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3 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能力提升之实用类文本阅读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能力提升之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物访谈】人物访谈】 韩少功:好小说要“始于情感,终于人物” 中华读书报记者采访韩少功 舒晋瑜 韩少功被公认为思想型作家,因为他总能敏感地抓住社会动荡、变革的深层动因,并以文字的形式、极端艺术化的手法诉诸作品。与 20 世纪 80 年代贴着“先锋”标签的作家不同,韩少功算不得先锋派作家,却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保持着先锋的姿态。 中华读书报: 孤独中有无尽繁华和夜深人静 ,收入了一些旧作,但是阅读时,不论翻到哪一页都能迅速吸引我看下去。我觉得这才是好小说。您对小说的评
2、价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小说是好小说? 韩少功:文无定法,很难有个好小说的行业标准。不过有些基础标准绕不过,比如标准之一,我归结为八个字:始于情感,终于人物。什么叫“始于情感”?就是对笔下的东西有感觉,有情感,有某种冲动,不是搬个理念或者技巧来哗众。什么叫“终于人物”?就是要落实于人物,把人物写得鲜活、结实、丰富,不能成为一些华丽的影子和流行的标签。没有这一条,玩结构、堆情节、秀文体,就都成了空中楼阁,画鬼容易画人难。 中华读书报:您是最重视文体探索的中国作家之一。是什么原因使您具有这样的探索精神? 韩少功:西方文学是他山之石,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特别是在 20 世纪,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几乎
3、都在学外语,都在做翻译,因此 30 年代至 80 年代的翻译质量总体上最高,使中国文学创作受益匪浅。但后来的情况有些变化。一是出版社热衷于抢档期、拼市场,粗制滥造者多。二是外语教学的应试化和功利化。我就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才子,词汇量不算小,语法点都精确,肯定能考出高分,但一旦离开课本,对很多寻常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常常是一脸茫然。 有一次我说到自己的知青经历, 说 “农村就是我的大学” ,一个学西班牙语的博士竟然拒绝翻译,似乎觉得这句话不通。这样的人来做文学翻译,岂不可怕?我这里的意思是说,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眼下很多外语人才的文化修养不够。当年梁实秋建议每一个中国作家都来翻译一本外国
4、文学,支了一招,但眼下实行起来太难。 中华读书报:在您的创作过程中,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人类文明、对人性的思考。无论是马桥词典 山南水北或是日夜书这种思考,在不同的年代是否也有一些变化? 韩少功:当然会有变化。这种变化,既是社会变化在产生逼压,也是自己知识和感受的变化在促成变焦。两种变化交错,差不多就是古人所说“文料”和“文意”之间的互动关系。比如爸爸爸加上语言哲学,才会有马桥词典 。 马桥词典加上中国的城镇化,才会有山南水北 。正常的作家都在不断地做这种加法。写作就是吸收各种变化的过程,以便把感受积累做成一些“有意味的形式” ,做出各种文字的形式感。 中华读书报:您曾两次与茅奖评选擦肩而过,对中
5、国的文学评奖怎么看?会不会觉得遗憾? 韩少功:我没把获奖的作品读全,但相信大多数是实至名归,受奖无愧的。即便有的写得不够好,但 得到一些鼓励也不是坏事。在这个圈子里混,得有平常心。同行们都不容易,这是第一条。不用太多时间,哪怕只有一二十年,人们记忆中就没有奖不奖了,只会看作品好不好,这是第二条。我也得过奖。得奖时多想想第二条,没获奖时多想想第一条,这就比较好办。 中华读书报:如果请韩老师自我评价在文坛中的地位,您会将哪个点确定为自己的坐标?在中国文坛中,您认为自己的作品有何独特的价值? 韩少功:文学生态需要多样性,大家各干各的事,不必要互相看齐。中国是一个世俗化传统很强的社会,文学从来不缺烟火
6、气,拿电视遥控器摁上一圈,你会发现一个个频道都充满着高分贝的饮食男女和你争我斗,纸媒和网络上也差不多。这大概算不上什么错。但能不能更多关注精神的“上半部” ,面对人和人性的一些难点,可能是我更有兴趣的工作。上要着天,要有哲学和美学的远望;下要着地,有老百姓真情实感的和泥带水我最喜欢读的作品就是这种。 至于写作, 自己常有力不从心之感, 谈不上什么 “坐标”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少功在创作上不喜欢那些饮食男女和你争我斗的内容,他敏感地抓住社会动荡、变革的深层动因,并诉诸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B韩少功认为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学习西方文学,不只是要
7、有西方的知识,更要理解西方的文化,提高文化修养。 C韩少功的作品在不同时代是有变化的,是一个循环过程,如他的马桥词典是在爸爸爸上产生的,山南水北又是在马桥词典上产生的。 D韩少功虽然并没有贴着“先锋”标签,但他不断地努力,在进行文体、内容等方面的探索,很长时间都保持着先锋姿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人物访谈,访谈问题的设置符合被采访的人作为知名作家的身份,针对性强,围绕作品创作等展开设问,设问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技巧性较强。 B韩少功被公认为思想型作家,长于思考,善于探索,他认为西方文学给他很多启发,是因为 20 世纪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大都在学外
8、语做翻译。 C韩少功从未停止对人类文明、对人性的思考,他认为本身感受和认知的变化,和古人所说的“文料”和“文意”之间的互动关系相似。 D韩少功对获奖抱有一颗平常心,对两次与茅奖评选擦肩而过,并不在意,认为写得不够好却获奖对作者来说是一种鼓励,时间长了,人们只会关心作品本身。 3韩少功认为,小说应该是“始于情感,终于人物”,结合文本及现实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认识。 【答案】1C 2D 3“始于情感”指作者写作时要有某种冲动或情感,“终于人物”就是指要把人物写得鲜活丰富。韩少功认为这应该是好小说的基础。只有作者在写作时有某种冲动或融入情感,读者才可能被感动或产生共鸣;只有认为鲜活丰满了,读者才会从中
9、感受到一个立体的人物,而不是靠华丽的文字和流行的标签等。也就是说,作者需要用饱蘸感情之笔创造鲜活而立体的人物。 【分析】 1C.“是一个循环过程”错,原文只是说创作在变化,不断地做加法。故选 C。 2A.“设问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技巧性较强”错,本篇访谈问题设置针对性强,问题直接明了。B.“他认为西方文学给他很多启发,是因为 20 世纪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大都在学外语做翻译”说法强加因果,“20世纪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大都在学外语做翻译”只是一种事实。并不是“他认为西方文学给他很多启发”的原因。C.“他认为本身感受和认知的变化,和古人所说的文料和文意之间的互动关系相似”说法错误,原文意思是韩
10、少功对人类文明、对人性的思考的变化是受社会变化以及自己知识和感受的变化促成的,而社会的变化和自己的变化与“文料”和“文意”之间的互动关系相似,即社会的变化相当于“文料”,自己的变化相当于“文意”,而非单指自己的变化。 故选 D。 3题目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及现实谈谈自己对韩少功认为,小说应该是“始于情感,终于人物”的认识。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始于情感”和“终于人物”在文本中的意思,以及韩少功在文本中对这句话的解读。在记者向韩少功询问韩少功对小说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小说是好小说时,韩少功这么回答“文无定法,很难有个好小说的行业标准。不过有些基础标准绕不过,比如标准之一,我归结为八个字:始于情感
11、,终于人物。什么叫始于情感?就是对笔下的东西有感觉,有情感,有某种冲动,不是搬个理念或者技巧来哗众。什么叫终于人物?就是要落实于人物,把人物写得鲜活、结实、丰富,不能成为一些华丽的影子和流行的标签。 没有这一条, 玩结构、 堆情节、 秀文体, 就都成了空中楼阁, 画鬼容易画人难”,由此可以得出“始于情感,终于人物”是韩少功认为好小说的基础标准之一,且韩少功做出“始于情感”就是对笔下的东西有感觉,有情感,有某种冲动,不是搬个理念或者技巧来哗众。“终于人物”就是要落实于人物,把人物写得鲜活、结实、丰富,不能成为一些华丽的影子和流行的标签。然后再结合自己读小说时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即可。 二、阅读下
12、面文字,完成各题。 【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社会心态是在不同个人心理交汇、融合、相互影响、交互感染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以个体心理为基础,但又与个体心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社会心态就像一个无形的能量场, 影响着个人和全社会的心理和行为。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民众的个人心理普遍处于应激的忧虑和恐惧状态,相应地,社会心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于疫情防控来说,及时了解社会心态是至关重要的。 疫情关注与重视程度 在此次调查中,99.2%的民众都表示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其中 79.1%的人表示非常关注,仅有0.8%的民众表示不太关注和完全不关注疫情。 从事件发生的节点看,33.8%民众在 2019
13、年 12 月底,武汉卫健委首次通报 27 人感染病毒肺炎的病例时就开始给予关注,但那时只有 9.8%的人给予了重视。虽然有超过半数的人(55.3%)在 2020 年 1 月 11 日和这之前就开始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但是 70.5%的人是在 2020 年 1 月 19 日之后,有了异地传染性病例和专家论断之后,才给予重视。 民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风险认知 调查中,超过六成的调查对象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有可能(57.3%)或非常有可能(9.2%)在自己所在的社区扩散,少部分人认为疫情不太可能(32.3%)或不可能(1.2%)在自己所在的社区扩散。不过,人们认为自己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概
14、率比较低,超过七成的人认为不太可能(69.4%)或完全不可能(5.8%) ,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认为自己可能(23%)或非常可能(1.8%)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民众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治愈性比较乐观。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治,七成多的调查对象都认为治愈的可能性比较大(60.4%)或非常大(14.5%) ,21.7%的人认为治愈的可能性比较小,仅有少数人(3.3%)认为治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能性非常小。 调查中,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接近六成的调查对象认为比较安全 (55.0%) 或非常安全 (4.1%) ,有 37.1%的人认为不太安全, 3.9%的人认为非常不安全。 受访
15、者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危险性评估比较高。 40.37%的民众认为此次疫情同 SARS 疫情一样危险,有 18.63%和 17.39%的人认为新型冠状病毒危险程度超过或远远超过 SARS 疫情,只有 23.61%的民众认为其危险程度低于 SARS。 疫情下的社会情绪 从民众的情绪反应来看,整体上最普遍的情绪体验是担忧,79.3%的人都有较为强烈的体验,其次是恐惧(40.1%) 、愤怒(39.6%) 、悲伤(38.6%)和恐慌(33.4%) 。积极的情绪体验较少,只有 21.6%的人感到乐观,14.2%的人感到平静。 民众疫情信息获取渠道与信任程度 在疫情期间,社交媒体微信(82.4%)和微博(75.
16、8%)成为民众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主要的渠道,其次是传统的电视渠道(42.9%) ,然后是网站(41.1%)和新闻客户端(40.8%) ,周围口口相传的形式也有部分人使用(29.0%) ,报纸(7.9%)和本地论坛(7.7%)使用的人很少。 疫情发展的估计和疫情防控信心 民众对于疫情未来一个月的发展势态并不乐观。43.7%的人认为会变得严重一些,30.9%的人认为会变得严重很多。只有 20.0%的人认为未来一个月疫情会缓解一些,3.7%的人认为会得到较大缓解。对于抗击疫情,民众对科研人员和医护人员信心最强,分别有 51%和 47.6%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43.3%和 46.3%的受访者表
17、示比较有信心。 对政府部门非常有信心的比例 (16.9%) 低于科研及医护人员, 比较有信心的比例为 53.6%。对广大民众的信心程度相对低些,42.7%表示比较有信心,13.4%表示非常有信心。 (摘编自国家治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会心态调查报告 )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个人心理是社会心态的基础,但社会心态又与个体心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社会心态像能量场,影响着个人和全社会的心理和行为。 B武汉卫健委首次通报 27 人感染病毒肺炎的病例时,就有部分人开始给予关注,但那时就对此次疫情给予重视的人并不多。 C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治,七成多的调查对象认为治愈
18、的可能性比较大,只有少数人认为治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能性比较小。 D从民众情绪反应来看,七成多的受访者有较为强烈的担忧,其次是悲伤、恐惧、愤怒和恐慌。积极的情 绪体验较少,只有少数人感到乐观。 5阅读材料是一篇“调查报告”,结合材料,下列关于“调查报告”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 B调查报告一般分为“介绍经验型”“揭露问题型”“社会情况型”,本文属于第二种。 C调查报告是一种说明性的文体,它主要运用大量的事实材料和统计数据来说明问题。 D调查报告可在报刊上发表,也可只供领导机关作为处理问题、制定政策的依据或参考。
19、6结合材料,概括这篇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 【答案】4D 5B 6 (1)多数民众较早开始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但重视时间较晚,重视程度不足。 (2)对疫情风险的认知比较客观、理性,疫情之下人们整体的安全感并未出现大幅下降。 (3)普遍存在担忧情绪,较高比例的人存在恐惧、愤怒、悲伤和恐慌情绪。 (4)社交媒体成为疫情信息主要传播渠道。 (5)对抗击疫情的信心很高,信心主要来自于医护人员、医学科研人员和政府部门。 【分析】 4D.“其次是悲伤、恐惧、愤怒和恐慌”顺序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其次是恐惧(40.1%) 、愤怒(39.6%) 、悲伤(38.6%)和恐慌(33.4%)”。 故选 D。 5
20、B.“本文属于第二种”错误, 根据该文题目及正文第一段可以推知本文属“社会情况型”, 属于第三种。 故选 B。 6由“33.8%民众在 2019 年 12 月底,武汉卫健委首次通报 27 人感染病毒肺炎的病例时就开始给予关注,但那时只有 9.8%的人给予了重视。虽然有超过半数的人(55.3%)在 2020 年 1 月 11 日和这之前就开始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但是 70.5%的人是在 2020年 1月 19 日之后,有了异地传染性病例和专家论断之后,才给予重视”可知多数民众较早开始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但重视时间较晚,重视程度不足。 由“不过,人们认为自己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概率比较低
21、,超过七成的人认为不太可能”“民众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治愈性比较乐观。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治,七成多的调查对象都认为治愈的可能性比较大(60.4%)”“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接近六成的调查对象认为比较安全(55.0%)或非常安全 (4.1%) 受访者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危险性评估比较高”可知人们对疫情风险的认知比较客观、理性,疫情之下人们整体的安全感并未出现大幅下降。 由“从民众的情绪反应来看,整体上最普遍的情绪体验是担忧,79.3%的人都有较为强烈的体验,其次是恐惧(40.1%) 、愤怒(39.6%) 、悲伤(38.6%)和恐慌(33.4%) 。积极的情绪体验较少,只有 21.6%的
22、人感到乐观, 14.2%的人感到平静”可知民众普遍存在担忧情绪, 较高比例的人存在恐惧、 愤怒、 悲伤和恐慌情绪。 由“在疫情期间,社交媒体微信(82.4%)和微博(75.8%)成为民众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主要的渠道”可知社交媒体成为疫情信息主要传播渠道。 由“对于抗击疫情,民众对科研人员和医护人员信心最强,分别有 51%和 47.6%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对 政府部门非常有信心的比例(16.9%)低于科研及医护人员,比较有信心的比例为 53.6%。对广大民众的信心程度相对低些,42.7%表示比较有信心”可知对抗击疫情的信心很高,信心主要来自于医护人员、医学科研人员和政府部门。 三、阅读下面
23、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物传记】人物传记】 挑战权威 1957 年,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这期间,袁隆平阅读了毛泽东主席写给毛岸英和毛岸青的一封信: 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目前以潜心学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 袁隆平在毛主席要年轻人探讨“真学问”的思想鼓舞下,敢想敢干,决心敲响安江农校向科学进军的大门。 由于袁隆平的精心培植,月光花与红薯的嫁接果然长势良好。地下长出红薯王,地上也结种子。为此,黔阳地委在安江农校袁隆平的试验田里召开现场会,这使得安江农校的师生深受鼓舞。这期间,袁隆平在米丘林、李森科关于“无性杂交”理论
24、的指导下带领他的学生们进行多种作物的“无性杂交” ,培育出一批批农作物新品种。 1958 年,他将嫁接培育的特殊种子播种。长出来的作物却令他非常失望。于是,袁隆平对自己搞的“无性杂交”研究开始动摇,对于李森科遗传学说中的观点也产生了怀疑。 既然从事多年的“无性杂交”试验已经失败,只好毅然拋弃它,大胆地去探索新的路子。 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提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把遗传学硏究从单纯的观察推进到定量的计算分析,为近代遗传学奠定了基础。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发展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创立遗传的染色体和基因学说。然而,20 世纪 50 年代,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说却被前苏联和我国的某些学术权威视为异
25、端邪说。某些人企图以这种非常手段巩固米丘林、李森科绝对权威的地位。 这期间,袁隆平反复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 。他对毛主席关于“人的正确思想只能是来源于社会实践”的思想坚信不移。对几年来他根据李森科学说在科学试验中进行“无性杂交”所产生的“无性杂种”不能遗传等现实问题,开始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深入研究。他既研究米丘林、李森科,又硏究孟德尔和摩尔根,同时研究达尔文、魏斯迈,结合实践,进行比较和分析,用实践去检验,决心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袁隆平非常崇拜希腊的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总是引导人们认识自我,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维,学会怀疑权威乃至教义。袁隆平由于既肯于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又重视
26、科学实践,所以他总能够及时摆脱保守思想的束缚,总能够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1960 年初春,一位果农手说: “花长得太密,难结果! ”这话,使袁隆平深受启发:橘树的花太密难结果,人生的目标太多难以实现!他进而想到,该选准自己的拼搏目标和科研课题了。就是从这一年春季开始,袁隆玶选择了水稻纯系选育和人工杂交试验的科研课题。从此,袁隆平踏上一条崎岖的探索之路。水稻杂交有没有优势?这种优势能否为人类所利用?袁隆平向着这样的问题发起了挑战。 早在 1926 年,美国人詹斯首先揭示水稻的杂种优势现象,此后,詹斯的理论被美国遗传学家辛洛特和邓恩否认。20 世纪 30 年代至 50 年代,印度人克丹姆,马来
27、西亚人布朗,巴基斯坦人阿乃姆,日本人冈田正宽、奈良芳次郎等都先后开展过杂交水稻的研究。尽管上述学者的研究均未能取得成功,但是勤于学习又精通英文的袁隆平,还是受到西方科学家的启发,决心继续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以便通过杂种优势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1960 年春天,袁隆平认真地观察着每一株水稻的成长。一次他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俏丽挺拔的株形,手掌般的稻穗!这个偶然的发现竟然影响了他的一生。 袁隆平凝视着变异的稻株,灵感顿时涌上心头:那“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品种间的杂交优势现象,很可能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他对那些变异的植株进行调查记载,统计运算,证明这“杂种第一代”完全符合孟德尔
28、学说的分离规律。 他想到,第一年选育的那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稻并非纯种,所以,第二年出现分离。按那株杂交稻的产量来推算,亩产可以达到 600 公斤,这便是水稻杂交的优势。 然而,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观点相悖。美国著名的遗传学家辛洛特和邓恩合写的细胞遗传学 ,明确地指出水稻杂交无优势。美国哈佛大学的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明确写道: “稻麦等白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杂交无优势。 ”所以,当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时,遭到某些权威学者的反对乃至嘲笑。 (选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第六章) 相关链接: 全永明说:袁先生是智慧、勇敢、坚忍的象征,是无私奉献的典范。因为有这些美德,他注定要
29、在高科技杂交水稻研究中获得成功。 两千多年以前,苏格拉底用他的思想,用他的智慧,为人类打开哲学的光明之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袁隆平用他的智慧,用他的实干精神,为人类开创水稻高产之路。 (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第十六章) 斯瓦米纳森博士说:袁隆平的科研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福音。 (缪俊杰序:他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 7下列对材料内容的逻辑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给毛岸英、毛岸青的一封书信,给袁隆平以思想鼓舞,使袁隆平下定决心向科学进军。 B黔阳地委在安江农校试验田里召开现场会,对袁隆平的研究进行肯定,这使袁隆平深受鼓舞。 C迷信米丘林等人的“
30、无性杂交”理论,所以袁隆平和他学生们进行的“无性杂交”试验最终失败。 D理论联系实际、敢于挑战权威、智慧勇敢、坚忍和无私奉献都是袁隆平研究获得成功的原因。 8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肯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又重视科学实践的袁隆平,在毛泽东、苏格拉底等人影响下,闯出属于自己的路。 B 老果农的话, 启发袁隆平选准自己的科研课题; 一株偶然被发现的天然杂交稻则带给袁隆平灵感和机遇。 C克丹姆、布朗、阿乃姆、冈田正宽、奈良芳次郎等先后开展过杂交水稻的研究但是均未能够取得成功。 D 把袁隆平和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就是认为袁隆平对人类的贡献和苏格拉底对人类的贡献具有同样的意义。
31、9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袁隆平挑战权威的具体表现。 【答案】7B 8D 9 (1)面对“无性杂交”试验的失败,袁隆平开始怀疑李森科遗传学说中“无性杂交”的观点。 (2)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说被前苏联和我国的某些学术权威视为异端邪说,但袁隆平同样对其进行研究。 (3)传统的经典遗传学认为“水稻杂交无优势”,但袁隆平却坚持提出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分析】 7B.“这使袁隆平深受鼓舞”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这使得安江农校的师生深受鼓舞”。 故选 B。 8D.“就是认为袁隆平对人类的贡献和苏格拉底对人类的贡献具有同样的意义”错误,文章把袁隆平和苏格拉底相提并论是说明袁隆平在苏格拉底等
32、人影响下,既肯于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又重视科学实践,闯出属于自己的路,也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不是说明两人的贡献具有同样的意义。 故选 D。 9依据“他将嫁接培育的特殊种子播种。长出来的作物却令他非常失望。于是,袁隆平对自己搞的无性杂交研究开始动摇,对于李森科遗传学说中的观点也产生了怀疑”“既然从事多年的无性杂交试验已经失败,只好毅然拋弃它,大胆地去探索新的路子”可概括为:面对“无性杂交”试验的失败,袁隆平开始怀疑李森科遗传学说中“无性杂交”的观点。 依据“然而,20 世纪 50 年代,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说却被前苏联和我国的某些学术权威视为异端邪说”“他既研究米丘林、李森科,又硏究孟德尔
33、和摩尔根,同时研究达尔文、魏斯迈,结合实践,进行比较和分析,用实践去检验,决心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可概括为: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说被前苏联和我国的某些学术权威视为异端邪说,但袁隆平同样对其进行研究。 依据“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观点相悖。美国著名的遗传学家辛洛特和邓恩合写的细胞遗传学 ,明确地指出水稻杂交无优势。美国哈佛大学的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明确写道:稻麦等白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杂交无优势。所以,当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时,遭到某些权威学者的反对乃至嘲笑”可概括为:传统的经典遗传学认为“水稻杂交无优势”,但袁隆平却坚持提出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四、阅读下
34、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普文章】科普文章】 材料一: 嫦娥五号轨道器就像一位艺高胆大、超级炫酷的“太空快递小哥”,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是“取件”。 发射升空后,这位“太空快递小哥”第一项任务是运输。作为一个自主飞行器,它负责携带着陆器、上升器和返回器,完成地月转移、中途修正和近月制动。进入环月轨道后,轨道器与着陆器上升器的组合 体分离,携带返回器留在轨道上等候“取件”。着陆器与上升器组合体抵达月球,完成月壤样品的采集任务后,上升器携带样品从月面起飞,与等候在月球轨道的轨道器自主交会对接,并将携带的样品容器转移至返回器。与对接舱、上升器分离后,轨道器将携带返回器进入月地转移轨道;在距离地球 5
35、000 公里处与返回器分离,将返回器投送回地球。 嫦娥五号轨道器与上升器采用的对接方式,与我国载人航天采用的对接方式有很大区别。载人航天采用的是“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 两个航天器对接后形成 80 公分左右的通道, 航天员可以在其中穿行。嫦娥五号采用的是“抱爪式对接机构”,通过增加连杆棘爪式转移机构,实现对接与自动转移功能的一体化。所谓抱爪式,就像我们的手握棍子的动作,两个方向一用力,就可以把棍子牢牢地握在手中。这些设计理念均为世界首创,对接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 (摘自专家详解嫦娥五号轨道器 ,新华社记者张建松、胡喆) 材料二: 相比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对于着陆点的位置精度和平整度
36、要求是空前的。由于涉及到采样完成后,上升器要在月面起飞,嫦娥五号挑选落点的过程,也是为后续上升器月面起飞选择“发射场”的过程,其降落区域内不能有太高的凸起、太深的凹坑,坡度也需要符合任务要求。 它是一边飞行一边寻找落点,如同一次从 600 公里外开始、在 15 分钟内完成的自主“跳伞”。为了实现“选址正确、落得准确”,嫦娥五号采用了已经在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上成功应用的“粗精接力避障”方式。这种方式,在制导导航与控制(GNC)系统指挥下,着陆上升组合体先大推力反向制动减速,然后快速调整姿态,对预定落区地形进行拍照识别,避开大的障碍,实现“粗避障”,之后再斜向落向选定的着陆点,飞到着陆点正上方后改
37、为垂直下降,在接近月面时关闭发动机,落在月球上。 (摘自“嫦娥”完美落月的背后 , 科技日报 ) 材料三: 挖土无疑是件挥汗如雨的体力活。嫦娥五号挖土的画风又是如何? 在月面超过 100 摄氏度的高温考验下,它克服了测控、光照、电源等方面的条件约束,舒展长臂,高高举起了挖土铲此处需注明的是,嫦娥五号的挖土铲,可跟咱们在生活中用到的不一样。这台设备一头是一个小铲子,一头是浅表钻,可以 360 度无死角可视化操作,能轻松完成铲挖、浅钻、拾取这些动作。 嫦娥五号的“手臂”纤细、白皙,却结实有力。如果说人的手臂力量来自肱二头肌、肱桡肌、掌肌等,这条集高颜值、高科技于一体的机械臂,各个关节的力量来自安装
38、在关节处的电机。关节臂电机有两种,重的不到 1 斤,轻的不到半斤,个头不大、力气不小,而且灵活机动,精度可达 1 度以内,能让嫦娥五号指哪挖哪。 这些电机装在机械臂各个关节附近,暴露于月表环境中,意味着它们要耐受太阳直射下超过 130 摄氏度的高温,以及比地球上大得多的辐射,还要承担真空环境下难以散热而带来的性能衰减。好在,研制团队已经解决了这些环境适应性问题。 (摘自月亮之上嫦娥五号如何挖运土样 , 科技日报 )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载人航天采用的是“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嫦娥五号采用的是“抱爪式对接机构”,嫦娥五号的对接精度更高。 B嫦娥五号月面着陆方
39、式是先大推力反向制动减速,然后是“粗避障”,之后斜向落向着陆点,到正上方后改为垂直下降。 C嫦娥五号的挖土铲,可以 360 度无死角可视化操作,其“手臂”纤细却结实有力,能轻松完成铲挖、浅钻、拾取这些动作。 D嫦娥五号的“手臂”各关节的力量来自安装在关节处的电机,电机个头不大力气却不小,而且灵活,精度可达 1 度以内。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按照“运输、取件、返回”的顺序,介绍嫦娥五号轨道器完成任务的全过程,其中就对接方式的设计做了详细说明。 B材料二介绍嫦娥五号月面着陆,其落月方式堪称完美,科学追求“真实、和谐、完美”,这部分的介绍充分体现了这种追
40、求。 C 材料三介绍嫦娥五号的自动采样。 电机是挖土采样最重要的力量来源, 但它要经受月球环境的巨大考验,好在其适应能力很强。 D三则材料都提到精度,材料一强调投送的精度,材料二强调着陆的精度,材料三强调电机的精度,说明我国航天技术已经领先世界。 12结合三则材料,请从科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角度谈谈科普文章的美感。 【答案】10A 11D 12思维严谨缜密,逻辑性强。按照从现象到原理的顺序,由浅入深地介绍,富有理趣。语言生动,直观形象。把轨道器比作“快递小哥”,用“纤细、白皙”形容其手臂,富有情趣。 【分析】 10 A.“嫦娥五号的对接精度更高”错误, 原文“这些设计理念均为世界首创, 对接精度可
41、以达到毫米级”,并没有将二者进行比较,也没有说嫦娥五号的对接精度比载人航天的高。 故选 A。 11D.“说明我国航天技术已经领先世界”,错误,于文无据,三则材料仅仅是从三个方面对航天技术的精度进行了说明,并未提到航天技术已经领先世界。 故选 D。 12解答此题时,要明确题干信息,本题要求从科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角度两个角度来分析科普文章,因此要先了解科学思维和语言表达的特点有哪些。科学思维必须遵守三个基本原则:在逻辑上要求严密的逻辑性,达到归纳和演绎的统一;在方法上要求辩证地分析和综合两种思维方法;在体系上,实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语言表达能力具体指用词准确,语意明
42、白,结构妥贴,语句简洁,文理贯通,语言平易,合乎规范,能把客观概念表述得清晰、准确、连贯、得体,没有语病。 因此,本文在科学思维上,如材料一将如何“投送”描述的非常的清楚,用一些步骤和数据,准确的表达 了“投送”的过程,然后再对其“投送”的原理进行解释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材料二先写着陆的要求,然后再写如何着陆。材料三先写嫦娥五号“挖土”的画面,再写电机的精度等,都是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从语言表达上,“嫦娥五号轨道器就像一位艺高胆大、超级炫酷的太空快递小哥,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是取件”,把“嫦娥五号轨道器”比喻成“太空快递小哥”,生动形象;“所谓抱爪式,就像我们的手握棍子的动作, 两个方向一用力,就可
43、以把棍子牢牢地握在手中”,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明“抱爪式”,让读者更清楚明了的知道“抱爪式”的形态;“嫦娥五号的手臂纤细、白皙,却结实有力”,用“纤细、白皙”来描写“嫦娥五号”的手臂,生动有趣。因此从语言表达角度来看,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概念】概念】 材料一: 在经历了一周的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后,嫦娥五号探测器于 12 月 1 日 23 时 11 分降落在月面预选着陆区。 嫦娥五号的落月过程经历了主动减速、快速调整、接近、悬停避障、缓速下降和自由下落段,看似轻松的平稳降落背后,蕴藏着众多科研人员的智慧和积淀。 嫦娥五号落月的过程也是为后续上升
44、器月面起飞选择“发射场”的过程。相较于嫦娥三号、四号,嫦娥五号对着陆点的位置精度和平整度的要求是空前的,需要着陆区域内既没有太高的凸起,也没有太深的凹坑,坡度要符合任务要求。可以说,落月的过程就是边飞行边找寻落点。 为了实现“选址正确,落得准确”,嫦娥五号采用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502 所已在嫦娥三号和四号上应用的“粗精接力避障”的方式,即在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的指挥下,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先大推力反向制动快速减速, 然后快速调整姿态并对预定落区地形进行拍照识别, 避开大障碍, 实现“粗避障”。之后,组合体在飞到距离月面 100 米时悬停,并再次对选定区域精确拍照,实现“精避障”,再斜向下飘
45、向选定的着陆点,在移动到着陆点正上方后开始竖直下降,到距离月面较近时关闭发动机,利用着陆腿的缓冲实现软着陆。 在嫦娥五号的落月过程中,还有两个精妙的设计。一是虽然表面上看是着陆器“背着”上升器软着陆到了月面上,但实际上,整个落月过程中,着陆器都借助了“外脑”和“外眼”分别是上升器月面起飞时要用的“最强大脑”中央控制计算机和通过“看星星”确定自己姿态的星敏感器,这是设计人员根据“上升器全程陪同着陆器”的实际想出的妙招,既节约成本又减轻重量,二是由于距离月面较近时主发动机激起的月尘会污染星敏感器,影响上升器月面起飞,科研人员专门设计了盖子,在距离月面一定的高度时把星敏感器的镜头盖起来,待落月之后月
46、尘散去再通知星敏感器把盖子打开。 (摘编自嫦娥五号何以稳稳落月 ) 材料二: 此次任务的着陆点鲁姆克山地区位于广表的月球火山平原,被称为海洋风暴。月球上这一区城的部分区域已经被其他月球探测器探测过,包括 1969 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阿波罗 12 号。鲁姆克地区的岩石被认为形成于 12 亿年前。相反,由阿波罗号宇航员在 1969 年到 1972 年间带回的月球岩石要老得多。美国非营利空间倡导组织行星协会解释说:嫦娥五号带回的样本应该是有史以来返回地球的 所有样本中最年轻的,只有 12 亿年的历史,那时多细胞生命可能已经在我们的星球上进化了。嫦娥五号将帮助科学家了解月球历史晚期发生
47、的事情,以及地球和太阳系是如何演化的。 (摘编自热烈祝贺!中国的嫦娥五号成功登陆月球 ) 材料三: 美国地质科学教授詹姆斯黑德表示,嫦娥五号在月球表面的着陆区是月球最值得探索的区域之一,研究这个区域可以帮助科研人员确认 10 亿至 20 亿年前月球是否仍处于活火山状态。 美国地球科学家克莱夫尼尔表示,嫦娥五号将开启在月球自动采样并将样本带回地球的新篇章,这无疑将加深科研人员对月球这一天体的理解。 法国月球和火星地质学专家杰茜卡弗拉奥表示,此次中国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再次点燃了全球对月球探索的兴趣。中国对航天领域国际合作持开放态度,“过去我们也毫无障碍地获得了中国享的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探测收集的数
48、据”。 法国天体物理学家帕特里克米歇尔认为,分析月壤样本,就如同探究太阳系的古代记忆。每一个航天任务带回地球的样本,无论是来自月球还是小行星,都在加深人类对宇宙的理解。 日本读卖新闻报道说,带回月球样本的难度较高,迄今只有美国阿波罗计划和苏联探测器实施过。中国如果能成功,将成为第三个带回月球样本的国家。 摘编自海外专家和媒体热议嫦娥五号成功发射 ) 13下列对嫦娥五号落月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嫦娥五号探测器在经历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主动减速、快速调整等落月过程后,准确降落在月球鲁姆克山地区。 B嫦娥五号对着陆位置的精度和平整度要求远超于嫦娥三号、四号,所以边
49、飞行边选择落点,这也是为上升器月面起飞选择“发射场”。 C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的“精避障”过程包括:月面百米悬停、精确拍照、斜向漂移、竖直下降和关闭发动机后利用着陆腿缓冲着陆。 D 中央控制计算机和星敏感器是嫦娥五号上升器月面起飞时的关键设备, 但在落月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这一设计既节约成本又减轻重量。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粗精接力避障”的方式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502 所发明, 已在嫦娥三号和四号上得到应用和检验,最终实现了嫦娥五号的月球软着陆。 B着陆器的主发动机还存在不足,会激起月尘,污染星敏感器的镜头,影响上升器的月面起飞,为解
50、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专门设计了可以自主控制开合的盖子。 C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岩石样本比美国探月活动中带回的样本要年轻,所以能够帮助科学家研究月球历史晚期的地质状态,以及地球和太阳系的演化。 D嫦娥五号探月之前,只有美国和苏联从月球成功带回月球样本,可见这一技术难度较高,也说明嫦娥探月工程的实施必然攻克了很多相关的技术壁垒。 15本次嫦娥五号探月活动的意义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三简要分析。 【答案】13A 14B 15开启在月球自动采样和返回地球的新篇章,中国将成为第三个带回月球样本的国家;将再次激发全球对月球及宇宙探索的兴趣,加强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帮助科学家进一步研究月球,进而加深人类对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