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文阅读(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文阅读(中国现代文学) 范爱农 鲁迅 在东京的客店里,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安徽巡抚恩铭被刺杀,刺客就擒。”大家一怔之后,便研究这刺客是谁。 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物,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人心很愤怒。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
2、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到,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哦哦,你是范爱
3、农!” “哦哦,你是鲁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良。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
4、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我从南京移到北京的时候, 爱农的学监也被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去掉了。 他又成了革命前的爱农。我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他后来也时时给我信,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
5、水里,淹死了。 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 夜间独坐在会馆里,十分悲凉,做了四首诗,现在只记得一首里的六句,起首四句是:“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中间忘掉两句,末了是“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 后来我回故乡去,才知道一些较为详细的事。一天,几个新的朋友约他坐船去看戏,回来已过夜半,又是大风雨,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是不会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虽然能浮水,却从此不起来。 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直立着。 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6、) A故乡重逢,作者和范爱农相认后都笑起来,他们在相互嘲笑曾经的剑拔弩张,也为因深深误会而多年杳无信息感到悲哀。 B文中画线句集中描述了光复后紹兴当局换汤不换药的现状,巧妙地将范爱农的悲剧命运和革命前后的病态社会联系起来。 C“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诗句体现了作者对范爱农心忧国事不为民众理解、终至消亡的悲剧命运的悲悯之情。 D本文写人记事朴实平易,刻画人物多用白描手法,人物个性尽现其中,行文感情跌宕起伏,于平实的叙述笔调中蕴含着真挚深厚的感情。 2从相识到永诀,作者对范爱农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联系文中所叙事件加以概括。 3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范爱农这个人物形象。
7、阅读故乡(节选) ,完成下面小题。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
8、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5文中“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中的“偶像”是指_。“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中“手制的偶像”是指_。 6为什么闰土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是“茫远”? 7最后一段为什么又一次写到海边月夜的景色? 8说说最后一句话的含意。 灯 笼 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
9、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
10、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
11、竹条划伤的。 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
12、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 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 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
13、生都不会熄灭。 9文章围绕父亲与灯笼,主要叙述了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 (1) (2) (3) 10请简要说说第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11请赏析第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12请简要分析标题“灯笼”在文中的作用。 1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质朴无华,叙事简洁自然,却传达出了朴实真挚的情感。 B文章第自然段中“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这句话启示我们: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能照亮了自己。 C文章第自然段中的画
14、线句子运用神态和语言描写,写出父亲无比欣慰的心情,表现了父亲的善良。 D文章最后一段呼应开头,点明主旨,表明了“我”对父亲的灯笼的喜爱。 阅读听雨 ,完成下面小题。 听雨 季羡林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
15、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感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
16、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朝蒋捷的虞美人 ,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
17、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的认识,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过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直到垂暮之年,依然对农民
18、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大的愿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可以说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
19、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14哪两个场景让作者“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请概括回答。 15请赏析第段划线的句子。 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16文章多处运用“宕开
20、一笔”(即先腾出几笔写其他无关紧要或相反的内容)的写法,试举一例并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 17下面有关“听雨”的诗词所反映的心情与本文作者相同的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C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8本文蕴含了作者对学问、对人生、对社会等的态度。结合具体内容简单说说,阅读后你感受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故乡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
21、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19选文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和_。 20“我竟与国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一句中,“
22、竟”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21“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自成一段有何表达作用? 2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淡人 汪曾祺 王淡人,姓王,字淡人。他是阴历九月生的,大名里还带一个菊字。古人的一句“人淡如菊”,造就了一个好名字。 王淡人是一名医生,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钓鱼的。 他搬了一把小竹椅,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他的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三四寸长的鲫鱼。刮刮鳞洗净了,就手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
23、做“起水鲜”。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王淡人的家很好认。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作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他很喜欢这副对子。 王淡人什么病都看。外科用的药,有许多贵重药:麝香、珍珠、冰片哪家的药铺能用足?因此,他自己炮制。他的老婆、儿女,都是他的助手,经常看到他们抱着
24、一个乳钵,握着乳锤,一圈一圈慢慢地磨研。王淡人一年也看不了几起重症,多半是一些小病症,是不好意思多收钱的,而且本地规矩,熟人看病,都得要等“三节算账”,端午、中秋、过年。乡下来人看病,一般倒是当时付酬,但常常不是现钞,或是二十个鸡蛋、或一升芝麻、或半布袋鹌鹑!遇有实在困难,王淡人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 有人说:王淡人很傻。去年、今年,他就办了两件傻事。 去年闹大水。连天暴雨,一夜西风,运河决了口,浊黄色的洪水倒灌下来,大街上成了大河。大河里流着箱子、柜子、死牛、死人。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和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实的长竹篙拄
25、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竹篙,泅水过去。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但是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这真是玩儿命的事!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 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的朋友。这人原先很阔,后来吃喝嫖赌抽大烟,把家业败得精光,最后只好在几家亲戚家寄食。就这样,他还抽鸦片
26、!他一天夜里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淡人。 王淡人一看,这是个“搭背”。说:“你不用走了!” 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他把王淡人留着配药的一块云土抽去了一半。王淡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一个多月以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有人问王淡人: “你干吗为他治病?”王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 说: “我不给他治, 他会死的呀。 ” 王淡人的老婆是很贤惠的, 但是她忍不住要问问淡人:“你给汪炳用掉的麝香、冰片,值多少钱?”王淡人笑一笑,说:“没有多少钱。我还有。” 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
27、选自汪曾祺故乡人 ,有删改) (1)根据文章思路,概括文章内容。 王淡人的名字来历_王淡人的小院风景_王淡人的两件“傻事” (2)王淡人的两件“傻事”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请分别概括。 (3)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不一会儿,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王淡人笑一笑,说:“没有多少钱。我还有。” (4)汪曾祺的语言“淡而有味”,既朴实自然又富有诗意。请结合文章最后一段加以赏析,并联系你的写作实践谈谈启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
28、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也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
29、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
30、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3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主张的观点又是什么? 24文章第一段三次说“是事实”,用意何在? 25按照句子后面括号中的提示,赏析下面的句子。 (1)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 (本文语言具有辛辣嘲讽意味,请就句中“总”加以解说。 ) (2)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从修辞的角度说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好在哪里?) 26“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阅读春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春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
31、,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
32、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等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
33、,老老小小,他们也是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27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根据要求回答以下两个小题。 (1) (我)盼望着, (我)盼望着, (你看)东风来了, (听到)春天的脚步近了。 上面括号中添加的文字,是应该在朗读中体会到的,请你说说这样的朗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2)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请把
34、上面这句话抄在答题卡上,然后用正确的符号标出的朗读时的停顿与连接,并简单说说这样停顿的原因。 28本文集中描绘了那几幅春天的图景?这些春景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29本文除了诗意和情感,还带有对春的思考和哲思,请从哲思角度简单赏析课文最后三段。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30根据要求回答以下两个小题。 (1)想象下面句子描绘的情景,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本文读起来富有意趣,请从文中找出至少一例,加以品味,写下你的体会。 31
35、 春无疑是一篇美文,请你结合本文的学习收获,谈谈想要写好文章,应该具备那些条件?(要结合本文内容,至少说两条) 在烈日和暴雨下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一点风也没有。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祥子有些胆怯了。拉着空车
36、走了几步,他觉出从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可是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一跑,就喘不上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明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 坐了好久,他心里腻烦了。既不敢出去,又没事可作,他觉得天气仿佛成心跟他过不去。想出去,可是腿真懒得动,身上非常软,好像洗澡没洗痛快那样,汗虽然出了不少,心里还是不舒畅。 一阵风过去,天暗起来。北面的天边出现了墨似的乌云。祥子把车停住,上了雨布,他晓得夏天的雨是说来就来,不容工夫的。 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
37、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起,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
38、在水里挣命。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 “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 祥子咬上了牙,蹚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他已经顾不过命来。 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祥子却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节选自骆驼祥子 ) 32文章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33文中第 段画线语句表现了“坐车的”_的性格特点。 34文章除了第段外,还有许多描写烈日和暴雨的精彩语句,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抄下来,并做些批注。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
39、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
40、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35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36文学作品中人物无声的语言也能揭示他们的心理活动。下列句子中的省略号含有丰富的潜台词,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阿!闰土哥,你来了?” “老爷!” 37闰土见到二十余年前的童年好友“我”时,应该是“欢喜”的,为什么他会表现出“凄凉”的神情? 38画线句中所说的“厚障壁”为什么是“可悲”的?请联系选文内容和下面的链接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链接资料】过去三
41、个月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但著者的本意却是在表现“人生来是一气的,后来却隔离了”这一根本观念。 (选自茅盾评四五六月的创作 ,有删改)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A 2东京初识,在同乡会争执,生出憎恶之感,故乡重逢,饮酒谈心,逐渐相熟相知,友情渐深。身居异乡,惊闻范爱农溺水身亡,深深哀悼、怀念。 3范爱农是一个倔强而执拗、觉醒但贫弱、孤独且痛苦的知识分子。倔强而执拗。白多黑少的眼球,看人总像在藐视,与“我”争执咄咄逼人,冷峻倔强的外表下是愤慨的心情和几乎不近人情的执拗。觉醒而贫弱。酒都不喝,急
42、着要去看光复后的绍兴,对革命抱有热情,对时局有清醒的认识却无法改变现实,处境艰难,境况困穷。孤独且痛苦。为当时黑暗的社会所不容,到处受到轻蔑、排斥和迫害,几乎无地可容,不被别人理解,生活无望,内心孤独苦痛。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A.有误,其一,他们的相互嘲笑和悲哀主要由此刻境遇生出。曾经胸怀壮志、愤世嫉俗的青年现在只能藏身于故乡,生活落寞困顿,现实距离理想越來越远,因此深感悲哀,这悲哀里也有对现实的失望、无奈。所以也只能相互嘲笑;其二,多年杳无音信并不是因深深误会而导致; 故选 A。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首先在全文中筛选出作者和范爱农从相识到永诀的一
43、些事件,然后从一系列事件中去探讨作者的感情变化。 根据第段句子“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第段句子“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可知,作者因徐锡麟的被杀在同乡会上与其争执,此时对他充满了憎恶之情。 根据第 段句子“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可知,回国后的重逢,经过几次的交往,两人的感情逐渐深厚。 根据第 段句子“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第 段句子“
44、夜间独坐在会馆里,十分悲凉,做了四首诗”可知,惊闻范爱农溺水身亡,感到无比的伤心难过。作者是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来写范爱农的。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个角度进行概括。 根据第段句子“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第段句子“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可见他的倔强和执拗;根据第 段句子“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的外貌描写,可见他的贫弱;根据第 段句子“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的语言描写可见他的觉醒;根据第 段句子“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
45、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可见其不被人理解的孤独和痛苦。 4没有苦难,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没有隔膜、亲密友好的生活。 (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 神灵 “我”的主观臆想(希望) 6 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 所以说“切近”; “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 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说“茫远”。 7最后再现月下瓜地的景色,不仅表示眷恋之情,更突出了对未来新生活的向往。 8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努力奋斗,愿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的困难重重,但只要去实践、去斗争,终能实现。 【解析】4本题考查重点词
46、语的分析。 根据选文第自然段中“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可知,“我”不希望后辈们再像“我”一样为生计而四处奔波,也不希望他们像闰土一样成为辛勤麻木的木偶人,更不希望他们成为像杨二嫂那样穷极无聊的市井小民。“我”希望他们生活在安定,平等,自由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不会因为生计和境遇地位而产生厚厚的隔阂。 5本题考查句中重点词语含义的分析。要联系上下文,准确定位答案。 一空:根据选文第自然段“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
47、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可知,闰土从“我”家要走了香炉和烛台是为了拜神佛,许许多多像闰土一样的命运悲惨的劳苦大众求救无门,只能寄希望于神灵保佑,所以闰土崇拜的“偶像”是指神灵; 二空:根据选文第自然段“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可知,“我”“手制的偶像”就是“现在我所谓希望”,即对自由、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 6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分析。 根据原文“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对闰土境况的叙述可知,闰土生活得很辛苦,连最基本的温饱,安定都难满足,因此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
48、前能过上丰衣足食的安稳幸福生活,这是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最低级的需求,所以说“切近”; 根据选文第自然段中“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可知,“我”的愿望不再是一时温饱,而是更高层次的,是希望整个社会安定和谐,普天下的劳苦大众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而结合“我”回到故乡看到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社会现状可知,“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或许要经过好几代人的艰苦斗争和探索,因此说“我”的愿望是“茫远”的
49、。 7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分析。 从最后一段“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可知,这句话展示的图景是美丽的,有“碧绿的沙地”,还有“一轮金黄的圆月”,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这与前面少年闰土的回忆部分遥相呼应,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这幅画面中没有了少年闰土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对被现实扼杀的那些童年记忆中美好的人和事的惋惜和祭奠,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8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分析。 选文最后一句话“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中的“希望”指“我”愿普天下的劳苦
50、大众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句中的“路”既指自然界的路,也含蓄地指实现理想的道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号召人们为实现美好的新生活而奋勇拼搏。这句话比喻确切、含义深刻,强调了实践的意义。它告诉我们如果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努力奋斗,愿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的困难重重,就像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虽然满地的荆棘会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只要我们咬牙坚持,去实践、去斗争,终能成功。 9 (1)父亲对待求做灯笼的人家一视同仁、有求必应。 (2)父亲制作每一盏灯笼都一丝不苟。 (3)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拴柱,满足他的美好愿望。 10介绍了灯笼的名称、制作材料及其寓意,使文章带有浓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