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册知识点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227016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9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册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册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册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册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册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课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1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 (1)地位:)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P1 (2)两个发展阶段:)两个发展阶段:旧石器时代(绝大部分时间);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万年前)。 (3)原始社会生产力状况:)原始社会生产力状况: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P2 在原始社会,其中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那

2、时,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距今约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4)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P2 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 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即原始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 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产品的分配关系)。 (5)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P2 氏族: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氏族制度:在氏族制度下,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

3、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 氏族的发展: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6)原始社会的解体:)原始社会的解体:P3 时间:原始社会末期。 根本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直接原因:私有制的产生。 过程: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确立。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

4、体了。 标志: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2、奴隶社会、奴隶社会 (1)奴隶社会的产生(阶级的出现):)奴隶社会的产生(阶级的出现):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出现了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P3 地位:地位:前者处于剥削者的地位,后者处于被剥削者的地位。 矛盾:矛盾: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2)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P3 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生产资料占有方面: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地位和相互关系方面:地位和相互关系方面: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产品分配方面:产品分配方面:奴隶劳动的全部产

5、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3)国家的产生:)国家的产生:P4 产生:产生: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的残酷剩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实质:实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4)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P4 原因:原因: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评价

6、:评价:这是历史的进步。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1、封建社会、封建社会 (1)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封建社会的生产力: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P5 (2)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P5 形成的原因:形成的原因:奴隶社会后期,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 特点:特点: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

7、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进步性进步性/作用:作用: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当奴隶制日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时,就被封建制所代替,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3)在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削农民的主要方式主要方式。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此外,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P5 (4)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封建国家的显著特

8、征:封建国家的显着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P6 统治方式、做法:统治方式、做法: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统治,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5)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P6 外在表现、做法:外在表现、做法:小规模的抗组抗税运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结果:结果:往往以失败而告终。 (6)封建社会衰亡(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封建社会衰亡(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P6 2、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1)生产关

9、系的特点:生产关系的特点: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P7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P7 (3)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P8 原因:原因: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显示出很大的优势。但是,封建制度的存在使新兴资产阶级的这种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只有推翻封

10、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过程过程/方式:方式:新兴资产阶级和他们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了向封建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 标志: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领导:领导:工人阶级在当时还非常年轻,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不可能领导这场革命。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也不能担当起领导革命的历史任务。于是,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发挥了领导作用。 (4)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P8 进步:进步: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完成

11、,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局限:局限: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P9-10 基本特征: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基本特征: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主要表现: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

12、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当矛盾尖锐化时,社会生产结构 会严重失调,一方面社会生产大规模增长,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因资本家的剥削日益贫困化,从而造成社会生产严重过剩。 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13、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经济危机是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中产生的,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危机就不可避免,难以治愈。 (5)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为什么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谈谈对资本主义未来的认识)为什么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谈谈对资本主义未来的认识) 内容:内容: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立。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为了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不断加大

14、对工人的剥削;广大工人没有生产资料,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成为受苦最深的阶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但这些措施没有也不可能改资产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但这些措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 性质:性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 地位:地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作用:作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

15、、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 解决:解决: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 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 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劳动中人们的地位和关系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相对于奴隶, 农

16、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产品如 何分配 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努力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农民可以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 劳动成果除了缴纳地租外, 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生产资料均掌握在统治阶级手里;都存在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 1.2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三、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三、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 (1)背景)背景/原因:原因: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

17、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P11 (2)形成)形成/进步性:进步性:在资本主义到来之时,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P11 (3)地位)地位/作用:作用: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P11 (4)局限:)局限:P12 空想性: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无效性: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

18、途径。 2、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 (1)实践意义:)实践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P12 (2)理论意义:)理论意义: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P13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从空想到科学四、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从空想到科学 (1)理论基石:)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P14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

19、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产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2)标志:)标志: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P15 (3)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

20、: 从社会发展规律看:从社会发展规律看: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共产党宣言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P15 从领导社会变革的力量看:从领导社会变革的力量看: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P16 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正是这一理想目标所蕴含的强大动力,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P16 (补)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品格、政治

21、立场、崇高理想、国际主义精神,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纲领。 (4)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和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和意义:P17 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五、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五、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十月革命、十月革命 (1)过程:)过程:1917 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在以在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

22、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P18 (2)意义:)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P18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P18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性飞跃。P18 4、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

23、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P19 5、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P19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区 别 阶级本质 没有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科学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明确了资本主义阶级剥削的本质 革命斗争 否认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 主张通过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人民群众 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 肯定了人民群众社会历史主体地位,明确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社会规律 没有认识到社会发展规律 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明确了社会主

24、义社会一定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理想社会 对未来社会的描述处于理想状态 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联系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生产方式生产方式 含义:含义: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人们一般把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质内容称作是生产力生产力,把其社会形式称作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这两者都是生产方式的建设性内容。 分类:分类:在人类历史上,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五种生产方式。以此为基础,人类社会也可以相

25、应地划分为 5 种社会类型和发展形态。 地位:地位: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生产力:生产力:是指生产主体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能力。按照恩格斯的观点,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或工具。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生产生产工具:工具:又称劳动工具,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来直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如石斧、 水稻收割机、车床。 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在劳动中被

26、采掘和加工的东西,如矿藏、森林、棉花、钢铁等。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含义:含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 关系:关系:生产工具标志生产力水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形式,生产关系会反作用于生产力。 类型:类型: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将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 5 种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

27、的总和。决定这个社会性质的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它包括阶级关系(基础关系)、维护这种关系的国家机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 关系:关系: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第二课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1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悲怆的历程一、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1、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28、社会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原因:)原因:当近代西方国家冲破封建制度的罗网,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时,中国仍然处于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了。P20 (2)结果)结果(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 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P21 (3)历史任务)历史任务:近代以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P21 2、复兴之路复兴之路 (1)探索复兴之路:)探索复兴之路: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

29、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2)选择复兴之路:)选择复兴之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P21 (3)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的原因)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的原因(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是由近代中国基本国情决定的。P21-22 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它们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中国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

30、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并且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 二、胜利的征程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1、马列主义传入中国马列主义传入中国 (1)背景:)背景:1917 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P22 (2)意义:)意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P22 (3)标志)标志: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4)五四运动的特点:)五四运动

31、的特点: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 (5)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的意义: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为新的革命、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P23 过程:过程:1921 年,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

32、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意义:意义: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2) 道路:) 道路: 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开展救亡斗争的基础上,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P23 (3)胜利:)胜利:经过 28 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后,终于在 1949 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P23 (4)法宝:)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

33、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5)性质:)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P24 (6)步骤:)步骤:P24 原因: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 步骤: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 关系: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

34、须相互衔接。 (7)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的“新”:一是就领导权来说,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这一点具有决定性意义;二是就革命前途来说,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三是就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来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P24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对当代中国的地位、民族进步的积极影响)(对当代中国的地位、民族进步的积极影响):P24-25 (1)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

35、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2)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3)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基础。 4、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 (1)创立:)创立: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36、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P25 (2)意义:)意义: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2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三、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三、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过渡时期过渡时期 (1)时段:)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37、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P26 (2)总路线和总任务:)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P26 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因素;P26 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P26 三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P26 四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

38、转变。P26 3、1954 年宪法:年宪法: (1)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变革。P26 (2) 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 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肯定了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P26 4、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意义) (1)标志:)标志:1956 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P26 (2)必然:)必然: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

39、决定性选择。P26 (3)意义:)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P27 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四、在艰辛探索中前进四、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原因:原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P28 2、探索:探索:中国

40、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 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P28 3、八大八大: (1)贡献:)贡献: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P28 (2)内容:)内容: 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党的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主要任务: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

41、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P28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P28 4、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如何评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得与失)(如何评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得与失) (1)一个结论: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

42、会主义才能救中国。P28 (2)一个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P29 (3)一个肯定: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P29 5、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仅供参考):、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仅供参考):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了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为了探索复兴

43、之路,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不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 中国人民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主心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

44、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中,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我国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三课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

45、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1 3.1 伟大的改革开放伟大的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的进程一、改革开放的进程 1.改革开放起步阶段改革开放起步阶段 1978-1992 (1)决策:)决策:1978 年 12 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实现了了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P31 (2)依据:)依据: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

46、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P32 (3)历程:)历程:P32 农村改革:农村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 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企业改革:企业改革:1984 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 迈出重要步伐。 对外开放:对外开放:1980 年,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迈出关键步伐)。1984 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 年,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 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

47、92 年,开放沿长江的 5 个城市。之后,又开放 17 个内陆省会城市,同时从东北、西北到西南开放了一系列沿边城市,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4)意义:)意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一场解放生产力的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中国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P32 2.改革开放逐步深化阶段改革开放逐步深化阶段 1992-2013 (1)标志:)标志:以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48、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P32 (2)内容:)内容: 对外开放:对外开放:2001 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P32 对内改革:对内改革:1993 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以后改革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2003 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P32 3.改革开放全面深化阶段改革开放全面深化阶段 1992-2013 2013 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

49、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P32 2013 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P33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P33 2018 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作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部署。P33 2019 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P33 2020 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O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P33 2021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50、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部署。这使得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P33 二、改革开放的意义(为什么要坚持、推进改革开放)二、改革开放的意义(为什么要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1978 年以来,中国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两大发展)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四个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三个飞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政治 > 人教部编版/统编版(2019) >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