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真题答案及解析

上传人:浩*** 文档编号:218667 上传时间:2022-07-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5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真题答案及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2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真题答案及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2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真题答案及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2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真题答案及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2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真题答案及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 1 页 共 18 页 2022 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试卷 厚植阅读之根 一、积累运用(共 27 分) 12022 年 4 月 23 日,世界读书日。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当日在京开幕,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读书学习,修身养志,增长才干;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让我们一起参与到学校举行的阅读系列活动中来吧。 【活动一:写箴言】 “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箴言,可以鼓励年轻一代弘扬优秀文化,坚定理想信念。请你把八字箴言用楷体准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米字格内。 【答案】 【解析】本道题考查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属于

2、基础题。 【点评】汉字书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要注意加强。 2 (4 分) 【活动二:沐书香】校团委拟定了“书香雅韵”读书节倡议书的开场白,请你帮助审订。 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_, 科学使人_,伦理学使人_,逻辑修辞学使人_。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与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吟诵唐诗宋词,感受浪漫情怀;涉li( ) 散文小说,领略人生百态;踏足名山大川,寄情碧水 ln( ) 天读书,旅行,都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1)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填入语段括号内的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yn 腊 l 篮 B.yng 猎 lu 蓝 C.yn 猎 l 蓝 D

3、.yng 腊 lu 篮 (2)填入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密 善辩 庄重 深刻 B.周密 深刻 庄重 善辩 C.庄重 深刻 周密 善辩 D.善辩 庄重 深刻 周密 【答案】 (1)B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和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1) “吟诵”的“吟”应读作“yn” ; “涉猎”的“猎”不要写作“腊月”的“腊” ; “领略”的“略”应读作“l” ; “碧水蓝天”的“蓝”不要写作“篮子”的“篮” 。故选:B (2) “周

4、密”周到细密的意思。 “庄重” (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的意思。 “深刻”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的意思。 “辩变”善于说辞能言善辩。根据句意学习数学会使人的思想缜密,所以选择“周密” 。学习科学能使人认识广博的世界,感到人类的渺小,所以 第 2 页 共 18 页 选择“深刻” 。学习伦理学,会使人更讲道德,所以选择“庄重” 。学习逻辑学,会使人能言善辩,所以选择“善辩” 。故选:B。 【点评】分辨一组近义词,并把它们分别填进不同的句子里面。这样的题目先做有把握的, 然后再区分剩下的词语和句子, 把词语填进句子里面多读几遍, 看看到底怎么填才合适。 3 【活动三:荐好书】为响应校团委关于开展校

5、园读书节的号召,校广播站向全体同学征求“每日好书推荐”稿件。请你帮忙审订其中一封稿件的开头,有语病的一项是( ) 每一本好书,都是黑暗中的一道亮光。这一道道亮光,将给我们这一叶叶扁舟暗空下的引航,直至寻找到风平浪静且又万家灯火的港湾。我们应有这样的古风:沐浴双手,然后捧卷。在一番庄严肃穆的感觉之中,使你必将得到书的神谕。 A第句 B第句 C第句 D第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正确;有误,成分残缺,去掉“使” 。

6、故选:D。 【点评】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 ,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 聚焦法。 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 关联词应格外留意, 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4 【活动四:促成长】参加“好书推荐”活动后,同学们纷纷向校广播站投稿,讲述阅读带来的

7、成长。 请你帮忙审订其中一封稿件的结尾, 以下句子组成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因为阅读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 从而免于迷失和彷徨,知道何去何从。 阅读为什么能提升我们的气质? 有了知识和智慧,我们才能独立思考,懂得如何应对人生的种种不确定性。 可以说,阅读培育的是丰盈充实的灵魂,气象万千的精神。 A B C D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首先要通读文段,把握文段主要内容后,再找总领句或总结句,这些句子特点明显。确定了这些句子后,然后再找上下句中相关联的词语,注意时间先后、先总后分这些顺序。 句提出了问题,位于首句。句给出了答案,应紧随其后。句中的“有了知识和智 第 3

8、页 共 18 页 慧”承接句中的“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 ,因此句应该是第三句。 “懂得如何应对人生的种种不确定性” ,就可以“免于迷失和彷徨,知道何去何从” ,因此句应该是第四句。句是总结句,应该位于结尾。因此,以上句子的顺序应该是。故选:B。 【点评】排列句子顺序的技巧: 1.中心句法: 一段话往往要围绕一个话题或中心, 找到中心句不仅有利于把握理解文意,也有利于调整语序。中心句常常在段首或段尾,极少在中间。 2.层次词法:要善于发现并分析那些提示层次的词语的信息。 3.关系疏密法: 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有疏密之分, 要阐明一个观点往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同一方面的几句话之间就会相对“密” ,

9、不同方面之间的几句话相对来说就比较“疏” 。 4.标点符号法:标点符号在语段中有时候有提示作用,如破折号有层次递进和话题转变的作用,分号有表示并列关系的作用。 5.逻辑关系法:围绕某个话题叙述、说明、议论时,往往都会采用一定的顺序。如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因到果,由近及远等等。 5 【活动五:话常识】校学生会正在举行“文学文化常识我知道”抢答赛,下面是选手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的方式惊艳开场。 二十四节气中, “立春”过后的节气是“雨水” 。 B自古以来中国在称谓上谦敬有别。比如,谦辞有“拙见” “敝人” “鄙见” “

10、奉劝”等,敬辞有“惠赠” “赐教” “尊君” “久仰”等。 C 核舟记中“天启壬戌秋日”中的“天启壬戌”指天启壬戌年,为干支纪年法。 D守岁、竞舟、赏月、登高习俗,对应的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其中包括:作家作品、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与类别、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 A.正确;B.有误, “奉劝”是敬辞;C.有误, “天启壬戌秋日”一句中“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 “壬戌”用的是干支纪年法;D.有误, “竞舟”是端午节的习俗。故选:A。 【点评】文学常识浩如烟海,考生不应茫然无措,而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考: 1、粗读原著,加深记

11、忆。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在备考时考生往往只凭一些简单的复习资料来识记,其结果往往是基础薄弱,识记模糊,答题时会关公战秦琼,张冠李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珍惜时间的原则下,粗略读读原著,或读读作品梗概,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及主要内容稍作了解。这样有助于加深记忆。 2、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文学常识一般会以课本内容为主。因此,考生要重视梳理课本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常识, 对课本后的附录绝不能等闲视之。 在熟悉课本上的文学常识的基础上,适当向课外拓展。 3、构建文学常识知识网络。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四大文学体裁方面入手,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或国度)最有影响的作家

12、作品构建自己 第 4 页 共 18 页 的文学常识网络。 6 (8 分) 【活动六:诵经典】校诗词社团举办“吟诵经典古诗文”活动,请你帮忙补全诗句。 读诗,就是读人生岁月。 (1)在谭嗣同的潼关 “ ,山入潼关不解平”中读出了少年人的勇往直前; (2)在杜甫的望岳 “会当凌绝顶, ”中读出了青年人的志存高远; (3)在陆游的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 ”中读出了中年人的永不言弃。 读诗,也是读人生际遇。 (4)在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 ”中读出了人生的坎坷; (5)在秋瑾的满江红 “ ,年风味徒思浙”中读出了人生的困境; (6) 在杜甫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

13、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读出了人生的担当。 (7)读诗,更是读人生态度。古诗文中还有很多体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名句,请同学们写出连续的两句: , 。 【答案】 (1)河流大野犹嫌束(注意“嫌”的书写) (2)一览众山小 (3)柳暗花明又一村 (4)二十三年弃置身 (5)四面歌残终破楚 (6)安得广厦千万间 (7)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

14、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7 (7 分) 【活动七:赞家乡】校刊编辑部正在开展“读新闻赞家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这项活动并完成下列三个任务。 (1)任务一: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限 30 字以内) 2022 年 1 月,由州文化旅游广电局、红网湘西站策划的一组涵盖湘西各景点、高铁、民俗、美食的绝美海报累了,就到湘西来迅速被刷屏,点阅量超百万。稿件还被学习强国等平台采用,引起强烈反响。不少网友直呼“是我向往的生活! ”海报不只刷流量,更刷出张吉怀高铁开通后

15、,人们对神秘湘西的向往。乘最美高铁,赏神秘湘西。走上乡村振兴道路的湘西正在盛装以待,迎接各地游客到来。 (2)任务二:为了帮助游客更好地游览湘西,请在“玩在湘西乐在湘西”游玩项目推荐图中补充两项,加以推荐。 “累了,就到湘西来”赏奇观逛古城 (3)任务三:校编辑部拟做一期湘西印象专刊,拟定了“动人山水” “民俗风情” “小 第 5 页 共 18 页 城故事”三个栏目,请你结合以上栏目,为魅力湘西写一段推荐词。 (限 50 字以内) 【答案】 (1)示例:累了,就到湘西来。走上乡村振兴道路的湘西欢迎八方游客。 (2)示例:品美食 观风俗 (3)示例:小城故事多,累了,就到湘西来!这里有动人的山水

16、,神秘的民俗风情,还有“凤凰之子”的传奇走进湘西,丰盈人生! 【解析】 (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认真阅读材料可知,这则材料写的是随着累了,就到湘西来宣传海报的走红,人们充满了对湘西的向往。正逢乡村振兴的契机,湘西敞开怀抱,发展旅游,欢迎八方来客。据此概括为:累了,就到湘西来。走上乡村振兴道路的湘西欢迎八方游客。 (2)本题考查综合读写。湘西在世人眼中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去湘西旅游,除了领略当地的山水美景外,还要逛一逛凤凰古城,自然少不了品尝一番当地特色美食,顺便再观看当地的民俗表演。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表达能力。结合“动人山水” “民俗风情” “小城故事”三个栏目,为魅力湘

17、西写一段推荐词。言简意赅,表达清晰,重点突出,注意字数要求。 【点评】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 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品味阅读之美 二、阅读理解(共 63 分) (一)阅读曾巩的城南 ,完成问题。 (6 分)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8.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写出了雨的量大、势猛的特点。

18、 B.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 C.本诗的作者曾巩是唐代著名诗人,本诗笔调流畅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D.本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由衷赞美了桃花、李花的美丽,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9.本诗三、四两句描写小草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 8.B 9.对比,表达对青草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解析】 城南是北宋年间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曾巩。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 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 桃花、 李花虽然美丽, 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8 题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这是绝句。

19、故选:B。 第 6 页 共 18 页 【9 题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及诗人情感的理解。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意思是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译文】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 【点评】 诗词鉴赏理解的基本方法: 一、 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

20、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二)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问题。 (14 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 ”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倚立而思

21、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节选自徐干治学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味道) B.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C.久而愈足(值得) D.然后知被褐之陋(被子)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以其难而懈之 B.视衮龙之文 不如速行之必至也 C.故学者如登山焉 且焉至土石 D.倚立而思远 执策而临之 1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 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译文: 13.甲乙两段选文都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你从甲乙两文中分别

22、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论述。 【答案】 第 7 页 共 18 页 10.B 11.D 12.(1)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 ,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2)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 13.甲文告诉我们教学相长的道理;从乙文中明白了治学要付诸行动。 【解析】 10.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含义。A.有误,句意: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旨,味美。B.正确。C.有误,句意:越久越充足。足,充足。D.有误,句意: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被,同“披” ,穿。故选:B。 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A.其:

23、表推测语气/代词,它;B.之:的/语气词,不译;C.焉:语气词/哪里;D.而:表修饰/表修饰。故选:D。 1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句的重要词语有:虽,虽然。弗,不。整句的意思是: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 ,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句的重要词语有:无以,不能。懿德,美好的品德。整句话的意思是: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甲】 【乙】两文,可知两文都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再由“故曰:教学相长也”等句子可知, 【甲】文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由“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

24、学之必达也”等句子可知, 【乙】文还说明了治学还要实践的道理。 【参考译文】 【甲】 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 如果不吃, 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 虽然有至善的道理 (最好的义理) ,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尚书 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 聆听过了黄钟的声音,

25、这样以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 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 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来由,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完全不正确了。倚着器物伫立而想着要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达远方。所以,君子的内心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 第 8 页 共 1

26、8 页 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三)阅读下列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问题。 (10 分) 你“感到”自己在读书吗? 【材

27、料一】 2022 年 4 月 23 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 2021 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 81.6%,较 2020 年的 81.3%提升了 0.3 个百分点,保持稳定增长。 (摘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4 月 23 日讯,有删减) 【材料二】 2021 年中国成年国民数字阅读人群分布特征 【材料三】 2021 年中国成年国民数字阅读用户人均接触量与平均阅读时长 【材料四】 我推崇书籍阅读而不是网络阅读。 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在书里。 尽管我国目前成年人的网络阅读人数已经超过了纸质阅读人数,但我认为,人类最伟大的思

28、想还处在离线状态。网络上更容易吸引眼球的是信息、广告和娱乐的内容,人类的理解,特别是人类理性的洞察力,通过网络很难获得,智慧的内容在网络上更是凤毛麟角。对人类思想的进化而言,对个人思想的发展而言,从信息到知识到智慧,就像一个金字塔,它是精神与智力逐步升级发展的过程。唯有通过书籍阅读,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地通往精神的“金字塔”之巅。将 第 9 页 共 18 页 每一个人的智慧汇总起来,才能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节选自朱永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 1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显示,中国成年国民数字阅读的人群中,1829 周岁的人群占比

29、最大。 B.网络阅读克服了传统印刷纸张的束缚,把阅读学习简单化,是比纸质阅读更好的方式。 C.网络上更容易吸引眼球的是信息、广告和娱乐内容,所以很难从中获得人类理性的洞察力。 D.朱永新认为唯有通过书籍阅读, 一个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地通往精神的 “金字塔” 之巅。 15.材料三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从中你发现在当前成年国民中存在怎样的阅读现象? 16.“你感到自己在读书吗?”请联系材料,说出此标题的作用。 【答案】 14.B 15.列图表;目前,数字阅读已经成为网络智能时代大部分国民的阅读形态。 16.示例:用问句形式,询问读者有没有阅读,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引起读者对自己阅读情况的关注;“感到”一

30、词说明事实未必就是这样,引发读者思考数字阅读是否符合阅读的真正意义,从而突出了纸质阅读的重要性。 【解析】本题是以“阅读”为中心的材料阅读题。第一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第二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与信息概括能力,第三题考查标题作用的分析能力。 14.从材料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内容,通过比对与分析,判断正误。ACD.正确;B.有误,根据材料四的内容,可以看出网络阅读克服了传统印刷纸张的束缚,把阅读学习简单化,但它并不是比纸质阅读更好的方式。故选:B。 15.材料三给出的是“2021 年中国成年国民数字阅读用户人均接触量与平均阅读时长”统计图表,属于列图表的说明方法。紧扣图表的名称去分析其中的数

31、据,会发现以电子阅读和有声阅读为主的数字阅读已成为网络智能时代大部分国民的阅读形态。 16.“你感到自己在读书吗?”这一标题的作用,我们可从句子形式和用词的角度来综合分析。从句子类型的角度看,这是一个问句,询问读者有没有阅读,以此来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引起读者对自己阅读情况的关注和反思。 “感到”的意思是“感知到” “觉得” ,这个词说明我们所开展的“阅读”行为,事实上未必是真正的阅读,引发读者思考数字阅读是否符合阅读的真正意义,从而突出了纸质阅读的重要性。 【点评】解答图表分析题,要注意表格的名称与题干的要求,分析表格中相关数据来得出结论。 (四)阅读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一文,完成问题。 (

32、9 分) 目前,全民阅读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已经蔚然成风。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离不开品种丰富、质量上乘的各类优秀出版物,这是阅读的客体、基础与前提;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与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的工具与武器。然而,能够指导广大读者如何读书的有用、实用、好用的阅读指导类图书并不多。作为新华文摘杂志读书与传媒专栏编辑,我萌生了策划出版一本关于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小书的念头。 第 10 页 共 18 页 读书的方法与艺术集中收录了鲁迅、邓拓、老舍、冯友兰、杨绛、顾颉刚、汤一介、张炜、楼宇烈、陈平原以及王安忆等 24 位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美文。这些作者人生阅历丰富、经历各异、著述颇丰

33、,具有很好的代表性。24 篇美文,或论述读书的重要性,或讲述自己的读书经历,或谈论读书的方法,或分享读书的感受与体会,内容丰富,可读性很强。 读书是有方法的。读书的首要问题是读什么书的问题。不妨撷取以下诸位名家大师,且看他们怎么说。楼宇烈先生认为,我们现在读书,如果从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来讲,那就是经史子集都要读一点,不能只读这个不读那个。陈平原先生认为,读书一要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二要关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的现当代文学,三是必须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不至于读死书,读书死。朱光潜先生曾说过: “你玩索的作品愈多, 种类愈复杂, 风格愈纷歧, 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 透视愈

34、正确, 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 ”由此观之,读书要尽量广博,要读经典作品,精挑细选,不能太功利。 解决了读什么书的问题,我们才真正进入了怎样读书的问题。鲁迅先生认为,读书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可以随着自己的个人兴致来去,但是,职业的读书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把书读活。周国平先生将自己读书的特点归纳如下:第一个是“不务正业” ;第二个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 ;第三个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关于读书的方法,胡适先生提倡,第一要精;第二要博;读书要做到“四到” :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冯友兰先生将自己的读书经验与方法总结为四点:精其选、解

35、其言、知其意、明其理。作家刘堂江曾经研究过巴金、夏丏尊以及秦牧的读书方法,巴金的读书方法是“回忆法” ,即静坐在那里回忆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属于读书而无书;夏丏尊的读书方法是“蔓延法” ,即以精读的文章或者书籍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蔓延,将内容相关的书联系起来读;秦牧的读书方法是“鲸吞牛食法” , “鲸吞”指的是泛读, “牛食”指的是精读,两者互相结合,调配得当。汤一介先生将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奉为自己的读书观。由是观之,读书要讲究方法,做到活学活用。 读书更是一门艺术。通过读书产生的美好的遐想、美妙的感觉,可以带给读书人一种优雅和风味。譬如,杨绛先生把读书比作串门儿

36、“隐身”的串门儿。 “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作家毕淑敏认为,读书的感觉有些像吃,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有些像睡,读完名著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有些像搏斗,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我,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才能正确开启阅读之旅,实现自己的出彩人生。尤其是在传统纸质阅读日益式微的当下,如何让年轻人多一份书卷气,多一点书香味,我想,这也是书香社会构建并永远延续下去的关键之处。 (选自新华网 ,有删减。作者:刘永红) 17.关于本文内容的表述,下列说法

37、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读书是有方法的。 第 11 页 共 18 页 B.楼宇烈先生和陈平原先生一致认为,读书之法,应该博览群书,多读经史子集。 C.读书可以产生美好的遐想、美妙的感觉。 D.只要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多一份书卷气,就能全面构建书香社会。 18.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选其中的一种简要分析其作用。 19.文中提到的读书方法你最欣赏哪一种?请联系实际,简要说出理由。 【答案】 17.C 18.示例:举例论证。第段列举了鲁迅的读书的方法和胡适的读书方法,论述了“读书是有方法的”这一观点。 19.示例:我喜欢广博的读书。从小到大,我读书不止阅读一种,而是小说

38、、漫画、诗歌、 探险、 破案等内容的书均有涉猎, 这种读书方法让我吸取了大量的课外知识, 收获颇多。 【解析】本文是谈论读书的方法与艺术的一篇议论文。作者首先提出本文的论题:读书的方法与艺术,然后从“读书是有方法的”和“读书更是一门艺术”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才能正确开启阅读之旅,实现自己的出彩人生。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最后一段中的“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才能正确开启阅读之旅,实现自己的出彩人生” 。B.有误,结合原文“楼宇烈先生认为,我们现在读书, 如果从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来讲,

39、 那就是经史子集都要读一点, 不能只读这个不读那个”可知是楼宇烈先生认为,读书之法,应该博览群书,多读经史子集。C.正确。D.有误, “只要就”表述太绝对。故选:C。 18.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理解。远大全文可知,文章第段和第段分别论述了“读书的首要问题是读什么书的问题” “怎样读书的问题” ,这两段中分别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第段论述了“读书更是一门艺术”的观点,其中“通过读书产生的美好的遐想、美妙的感觉,可以带给读书人一种优雅和风味”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阐述读书的好处; “杨绛先生把读书比作串门儿” “作家毕淑敏认为,读书的感觉有些像吃,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有

40、些像睡,读完名著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有些像搏斗,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我,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论述了读书带给人的美妙感觉。任选一例进行阐述即可。 19.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文章中“鲁迅先生认为,读书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 “胡适先生提倡,第一要精;第二要博” ,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阐述即可。 【点评】 要想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需要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 然后再抓住重点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分析,最后再次回归整体的感知,如此文章的内容就能很好的理解。 (五)阅读汪曾祺的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41、 ,完成问题。 (18 分) 沈先生逝世后,傅汉斯、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一副挽词,字是晋人小楷,一看就知道是张充和写的。 词想必也是她拟的。 只有四句: 不折不从, 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第 12 页 共 18 页 这是嵌字格,但是非常贴切,把沈先生的一生概括得很全面。这个四妹对三姐夫沈二哥真是非常了解。 沈先生的血管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他在填履历表时, “民族”一栏里填土家族或苗族都可以,可以由他自由选择。湘西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人大都有一股蛮劲,狠劲,做什么都要做出一个名堂。他少年当兵,漂泊转徙,很少连续几晚睡在同一张床上。吃的东西,最好的不过是切成四方的大块猪肉(煮在豆芽菜汤里)

42、 。行军、拉船,锻炼出一副极富耐力的体魄。二十岁冒冒失失地闯到北平来,举目无亲。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想用手中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经常为弄不到一点东西“消化消化”而发愁。冬天屋里生不起火,用被子围起来,还是不停地写。他真的用一支笔打出了一个天下了。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真是一个奇迹。 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 “耐烦” 。 他说自己不是天才, 只是耐烦。 他的 “耐烦” ,意思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 ,但是写东西不是很快的,从来不是一挥而就。他年轻时常常日以继夜地写。

43、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 看似不经意, 但都是苦心刻琢出来的。 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他告诉我,写了半年。 沈先生爱改自己的文章。 他的原稿, 一改再改, 天头、 地脚、 页边, 都是修改的字迹。蜘蛛网似的,这里牵出一条,那里牵出一条。作品发表了,改。成书了,改。看到自己的文章,总要改。沈先生的作品写得最快,最顺畅,改得最少的,只有一本从文自传 。这本自传没有经过冥思苦想,只用了三个星期,一气呵成。 他很爱他的家乡。他的湘西 湘行散记和许多篇小说可以作证。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谈起枫树坳一到秋天满城落 了枫树的红叶,一说起来,不胜神往。黄永玉画过一张沈家门外的小巷, 屋顶墙壁颇零乱, 有大

44、朵大朵的红花不知是不是夹竹桃,画面颜色很浓,水气泱泱。沈先生很喜欢这张画,说: “就是这样! ”八十岁那年,他在家乡听了傩戏,这是一种古调犹存的很老的弋阳腔。沈先生听了,说: “这是楚声,楚声! ”他动情地听着“楚声” ,泪流满面。他的家乡每年有人来看他,沈先生非常亲切地和他们谈话,一坐半天。 沈先生很好客, 朋友很多。 老一辈的有林宰平、 徐志摩。 沈先生提及他们时充满感情。我认识他后, 他经常来往的有杨振声、 张奚若、 金岳霖、 朱光潜诸先生、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他们的交往真是君子之交,既无朋党色彩,也无酒食征逐。清茶一杯,闲谈片刻。 沈先生对青年的帮助真是不遗余力。 他曾经自己出钱为一个

45、诗人出了第一本诗集。 诗人柯原的父亲故去,家中拉了一笔债,沈先生提出卖字来帮助他,价款直接寄给诗人。他对学生的作品细心修改,寄给相熟的报刊,尽量争取发表。他这辈子为学生寄稿的邮费,加起来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我在昆明写的稿子,几乎无一篇不是他寄出去的。 沈先生自奉甚薄,穿衣服从不讲究。我见他时总是一件洗得褪了色的蓝布长衫,夹着一摞书,匆匆忙忙地走。但在帮助家乡时先生总是竭尽全力。 沈从文文集的稿费寄到,九千多元,他又从存款中取出几百元,凑成一万,寄到家乡办学。 沈先生也有生气的时候,也有极度烦恼痛苦的时候,但多数时候都是笑眯眯的。他总 第 13 页 共 18 页 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

46、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破一切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 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 (摘自汪曾祺慢煮生活 ,有删减) 20.请你根据文章段内容,把方框里的事件补充完整。 (每空限 6 个字以内) 爱改自己文章 竭力帮助家乡 21.沈先生的“耐烦”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的意思,你认为我们日常说的“耐烦”还有哪些含义,请写出其中一种。耐烦: 22.作者善于通过生活场景来刻画人物,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47、赏析第段的划线句。 2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用“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评价沈从文一生的理解? 24.沈从文先生的墓碑上刻着一句话: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 。联系链接材料,谈谈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链接材料】我是个乡下人,走到任何一处照例都带了一把尺,一把秤。一切来到我命运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沈从文水云 【答案】 20.爱他的家乡 好客,朋友多 竭力帮助青年 21.耐住性子不急躁、不厌烦 22.衣着“洗得褪了色的蓝布长衫” ,写出生活俭朴。 “夹着一摞书,匆匆忙忙地走”写人物动作行为,刻画专事学问的学者形象。这句外

48、貌描写,刻画了沈先生专事学问,生活俭朴的学者形象。 23.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是四妹张充和对沈从文文章和人品的高度评价。“星斗其文”是说沈从文的文章如明星似北斗,闪耀文坛; “赤子其人”是说沈先生为人有赤子情怀,心地善良、纯洁。 24.两段文字给我的启发是: 像沈老那样始终怀有赤子情怀, 始终保持平和谦虚的态度,保持一份清醒,不失原则,不乱本心,不忘自我;要学会思考,找到标杆,不要盲从。 【解析】这是一篇悼念性的文章,作者汪曾祺对沈从文先生一生中重要的几个方面,如民族性格、艺术成就、家乡情怀、朋友情谊、提携后辈、乐善好施、生活简朴等,高度概述又不乏细节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沈先生的爱戴和怀

49、念之情。解读本文可以参看课本马克思墓前讲话一文。 20.本题考查语段内容的综合概括能力。根据各段落段首首扩句,能迅速抓住各段的主要内容;再根据字数要求,提炼词句,即可作答。第段“他很爱他的家乡”“爱他的家乡” 。段“沈先生很好客,朋友很多”好客,朋友多。段“沈先生对青年的帮助真是不遗余力”竭力帮助青年。 21.本题考查词语积累。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下的含义不同,文中是“锲而不舍,不怕 第 14 页 共 18 页 费劲” ,再举例如“不耐烦” ,即为“耐住性子不急躁、不厌烦”的意思。 22.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的鉴赏能力。 “我见他时总是一件洗得褪了色的蓝布长衫,夹着一摞书,匆匆忙忙地走”一句,是

50、通过外貌描写来刻画沈从文先生的。衣着“洗得褪了色的蓝布长衫” ,说明沈先生生活朴实,是一位专事学问,不事衣着的学者。 “夹着一摞书,匆匆忙忙地走”写人物动作行为,匆忙赶路,为了教书或研究学问。总之这句外貌描写,刻画了一心教书或研究学问,生活朴实的老先生形象。 2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能力。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是四妹张充和对沈从文文章和人品的高度评价。 “星斗其文”是说沈从文的文章如明星似北斗,闪耀文坛,颂扬沈先生的作品在当代文坛上的突出地位;如沈先生的作品边城就是一篇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一部作品。 “赤子其人”是说沈先生为人有赤子情怀,心地善良、纯洁。比如:帮助家乡时先生总是竭尽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中考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