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全册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38685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7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23届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23届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23届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23届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1. 哲学的起源:哲学来源于生活,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2.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3.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注意】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4.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1)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2)联系: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2、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5.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2)联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哲学也不是“科学之母”)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6. 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一

3、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7.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1)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2)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它把物质混同于物质

4、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把原子看做世界的本原,但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3)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原8. 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9.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

5、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就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2)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的实践观的基础上,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

6、革命性的统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4)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所

7、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以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方法论】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必须

8、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源,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3.物质的含义、唯一特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注意:(1) 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不依赖于意识,所以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是不对的。(2) 物质和物质的

9、具体形态是抽象与具体、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4.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即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注意(1)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5.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区别:(含义不同)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联系: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10、割。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6.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7.规律的含义及特点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11、、稳定的联系。特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注意 规律既不能被创造、改变、发展,也不能被突破、消灭、消除。但人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8.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规律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2、。9.尊重规律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的前提条件。(2)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3)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10.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3)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1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

13、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世界),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改造世界)。(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1.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

14、.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论】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1)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4.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条件的。【方法论】(1)联系的多样性

15、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3)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5.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2)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

16、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6.系统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整体优化。7.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发展具有普遍性。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8.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是量

17、变和质变。9.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状态)的原理原理:(1)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方法论:(1)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性质才能向前飞跃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10.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18、与曲折性相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我们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11.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12.矛盾对立统一原理(

19、矛盾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1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矛盾的基本属性)原理【原理内容】(1)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矛盾具有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4)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

20、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方法论】要求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14.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方法论】(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

21、法,防止片面性。【注意】15.矛盾特殊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6.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3)矛盾的普遍性

22、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实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注意】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17.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原理:(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2)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3)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1)要求善于抓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 要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3) 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不分主次,“

23、眉毛胡子一把抓”、 “十个指头按跳蚤”的均衡论和只抓重点不顾其它的一点论。18.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原理:(1)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事物的性质就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2) 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看问题要全面,分清主流和支流,重点把握本质和主流。不能忽视次要方面,不能忽视支流。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19. 两点论、重点论两点论: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

24、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主流。二者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20.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21.【矛盾分析法】(1)矛盾对立统一原理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

25、题。(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要求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6)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坚持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7)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8)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既要把握主流,也不能忽视

26、支流。2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1.认识的含义、两个不同阶段及相互关系(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2)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

27、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3)两者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2.实践的含义、特点、基本形式(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中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2)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课本P49-50)(3)基本形式:一

28、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会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克服错误的认识,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方法论:(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地参与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树立正确的认识,树立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4.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

29、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地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5.真理的含义及特点(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6.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客观的原理(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2)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

30、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3)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注意】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但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6.如何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原理内容】(1)认识具有反复性。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具有上升性

31、。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7.认识具有反复性的原因(对同一个事物可能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 )(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8.认识具有无限性的原因(1)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2)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3)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第五课 寻觅社

32、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2)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社会实践活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3)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2.劳动的重要性:(1)社会历史的起点(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

33、资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念,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5.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

34、存在和发展的基础。6.社会基本矛盾(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含义】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含义】经济基础

35、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4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

36、律。5.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内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要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改革)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的重要性)6.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37、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地位作用的原理)【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7.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观点的地位: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的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

38、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更好的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并成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8.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

39、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1价值观导向作用原理【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它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

40、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表明,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是全社会公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3)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

41、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广大青少年一要勤学,下的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3. 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3)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把握价值判断

42、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阶级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主体差异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5.如何创造和实现价值?(1)弘扬劳动精神,在劳动与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劳动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

43、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和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要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4) 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第一,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第二,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第三,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第四,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44、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6.如何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利益把个人集体社会利益三者的统一作为选择的标准。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7.劳动的重要性(1)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2)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3)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4)我们要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崇尚劳

45、动、尊重劳动、辛勤劳动,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8.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是人民群众的利益9.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牢固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文化的内涵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2.文化的产生: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3.经济和

46、政治和文化的关系: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4.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5.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文明都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联系: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6. 文化载体文化要通过在载体呈现出来。含义: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 传承和

47、表现的文化形式。作用: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类型: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7.文化的功能和作用(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A.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B.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C.文化服务社会,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D.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2)文化具有促进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功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政治 > 人教部编版/统编版(2019) > 必修4 哲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