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知识提纲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22820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 页数:80 大小:55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知识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知识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知识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知识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知识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知识提纲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标要求素养解读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1.通过对比秦朝建立前后的政治制度,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2.认识不同时期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强调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

2、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商朝政治体制: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间接)。国家机构: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2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内容天子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燕、晋、鲁)、异姓功臣(齐)或旧贵族(宋),在各地建立诸侯国 诸侯诸侯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2)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

3、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3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2)战国时期: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二、秦朝的政治制度1历史背景(1)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2)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2主要内容(1)中央制度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

4、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三公九卿制度机构组成三公丞相是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太尉是最高武官,掌军事;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九卿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泛称“九卿”;九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权力运作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2)地方制度:实行郡县制。郡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郡下设县或道(少数民族聚居地,与县同级),置县令(长)、县丞、县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垂直管理,与分封制的主要区别)。(3)文书行政

5、管理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补充:秦朝文书行政制度的积极作用保障中央的政令能够迅速传送到全国各地,维护政治和国家治理的正常运行。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行政制度(1)汉代西汉:汉武帝时设立中朝,削弱了外朝丞相的权力;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2)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内容名称职能三省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宰

6、相,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科举)、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3)宋代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为宰相。宋太祖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4)元代: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5)明代明太祖废除宰相制。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内阁有票拟权;皇帝批红,后转移到司礼监宦官)(6)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逐渐成为

7、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跪听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图2地方行政制度(1)汉代西汉: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郡县制郡设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太守选用属吏,分曹理事,各曹属吏分管具体事务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及分曹属吏王国和侯国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武帝(推恩令)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2)魏晋南北朝: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3)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4)唐朝由州、县二级制发展成为道、州

8、、县三级制。唐中期以后,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5)宋代:实行路、州(府)、县三级制。(6)元代:实行行省制度,形成省、路、府、州、县的多级行政制度。(7)明代:明初废行中书省,其权力分别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8)清代: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明清时期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补充:1.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3)实行严格的等

9、级制度,不同等级之间很难逾越。(4)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5)初步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6)各部门之间还缺乏明确的分工,职、权、责也不是很分明。(7)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不可或缺的工具,维护了等级制度。(8)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2.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中枢权力体系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条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

10、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素养解读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1.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欧美国家在制度建设方面的重要成就及其历史渊源。2.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应当在坚持自身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从社会实际状况出发,互相取长补短,臻于完善。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制度会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古希腊的政治制度(1

11、)产生:公元前8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国家发展起来。(2)特点:城邦的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其制度中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但各城邦实际实行的制度千差万别。(3)代表雅典民主政治公民大会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官员由选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时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陪审法庭是主要司法机关,陪审员全体达6 000人之众,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斯巴达寡头政治公民大会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王位世袭,国王垄断了军事统帅权长老会议员仅30人,且终身任职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

12、选举产生,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重要权力,但他们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古希腊城邦制度、公民与民主政治的关系2古罗马的政治制度(1)罗马共和国时期贵族共和制主要机构执政官有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 元老院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公民大会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是罗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特点: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罗马共和国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2)罗马帝国时期君主制形成标志:公元前1世纪末,屋大

13、维建立元首制,实际掌握罗马国家大权,形成君主政治。权力归属:皇帝(元首)掌控罗马国家的权力,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3 局限性:无论是希腊城邦,还是罗马共和国,公民都是少数。妇女、外邦人和奴隶不仅没有资格参与政治,还受到剥削和多种压迫。罗马帝国在国家治理上的特点建立起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对境内民族区别对待;完善并施行统一法律(罗马法);对被征服地区实行行省管理制度。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1西欧封建国家的形成(1)背景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最初的日耳曼人君主把他们征服的地区视为私产,分封给儿子和随从,形成

14、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2)概况:查理大帝死后,国家陷入分裂,形成后世西欧三个主要国家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雏形。2中古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1)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2)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3)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3中古西欧封建制度的典型代表(1)法国的等级君主制标志:三级会议召开。作用:国王与贵族

15、、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2)英国的议会君主制大宪章的签署背景13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他们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内容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保障封建主的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议会君主制的确立: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1)确立: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此后,英国的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2)发展:18世

16、纪,英国逐渐形成内阁制度。国王的权力限于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首相,并批准首相提名的各部大臣,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2美国总统制共和制(1)背景:1775年,在北美的13个英国殖民地发起独立战争。次年,美利坚合众国建立。(2)确立标志:1787年宪法的颁布。(3)内容: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拥有宪法明确规定的权力,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兼任陆海军总司令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立法权和批准税收的权力 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拥有司法权1787年宪法的意义:这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所确立的联邦制

17、度、三权分立体制开创了世界先例,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有力地维护了美国的独立和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法国议会制共和制(1)曲折发展1792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但共和制度并不稳固。1870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2)最终确立:1875年通过新宪法。宪法规定,法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行使。总统任期七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4评价(1)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2)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黑人奴隶制的合法地位。(3)经过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深化认

18、知1.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主权在民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权利;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雅典一切官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等法律至上雅典实行严格的法治,提出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轮番而治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经抽签产生;十将军委员会由民主选举产生,都有一定任期权力制约体现在公民对官吏的监督和制约上,如陶片放逐法、官吏任期制、陪审法庭等;雅典公民广泛参与陪审法庭,对官员和法律进行控制等公民意识关心雅典、参与政治、城邦至上、政治为本是雅典人的共识直接民主公民直接参与城邦的政治活动2.英国大宪章的意义与局限(1)意义大宪章第一次

19、以法律文本的方式规定了人权,开始了最早的人权实践。大宪章宣告了“国王在法律之下”,将此规定形成文字。在贵族和国王的长期抗争中,王权应当受到限制的思想逐渐形成。(2)局限:大宪章实质是一个封建文件。它的行文完全是封建的表达,体现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它所保障的权利主体是教会、各大主教、贵族以及自由民。作为占全国绝大多数的农奴并不在它的保障之列。3.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与作用(1)特点公民民主,实行普选制,人们可以对政府自由发表见解,主动参与意识较强,人权得到比较充分的尊重。实行政党政治,该制度的优势在于将竞争机制引进政治生活。健全议会民主制度,议会成为真正的立法机构。在自由竞选的原则下,各党

20、派和个人充分表明见解,靠公民的选票来定夺。(2)作用否定了专制制度,避免了少数人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利益,具有先进性的民主精神,对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缓和资产阶级不同集团间的矛盾,有效防止封建势力复辟,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一制度下,无产阶级也可以利用它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合法斗争,有助于维护无产阶级的合法权益,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素养解读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1.深刻认识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的建立及其失败的原因,增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2.比较不同

21、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不同政权模式,认识中国共产党根据地建设的先进性。3.认识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树立起制度自信,增强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中华民国成立时间1912年1月1日标志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国旗采用五色旗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纪年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2022年为民国111年)(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直接);维护民主共和(根本)。内容: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

22、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原则: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自由平等(分权制衡)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局限性: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职权不明,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辛亥革命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创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因为共和“徒有虚名”,其实际的意义在于思想启蒙,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2北洋政府时期(1)政党政治的尝试背景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

23、政党政治的尝试表现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宋教仁案)结果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2)混乱的政治格局:大权独揽的袁世凯,很快走上帝制之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一党专政,独裁统治

24、)(1)国民党时期的“训政”时间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后内容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实质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2)国民党时期的“宪政”时间1948年内容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评价国民党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民国时期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1)政权更迭频繁,

25、具有不稳定性。先后经历了南京临时政府、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统治。(2)政治体制复杂多变,实行过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君主制等政体。(3)形式上采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但实际上除个别短暂时期外,长期实行专制独裁。补充:北洋政府大地主阶级利益;南京国民政府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背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起义和暴动中,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2)建立: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3)政

26、权性质: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4)评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2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背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政权特色中国共产党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区)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评价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3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1)解放战争期间背景:解放战争期间,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27、,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上采取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政权特色: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06),提出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1)“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2)“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1945年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3)“解放区”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

28、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基础:1949年9月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2)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3)性质: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4)作用: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5)挫折:1957年后,反右斗争扩大化和“

29、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6)完善: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近代以来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法律文献(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献。(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19491954年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3)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4)1982年宪法成为我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2)内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

30、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3)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4)完善:改革开放后,该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而不是

31、多党制。因为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与之密切合作,属于参政党;在西方,各党派之间是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关系,靠竞选轮流坐庄。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确定目标: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2)发展与完善: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等制度体系作出新的制度安排,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32、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3)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4)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33、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深化认知“三三制”政权 原因:巩固抗日根据地的需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民主。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意义: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调动了各阶层的积极性;保证了各阶层的民主权利;根据地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为新中国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借鉴。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标要求素养解读了解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认识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掌握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内容,理解变法和改革的历史条件,培养唯物史观等学科核心素养。2.分析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影响,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3

34、.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改革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秦国商鞅变法(1)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政治上: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纷纷推行变法,如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和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2)内容: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3)作用: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

35、景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淝水之战后,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在长期的冲突和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2)内容前期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孝文帝亲政后,又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3)作用: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北宋王安石变法(1)背景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官僚机构的庆历新政失败(宋仁宗)。10

36、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2)目的:富国强兵。(3)内容: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4)作用: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5)失败原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4明朝(万历)张居正改革(1)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2)内容: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3)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4)结果: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

37、乎全部废止。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1898年戊戌变法(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宣传维新思想。1898年6月开始,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2)内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京师大学堂)等领域实行变法。(3)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4)失败原因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5)教训:资

38、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的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2)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3)戊戌变法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2清末新政地主阶级(1)背景: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2)时间: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3)内容:改革教育(废除科举制)、派遣留学生、编练

39、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4)作用积极: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消极: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3中华民国时期的改革(1)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过渡时期的改革(1)目的: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2)内容: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3)结果: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改革(1)目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

40、路进行探索。(2)标志: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3)结果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3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1)重大决策时间会议决策内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1、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2017年中共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2)改革内容农村改革: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外开放: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国企改革:从搞好国营大中小

42、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所有制改革: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五位一体改革: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3)结果: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4)认识: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综合认识(1)一个目标: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3、2)两个领域:对内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3)五个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地稳步发展;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深化认知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异同(1)背景:都发生在两次大规模的民族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民族危机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因而两次运动都有挽救民族危机和缓和阶级矛盾的意图。但戊戌变法以救亡图存为主流,清末新政以应付危机为主要目的。(2)领导者:表

44、面上都是由最高统治者主持和领导的,但戊戌变法的实际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而清末新政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反动势力。(3)方式和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运动,但性质却截然不同,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而清末新政的实质是维护旧的封建统治、抵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4)历史地位:戊戌变法发生在资产阶级兴起之时,其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主张符合当时中国的历史状况、是爱国和进步的资产阶级改革,也是一场思想解放潮流。清末新政出现在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之时,其客观积极作用无法抵消其对革命的反动性。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标要求素养解读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

45、特征。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1.比较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了解其特点和发展趋势。2.以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观点为指导,分析选官制度、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的影响及其时代价值。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选拔制度(1)汉朝之前的选官制度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血缘)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举荐制、军功爵制)秦统一后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2)汉朝的察举制确立时间汉武帝时期内容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评价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开始: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此制。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