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2021年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17809 上传时间:2022-07-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2021年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2021年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2021年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2021年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 2021-2022 学年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题学年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题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共积累与运用(共 2525 分)分)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一、基础知识与运用(5 5 小题,共小题,共 1717 分)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应和/应该 着落/着想 贮蓄/储备 B. 棱镜/丘陵 粗犷/旷远 草垛/跺脚 C. 荫蔽/阴影 黄晕/晕倒 搓捻/想念 D. 绽开/淀粉 悔恨/教诲 倜傥/绸缎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造访 嘹亮 娇媚 花团紧簇 B. 匿笑 淋漓 淅沥 人声鼎沸 C. 莅临 暴

2、怒 决别 翻来覆去 D. 分歧 云宵 静谧 油然而生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如果刨根问底,恐怕谁也解释不清楚。 B. 经过阿姨们一上午的辛勤劳动,杂草都已经被铲除,操场成为不毛之地。 C. 这个诈骗团伙精益求精的作案手段让不少人上了当。 D. 夏天的中午高温难耐,平常热闹的步行街上都没看到几个人,真是人迹罕至。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三个欧洲国家通讯公司的技术人员对中国 5G 网络的传输方式产生了浓厚兴趣。 B. 要想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自身是否努力。 C. 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的习惯,让书

3、香浸润心灵。 D. 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看书,所以史铁生对我一点儿也不陌生。 5. 综合性学习。 寒来暑往,四季更替,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春夏秋冬的变化,周而复始。不经意间,我们发现,我们与自然界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因四季的变更而显得异常精彩美丽。来吧,同学们,请让我们“感受自然”吧,让我们迈着轻松的脚步走进自然,走过四季! (1)在开展“大自然之旅”活动时,班长已设计好两项内容,请你再补充两项。 活动一:展示图片,描绘大自然。 活动二:诵读美文,聆听大自然。 活动三: 活动四: (2)历代文人墨客从不吝啬对四季的描绘,小明搜集到了一些描绘四季的对联,但碰到一些问题,请你帮他完成。 根据下列对联

4、所描绘的景物特征,按春夏秋冬排序应是 _ a. 翡翠屏开槐影茂,鸳鸯池涨藕花香。 b. 红点桃花千朵嫩,青描柳色万枝新。 c. 梅试朔风舒骥足,雪呈瑞色映芳樽 d. 丹桂香飘赏心悦事,蟾宫月满美景良辰。 下面描写春天的下联遗漏了两个字,请你根据对联的特点,将其补充完整。 上联:春风吹绿千枝柳 下联:时雨_万树花 (3) 面对默默无闻为人类奉献着自己的大自然, 我们应该竭尽全力去爱护它, 切实担负起保护自然的责任。请你写出一则保护自然的宣传标语。 二、古诗文默写(每空二、古诗文默写(每空 1 1 分,共分,共 8 8 分)分) 6. 小明梳理了古诗文中的常用手法。请你根据相关信息,在横线处填上正

5、确的内容。 手法 诗句 对仗 (1)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十二章 ) 想象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 白描 (3)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用典 (4) 强欲登高去, _。 (岑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 拟人 (5) _, _。 (王湾 次北固山下 ) 比喻 (6)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共阅读与鉴赏(共 4545 分)分) 三、文言文阅读三、文言文阅读 (3 3 小题,共小题,共 1010 分)分)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6、君子乎?”( 学而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 乙】 顷岁, 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 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云: “无它术, 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选自东坡志林 ) 【注】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乘间:乘着间隙。文字:这里指写文章。工:细致,精巧。指摘:挑出

7、毛病、错误,加以批评。 7.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1)不逾矩 _(2)博学而笃志 _(3)尝乘间以文字问之_ 8. 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9. 【甲】文孔子和【乙】文欧阳修对于学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学习的体会。 四。古诗阅读鉴赏(四。古诗阅读鉴赏(2 2 小题,共小题,共 4 4 分)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0. 诗中“杨花”“子规”在诗中象征什么?(任选一个作答) 11. 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

8、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五。现代文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9 9 小题,共小题,共 3131 分)分) (一)课内文段阅读(一)课内文段阅读(1616 分)分) 济南的冬天 老舍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儿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

9、,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

10、,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

11、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2. 根据你的理解,你觉得朗读下列语句时重音和停连处理不恰当的一句是( ) (“”是停顿符号,“”是连读符号,“”是重音符号) A. 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B.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 C.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D.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3. 填写表格,梳理选文所写景物及其特

12、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段落 主要内容 景物特点 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段 (1)_ 暖和安逸 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景的(4)_ 第段 薄雪覆盖下的山 (2)_ 第段 济南城外的远山 淡雅 第段 济南的水 (3)_ 14. 同学们就文中语言的品析,展开了讨论,请你补充完整。 小萌:“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朗读这句话你会重读哪个词语呢? 小优: (1)我会重读“_”,因为_。 小明:“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写得也很好。因为它使用了 (2)_的修辞手法,_。 15. 文章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课外文段阅读(二)课外文段阅读(15

13、15 分)分) 我的家乡 汪曾祺 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 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上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到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欻的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向船尾。如是反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个;有时只一个,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都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漫到船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

14、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 ,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

15、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远远地听见嘣嘣嘣嘣的响声,那是在修船、造船。嘣嘣的声音是斧头往船板上敲打。船体是空的,故声音传得很远。待修的船翻扣过来,底朝上。这只船辛苦了很久,它累了,它正在休息。一只新船造好了,油了桐油,过两天就要下水了。看看崭新的船,叫人心里高兴生活是充满希望的。 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很奇怪,我竟没有在湖上坐过一次船。湖西是还有一些村镇的。我知道一个地名,菱塘桥,想必是个大镇子。我喜欢菱塘桥这个地名,引起我的向往,但我不知道菱塘桥是什么样子。湖东有的村子,到夏天,就把耕牛送到湖西去歇伏。我所住的东大街上,那几天就

16、不断有成队的水牛在大街上慢慢地走过。牛过后, 留下很大的一堆一堆牛屎。听说是湖西凉快,而且湖西有茭草,牛吃了会消除劳乏,恢复健壮。我于是想象湖西是一片碧绿碧绿的茭草。 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这样一片大水,浩浩淼淼(湖上常常没有一只船) ,让人觉得有些荒凉,有些寂寞,有些神秘。 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我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 那是停泊在御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 只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来吃晚饭啦” 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16. 班级举办“汪曾祺

17、作品诵读会”,有同学打算朗诵这篇文章,你觉得应该选用下面哪种风格配乐?( ) A. 热烈奔放 B. 慷慨激昂 C. 平和舒缓 D. 哀婉低沉 17. 文章开头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你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描写的水乡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18. 作者通过哪些往事展现家乡的“圣境”之美? 19.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20. 结合全文,谈谈第段划线句的丰富含义。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写作(共写作(共 5050 分)分) 六、写作(六、写作(5050 分)分) 21. 告别小学,我们才能开始初中的精彩;告别过去,我们才能开启未来的篇章;告别忧伤,我们才能在新的情绪

18、中昂首向前;告别幼稚,我们才能最终成长为一个坚强奋进的少年生活处处都在上演着告别。 在你生命中有没有哪一场告别让你记忆深刻?请以“告别”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不少于 500 字;作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附加题:名著阅读(附加题:名著阅读(3 3 小题,共小题,共 8 8 分)分) 22. 在图书馆,新生小琳想借一本名著,你向她推荐朝花夕拾 。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 ) A. 它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 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C. 鲁迅讨厌猫的原因只是因为在鲁迅小时候

19、知道是猫吃掉了他的小隐鼠。 D. 鲁迅小时候很喜欢看迎神赛会,最喜欢的是很有人情味、装束奇特的“白无常”。 23.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用深情的笔墨,让我们认识了愚昧粗鲁,却质朴热情的保姆 ,请简要概括她留给你印象深刻的两件事。 24. 朝花夕拾中“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文字”有许多,你觉得他们最“深恶痛疾”的可能是书中的哪一篇?请简要说明理由。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 2021-2022 学年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题学年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题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共积累与运用(共 2525 分)分)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一、基础知识与运用(5 5 小题,共小题,共 1717

20、 分)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应和/应该 着落/着想 贮蓄/储备 B. 棱镜/丘陵 粗犷/旷远 草垛/跺脚 C. 荫蔽/阴影 黄晕/晕倒 搓捻/想念 D. 绽开/淀粉 悔恨/教诲 倜傥/绸缎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yng/yng,zhu /zhu ,zh/ch; B.l ng/l ng,gung/kung,du /du ; C.yn/yn,yn/yn,nin/nin; D.zh n/di n,hu/hu ,t /ch u; 故选 D。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造访 嘹亮 娇媚 花团紧簇 B. 匿笑 淋漓 淅沥 人声

21、鼎沸 C. 莅临 暴怒 决别 翻来覆去 D. 分歧 云宵 静谧 油然而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花团紧簇花团锦簇; C.决别诀别; D.云宵云霄; 故选 B。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如果刨根问底,恐怕谁也解释不清楚。 B. 经过阿姨们一上午的辛勤劳动,杂草都已经被铲除,操场成为不毛之地。 C. 这个诈骗团伙精益求精的作案手段让不少人上了当。 D. 夏天的中午高温难耐,平常热闹的步行街上都没看到几个人,真是人迹罕至。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句中写“大自然的许多奥秘”,符合语境,

22、使用正确; B.不毛之地:形容某地荒凉、贫瘠,句中形容“操场”,与句意不符,使用有误; C.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还要求更好,表示要求极高。褒义词,不能形容“诈骗团伙”,使用有误; D.人迹罕至: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用于形容“平时热闹的步行街”不恰当; 故选 A。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三个欧洲国家通讯公司的技术人员对中国 5G 网络的传输方式产生了浓厚兴趣。 B. 要想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自身是否努力。 C. 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的习惯,让书香浸润心灵。 D. 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看书,所以史铁生对我一点儿也不陌生。 【答案】C 【

23、解析】 【详解】 A.表意不明, “三个”是形容国家、 通讯公司, 还是技术人员?有歧义。 “三个”可改为“三家”; B.一面对两面,应去掉“是否”; D.“史铁生对我一点儿也不陌生”,主客颠倒,应改为“我对史铁生一点儿也不陌生”; 故选 C。 5. 综合性学习。 寒来暑往,四季更替,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春夏秋冬的变化,周而复始。不经意间,我们发现,我们与自然界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因四季的变更而显得异常精彩美丽。来吧,同学们,请让我们“感受自然”吧,让我们迈着轻松的脚步走进自然,走过四季! (1)在开展“大自然之旅”活动时,班长已设计好两项内容,请你再补充两项。 活动一:展示图片,描绘大自然

24、。 活动二:诵读美文,聆听大自然 活动三: 活动四: (2)历代文人墨客从不吝啬对四季的描绘,小明搜集到了一些描绘四季的对联,但碰到一些问题,请你帮他完成。 根据下列对联所描绘的景物特征,按春夏秋冬排序应是 _ a. 翡翠屏开槐影茂,鸳鸯池涨藕花香。 b. 红点桃花千朵嫩,青描柳色万枝新。 c. 梅试朔风舒骥足,雪呈瑞色映芳樽。 d. 丹桂香飘赏心悦事,蟾宫月满美景良辰。 下面描写春天的下联遗漏了两个字,请你根据对联的特点,将其补充完整。 上联:春风吹绿千枝柳 下联:时雨_万树花 (3) 面对默默无闻为人类奉献着自己的大自然, 我们应该竭尽全力去爱护它, 切实担负起保护自然的责任。请你写出一则

25、保护自然的宣传标语。 【答案】 (1)旅游观光,走进大自然。身体力行,保护大自然。 (2) . badc . 示例:润红(催红、浇红、沐红等) (3)示例:清新氧气源于绿色,健康生命源于自然。 【解析】 【分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活动设计。 首先分析题干中的“活动一”和“活动二”的标题内容,发现:它们的结构都是由两个动宾短语构成,而且后一个短语的宾语都是“大自然”,然后再模仿这两个标题写出“活动三”和“活动四”的标题即可。不能脱离“大自然之旅”这一主题。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示例:游山玩水,亲近大自然。 亲自实践,捍卫大自然。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及排序。 “翡翠

26、屏开槐影茂,鸳鸯池涨藕花香”中的“藕花香”看出是夏天。“红点桃花千朵嫩,青描柳色万枝新”中“桃花”看出是春天。“梅试朔风舒骥足,雪呈瑞色映芳樽”中的“梅花”看出是冬天。“丹桂香飘赏心乐事,蟾宫月满美景良辰”中的“丹桂”看出是秋天。故排序:badc 对联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对应、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上联“吹绿”是动词+表颜色的名词的形式,故下联也应是词性相同的内容,结合语境,可以补写“润红(催红、浇红、沐红等)”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 拟写标语时,要围绕“保护自然”的主题来写,注意语言简洁明了。 示例:给我一片绿,还你一片荫。 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做绿色人

27、生使者。 二、古诗文默写(每空二、古诗文默写(每空 1 1 分,共分,共 8 8 分)分) 6. 小明梳理了古诗文中的常用手法。请你根据相关信息,在横线处填上正确的内容。 手法 诗句 对仗 (1)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十二章 ) 想象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 白描 (3)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用典 (4) 强欲登高去, _。 (岑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 拟人 (5) _, _。 (王湾 次北固山下 ) 比喻 (6)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 【答案】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星汉灿烂 . 枯藤老树昏鸦

28、. 无人送酒来 .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回乐烽前沙似雪 . 受降城外月如霜 【解析】 【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藤、鸦、残、烽”等字的书写。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共阅读与鉴赏(共 4545 分)分) 三、文言文阅读三、文言文阅读 (3 3 小题,共小题,共 1010 分)分)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9、( 为政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 【乙】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选自东坡志林 ) 【注】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乘间:乘着间隙。文字:这里指写文章。工:细致,精巧。指摘:挑出毛病、错误,加以批评。 7.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1)不逾矩 _(2)博学而笃志 _(3)尝乘间以文字问之_ 8. 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无它术,唯

30、勤读书而多为之。 9. 【甲】文孔子和【乙】文欧阳修对于学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学习的体会。 【答案】7. . 法度 . 坚定 . 曾经 8. (1)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2)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 9. 见解:孔子强调应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应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欧阳修认为学习贵在勤奋,应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 体会: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有勤奋学习的态度,又要将学与思结合起来。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

31、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不会超过规矩。矩:法度; (2)句意: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笃:坚定; (3)句意:曾乘着间隙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尝:曾经。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而:却;罔:迷惑;殆:疑惑; (2)无:没有;术:方法;唯:只有。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由甲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知,孔

32、子强调应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知,孔子认为应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由“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可知,子夏认为,做学问要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要有坚定的志向。 结合乙文“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意思是“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可知,欧阳修认为学习贵在勤奋,应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 从上述两则选文中,我们明白:在学习中要经常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养成按时复习的好习惯;还要有勤奋学习的态度,经常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要注意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意思对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33、?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学而 )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 为政 )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为政 )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 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 恳切地提问, 多思考当前的事, 仁德就在其中了。 ”( 子张 ) 【乙】近年间,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乘着间隙拿写文

34、章的事向他请教。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就会写好。 (但是)世上(总是)有人担忧自己练笔的机会太少,还懒于读书,一篇文章写好后, 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像这样的事很少有达到目的的。 文章的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了。” 四。古诗阅读鉴赏(四。古诗阅读鉴赏(2 2 小题,共小题,共 4 4 分)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0. 诗中的“杨花”“子规”在诗中象征什么?(任选一个作答) 11. 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

35、,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案】10. 杨花:飘零之感;子规:离别之痛 11. 示例 1: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把自己的愁思托付给明月;抒发了诗人对老朋友的担忧与思念之情。 示例 2: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 3: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 ,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意象。 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

36、,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要求从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中任选一个角度。 拟人的角度:句子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行为,希望它陪伴好友,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想象的角度: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李白在这首诗中运用奇特的想象,托月寄情,把明月想象成知心人,让它作为自己的替身或知己,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情景交融的

37、角度:明月本是自然界的景物,诗人在诗句中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赋予明月,让明月化身为自己的知己,伴随友人到被贬之地。将明月随人移动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巧妙地交融在一起。 五。现代文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9 9 小题,共小题,共 3131 分)分) (一)课内文段阅读(一)课内文段阅读(1616 分)分) 济南的冬天 老舍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儿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

38、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39、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

40、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2. 根据你的理解,你觉得朗读下列语句时重音和停连处理不恰当的一句是( ) (“”是停顿符号,“”是连读符号,“”是重音符号) A. 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B.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 C.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

41、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D.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3. 填写表格,梳理选文所写景物及其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段落 主要内容 景物特点 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段 (1)_ 暖和安逸 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景的(4)_ 第段 薄雪覆盖下的山 (2)_ 第段 济南城外的远山 淡雅 第段 济南的水 (3)_ 14. 同学们就文中语言的品析,展开了讨论,请你补充完整。 小萌:“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朗读这句话你会重读哪个词语呢? 小优: (1)我会重读“_”,因为_。 小明:“况且那些长枝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写得也很好。因为它使用了 (2)_的修辞手法,_。 15. 文

42、章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2. B 13. . (1) 阳光朗照下的山 . (2) 秀气 (秀美) . (3) 温暖澄清 . (4)由衷的喜爱和赞美 14. . 慈善 .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温暖舒适) ,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 拟人 . 将“垂柳”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水不结冰的温暖和柳枝的柔美,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 15. 文章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总结全文,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照应,又点明了题旨,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赞美之情,给人回味的余地。 【解析】 【12

4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重音和停连分析。 B.有误,“只有”“缺着”“点儿”三处的后面不应该用停顿符号。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及作者感情分析。 第 (1) 空, 结合“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 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分析, 概括为:阳光下的山; 第(2)空,结合“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那些小山太秀气”,概括为:秀气(秀美) ; 第(3)空,结合“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概括为:温暖澄清; 第(4)空,结合“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

44、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概括为:由衷喜爱和赞美。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分析。 (1)本题考查朗读设计。重读是为了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者短语以重读形式加以强调。本句应重读“慈善”,“这样慈善的冬天”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这句话能强调人们对“慈善”的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赏析题。“照个影儿”是“垂柳”的动作,所以是将“垂柳”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垂柳”爱美的情态;“在水里照个影儿”从侧面反映了“水”的清澈与温情;这句话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

45、和充满生机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结尾分析。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中的“这”是对前文内容的概括, 即“有温晴的天气”“一个老城,有山有水”。由此可知,这句话总结了全文济南冬天的特点。文题“济南的冬天”重点说的是季节, 而结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重点说的是济南, 因为上文具体描绘了冬天里济南山水特有的明丽色彩,此句用“冬天”来修饰济南,反映出在冬天这个特定季节里,济南所具有的不同寻常的魅力,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另外,从结构上来看,结尾句与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遥相呼应,使得全文结构严谨。 (二)课外文段阅读(二)课

46、外文段阅读(1515 分)分) 我的家乡 汪曾祺 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 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上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到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欻的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向船尾。如是反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个;有时只一个,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都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漫到船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

47、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 ,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场面。看打鱼的

48、,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远远地听见嘣嘣嘣嘣的响声,那是在修船、造船。嘣嘣的声音是斧头往船板上敲打。船体是空的,故声音传得很远。待修的船翻扣过来,底朝上。这只船辛苦了很久,它累了,它正在休息。一只新船造好了,油了桐油,过两天就要下水了。看看崭新的船,叫人心里高兴生活是充满希望的。 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很奇怪,我竟没有在湖上坐过一次船。湖西是还有一些村镇的。我知道一个地名,菱塘桥,想必是个大镇子。我喜欢菱塘桥这个地名,引起我的向往,但我不知道菱塘桥是什么样子。湖东有的村子,到夏天,就把耕牛送到湖西去歇伏。我所住的东

49、大街上,那几天就不断有成队的水牛在大街上慢慢地走过。牛过后, 留下很大的一堆一堆牛屎。听说是湖西凉快,而且湖西有茭草,牛吃了会消除劳乏,恢复健壮。我于是想象湖西是一片碧绿碧绿的茭草。 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这样一片大水,浩浩淼淼(湖上常常没有一只船) ,让人觉得有些荒凉,有些寂寞,有些神秘。 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我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 那是停泊在御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 只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来吃晚饭啦” 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16.

50、班级举办“汪曾祺作品诵读会”,有同学打算朗诵这篇文章,你觉得应该选用下面哪种风格的配乐?( ) A. 热烈奔放 B. 慷慨激昂 C. 平和舒缓 D. 哀婉低沉 17. 文章开头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你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描写的水乡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18. 作者通过哪些往事展现家乡的“圣境”之美? 19.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20. 结合全文,谈谈第段划线句的丰富含义。 【答案】16. C 17. 示例一: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能从鸽子、野鸭、堤岸、天色、炊烟这些寻常之景里发现生活之美,能在运河撑篙、鱼鹰捕鱼等质朴纯真的水乡生活里挖掘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七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