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专版】2018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23576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专版】2018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广东专版】2018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广东专版】2018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广东专版】2018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广东专版】2018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一、基础(24 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 分)(1) ,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1 分)馨 香 盈 怀 袖(2)曹植梁甫行中描写家园荒芜的句子是: , 。(2 分)柴 门 何 萧 条 狐 兔 翔 我 宇(3)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 。(曹操龟虽寿)(2 分)腾 蛇 乘 雾 终 为 土 灰(4) ,寄身于草野。(曹植梁甫行)(1 分)剧 哉 边 海 民(5)把刘桢的赠从弟(其二)默写完整。(4 分)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 ? 。冰 霜 正 惨 凄 终 岁 常 端 正 岂 不 罹 凝 寒 松 柏 有

2、 本 性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 分)(1)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 q rn(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2)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 wi min(慰勉)。(3)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 h l j qn(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4)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yo w xio x(杳无消息)了。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3 分)A突然间我的心情变得烦燥、郁闷。而且这种感觉又是那么强烈,甚至到了要将人窒息的地步。B55 个航班被取消后,大约一万名旅客滞留

3、在广州白云机场。C帮助同学要诚惶诚恐,切不可骄傲自大。D目前,一些文化产品粗制滥造,甚至存在低俗、媚俗、庸俗的问题,群众十分反感。【解析】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应为“诚心诚意”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D)(3 分)A因具备高强度、高柔性、高透光性、高导电导热性等特性,石墨烯一经发现,便高度受到行业内外的关注。(语序不当,应将“高度”调至“关注”之前)B能否培养国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关键是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应去掉“能否”)C在首个航天日,全国多地举行丰富多彩的科普,激发公众对太空探索的热情。(缺宾语中心语,在“科普”后面加上“活

4、动”)D居里夫人为提炼镭而不怕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将“执着追求”和“不怕困难”调换位置)【解析】句式杂糅,应去掉“榜样” 。5对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微商”下定义,不超过 50 字。(4 分)在越来越发达的网络系统的影响下,人们的商品交易模式也越来越丰富了,而微商便是其中的一种。在日益流行的微博或微信平台里,人们不仅可以发表文字,上传图片,分享心情,还能发送商品信息,然后利用网络支付功能,销售自己的商品,达成交易的目的。这种商品交易模式方便快捷,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认可。微商是人们在微博或微信平台里发送商品信息,并利用网络支付功能达成交易目的的

5、一种商品交易模式。二、阅读(46 分)(一)记承天寺夜游(10 分)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3 分)(1)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2)怀民亦未寝(睡觉) (3)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7翻译下列句子。(4 分)(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

6、项是(A)(3 分)A文中作者自称“闲人” ,充满自豪与庆幸,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美的月色。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解析】文中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有赏月的欣喜,也有贬谪的悲凉。没有自豪、庆幸的感情。(二)金忠待人以宽(9 分)金忠 于人有片善必称之,虽有素与公异者,其人有他善,未尝不称也。里人有数窘辱公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或曰:“彼不于公有感 乎?”曰:“顾其才可用,

7、奈何以私故掩人之长?”(选自玉堂丛语器量)【注释】金忠:人名,明代鄞(今浙江鄞州区)人。博学、慷慨,曾任燕王府纪善、兵部尚书等职。感:通“憾” ,怨恨。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3 分)A顾其才可用/元方入门不顾 B虽有素与公异者/可以调素琴C未尝不称也/拍手称快 D奈何以私故掩人之长/故渔者歌曰【解析】A 项,考虑到/回头看;B 项,向来,一向/不加装饰的;C 项,称颂,赞许;D 项,原因,缘故/因此。10请用四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 分)里人有数窘辱公/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11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3 分)启示:(1)人与

8、人之间难免意见分歧,矛盾纠葛,但我们应把这些与人的德行、才干区分开来,不能混为一谈;(2)要善于任用有才能的人,包括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3)为人处世要正直无私,胸怀宽广。【参考译文】金忠对他人但凡有一点德行都必定称赞,即使是一贯和他意见不同的人,只要那人有好的地方,他也没有不赞许的。他同乡有个人曾经多次为难、侮辱他,金忠任兵部尚书时,那人也到京城来做官吏,害怕不被他接纳,没想到金忠推荐任用他。有人对金忠说:“那人不是对你有怨恨吗?”金忠说:“我考虑到了他的才能可用,怎么可以因为私怨而掩盖别人的长处呢?”(三)回忆我的母亲(节选)(10 分)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

9、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

10、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愿母亲地下安息!12选文第三段加点词语分别指什么?(4 分)(1)“希望”:中国共产党。(2)“这”: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13画线句中“创造了”和“创造着”可否颠倒?为什么?(3 分)不能。因为“创造了”表示已经创造,是总结过去;“创造着”指正在创造,是强调今天。二者若颠倒,则既不符合逻辑,又失去了强调后者的作用。14选文第三段中“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3 分)A它从上句对母亲的高度评价过渡到下句对母亲的

11、报答。B用设问形式表示强调:我要报答母亲。C它与下句构成一个设问句,表达了“我”报答母亲深恩的方式和决心。D它用问句引起作者感情的升华:从报答母亲到尽忠于党和人民。【解析】用设问形式的作用是: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并引起作者感情的升华:从报答母亲到尽忠于党和人民。(四)细水长流(17 分)蓝雪冰儿父亲说,以前有个算命先生说过,他是个苦命的娃。也的确,父亲十二岁丧父,不得不辍学到石灰窑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后来,有人说,老刘命好,三个闺女乖巧孝顺;也有人说,老刘命好,夫妻俩没红过脸,恩爱有加;还有人说,老刘命好,从来不跟人闹意见。父亲乐呵呵地说,细水长流嘛。别人不懂父亲这话是什么意思,摸着脑瓜

12、皮说,老刘可真逗,说你命好,你还不乐意咋的?是啊,别人觉得,细水长流和命好放在一起,这是哪跟哪啊?但我最明白,父亲的意思是说,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长在。初为人妻,继为人母,我也喜欢把“细水长流”挂在嘴上,当然,我收获的也是幸福和快乐。但是,今年夏天,父亲的“细水长流”刚一出口,就被母亲一句话给噎回去了。这个夏天,老天爷太吝啬了,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也不下,弄得棒子苗干渴得黄了叶子,打了蔫儿。视地如命的母亲看着很多人家都浇了地,心急如焚。可是,我们家的地和左右两家的紧挨着,根本修不出渠来。再说,那两家都到城里去住了,平时见不到人。当管理水渠的人告诉母亲可以去浇地时,母亲要父亲别去上

13、班。父亲得令而行,两人不顾炎炎烈日,在棒子地里穿梭,割伤了脸,衣服都湿透了。最终用三个小时,浇了三家的地。中午,我赶回娘家,替父母准备好午饭。母亲向来身体不好,回到家,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一个劲擦汗;一向强壮的父亲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我埋怨他们,这么大的岁数了,别把地看得比命还重要,就是旱死了,不就一年没收成吗?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我不敢再接话,闷着头把午饭端上桌。母亲便自言自语,三个小时,差点把命搭进去,不知道那两家知不知情。父亲说,干了就啥也别说,细水长流。母亲吼道,水都干了,还流啥?父亲一向害怕母亲,见母亲发脾气了,连一口粗气都不敢出。傍晚,

14、母亲又跟父亲唠叨开了,按理说,他们没出力,总该给点钱吧!父亲说,也不是人家让咱们浇的,爱出不出吧。这次父亲没敢说出细水长流这句话,但还是那个意思。母亲没有像中午那样发火,但心里还是不高兴。晚饭后,我跟父亲唠嗑,父亲说,这人啊,愿意活得累呢,就会累;愿意活得轻松呢,就会轻松。我说,是啊,细水长流。父亲笑笑说,可是,你妈有的时候,就是不明白这个理。我说,妈活得比你累。父亲说,所以,我愿意什么事都让着她。再说了,夫妻之间也是一样,不能啥都计较,还是那句话,细水长流。父亲说完,嘿嘿笑了几声,好像在女儿面前掩饰对老伴的体贴。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丫头,还是你爸说得对,真的是细水长流。

15、原来,前几天,左右两户人家赶回来浇地,一看地早就浇了,便把水费给了母亲,还特意拎来了他们从城里带来的新鲜水果,表示感谢。母亲一边给我拿水果,一边说,你也要记住啊,这人啊,可不能太计较。我瞧了一眼父亲,窗外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选文有删改)15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原因是什么?(4 分)“命好”是指:闺女乖巧孝顺,夫妻恩爱;不跟人闹意见(人缘好)。原因:老刘包容,不争长短;豁达,不计得失。16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4 分)内容上交待矛盾冲突的起因(或故事发生的背景),天大旱;邻居又不在家。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浇地和母亲不理解父亲等情节做铺垫。17品味

16、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1)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急”这里有“着急、生气”的意思,表达了母亲对女儿的不满,突出母亲“视地如命” 。(2)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急切”有“迫不及待”的意思,突出母亲内心的兴奋及对父亲言行的认同。18文章结尾写“一缕阳光”正好照在父亲的脸上,有什么深意?(5 分)父亲的内心像阳光一样明亮;父亲的言行像阳光一样温暖了周围的人;邻居的回馈、母亲的理解像阳光一样让父亲感到温暖、幸福;进一步升华了“水长流,情长在”的主题。三、写作(50 分)1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阳光让美丽之花绽放,关爱让

17、幸福之花绽放,拼搏让理想之花绽放,奋斗让青春之花绽放,奉献让请以_悄然绽放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2)文体不限(有明显的文体特征),诗歌除外;(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字书写;(4)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5)不少于 600 字。附加题(10 分)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红军成功地突破了第一道碉堡线以后,就开始走上它历时一年的划时代的征途,首先向西,然后向北。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这里只能作极简略的介绍。共产党人现在正在写一部长征的集体报告,由好几十个参加长征的人执笔,已经有了三十万字,还没有完成。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

18、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是毛泽东写的关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诗歌。(2 分)2在长征中,千千万万的青年人有着怎样的精神面貌?(3 分)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3联系全书,说一说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 分)红军长征的原因主要有三点:苏区地盘缩小,到 1934 年 9 月,中央根据地由原来的35 个县缩小到只剩瑞金、兴国等几个县,面积由五万多平方千米减至一万平方千米左右,这就使红军没有回旋的余地;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王明的“左倾”经济政策,导致根据地经济濒临崩溃的境地,使红军缺乏在根据地继续坚持斗争的物质条件;由于苏区面积缩小和人口锐减,使红军兵员得不到补充,只有突围向外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