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39208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7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一、(16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题。(共6分)中国画里蕴藏着作者对生命的理解与咏叹。如果背离了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仅仅关注画的题材与技法,便是yun 木求鱼。在画中,山间郁郁葱葱的林木,蓬勃着生命的气息;园中矮墙缝隙中的老藤,伸展着生命的倔强。盈盈皓月一旦入画,便是一首隽永的诗;脉脉流水一旦入面,就哼着调子,在某处与观者不期而遇。感知到自然中的生命力量,我们便可以在一幅画里安放自己的灵魂。于是,在这苍茫天地间,纵使人渺小如蜉蝣,却仍可画出最道劲的线条。1.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3分)A.juB.jnC.miD.jng2.下列选项表述

2、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处填“缘”,与“缘溪行”中的“缘”字形相同,意义相同。B.处“皓”书写是正确的,因为以“白”为形旁的字多有明亮之意。C.处“一幅画”中的“幅”书写错误,应改为“副”。D.处“苍茫”与“苍翠”“苍穹”中“苍”的使用都是正确的。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北宋王希孟的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气势磅礴、朴质典雅,色彩美轮美奂。B.拔河比赛激烈无比,选手拼尽全力,同学们的加油呐喊声如雷贯耳。C.小荔发言完毕,小夏说:“刚才小荔同学抛砖引玉,下面我也谈谈我的看法。”D.我们做事应认真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既不要杞人忧天,也不要麻痹大意。4.下列句子没有

3、语病的一项是( )(3分)A.“二十四节气”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它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的理念。B.这部电影开创了中国科幻电影新纪元,填补了中国“硬科幻”电影。C.只有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么宽广。D.近年,经三路老商埠成为网红打卡地,是因为它承载着济南人记忆的原因。5.根据材料,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4分)费曼学习法,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提出,被誉为“最高效学习法”,该方法的步骤大致如下:首先,明确学习目标,对知识进行归类、解构、对比和筛选,进而理解要学习的知识。然后,讲解这些知识。如果在讲解过程中发现有卡壳的地方,就进行回顾和反思,深度分析知识。最

4、后,通过简化吸收形成知识体系,内化知识。综上,费曼学习法的核心就是用教别人的方式来帮助自己掌握知识,输出倒逼输入,实现高效学习。二、(36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共9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

5、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故患有所不辟也患:担心B.蹴尔而与之蹴:踩踏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益处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所欲有甚于生者生于忧患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

6、也面山而居C.行道之人弗受小大之狱D.乡为身死而不受岂能为暴涨携之去8.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B.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令人震撼。C.孟子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受物欲、人情的蒙蔽,普通人往往会丧失本心。D.孟子文章注重推理,逻辑严密,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共8分)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杆弹纺织之法。久之,三百里内外,悉习其事矣。按小尔雅释名及孔丛广服篇,皆云麻、纻、葛

7、谓之布。又盐铁论云:“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名曰布衣。”可见麻与纻,葛三者之外,古者别无所谓布也。夫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以麻著袍,则不能生暖。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矣。而皆开自黄道婆一人!是不当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与先蚕同列祀典乎?(清王应奎柳南随笔)【注释】衣(y):穿。枲(x):麻类植物的纤维。殆:大概。9.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一处)(2分)夫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久之,三百里内外,悉习其事矣。11.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黄道婆死后,后世为她立祠祭奠。(3

8、分)(三)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13题。(共7分)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释】绿绮:琴名。汉代蜀地人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后来泛指名贵的琴。馀:同“余”。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开篇两句用简短十个字表明琴师携名琴自峨届山而来,抒发了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B.诗人出生于蜀地,又自称“客心”,可见在赞美琴音的同时,也有着对故乡的眷恋。C.“馀响入霜钟”的“入”字写出了琴音虽终止,但余音久久不绝,与钟声融为一体。D.尾联写诗人聚精会神听蜀僧弹琴不觉天色

9、已晚,“暗几重”可见诗人急切回家的心情。13.“如听万壑松”一句是如何展现出蜀僧琴艺高超的?(4分)(四)古代文化常识14.下列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国古代对计量单位有很多称呼,如:仞是长度单位,顷是面积单位,锱铢是重量单位。B.列子中有很多成语故事,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不耻下问、歧路亡羊、门庭若市。C.古人用玉体现对美的追求,“如鸣珮环”“静影沉璧”“琼楼玉宇”中的“珮环”“璧”“琼”都指玉。D.周武王时伯夷、叔齐不食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五)根据原文默写15.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共9分,每空1分)(1)_,思而不学

10、则殆。(论语为政)(2)回乐烽前沙似雪,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3)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4)怀旧空吟闻笛赋,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_,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6)杜甫望岳中点明全诗主旨,表现诗人远大抱负的句子是:_,_。(7)范仲淹渔家做秋思中,表现将士们思家与报国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三、(7分)16.生活赋予人们一种高贵的礼物童年。同是童年,却有不同的喜乐悲愁。根据提示,回答问题。(1)“他双手抱头,陷入沉思之中。他的一生,从童年时代一直到现在,一幕幕地在他眼前闪过。”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 中的保尔在童年经历过 (事件)的遭遇,虽

11、有苦难也存有希望,最终成长为钢铁战士。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 ,父母双亡,寄居在舅妈家,虽饱受歧视和虐待,但依然倔强自尊,勇于反抗,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平等。(4分)(2)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童年往事,既有温馨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结合整本书谈谈如何理解“理性的批判”。(3分)四(31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19题。(共10分)大美中国色,穿越千年的浪漫亮相兔年央视春晚的满庭芳国色凭借耐人寻味的色彩美刷屏网络。“中华颜色一眼万年,惊艳岁月”“老祖宗的配色,绝了”“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大众对于中国色的钟爱,从网友们的真情留言中可窥一二。随满庭考国色一同“出圈”的大美中国色,不仅点燃了时

12、下的“色彩新潮流”,更彰显了由悠远、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作为有力支撑的文化自信。中国色的名称充满了独特的韵味与风情。首先,色彩名称大多出自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如:“梅染”,就是用梅花树作为染料的一种天然染色法,而造就的颜色名曰“梅染”。其次,中国色的命名与文学作品密不可分。比如形容天刚破晓时的“东方既白”,这个词来自于苏轼的赤壁赋,在天将亮未亮的时候,整个天空的颜色是蓝中透白的,所以苏东坡说“不知东方之既白”。再次,还有一些中国色的名字来源于历史故事。如:“天水碧”这一颜色得名于后主李煜,有位嫔妃染的丝帛不小心在外晾了一夜,沾染了清露,却泛出了一种非常好看的碧绿色,李煜得知后遂为其取名“天水碧

13、”。中国色,就这样诗意地栖居在人们的生活中。中国色的审美功用在于它是表意的手段。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拿来糊窗子的“软烟罗”就极富画面感,“一样雨过天青,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屈,远远地看着,就似烟雾一样。”八分藤黄二分黑调出的秋香色,吟唱着秋日的歌谣,拥着泥土与技条的清香,落于帐上。这一刻,听觉和嗅觉在“秋香“二字中与视觉融通了,这便是中国传统色彩“写意”之所在。中国色从写意出发,蕴含着一种主观联想的浪漫,而西方色彩体系基于物理学研究,认为色相、明度和纯度决定了色彩的呈现效果。中国色的艺术价值是它承载着文化内涵。只有置身于文化史上,中国色方能获得完整的意义。青

14、色是生命的代表,万古长奇、名垂青史都显示了青在古人心中美好的意象。“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是古人提炼染料的经验感悟,并且也隐含着现实真理。古时文人犹爱的青色,是山水画中最常见的一种颜色。赤色源于太阳,在原始社会,人类对太阳有一种本能的崇拜。在中国人眼里赤色是最吉祥喜庆的颜色,例如喜服、红墙。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赤色也成为了成功的象征。缥是一种淡青色,天缥指的就是天空淡淡的青白色。三国时期的越窑就是一种品质细腻,以淡青色为主的瓷器,展现出一种风雅、淡泊的志趣。梅红、鞠衣、麹尘、缃叶、菡萏、伽罗、月白、天缥、青骊、岱赭、凝夜紫、远山黛气韵雅致的中国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语汇。它们远不止于色彩

15、,更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审美基因和经典智慧。现在,中国色更是跨越千年,对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满庭芳国色只是集大成的一次爆点。流行歌曲青花瓷里唱出的一句“天青色等烟雨”,令多少人醉心于如诗如画又神秘非常的雨过天青色。频频卖断货的国风口红,如胭脂红,郎窖红、美人霁等色号的灵感,无不来自中国色。修图App中备受年轻人青睐的“中国潮色”滤镜,离不开众多中国传统色彩贡献的智慧。审美基因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超越了色彩,成为中国色最耐人寻味之处。来自生活的大美中国色穿越千年,依然魅力独具,“出圈”之后的它能更好地装点今天的美好生活。(根据相关文章删改)17.下列的表述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A.

16、大美中国色彰显了由悠远、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作为有力支撑的文化自信。B.中国色的名称充满了独特的韵味与风情,色彩名称大多出自生活中的常见事物。C.青色是山水画中最常见的一种颜色,它既是生命的代表,也是成功的象征。D.“鞠衣”“天缥”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话汇,也体现了中国的审美基因和经典智慧。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段由满庭芳国色引出“大美中国色”,从备受关注的春晚说起,激发阅读兴趣。B.第段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目的是为了突出西方色彩体系是基于物理学研究形成的。C.本文引用古诗文,不仅能说明“中国色”的文化底蕴,也为文章增添了诗意美。D.文章按照逻辑顺序

17、,介绍了中国色的名称、审美功用、艺术价值等内容。19.有同学认为第段画线句中“吟唱”“拥着”措辞不当,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3题。(共21分)像月光与玫瑰同时出现宁白最近读一柳鸣九先生的种自我的园子,其中有记述朱光潜先生一文,这让我想起我的大学美学老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考入杭州大学。同学中,大多是在田埂、草原、森林中历经了艰难的回城知青,胸无文墨,心思补学,个个粗粝而饥渴。对我来说,美学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五十多岁的老师讲课深入浅出,舒缓简约,每次上课,人都很齐。那天,老师正讲着朱光潜先生的美的移情理论,循循诱导人的心境和意识在审美中的作用,突然,

18、灯灭了,教室里一片漆黑。同学中出现了惊讶和纷乱,但老师只是短暂地停顿了一下,就还是继续着她的讲解。这时,月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洒进来,照在靠窗的一排学生身上,黑暗中的教室有了亮光。穿着裙子的老师在课桌间走动,颀长的身影朦胧、飘逸。教室里忽然有了非同寻常的静美,老师所讲的“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往复回流”这样陌生而新鲜的内容,让我们似乎受了一次洗礼。以至下课前灯亮了,大家仍然没回过神来。每个同学都记住了这堂课,记住了在月光下听讲时自己的心理感受。我还牢牢记住了朱光潜这个名字。不久后的又一堂美学课,老师由她的先生背着进了课堂。她小腿绑着石膏,掩在裙下,虽不像以前一样走动,却也婉约。老师受伤的腿无法触及地面

19、,但她依然站着,身靠讲台来支撑,语调竟丝毫未变,每讲到精彩处,还不时地将垂下的头发挽到耳后。这堂课讲了美感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还是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论述。对当时的我来说,这真是一个生疏而富有哲思的话题,又觉得美妙而温馨,似乎在一片荒芜的田野暗处,看到了一朵暖暖的月光。我去买了朱光潜先生的书看,也关注起了朱先生的故事。上了北大经济系的朋友告诉我,有一次,一位女同学在未名湖畔读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译著,朱先生正好路过,告诉她,不必读这类书,没什么新东西,译得也不准确,要读原著。这位同学不认识朱先生,看着这位清癯矮个老头的多嘴,甚为气恼。直至路过的一学生向朱先生问安,才知道遇见的正是自己的偶像,她顿时怔

20、住。待她起立要向朱先生致歉时,先生已踽踽离去。她说,一生的仅见,让她一辈子铭记。很多北大人,都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晚年的朱光潜先生坐在他寓所门前的石头上,身边放着一堆玫瑰花,给路人每人奉送一枝。这时,朱先生的两眼视力已经很差,很难辨认出眼前走过的人是谁,他只是在传递一种美意,把心中的一种美感传导给路人。这是朱先生美学理论的躬身实践吗?按当下人说,很像一种行为艺术。我想,从这位矮小瘦弱的美学大师手中接受了玫瑰花的每一位老师、学生或者素不相识的校外人,他们心中的冲击,不仅有关美感,也有关一位学者出于善良的道德实践。于是,我从杭州去了北京大学,探访未名湖畔的燕南园。这时,朱先生已辞世多年了。走在那一

21、幢幢灰色小楼之间,我不知道哪幢楼是朱先生的故居,也没找到传说中未先生坐过的石头,只见小路清静、安逸,偶尔有路人匆匆走过。在这里,向往着当时的场景,想象“一身肃穆,不苟言笑”的朱先生,微笑着把红色的花朵递送过去,接花的人,惊讶过后,一脸笑容。这个曾经出现过加此美妙场景的地方,现在,仍有美的气息弥漫在我的周遭,让我沉浸。早在二十世纪初,北大校长蔡无培在一次讲座中说过一段话,大意是,中国可以普及美学教育,用美育来提升中国人的道德水平。此说一出,不同见解纷起。后来,我在朱先生的著作中读到: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可见,朱先生是认同蔡元培先生的观点的。朱先生晚年体弱无法上课,难以进

22、行理论研究的时候,以花送路人,是想告诉人们,赠人以美,可以美美相传,滋养人的魂灵。我的美学老师也是一位美的践行者和传递者,暗夜独语、忍痛倚案的解惑和传道,都是给那时思想贫瘠、浅薄的我们,以美学的启蒙、道德的引导。在这安静的小路上,我的美学老师与朱先生出现在了同一个画框里,就像月光与玫瑰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一种沉静和雅致的美浮现出来。离开了燕南园,我在未名湖边漫步,看古塔倒影,绿阴满池。那位偶见朱先生的女学生,毕业后编剧的电影青春祭,为一代人所熟知。她聆听到的朱先生“干扰”式的点拨,后来在北大的莘莘学子中流传,成为名校引以为傲的大师风范的一部分。美学转化人的认知和行为,是一个润物潜心的过程。不易

23、察觉,却终究会在人生的某一时段显现出来。我的一位杭州大学的同学,把后半生用于开办一所礼仪学校,讲述美对人的心智、行为、道德的作用,常年奔波在全省城乡,还作文写书,成为当地一位受欢迎的礼仪美学的传播人。她的面容,因心地单纯而显得年轻。我一直想问她:那两堂充满月光的美学课,究竞在你青春时光的美学空白里,涂抹下怎样绚丽的色彩?(有删改)20.根据提示,概括事件。(4分)本文双线并行。一条线记述了我的美学老师 和 这两件事;另一条线记述了朱光潜先生 和 这两件事。21.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共6分)(1)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3分)老师受伤的腿无法触及地面,但她依然站着,身靠讲台来支

24、撑,语调竟丝毫未变,每讲到精彩处,还不时地将垂下的头发挽到耳后。(2)结合语境,赏析第段中加点词。(3分)这个曾经出现过如此美妙场景的地方,现在,仍有美的气息弥漫在我的周遭,让我沉浸。2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在这安静的小路上,我的美学老师与朱先生出现在了同一个画框里,就像月光与玫瑰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一种沉静和雅致的美浮现出来。”的理解。(5分)23.文章结尾补充叙述那位偶遇朱先生的女学生和我在杭州大学时的同学的故事,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6分)五、(60分)24.按要求作文。请以“美,在不远处”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

25、感;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否则扣分;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参考答案1.D【解析】A.倔强(ju) B.隽永(jun) C.脉脉(m)2.C【解析】C“一幅画”书写正确。3.D【解析】A.形容房屋高大华丽。B.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C.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4.A【解析】B.成分残缺 C.关联词搭配不当 D.句式杂糅5.归类筛选讲解回顾和反思6.A【解析】患:祸患7.C【解析】A.比/在B.转折/修饰 C.的 D.为了/被8.B【解析】该事例是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9.夫 以 麻 为 衣 /则 不 能 御 寒10.时间长了,(方圆)几

26、百里的人,都在学习(使用)她的方法。11.示例:因为黄道婆教给百姓杆弹纺织之法,使既可御寒又可生暖的棉布成为天下百姓的主要衣料,所以人们为她立祠祭奠。【参考译文】有一位老妇人名叫黄道婆,从崖州来到(松江府)这里,教给当地百姓棉花纺织技艺。时间长了,方圆几百里的人,都在学习使用她的方法。小尔雅释名及孔丛广服篇两本书都记载说麻、纻、葛被称为布。盐铁论里称“古代老百姓只有到了七八十岁才能穿用丝做的衣服,其他人只能穿麻做的衣服,所以称为布衣。”由此可见,除了麻葛纻外,在过去其他的都不叫布。用麻做衣不能御寒,用麻做袍不能生暖。现在棉布得到推广使用,就既可以御寒,也可以生暖,不论年龄大小,身份贵贱,没有不

27、依赖它的。棉布让天下人都有衣服可穿,立下的功劳大概要超过桑蚕吧,这都是始于黄道婆。是不是应该把她尊为祖先,在宗祠中供放她的牌位,把她和故去的先人一样列在祭祀的典籍之中呢?12.D【解析】尾联是用环境描写烘托琴声的动听及蜀僧琴艺的高超。13.示例一:(我)好像听到风吹动山谷中松林的声音,运用比喻,将琴声比作松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琴声的铿锵有力、气势磅礴,表现了蜀僧琴艺的高超。示例二:(我)好像听到风吹动山谷中松林的声音,运用虚写,将听琴的感受想成在听“万壑松”,形象地写出了琴声的铿锵有力、气势磅礴,表现了蜀僧琴艺的高超。14.B【解析】“不耻下问”出自论语,“门庭若市”出自战国策。15.(1)学

28、而不思则罔(2)受降城外月如霜(3)岂不罹凝寒(4)到乡翻似烂柯人(5)山光悦鸟性(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16.(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神父虐待和毒打或在车站饭馆做童工时,承受繁重工作简爱(2)示例一:中写了“我”儿时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对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进行了理性的批判。示例二:五猖会写“我”参加盛大庙会的兴致被父亲背书的命令浇灭,理性地抨击了旧时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17.C【解析】赤色是成功的象征。18.B【解析】突出了中国色从写意出发,蕴含着一种主观联想的浪漫。19.不认同。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将“秋

29、香色”赋予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秋香”二字将视觉与听觉、嗅觉相融通,体现了中国传统色彩“写意”之所在,使说明文语言更生动。20.示例:教室停电后,继续在月光下讲解小腿受伤后,依然坚持授课劝学生不要读自己的译著,要读原著晚年以花送路人21.(1)示例:动作描写。写出了老师受伤后,虽动作艰难却依然保持优雅姿态,表现了美学老师给学生美的启示的同时,也进行着道德引导。(2)示例:“沉浸”是沉醉、全神贯注的意思,在文中是指朱先生送花的场景让我沉醉其中,表现出我对这一场景的向往之情。22.示例:两位美学老师以不同的方式践行着美,传递着美。美学老师在月光下授课及朱光潜先生晚年奉送路人玫瑰的场景同时浮现,这种美是沉静和雅致的。运用比喻(象征),表达了作者对两位老师的敬佩与仰慕之情。深化主旨。23.示例:补充叙述了两位学生的故事,与朱先生偶遇的学生成为被一代人熟知的编剧;我的杭州大学同学成为当地受欢迎的礼仪美学传播人。表现了两位美学老师用自己的行动感染与影响着学生;学生实现了美学的传承。两个故事使文章情节更加完整,与前文相呼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