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背诵手册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235921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1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背诵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背诵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背诵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背诵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背诵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1.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思维的含义1思维的意义:由于有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人成了万物之灵。2体悟思维:只要我们在“想”、在“考虑”,就能切身体会到我们在思维。3思维的内涵(1)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2)“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拓展:全面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区别内容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感性认识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只

2、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三种形式阶段认识的初级阶段认识的高级阶段特点直接性和形象性间接性和抽象性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提醒:从性质上看,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4思维的方式(1)类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2)意义: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

3、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二、思维的特征1思维风格的差异: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2思维的共同特征特征内涵间接性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概括性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能动性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拓展: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特征关系思维的间接性思维的概

4、括性区别含义所谓间接性,就是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的媒介,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以推测事物过去的进程,认识事物现实的本质,推知事物未来的发展多次经历某些事物之后,把它们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举例(1)人类学家根据古生物的化石及其他有关资料,就能推知人类进化的规律;(2)医生根据对病人的体温、血压、血液、尿液、心电图、脑电图等检查的有关资料,就能确诊病患和病因;(3)气象工作者根据已有的气象资料,就能预知今后天气的变化;(4)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可以推断学生的内心世界;(5)地震工作者可以根据动物的反常现象或其他仪表的数据来分析与预报震情

5、;(6)人们不知道某些疾病与遗传基因的关系,但人们可以根据实验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1)人们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归一类,称之为“枣树”(2)把枣树、苹果树、梨树等依据其根、茎、叶、果等共性统称为“果树”(3)每次看到“月晕”就要“刮风”,地砖“潮湿”就要“下雨”,就能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4)人们认为“凡正常运行的计算机都有中央处理器”作用能够弥补直接感知的不足,克服感性认识的局限,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这种间接性也可能因为感性材料的虚假或片面,或加工制作的失误,导致认识失真凭借思维的概括性,人们才能以简驭繁地认识世界,从千差万别、纷纭复杂的事物

6、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联系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正因为思维具有概括性,人们才凭借已获得的感性材料、经验和知识,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从而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思维才体现出间接性的特点3思维的作用: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提醒:思维的间接性特征与思维来源于实践并不冲突(1)要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就要在实践中接触和变革事物,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然后对其进行科学的加工制作,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2)思维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弄清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能否真正解

7、决实际问题。1.2 思维形态及其特征一、思维的基本形态1思维形态的分类划分标准类型含义从思维的方向看发散思维向不同方向扩散的思维聚合思维向同一方向收敛的思维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综合思维整体地认识对象的思维分析思维分别地认识对象的思维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辩证思维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形而上学思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抽象思维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形象思维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2思维的基本形

8、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形象思维。二、思维基本形态的特征1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1)抽象思维: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2)形象思维: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2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关系: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各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拓展:抽象思维与形象思

9、维的关系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区别含义人们把以概念作为基本单元进行的思维,称为抽象思维如果人的思维抽象、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形象思维基本单元概念感性形象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感觉、知觉、表象联系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根据思维加工时所使用的基本单元而区分的两种不同思维形态;无论是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都来源于实践。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依赖于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有待于上升到抽象思维二、正确理解概念、判断与推理(1)在抽象思维中,对某一事物或某类事物及事物的性质、关系等,人们是运用概念来反映的。(2)概念只有结合起来构成判断,才能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从

10、而形成确定的思想。(3)人们要从若干已知的事物情况认识未知的事物情况,或者说明事物情况出现的原因,就必须运用推理。提醒:思维形态思维形式(1)根据思维加工时所使用的基本单元不同,思维可区别为不同的形态,即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2)抽象思维的基本单元是概念,形象思维的基本单元是感性形象。抽象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综合认识思维形态(1)感性材料与感性认识不同,前者是客观事物,后者是主观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而非正确、错误之别。 (2)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个体思维与群体思维是根据不同标准划分的,其中不免交叉现象,比如:既是个体思维又同时是抽象思维等。第二课 把握

11、逻辑要义2.1 “逻辑”的多种含义一、“逻辑”的多种含义1“逻辑”是一个多义词: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与“规律”同义,或者指“逻辑规律与规则”,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2逻辑学研究的对象:“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3逻辑学研究的目的: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1含义: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而把含

12、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2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其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3意义: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1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2内容:通常用公式“A是A”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

13、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3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4误区: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1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2内容: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

14、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3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4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想一想“自相矛盾”与客观矛盾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吗?提示:不是。自相矛盾属于思维认识的范畴,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而且是错误的。客观矛盾不是思维认识的范畴,不

15、是一种反映,是一种客观存在。三、排中律:1排中律的含义: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2排中律的通用公式: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3遵守排中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4排中律意义: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

16、有一真。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5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判一判(1)排中律的基本内容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2)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同假或同真。()拓展:比较矛盾律和排中律关 系矛盾律排中律区别要求不同要求排除人们思维的自相矛盾,强调“A不是非A”,即矛盾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排中律要求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强调“A”与“非A”,其中必有一真错误不同“自相矛盾”“

17、两不可”作用不同运用不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联系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第三课 领会科学思维3.1 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科学思维的含义1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2科学思维与不科学思维相对立。不科学思维是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思维。3科学思维不是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列的思维形态,而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

18、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拓展:怎样做到自觉地走向科学思维1科学思维的含义: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它与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不科学思维相对立。2人人都有思维,但只有正确的思维才能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正确的思维要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的思维能够更加自觉地走向科学思维。提醒: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方法(1)科学方法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的方法问题。它既包括具体的实践活动所采用的方法,

19、如具体的工作方法、科学实验的方法等,也包括人们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方法,后者即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是包括与被包括的关系,其外延不同。(2)科学思维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逐步总结出来的,它能帮助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能提高人们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的能力。二、科学思维的特征特征阐释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结果具有预见性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

20、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结果具有可检验性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越是复杂的事物,对它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判一判(1)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2)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普适性,其正确性是无条件的。()3.2 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一、思维素养意义1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2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3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二、思想政治意

21、义1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2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全面理解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角度阐释思维素养意义捍卫真理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科学的抽象思维一定是符合逻辑要求的思维,违背逻辑要求的思维不是科学思维。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担当起维护真理的职责把握本质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

22、发展规律。世界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认识世界,不仅要认识事物的部分、方面、阶段,而且要认识发展变化着的整体。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我们可以更为全面地、动态地把握客观事物着眼创新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思想政治意义觉悟层面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实践层面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第

23、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4.1 概念的概述一、概念的含义1属性的含义及分类: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2概念的定义: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3概念的表达: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拓展:概念和语词是一种怎样的关系1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概念是在语词的基础上形成的,总是通过语词表达出来。脱离语词

24、的赤裸裸的思想概念是不存在的。语词是概念的物质承担者或者物质外壳。2概念与语词还是有明显区别的。语词是声音和词义的结合体,概念只是语词的基本的词义。概念是事物范围和本质的反映。概念构成了语词的基本内容,但语词除了包含概念以外,还包含主体对事物的各种主观感受,即主体对事物的褒贬等含义。因此在把握概念与语词的联系的同时,也要注意语词和概念的区别。概念是人类的认识成果,语词却具有民族特点。同一个概念,往往不同的民族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表达的概念虽然相同,语词却因民族而异。概念与语词的区别,就是在同一民族语言中也明显地表现出来。一方面,同一概念往往有不同的语词表达形式。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存在同义词或多词

25、一义的情况。例如,红薯、白薯、地瓜是不同的语词,却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水泥、洋灰是不同的语词,表达的也是同一个概念。另一方面,同一个语词也往往表达不同的概念。这是平常所说的存在多义词或一词多义的情况。例如,“先生”这个词,可以指称师长、医生、知识界人士,也是对人的一种尊称等。“是”这个词可以指两个事物的同一关系,如鲁迅是阿Q正传的作者;也可指两个事物的属种包含关系,如“人是高等动物”。3概念都是通过语词来表达的,但是并非所有的语词都是表达概念。具体地说,各种实词,如名词、代词、形容词和数量词表达概念。在虚词中连接词:“和”“或者”“如果那么”等表达概念,单纯的感叹词和孤立的助词通常不表达概念。

26、二、概念的基本特征1概念的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2概念的外延(1)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多少”。(2)类型: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种类含义图示法相容关系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交叉关系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不相容关系矛盾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

27、,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反对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4.2 明确概念的方法一、明确内涵的方法1定义的含义: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2定义的逻辑结构: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3下定义的方法: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种差”和“属概念”相加构成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4下一个正确的定义,必须遵守必要的规则(1)要下一个正确的定义,首先,

28、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2)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想一想正确地进行定义,应该遵守哪些逻辑规则?提示:定义的四个逻辑规则包括: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定义不能用比喻。二、明确外延的方法1划分的含义: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

29、念的逻辑方法。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2划分的规则(1)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2)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判一判 划分时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5.1 判断的概述一、判断的含义: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

30、断定的思维形式。二、判断的基本特征1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2判断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假判断。提醒:判断具有两个简单的逻辑特征:第一,任何判断必定有所断定。即必定有所肯定或者否定。第二,任何判断必定有真假,即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三、判断的表达语句: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但是,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四、判断的分类: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1简单判断:指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31、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2复合判断: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比较: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复合命题与简单命题相比有哪些不同点:(1)简单判断是不包含其它判断形式的判断,简单判断有两种,即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复合判断是包含其它判断形式的判断,有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负判断四类。(2)简单判断的逻辑常项是量项、联项、关系项等;复合判断的逻辑常项是“并且”、“或者、或者”、“要么、要么”、“如果、就”、“只有、才”、“并非”等逻辑联结词。(3)简单判断的变项是“概念(词项)变项”,复合判断的变项是“判断(命题)变项”

32、。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1性质判断的含义: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2构成:性质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表示断定对象的叫作主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的叫作谓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的叫作量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的叫作联项。3种类划分标准种类判断的质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判断的量全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特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单称判断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质”与“量”的结合上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拓展:性质判断的分类及其逻

33、辑结构类型构成量项主项联项谓项全称肯定判断所有(一切)商品是有价值的全称否定判断所有(一切)理论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特称肯定判断有些中学生是共青团员特称否定判断有些中学生不是球迷单称肯定判断岳飞是民族英雄单称否定判断这个人不是小学生提醒:并非所有判断都需要量项(1)全称判断、特称判断需要量项。(2)单称判断不需要量项,而是由主项、联项和谓项三部分构成。拓展:运用性质判断常见的错误1我们强调运用性质判断“质”“量”要准确,凡“质”“量”不准确的性质判断都是错误的。常见的错误有以下三种:(1)主谓失合。例如,“中学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个判断的主项“中学生”指的是人,而谓项“阶段”指的是时间、时期

34、。二者不是同一个范畴,外延上不可能有任何联系。这样的错误叫作主谓失合。(2)断定过量。例如,“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这个判断使用了全称量词,是全称判断。事实上,并不是每一种金属都是固体,如水银就不是固体。这个判断的错误是量项对主项的限定过大。这种错误叫作“断定过量”。在运用性质判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慎用全称”。当我们不能确定是否主项中的所有对象都具有某种性质时,就应当运用特称判断。即使客观上主项中的所有对象都具有某种性质,用特称判断表达也没有错误。例如,一个人并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是导体的时候,用了“有些金属是导体”这样一个特称判断,尽管客观上每一种金属都是导体,这个特称判断也没有错。(

35、3)误用多重否定。最简单的肯定或否定一般不会用错。有时,为了表达强烈的语气,往往用双重否定,或者为了特殊的表达意图,使用三重否定,这时候就应当格外小心。例如,“没有谁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不安定”,这句话等于“谁都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不安定”。这大概与说话者的本意正好相反。(2)正确进行性质判断的要求: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避免主项和谓项配合不当;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1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2构成: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表示关系承担者的叫作关系者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的叫作关系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的叫作量项。3分类: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关系。“关系的性

36、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类型举例对称性关系对称关系: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还具有那种关系甲是乙的同学,则乙也是甲的同学,同学关系就是对称关系;月球与地球的距离和地球与月球的距离是相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对称关系。其他如“相同关系”“相等关系”“交叉关系”等,也都是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地球大于月球,则就不可能月球大于地球。其他如“小于关系”“重于关系”“少于关系”“侵略”“剥削”“在之上”等关系,也都是反对称关系偶对称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在有的情况下具有那种关系、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那种关系张三佩服李四。这里的“佩服”关系

37、就既不是对称的,也不是反对称的。因为,当张三佩服李四时,李四可能佩服张三,也可能不佩服张三。因此,“佩服”就是一种偶对称关系。其他如“认识”“尊重”“喜欢”“赞美”“信任”“志愿”“帮助”等关系,都是偶对称关系传递性关系传递关系: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第三个对象也具有那种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之间还具有那种关系长江比黄河长,而黄河比黑龙江长,因而,长江比黑龙江长。在这个例子中,“比比”是一种传递关系。其他如“小于”“大于”“在之前”“在之后”“早于”“晚于”“相等”“平行”“包含”等,都可构成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反传递关系甲

38、是乙的母亲,乙是丙的母亲,则不可能甲是丙的母亲。在这里,“是母亲”的关系就是一种反传递关系。其他如“是父亲”“是儿子”等,也都可构成这种传递关系偶传递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在有的情况下具有那种关系、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偶传递关系我们不能因为甲喜欢乙,乙喜欢丙,就断定甲一定喜欢丙,因而称偶传递关系4意义(1)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2)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5.3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一、复合判断及正

39、确运用联言判断1复合判断及其种类(1)必要性:认识对象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仅仅依靠简单判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对象的情况。这就需要运用复合判断。(2)含义:复合判断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它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3)种类: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2正确运用联言判断(1)含义: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2)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它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3)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

40、,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判一判(1)联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可能存在的判断。()(2)各联言支都正确,联言判断才正确。()拓展:联言判断(1)联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联言支。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并且”“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是常常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叫作联言判断的联结项。(2)联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都存在的判断,因此,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也就是说,它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3)

41、联言判断的语言形式有并列复句、递进复句、转折复句等。但在日常语言表达中。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二、正确运用选言判断1含义:是断定对象可能情况的判断。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选言支。联结选言支的词项,叫作选言判断的联结项。2种类:依据选言判断对选言支之间关系的断定情况,选言判断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3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4不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5运用选言判断的意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不仅有助于我

42、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6正确运用选言判断应注意的问题: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了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想一想在日常语言中,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有什么不同?提示:在日常语言中,“或者或者”可以用来表达相容选言判断,不相容选言判断通常用“要么要么”来表达。拓展:正确运用选言判断1人们在对某个对象情况还不能作出确切的断定时,就要估计它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或是这样,或是那样。这就是在使用选言判断。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可能情况的判断。组成选言

43、判断的支判断叫作选言支。一个选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是常常用来联结选言支的词项,叫作选言判断的联结项。在日常语言表达中,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能省略。2选言判断中选言支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情形:一种是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可以同时并存,这样的选言支叫相容的选言支;另一种是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这样的选言支叫不相容的选言支。依据选言判断对选言支之间关系的断定情况,选言判断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在日常语言中,“或者或者”可以用来表达相容选言判断。不相容选言判断通常用“要么要么”来表达。3一个相容选言

44、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选言判断就是假的。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不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提醒:正确运用选言判断应注意的问题(1)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应该使用相容的还是不相容的选言判断,不能误用。(2)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提出来,不要遗漏了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三、正确运用假言判断1假言判断的含义: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一个

45、假言判断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判断组成。2假言判断的种类: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3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关系的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是同时断定充分和必要两种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4正确理解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假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能否成立。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我们正确地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辨一辨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则判断是假的。提示:有时,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

46、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拓展:假言判断的分类(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性质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如果p,那么q。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与其前、后件真假之间的关系可用真值表表示:pq如果p,那么q真真真真假假假真真假假真(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性质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只有p,才q。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与其前、后件真假之间的关系可用真值表表示:pq只有p,才q真真真真假假假真假假假真(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性质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当且仅当p,则q。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与其前、后件真假之间的关系可用真值表表示:pq当且仅有p,则q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政治 > 人教部编版/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