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册复习提纲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22947 上传时间:2022-09-1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3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册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3届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册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3届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册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23届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册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23届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册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知识拓展】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2.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上导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决定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一、原始社会 1.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2.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 生产力水平低下:石器(旧石器新石器) 生产关系的特点:共同

2、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上层建筑:氏族制度,氏族议事会。 4.氏族: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物,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 发展:氏族部落部落联盟。 (注意: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氏族不是国家。) 5.原始社会的解体: 6.私有制确立的标志:土地变成私有财产。 二、奴隶社会二、奴隶社会 1.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人类社会上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 2.阶级的含义: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3.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阶级和奴

3、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 4.国家的本质/含义: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统治的工具。 5.奴隶制国家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 6.迈入文明时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原因: 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 城市的出现, 文字的发明和应用,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结果: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 迈入文明的门槛, 是历史的进步。 7.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或倒退的标准: 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8.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 生产力:金属工具广泛使用。 生产关系的特点: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

4、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强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强制下劳动;全部产品都制下劳动;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归奴隶主占有,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上层建筑:阶级、国家的产生、奴隶主专制。 三、封建社会三、封建社会 1.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生产力:铁器和农耕。 生产关系的特点: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依附于地主但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分劳动成果,农民依附于地主但有一定的

5、人身自由,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了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劳动成果除了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上层建筑:封建君主专制、森严的等级制度,封建迷信、道德,君权神授等 2.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3.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收取地租。(是主要方式,不是唯一方式) 4.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5.宣传的思想:君权神授。 6.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阶级矛盾) 7. 阶级斗争及表现:面对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这种斗争, 常常由分散的小规模的抗租抗

6、税运动, 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四、资本主义社会四、资本主义社会 1.产生: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 内部萌生出来。 2.资本主义诞生的两个条件: 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3.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4.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5.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6.资本主义诞生的影响: 积极: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人类思想上的极大解放,使科学、教

7、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消极:经济危机。 7.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生产力:机器生产。 生产关系的特点: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上层建筑:自由、平等、博爱、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实质: 生产相对过剩。 即: 相对于

8、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 社会生产商品显得过剩。 产生的原因: A.直接原因: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以及个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决定了经济危机难以治愈。 9.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为什么?)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

9、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 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五、空想社会主义 1.产生原因: 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 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 2.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3.历史意义: 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思想来源。(地位) 揭露和批判批判了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表达了对未来理

10、想社会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4.空想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根本原因:设想的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匹配。 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 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 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六、科学社会主义 1.产生的历史条件: (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2)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 3.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 + 剩余价值学说。 (1)唯物史观(批判吸收德国古

11、典哲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2)剩余价值学说(批判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 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斗争指明了方向。 (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意义: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为科学社会主

12、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 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七、共产党宣言 1.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 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 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八、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 1.社会主义从一个到多国的实践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13、。 3.我们应坚信(态度):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 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一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1.近代中国的处境及历史任务 (1)处境: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2)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2.探索复兴之路: 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

14、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3.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帝国主义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维护其在华特权, 它们决不允许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中国的封建势力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力量十分弱小,并且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

15、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软弱性软弱性和妥协性妥协性的特点,不能承担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 4.结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为了实现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必须另辟新路辟新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过程 1. 1. 开端标志:五四运动开端标志:五四运动 (1)特点: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广泛性 (2)意义: 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为中国共产党成

16、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2.指导思想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毛泽东 3. 领导力量领导力量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 年,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2)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

17、了主心骨主心骨。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 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以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革命阶段,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近代以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境地,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新纪元。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境地,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新纪元。 4.4.革命道路:革

18、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5.5.革命的四个阶段:革命的四个阶段: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6.6.取胜的三大法宝:取胜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7.7.革命性质:革命性质: 无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民主革命。 8.中国革命两个步骤: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 民主革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社

19、会主义革命: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 9.9.革命的特点革命的特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1)就领导权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这一点具有决定性意义。(根本区别) (2)就革命前途来说:不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3)就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来说:它已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20、。 10.10.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 (1)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 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2)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3)是 20 世纪的伟大历史事件,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

21、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11.11.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斗争中的巨大的贡献。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斗争中的巨大的贡献。 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对经过艰苦探索、 付出巨大牺牲积累了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第二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过

22、渡时期时间: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1949年-1956)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 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4. 社会主义改造的

23、伟大意义 1956 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艰辛探索中前进 1. 历史课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24、后, 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 如何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 如何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 2.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 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党的的八大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要理论贡献 最重要贡献是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

25、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是人民对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 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先进的工业国。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成就 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农业初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 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 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 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 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

26、响的大国 4.曲折:大跃进时期、人民公社运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5.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 “第二结合”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

27、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 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一框 伟大的改革开放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 年 12 月 2.内容: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思想路线、政治政治路线和组织组织路线。(三个路线) 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 3.意义: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二、改革开放的进

28、程 时间 事件 地位 阶段 1978年 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开启 1978年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 起步阶段 1984年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1980年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设立 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 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1984年 开放了大连、青岛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8年 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 1990年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2年 开放沿长江的 5 个城市 之后开放

29、17 个内陆省会城 市,同时从东北、西北到西南开放了一系列沿边城市 1992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 党的十四大 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标志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新阶段 1993年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 此后改革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此后改革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立和完善展开 2001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3年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 2013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决定性 作用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部署全面深化改革。

30、 全面深化阶段 2013年 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2017年 党的十九大 提出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18年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 作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部署 2019年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 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 202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部署 三、改革开放的意义(四个改变、三个伟大飞跃、重要法宝、必由之路、两个关键一招) 1.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

31、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2.中华民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 中国人民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3.是党和人民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重要法宝。 4.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必由之路。 5.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实现中华民族伟族伟 大复兴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四、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1.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2.2.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3.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政治 > 人教部编版/统编版(2019) >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