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训练:诗歌鉴赏(含答案)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230706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北京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训练:诗歌鉴赏(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3年北京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训练:诗歌鉴赏(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3年北京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训练:诗歌鉴赏(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3年北京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训练:诗歌鉴赏(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这首诗的作者是_(朝代)诗人_。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出南山怎样的景象?这两句诗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请用你的妙笔,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优美意境。 4请结合诗句和现实生活,说说怎么做到“心

2、远地自偏”? 阅读饮酒(其五) ,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_”;诗的结尾,诗人已得“_”,却“欲辨已忘言”。 6“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 (不得抄写原文)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

3、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新制布裘 白居易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丈夫责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找,天下无寒人。 桂,地名。吴:地名。馀:同“余”中夕:丰皮。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垠:边际。 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 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 8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的

4、情怀。 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 ,完成小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9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写了“老夫”苏轼“少年”“轻狂”的表现,上片侧重表现“心狂”,下片侧重表现“形狂”。 B“千骑卷平冈”,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卷”极言行走之快。 C“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仍能跃马疆场。 D 本词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是他在艺术创作上一次大

5、胆的尝试, 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10“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了典故,请分析其作用。 11赏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按要求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a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b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 ) A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诗人用一个“望”字,即把目标从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移向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充满深情厚意。 B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

6、渡荆门送别都是送别友人的诗,都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C 渡荆门送别颔联中“随”“入”二字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楚地平野开阔,江水奔腾之景。这首诗流露出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之情。 D 渡荆门送别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 (2)两首诗中画线的 a、b 两处都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请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12 【古诗赏析】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

7、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14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 唐岑参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乙】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唐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

8、,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释】谪居:贬官的地方。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秋帆远:指秋风吹着小舟,送友人远去。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 【乙】两诗都是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皆为双句押韵,都押“u”韵。 B两诗都是送别诗, 【甲】诗因朋友返京而送别, 【乙】诗因朋友被贬外地而送别。 C 【甲】诗中“饮”字写出了中军帐里设宴饯别的情景; 【乙】诗中“问”字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心和安慰。 D 【甲】诗中“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 【乙】诗颔联首句用典,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为荒凉之

9、地。 16 【甲】 【乙】两诗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请具体分析其不同之处。 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7下列对两首宋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紧扣“登”字,详细讲述登山经过:乙诗紧扣“题”字,简略描写登山所见。 B两诗内容均与“山”有关,甲诗重在突出山高耸之势,乙诗重在表现山变化之形。 C两诗所写角度一高一低,但都巧妙蕴含着“境界高低则见识不一样”的生活哲理。 D两诗感情基调略有差异,甲

10、诗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乙诗于清醒中寄寓孤独之忧。 18下列对两首宋诗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侧重写景抒情,乙诗侧重咏物寓理。 B甲诗侧重咏物寓理,乙诗侧重写景抒情。 C甲乙两诗都侧重写景抒情。 D甲乙两诗都侧重咏物寓理。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注释】

11、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宋将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古台已倾废。静: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 19选出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甲词以“问”贯穿始终,一问“神州”,二问“兴亡”,三问“敌手”,三问三答,简洁有力,结构严谨。 B 甲词中“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写孙权年轻气盛, 统帅千军, 割据一方, 暗含词人对他穷兵黩武,以致战乱不休的批评之意。 C乙诗颔联描写登台所望之景,上句写近景,下句写远景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隔水远眺山峦,皆在云罩雾绕之中,显得格外幽深。 D乙诗颈联中的“依”字

12、有“靠着、傍着”之意,仿佛夕阳对旧垒恋恋不舍,赋予夕阳人格化的形象,为尾联 情感的抒发营造氛围,极有韵味。 20 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中的叠词音韵和谐, 意蕴深厚, 请赏析“悠悠”一词。 21甲乙两首诗词都是怀古之作,请分别说说它们所抒发的情感。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2 颔联描绘了四种景象, 即起伏的山岭、 _、 _和辽远的荒原, 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到湖北、湖南一带游

13、览。 B诗中“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了对偶、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和云霞的变幻多姿。 D尾联借写故乡水不远万里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以及思念之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4诗的尾联运用了_修辞,表达了诗人_的感情。 25对上述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 ou 韵。 B首联点明作者远离家乡去楚国游览的时间和目的。 C颔联中的“入”字用得极为传神,展现出

14、江水奔腾而去的画面,用流动的视角勾画出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 D颈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6首联“风烟望五津”的“望”改成“看”,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27人们常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作为临别赠言。毕业在即,请另外选用一两句古诗词,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同学的祝愿。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1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8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从大处落笔,简单勾画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尾联“行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尽,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 C全诗句句写景,并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营造的意境相同。 D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时节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的感情。 29 微视频是时下流行的表现形式,小张同学想将这首诗中的颔联、 颈联的意境用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你帮他完成下面的脚本设计。 诗句 画面内容 表现状态 预期表现效果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6、。 早莺新燕 动态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浅草 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30阅读【甲】 【乙】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甲】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吟。”学习古诗离不开朗诵,上面两首写秋天的诗歌,你会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诵呢?请分别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

17、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3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八年风味徒思浙”,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反映出她四处飘荡的艰辛和对个人家庭稳定生活的向往。 B“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表明作者素有的济世情怀。“因人常热”,主要指对封建专制的痛恨,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C“俗子胸襟谁识我”中的“俗子”,从语境来看当指词人的丈夫;从广义上理解,也可泛指世俗之人。 D“英雄末路当磨折”,是讲英雄的末路自然是磨难重重,反映出作者对今后求索的艰险早有思想准备。 32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秋容如拭”,是

18、写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但这明丽的秋景却不能抹去词人的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 C“青衫湿”指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此处为用典,语出白居易诗琵琶行 。“四面歌残终破楚”也是一处用典。 D本词既有坚定的理想追求,又有巾帼英雄的侠肝义胆,蕴含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基调伤感低沉,语言刚健清新。 【甲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诗】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 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19、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明卿:作者的好友。楚:楚地。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33乙诗“秋色遥看入楚迷”一句中哪个字最有意蕴?请简析。 34甲、乙两诗的后两句在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5诗中表明诗人心境的两个词语是_和_。 36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37“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甲】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

20、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超然台:在密州城北,苏轼在密州做地方官时建。新火:唐宋习俗,清明节前两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新茶:指清明节前采的茶,即明前茶。 38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甲诗“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呈现的优美画面。 39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诗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心情、“徙倚”点明

21、诗人归隐东皋后的徘徊无依的孤苦心境。 B 【乙】词首句以比喻写出了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也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C 【甲】诗写景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与近、静与动,和谐自然: 【乙】词写景色彩多样,明暗相衬,浓淡相谐,画面丰富。 D 【甲】诗作者借典故寄意,虽三仕三隐并未超然物外; 【乙】词作者借酒茶化郁,有了“诗酒趁年华”的暂时超然达观。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东晋 陶渊明 2景象:傍晚山间的云气更加美好,成群的鸟儿结伴飞回山林。 感情:隐含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饮酒 (其五)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22、。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2本题考查画面描述及情感主旨。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描述,使之呈现“画面感”。“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意为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联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知,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表现了诗人想远离俗世的纷纷扰扰,远离官场的黑暗(束缚) ,只愿“采菊

23、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飞鸟结伴而归,过随意而安,恬淡舒适的田园生活;也表现了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 3示例:清晨,微风习习,朝霞初升,缕缕阳光洒在小小的庭院里,洒在东边矮矮的竹篱上,暗黄色的竹篱镶上一层疏淡的金边。清冽的香气弥漫在小院里,菊花的嫩蕊在风中舒展着笑颜,薄薄的霜露恰似给菊美人儿们洗了脸,一丛丛,一簇簇,傲娇的向阳绽放。儒雅瘦削的诗人依着一株桂树,细细的眯着眼,鼻翼翕合,吮吸清香,一会儿,伸手采摘数朵菊,直起身子,不经意往远处望去,天际一带远山淡淡地映入 心田 4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的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心远”对青少年来说指心术要正,

24、方向要正,不盲从,不违法,多吸收和释放正能量;远离不良诱惑、不良习气,远离闲谈是非,远离负面人群及情绪,远离害群之马,不斤斤计较名利得失;心胸宽广,为人善良,积极向上。这样就能做到内心干净、清净、宁静,远离烦忧。 【解析】3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这句诗是说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描绘时注意把诗人的闲适心境体现出来。 示例:秋天的季节,诗人手提

25、花篮悠闲地走出茅屋,一片片菊花在院内的篱笆下静静地开放着,来到庭院东边的篱笆下,弯下腰一朵一朵地采摘着菊花。菊香飘逸扑鼻,诗人不时地缓缓抬起头来,远处的南山尽收眼底。 4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此句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的隐居生活和那种悠然、恬静、的心情。这种意境更是每一个现代人毕生追求但却永远无法达到。其实,有时候,我应该让我们收拢身心,远离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一些世俗,心情自然会变得宁静起来,人和人之间、整个社会之间将会更为真率,更为自然! 示例:作者认为,只要志向高洁就可以“心远地自偏”。要做到心无杂念,不为物欲所

26、蔽,保持心灵的安静。我们应该收拢身心,远离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一些世俗,这样心情自然会变得宁静起来。 5 车马喧 真意 6示例:在南山下的几间草屋中隐居,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的菊花从里,随意地采摘几朵。偶然间抬起头来,看那夕阳西下,雾气在山峰间缭绕,让人心旷心怡。鸟儿结伴回到巢穴,使人倍感温馨。 【解析】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的开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诗人虽然身居闹市,却感受不到“车马喧”。“车马喧”形象地表现了世俗交往的喧扰。 诗的结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大自然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表达,却已忘记了怎样表达。

27、表现了诗人已得“真意”,享受田园之乐,体悟自然的美好,表现了诗人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用诗歌中的原词句填空即可。 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描述。 这首诗,写出了作者理想中的生活场景,作者沉醉其中,自得其乐。可根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进行扩展,结合诗句含义以及作者情感,加入适当的修饰成分呈现画面即可。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 秋日里, 诗人来到庭院东边的篱笆下, 弯下腰一朵一朵地采摘着菊花,菊香飘逸扑鼻,好不惬意。不经意间,诗人抬起头来,远处的南山尽收眼底,多么悠然自得啊!“山气日夕 佳,飞鸟相与还”的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美好好,日暮

28、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 7茅屋为秋风所破(或“秋风破屋”) 8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 【解析】7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8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主旨把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

29、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新制布裘 描述了作者严冬季节身穿布裘温暖如春的感受,由此推己及人, 慨然以救济天下寒人为己任。其中“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是全诗的警句,反映了白居易的思想:大丈夫贵在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不能只顾独善一身。结尾四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源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它表明,两位

30、伟大诗人的博爱情怀都是一致的。据此回答即可。 9A 10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表达作者渴望被朝廷重用的感情。 【解析】9此题考查的是对诗词的理解。 A“上片侧重表现心狂,下片侧重表现形狂”理解有误。词的上片中“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等描写表现的是“形狂”;下片中“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等句子表现的是“心狂”; 故选 A。 10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

31、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意思是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遣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新重用自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以及报效国家的思想情感。 11(1)D (2)示例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既表现了作者和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又体现了作者的宽阔胸襟。 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感情,给友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示例二:“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表面写故乡水不远万里来送“我”,实则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与依恋。 【解析】 (1)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诗一个“望”字, 即把目光从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 移向风烟迷蒙的

32、巴山蜀水 (五津) ,充满深情厚意。本项说法错误; B.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不是送别友人的诗。本项中“都是送别友人的诗”说法错误; C.渡荆门送别颔联中“随”“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入大荒流”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豪情万丈,胸襟开阔。本项中“流露了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理解错误; 故选 D。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情感的理解。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一句写远离分不开知己, 只要同在四海之内, 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

33、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修辞方法,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12示例:颔联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感。 【详解】第一问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感时”与“恨别”“花溅泪”与“鸟惊

34、心”分别对仗工整,可见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花溅泪”与“鸟惊心”把“花”“鸟”人格化,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第二问 颔联中“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是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能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13赞美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誓死报国的决心) 。 (意思对即可) 14示例一:肃杀的景象。从本诗中

35、“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看,此时天气已非常寒冷,可以想见当时的边塞 应是草木凋零、一片萧条的肃杀景象。 示例二:绚烂的景象。本诗多处使用描绘色彩的词语,形成一种浓墨重彩、雄浑悲壮的美,秋色的绚烂可与整首诗画面风格一致。 示例三: 两种理解都可以。 无论哪种理解都有助于表现战争的悲壮惨烈,绚烂的景象可与之形成强烈反差,肃杀的景象则可以从正面烘托。 【解析】13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地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

36、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从诗人对战斗场面以及对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的刻画可看出诗人对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美之情。 14考查对诗句的鉴赏。 “角声满天秋色,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的意思是: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秋色”一词可理解为秋天的色彩,这个词点明了当时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可据此分析

37、“秋色”应该理解为肃杀的景象。 结合“角声满天”“半卷红旗临易水”及“报君黄金台上,提携玉龙为君死”可知,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写出了将士们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的精神。“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秋色”更能衬托出战争的悲壮及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可据此分析“秋色”应

38、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 15A 16甲诗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乙诗情谊真挚,表现了对友人的宽慰勉励之意,表达了乐观积极的情感。 【解析】15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有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歌行体古诗,并不是七言律诗; 故选 A。 16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 甲诗“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表现军中苦寒。“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 路”,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心想:大雪封山,路

39、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友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一个“空”字将诗人孤寂的形象表现出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舍、对友人长途跋涉的牵挂以及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乙诗首联诗人抓住二人都是被贬的遭遇,“嗟君此别意何如”从深表关切的问句开始,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分别的惋惜。“衡阳归雁几封书”写出路途遥远不能传信的归雁之景,表达对友人前行的担忧。“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秋高气爽、一洗烦恼,古木参天,枝叶扶苏获得精神的慰藉,诗人以想象风景名胜之美来表达对二人的安慰之情。“暂时分手莫踌躇”意思是说:这次外贬,分别只是暂时的,你们不要犹豫不前,将来定有重归之日

40、,不要烦恼悲伤。诗人对李、王二少府贬谪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劝慰二人尽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还,表现了对友人宽慰勉励之意,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感情。 17D 18D 【解析】17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D.甲诗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的意思是: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表达的是作者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因此 D 项“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表述不正确; 故选 D。 18本题考查对古诗的艺术手法的辨析。 甲诗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描绘了古塔之高,写出了自己的立足点

41、之高,巧妙地虚写了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本诗的点睛之笔,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警示后人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应该有放眼大局、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因此本诗侧重咏物寓理; 乙诗题西林壁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体现的是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

42、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诗人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因此本诗也是侧重咏物寓理; 故选 D。 19B 20“悠悠”既指时间的漫长久远,也指词人思绪的无穷。慨叹历史兴亡之事远逝难追,充满悲怆之情。 21甲词: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 情。 乙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吊古伤今,感慨物是人非,世事无常。借前朝覆灭往事,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国家正遭受战乱的感伤。 【解析】19B“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

43、未休”一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并无“对他穷兵黩武,以致战乱不休的批评之意”。故选 B。 20考查赏析词语。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 先解释词语的意思, 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结合诗文上下句可知,“悠悠”采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既指“不尽长江滚滚流”的长江流水,更指“千古兴亡多少事”的悠悠往事。联系“不尽”与“千古”可知,“悠悠”交代了时间的漫长久远,“多少事”点明了诗人的

44、思绪无穷。那些埋没于历史风尘之中兴亡之事已经远不见,只余下这悠悠的长江水奔流向前,令人慨叹悲怆。 21考查赏析感情。 甲词:作者用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借用典故,意在说明只有像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一决高低。其实,暗示了只有孙权才是天下第一英雄。词人赞赏孙权,就是要此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生子当如孙仲谋”,作者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

45、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当然,暗示了自己的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 乙诗:“古台摇落后”,由台上落叶起兴,触景生情;“秋入望乡心”中“望乡心”即乡思,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颌联写登台所望之景,“野寺人来少”写近景,寺院地处荒山僻岭,故而人迹罕至;着一“野”字,分明投射出诗人处江湖之远、仕途失遇的苦闷;着一“少”字也暗示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颈联继续写景,“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由远而近,写出了古台四周苍茫的暮色,用笔细致。这两句表面上是发思古之幽情,但其底里深处还是脱不了自我身世之痛。尾联议论抒情,“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因眼前之断壁残垣的萧索败落

46、的景象,而浮想起南朝的繁华与战乱等等,作者眼见世事无常,只觉满腹的惆怅。“惆怅”是本诗的关键,点出了生旨。表面是为历史兴衰无常而惆怅,实则表达了对人生坎坷多难的伤感,对眼下国家遭受战乱的忧心和痛苦。 22 平坦的原野 奔流的长江 23C 【解析】2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思是: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 中奔流。 本联写了四种景物, 分别是“山”“平野”“江”“大荒”, 按按横线前后短语的结构, 两个空可分别填入: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 2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晚上,江面平静

47、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此句将江中月影比作“明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江面的平静,江岸的辽阔。此句并未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因此本项说法错误; 故选 C。 24 拟人 对家乡的留恋,依依不舍 25B 【解析】24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1) 尾联“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把“故乡水”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仍怜故乡水”,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

48、念故乡的感情。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理解有误。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意思是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点明作者远离家乡去楚国游览的地点和目的,没有点明“时间”。故选 B。 26不好。“望”字从空间着眼,写作者自长安遥望千里之外朋友即将宦游的巴蜀之地,流露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看”则距离较近,表达不出作者的这种情感。 27示例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我们分开之后,依然能彼此牵挂,友谊天长地久。 示例二希望你充满信心,努力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示例三“莫愁前路无知己”,希望你在新的环境满怀信心,抖擞精神,开启新征程。

49、 【解析】26本题考查炼字。此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风烟望五津”的意思是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朋友即将远赴的蜀地,这就暗喻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 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 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 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看”则距离较近,表达不出作者的这种情感。 2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符合题目的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会当凌绝顶

50、,一览众山小。希望你在今后的人生历程里,努力奋进,攀登人生的顶峰。 28C 29啼莺争树、泥燕剪风的春景 静态 【解析】28C两者意境并不相同。本诗句句写景,营造了春回大地,万物欣欣向荣,一派一机勃勃的意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营造了山河破碎,人迹稀少,草木疯长的荒芜意境。故选 C。 29考查诗句赏析。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意为: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前一句描摹了黄莺啼叫,争相飞向向阳的树木的情景,可概括为:啼莺争树。后一句描摹了飞燕衔泥,在春风中飞舞的春景。可概括为:泥燕剪风。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意为:纷繁的花朵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