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文言文和日积月累》知识总结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17438 上传时间:2022-07-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文言文和日积月累》知识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文言文和日积月累》知识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文言文和日积月累》知识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文言文和日积月累》知识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六年级上册古诗文言文和日积月累总结六年级上册古诗文言文和日积月累总结 注:标红字体为易错字。 一、课内古诗一、课内古诗 宿建德江宿建德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唐】孟浩然 【宋】苏轼 移舟泊烟渚, 黑云翻墨未遮山, 日暮客愁新。 白雨跳珠乱入船。 野旷天低树, 卷地风来忽吹散, 江清月近人。 望湖楼下水如天。 西江月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律七律长征长征 浪淘沙浪淘沙 【作者】毛泽东 【唐】刘禹锡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

2、只等闲。 九曲黄河万里沙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浪淘风簸自天涯。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如今直上银河去,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同到牵牛织女家。 江南春江南春 书湖阴先生壁书湖阴先生壁 【唐】杜牧 【宋】王安石 千里莺啼绿映红, 茅檐长扫净无苔, 水村山郭酒旗风。 花木成畦手自栽。 南朝四百八十寺, 一水护田将绿绕, 多少楼台烟雨中。 两山排闼送青来。 二、二、文言文文言文 (一)(一)伯牙伯牙鼓琴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

3、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注释: 1.善:擅长,善于。 2.鼓:弹奏。 3.听:倾听。 4.绝:断绝。 5.志在高山:心中想到高山。 6.曰:说。 7.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8.峨峨:高。 9.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10.若:像一样。 11.洋洋:广大。 12.念:心里所想的。 13.必:一定,必定。 14.之:他。 15.谓:认为,以为。 16.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17.乃:就。 18.复:再,又。 19.弦:在这里读作 xin 的音。 20.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21.阴

4、:山北或水南为阴。反之,山南水北为阳。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 “太好了! 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弹琴时, 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二)(二)书戴嵩画牛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 ,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 ,尤所爱,锦囊玉轴 ,常以自随

5、 。一日曝书画 ,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曰:“此画斗牛耶(也) ?牛斗 ,力在角 ,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释: 1.戴嵩(sng):唐代画家,善画牛,有斗牛图。 2.蜀中:四川。杜处(ch)士:不详。苏轼有杜处士传,是将众多药名谐音连缀而成的。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3.好(ho):喜欢,爱好。 4.所宝:所珍藏的。宝,珍藏。数(sh):清点数目,计算。 5.一轴:一幅。 6.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套,用玉装饰卷轴。囊,袋子,此处指画套。 7.常以自随:东坡志林卷九(十二卷本)无此句

6、。自随,随身携带。 8.曝(p):晒。 9.拊(f)掌:拍掌,嘲笑时的体态语。 10.耶:一作“也”。 11.牛斗(du):牛互相争斗。 12.力在角(jio):力量用在角上。 13.尾搐(ch)入两股间:尾巴紧紧夹在两腿之间。搐,抽搐,这里指用力夹或收。股,大腿。 14.掉尾:摇尾。掉,摇。左传昭公十一年:“尾大不掉。” 15.谬(mi)矣:错了。谬,错误,差错。 16.然之: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 17.耕当问奴,织当问婢(b):比喻做事应该请教有经验的人。 译文 蜀中有一位姓杜的处士, 喜好书画, 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 其中有戴嵩画的 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作

7、轴装饰起来,并经常随身携带。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 力量用在角上, 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 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 错了。 ”杜处士笑了笑, 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 古人说: “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 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 ”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三、日积月累三、日积月累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过故人庄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 (2)捐躯赴国难,视

8、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3)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宋】李纲 (4)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 理解: (1)鞠躬:弯着身子;瘁:劳累。尽瘁:竭尽心力。指贡献出全部精力。 (2)归:回去。当自己的国家出现危难的时候,为了祖国和正义而勇于牺牲自己的生命,把死看成回家一样。 (3)先留给我们的土地,应当拼死捍卫,不能让人分毫。 (4)我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春日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回乡偶书回乡偶书(其一)(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9、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五行:金、木、睡、火、土; 五谷:稻、麦、黍sh、菽sh 、稷j ; 五音:宫、商、角、徵zh、羽; 五彩:黄、青、赤、白、黑; 第七单元:第七单元: (1)压轴:演出中倒数第二个节目。 (2)行头:戏曲演员演出时用的服装;泛指服装。 (3)跑龙套:在戏曲中扮演随从或兵卒;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情。 (4)唱白脸:比喻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充当严厉或令人讨厌的角色。 (5)花架子:花哨而不实用的武术动作,比喻外表好看但缺少实用价值的东西。 (6)打圆场:调解纠纷,缓和僵局。 (7)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

10、意)。 (8)字正腔圆:形容吐字准确,唱腔圆熟。 (9)曲终人散:万事万物都有消亡的一刻,曲子停息了。人也就都散了。或比喻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10)有板有眼:意思是指说话、做事很有条理;或指说话的样子、语气有模有样。 (11)科班出身: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资格。 (12)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13)天籁之音: 形容声音十分动听悦耳,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14)余音绕梁:歌唱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屋梁上回旋,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回味。 (15) 黄钟大吕: 黄钟: 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 大吕: 六种阴律的第四律。形容音乐或文辞庄严、正大、和谐和高妙

11、。 (16)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音乐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17)行云流水:比喻自然不拘执(多指文章、歌唱等)。 (18)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高超绝妙。 (19)惟妙惟肖:形容刻画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像。 (20)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说话时,在关键处加上精辟的话,使内容更加深刻而生动。 (21)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22)妙笔生花:比喻出众的写作才能。 (23)栩栩如生:栩栩:生动活泼的样子。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拓展拓展: 阳春白雪:指高雅的文学艺术。 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的笔力极为强劲。现比喻见解、议论、分析、刻画很深刻。 响遏行云:遏:阻止。指

12、声音直入高空,把浮动着的云彩都阻止了。形容歌声嘹亮有力,悦耳动听。 第八单元:第八单元: (1)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答客诮 (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3)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学界三魂 (4)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理解: (1)冷酷无情未必就是真正的好汉,疼爱孩子的怎么就不是大丈夫。 (2)“希望”的有误取决于实践。消极等待,绝无希望可言;努力争取,希望才能实现。 (3)只有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最宝贵的,它是支持民族独立、奋斗、进步的精神力量,只有中华民族的灵魂发扬起来,中国才能进步。 (4)“中国的脊梁”是指为了推动中国历史不断发展的优秀人物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生死存亡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的仁人志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六年级上册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