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21课孟子二章拓展阅读立 节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 (选自刘向说苑)【注释】邑:原来指县,这里指封邑、封地。修衣:添置衣服。奚:什么,疑问词。不我骄也:国君赏赐我的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参考译文】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封赠他一大片土地,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接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
2、:“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送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即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苏武壮节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欲降之。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
3、,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连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注释】卫律:本是汉臣,后出使匈奴时降于匈奴。张胜:随苏武一同出使匈奴的汉臣。虞常:本是降于匈奴的汉臣,后在苏武出使匈奴时反叛。坐:连坐。【考点必练】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1)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古义: 今义: (2)复举剑拟之。古义: 今义: 2.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苏武的性格特点。3.文中描写卫律、张胜等人有什么作用?苏武壮节1.(1)古义:讼辞,口供 今义:告别 (2)古义:比划,用兵器做杀人的样子
4、今义:比拟2.热爱祖国,威武不屈。3.侧面烘托苏武坚贞不屈、忠君爱国的形象。【参考译文】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污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想要苏武投降。就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之后,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 ”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
5、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孙叔敖纳言孙叔敖为楚令尹 ,一国 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 ,使臣受吏民之垢 ,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2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而意益 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
6、足以治楚矣!”选自说苑【注释】令尹(yn):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国:指都城。吊:吊唁。不肖:不能干,没有贤德。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意益下:越发看低自己。【且读且思】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1)一国吏民皆来贺 (2)有一老父衣粗衣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2.文中的孙叔敖是怎样一个人?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参考答案:1 (1)都 (2)穿 2.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可以治理楚国了。3.谦逊有礼,虚心纳谏。附参考译文:孙叔敖当了楚国的令尹,整个都城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他。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制成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的身上。 ”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 ”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该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可以治理楚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