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19267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7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22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22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22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22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统编统编版版九九年级语文年级语文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 岳阳楼记重点知识岳阳楼记重点知识 一、重要字词重要字词 1. 【谪守】巴陵郡 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 2. 【越】明年 到 3.增其旧【制】 规模 4.予观夫巴陵【胜】状 美好 胜状:胜景、美景。 5.朝【晖】夕阴 日光 6.前人之述【备】矣 完备,详尽 7.【然则】北通巫峡 如此那么 8.【迁】客 贬谪、降职 迁客: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 9.【骚人】 后泛指文人 10.【淫雨】【霏霏】 淫雨:连绵不断的雨 霏霏:雨雪纷纷而下的样子 11.日星隐【曜】 光芒 12.樯【倾】楫【摧】 倾:倒下 摧:折断 13.【薄】暮【

2、冥冥】 薄:迫近 冥冥:昏暗 14.春和【景】明 日光 15.【郁郁】青青 形容草木茂盛 16.宠辱【偕】忘 一起 17.【把】酒临风 持、执 1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探求 19.【微】斯人 如果没有 20.通 (1)政【通】人和 畅通,没有阻碍,顺利 (2)北【通】巫峡 通向 21.和 (1)政通人【和】 和乐 (2)至若春【和】景明 和煦 22.以 (1)属予作文【以】记之 来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23.观 (1)予【观】夫巴陵胜状 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景象 大观:壮丽景象 24.开 (1)连月不【开】 指天气放晴 (2)【开】我东阁门 打开 25.极

3、 (1)南【极】潇湘 至、到达 (2)感【极】而悲者矣 极点,表示程度深 (3)此乐何【极】 穷尽、尽头 26.则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 (2)然【则】何时而乐耶 那么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就 27.或 (1)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候 (2)【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28.一 (1)长烟【一】空/上下【一】白 全 (2)【一】碧万顷 一片 29.成语积累 (1)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形容国泰民安。 (2)百废具兴:各种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形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兴旺景象。 (3)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4)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

4、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5)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6)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喜悲。 二、通假字通假字 1. 百废【具】兴 同“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 嘱,嘱托 三、古今异义古今异义 1.属予【作文】以记之 写文章 文章、文体 2.【去】【国】怀乡 国都 国家 3.沙鸥翔【集】 停息 集会、集体 四、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前,在之后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 五、特殊句式特殊句式 1.得无乎 表推测“恐怕吧”“可能吧”“或许吧”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5、湖之远则忧其君 定语后置 “高庙堂”“远江湖” 2.微斯人,吾谁与归 宾语前置句 “吾与谁归” 六、翻译六、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译】(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3.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译】(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端着酒,迎着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6、4.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被贬),则替君主担忧。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7.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七、课文理解课文理解 1. 文常: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2. “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 【析】“迁客骚人”的观物之情是阴风苦雨则悲,风和日丽则喜。 “古仁人”则不然,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

7、是在朝还是在野,忧民忧君之心不改,具有“先忧后乐”的伟大襟怀。 3.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内涵? 【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治国安邦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为此,就要有坚定的信念。无论社会环境有利还是困苦,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是对儒家传统“与民同乐”观念的发展,更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醉翁亭记重点知识醉翁亭记重点知识 一、重要字词重要字词 1.【蔚然】而深秀 茂盛的样子 2.林壑【尤】美 格外、特别 3.峰【回】路转 曲折、回环 4.

8、饮少【辄】醉 就 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托 6.林【霏】开 弥漫的云气 7.云归而岩穴【暝】 暝:昏暗 8.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 发:开花 9.【伛偻】【提携】 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10.泉香而酒【洌】 清 11.【杂然】而前【陈】者 杂然:交错的样子 陈:陈列,摆开 12.宴【酣】之乐 尽兴地喝酒 13.【颓然】乎其间 倒下的样子 14.树林【阴翳】 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15.开 (1)林霏【开】 散开 (2)连月不【开】 指天气放晴 16.谓 (1)太守【谓】谁 为,是 (2)太守自【谓】也 称呼、叫做 17.得 (1)【

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领会 (2)余因【得】遍观群书 能够 18.绝 (1)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断,断绝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3)佛印【绝】类弥勒 极,非常 19.乐 (1)山水之【乐】 乐趣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快乐、欢乐 (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意动用法,对.感到快乐 20.秀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秀丽 (2)佳木【秀】而繁阴 茂盛 21.意 (1)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趣、情趣 (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打算 22.临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居高面下 (2)【临】溪而鱼 临近,靠近 (3)把酒【临】风 面对 23.名

10、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动词,给命名 (2)卷卷有爷【名】 名词,名字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名 24.归 (1)云【归】而岩穴暝 归集,聚拢。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返回 25.之 (1)代词 名之者谁 代词,指醉翁亭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2)的 醉翁之意/四时之景/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山林之乐/游人之乐 太守之乐/山间之朝暮也/山间之四时也/泻出于两峰之间 (3)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6.而 (1)连词,表并列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溪深而渔肥 泉香而酒洌 起坐而喧哗者 (2)连词,表承接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

11、于两之间者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水落而石出者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3)连词,表递进 而年又最高 (4)连词,表修饰 朝而往 暮而归 往来而不绝者 杂然而前陈者 临溪而渔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5)连词,表转折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7.也 (1)陈述语气 故自号醉翁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肯定 “者也”

12、,表示判断语气 环滁皆山也 山间之朝暮也 山间之四时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0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11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12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8.本课成语 (1)峰回路转:指山峰迂回,道路曲折。今常用来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2)醉翁之意不在醉: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另外的方面。也指别有用心。 (3)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了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4)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

13、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5)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相聚宴饮时欢乐热闹的场面。 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以为乐,意动用法 3.【名】之者谁 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4. 自【号】曰醉翁也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6. 杂然而【前】陈者 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三、特殊句式特殊句式 1. 倒装句(状语后置句) (1)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于途歌”“于树休”)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于两峰之间泄出)

14、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既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 2.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四、重点句翻译重点句翻译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是醉翁亭。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4.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然而禽

15、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快乐;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五、课文理解课文理解 1.(1)文常:醉翁亭记作者北宋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2)全文以写景为主,兼以抒情,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即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最后与民同乐。 (3)文章主旨(或作者情感):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勾勒出一幅太守与百姓同乐的图画,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豁达情怀。 2.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励精图治,心系百姓,以百姓的平安快乐作为自己

16、的快乐,即与民同乐。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强烈的忧患意识,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忧”与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有什么联系? 答:“忧”和“乐”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范仲淹无论位居高官或是退居民间,都挂念国家、百姓; 欧阳修虽然遭到贬谪,仍积极施政,与百姓同乐。他们都心忧天下,始终关心百姓疾苦,关注百姓悲喜。 鱼我所欲也重点知识鱼我所欲也重点知识 一、重要字词重要字词 1.所欲有【甚】于生者 超过,胜过/厉害,严重 2.故不为【苟得】也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死亦我所【恶】 w 讨厌,憎恨 4.【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灾难 5.【如使】人之所

17、欲莫甚于生 假如,假使 6.【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因此 7.贤者能勿【丧】耳 丧失 8.一【豆】【羹】 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羹: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9.【蹴】尔而与之 踩踏 10.乞人【不屑】也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11.【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何加:有什么益处 12.妻妾之【奉】 侍奉 13.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 14.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15.为 (1)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wi 做 (2)乡【为】(之,指代羞恶之心)身死而不受 wi 为了 (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

18、识穷乏者得我与? wi 为了 (4)今【为 1】宫室之美而【为 2】之 为 1:wi 为了 为 2:wi 做 16.与 (1)呼尔而【与】之 给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欤”,表推测语气 17.于 (1)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2)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 18.则 (1)【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那么 (2)得之【则】生 就 (3)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连词,这里表假设 19.而 (1)舍生【而】取义者也 表并列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转折,却 (3)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 (4)蹴尔【而】与之 表修饰 20.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助词,的 (2)行道【

19、之】人 助词,的 (3)人皆有【之】 代词,指“是心”,文中指羞恶之心 (4)呼尔而与【之】 代词,他,指“行道之人”“乞人” (5)得【之】则生 代词,指“一箪食,一豆羹”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代词,文中指万钟的俸禄 (7)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代词,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 二、通假字通假字 1.患有所不【辟】也 同“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同“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感恩、感激 4.【乡】为身死而不受 同“向”,先前、从前 三、理解性背诵及翻译理解性背诵及翻译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20、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3.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译文: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5.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

21、也? 译文: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6.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7.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8.文中与“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

22、不愿意接受。 9.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为妻妾之奉;为所识穷乏者得我)。 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为了住宅的华丽、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1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1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

23、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四、课文理解课文理解 1.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记录孟子的言论、活动,是儒家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 (2)孟子,名轲,字子舆。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3)孟子主要思想:施行仁政,民贵君轻,人性本善。 2.根据课文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 【析】“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在本章中侧重指着善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

24、,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不学而有,不教而在。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 比喻类比论证: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 对比论证:作者分别从“所欲”“所恶”两方面正反对比论证:所欲莫过于活着,所恶莫过于死,这是一切生命的共同趋向,是自然属性。但是,人类除了自然属性外,还有道德属性,于是就有了不苟活、不避死的抉择。 举例论证:作者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告

25、诉我们不要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4.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几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 文天祥:宁可为民族利益而死,也决不投降元朝做官; 史可法:誓死护卫扬州城,城破身死在所不辞; 谭嗣同:舍己为公,为变法选择英勇就义 秋瑾:被捕后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献身革命。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五、孟子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26、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送东阳马生序重点知识送东阳马生序重点知识 一、重要字词重要字词 1.余幼时即【嗜】学 特别爱好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3.不敢稍【逾约】 超过约定的期限 4.【既加冠】 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担心,忧虑 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6.先达【德隆望尊】 道德声望高 7.门人弟子【填】其室 挤满 8.不敢

27、【稍】逾约/【稍】稍降辞色 稍微、略微 9.未尝【稍降辞色】 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 辞色:言辞和脸色 10.【援】疑【质】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11.【或】遇其【叱咄】 或:有时 叱咄:训斥,呵责 12.不敢出一言以【复】 回答,答复。这里是辩解的意思 13.【俟】其欣悦 等待 14.【卒】获有所闻 最终,终于 15.【负箧 qi曳屣 x】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16.【穷冬】烈风 深冬、隆冬 穷:极 17.足肤【皲裂】而不知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18.媵人持汤【沃】灌 浇 19.【寓】【逆旅】 寓:寄居 逆旅:旅店 20.主人日再【食】 食:s,供养,给吃 21.【烨然】若神人

28、光彩照人的样子 2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破 23.今虽【耄老】 年老 24.犹幸【预】【君子】之列 预:参与 君子:这里指有官位的人 25.承天子之【宠光】 恩宠光耀 26.【缀】公卿之后 跟随 27.【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县官:此指朝廷 廪稍: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 28.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wi,给予,赠送 29.无冻【馁】之患 饥饿 30.生以乡人子【谒 y】余/【谒 y】太守 拜见 31.撰长书以为【贽 zh】 初次进见尊者时所持的礼物 32.【言和而色夷】 言辞谦和,脸色平易 33.【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 诋毁、毁谤 34.同义复词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汇 借 假

29、=借:借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请教 叩=问:发问、询问 (3)俟其【欣悦】 高兴 欣=悦:快乐、喜悦 35.略无【慕艳】意 羡慕 慕=艳:喜爱、羡慕 36.至 (1)礼愈【至】 周到,形容词 (2)【至】舍 到达,动词 37.和 (1)久而乃和 暖和 (2)言和而色夷 谦和 38.之 (1)的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益慕圣贤【之】道 (2)代词 弗【之】怠( 代“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代书) (3)句子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当余【之】从师也 不必若余【之】手录 39.而 (1)足肤皲裂而不知 却,表转折 (2)久而乃和 才,表顺接 40.于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向

30、 (2)骈死【于】槽枥之间 在 41.以 (1)因为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是:因此) 【以】中有足乐者 (2)用、拿 【以】衾拥覆 (3)来 无从致书【以】观 不敢出一言【以】复 计日【以】还 (4)把 人多【以】书假余 撰长书【以】为贽(“以”后省略“之”) (5)表修饰 俯身倾耳【以】请 二、通假字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 同“披”,文中是穿的意思 3.与之论【辨】 同“辩”,辩驳 三、古今异义古今异义 1.【走】送之 古义:跑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借 今义:跟“真”相对。 3.尝【趋】百里外

31、古义:快步走 今义:表趋向。 4.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5.日【再】食 古义:两次 今义:表示又一次。 6.右备容【臭】 古义:香气 今义:臭气。 7.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古义:官名,国子监的老师 今义:一种学位名称 四、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1.【腰】白玉之环 在腰间佩戴,名词用为动词 2.不必若余之【手】录 用手,名词作状语 3.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每天,名词作状语 4.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每年,名词作状语 五、特殊句式特殊句式 1.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宾语前置,应为“弗怠之”。“弗”表示否定,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 2.每假借【于

32、藏书之家】 介词结构后置,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六、六、翻译翻译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译】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 2.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译】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3.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我)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5.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

33、】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7.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译】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辩解的话。 8.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译】(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9.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因为内心忧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10.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译】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没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34、11.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译】说我勉励乡人学习,是我的本意啊;诋毁我夸耀自己的际遇好而在同乡面前表示骄傲,是不理解我啊! 七、课文理解课文理解 1.文常 (1)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宋濂,明初文学家、政治家,字景濂,号潜溪,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赠序,始于唐代。是文人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之辞。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言辞恳切而意味深长,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写法。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3)中心思想:作者通过生动而具体地描述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

35、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2.在求学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析】(1)求书之难。这是由于“家贫”造成的困难。作者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 (2)求师之难。作者用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的办法来克服。 (3)求学之难。主要是历尽苦寒,破衣粗食。作者以内心的充足、精神的强大来克服。 作者优秀的精神品质: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学业有成;粗食敝衣,乐在其中;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关心后学,谆谆教诲;自我反省,坦诚率真。 3.本文多

36、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事物的不同方面,或彰显矛盾,或揭示道理,鲜明而有说服力,更好地展示人物形象,请举例说明及其思考其作用。作者通过对比,要说明什么道理? 答:(1)师生态度的对比 师:倨傲粗暴(辞色严厉,甚至叱咄) 作者:谦卑恭敬(侍立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 作用: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辱的学习态度。 (2)自已与同舍生生活情况的对比 同舍生:衣饰华美,饮食鲜肥 作者:緼袍敝衣,日仅再食 作用: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与强大。 (3)自己与太学生学习条件的对比 作者:借书抄书,奔走求师,生活艰辛,尊师力学 太学生:衣食丰足,学舍宽宏,教师有问必答,书籍应有尽有 作用: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

37、道理:作者通过对比,更形象鲜明、更有说服力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4.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答: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以读书为乐,珍惜时间,向人求教谦虚诚恳、专心致志、勤奋刻苦才能学有所成。 5.有关古人勤奋读书的成语: 囊萤映雪(车胤、孙康) 悬梁刺股(孙敬、苏秦)凿壁偷光(匡衡) 韦编三绝(孔子) 程门立雪(杨时)(程

38、颐) 曹刿论战重点知识曹刿论战重点知识 一、重要字词重要字词 1.齐【师】伐我 军队 2.【肉食者】谋之 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3.又何【间】焉 jin 参与 4.肉食者【鄙】/不以臣卑【鄙】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5.衣食所【安】,弗敢【专】业 安:指安身 专:独自享有 6.【对】曰 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7.小惠未【遍】 遍及、普遍 8.弗敢【加】也 虚夸,夸大 9.必以【信】 实情 10.小信未【孚】 使信服 11.虽不能【察】 明察 12.必以【情】 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13.【忠】之属也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14.战则请【从】 跟随 15.齐师【败绩】 大败 16.公将【驰】

39、之 驱车追赶 17.【既】【克】 既:已经 克:战胜 18.一鼓【作】气 鼓起 19.三而【竭】 穷尽 20.彼竭我【盈】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21.难【测】也 推测,估计 22.惧有【伏】也 埋伏 23.望其旗【靡】 倒下 24.伐 (1)齐师【伐】我 攻打 (2)【伐】薪烧炭/【伐】竹取道 砍伐 25.属 (1)忠之【属】也 类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 嘱,嘱托 26.故 (1)【故】克之 因此,所以 (2)公问其【故】 缘故,原因 27.从 (1)战则请【从】 跟随 (2)民弗从也 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28.以 (1)何以战? 凭,靠 (2)必以分人 把 (3)必以情

40、按照 29.之 (1)代词: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公与【之】乘(代词,他,指鲁庄公) (2)结构助词,的:小大【之】狱 30.加 (1)而山不【加】增 增加 (2)弗敢加也 虚夸,夸大 31.焉 (1)又何间【焉】 句末语气词 (2)惧有伏【焉】 兼词,在那里 二、古今异义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参与 隔开,不连接 2.【牺牲】玉帛 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为正义事业而献 3.小大之【狱】 指诉讼事件 监狱 4.【可以】一战 可:可以;以:凭借 表可能 5.【再】而衰 第二次 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又 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2.一【鼓

41、】作气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四、特殊句式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宾语前置 何以战? 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 (2)状语后置 战于长勺。 即“于长勺战” 2.省略句 (1)省略主语: (曹刿)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2)省略宾语: 必以(之)分人。 (3)省略谓语动词: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4)省略宾语: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 3.判断句 (1)夫(f)战,勇气也。 “也”表判断。 (2)夫大国,难测也。 “也”表判断。 五、五、重点句理解及翻译重点句理解及翻译 1.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居高位享厚

42、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2. 说明鲁庄公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少数人身上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寄托在祈求神灵保佑上的句子是: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分人。 【译】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3. 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自己的诚心慎重处理。 4. 曹刿论述战争的取胜之道在于蓄养士气的句子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引申为

43、一个成语: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译】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穷尽了。敌方的勇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5.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他认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译】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 6. 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六、课文理解课文理解 1.文常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它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

44、传”。本文主要记述了曹刿谈论作战的准备,指挥作战,分析胜利原因的故事。 (2)曹刿论战一文通过人物对话,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及运用正确地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 2. 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析】(1)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 (2)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 1)掌握正确的反攻时机: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败。 2)掌握正确的追击时机:取胜之后,曹刿并不追击,深

45、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 3.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析】曹刿 (1)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曹刿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庄公出谋献策。 (2)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民从”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3)具有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掌握正确

46、的追击时机,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鲁庄公 (1)政治见识鄙陋:最初将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祈求神灵保佑上; (2)军事上鲁莽轻率:在战场上,他急于求成,未曾谨慎考虑就出击追敌; (3)礼贤下士,广开言路:他能够接见并非“肉食者”的曹刿,耐心回答他的“三问”; (4)知人善用,任人唯贤:在作战中听取曹刿的意见; (5)虚怀若谷,谦虚好学:战后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出师表重点知识出师表重点知识 一、重要字词重要字词 1.【崩殂 c】 指帝王之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2.此【诚】存亡之【秋】 诚:实在 秋:时候 3.【追】先帝之【殊遇】 追:追念

47、 殊遇:特殊的礼遇 4.【开张圣听】 扩大皇上听闻(的范围)。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意见。 5.以【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6.【恢弘】志士之气 发扬,扩展 7.【陟 zh】罚【臧否 p】 陟:提拔、晋升。 臧否:赞扬和批评 8.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公平清明的治理 9.此皆【良实】 忠良诚实的人 10.【志虑忠纯】 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 1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是以:因此 简拔:选拔 12.【愚】以为 我,谦称 13.【悉】以【咨】之 悉:全、都 咨:询问 14.【有所广益】 这里指有启发和帮助 15.【性行淑均】 性情品行善良公正。 淑:善 均:公正、公平 16.【优劣得所】 好的

48、差的各得其所。 17.【躬耕】于南阳 亲身耕种。躬:亲自。 18.【闻达】于诸侯 有名望,显贵 19.【猥】自【枉屈】 猥:辱,谦辞 枉屈:屈尊就卑 20.遂许先帝以【驱驰】 奔走效劳 21.后值【倾覆】 覆灭、颠覆 22.【尔来】 那时以来 23.【夙夜】忧叹 早晚忧愁叹息 夙夜:早晚,日日夜夜 24.【不毛】 不生长草木。这里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25.当【奖】率三军 鼓励 26.【庶】竭【驽钝】 庶:表示期望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里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驽:劣马,跑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 27.【攘除】奸凶 排除、铲除 28.以【告】先帝之灵 祭告 29.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49、 怠慢、疏忽 30.【以彰其咎】 揭示他们的过失。 彰:表明、显扬。 咎:过失 31.【咨诹善道】 询问(治国的)好方法。 诹:询问 32.察纳【雅言】 指正确合理的言论 33.临表【涕零】 流泪,落泪 34.遗 (1)以光先帝【遗】德 y,遗留 (2)以【遗】陛下 wi,给予 35.为 (1)俱【为】一体 是 (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做,担任 36.所以 (1)表原因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用来的办法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7.于 (1)在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躬耕于南阳(表地点) 试用【于】昔

50、日/受任于败军之际(表时间) (2)给 欲报之【于】陛下也 (3)对、对于 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 (4)到 还【于】旧都 38.以 (1)因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2)拿 咨臣【以】当世之事/ 悉以咨之 (4)来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以】告先帝之灵 (5)以致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以】塞忠谏之路 (6)把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7)认为 愚【以】为宫中之事 (8)表时间,地域等界限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39.成语积累 (1)危急存亡: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 (2)妄自菲薄:随意的看清自己,形容自卑 (3)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九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