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38333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8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中语文试题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儿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_,没有_,没有_,没有_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

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取材于夏衍包身工)材料二解放之后,在镇反运动的一次诉苦大会上,我听到过一个老年的纱厂女工说:“你们说,我们给资本家做牛马,其实呀,连牛马也不如,我们是苍蝇、蚊子一样的虫豸。东洋老板和带工头打死一个工人好像在地上踏死一个蚂蚁一样,一点也不算稀奇。”这是实话,一点也不夸张。解放之后,我去看过上海的曹杨新村、控江新村,我也曾陪外宾去看过工人医院。看到这些,不知别人是什么感觉,我却

3、总很自然地联系起包身工的生活。包身工的形象,想起来会使软心肠的人流泪。什么面黄肌瘦、骨瘦如柴这些话,都是不能形容她们的情况的,没有病的包身工是很少的,最多的是肺病、脚气病、皮肤病。有些包身工的两只脚已经肿得像碗口一样粗了,还是成天成夜地站在机器旁边工作。去年冬天我在北京参观了一处女工宿舍,看到她们床边有书籍、报刊、雪花膏、香水等,我替她们感到了幸福。最初我混在包身工群中观察的时候,最使我受不了的是那种难闻的臭气。那时正是上海的5月黄梅天季节,包身工们是成年累月不可能洗澡洗头换衣服的,请你们设想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滋味!我写那篇包身工是在1935年(发表是在1936年春),离开现在已经二十四年了,

4、这样计算一下,对现在的青年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人曾付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和眼泪。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取材于夏衍从包身工所引起的回忆)材料三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主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作品描述的社会生活虽然已经远去,但是,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

5、、人文关怀,如今读来依旧使人震撼,发人深思。好的文学作品能真正触及社会的灵魂。在特殊的年代,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作者都需要巨大的勇气。20世纪30年代,社会的环境极为特殊,作家要深入生活现场,付出的艰辛与惊险,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可想而知。夏衍凭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悲悯情怀,在黑暗中探索光明。包身工充满感情、带有温度,其旋律是积极向上的博爱。这种爱积蓄了力量,震撼读者的心灵世界,点燃读者的情感火焰。作者笔下散发出博爱情怀,对女童工有着深切的同情,对她们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进行直接揭露。夏衍的笔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着那个时代的“脓疮”,对那个社会进行“刮骨疗毒”,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

6、形象的方式记录下来,他要告诉世人那里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世界,是怎样的真相,进而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报告文学创作,如果不是基于对社会的真情实感,不是基于发自内心深处的召唤,那么作品就是苍白无力的。在今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无数或激动人心或发人深省的事件不断上演,作家也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火眼金睛”。无论是讴歌时代,还是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都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以有温度的作品感动读者,进而凝聚人心,激发更大的前行动力。(取材于曾散以有温度的文字探索光明读夏衍的包身工有感)1. 填入材料一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热 光 温情 希望B. 光 热 温情 希望C.

7、 光 热 希望 温情D. 热 光 希望 温情2.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被饲养的小姑娘的境遇和墨鸭的境遇是不完全相同的。B. 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与体制没有给被饲养的小姑娘带来希望。C. “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暗喻不合理的制度一定会消亡。D. “锭子上的冤魂”是指在铺设枕木的劳作中被压榨至死的奴隶。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包身工在资本家眼里只是单纯用来谋利的工具。B. 包身工只有成天成夜工作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C. 解放后,工人拥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水平。D. 没有先人的付出,吃人的制度就不可能被推翻。4. 根据以

8、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夏衍用“饲养”一词表明包身工是不被当人看的,以此来揭示剥削者丧失人道的罪行。B. 夏衍在混入包身工中观察的时候曾因包身工身上散发的难闻的臭气而对他们心生厌恶。C. 夏衍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深入生活现场的时候,虽然需要付出艰辛,但是不会有危险。D. 夏衍通过含蓄揭露女童工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来反映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5. 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夏衍能写出“带有温度”的包身工的原因。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1】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

9、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廊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庭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

10、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房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庭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2】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

11、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诗歌,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取材于新唐书)注释:【1】李邕:唐朝大臣。【2】孺弱:幼弱的孩子。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 奇:认为不同寻常B. 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 属:通嘱,嘱咐C.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 会:

12、适逢D. 溯沅湘,以登衡山 溯:逆流而上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其日牛马嘶B. 又以客董庭兰,罢宰相 肇锡予以嘉名C. 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为楚怀王左徒D. 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 驰椒丘且焉止息8.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因为得到李邕的赏识而在进士科考试中没能中选。B. 杜甫在长安向皇帝献赋颂称扬自己时年龄不到四十七。C. 安史之乱期间,叛军肆虐,杜甫家庭贫困,孩子饿死。D. 杜甫在盗贼作乱的困境中始终坚守节操,可见其忠贞。9. 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关辅饥,辄弃官去

13、,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10. 根据文意,简述杜甫认为房琯不应被罢相的理由。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1)结合语境,谈谈你对“君子固穷”的理解。(2)请结合以上材料解说君子能“固穷”的原因,并简要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14、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史白居易先生晦迹卧山林【1】,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2】,龙飞天汉便为霖。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注释:【1】晦迹:隐居不求知名。【2】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12.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蜀相首联“丞相”和咏史首联“先生”的称呼都蕴含了诗人的敬重之情。B. 蜀相颈联“三顾”与咏史首联的“三

15、顾”是指刘备曾经三顾茅庐一事。C. 蜀相颈联的“老臣心”即咏史颈联“托孤”一句中蕴含的忠于汉室之心。D. 蜀相尾联“出师”与咏史尾联的“出师”都指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史实。13.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蜀相首联用设问修辞表现了探寻丞相祠堂之意。B. 咏史首联化用典故表达了对贤臣得遇圣主的称赏。C. 蜀相颔联的“自”蕴含了对丞相已逝的追悼之情。D. 咏史颔联中“鱼”比喻得到刘备赏识的诸葛亮。E. 蜀相和咏史都通过描绘实景来表达追怀之情。14. 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内容和情感的异同。1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离骚中的“_,虽九死其犹未悔”“_,固前圣之所厚”等诗句表现了屈

16、原坚贞不渝、刚正不阿的品格。(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多处运用夸张手法表现蜀道的高与险,比如:“连峰去天不盈尺,_。_,砯崖转石万壑雷。”(3)自然界的景象常常被诗人化作意象以寄寓其情感。比如,柳永望海潮词中的“_,十里荷花”寄寓了诗人对桂香弥漫、荷花盛放的杭州的喜爱。又如,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_”寄寓了诗人因看到遭遇战火洗劫的扬州城而产生的凄凉与伤感之情。(4)在与元九书中,白居易提出了“感人心者,_,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的看法。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小楼一夜听春雨,_”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即首先缘于诗中蕴含的落寞与希望交融的情感,诗人所用凝练、形象的语言则在其次。(5

17、)“水”在不同诗人笔下会呈现不同的景象,并被寄寓不同的情感。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于“泻水置平地,_”的景象中寄寓在那个封建专制的时代个人不能掌控自己命运的感伤之情;杜甫在客至中用“_,但见群鸥日日来”的景象寄寓平时家中罕有人来的空寂之情,以反衬客人到来的惊喜;黄庭坚登快阁中“落木千山天远大,_”的景象则寄寓了诗人澄澈开朗的超然之情。16. 阅读下面红楼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贾母因说:“你瞧瞧那屏上,都是他姊妹们做的,再猜一猜我听。”贾政答应起身,走至屏前,只见第一个写道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贾政道:“这是炮竹么?”宝玉答道:“是。”又往下看

18、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贾政道:“这是风筝。”探春笑答:“是。”贾政心内沉思道:“娘娘所作炮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今系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心内愈思愈闷,因在贾母之前不敢形于色,只得仍勉强往下看去。只见后面写着七言律诗一首,却是宝钗所作,随念道:“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幕幕,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须变迁。”贾政道:“这个莫非是更香?”宝玉代言道:“是。”(取材于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二回)(1)上文中_作的灯谜既暗示了她_的身份,也是贾

19、家盛极而衰命运的谶语。(2)上文中的谜语均预示了人物的命运。请结合原著简要分析探春、宝钗所制谜语和她们各自命运的关联。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怅望千秋一洒泪每当乘车驰过湘江大桥去长沙之西的岳麓山下,眺望中流,我总怀疑也许还能在烟雾迷茫中,看到杜甫的一叶孤舟半张帆影;有时在湘江之畔的沿江大道徜徉,我也常常左顾右盼,也许在岸边的街头巷尾还能有幸觅到杜甫当年寄寓过的一角江楼?大历三年(768)冬末,“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杜甫有家归不得,终于从四川出三峡,放舟江汉,漂流到湖南岳阳。小作盘桓,他准备经当时名为潭州的长沙,去衡州(今之衡阳)投奔他的旧友韦之

20、晋。于是,次年春日,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名城长沙,被这颗诗星照耀得满城生辉,只是多灾多病的杜甫未曾想到,而时处刀兵水火中的古潭州也茫然不知。杜甫生时虽然坎坷潦倒,但他的各种名号却随着他光芒万丈长的诗篇一起流传了下来。杜甫的尊名之一便是“老杜”,它并不如我们今天类似的称呼一样表示随意,而是颠而倒之的“杜老”的尊称。不过,来到长沙的杜甫确实已经老了,“此身漂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57岁的他就已经过早地跌入了生命的暮年。前后两年之中,杜甫于长沙三度来去。他到长沙不久即去衡州,其时音讯难通,恰逢韦之晋调任潭州刺史而途中错过,待他赶回长沙后,韦又不幸暴卒。杜甫无所凭依,只得有时暂住小舟之中,有时小

21、栖江边的阁楼之上。大历五年四月,兵荒马乱之中杜甫逃出长沙,在湘江上游衡州与郴州之间漂泊,于耒阳县南之方田驿阻水而断炊五六天,后人因之有食县令聂某送来的牛肉白酒而暴卒的传说。事实上,杜甫在作回棹诗后又回到了长沙。这期间,虽然他也曾得到一些亲朋故旧的接济,但杯水车薪,无补于根本,而且那“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况味,恐怕比他落魄长安时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现存的1400多首诗中,有140多首写到自己的病情,而且愈到晚年而愈烈,其中包括肺结核、风湿病、消渴病(今称之为糖尿病)、疟疾、风痹等。那时,船漏又逢连夜雨的杜甫,只能让贫穷让饥饿让病痛让屈辱让夏天的溽暑冬日的严寒一起来煎熬他的暮年。一般人到此地步

22、,或者叹老嗟卑,或者怨天恨地,总之是不离一己之痛痒悲欢。然而,令我千年之后怦然心动的是,杜甫日暮途穷,虽然他也悲伤于自己的身世际遇,但他更心忧天下,情系苍生,以一己之心灵担荷天下人的苦难,这是何等崇高的自我良知与人格力量啊!再一度秋尽冬来,杜甫已没有初来湖南时写登岳阳楼的气力与气魄了。那是一首极具沉郁顿挫的艺术个性而又表现了对宇宙苍生之终极关怀的诗篇,它为大历二年(767)冬末的风雪压卷,为诗人自己的作品压卷,也提前为整个唐代诗歌压卷。我想,时间虽已进入现代,但在天下的芸芸众生之中,在精神高度与人格力量上可以比肩杜甫的,恐怕也不可多得吧!然而,命途多舛的生命毕竟要谢幕了,杜甫在解缆北归之前作暮

23、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陪伴他的只有半生艰苦共尝的杨氏夫人和面色凄凉的弱男幼女,抚时伤逝,一派凄凉落寞之音在朔风中翻飞。去年春日从岳阳南下途中,他还写了10多首诗,此次从长沙北上,在湘江上游的船中只留下一首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呕心沥血的这首长诗就成了他的绝唱,也是他草拟的自祭之文。然而,即使一息尚存,他也仍然心怀社稷,忧念民瘼:“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千古已成苍茫,但他最后的这一声浩叹,似乎仍穿过楚云湘水、穿过朔风寒雨、穿过一千多年的岁月隐隐传来。自从那一曲绝唱之后,杜甫就下落不明。不过,他的埋骨之地究竟在何处有什么要紧呢?多少帝王将相的陵墓已成荒丘,而千百年来广大百姓

24、的心中,不都有一座他的永远的坟茔?一千多年后的高秋十月,我终于如愿以偿去拜望了杜甫的故里当年的巩县(现在的巩义市)。就像瞻仰过浩瀚的沧海之后,去寻觅和瞻仰它最初的源头。走进相当宽阔但设施仍然简陋的墓园,杜甫墓和宗文、宗武的墓便怆然入眼。所谓墓,除了一方墓碑,其实只是三个土堆而已。杜甫生前困窘潦倒,千年后的故居仍然寒伧萧索,自然也令人感慨莫名。然而,墓之真伪有无和故居的落寞堂皇都无关根本,作为一位诗人,他的不朽的生命就是他不朽的诗章。那些五陵裘马、达官贵胄、御用文人、轻薄后生都早已如历史长河的匆匆过客而云消水逝,有的连一个泡沫一丝残迹都没有留下来,而杜甫流传至今的杰出作品,无论白天或是夜晚,都如

25、火炬辉耀照天的光芒。陵园的秋日向晚,四顾苍茫,我在杜甫墓前思接千载:杜工部呵,黄河依然浩荡,嵩山依然巍峨,伊洛河湾依然滔滔东流,你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雪,也依然并永远和我们的民族同在。我从湖南来到河南,从你的终点追寻到你的起点,捧上一瓣心香,在你千年前无日忘之的故乡!“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秋兴中讴歌屈原的名句,此刻又越过千年岁月送来袅袅的余音。我又一次翻开书页微黄的杜工部集,阅读已经逝去一千多年的那个呜咽叱咤的时代,重温一个永恒的读不尽的高贵灵魂(取材于李元洛的同名散文)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时处刀兵水火中的古潭州也茫然不知 刀兵水火:借指

26、天灾人祸B. 而是颠而倒之的“杜老”的尊称 颠而倒之:形容困窘潦倒C. 但杯水车薪,无补于根本 杯水车薪:比喻力量微小D. 千年后的故居仍然寒伧萧索 寒伧萧索:形容寒酸冷落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段的“怀疑”一词表明杜甫当年未曾乘坐孤舟经过湘江。B. 作者认为杜甫因吃牛肉白酒而暴卒的传说是符合当时杜甫经历的。C.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杜甫远高于一般人的自我良知与人格力量。D. 作者用“浩瀚的沧海”隐喻上文“帝王将相的陵墓”,形象生动。19.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20. 文章结尾段引用的“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有什么内涵及

27、表达效果?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回答。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21. 语言基础运用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英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产生于斗争一线的磨厉考验,在强国复兴的伟大征程献身,在奋斗强军的火热实践成长,他们的事迹精神具有鲜明时代价值和强大感召力量。全军官兵要学习他们听党指挥、听令而战的忠诚品格,敢战善战、矢志打赢的使命担当,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团结奋战、生死与共的革命情谊,以身报国、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赓续伟大爱国主义的精神火炬,高擎革命英雄主义的血脉基因,争当“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锻造“四铁”过硬部队,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取材于2021年2

28、月19日解放军报)(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 第句的“英雄”和“精神”应互换位置。B. 第句中“磨厉”的“厉”应改为“砺”。C. 第句中“视死如归”作为定语使用得当。D. 加波浪线的两句都有谓宾搭配不当的语病。(2)根据语境,改写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语言连贯,且符合逻辑。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2. 请你将“春在_”补充完整,并以之为开头,写一段话,描绘令你深受触动的景象。要求:描写细腻,寓情于景,至少运用2种修辞手法。150字左右。23. 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要。请从边城红星照耀中国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大卫科波

29、菲尔复活以及鲁迅的作品集中任选一部,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生活经验,谈谈你从中所明之理。要求:认识明确,引述准确,分析得当,语言得体。150字左右。24. 请从刘和珍、白莽、柔石、芦柴棒、水生嫂、黄英、二诸葛、三仙姑中任选1人,为他(她)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思想健康,感情真挚,语言凝练,有感染力。150字左右。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25.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这句话,启发读者从对烈士的纪念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纪念,缅怀的是英雄,传承的是精神;铭记的是事迹,

30、激发的是奋进;追怀的是过去,开启的是未来请以“纪念”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适当;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表述得体。不少于700字。26. 在成长的路上,难免会遇到挫折,经受打击,体验痛苦。当你处于这样的困境中时,安慰、鼓励与帮助你的人就是你生命中的一束光,他(她)能给你指明正确的方向,带来暖心的鼓励,增添前行的动力请以“光”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描写生动;语言流畅,表述得体。不少于700字。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中语文试题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

31、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儿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_,没有_,没有_,没有_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

32、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取材于夏衍包身工)材料二解放之后,在镇反运动的一次诉苦大会上,我听到过一个老年的纱厂女工说:“你们说,我们给资本家做牛马,其实呀,连牛马也不如,我们是苍蝇、蚊子一样的虫豸。东洋老板和带工头打死一个工人好像在地上踏死一个蚂蚁一样,一点也不算稀奇。”这是实话,一点也不夸张。解放之后,我去看过上海的曹杨新村、控江新村,我也曾陪外宾去看过工人医院。看到这些,不知别人是什么感觉,我却总很自然地联系起包身工的生活。包身工的形象,想起来会使软心肠的人流泪。什么面黄肌瘦、骨瘦如柴这些话,都是不能形容她们的情况的,没有病的包身工是很

33、少的,最多的是肺病、脚气病、皮肤病。有些包身工的两只脚已经肿得像碗口一样粗了,还是成天成夜地站在机器旁边工作。去年冬天我在北京参观了一处女工宿舍,看到她们床边有书籍、报刊、雪花膏、香水等,我替她们感到了幸福。最初我混在包身工群中观察的时候,最使我受不了的是那种难闻的臭气。那时正是上海的5月黄梅天季节,包身工们是成年累月不可能洗澡洗头换衣服的,请你们设想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滋味!我写那篇包身工是在1935年(发表是在1936年春),离开现在已经二十四年了,这样计算一下,对现在的青年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豸的时代,已经一去

34、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人曾付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和眼泪。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取材于夏衍从包身工所引起的回忆)材料三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主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作品描述的社会生活虽然已经远去,但是,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人文关怀,如今读来依旧使人震撼,发人深思。好的文学作品能真正触及社会的灵魂。在特殊的年代,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作者都需要巨大的勇气。20世纪30

35、年代,社会的环境极为特殊,作家要深入生活现场,付出的艰辛与惊险,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可想而知。夏衍凭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悲悯情怀,在黑暗中探索光明。包身工充满感情、带有温度,其旋律是积极向上的博爱。这种爱积蓄了力量,震撼读者的心灵世界,点燃读者的情感火焰。作者笔下散发出博爱情怀,对女童工有着深切的同情,对她们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进行直接揭露。夏衍的笔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着那个时代的“脓疮”,对那个社会进行“刮骨疗毒”,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形象的方式记录下来,他要告诉世人那里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世界,是怎样的真相,进而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报告文学创作,如果不是基于对社会的真情实感,

36、不是基于发自内心深处的召唤,那么作品就是苍白无力的。在今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无数或激动人心或发人深省的事件不断上演,作家也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火眼金睛”。无论是讴歌时代,还是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都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以有温度的作品感动读者,进而凝聚人心,激发更大的前行动力。(取材于曾散以有温度的文字探索光明读夏衍的包身工有感)1. 填入材料一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热 光 温情 希望B. 光 热 温情 希望C. 光 热 希望 温情D. 热 光 希望 温情2.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被饲养的小姑娘的境遇和墨鸭的境遇是不完全相

37、同的。B. 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与体制没有给被饲养的小姑娘带来希望。C. “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暗喻不合理的制度一定会消亡。D. “锭子上的冤魂”是指在铺设枕木的劳作中被压榨至死的奴隶。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包身工在资本家眼里只是单纯用来谋利的工具。B. 包身工只有成天成夜工作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C. 解放后,工人拥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水平。D. 没有先人的付出,吃人的制度就不可能被推翻。4.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夏衍用“饲养”一词表明包身工是不被当人看的,以此来揭示剥削者丧失人道的罪行。B. 夏衍在混入包

38、身工中观察的时候曾因包身工身上散发的难闻的臭气而对他们心生厌恶。C. 夏衍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深入生活现场的时候,虽然需要付出艰辛,但是不会有危险。D. 夏衍通过含蓄揭露女童工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来反映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5. 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夏衍能写出“带有温度”的包身工的原因。【答案】1. B 2. D 3. B 4. A 5. (1)夏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悲悯的情怀。(2)夏衍深入包身工生活现场,真实地了解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其创作是建立在真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的。【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分析四个选项,实际是让考生排列“光”“热”“

39、希望”“温情”的顺序,按照逻辑关系,应先有“光”,“光”直接带来“热”,且“光”“热”都是一个字,所以“光”“热”相连,且“光”在“热”前,据此排除AD;“热”带来的是“温暖”,所以后可接“温情”,而“温情”又会给人“希望”,所以排除C。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D.“指在铺设枕木的劳作中被压榨至死的奴隶”错误,文中的“锭子”是纺纱机上的零件,“锭子上的冤魂”应是指30年代在上海纺织厂中被压榨至死的包身工。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B.“只有成天成夜工作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错误,依据“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

40、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儿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什么面黄肌瘦、骨瘦如柴这些话,都是不能形容她们的情况的,没有病的包身工是很少的,最多的是肺病、脚气病、皮肤病。有些包身工的两只脚已经肿得像碗口一样粗了,还是成天成夜地站在机器旁边工作”等内容可知,包身工即使是成天成夜工作,也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B.“而对他们心生厌恶”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最初我混在包身工群中观察的时候,最使我受不了的是那种难闻的臭气。那时正是上海的5月黄

41、梅天季节,包身工们是成年累月不可能洗澡洗头换衣服的,请你们设想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滋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对包身工的同情。C.“但是不会有危险”错误,原文的表述是“20世纪30年代,社会的环境极为特殊,作家要深入生活现场,付出的艰辛与惊险”,可见是有危险的。D.“含蓄揭露”错误,包身工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真实地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直接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材料三中提到“报告文学创作,如果不是基于对社会的真情实感,不是基于发自内心深处的召唤,那么作品就是苍白无力的”,所以要写出“带有温度”的作品必须

42、有真情,而真情来源于作者的责任感、悲悯的情怀,而这情感的产生也必是建立在真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的。依据“20世纪30年代,社会的环境极为特殊,作家要深入生活现场,付出的艰辛与惊险,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可想而知。夏衍凭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悲悯情怀,在黑暗中探索光明”可概括出:夏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悲悯的情怀。依据“夏衍的笔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着那个时代的脓疮,对那个社会进行刮骨疗毒,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形象的方式记录下来,他要告诉世人那里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世界,是怎样的真相,进而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可概括出:夏衍深入包身工生活现场,真实地了解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其创作是建立在

43、真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的。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1】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

44、,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廊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庭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房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庭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

45、,孺弱【2】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诗歌,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取材于新唐书)注释:【1】李邕:唐朝大臣。【2】孺

46、弱:幼弱的孩子。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 奇:认为不同寻常B. 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 属:通嘱,嘱咐C.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 会:适逢D. 溯沅湘,以登衡山 溯:逆流而上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其日牛马嘶B. 又以客董庭兰,罢宰相 肇锡予以嘉名C. 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为楚怀王左徒D. 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 驰椒丘且焉止息8.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因为得到李邕的赏识而在进士科考试中没能中选。B. 杜甫在长安向皇帝献赋颂称扬自己时年龄不到四十七。C. 安史之乱期间,叛军肆虐,杜甫家庭贫困,孩子饿死。D. 杜甫在盗贼作乱的困境中始终坚守节操,可见其忠贞。9. 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10. 根据文意,简述杜甫认为房琯不应被罢相的理由。【答案】6. B 7. C 8. A 9. 关中和长安随处闹饥荒,杜甫就弃官离去,客居秦州,以背负木柴、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高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