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XX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23835 上传时间:2018-10-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XX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南XX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湖南XX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湖南XX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湖南XX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9 届高三月考试卷(二)历 史(命题范围:必修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8 页。时量 90 分钟,满分 100 分。第卷 选择题( 共 48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 ,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1 左传记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偏心) 于虢(另一个卿士),郑伯怨王。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王室领地 )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 ”这主要反映了(D)A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 地位 B诸侯争霸战争连绵不绝C “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 D国家政治秩序受到挑战【解析】材料中“取温(

2、王室领地 )之麦” “取成周之禾”是对分封制的挑战。由材料无法推断出分封制崩溃,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诸侯的争霸战争,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礼崩乐坏” ,但不能推断出是“开始” ,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分封制遭到破坏,国家政治秩序受到挑战,故 D 项正确。2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关于唐神龙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被证实的历史事实是(C)记述 出处“是日,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戊申,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丁未,徙后于上阳宫。戊申,上后号曰则天大圣皇帝” 新唐书本纪第四“丁未,太后徙居上阳宫。戊申,帝帅百官诣上阳宫,上

3、太后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 资治通鉴A.皇帝武则天传位于皇太子 B武则天以太后身份称帝C武则天仍旧被尊号为皇帝 D武氏被迫移住上阳宫3元代行省设计犬牙相错的特点明显,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这种做法(C)A以打破地域隔绝来划分行政区域 B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C以消除割据可能性划分行政区域 D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解析】材料中反映的行省的设置并未打破地域隔绝,故 A 项错误;当时行省犬牙相错的特点是为了加强政治统治,不是发展经济,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根据不同

4、地势划分不同的行省,形成相互制约的状态,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故 C 项正确;材料中主要是为了政治统治,不是文化认同,故 D 项错误。4洪武年间,大臣的奏章均由朱元璋亲阅。永乐年间,明成祖经常召内阁要员密议,批答则由其亲笔。正统年间,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成为内阁的专职。这主要说明(C)A内阁逐渐取得最高决策权 B皇权事实上受到内阁制约C内阁对国策的影响力增强 D内阁成为君相斗争的工具【解析】最高决策权由皇帝掌握,故 A 项错误;材料中虽然内阁取得票拟权力,但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 “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成为内阁的专职”可知,内阁票拟对国策的影响力增强,故 C 项正

5、确;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 ,内阁成为君主专制的工具,故 D 项错误。5右图是八国联军发行的宣传进攻中国的政治明信片,据图可知(B)A中国将出现被瓜分局面B列强侵华出现暂时同盟C列强采取分而治之政策D中国抵抗意识逐渐丧失【解析】甲午战争后,中国已出现被瓜分局面,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八国联军侵华的现象,说明列强侵华结成暂时同盟,故 B 项正确;图片的内容是列强共同侵华,不是分而治之,故 C 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中国人民并未放弃抵抗,故 D 项错误。6抗战前期,国民政府不遗余力地宣扬世界和平不可分割、日本侵略将危及整个人类的思想。国民政府的主要目的在于(D)A促使各国关注中日战争 B警示世界

6、大战可能爆发C宣传日本威胁世界和平 D争取各国对华进行帮助7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对 19271937 年的中国历史有如下总结:“然则此时人民已受军队劫掠,索饷之士兵则由将官一声叱咤而处死刑,此时此刻公私权利是否存在?若是蒋介石专制独裁,则冯玉祥、阎锡山与唐生智可以算作民主之发言人?所以,历史学家至此已别无他法,只有如蒋廷黻之相信中国无从避免独裁。蒋介石之作为可以在将来诱导出来一个民主体制,此刻却不能立即成为民主。 ”对此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C)A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践踏民主体制 ,是历史的反动B蒋介石专制独裁错过了建立民主体制的历史机遇C蒋介石的专制独裁是历史的产物D在当时民主和专制独裁斗争激烈

7、【解析】从材料“只有如蒋廷黻之相信中国无从避免独裁” ,可以看出其并不认为蒋介石独裁是历史的反动,故 A 项错误;从材料 “蒋介石之作为可以在将来诱导出来一个民主体制” ,可以看出其认为蒋介石独裁是建立民主的重要阶段,故 B 项错误;结合 A、B 两项的解释,可以看出其认为蒋介石的独裁是历史的必然阶段,故 C 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当时中国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只是在说明蒋介石独裁专制的合理性,故 D 项错误。8徐州会战前夕,周恩来在回复国民党将领白崇禧的咨询时指出:津浦线南段的作战应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徐州以北应将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白崇禧照此实行了。这表明(C)A国共两党共同制定了全面抗

8、战路线B徐州会战揭开了国共合作抗战序幕C徐州会战运用的战略战术比较灵活D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确立【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国共两党制定了不同的抗战路线,故 A 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战略战术对国民党的影响,没有反映出国共合作抗战,故 B 项错误;由材料“白崇禧照此实行了”可知国民党运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灵活的战略战术,故 C 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战略战术对国民党的影响,没有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故 D 项错误。91949 年 9 月 30 日,毛泽东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委托起草了会议宣言,在宣言的最后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口号。这一

9、口号(B)A反映了新政协中隐藏的封建残余 B表达了对建设新中国的坚定信心C表明解放战争在全国的彻底结束 D促进了新中国政权的迅速稳定【解析】A 项不符合史实;题干中 “毛泽东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委托起草了会议宣言,在宣言的最后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口号” ,体现了毛泽东对新生政权的充分自信,故 B 项正确;解放战争在全国的彻底结束应该是 1950 年解放西藏,故 C 项错误;新中国政权建立于 1949 年 10 月 1 日,此时政权还未建立,故 D 项错误。10 “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

10、种特定的“路径” ,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新中国的制度中最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A)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三大外交方针提出【解析】1947 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4 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未中断,体现了“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 ,故 A 项正确;和平共处是原则,而非“制度” ,故 B 项错误; “文化大革命”期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故不选 C 项;题干强调的是制度 ,而非“方针” ,故 D

11、 项错误。11中苏建交一个月后,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就兄弟国家来说,我们是联合的,战略是一致的,大家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 ”该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C)A “一边倒” B “一大片” C独立自主 D “另起炉灶”【解析】 “一边倒”是指新中国在两极格局下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体现不出“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 ,A 项错误。 “一大片”是中国 20 世纪 70 年代的外交方针,是指不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办法处理国际事务,与“大家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不符,B 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新中国建立后虽然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仍

12、坚持独立自主,不是毫无原则地倒向苏联,故 C 项正确。 “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原来旧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的外交方针,与材料不符,D 项错误。1220 世纪 50 年代,参加某次国际会议的有中国等亚非 29 个国家,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次国际会议召开于右图哪一处(D)A B C D【解析】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在 1955 年万隆会议期间。图中是印尼的万隆,D 项符合题意。131991 年 2 月,台湾“国家统一委员会”通过了“国统纲领” ,设计两岸统一的进程为:“近程交流互惠阶段,中程互信合作阶段,远程协商统一阶段。 ”这说明当时(

13、C)A “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B “九二共识”得到认同C台湾当局认同“一个中国 ” D台独势力主导台湾当局14一个公民在雅典城市中心树立起一匹马的雕像和一块石碑作为纪念:“迪菲勒斯的儿子安特米恩谨以此献给诸神,他已经从劳工级上升至骑士级 。 ”这说明古希腊的雅典(D)A公民的职业经常发生轮换 B家世决定公民政治地位C神权与城邦政治高度结合 D公民的等级存在流动性【解析】材料反映出公民社会地位的上升,而非职业经常发生轮换,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公民政治地位的决定因素,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神权对城邦政治的影响,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公民社会地位的上升,公民的等级存在流动性

14、,故 D 项正确。15.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到:“民众会(公民大会) 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 ,同时“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应当具有最高权力” 。这揭示了古代雅典(D)A公民大会权力最大 B审判流程公开公正C公民是城邦的主体 D具有权力制约思想【解析】由材料“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可知公民大会权力受到限制,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公民大会、议事会权力的制约而非审判流程,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雅典政体权力分配而非公民,故 C 项错误;由材料“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

15、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 “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应当具有最高权力”可知,雅典具有权力制约思想,故 D 项正确。16下表为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第八表条款的部分内容。据表可知, 十二铜表法(A)条款 内容第八表第二条 故意伤人肢体而未能取得和解时,伤人者也应受到同样的伤害第八表第二十一条 伤害自己被保护人的保护者应交给地下神即予以诅咒第八表第二十四条 如手掷的标枪落得比目的地还远,则应供献牧羊为祭品第八表第二十三条 伪证被揭穿者,应从塔贝斯山崖上抛下A.具有原始色彩 B体系比较完备C民刑不分 D具有理性色彩【解析】 “伤人者也应受到同样的伤

16、害” “伪证被揭穿者,应从塔贝斯山崖上抛下”这些规定具有同态复仇和野蛮的色彩,不具备理性, “应交给地下神即予以诅咒” “应供献牧羊为祭品”等则借助于神灵的力量来进行惩罚,总之上述制裁办法都具有简单和粗暴的原始色彩,故 A 项正确,D 项错误。材料仅仅提到了罗马法中关于某些罪刑的惩罚方式,不能说明体系完备,故 B 项错误;民刑不分是古代东方国家法律的特征,不符合古代罗马,故 C 项错误。1720 世纪以来,英国议会动议大多数由内阁提出,对于内阁的动议和提案,议会只能表示“是”或“否” 。因此,有学者认为现代的英国是内阁至上而不是议会至上。这表明英国(B)A议会失去对内阁的制约 B行政权力的进一

17、步加强C政治体制出现根本转变 D内阁与议会权限不明确【解析】英国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议会是权力中心,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内阁的决议议会只能表示“是”或“否” ,说明内阁的权力增大,即行政权力的增强,故 B 项正确;英国实行的仍是君主立宪制,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故 C 项错误;D 项不符合史实。18大多数的美国开国精英不相信具体的“人民”具备自己统治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约翰亚当斯认为:“民众的忌妒的呼声、猜忌、疑心、自负、傲慢、骄横、野心和某个地位优越者的暴躁” ,一旦被用来对付某个人,其结果必然是, “一群不受节制的乌合之众的愤怒和狂暴,通过擅长蛊惑的专制者的暗中挑唆,就会爆发为各式各样的攻击、

18、毁谤和怒火,往往以谋杀和屠戮而告终” ,其程度之可怕,在专制主义的历史上都是难有其匹的。为此美国实行了(C)A议会制共和制 B三权分立C精英政治 D邦联制总统制【解析】美国实行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故 A、D 两项错误;三权分立规定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分权,与人民参政无关,故 B 项错误;大多数的美国开国精英不相信具体的“人民”具备自己统治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因此美国实行了精英政治,人民将“代表权”出让给政治精英之后,不必直接参与国家政治事务,这样就可以避免因民众素质差别带来的种种弊端,故 C 项正确。1919 世纪 20 年代,法国人傅立叶主张建立按照个人兴趣来分配工作任务的“法郎吉”合作社,

19、合作社还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19 世纪 30 年代,其门徒还在美国进行了社会实验。这从侧面反映了(B)A世界已连接为一体 B工业革命中的社会问题得到关注C大工厂制推广开来 D国际无产阶级运动蓬勃开展起来【解析】材料傅立叶的主张属于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社会改造的设想。材料没有反映出世界市场的形成,故 A 项错误;工业革命中贫富差距悬殊等社会问题得到关注,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社会改造的方案,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大工厂制的推广 , 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工人运动的发展,故 D 项错误。20从巴黎公社成立到其失败的时间里,先后有 21 人担任军事委员会的成员,但无一人连续任职,5 月

20、15 日成立的第三届军事委员会的 7 人中,只有 3 人担任国民自卫军的营长以上的职务。材料意在说明巴黎公社(A)A政治领导体制存在缺陷 B践行了“主权在民”思想C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D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解析】巴黎公社只存在了 72 天,却无一人连续担任军事委员之职,而第三届军事委员会中的 7 人只有 3 人担任国民自卫军营长以上的职务,这些表述意含批判,说明公社领导体制存在问题,故 A 项正确;材料的内容是对巴黎公社的批判 ,故 B、C 、D 三项错误。211946 年 2 月,美驻苏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在发给华盛顿的电报中说:“美国不能依靠外交谈判和苏联打交道,而必须也能够依靠实力来抵制苏

21、联的扩张,同时不会引起美、苏之间的全面军事冲突,因为苏联的力量弱于西方。 ”凯南这一谈话表明当时(B)A美国开始对苏采取冷战政策 B美国已出现遏制苏联的思想C美苏战时合作关系完全破裂 D美苏已爆发了直接军事冲突【解析】美国开始对苏联采取冷战政策是在 1947 年,故 A 项错误;“美国不能依靠外交谈判和苏联打交道,而必须也能够依靠实力来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不会引起美、苏之间的全面军事冲突,因为苏联的力量弱于西方”表明美国出现遏制苏联的思想,故 B 项正确;美苏战时合作关系完全破裂是在 1947 年,故 C 项错误;二战后美苏未爆发直接军事冲突,故 D 项错误。22某国际条约签署后,一些创始国纷

22、纷表态,英国认为“这是种冒险” ,荷兰认为条约“标志着通过联合国本身来保证国际和平希望的幻灭” ,法国则指责它并不是为欧洲的安全而设计的。该条约最有可能是(A)A 北大西洋公约 B 巴黎条约(1951 年)C 友好合作互助条约(1955 年) D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解析】 北大西洋公约是因为美苏军事冷战而签署的,因此该国际条约引起欧洲国家的不满,故 A 项正确;巴黎条约 推动欧洲一体化,得到法国等国家的支持,故 B 项错误;C 项所述条约推动了华约的建立,英、荷、法不可能是创始国,故 C 项错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推动欧盟的建立,得到这些国家的支持,故 D 项错误。2320 世纪 50 年代中

23、期,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一改以往的不承认政策, “承认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并不以施加压力的方式强迫那些不愿意的国家成为盟国。只要这些国家决心维护自己的独立,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积极的政策,美国就应支持和援助他们” 。美国这一政策的调整主要是由于(B)A自身实力的削弱 B冷战对抗的需要C经济危机的困扰 D不结盟国家的斗争【解析】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国实力相当强大,并未削弱,故 A 项错误;朝鲜战争之后,冷战从欧洲扩展到亚洲,美国积极拉拢亚洲国家围堵中国,故 B 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调整,并未发生经济危机,故 C 项错误;当时美国实力强大,不结盟国家的斗争并

24、非美国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24右图是 1952 年苏联报刊上的一幅漫画,漫画左下角的美国人在呼吁“和平、防卫、裁军” ,而美国将军正在欧洲地图上标注美国的军事基地,右上角的 CCCP 是苏联国名的俄文缩写。据此可知(D)A美苏争霸斗争激烈B两大对峙军事集团出现C美国军民对立严重D美苏两国矛盾日益加剧【解析】美苏争霸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开始,材料的时间是 1952 年,故 A 项错误;两大对峙军事集团出现于 1955 年,即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故 B 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美苏关系,故 C 项错误;从图片中可看到 ,美国所标注的军事基地在苏联周围均匀而密

25、集分布,对苏联形成了包围圈,这说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开始转变为冷战和对峙,两国矛盾加剧,故 D 项正确。第卷答题卡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 D C C C B D C C B A C D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答案 C D D A B C B A B A B D第卷 非选择题( 共 52 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 ,其中第 25 题 20 分,第 26 题 20 分,第 27 题 12 分,共 52 分)25(20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两汉时,以“侍中” “给事中”等侍从官为原

26、型逐渐发育出专职谏官队伍与谏官官署,开始充当言谏的主要施体,皇帝罪己求谏现象非常普遍。贞观时谏议大夫等言官事前监督与给事中事后监督制度相互结合,初唐政务“鲜有败事” 。宋代以降,言官多结党营私,谏官制度逐渐演化为皇帝御下之工具,始而谏院独立,继而科道合一,六科独立置署而后干脆并归督察院,成为监察六部的专职监察机构。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言谏制度,以臣谏君的运作模式,以及给、谏分署办公的体制,表面上类似于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两院制代议制,然而实质上却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中国古代言谏制度的思想武器是融“阴阳五行”等迷信思想与进谏尽忠的纲常观念于一体的神学政治思想,其权力基础是原始民主制度遗留下来的议事惯

27、例与君王的授权,它体现的目标价值是君主集权而非分权与制衡,其行为没有国家的强制力之效果。摘编自陈秋云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研究材料二 中国古代言谏制度体现了对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的追求以及在权力运行中弱者对强者的可监督性和可质疑性精神,可以启发我们积极挖掘并扩大其中的民主决策的因子,将这种特殊的“民监”运用到现实中。古语有云:“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 。将言谏中的“民”扩大化是现代普遍民主的要求,让“行政体制外的民”也能用“言谏”的方法对国家政策的制定等发表意见无悖于言谏精神。摘编自张盛霞中国古代言谏制度特点及现实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言谏制度的变化。 (4 分)

28、_言谏机构由侍从官变化为专职监察机构;事前监督与事后监督制度相互结合;初期一定程度制约皇权,后逐渐演化为皇帝的御用工具。(4 分,任答两点即可) _(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你认为应该如何理解“中国古代言谏制度表面上类似于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两院制代议制,然而实质上却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12 分)一方面,中国古代言谏制度与西方代议制有某些共性,如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减少行政失误率;运行方式都是分署办公;等。(4 分)另一方面,两者有本质不同:思想基础不同:中国古代言谏制度的思想武器是融“阴阳五行”等迷信思想与进谏尽忠的纲常观念于一体的神学政治思想;西方近代代议制的建立源于人文主义、理性思

29、想的发展。权力基础不同:中国古代言谏制度是原始民主制度遗留下来的议事惯例与君王的授权,没有国家的强制力;西方近代代议制其权力基础是人民的授权,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强制力。目标价值不同:前者体现的是君主集权;后者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价值。实质不同:中国古代言谏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西方近代代议制则是政治民主化的体现。(8 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探究中国古代言谏制度的现实意义。 (4 分)_切合我国行政体制实际,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彰扬民主监督力量,有利于提高行政监督水平;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益和提升政府形象;吸收民意,有利于提高公众民主参与的积极性和社会

30、责任意识。(任答两点即可,4 分) _26(20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思想家鼓吹“乡治” ,极大地拓展了作为“地方公论”产物的“乡里空间”范围,并由县延伸至省一级,直接促进了“一省之力”的成熟和独立,最终形成了辛亥革命以各省独立获得成功这一独特形态。“省” ,指的就是贯穿于乡、镇、县、府的网络,这一网络以同心圆或放射线状在同一平面上纵横流动,这正是一省之“乡里空间” ,亦即乡乡联合的政治社会空间。以太平天国为契机组建了湘军、淮军后,地方军权事实上已经委托予省督抚,督抚的行政权力得到强化。“民间” “自治”空间的领域得以扩大,并扩充形成为以省为单位的代替

31、王朝体制的新体制框架。省设置咨议局,成立省级行政机构。假若青年们出版宣传革命杂志的话,杂志便可循网络而传往省内其他地方。清末纷纷刊行的杂志如浙江潮江苏 新湖南 新广东 湖北学生界等,多冠以省名,这表明其时省的文化、经济、社会的网络空间已经形成。摘编自沟口雄三辛亥革命新论材料二 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解读:(1919 年 10 月 10 日) “今日何日?正官僚得志,武人专横,政客捣乱,民不聊生之日也” , “今日之民国,竟成亡国士大夫之天下也” 。尽管“革命军起矣,民国由之立矣,但革命之事业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 。国民党在 1927 年对辛亥革命的解读:1927 年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

32、会宣言中指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 ”共产党在 1938 年对辛亥革命解读:1938 年 10 月 10 日, 辛亥、北伐与抗战:“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络会党,联合当时咨议局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辛亥革命以各省独立的形式获得成功的原因。 (8 分)因为各省极大地扩展了“乡里空间”的范围, “民间”已具备综合性力量军事:以湘军、淮军等地方武装

33、为基础的省规模的团练,地方军权事实上被委予省督抚;行政:设置咨议局, “民间” “自治”空间的领域得以扩大;经济:洋务派官僚振兴工商业,地方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废止科举,西学流入,立宪、革命思想盛行;社会:绅士阶层兴起,宗族拥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任答 4 点即可,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国民党、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的解读侧重点有何不同 ,并分析其主要原因。(12 分)_孙中山的解读侧重于辛亥革命尚未成功,因为当时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孙中山意在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4 分)1927 年国民党的解读侧重于国民革命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涵 ,因为时值反帝反封的北伐战争时期,意

34、在推动当时的国民革命运动;(4 分)1938 年共产党的解读侧重于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在于各个团体政党的联合,意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 分) _27(12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中, “国际社会”(international society)和“全球社会”(global society)及其相互关系越来越凸显出来。当代世界历史具有“国际社会”和“全球社会”双重结构“国际社会”是由世界上各个以自身利益为基础的经济、政治的共同体间的关系构成的整体,主权国家是其基本主体。 “国际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具有“自组织性” ,在其整体上还具有一定的“预设性”

35、 。在“国际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每个国家都在其中起着特定的作用,不过,一般说来,强势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全球社会”是特指基于对“全球问题”的共识和解决“全球问题”的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包括国家在内的各种共同体和个人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体系。 “全球社会”各个主体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其目标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即“全球问题” ,诸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资源短缺、国际恐怖主义(包括全球网络恐怖主义)、核战争威胁、包括毒品走私在内的跨国犯罪等。摘编自叶险明世界历史的“双重结构”与当代中国的全球发展路径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20 世纪世界历史的双重结构

36、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评分细则论题 2 分。无论题,或论题与材料无关,不得论题分。阐述 8 分。围绕论题,史论结合,选取 20 世纪世界历史的相关史实展开阐述。整体 2 分。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语言流畅。示例:论题:相互关联的“国际社会”与“全球社会” 。(2 分)一方面, “全球社会”推动了“国际社会”的发展。例如,二战后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二战后为了抗衡美苏和恢复发展经济,西欧国家走上联合的道路,1967 年成立欧共体,1993 年发展为经济政治一体化的欧盟。另一方面, “国际社会”推动了“全球社会”的发展。人类要迎接“全球问题”的挑战,必须要得到以国家或国家体系为基础的“国际社会”的支持,否则“全球社会”就难以发展起来。例如,二战后,众多国家组合而成的联合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为解决世界安全问题作出了一定贡献。(8 分)总之, “国际社会”与“全球社会”虽然主体结构、利益结构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又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月考试卷 > 高三上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