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227955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7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 20222022- -20232023 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试题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之言,实质是指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王弼

2、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还进一步阐明了意、 象、 言三者的关系: 从文学的创作来看, 即是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 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鉴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了现实

3、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这是从创作构思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一美学概念。 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 在我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中,“意象”的具体含义有四个方面。第一,“意象”是意中之象,可理解为“人心营构之象”,即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性的有机统一,最有典型意象

4、的是郑燮题画中有云:“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这里的此竹非彼竹,就是指客观的竹已在画家心中意化为审美的竹,形成了“意象”。所谓“成竹在胸”也是艺术家头脑中营构出的“意象”。第二,“意象”指艺术形象,特别是在明清的文艺理论中,普遍被采用来评论诗歌、绘画和书法创作。第三,“意象”指自然景物的形象。第四,“意象”指人物的风度神态。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

5、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与发展 ) 材料二: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美是有用的”“美是恰当的”“美乃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为:“美是难的。” 美究竟是什么?美是客观的吗?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

6、审美是主观的”,否则永远跳不出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 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毕加索曾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这便是美在“意”中。美亦在“情景”中,正如庄子所言:“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亲和,“情景”并非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人也非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谓主体。因此,当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在恰当的“情景”中,美即闪现出来,这便是美在“象”中。可见,美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

7、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 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是错综复杂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存在层次上的差异,

8、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别。标准难以统一并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立足中国文化,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精华,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合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 (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与“象”融合并被引进文学领域,从根本上实现了语义转换,正因为此意象才具有了美学意义。 B. 作为单纯具体形象的意象是能够广泛应用于文艺创作中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 C.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因不同的标准有高低、雅

9、俗之分,这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 D. 柏拉图对“美”下了多次定义,都被自己推翻,最后才找到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与“象”的合成及运用,一定程度上带来文学创作的提升,文学理论更丰富。 B. 在发现美的时候,人不应独立于景之外,景不应独立在人之外,应是情景融为一体。 C. 在艺术创作及欣赏活动中,“意象”成为连接起现实生活、艺术作品和读者之间的桥梁。 D. 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意象”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意象可以指自然景物的形象,即取

10、自大自然的景物借以寄托情思。许多诗句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形象。 B.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落花凋零,给人以悲凉的感觉。透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可感知到一种时光流逝、孤独无依的凄凉之感。 C. 与文中“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的“眼中之竹”一致,“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中,急风、高天、哀猿、白沙、飞鸟等意象,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成为审美意象。 D. 融入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中的意象词,使人与“情景”交融亲和,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

11、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4. 请简要概括材料二围绕“美的意象”阐述了哪些观点。 5. 周易系辞有言,“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请依据材料一这一观点,简要赏析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中的“落木”这一意象。 (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棘沙棘 侯发山 日头爬到半空中了,老党还没走到目的地。这条路天天走,虽是沙漠,但已经被他硬实实地踩出了一条路,其实,这儿已经不能算是沙漠了,放眼望去,到处是蓬勃的沙棘,这些可都是老党家几代人的杰作。汗水从老党的头上往下流,漫过黑红的脸庞,汇集到脖子那儿继

12、续往下淌, 被溻湿的衣服更像是一幅地图,花花搭搭的。老党喜欢这样的天气,因为沙棘喜欢阳光,有了阳光它才能生长。 走了十几里,老党还没有走到目的地他今天是去种植沙棘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围绕沙棘转圈,不是种植就是维护。经过父辈的实践,老党知道沙棘最适合在沙漠里生长,耐干旱、贫瘠、寒冷和炎热,再没有植物能比得过沙棘了。路途越远,老党心里越高兴,说明他们种的沙棘越来越多。老党走得气喘吁吁,休息了一下。老党不知怎么就想到了儿子,每每想到儿子心里就一沉。 昨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来了。父子俩就儿子的去留谈了大半夜。 “爹” “别叫爹,我是乡长!”儿子刚开口说话,老党就黑着脸打断了儿子的话。 儿子忍不

13、住笑了:“乡长,咱这个乡有多少人口,不就你一个人吗?!” “你的户口在这里,就是这里的百姓,你还是副乡长呢,一点儿觉悟都没有。”老党说得没错,他的乡长还有儿子的副乡长,都是县上任命的。老伴儿去世前,也是乡干部呢。 “爹,不,乡长,您这样做有意义吗?” “意义比天大。这里是边境,有人居住,就说明这里还是中国的土地。沙棘种到哪儿,就说明哪儿是中国的地盘,任何国家任何人别想侵占!” 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乡长,沙棘” 老党打断儿子的话,说:“咱国家的边境线长,有的地方以牧代巡,咱这里兔子都不过夜,养啥都不行,只能种沙棘!” 儿子索性不再说话,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 临睡前,老党气呼呼地说:“你要明天

14、敢走,就不是我的儿子。” 儿子痞着脸说:“是不是您说了不算。” 天还没亮,老党发觉儿子的被窝已经空荡荡的。儿大不由爷,翅膀硬了要飞出去,老党能有什么办法? 老党叹了口气,把左肩上的头换到了右肩。不想这糟心事,还是欣赏眼前的沙棘吧。看着沙棘,老党的气就消了,眼里满是怜爱,满是欢喜。金黄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果子有的橘红,有的橘黄,虽然还不到成熟的季节,但已经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儿。这些沙棘仿佛知道老党的心思,随着风势,挤挤扛扛地摇摆着,仿佛在说:老党,别生气,儿子走了不是还有我们吗?我们都是你的子女,都是你这个乡的子民。 老党呢,似乎听到了沙棘的心声,浑身充满了力量。他长出一口气,迈开大步往前走

15、。 忽然,老党的眼睛变直了昨天他种植沙棘的地方有个晃动的身影!他心里一紧,揉了揉眼睛,原来是儿子!儿子在挖树坑。儿子光着膀子,连衣服都没穿。 老党心里爽快极了,像个孩子似的跑了过去。 “你,不走了?” 儿子狡黠地眨巴了两下眼睛,说:“谁说我要走了?” “”老党欲言又止.心里隐隐有一丝愧疚,觉得自己似乎误会了儿子。 儿子说:“我查了资料,知道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沙棘果实中维生素 C 含量高,素有维生素 C之王的美称,入药具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散瘀的功效。沙棘的根、茎、叶、花、果,特别是沙棘果实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除了食品、医药外,还广泛应用于轻工、航天、农牧渔业等领域” “

16、真的?”老党两眼一亮,继续说道,“儿子,你是说,沙棘不但能防风固沙.而且还有大用处?还能帮助咱们乡脱贫?” 儿子甩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呵呵地笑着说:“乡长同志,是有大用处哩。” 大用处?老党给说糊涂了。 儿子说:“乡长,沙棘赶走了沙漠,这里人会越来越多,家会越来越好” “原来是这样!”老党明白了。 “傻孩子,这样会晒脱皮的。”老党忙拿起挂在沙棘上的衣服披在儿子身上,心疼地说。 “乡长” “别乡长乡长的,我是你爹!”老党上前慈爱地拍着儿子坚实的肩膀,心里莫名的踏实。他的眼睛湿润了。 远远望去,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 (选自芒种2020 年第 9 期)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17、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先以“沙漠”一词点明了老党的工作环境,随后对其外貌和心理进行了细腻刻画,最后宕开笔触,转向了“有了阳光才能生长”的沙棘。 B. 老党被溻湿的衣服像地图,然而他却喜欢这样的热天气;去种沙棘,路途越远,心里越高兴。矛盾的表述更见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切情义。 C. 从“别叫爹,我是乡长!”到“别乡长乡长了,我是你爹!”,语言称呼的变换,折射出老党对儿子从气恼、不满到欣喜、感动的情感变化。 D. 文章中老党任乡长,认为种沙棘的意义重大,关系到国家领土,这表明边境上基层干部对国家和人民的忠减、对工作的奉献精神。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

18、说发生在差不多一天时间里的故事,节奏紧凑、时间集中;所选事件十分典型、有力,着重突出了人物的优秀品质。 B. 小说多用伏笔,文章中“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两处描写,为后文儿子说沙棘用处广泛,并决定留下来等内容埋了伏笔。 C. 文章始终以含蓄隽永的风格来进行叙述,“远远望去,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的结尾使主题表达既深刻又隐晦。 D. 文章主要采用了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这使故事情节紧凑集中,更有利于展现父子两代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让读者更有代入感。 8. 本文景物描写极具特色,请赏析划线句子中的景物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9. 文章以“沙棘”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19、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737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20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

20、矣。”遂还许。 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摘编自三国志 魏武纪 ) 文段二: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

21、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 由此言之, 士有偏短, 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 则士无遗滞, 官无废业矣。 ” (摘编自曹操求贤令 )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与战军败/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 B. 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 C. 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 D. 公与

22、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人的表字,在本名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通常有相同相近或相反关系的称谓。 B. “唯魏种且不弃孤也”中“且”与“且放白鹿青崖间”中“且”含义相同。 C. 顿首,旧时一种礼节。跪而头短暂叩地,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敬礼。 D.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中的“用”与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用”含义不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年少有,为人看重。曹操年少时尚义任侠,机灵能干,善于随机应变,受到当时人追捧认可,尤其被

23、桥玄、何颙看重。 B. 曹操善于反省, 知错就改。 曹操深受张绣投降又反叛之害, 自己中箭, 长子被杀, 他当众检讨剖析错误,并承诺不再犯错。 C. 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魏种和毕谌都曾离开过曹操,在将两人活捉后,曹操出于对人才的重视,不计前嫌,对两人继续重用。 D. 求贤令和短歌行中均表达了曹操的“求贤若渴”之情,但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有较大不同,前者多直接表达,后者多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 13. 把文中画横线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 ( 琵琶行 ) 14. 文段二中,对“有行

24、”和“上进”的关系,曹操的观点是什么?他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请概括回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5、A. 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起势同样不凡,同样气势雄伟,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 相对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本词对赤壁大战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C.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D.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 16. 此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故事,该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1 小题,小题,8 8 分

2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_,_。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两句表现自己鄙弃权臣、一身傲骨的特点。 (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的雄心,也只怕会是“_”的结局。 (4)月,为历代文学家的情感和观念所浸润,成为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又如琵琶行中的“_”。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1818 分)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本题共 3

27、 3 小题,小题,101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高铁为镜,我们砥砺苦练内功的自主创新品格。十几年前,高铁技术还掌握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手中。中国冲破技术封锁,弯道超车, ,靠的就是自主创新。从车辆到线路,从制动到通信信号,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 ( ) 。一步一个台阶,中国高铁企业苦练内功、 ,实现了国人高铁产业腾飞的梦想。以高铁为镜,我们涵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毋庸讳言,中国制造面临过这样的尴尬:号称是世界工厂、制造大国,老百姓却 ,去国外抢购保温杯、电饭煲、马桶盖等普通日用品。中国铁路凤凰涅槃的过程,为中国制造突围提供了有益借鉴。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

28、精确到了 0.01 毫米以内;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我们做了 18 种概念模型,历经近百次仿真计算和试验验证,仅仿真计算生成的结果数据就高达 5000G。解码中国高铁成功的深层次密码,以优取胜的品质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18. 请写出在文中横线处的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外国不愿提供的核心技术 B. 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如果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 C. 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D. 外国提供了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

29、二)语言文字运用(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8 8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我国学生近视呈现 ,“小眼镜”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科研结果表明,光照是户外活动预防近视的重要因素,对于 ,有实验发现相同光照度下,相比白光,波长长的红光引起的脉络膜增厚更加显著。 专家认为,在沐浴阳光的环境中,我们可以通过闭着眼睛迎着太阳的方式让视野中充满红光,通过促进视网膜多巴胺释放刺激脉络膜血流,从而促使脉络膜增厚来控制近视的进展。近期,国家卫健委开展了相关研究,每天中午 12 时 20 分至 12 时 30 分(除节假日) ,让学生集体前往操场

30、, ,迎着太阳的方向闭目 10 分钟,让红光充满整个视野,期望其研究结果能预防改善近视。 2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小眼镜”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就在钟扬差点儿失去信心的时候, 他接到了通知考上了! 这个 15 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B. 你看,他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六部“机器”同时开动。 C. 1964 年 7 月 5 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 D. 人们用“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这十个字,来赞扬张秉贵服务态度。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

31、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8 个字。 四、写作(四、写作(6060 分)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印记”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标记。它蕴藏在“梅兰竹菊”的风骨中;散发在“笔墨纸砚”的底蕴里;镌刻在“万里长城”的脊梁上;腾飞在“天问一号”的梦想里小到一草一木,大到国之重器,都可能是“中国印记”的载体。同样,每个人的家乡也有自己的印记。在你心中,哪一种物承载着独特的“中国(家乡)印记”?围绕它,曾发生怎样的故事、触发你怎样的情感呢? 请以“我心中的中国印记”或“我心中的家乡印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散文。 要求:1.思想健康。2.记叙文有完整的叙事情节,

32、有细节描写,内容充实;散文对“物”有具体描写,突出特征,抒发情感。3.语言流畅,书写清晰。4.不少于 800 字。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 20222022- -20232023 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试题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 “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 “意”和“象” ,最早见

33、于周易系辞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之言,实质是指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还进一步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是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 ,再至依托的“言” ;从文学的鉴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 ,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 将 “意象” 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 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 文心雕龙 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

34、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了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这是从创作构思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一美学概念。 由“意” 、 “象”至合成词“意象” ,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 在我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中, “意象”

35、的具体含义有四个方面。第一, “意象”是意中之象,可理解为“人心营构之象” ,即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性的有机统一,最有典型意象的是郑燮题画中有云: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这里的此竹非彼竹,就是指客观的竹已在画家心中意化为审美的竹,形成了“意象” 。所谓“成竹在胸”也是艺术家头脑中营构出的“意象” 。第二, “意象”指艺术形象,特别是在明清的文艺理论中,普遍被采用来评论诗歌、绘画和书法创作。第三, “意象”指自然景物的形象。第四, “意象”指人物的风度神态。 总之, “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

36、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 。 “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 “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与发展 ) 材料二: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 “美是有用的” “美是恰当的” “美乃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

37、义“美” ,只能无奈地概括为: “美是难的。 ” 美究竟是什么?美是客观的吗?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审美是主观的” ,否则永远跳不出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 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毕加索曾说: “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 ”这便是美在“意”中。美亦在“情景”中,正如庄子所言: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亲和, “情景”并非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人也非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谓主体。因此,当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在恰当的“情

38、景”中,美即闪现出来,这便是美在“象”中。可见,美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

39、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 ,使之成为有形之态。 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是错综复杂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别。标准难以统一并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说: “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 ” 在这个意义上, 立足中国文化, 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 汲取中西美学精华,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合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 (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与

40、“象”融合并被引进文学领域,从根本上实现了语义转换,正因为此意象才具有了美学意义。 B. 作为单纯具体形象的意象是能够广泛应用于文艺创作中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 C.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因不同的标准有高低、雅俗之分,这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 D. 柏拉图对“美”下了多次定义,都被自己推翻,最后才找到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与“象”的合成及运用,一定程度上带来文学创作的提升,文学理论更丰富。 B. 在发现美的时候,人不应独立于景之外,景不应独立在人之外,应是情景融为一体。 C. 在艺术创作及欣赏活动中, “意象”成为连接起现实生活、艺术

41、作品和读者之间的桥梁。 D. 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意象”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意象可以指自然景物的形象,即取自大自然的景物借以寄托情思。许多诗句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形象。 B.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落花凋零,给人以悲凉的感觉。透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可感知到一种时光流逝、孤独无依的凄凉之感。 C. 与文中“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的“眼中之竹”一致,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中,急风、高天、哀猿、白

42、沙、飞鸟等意象,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成为审美意象。 D. 融入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中的意象词,使人与“情景”交融亲和,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4. 请简要概括材料二围绕“美的意象”阐述了哪些观点。 5. 周易系辞有言,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请依据材料一这一观点,简要赏析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中的“落木”这一意象。 【答案】1. C 2. D 3. C 4. 对美的概念的界定是不容易的;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人、作品和宇宙有共同维度,形成情

43、感共鸣和精神感应,审美价值才能实现;审美价值的标准尽管复杂,但审美却是时代和国人的精神需求。 5.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加之以“无边” “萧萧”的修饰,给人以萧瑟凄凉之感,能引发人们对年华老去、生命消逝的感伤之情,和诗人的感慨有机契合,成为诗人笔下的典型意象。 诗人此时客居在外,年老多病,国事艰难,事业未成,纷纷坠落的秋叶正好触动了作者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落木”也成为读者理解诗人情感的典型意象。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正因为此意象才具有了美学意义”错误,从原文第三段看, 引入文学理论而具有美学意义,所以选项因果关系

44、不成立。 B.“是能够”表示前后内容构成判断关系,原文第三段,可以看出,意象能够应用于文艺创作,从最后一段看,意象是“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 ,但文章在最后一段中提到, “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 ,是“意”与“象”的融合,而不是单纯的具体形象,所以“作为单纯具体形象的意象”说法错误。 D.“都被自己推翻,最后才找到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 ,只能无奈地概括。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推断有误。原文说的是“艺术

45、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 ,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与文中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的眼中之竹一致”错,应是与文中“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的“胸中之竹”一致。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第一段“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 ,只能无奈地概括为: 美是难的。 ”概括出:对美的概念的界定是不

46、容易的。 结合第三段“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 “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亲和,情景并非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人也非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谓主体”概括出: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 结合第四段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 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概括出:人、作品和宇宙有共同维度,形成情感共鸣和精神感应,审美价值才能实现。 结合最后一段“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是错综复杂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

47、别” “立足中国文化,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精华,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合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概括出:审美价值的标准尽管复杂,但审美却是时代和国人的精神需求。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 意和象 ,最早见于周易系辞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之言,实质是指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可知,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阐释了“意”与“象”的关系,即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中“落木”指落叶,是典型的

48、秋季特征。 “无边落木萧萧下”用“无边” “萧萧”修饰“落木” ,使“落木”这一象更加形象化,而内蕴丰富,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国事艰难,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买舟南下,生活很困苦,再加上年老多病,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落木”这一意象也成为读者理解诗人情感的典型意象,传达出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 (二

49、)现代文阅读(本题共(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棘沙棘 侯发山 日头爬到半空中了,老党还没走到目的地。这条路天天走,虽是沙漠,但已经被他硬实实地踩出了一条路,其实,这儿已经不能算是沙漠了,放眼望去,到处是蓬勃的沙棘,这些可都是老党家几代人的杰作。汗水从老党的头上往下流,漫过黑红的脸庞,汇集到脖子那儿继续往下淌, 被溻湿的衣服更像是一幅地图,花花搭搭的。老党喜欢这样的天气,因为沙棘喜欢阳光,有了阳光它才能生长。 走了十几里,老党还没有走到目的地他今天是去种植沙棘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围绕沙棘转圈,不是种植就是维护。经过父

50、辈的实践,老党知道沙棘最适合在沙漠里生长,耐干旱、贫瘠、寒冷和炎热,再没有植物能比得过沙棘了。路途越远,老党心里越高兴,说明他们种的沙棘越来越多。老党走得气喘吁吁,休息了一下。老党不知怎么就想到了儿子,每每想到儿子心里就一沉。 昨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来了。父子俩就儿子的去留谈了大半夜。 “爹” “别叫爹,我是乡长! ”儿子刚开口说话,老党就黑着脸打断了儿子的话。 儿子忍不住笑了: “乡长,咱这个乡有多少人口,不就你一个人吗?! ” “你的户口在这里,就是这里的百姓,你还是副乡长呢,一点儿觉悟都没有。 ”老党说得没错,他的乡长还有儿子的副乡长,都是县上任命的。老伴儿去世前,也是乡干部呢。 “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高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