信息,推测蚕茧中有蛹,及蚕蛹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3.会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4.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科学态度目标1.能坚持长期观察,及时记录蚕吐丝结茧的过程。2.对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

2、厚的探究兴趣。3.真实记录并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4.与同学交流过程中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通过蚕丝与人类的关系,初步理解人类的生活依赖自然,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改善自己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交流蚕吐丝结茧的过程,观察并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难点:比较蚕蛹与蚕的幼虫的相同与不同,进一步认识两者的关系。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蚕茧、培养皿、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尺子、棉签。教师准备:蚕吐丝结茧过程的视频、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提前通知学生把蚕房搬来学校,此部分适合在蚕结茧34天后进行。)前面我们学习了在蚕房中搭

3、建小架子或小格子,为蚕吐丝结茧做准备。你们的蚕结茧了吗?(预设:结茧了。)你们的蚕现在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预设:蚕被包裹在蚕茧中,看不到。)2.提问:请大家猜测一下,茧中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呢?(预设:变成了和以前不同的样子。)聚焦3.揭题:现在,大家的蚕的幼虫都被蚕丝包裹了起来,形成了蚕茧。蚕茧是怎样形成的?你们都认为蚕结完茧后变成了新模样,会是什么模样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蚕的新模样。(板书:蚕变了新模样)【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课前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蚕茧中蚕的新模样的兴趣。探索与研讨探索一:描述蚕吐丝结茧的过程1.过渡:你们都观察到了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做好记录了

4、吗?(预设:观察到了,做好了记录。)2.布置任务:蚕茧是怎样形成的呢?蚕在吐丝前、吐丝时、吐丝后分别有哪些表现?请大家分组交流观察结果并总结出蚕吐丝过程中的表现。3.活动:播放蚕吐丝结茧过程的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并补充自己的记录。4.小结:即将吐丝的蚕身体缩短,发黄而透明;当蚕吐丝时,身体逐渐变黄变干,头胸昂起,口吐丝缕,头部来回摆动寻找可以固定蚕丝的地方,并用蚕丝将自己包裹起来,直到被完全包裹在蚕茧中。【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描述蚕吐丝结茧的过程,既是对课外活动的检查,也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关于幼虫发育成蛹的认识。探索二:观察蚕茧中的蚕蛹1.过渡:大家养的蚕结出来的蚕茧都是一样的吗?(预设

5、:不一样。)有哪些不一样呢?(预设:颜色不一样,有白色、黄色、肉红色、淡绿色等;形状不一样,有椭圆形、球形、纺锤形等;大小不一样,有的茧大,有的茧小;)我们怎么确定蚕还在蚕茧里呢?2.活动:指导学生取下自己蚕房中的蚕茧,轻轻摇一摇、放在耳边听一听或者用灯光照一照。3.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预设:摇一摇蚕茧,发现里面有东西在晃动;用耳朵听,蚕茧里面没有声音;用灯光照蚕茧,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团黑黑的东西。)4.追问:蚕茧里“黑黑的”一团是蚕蛹,是蚕的幼虫和成虫之间的一个过渡形态。你们推测一下,蚕蛹会是怎样的呢?(教学提示:鼓励学生大胆推测并说出推测的理由。)5.布置任务:大家的想象力很丰富,推测得

6、也比较科学。那么,蚕蛹到底是不是和你们推测的一样呢?让我们打开一个蚕茧看看吧!6.提问:和蚕的幼虫相比,蚕蛹有什么不同?(预设:蚕的幼虫是长条的圆筒形,白色,而蚕蛹是粗短的纺锤形,深褐色。)蚕茧里面只有蚕蛹吗?(预设:还有一层皮,应该是蚕第5次蜕下的皮。)7.讲解:(教学提示:出示蚕蛹的结构图。)蚕蛹的身体呈纺锤形,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的雏形;腹部有9个体节。在蚕的一生中,蚕是幼虫,蛹是蚕生命的另一个发展阶段。【设计意图】通过解剖蚕茧、观察蚕蛹,使学生认识到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采用画图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蚕蛹的结构,方便学生通过比较

7、进一步了解蚕蛹的身体结构。研讨汇报拓展与小结1.拓展:蚕是一种昆虫,自然界许多昆虫也像蚕一样会经过蛹的阶段,比如蜜蜂、蚂蚁、苍蝇、蝴蝶等。(教学提示:出示蚂蚁、蝴蝶、蜜蜂与它们的蛹的图片。)2.布置任务: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会经历蛹的阶段的动物吧!【设计意图】由对蚕这一种动物的认识拓展到对与其相似的一类动物的认识,渗透着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同时为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积累感性经验。板书设计2.4 蚕变了新模样蚕的幼虫:呈长圆筒形,白色,身体分为头(很小)、胸、腹(有足)三部分蚕蛹:体形粗短、呈纺锤形,深褐色,身体分为头(很小)、胸、腹(无足)三部分教学反思在上节课

8、观察了蚕的幼虫之后,学生在课外观察了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因此,基于蚕茧是怎样形成的问题,先组织学生用语言、图示或文字的方式展示、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介绍蚕吐丝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及蚕身体发生的变化,并给予适当地评价,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己观点、乐于倾听他人观点的科学素养。然后指导学生观察蚕蛹的形态特征,在剪开蚕蛹时,学生可能会舍不得,需要向学生说明这也是科学研究的需要。学生在观察蚕蛹的身体结构时,会关注蚕蛹是否有生命,哪些结构和蚕的幼虫时期相似,哪些是新发育出来的部分,这样的学习和观察活动对认识蚕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最后,由蚕拓展到自然界中的其他动物,鼓励学生认识更多经历蛹期的动物,丰富学生的认知。课

9、后作业二、判断题。1.蚕茧有长椭圆形、球形和纺锤形等不同形状。 ( )2.要让蚕蛹动起来,我们可以用木棒敲击它。 ( )3.蚕蛹是蚕的最终形态,它不会再发生变化 ( )4.现在人们利用科技手段,能让蚕吐出彩色的丝,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 )三、选择题。1.下列观察蚕茧和蚕蛹的方法中,不宜采用的是( )。A.用尺子量一量蚕茧和蚕蛹的长度B.借助放大镜仔细地观察C.用小刀解剖蚕蛹进行观察2.下列关于蚕吐丝结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蚕在吐丝时,头部来回摆动是为了寻找可以固定蚕丝的地方B.蚕吐丝时需要大量的营养,我们应该多喂一点桑叶C.蚕吐丝后,身体变黄变干,被包裹在茧内3.右图中的蚕,头胸

10、昂起,身体缩短、发黄而透明,它是( )。A刚孵出的蚕B.即将吐丝的蚕C.吐丝后的蚕4.下列动物一生中不会经过蛹的阶段的是( )。参考答案二、1. 2. 3. 4.三、1.C 2.B 3.B 4.A 第6课 蚕的一生(教材P3436)授课时间:_累计_1_课时课题蚕的一生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空气、食物、生活空间以及适宜的温度和湿度。2.知道蚕与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3.知道蚕的一生可以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身体形态、行为表现各不相同。科学探究目标1.能采用适合的方式交流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2.能基于观察记

11、录,描述蚕一生经历的生命过程。3.能用数学的方法统计蚕的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以及蚕的寿命。科学态度目标1.真实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观察记录结果。2.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倾听并吸纳他人的观点。3.体会到坚持长期观察并及时做好记录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蚕一生生长发育的条件和过程。难点:整理关于蚕的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资料。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蚕的一生”活动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蚕的一生”观察计划(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整个养蚕过程中,你们的蚕宝宝都经历了

12、哪些过程?(预设:经历了从蚕卵中孵化出蚁蚕、蚁蚕长大、幼虫蜕皮、幼虫吐丝结茧变成蛹、蛹变成蚕蛾、蚕蛾产卵然后死亡的过程。)你们知道了关于蚕的哪些知识呢?(预设:蚕是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会蜕皮;蚕的一生要经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形态、特征都不同;)2.提问:你们采用了哪些方法观察记录蚕的生长过程呢?(预设:用眼睛和放大镜观察,并用拍照、画图等方式进行记录。)3.揭题:我们进行了近两个月的养蚕活动,观察记录了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今天,我们就来整理、交流我们的记录。(板书:蚕的一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养蚕的过程,不仅是对知识的回顾和整理,也是对研究方法的回顾和整理。探索与研讨探索一:交流

13、蚕一生的生长变化1.过渡:在最开始进行养蚕活动时,我们就制订了“蚕的一生”观察计划,鼓励大家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记录。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对蚕的四个生长变化阶段的观察,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养蚕的过程吧!2.活动:组织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资料整理、展示交流,再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汇报,并进行互评。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将达成一致的结果整理记录到班级记录表中。(教学提示: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察记录方法、观察研究过程和结果、饲养方法及情感体验,要基于自己的观察记录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效的证据。)3.小结:大家用到的记录方式有视频、照片、图画、记录表和观察日记等,这

14、些都是非常好的科学记录方式,以后可以继续应用到更多的观察活动中。此外,只有坚持、及时、真实地做好观察记录,研究结果才有意义。【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交流,既与本单元第一课的观察计划形成回应,也检查了学生对观察计划的落实情况。探索二:计算蚕的生命周期1.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展示,能看出大家对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教学提示:出示蚕在不同阶段的图片。)你们还记得图中分别是处于什么时期的蚕吗?能按照蚕生长变化的顺序将这些图片进行排序吗?2.活动:分发不同时期蚕的图片和双面胶,指导学生按顺序粘贴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并完成活动记录单。3.小结: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

15、外部形态各不相同。4.布置任务:你们知道蚕的每个阶段大约经历了多长时间吗?蚕的一生又是多长?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计算蚕在各阶段经历的时间及一生经历的时间。5.小结:蚕的一生从蚕卵中破壳而出开始,到蚕蛾死亡终止,大约为56天。和其他动物一样,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这样一代一代循环往复,使蚕的种族得以延续,这就是动物的生命周期现象。(教学提示:出示“蚕的生命循环”图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不同生长阶段的蚕的图片进行排序,并计算蚕各个阶段经历的时间和一生经历的时间,使学生在长期观察过程中的零散认识系统化,帮助学生建立蚕一生生长变化过程的整体认识。研讨汇报拓展与小结

16、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36菜粉蝶和蜻蜓各生长阶段的图片。)请大家对比观察菜粉蝶和蜻蜓各生长阶段的样子,它们的生命历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预设:相同的是都要经历卵、幼虫、成虫的过程;不同的是菜粉蝶有蛹期,幼虫与成虫在形态上有很大差异,而蜻蜓没有蛹期,幼虫与成虫身体形态差异不大。)2.拓展:菜粉蝶和蜻蜓都属于昆虫。昆虫有两种发育形式,一部分昆虫和菜粉蝶一样,都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并且幼虫与成虫在形态上有很大差异;另一部分昆虫和蜻蜓一样,只有卵、幼(稚)虫和成虫三个阶段,不经历蛹的阶段,并且幼虫和成虫身体形态差异不大。3.布置任务:请大家在课后收集更多动物的一生的发育过程资料,

17、与蚕的一生进行比较。【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菜粉蝶和蜻蜓生长变化过程中的相同与不同,引导学生了解昆虫的两种不同发育形式,丰富学生对昆虫的认识。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是学生经过长期观察研究蚕之后的总结课。学生通过亲历养蚕活动,已经对蚕生长发育的全过程进行了观察记录,其中运用了多种观察记录方法,且更多的观察记录活动是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蚕一生的生长变化的资料,也积累了丰富的养蚕经验,掌握了研究动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因此,本课通过开办展示交流会,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建立对蚕一生的整体认识;通过给蚕的生长变化图排序和计算蚕一生经历的时间,帮助学生建构对动物的生命周期现象的认识;通过介绍菜粉蝶和蜻蜓一生的生长变化,使学生认识到昆虫的两种发育形式,丰富对昆虫的认识。课后作业三、选择题。1.( )从蚕卵里孵出,是蚕的生命周期的开始。A.蚕蛹 B蚕蛾 C蚁蚕2.蚕宝宝一般在春天或夏天出生,对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雨水较多 B温度适宜 C桑叶长得好参考答案三、1.C 2.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科学 > 教科版 > 三年级下册(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