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答题技巧13:中考记叙文考点(二)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38797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答题技巧13:中考记叙文考点(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答题技巧13:中考记叙文考点(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答题技巧13:中考记叙文考点(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答题技巧13:中考记叙文考点(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考记叙文考点及答题技巧(二)考点五 理解、赏析重点词语常见题型:1. 从画线句中找出几个体现细节的词语,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2. 加点词用得很传神,请作具体说明。3. 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 某个词语能否换成另一个词语?说明理由。方法点拨: 对词语的理解与赏析的考查主要有三种形式: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重点词语表达效果(作用)的分析;词语的替换及理由等。解答此类题,要始终牢记一句话,即“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1. 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抓住词语的特点,先分析词语本身的含义(表层含义),再联系词语所在句子分析词语的深层表达含义。2. 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用)主要有以

2、下四种: (1)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具有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 (2)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全段)中的地位以及在照应、过渡、埋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3)精确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上的准确性、恰当性,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上的精确性、严密性。 (4)情感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喜欢、热爱、赞美或厌恶、贬损、批判等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方面的作用,如程度深、鲜明、明确等。答题格式: 1. 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词语的深层含义(联系其所在的句子或段落等分析)。2. 特定词语表达效果(作用)的分析:(1

3、)一词(等词),生动形象地/准确地/具体地/写出了的特点,强烈地/鲜明地/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2)一词(等词),对应前文词语,在结构上起作用。3. 词语的替换及理由:能替换。/不能替换。理由:句子(或作者等)意在表现(表达),原词作用及表达效果;词语换后的表达效果。二者的表达效果相同/不同,所以能替换。/不能替换。考点六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常见题型1. 文中的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2. 文中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他(她)是个怎样的人。3. 请概括的形象(特点)。4. 文中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方法点拨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主要有两种考查形式:第一种:概括

4、某一人物的形象(特点);第二种: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针对第一种考查形式,在作答时可从三方面来组织提炼答案:1. 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2. 从他人的相关言行以及人物自身的言行中提炼出体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 3. 联系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进行综合提炼概括。 对于第二种考查形式,答题时需要结合具体内容来逐条分析,可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1. 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某一方面性格或品质的语句(如描写人物语言、动作、行为、心理的句子或细节描写的句子)进行分析;2. 抓住对人物的直接评论性语言或侧面烘托性语言进行分析。注意分析的条理性。考点七 辨析写作手法及作用常

5、见题型 1. 某一故事情节如此安排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2. 本文表现了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某段为例进行分析。3. 某一人物安排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4. 分析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记叙线索/人称作用/详略安排/表现手法及作用等。方法点拨写作手法包含的内容比较多,答题形式各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万变不离其宗,抓住以下三点即可在答题时做到以不变应万变:1. 紧扣文章主题。分析其是如何体现文章主旨、中心思想等的。2. 题干中明确点出写作手法的(如某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人称、记叙顺序等),可结合具体内容,联系其相应的作用进行

6、分析(详见“文体特征”部分)。3. 答题时要逻辑清晰,有条理。考点八 内容理解与拓展探究常见题型1. 从全文看,作者(文中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说)?2. 文章(某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针对文章中的某一现象/某一内容,说说你的理解或看法?3. 依据本文的主题和意境,写几句描写景物的话作为本文的结尾。/结合上下文,补全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物对话)。4. 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是。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方法点拨内容理解与拓展探究这类题主要考查对全文的内容、主旨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及知识迁移拓展能力。主要有四种考查形式:理解文章内容或分析原因;谈启示、看法、做法等;补写或续

7、写内容;主题探究等。 1. 理解文章内容或分析原因:解答此类题可从两方面入手:联系上下文内容;联系文章中心思想或作者情感表达的落脚点。2. 谈启示、看法、做法等:此类题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对于只要求说出启示的,只需紧扣文章中心写出感受即可;对于联系实际谈看法或做法的,要围绕文章中心,明确自己的观点,写出自身体会,并联系生活中的实例,总结回答看法或做法。(此类题最基本的要求:观点鲜明、积极、健康、向上,言之有理。)3. 补写或续写内容:补写题一般要求补写人物心理、语言或景物等。补写时要善于从上下文中寻找解题线索,所写内容要与文段风格(如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句式句型等)相协调。续写一般要求为文章

8、续写结尾(或结局),续写时同样要注意题干要求,在把握文章整体语言风格及其所营造的氛围的基础上进行续写,续写内容要与上文衔接自然,要能够很好地体现或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或符合故事发展的趋势。4. 主题探究:对文章主题的探究一般分为两种:对主题的概括;对主题争议的评判。答题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抓住抒情、议论段(它们往往起着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抓住中心句(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写”或分条总结,进而概括主旨);抓住关键词(便于概括文段内容、弄清文段所揭示的主旨);注意联系文章题目。答题格式:1. 理解文章内容或分析原因:结合相关内容分析;联系文章主旨阐述。2. 谈启示、看法、做法等:结合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分析;点明感悟、启示或看法(鲜明、积极、健康、向上);联系生活中典型事例或材料进行说明,阐述理由;紧扣主旨,总结观点。3. 补写或续写内容:语言风格及形式与原文相协调;内容与文(段)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相契合。4. 主题探究:(1)文章通过的叙述(本文通过写),运用了的手法,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告诫(警示)(某种思想道理)。(2)表明观点(我赞同主旨是 )。理由:从文章内容上分析;从文章结构(如详略安排)上分析。(视具体情况可从一个最主要的方面阐述理由,也可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二轮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