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五:筛选信息概括和理解内容(含答案)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228862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15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五:筛选信息概括和理解内容(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五:筛选信息概括和理解内容(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五:筛选信息概括和理解内容(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五:筛选信息概括和理解内容(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考点五考点五 筛选信息,概括和理解内容筛选信息,概括和理解内容 一、常见问法一、常见问法 1.信息筛选、内容概括类 (1)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的一组是( ) (2)从文中找出体现的内容。 (3)请概括事物或景物的总体特征。 (4)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本文的内容或简要概括段意或层意。 (5)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比较思想感情的异同。 (6)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2.内容理解类 (1)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4)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说说的原因。 (5)文章为什么用“”作为标题? 二、

2、解题技巧二、解题技巧 ( (一一) )选择题选择题 1.梳理结构,全面把握。对文章内容有了全局性认识,才能对局部有明确的指导。梳理结构,准确筛选信息要点,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框架与主旨。对结构的梳理可以注意文章题目、句段首句、句段尾句等。 2.锁定区域,准确筛选。在全面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选项在原文找到对应的区域,然后在具体区域中准确筛选,从而找到有效信息。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在找到有效信息后,将选项与文章要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看选项与题意是否吻合。 4.善抓重点,准确翻译。在分辨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需要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要善于抓住重点,

3、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准确翻译。 5.综合分析,理清因果。对文意的分析必须综合全文,要结合主旨,看是否混淆概念,注意是否倒置了因果或故意混淆了因果关系。 ( (二二) )问答题问答题 1.1.信息筛选类信息筛选类 筛选整合重要的信息既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又考查了整体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文中的信息”可以分为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两类。 筛选显性信息,多采用分析材料属性的形式,在题干中直接给出概括要求(某个问题或观念),然后再罗列具体材料,这些材料或是产生某一结果的原因,或是直接表现了人物的某个特点、品质或是证明作者的某种观点,要求考生从所给材料选项中有目标地筛选。它常常涉及以下

4、几个方面: 体现人物性格、某一品质、特点的信息。 体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事件。 人物之间的关系。 符合观点的材料。 产生某一结果的原因。 筛选隐含的信息,多采用辨析语句间逻辑关系正误(对人、事、理的分析)的题型,这种题型从难度上稍大一些,需要站在全文的角度,结合上下句来进行筛选。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理解的程度。 它要求学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 准确地把握文中所写的人、 事、 理、 情、 时、地等语言信息,并对有关信息进行辨析、判断、提炼和表述。 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解题思路可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参透题干,明确标准 题目要求学生从原文

5、或选项中提取或甄别什么信息,在题干中都有明确的概括性的提示。我们要把提示的含义认真吃透,它能给我们一个提取或甄别信息的标准。 第二步:细读原文,分析归类 明确了筛选信息的标准后,我们要细读原文,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或选项)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弄清文章写了“何人何事”,事属“何类何质”,或“描写何景”,抒发“何种感情”。这一步做好了,就为后面的筛选扫清了障碍。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明确筛选整合的目的,确定展开筛选整合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一段甚至几段乃至全篇。我们明确了筛选整理的范围之后,要针对这一部分仔细探究,争取不要漏掉重要的信息。 其次要归纳、整合

6、筛选范围的内容,发掘其隐含信息。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 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 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 整合后方能获得。 归纳、整合应从该确定范围内的关键句意、层意入手,进而发掘其隐含信息。 第三步:依据标准,甄别判断 根据阅读试题的要求,对筛选整合的信息一一辨别。辨别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找准对应点,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去认真辨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这可以由我们概括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在对文章(或选项)内容分析归类的基础上,看看哪些内容符合信息筛选

7、的标准,通过这样的甄别判断,从而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 概括起来说,筛选文中信息总的解题思路是:明确题干要求,整体把握文意,分清材料类属,甄别提取信息。 另外, 在答题的语言组织上要体现条理性, 最好运用分条列项的方法来反映出文中的信息。 2.2.内容概括类内容概括类 (1)解题思路 审题干,明确概括范围。一定要看清题干,明确是在全文范围概括,还是在指定段落的范围内概括。 归纳段意、层意,明确文段所述事件。在全文范围内概括段意,看各段讲述了哪件事、涉及了哪些方面;在段落范围内概括层意,看讲述了哪件事、涉及了哪个方面。 注意时间词、地点词。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往往是两个事件的转换标志,不同时

8、间、地点,所涉及的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是不同的。 “求同存异”,逐条列出。将文段讲述的各个事件、各个方面进行整理,讲述同一事件或方面的合并为一,然后逐条列出各个事件、方面。 (2)解题步骤 首先,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 然后,由整体到局部,对局部句段进行归纳梳理,进而由局部再到整体,理清全文内容、基本思路; 最后,针对不同文体的文章,归纳概括,如记人的以人为线索概括内容,记事的以概括事件,写景的概括所写景物及特点,论说的提炼论点,抒情的提炼情感主旨,等等。 (3)答题方法 人物梳理法:人物梳理法:以人物为线索,分析人物言行,概括内容大意。 事件梳理法:事件梳理法:先筛选事件,或通篇一件,或好几件

9、,概括事件大意,然后组合。 提关键词句法:提关键词句法:有些概括性很强的词句,可以直接借用它的全部或部分来概括内容。 情感主旨法:情感主旨法:无论是写人、记事、写景、记游还是论说文,都要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抓住情感主旨,以备从不同角度归纳文章内容。如有必要可从情感主旨角度解答。 (4)答题技巧 分析文段特点, 把握答题思路。 看文章包含了几段, 选文属于哪一类主题(写人、 叙事、写景等)。写人、叙事类文章的内容概括,主要把握“谁在干什么”;而写景类的文章则应把握景物的特点。 分析题干,确定答题方向及要点。看题干要求概括的是某一段还是整篇文章的内容,看题目是要求用原文作答还是需要自己概括,是否有

10、字数要求等。 根据分值检验答案是否全面。分值能够暗示题目答案要点有几个,一般一点对应 1 分,或者一点对应 2 分,根据题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漏答。 3.3.内容理解类内容理解类 内容理解(文意把握),是字词理解和句意翻译的深化,是在文言文语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对阅读材料的整体认识和阅读体验。考查内容主要有: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理解探究原因、分析结构章法、品读句段作用、理解文章深意、探究文章异同等。 文言文内容理解(含归纳主旨)类题目,可根据体裁将其分为四类,每类体裁在作答时,要抓住两个要点。 体裁 答题要领 写人 一抓各种描写词句,二抓人物评价语(作者的褒贬态度)。 叙事 一抓记叙要素、主

11、要情节,二抓事件的前因后果。 写景 一抓景物描写词句,二抓景物的特点、游踪的变化、抒发的情感。 说理 一抓观点、情感词句,二抓句段关系和说理(论证)方法。 (1)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是作者创作作品立意布局方式的总体构想,它包括文中句与句的联系、段与段的关系、整体谋篇布局等。准确地分析文章结构,需要抓住文章行文的线索,也可以借助写作手法或表达方式来判断。把握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和脉络,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意。 (2)筛选信息,分析探究原因。 追因探果,是命题者考查考生文意把握的一种常考题型。这种题型既有对文章内容的直接概括,又有原因和结果的合理延伸拓展。解答的前提是理解文意,把握作品

12、的主旨;解答的方法是筛选有效信息,分条罗列。要注意学会依据分值确定要点个数。 (3)结合材料,分析句段用意。 分析用意是根据提供的具体材料,进行分析,推断运用这则材料的目的。分析时,首先要理解提供的具体材料,然后联系上下文推断出其用意。 (4)把握内容,理解语句内涵。 理解语句内涵是指通过分析文本中关键语句,理解深刻含义,把握言外之意,揭示隐含信息,进而理解和把握文意。分析语句内涵,不能脱离特定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要联系文本内容理解,不能孤立分析。 (5)学会对比,分析两文异同。 文意把握在比较阅读中也是考查的重点。 一般情况下, 对于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 如观点、事件、 段意、 人物形象等进行

13、比较分析, 要先判断文体, 留心标志性的语言: 中心句、 过渡句、总结句等,明确写作目的,然后分别提炼信息,加以概括。答题时,一定要明确问题的指向,从材料出发,在链接中找出整合点,然后加以综合、区分,注意联系文本,能用原文的尽可能用原文原句答题。 三、误区警示三、误区警示 文意把握,考生常犯的错误表现在: 1.1.信息筛选遗漏要点。信息筛选遗漏要点。 如:醉翁亭记中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简要回答。(3 分) 错误答案:山水之乐。 解析:文中多次提到“乐”字,包括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其乐也(乐人之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考生仅仅回答一条,这是典型的要点遗漏。解决的办法有二:一是确定概

14、括位置,然后辐射前后梳理概括;二是借助分值判断要点个数。如本题赋分 3 分,至少要有三个要点。 正确答案:游山玩水之乐、与众宾宴酣之乐、太守以游人(和自己)的快乐为快乐。 2.2.问题概括词不达意。问题概括词不达意。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采用了_的说理方法对齐王进行劝谏。 错误答案:打比方。 解析:说理方法也就是论证方法,包括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的方式有两种:其一,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美我”的不同原因是“私臣”“畏臣”“欲有求于臣”;其二,把家事同国事类比,以类比推理的方式委婉进谏。此处填写打比方,考生心中明白,但却用错手法,打比

15、方为说明方法,这是混淆概念、词不达意造成的错误。 正确答案:设喻、类比。 3.3.理解内容有失偏颇。理解内容有失偏颇。 如: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错误答案:严明赏罚。因为只有赏罚严明,政治才会清明,人人才会各尽其责。 解析:考生理解偏颇,没有扣住重点回答,因而此题虽然符合格式,但却不能得分。 正确答案:亲贤远佞。因为只有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做到广开言路,才能赏罚分明。 4.4.解答问题欠缺方法。解答问题欠缺方法。 如:愚公移山中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各持怎样的态度?请联系选文回答。(3分) 错误答案:愚公之妻支持,智叟反对。 解析:本题题干中明确提出“

16、请联系选文回答”,考生仅作了要点回答而没有联系选文阐述,这样只能得到判断分值 1 分,而丢失了分析分值 2 分。 正确答案:愚公之妻并没有反对移山,只是从关心的角度对愚公移山的能力和移山时处置土石的问题提出疑问;智叟则是对移山持反对态度,斥责愚公不聪明,讥笑他不自量力。 四、典型例题四、典型例题 【典例【典例 1 1】阅读隆中对选段,回答问题。】阅读隆中对选段,回答问题。 隆中对(节选) 陈寿 亮答曰: “自董卓已来, 豪杰并起,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 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

17、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宵,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题目 1.根据要求用文中的语句作答。 (1)诸葛亮在分析曹操和孙权两个集团的力量

18、和优势后,分别得出了“_”和“_”的结论。 (2)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规划的最终战略目标是“,”。 【解题指导】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初中阶段文言文阅读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一般侧重于要求学生根据某一特定要求到文中去搜寻、筛选、提取信息,找出原文中相关的语句作答。本题便属于这种考查形式,答题时应认真地阅读题干,明确筛选信息的角度和要求,这样才能按图索骥,准确无误地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另外说明一点,题干中的引号表示摘录原文作答。第(2)题中小方框的个数实际上还规定了摘录原文的字数,明白这一点,有助于提高信息筛选的准确性。 【参考答案】(1)此诚不可与争锋;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9、 (2)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题目 2.“功由才成,业由才广”,得人才者得天下。诸葛亮在对策中特别强调“人谋”的作用。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诸葛亮这一思想的一项是( )。 A.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C.将军既帝室之胃,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D.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解题指导】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但题型与上题不同,上题要求根据某一特定要求到文中去搜寻、筛选、提取信息,本题则要求学生对命题者所筛选提取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甄别判断。答题时

20、,首先要抓住题干所提示的“人谋”的作用这一标准,然后以此来对各选项的信息进行判断。A 项谈到曹操集团“以弱为强”时指明“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B 项指出孙权集团地位的巩固也与“贤能为之用”有关,C 项又向刘备提出“总揽英雄”的建议,这些都体现了诸葛亮重视“人谋”的思想。D 项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内政外交的大计方针,与“人谋”没有直接的联系。 【参考答案】D 【典例【典例 2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颜好学。 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

21、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注汉东:汉水以东,指随州(今湖北随州)。欧阳修四岁丧父,往随州依靠叔父生活。 尧辅:是大姓李氏的儿子。 【题目】短文叙述了欧阳修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的经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解析】此题考查文意概括。抓住“到李家玩”“发现文集”“借书回家”三个要点概括叙述就符合要求。容易漏掉的是前面两点中的某一点,得到书的经过便说得不完整。如“从李家讨得韩愈的文集”或“发现几本破书就借回家读”。 【答案】因为他到朋友家玩,见到破筐里的旧书,就向人家讨要回来读。 【参考译文】我小时候家住汉东

22、郡,汉东地处偏僻闭塞没有什么有学问的人,我家里又贫穷没有藏书。(只是)州郡南边有一大户人家姓李,他的儿子李尧辅十分爱好学习。我在儿童时期,常常到他家玩耍,看见他家墙角一只破烂的竹筐里贮藏着一些旧书,我打开它来看,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共六卷,它们已经乱七八糟没有次序;于是向李氏求取这部书回家。(认真仔细地)阅读它们,发现该书见解深刻而且雄奇博大,但是我年纪还小,不能全都探究出它的含义,只是看见它浩然无边,十分怜爱。 【典例【典例 3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钓二异事 先生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先生曰:“古有之

23、。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二子哂之曰:“先生名钧,字德衡。钧者器之模,而衡者所以定物之轻重,轻重无准而莫不模哉!”先生曰:“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此一异也。 居京师, 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 患无水以溉。 先生乃作翻车, 令童子转之, 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此二异也。 (选自三国志杜夔传注引马钧传) 【注释】 给事中: 皇帝左右的一种侍从官。 器之模: 陶器的模型。 翻车: 龙骨水车。 题目: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讲述了马钧的两件奇事:一是相信古有指南车;另一件是制作出了外形奇特、功能奇多的水车。 B.高秦

24、二人与马钓争论的焦点是古代有无指南车,争论中,高秦二人转移话题,用马钧的名与字来嘲笑他。 C.面对高秦二人的嘲笑,马钧认为说空话无用,不如用实验证明;并用做成指南车的事实有力地回击了他们。 D.从文中的两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马钧是一个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富有创造力的人。 【解题指导】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马钧的两件奇事:一是他相信古有指南车并亲自做成了指南车。他相信古有指南车,遭到高秦二人的嘲笑,面对高秦二人的嘲笑,他用做成指南车的事实有力地回击了他们。二是制作出用于灌溉,功百倍于常的水车。 通过这两件事, 表现出马钧是一个勤于思考、 乐于实践、 富有创造力的人。 根据

25、文意,上面四个选项中“B、C、D”都符合文意,只有“A”选项中的“外形奇特、功能奇多的水车”不合文意,因为文中根本没提到水车“外形奇特、功能奇多”。 【参考答案】A 【参考译文】先生任给事中官职时,有一次,和散骑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在朝廷上争论关于指南车的事。 他两个说, 古代根本没有指南车, 记载上的说法是虚假的。 先生说: “古代是有指南车的。(你们)没有认真思考它罢了,其实(指南车的事)有什么久远的?”两人嘲笑他说:“先生大名是钧,大号是德衡。钧是陶器的模具,衡是定东西轻重的,你现在这个衡定不出轻重,还想做得出模具来吗!”先生说:“讲空话,瞎争论,还不如试一试可以见效。”于是两人把这

26、事报告明帝,明帝下令要先生把它制作出来,后来,他就把指南车造成了。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他住在京师, 城里有地可以种植菜蔬, 但愁的是近旁没有水可以灌溉。 先生就制作了翻车,叫年轻人转动它,汲来的水可以自行倒出流到地里,翻车里外转动,效率大大超过平常水车。这是第二件奇妙的事情。 【典例【典例 4 4】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

27、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题目: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28、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解题指导】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原因的探究。阅读桃花源记,不难理解这是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一个“人间天堂”:既有景色美,又有生活幸福和美。由此,便不难获得当今“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的原因。 【参考答案】 因为桃花源是人们理想中的最佳风景, 宁静而优美; 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 或:因为桃花源不是单纯的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 【典例【典例 5 5】阅读邹忌讽齐

29、王纳谏,回答问题。】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

30、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题目:选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解题指导】本题借助于材料用意分析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能力。齐王采用了邹忌的建议,结果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 言,无可进者”。这是

31、从正面阐述“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效果,而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是从侧面表现采纳了邹忌的建议后,国力进一步强盛,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结论了。 【参考答案】写燕赵韩魏四国前来朝拜,从侧面衬托出齐王纳谏成果之大,引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结论。 【典【典例例 6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

32、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 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题目:“此地适与余近”中“近”字言浅而意深,请你细读全文,说说它的内涵。 【解题指导】本题借助于对词语深意的理解,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理解时要结合作者的

33、写作背景,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做出剖析评价。写景的文章, 一般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作答时要透过景物描写的表象去审视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指满井和“我”住处的空间距离相近;指“我”对满井自然山水的喜爱和亲近; 指满井山水具有和 “我” 相近的性情品格, 人和山水就像是一对情投意合的好朋友。 【参考译文】北京一带气候寒冷,每年二月花朝节过后,残留的寒意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来,一刮起来就使沙尘飞扬碎石滚动。(我)拘束在一间房子里面,想出去不能够。每次顶着冷风快步走出去,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来了。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出东直门,来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夹在

34、堤的两岸,肥沃的土地稍微有些湿润,一眼望去四周空旷辽阔,(我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 的天鹅。在这时(河上的)冰面开始融化,水波开始闪出亮光,像鱼鳞似的浪纹层层叠叠,(河水)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地好像镜子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空下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得好像刚擦过一样,鲜艳光亮,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才刚刚梳过髻寰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破土而出,高约一寸左右。游赏的人虽然还不是很多,(但)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经常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猛,然而徒步行走就会有汗水流出湿透脊背。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

35、 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 都悠闲自在, 鸟的羽毛和鱼的鳍之间都透出喜悦的气息。(现在我)才知道城郊田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没有觉察它啊。 能够不因游玩而耽误公事,在山石草木之间玩得潇洒的,恐怕只有我这个清闲官了吧。这个地方又正好与我的住处靠近, 我的游览将从现在开始, 又怎能没有记述?时间是己亥年二月。 五、对点演练五、对点演练 ( (一一)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列各题。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

36、,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 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选自八年级语文下册) 【乙】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

37、皆大松,曲者如盖,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蚖。其上有鸟,赤冠长喙。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相扶而上,过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来迎。峰顶有屋数十间,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鸣。且暮,皆宿。至夜,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天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有删改) 【注释】蚖:毒蛇。铎(du):铃铛。 题目 1: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来写初春景象,先写欲游不能的苦恼,再写郊

38、游见闻,最后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 B【乙】文以时间为序,主要写了去新城三十里游玩的所见所感,描绘了松、泉、藤、鸟、峰、房屋等很多景物,语言简练。 C【甲】【乙】两文都恰当地运用了白描、比喻等手法,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D【甲】文对“城居者”围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进行了讽刺。【乙】文描写了城北山中幽深冷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悲伤的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掌握。ABC正确。D有误,乙文并没有流露出作者的悲伤情绪,而是把作者的主观感受融入到写景状物当中。故选:D 【答案】D 题目 2:本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和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欣然规往”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

39、分析。 【链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根据“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可知,本文中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于是“因追记之”。这种“想见其事”,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处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根据“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可知,桃花源记中刘子骥的“欣然规往”,更多的是身处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答案】本文中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这种“想见其事”,更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处美景的赞美

40、与怀念之情。 桃花源记中刘子骥的“欣然规往”,则更多的是身处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参考译文】 【甲】 燕地一带气候寒冷, 每年二月花朝节过后, 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一刮就飞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个时候河上的薄冰 刚刚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样子,好像明镜新打开,清冷的光辉突

41、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光亮,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髻寰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破土而出,游人虽然还不旺盛,(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强,然而走路就汗流浃背。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一切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曾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无拘无束潇洒在山石草木之间游玩的,恐怕只这个职位了。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述?(这是

42、)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啊。 【乙】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处,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全都是野草树木和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开始时还能在像牙齿一样的碎石路上骑马行进。旁边都是大松树,松干弯曲的像车盖,挺立的像人,平卧的像有角的小龙。松树下的草丛间有泉水,发出锵然的鸣声。松树之间长着数十尺的长藤,弯弯曲曲像一条大蛇。树上有鸟,红顶长嘴。稍稍往西,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有一条界线分明的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大家相扶相携着往上攀登,走了约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前来相迎。山顶有数十间房屋,一阵山风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天色将近黄昏了,就都睡在山上。到了晚上,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

43、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 回家几天之后,脑海中还是恍恍惚惚地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 ( (二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百二十城,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成侯邹忌为齐相, 田忌为将, 不相说。 公孙闬谓邹忌曰: “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桡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注】说:同“悦”,感情和睦。公孙闬(hn):齐

45、国人,邹忌的门客。不进:不构成威胁。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卜:占卜,预测吉凶。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题目 1:你认为语段【甲】中邹忌被齐威王称“善”的进谏有哪些优点? 【答案】从自己的日常小事入手,善于设喻说理;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处处为国君着想,晓以利害。 【解析】 语段【甲】第一段写邹忌的进谏,内容上,从自己的日常小事入手,指出妻、 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用自己、妻、妾、客比喻国君、宫妇、朝廷之臣、四境之内,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善于设喻说理,处处为

46、国君着想,晓以利害;语言上,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手法上,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题目 2:邹忌逼走田忌之后,齐国逐渐失去了强国的地位。请根据语段【甲】【乙】的内容,从人物角度分析原因。 【答案】国君由善于纳谏,广开言路到后来听信一家之言;邹忌由原来头脑清醒,爱国忠君,到后来自私自利;大臣之间不团结,都为自己争得利益。 【解析】解答此题应根据提示从语段【甲】【乙】中涉及的人物入手,分析齐国失去强国地位的原因。两个语段涉及的主要人物有国君、邹忌和大臣,且分析语段【甲】【乙】可知在语段【乙】中他们的行为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正是齐国失去强国地位的原因。就国君而言,语段

47、【甲】第二段写国君善于纳谏,广开言路,语段【乙】写国君同意派田忌讨伐魏国和听公孙闬在自己面前验证卜卦人的话, 对比可得出国君的变化即第点答案; 就邹忌而言, 语段 【甲】写邹忌能清楚认知到妻、妾、客对自己态度不同的原因和积极向君王进谏,语段【乙】写邹忌因猜忌田忌便采用公孙闬的计策,对比可得出邹忌的变化即第点答案;就大臣们而言,语段【甲】写为大臣们为国着想,积极向君王进谏,语段【乙】写大臣之间不团结,为了利益设计 同僚,对比可得出大臣们的变化即第点答案。 【参考译文】【乙】成侯邹忌是齐国的丞相,田忌是齐国的大将,两人感情不和睦,互相猜忌。公孙闬献计给邹忌说:“阁下为何不策动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

48、打了胜仗,那是您计谋好,您可凭借这立功;一旦战败,田忌就不会再威胁您了,如果田忌侥幸在战场上没有死,回国也必定枉死在罗织的罪名之下。 ” 邹忌认为他说得有理, 于是劝说齐威王派田忌讨伐魏国。 田忌屡战屡胜,邹忌赶紧找公孙闬商量对策,公孙闬就派人带着二百两黄金在市集上找人占卜,自我介绍道:“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屡战屡胜,名震天下,现在欲图大事,麻烦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卜卦的人刚走,公孙闬就派人逮捕占卜的人,在齐王面前验证这番话。田忌听到这样的话大惊,便逃跑避祸。 ( (三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清白堂记 一日,命役徒芟而辟之,中获废井。即

49、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乃扃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文余,绠不可竭。当大暑时,饮之,若饵白雪,咀轻冰,凛如也。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又引嘉宾,以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 (有删改) 【注】清白堂:在绍兴府山上。芟(shn):除草。扃(jin):关锁。绠(n):原指井绳,此指提水。饵:吃。忝(tin):玷污。 题目:文中的“嘉泉”有何特点?作者为何详写“嘉泉”之“嘉”? 【答案】井泉特点:晶莹澄清,味道甘美,渊

50、然不竭;暑凛冬暖,应于名源,以茗试之,甘液华滋,悦人襟灵。详写“嘉泉”之“嘉”是为了突出它所象征的美好品质,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为下文作者阐述为官之道做必要的铺垫。 【解析】首先要将全文的文意弄懂,再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加以概括。“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文余,绠不可竭”“则甘液华滋,说人襟灵”等句子,就是说明嘉泉的特点的,将这些句子加以归纳即可。第二问,一般来说,对写作对象的详写应从文章的主题、人物形象等来分析。 选文第二段中的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 可为官师之规” 是作者的情感表露,是本文的中心,可结合这句来理解上文详写“嘉泉”之“嘉”的用意。 【参考译文】一天,(我)命工役割去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