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讲义14:文言文阅读(四)对比阅读(学生版+教师版)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233872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1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讲义14:文言文阅读(四)对比阅读(学生版+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讲义14:文言文阅读(四)对比阅读(学生版+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讲义14:文言文阅读(四)对比阅读(学生版+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讲义14:文言文阅读(四)对比阅读(学生版+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14:文言文阅读(四)比较阅读复习目标1.了解文言文比较阅读的特点和考点;2.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复习策略和解题方法基础存盘一、要点概览二、知识归纳所谓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和形式有一定联系的两则或几则文言材料放到一起,让考生分析比较,求同存异,深入理解材料的内涵和本质,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综合阅读能力和比较辨析能力。近年来在很多考区的中考试题中都出现这种题型,它已成为中考文言文的主要考查形式。题目除涉及断句、实虚词,句子翻译理解外,还注重考查学生对选文思想内容、写作手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异同的理解、鉴赏、评价和探究等能力,体现了向外拓展、异同辨析、启发思维的特点。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试题具有如

2、下特点:1就命题材料而言。所选材料可以是文章的片段,也可以是完整的文章;可以是课内篇目,也可以是课外内容;可以是两则材料,也可以三个甚至更多。材料的组合可以是课内文章的比较,可以是课内与课外的比较,也可以是课外内容的比较;可以是同一作者不同文章的比较,可以是不同作者相似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题材不同体裁作品的比较,还可以是作家作品和作家事迹的比较。总之,选材内容丰富多彩,组合形式灵活多样。2就题型设置而言。题型趋于多样,客观选择与主观表述兼顾,越来越注重主观表述题,综合性要求增强,鼓励创新的开放性试题不断涌现。3. 就评价标准而言。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兼顾,要求学生能联系实际适当分析;感受理解

3、与语言表达兼顾,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表达能力;统一性与差异性兼顾,尊重差异性,提倡多样化,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索、创造性思考。知识点一:异中求同类异中求同是常见的比较题,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一般选择差异较大但本质上又有一定联系的材料,要求考生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探究、发现并概括材料的共性。例1. 阅读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于是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

4、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注】 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小孺子:年轻人。三旦:三天。委身曲附:伏着身子紧贴着树枝。务:一心,一定。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答案】(1)都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2 )都能接受进谏,并付诸行动。知识点二:同中求异类同中求异也是比较阅读中常见的类型,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辨

5、别能力。一般选取内容相似的材料,要求考生从表面的相同或相近中发现不同点,从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作意图等方面概括出材料的不同之处。例2. 阅读两段节选,完成下面小题。予观夫巴陵胜状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1)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2)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答案】(1)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中的景色变化

6、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2)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知识点三:互为印证类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推理能力。一般选取内容上可以相互解读、互为印证的材料,要求考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探究其中的内在联系,找出对应或相通之处。例3.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7、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注】廪丘:地名。养:供养之地。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丘:孔子,名丘。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答案】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知识点四:同中求全类这类试题往往提供一组同类型人物或事件的材料,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比较,归纳概括,对此类人物或事件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完整的看法。这类试题考查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试题只提供同类人物的

8、两个不同片段或同类型事件的不同侧面,考生通过阅读,必须进行思维整合,以便对材料中的人物或事件形成整体认识,从而得出一个比较完备的结论。例4.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9、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选自出师表)【乙】先主病笃,召亮,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选自三国志蜀志)结合两篇选文,说说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答案】知恩图报:为报答先帝之恩,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尽职尽责:接受

10、遗命后,夙夜忧叹,鞠躬尽瘁;深谋远虑:出师北伐前把朝廷内外大事交代的非常清楚。知识点五:归纳概括类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常常选择一组同类材料,提供同类人物的相关事迹或同类事件的不同侧面,要求考生从规定的角度进行分析、整合、提炼,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完整概括的认识。例5.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

11、“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注】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宾从:服从、归顺。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属:同“嘱”,委托、托付。(二)十年春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魏王在“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之时任用田文为相,请结合选文中鲁庄公的言行,简要分析古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答案】取信

12、于民,善于用人。知识点六:启示感悟类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和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所选材料或同或异,往往要求考生从思想内容的角度谈感受、体会、启示、看法、建议,在比较中寻求对今天的学习和生活的借鉴意义,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例6.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北山愚公者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节选)【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小儿不畏虎【注】浣衣:洗衣服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意:估

13、计。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答案】提示:人生有时会面对大山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知识点七:诗文对照类这是近年来出现的比较新颖且有创意的题型。试题将古典诗词和文言文放在一起进行考查,在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又考查了考生诗词鉴赏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例7.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选文一】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选文二】曹刿论战(节

14、选)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政治情怀在两篇诗文中均有所体现,请分别写出能具体体现民本思想的句子,再列举一个“为生民立命”的当代人物并说明理由。【答案】句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人物;袁隆平,他深沉地爱着中国这块土地、爱着这

15、块土地上的人民,他心忧天下、情系苍生,可谓中华之脊梁。知识点八:综合类以上分类为了分析的方便,已经作了筛选,实际考查时常常是以综合形式出现,即从词义、体裁、人物、主旨、感情、手法、句式、修辞、语言、作用、评价等方面全面检测。而且,这种综合几个方面来比较的形式越来越普遍。例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愚公移山)【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

16、业者,常此二物也。(节选自秦观序)【注释】暗疏:默写。滑稽:诙谐戏谑。旬朔:十天一月。惩艾:惩戒。聪明:听力和视力。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1)用“/”给乙文划波浪线句子断句,划两处。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2)勾连旧知,找出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面山而居 而常废于善忘B然负此自放 至于负者歌于途C予少时读书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故虽有勤劳之苦(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4)请结合愚公移山精神,对乙文中的人物进行劝勉。深度讲练【解题锦囊】对于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复

17、习与应试,根据近年的试题情况,我们给出以下建议。(一)立足平时,夯实基础,积累技巧,这是比较的基础。平时要注意古汉语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和虚词用法的灵活性,联系语言环境正确解释词义,理解句义;要多角度联系,掌握归纳主旨的方法,学会分析修辞手法,辨析艺术手法的作用等。(二)通读材料,整体把握,看清题目,这是解题的前提。在解题之前,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材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境遇和感情倾向,整体感知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同时看清题目要求,找准比较的角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了解特征,掌握步骤,把握规律,这是准确的保障。比较阅读常常要揭示一般规律或个性特征,解题时可以分三步

18、走:先细读材料,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再比较对照,筛选重要的信息;最后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提炼。(四)“对症下药”解答问题。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不外乎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9、: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

20、。”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3.内容理解题。对于比较阅读中的阅读理解性试题,要特别注意找准材料的契合点,从思想感情、人物性格特征、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作方法等角度切入,在分析辨别中求同存异。(1)比较文章内容翻译句子,整体感知文意; 概括事件,理清前因后果;明确思路,筛选关键词句。(2)比较主旨情感议论抒情是重点,文章首尾需看清;人生经历要联系,写作背景来参考。(3)比较人物形象从正面描写入手:与人物关联的具体事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文段中简洁概括人物特征的语句。从侧面描写入手:第三者的语言(评价);作者的评论等。(4)比较写作手法常用写作

21、手法:对比、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衬托、托物言志、正侧面描写结合、烘托渲染、铺垫等。 答题格式:采用了的手法,生动形象(鲜明、细致等)地写出了,突出了的主旨(即“写法+好处十内容+主旨”)(5)比较启示异同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作者的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 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

22、高。但也要看清题目有没有硬性要求。【经典例题】例:(2022四川资阳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节选自礼记礼运)【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

23、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注】具:准备就绪。布:颁布,公布。嗣:继承。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刻字,再涂以墨。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A故人不独亲其亲回也不改其乐B货恶其弃于地也皆以美于徐公C恐民之不信已而之细柳军D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乃不知有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男有分,女有归女子出嫁B盗窃乱贼而不作作乱害人C令行于民期年满一

24、年D秦民大说大声说话3将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2)明日,秦人皆趋令。4“大同”社会是儒家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推行新法后的秦国是否进入了“大同”社会?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述你的看法。【触类旁通】1(2022西藏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25、。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节选自出师表)乙后世唯诸葛武侯有伊尹风味。其草庐三顾而后起,与耕莘聘币,已略相类。其告后主曰:“臣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库有余帛廪有余粟以负陛下。”观此言,则其视富贵为何等物!故先主临终谓之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非先主照见孔明肝胆,其肯发此言!(节选自鹤林玉露)注伊尹:商朝开国元勋之一。耕莘(shn):相传伊尹未遇汤时耕于莘野,隐

26、居乐道。聘币:伊尹耕于有莘之野,汤使人以币聘之。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没有别的兼职营生,来增加自己的收入。(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不使库有余帛廩有余粟以负陛下(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攘除奸凶已略相类故先主临终谓之曰(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4)结合甲乙选文简要概括孔明的忠心表现在哪些方面。2.(2022贵州毕节中考试题)阅读古文,完成问题。【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27、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称量),然后知轻重;度(测量),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梁惠王)(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讲信修睦 _男有分,女有归 _今恩足以及禽兽 _王请度之 _(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3)甲文说“人不

28、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乙文的话说就是 _(4)中国古代的“行大道”,是指哪三个方面内容?孟子认为古人“过人”之处是什么?请分别用原文回答。3(2022湖南岳阳中考试题)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

29、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注释】殍殣:饿死的人。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术:方法,手段。敖仓:敖,地名,秦时以敖地为仓,故称敖仓。仰食于公私:依赖官府和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1

3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_所以宴游及兴造 _(2)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一处)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4)根据对甲段的理解,你认为乙段中的范仲淹符合甲段中“古仁人”的标准吗?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专题14:文言文阅读(四)比较阅读复习目标1.了解文言文比较阅读的特点和考点;2.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复习策略和解题方法基础存盘一、要点概览二、知识归纳所谓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和形式有一定联系的两则或几则文言材料放到一起,让考生分析比较,求同存异,深入理解材

31、料的内涵和本质,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综合阅读能力和比较辨析能力。近年来在很多考区的中考试题中都出现这种题型,它已成为中考文言文的主要考查形式。题目除涉及断句、实虚词,句子翻译理解外,还注重考查学生对选文思想内容、写作手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异同的理解、鉴赏、评价和探究等能力,体现了向外拓展、异同辨析、启发思维的特点。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试题具有如下特点:1就命题材料而言。所选材料可以是文章的片段,也可以是完整的文章;可以是课内篇目,也可以是课外内容;可以是两则材料,也可以三个甚至更多。材料的组合可以是课内文章的比较,可以是课内与课外的比较,也可以是课外内容的比较;可以是同一作者不同文章的比较,可以是不同作

32、者相似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题材不同体裁作品的比较,还可以是作家作品和作家事迹的比较。总之,选材内容丰富多彩,组合形式灵活多样。2就题型设置而言。题型趋于多样,客观选择与主观表述兼顾,越来越注重主观表述题,综合性要求增强,鼓励创新的开放性试题不断涌现。3. 就评价标准而言。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兼顾,要求学生能联系实际适当分析;感受理解与语言表达兼顾,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表达能力;统一性与差异性兼顾,尊重差异性,提倡多样化,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索、创造性思考。知识点一:异中求同类异中求同是常见的比较题,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一般选择差异较大但本质上又有一定联系的材料,要

33、求考生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探究、发现并概括材料的共性。例1. 阅读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于是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注】 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小孺子:年轻人。三旦:三天。委

34、身曲附:伏着身子紧贴着树枝。务:一心,一定。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答案】(1)都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2 )都能接受进谏,并付诸行动。知识点二:同中求异类同中求异也是比较阅读中常见的类型,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辨别能力。一般选取内容相似的材料,要求考生从表面的相同或相近中发现不同点,从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作意图等方面概括出材料的不同之处。例2. 阅读两段节选,完成下面小题。予观夫巴陵胜状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欧阳

35、修醉翁亭记)(1)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2)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答案】(1)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中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2)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

36、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知识点三:互为印证类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推理能力。一般选取内容上可以相互解读、互为印证的材料,要求考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探究其中的内在联系,找出对应或相通之处。例3.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注】廪丘:地名。养:供养之地。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丘:孔子,名

37、丘。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答案】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知识点四:同中求全类这类试题往往提供一组同类型人物或事件的材料,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比较,归纳概括,对此类人物或事件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完整的看法。这类试题考查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试题只提供同类人物的两个不同片段或同类型事件的不同侧面,考生通过阅读,必须进行思维整合,以便对材料中的人物或事件形成整体认识,从而得出一个比较完备的结论。例4.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38、,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选自出师表

39、)【乙】先主病笃,召亮,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选自三国志蜀志)结合两篇选文,说说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答案】知恩图报:为报答先帝之恩,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尽职尽责:接受遗命后,夙夜忧叹,鞠躬尽瘁;深谋远虑:出师北伐前把朝廷内外大事交代的非常清楚。知识点五:归纳概括类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常常选择一组同类材料,提供同类人物的相关事迹或同类事件的不同侧面,要求考生从规定的角度进行分析、整合、提炼,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完整概

40、括的认识。例5.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注】魏

41、置相:魏国设置相位。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宾从:服从、归顺。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属:同“嘱”,委托、托付。(二)十年春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魏王在“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之时任用田文为相,请结合选文中鲁庄公的言行,简要分析古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答案】取信于民,善于用人。知识点六:启示感悟类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和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所选材料或同或异,往往要求考生从思想内容的角度谈感受、体会、启示、看法、建议,在比较中寻求对今天的学习和生活的借鉴意义,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例6. 阅读【甲】【乙】两篇选

42、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北山愚公者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节选)【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小儿不畏虎【注】浣衣:洗衣服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意:估计。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答案】提示:人生有时会面对大山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知识点七:诗文对照类这是近年来出现的

43、比较新颖且有创意的题型。试题将古典诗词和文言文放在一起进行考查,在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又考查了考生诗词鉴赏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例7.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选文一】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选文二】曹刿论战(节选)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4、。”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政治情怀在两篇诗文中均有所体现,请分别写出能具体体现民本思想的句子,再列举一个“为生民立命”的当代人物并说明理由。【答案】句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人物;袁隆平,他深沉地爱着中国这块土地、爱着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他心忧天下、情系苍生,可谓中华之脊梁。知识点八:综合类以上分类为了分析的方便,已经作了筛选,实际考查时常常是以综合形式出现,即从词义、体裁、人物、主旨、感情、手法、句式、修辞、语言、作用、评价等方面全面检测。而且,这种综合几个方面来比较的形式越来越

45、普遍。例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愚公移山)【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节选自秦观序)【注释】暗疏:默写。滑稽:诙谐戏谑。旬朔:十天一月。惩艾:惩戒。聪明:听力和视力。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1)用“/”给乙文划波浪线句子断句,划两处。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2)勾连旧知,找出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面山而居 而常废于善忘B然负此自放 至于负者歌于途C予少时读书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故虽有勤劳之苦(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4)请结合愚公移山精神,对乙文中的人物进行劝勉。【答案】(1)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2)C(3)(1)于是带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把手头泥土运到渤海的边上。 (2)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4)能结合愚公移山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二轮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