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把握形象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231129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把握形象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把握形象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把握形象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把握形象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把握诗歌形象把握诗歌形象 一、常见问法 1.此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诗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人物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 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这首诗(词)或某句某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这首诗诗中使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意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二、解题技巧 诗歌中的形象, 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

2、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即意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客观物象。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

3、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 又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一)诗歌形象的类型 古诗词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类。 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1)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即主人公形象。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中,诗人也常常塑造个体或群体的人物形象,借助他(们)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

4、的领悟。如诗邶风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细节刻画法; 烘托渲染法; 对比衬托法; 比兴牵引法; 抒情寄托法。 (2)抒情主人公:即诗人“我”(诗人自己)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抒情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会设置一个“代言人”,并借此来表达爱憎是非、 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 这个 “代言人” 即为抒情主人公形象。 从这个角度讲,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是“诗化了的作者”。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

5、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诗人往往通过精当的描写, 用简练的笔法, 以片断的形式来刻画人物形象, 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这些形象往往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 如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 ” 诗中的人物动作: 马蹄轻(奋力追击的情形); 忽过、还归(策马疾驰的英姿)。人物神态:回看(踌躇满志的神情)。全诗通过写一次狩猎活动,勾画出了一个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

6、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诗中的人物神态:独、怆然涕下。本诗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落寞、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崔颢长干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诗歌通过人物语言,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李白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通过人物肖像及行动描写,于叙事之中塑造了一个勇武过人、凛然可敬的英雄形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7、,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

8、茫悠悠无限,不禁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抱负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分析人物形

9、象的重要词语有: 不慕权贵 豪放洒脱 傲岸不羁 心忧天下 忧国忧民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矢志报国 慷慨愤世 友人送别 思念故乡 献身边塞 反对征伐 爱恨情长 建功立业 悯农怜农 热爱山川 哀叹昔盛今衰 鉴赏人物形象的题目,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把握。首先要知人论世,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政治主张、所处的时代特征、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只有如此,才能对人物形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其次要对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形象特点,理解形象意义。最后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反映心情的词(句),揭示作者情感。 2.事物形象。 诗歌的事物形象

10、,指咏物诗或杂诗中描写的形象(物象),如“蝉”“梅”等形象。 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 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咏物诗中某些事物形象与特定的感情构成了固定的关系。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其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与诗人不畏磨难,“粉身碎骨”与不惜牺牲,“清白”与诗人的节操皆有对应关系。在托物言志的诗中,所咏之物就是一个象征形象。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而借助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达,表面上写“物”,实际上写人。 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诗,往往都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

11、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要分析诗中所描绘的形象,也要分析诗中所寄寓的感情。 如简要赏析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这首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缺月挂疏桐,漏断(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漏断”指夜深)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要鉴赏词中“孤鸿”的形象,要抓住下阕的四句话: “惊起却回头”,是说孤鸿惊恐不安,非常警惕;“有恨无人省”,说它身怀怨恨,却无人知晓,是不敢,也是不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虽有“栖息地”,却“不肯栖”,只好寄宿在寒冷、寂寞的沙洲里。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

12、寞的孤鸿形象。词中用“缺月” “疏桐”“漏断” “寒枝” “洲冷”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 “孤” “惊” “回” “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 鉴赏事物形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鉴赏事物时要先借助相关词语或语句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分析诗歌中的描写部分;再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思想情感方面的深入分析。 鉴赏古代诗词的事物形象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熟记特定事物形象的寓意; (2)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身世处境,分析作者所塑造的事物形象和象征意义。 3.景物形象(意象)。 景物形象指诗词中所描写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它们往往不再是单纯的自然

13、界的景物,而是诗人借以抒情的载体,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或人生的感悟和看法。即诗人描写景物,其景物的形象中常常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 景物形象通常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体现了中国古代诗词所讲究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模式。比如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 园桑麻、大漠孤城、楼台城郭等等,都是诗中的形象。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

14、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朝雨” “柳色”除了写春色外, “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1)意象特点(内涵) 抓住重点词语,把握其外在特点。这些重点词语主要指该意象前面的修饰限制语及后面的描述语,抓住这两类词语,就可以清楚其特点了。另外,要注意意象所处的地域(环境)特征、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尤其是后两者,不同季节、不同色调,传达出的情调是不同的。如泛舟后溪 中 “雨余芳草净沙尘, 水绿滩平一带春” , 写出了雨后后溪 、 的特点。抓住“芳草”“水绿”两个重点词语探究,可得出答案“清新”“优美”。 形容景物形象特点的常

15、用术语有: 孤寂冷清、 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 恬静闲适、 雄奇优美、生机勃勃、肃杀荒凉、瑰丽雄壮、虚幻缥缈、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2)意象作用 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展开: 营造意境。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渲染某种氛围,奠定某种感情基调。思考的着力点在于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如冷清的意象营造的是凄清的氛围, 奠定的是伤感的情调。 如 天净沙 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众多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清冷凄凉的秋景图。 表情达意。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

16、势衰微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衬托人物。一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和背景,二是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 结构作用。 或为前后照应, 或为全诗线索。 如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诗中 “杨花”(柳絮)既是写景,又点了时令,流露出了诗人的飘零之感;“子规”使人想到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恨。其次,可从结构上分析这两个意象与题目及下文的关系。 注意掌握诗歌中特定意象的内涵: A.离别类: 双鲤、尺素远方来信 月亮思乡或团圆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 寒蝉悲凉 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 芳草离愁别恨 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 南浦送别之地 芭蕉离情别绪 燕

17、或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 关山思家 长亭短亭送别 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B.情爱类: 莲音同“怜”,表达爱情 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 红叶传情之物 C.人格类: 菊花坚贞高洁、清高 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保持冰清玉洁 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冰雪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D.悲情类: 梧桐象征悲伤 乌鸦衰败荒凉 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 碧血蒙冤而死、忠心不泯灭 猿悲伤 E.其他类: 昆山玉人才 折桂科举及第 采薇隐居生活 南冠囚犯 柳营军营 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 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

18、意义。 A.注意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B.通过动静结合, 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 传达情感。 如: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C.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

19、。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 鉴赏景物形象首先要感知景物特征, 包括它的形、 声、 色、 动、 静, 进而体会其深层意义。其次要结合情感进行分析。一般而言,诗歌中所描绘的外在的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 那么其内在的情感则是高昂、 乐观的; 同理, 外在的形象、 画面具有阴暗的色调,那么其内在的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二)鉴赏诗歌形象的思路抓关键词语 把握人物形象,常常需要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关键词语的准确理解来实现。鉴赏景或物的形象,也离不开对体现景物情态特征等的关键词语的理解把握。 (三)鉴赏诗歌形象的技巧 1.鉴赏人物形象的技

20、巧 (1)答题思路 一般从以下方面回答:分析角度,即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结合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生活环境;结合人物个性;结合全诗表达的感情。 (2)答题步骤 准确概括出人物的形象(遭遇、性格身份); 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结合表达技巧); 联系主旨,分析塑造该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 (3)答题模板 定性(是形象)分析(结合诗歌内容,抓住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的作用,具体分析诗歌是如何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注:“”是定性,要准确概括出形象的特征。 或: 诗中塑造了形象(遭遇、性格身份)联系诗句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抒发了(概括形象的意义)之情。 (4)答案构成 观点:形象的总

21、体特征 摘句: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分析:结合诗句分析其特征及意义(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及情感) 2.鉴赏事物形象的技巧 (1)答题思路 提炼出能够反映所写事物特征的词语,挖掘事物内在的品格、精神,找到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一般从以下方面回答:明确全诗表达的感情;抓住事物与情感的关联;紧扣事物的特点;分析表达技巧象征、拟人、比喻、借代、移情于物、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 (2)答题步骤 概括总结出诗中所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 即结合诗句分析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等)和环境特点,着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质,抓住

22、物与志的“契合点”; 概括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3)答题模板 诗中描摹了一个的形象,突出了其的特征,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了一个的道理,或给我们的启迪)。 3.鉴赏景物形象的技巧 (1)答题思路 一般从以下方面回答:明确全诗表达的感情;抓住景物与情感的融合点;紧扣景物的特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2)答题步骤 找出并描摹诗歌意象(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概括意象特点(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提示作者情感(联系诗人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答题模板 诗歌描写了(物象的特点)(物象)。通过对的描写(结合原诗具体分析物象),表达了

23、作者的(思想感情、志向)。 (象境情) (四)鉴赏诗歌形象的答题方法 (1)词性分析法。在诗歌中搜寻词语,名词一般为意象,形容词大多用来描摹意象的特点或渲染气氛。 (2)语境分析法。根据整首诗的语境,推知诗句大意,提炼出意象及其特点,进而描摹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3)景物分析法。筛选出景物描写的部分,分析景物特点,透过景物特点提炼出人物的心理状态或情感态度。 (4)言行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中刻画的人物的言行,提炼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5)主旨分析法。结合主旨,分析意象的意义或者蕴含的情感态度。 (五)鉴赏诗词的形象类题目小结 (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明确诗中表现的具体形象,如人物、

24、事件、场景、景物等; (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 (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 (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分析判断作者由此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典型例题 【典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题目:简析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解题指导】按分析人物形象的答题步骤回答: 步骤一:准确概括出人物的形象(遭遇、性格身份)。 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结合表达技巧)。 步骤三:概括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 【参考答案】 (步骤 1)诗歌描

25、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 壮志未酬、 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 (步骤 2)诗中以“万里” “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步骤 3)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因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痛苦与愤闷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典例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题目:赏析诗中诗人的形象。 【解题指导】诗人独自在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仰天长啸,时而深思,时而欣赏月景。从中可看出,诗人性情恬淡,心无所求,

26、寄情山水,无意仕途;而从“深林人不知”,只有明月和“我”做伴的感叹中,可看出诗人些许寂寞的心境。 【参考答案】 诗人是一个独处竹林、 可以自由自在地弹琴唱歌, 但又有些孤独寂寞的隐士。 【典例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题目:分析诗中塑造的诗人的形象。 【解题指导】前两联极写边地苦寒,第三联写军旅生活的紧张,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却急作转语,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 字与“直为”,语气慷慨激昂。由诗人对守关将士的赞美,可以了解

27、诗人也想效仿边关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 【参考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不畏艰苦、为国杀敌的边关将士形象,表达了对边关将士的赞美,抒写了诗人想像边关将士那样报效祖国、建功立业之情。 【典例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题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解题指导】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参考答案】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典例 5】阅读

28、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题目“简析诗中杏花的形象。 【解题指导】这首诗塑造了杏花的形象,最能体现其处境的词语是:一陂春水。最能体现它品行的词语是:花影妖娆。物中体现的诗人的感情是要保持自己如北陂杏花那样像雪一样纯洁美好的品性,决不成为任人碾压的尘土。 【参考答案】这首诗塑造了风姿绰约、妖娆美丽,宁可飘零天涯,也不愿忍受屈辱践踏的杏花形象。通过对妖娆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花这一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王安石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抒发了作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 【典例 6

2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瘦马图 龚开 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 今日有谁怜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 【注】 龚开:宋末元初人。善书工画,宋亡后,潜居不仕,以卖画为生。晚年好画瘦马,以寄托日暮途穷之感。此诗是诗人为自己的画作瘦马图所作的题画诗。闲:马厩。周礼夏官校礼曰:“天子十有二闲,马六种。” 题目:本诗中马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对诗歌中艺术形象的分析。阅读全诗,仔细研读诗人对马的描绘,从外在形貌和内在品质两方面进行概括。“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是说骏马从天而降,它的神采风姿超凡不群,使皇宫内所有的马匹都黯然失色。“夕阳沙岸影如山”,用“山”形容马

30、瘦削的形态,不仅写出了它雄峻如山的骨相,还表现了它贫贱不能移的气节。据此分析概括作答。 【参考答案】外在:神奇不凡、瘦削,嶙峋如山。内在:具有守志不阿的气节和清高、坚贞的傲骨。 【典例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题目:请分析这首诗的画面美。 【解题指导】这首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诗中的景),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景象特点)。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细小、较具体。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描摹诗歌图景,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

31、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很好地表现了作者陶醉在春光中的怡然之情(剖析作者思想及其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初春风景图。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生机盎然、和谐美好的画面,整个画面和谐统一,色彩鲜明。表现了作者陶醉在春光中的怡然美好的情感。 【典例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本诗写于作者谪居永州期间。西岩:湖南永州西山。欸乃:摇橹声。 题目:“渔翁”形象在诗中有何作用?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作

32、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诗,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动作描写等,分析出渔翁的心理及形象;然后再分析这样的景物、人物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最后, 总结归纳出答案。 本题中, 根据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汲”“燃”“欸乃”等)以及细节描写(“回看”“无心”等),可以看出渔翁的悠闲自得之情。诗人这样写,流露出了他对渔翁这种悠闲自得、恬淡自由的生活的艳羡之情, 也表达了自己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 【参考答案】本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翁”的形象。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驾船打鱼,悠闲淡然。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 四、对点演练 (一

3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题目: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题目:首二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山村景色? 【参考答案】诗人从村外的迷人风光写到村内的富庶景象,描绘了一幅民风淳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山村丰收图景,渲染节日的喜庆气氛。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江畔独步寻花

34、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题目: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全诗运用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结合的手法,通过选取繁花、粉蝶、黄莺等典型形象,描写了春暖花开,花香鸟语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欣喜之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题目:这首咏梅诗中诗人写出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写出了梅花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斜逸,不择环境开放的美好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梅花不欺

35、贫、不谄富的高洁品格的赞美之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题目: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景物:江、鸟、山、花;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日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释】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题目: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

36、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不见 唐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世人:统治集团中的人。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题目: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参考答案】“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疏狂自放、怀才不遇;“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 【解析】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分析人物形象。 (八)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宋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

37、,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号于湖居士,著有于湖居士文集 于湖词。本词调名下,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鞘(sho):鞭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等。 题目: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写景,时节鲜明,色彩明丽。 B.“一尊浊酒戍楼东”一句在下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词的下片抒发感慨,俨然可见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 D.这首词气势雄健,意蕴深厚,体现了豪放之词风。 【答案】A 【解析】 “霜日明霄”绘出晴空万里的秋日景象, “水蘸空”即

38、水和天空相接。 耳目所触,一片军戎气氛。响亮的鞭声,耀眼的红旗,这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没有涉及触觉角度。 (九)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 牙璋: 古代发兵用的兵符, 这里指奉命出征的将帅。 凤阙: 汉建章宫的东宫门,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题目:意象是诗歌中寄托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雁门太守

39、行和从军行两首诗都从视觉和听觉角度,使用了“_”和“_”这两个意象,写出了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进而表达出_的情感。 【答案】旗 鼓 忠君爱国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雁门太守行中的诗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和从军行中的诗句“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都运用了意象“旗”和“鼓”来描绘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表达了作者“忠君爱国”的思想,这可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中看出。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二首(其二) 寇準 杳杳烟波隔千里, 白蘋香散东风起。 日落汀洲一望时, 柔情不断如春水。 【注】 此诗是诗人晚年被贬岭南时所作。

40、 寇準, 字平仲, 华州下邦 (今陕西渭南) 人。 题目: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诗歌首句与崔颢的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联一样,都运用了“烟波”这一意象,二者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意象:烟波、白蘋、东风、落日、汀洲、春水。情感:思乡的愁苦之情。 【解析】熟知意象含义,在诗中准确筛选,注意“落日”不可说成“日落”。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烟波江上使人愁”,并结合对江南春二首(其二)诗句的理解及注释,可分析出其表达的是思乡的愁苦之情。 【知识拓展】意象,就是沾染或渗透了作者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如秦观满庭芳中的词句: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词中的“斜阳”“寒鸦”“流水”

41、“孤村”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也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它们浸染了词人的哀伤和忧郁,是主观和客观形象交融而产生的新事物。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11遂至旦12,寂寞将何言13。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中夜:半夜。值:碰上的时候。觉(ju):睡醒。繁露:浓重的露水。临:面对。西园:诗人住处西面的菜圃。东岭:住处东面的山岭。冷(ln)泠:形容声音清越。逾:更加。时一喧:不时叫一声。倚:斜靠着。11楹(yn):房屋的柱子。12旦:天明

42、、天亮。13言: 说。 题目:诗中写了_、_、_等意象,营造了_的气氛。 【参考答案】繁露 寒月 疏竹(或石泉、山鸟) 凄清寂寞 【解析】在写景句(前三联)中,选取三个意象填写即可。“繁露”“寒月”给人以凄清的感觉,结合抒情句“寂寞将何言”的关键词“寂寞”,便可得知该诗营造了一种凄清寂寞的气氛。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窘况为许衡州赋 郑燮 半缺柴门叩不开,石棱砖缝好苍苔。 地偏竹径清于水,雨冷诗情瘦似梅。 山茗未赊将菊代,学钱无措唤儿回。 塾师亦复多情思,破点经书手送来。 【注】许衡州:郑燮之友,生活困窘。塾师:指郑燮。 题目:分析诗中“竹”“梅”“菊”等意象的作用。 【参考答案

43、】一方面用来表现许衡州生活的困窘,另一方面喻指困境中保持高洁情操的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感悟诗歌意象的能力。意象其实是诗人情感的寄托物,但意象又区别于一般的事物。“竹”常用来比喻那此地位卑微却有高风亮节的人,“梅”常用来比喻清高和有傲骨的人,“菊”常用来比喻有高洁风格的人。先通读整首诗,把握诗歌的情感和氛围,明确题目“窘况”二字已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接着联系“半缺柴门” “山茗未赊” “学钱无措”等词句,提炼出许衡州生活困窘的现状。然后从“竹径清于水”“诗情瘦似梅”“山茗未赊将菊代”,分析出作者以物喻人,通过写竹、梅、菊,表现友人高洁的情操,也表露出诗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十三)阅读下面

44、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受降城:因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落投降而闻名。回乐烽:烽火台名。 题目: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参考答案】描绘出边塞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解析】通读全诗,从“夜”“受降城”“闻笛”“征人尽望乡”中发现边塞的荒凉、征人的思乡之情。接着分析对“沙” “月”这两种边塞景物的描写, “沙似雪”突出其寒冷之意,“月如霜”显示其寒冷。征人在这样的境况下思乡,更加突出边塞环境的寒冷、凄凉。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

45、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题目: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写出两个即可) 【答案】 杨花、子规、明月。(任选两个) 【解析】从标题“闻王昌龄左迁”“遥有此寄”和下文“过五溪”“我寄”“随君直到”明确该诗表达离别的伤感, 能够寄托这些情思的意象有: 第一句中 “杨花” “子规” 都是名词,都是有送别意象的景物, 点明送别的环境和氛围, “子规啼” 是很凄厉的, 所以提炼出 “杨花”“子规” ; 第二句写人物经历;第三句包含“明月”,这是寄托作者愁绪的;第四句没有景物。综上提炼“杨花”“子规”“明月”这些景物任选两个

46、答题即可。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江外思乡 韦庄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题目:简要分析“夕阳”“烟柳”两个意象的作用。 【参考答案】“夕阳”象征生命衰老,引发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伤。“柳”谐音“留”,是诗人留恋家乡的表现。 【解析】(1)从标题和语境看,诗人身处异乡,而且是“年年”,在春日,面对黄莺的啼鸣,又兼时间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此时“夕阳”代表日暮,联系日常生活,“夕阳红”写老年人,所以是生命衰老的象征,由此流露诗人对春光时短,即生命短暂的感伤。(2)“柳”用“断肠” 修饰, 古诗中 “柳” 的意象是非常明晰的, 代表送别, 诗中代表与家乡的离别, 而 “柳”又是“留”的谐音,因此“烟柳”流露诗人对家乡深深的留恋或思念之情。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题目: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诗人在诗中却只写了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参考答案】借“一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 【解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借鹤直冲云霄的形象,表明自己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心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