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湖北省武汉新洲区湖北省武汉新洲区 2022 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二)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二) 一、一、( (共共 9 9 分分, ,每小题每小题 3 3 分分) )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恰当的一组是( ) “仁”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在中国的 里,天下大同是一种信念,中国人不搞丛林 ,不在乎某些叫嚷着“实力外交”的国家的 ;我们的 ,让我们从心里厌恶新殖民主义。 A. 文明 思维 敲诈 文化 B.文化 思维 敲诈 文明 B. 文明 逻辑 讹诈 文化 D.文化 逻辑 讹诈 文明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长时间不断重复枯燥乏味的基础性练习,是培养兴
2、趣、使人逐渐变成内行的必由之路。 B. 龙阳湖公园的建设将满足周边居民休闲、游憩、跑步等活动,并极大提升城市风貌。 C.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 D. 今年“五一”假期首日,全国高速公路交通状况整体较好,未出现大面积拥堵的现象。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事实证明,中国人民有意愿、有决心为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促进人类团结友爱作出贡献,而且有能力、有热情继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B.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C
3、. 文字可以笼统地分为表意文字、表音文字两大类。汉字是表意文字,由象形图案发展而来;英文就属于表音文字,用很少的字符表示语言的读音。 D.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为典型的季节性吞吐型湖泊,春、夏季水量充沛,湖水漫滩。秋、冬水位降低,露出大片湖底。 二、二、( (共共 9 9 分分, ,每小题每小题 3 3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46 题。 让古籍里的文化走进生活 李勤余 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馆员把清朝文人、美食评论家袁枚的随园食单“翻译”成了一道道活色生香的菜肴,吸引了不少读者“追更”。 虽然袁枚对美食的研究广为人知,但公众对他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古籍的文字层面上。通过活灵活现的
4、复原,我们不仅能够亲眼看到古人的日常餐饮,亲自感受穿越时间的味道,还能深刻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民族是拥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国的软实力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古籍经典为载体的思想观念。通过对古籍的研究和阅读,传统文化得以代代流传。 不过,我们对传统的重视和研究,也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文字上。事实上,传统文化还有很多超出平面维度的物质载体,包括饮食、音乐、衣冠、建筑等。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越是生活化,越是能达到可亲可感的效果。如何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让古籍里蕴藏的灿烂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延续,正是当下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档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在“百花齐放”当
5、中脱颖而出,受到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热捧;如今各大景区里,身着汉服的“小哥哥”“小姐姐”越来越常见,有人形容“赏花季成了汉服出游季”;古典诗词也从文献与书本中走上荧屏,以生动新颖的方式走向大众,中国诗词大会等综艺节目的走红就极具代表性。 上述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一方面,它们印证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喜爱程度;另一方面,它们也提醒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应该和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化,尤其是传播媒介的更新换代紧密结合在一起。 从根本意义上说,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价值并不仅只在于专供学者研究,更在于供大众阅读学习,使大众获得精神滋养。严肃认真的古籍考订、补缀、研究当然是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要任务,
6、但无论是何种古籍,其本质意义必然还是在于阐释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达到使其在公众中普及的目的。 换言之,古籍的内容再精深、再博大,如果不能直达百姓的日常生活,就会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找到传统文化与公众之间的“融合点”,找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之魂”,让文化精神进入生活空间,才能最终形成精神共鸣。 当然,我们所要强调的“生活化”,绝非一味地通俗化和娱乐化,而是让诗词歌赋创作、传统民俗体验、多元互动交流等活动形成更多种类的体验,实现更深层次的延展。唯有如此,才能使古籍中的传统文化拥有更多受众,焕发出新的生机。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对随园食单被复原的菜肴吸引读者“追更”的原因,下列分析不正确
7、的一项是( ) A.随园食单上的菜肴被今人还原得活色生香。 B.通过古籍文字,许多人知道袁枚对美食有研究。 C.公众可以穿越时间,目睹古人的日常餐饮。 D.公众能深刻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5.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生活化”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了文字,饮食、音乐、衣冠、建筑等传统文化物质载体都可以走进日常生活。 B.人们应该多研究和关注古籍里蕴藏的灿烂文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延续。 C.虽然公众对传统文化兴趣浓厚,在弘扬传统文化时依然要与时俱进。 D.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本质应该是在公众中阐释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6.关于使古籍中的传统文化焕发生机的做法,下列不
8、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研究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要思考如何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 B.要找到传统文化与公众之间的“融合点”,让老百姓喜闻乐见。 C.要让活动尽可能地通俗化和娱乐化,直达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D.要能让受众形成更多种类的体验,实现更深层次的延展。 三、(共 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 7 题。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选自全唐书) 【注】严郑公:成都尹、剑南节度使严武(受封郑国公)。诗人赴严武家宴,大家同题赋诗。箨:笋壳。含箨,包有笋壳。翦:同“剪”。 7
9、.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半含箨”“出墙”写出了新竹破土而出的顽强生命力。 B. 在颔联中诗人借“晚”“凉”的特别感受暗示自己有远大抱负。 C. 颈联中的“娟娟净”“细细香”表明风雨过后,竹子更加清新。 D. 尾联可知诗人期待自己也能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有所作为。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 810 题。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复问范蠡,蠡曰“可矣”。乃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越自度亦未能灭吴,乃与吴平。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吴师败,越遂复栖吴
10、王于姑苏之山。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勾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今天以吴赐越,其越可逆天乎?且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勾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勾践怜之,乃使人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 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准,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注】平:讲和。执事:范蠡自称。不:同“否”。胙:祭
11、祀用的肉。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王已盟黄池 盟:缔约联合 B.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 成:讲和 C.吴士民罢弊 罢:停止 D.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 膝:用膝盖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 A.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 B.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 C.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 D.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 10.下列对
12、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王乘吴王去北部会合诸侯时,进攻吴国,吴国大败,吴国太子也被杀了。 B.吴王已经与诸侯订立盟约,便派人向越国求和,越王审时度势便答应了。 C.后来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国又战败,吴王立刻又向越王求和,越王马上拒绝。 D.越王后来不忍心杀死吴王,便许诺给他一个好的安置,吴王谢绝,而后自尽。 四、(6 分) 11. 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吴师败,越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 五、五、( (26 分分) )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 1213 小题。 保尔出院之后,起初就住在冬妮亚寄宿的布拉诺夫斯基家里。 他立刻试着吸引冬妮亚参加
13、社会活动。他邀请冬妮亚参加城里共青团的会议。冬妮亚同意了。但是,当她换完衣服走出房间的时候,保尔却紧咬着下嘴唇。她打扮得那样漂亮,那样别出心裁,保尔都没法带她到自己的伙伴们那里去了。 于是他们之间发生了第一次冲突。保尔问她,为什么要这样打扮,她生气了,说:“我从来就不喜欢跟别人一个样子;要是你不便带我去,我就不去好了。” 那天,在俱乐部里,大家都穿着褪色的旧衣服,唯独冬妮亚打扮得花枝招展。保尔看在眼里,觉得很不痛快。同志们都把她看做外人,她也觉察到了,就用轻蔑的、挑衅的目光看着大家。 货运码头的共青团书记潘克拉托夫,一个宽肩膀、穿粗帆布衬衣的装卸工,把保尔叫到一边,不客气地看了看他,又瞟了冬妮
14、亚一眼,问:“那位漂亮小姐是你带来的吗?” “是我。”保尔生硬地回答。 “哦”潘克拉托夫拖长声音说,“可是她那副打扮不像是咱们的人,倒像资产阶级小姐。怎么能让她进来?” 保尔的太阳穴怦怦地跳起来。 “她是我的朋友,我才带她来的。懂吗?她并不是咱们的对头,要说穿戴吗,确实是有点问题,不过,总不能单凭穿戴衡量人吧。什么人能带到这儿来,我也懂,用不着你来挑毛病,同志。” 他本来还想顶撞他两句,但是忍住了,因为他知道潘克拉托夫讲的实际上是大家的意见。这样一来,他一肚子气就都转移到冬妮亚身上去了。 “我早就跟她说了!干吗要出这个风头?”这天晚上他俩的友谊开始出现了裂痕。保尔怀着痛苦和惊讶的心情看到,那一
15、向似乎是很牢固的友谊在逐渐破裂。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2. 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 分) 13. 从选文看,保尔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4 分) 阅读文章完成题. 赵郡苏轼 刘江滨 封龙山上,一棵古树深深地吸引住了苏轼的目光,是他喜欢的槐树。 苏轼喜槐大抵是因其高大、雄壮、繁荫、坚实。友人在一旁见苏轼的目光久久在这槐树上流连,便请苏轼题字留念。苏轼欢喜不已,待友人笔墨伺候,早已胸有成竹,援笔立就,“槐龙交翠“四个行草大字喷薄而出,落笔“赵郡苏轼”,钤上篆体“子瞻”印章。 赵郡苏轼! 苏轼不是四川眉山人吗?为何自题“赵郡苏轼?又为何成了河北赵州人?原来,苏轼的祖籍是河北栾城,栾
16、城县长期为赵郡所辖。 宋哲宗元祐八年,“赵郡苏轼”来河北当官了,以两学士出知定州。这年,苏轼已是 57 岁。 由于承平日久,北疆无战事,定州军政腐败,纪律松弛,士兵骄惰。苏轼到任后,予以大力整治,严惩贪污,修缮营房,禁止喝酒赌博,待军中衣食稍微改善,又加紧操练,部队面貌焕然一新。 苏轼是一名官员, 更是一名文人, 还是一个可爱有趣的生活家, 他走到哪儿都仿佛携一缕春风,令荒草泛绿,柳芽吐翠,活色生香,机趣百生。 因了苏轼,我曾两度到定州寻寻觅觅。定州市南城门楼有些破旧,倒给人以一日入宋城之感。步入文庙,古树森森,一派蓊郁,有两棵槐树格外“显老”,相传是苏轼手植。树上贴着 2019 年做的标牌,
17、树龄为 925 年,倒推则为 1094 年,那年正是苏轼在定州任上。两树皆呈老态龙钟状,有多根柱子支撑,但依然和封龙山的古槐一样老树新枝,生机盎然。东侧的槐树树枝向两边伸展,如凤凰展翅,人喻之“舞凤”;西侧的槐树则挺拔高耸,如神龙游天,人喻之“神龙”。合之人谓“龙凤双槐”或“东坡双槐”。我的目光久久在双槐游弋,东坡虽然早已远去,而他种下的槐树仍然活着,并且还要长久地活下去。 定州至今保存着苏轼留下的雅石“雪浪石”。苏轼非常喜欢这块石头,写了一诗一铭,并记述了得石的经过。“据名胜志载,雪浪斋就在文庙的后边。苏轼在寓所的后花园偶然得到这一块奇石,如获至宝,黑色的石头,白色的纹路,颇像四川两位画家孙
18、位、孙知微画的石间奔流图。他又从曲阳托人运回一块白石,雕成芙蓉盆,专门盛放奇石,以水激其上,水珠飞溅,似雪花飞,似浪花卷,故名之雪浪石,连自己的书斋亦名之雪浪斋。 苏轼离开定州后,雪浪石就好似被遗弃的孩子,无人理会。元符年间,张芸臾知定州,重新将雪浪石置于盆中。一块雅石,历经千年能保存至今,没有淹没于荒野沟渠,完全得益于苏轼的魅力奇大,像张芸臾这样爱之敬之的忠粉太多,历代绵延不绝。 苏轼在定州忙忙碌碌,从他的奏议上可以看出,他整顿军政,恢复增修弓箭社,赈济灾民,修葺曲阳北岳庙;民间还传说他教农民种水稻,传唱秧歌,以纾解乏累。政务之余,他也四处游历,饱览北国风光。 他渐渐摆脱了朝政的纷扰, 淡化
19、了丧妻的伤痛, 有趣的灵魂在河北这块土地上安妥下来,赏石,酿酒,写诗,作赋,悠哉乐哉。苏轼就是这样一个旷达、豁达、通达的人,看得破,识得远,想得开,“此心安处是吾乡”“天涯何处无芳草”。每一个灾难降临时,他会像常人一样,痛苦沮丧,但他有超强的化解和转换的能力,挥一挥衣袖,抖去伤痛,满血复活,满眼看到的都是“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六个月后,苏轼离开定州,再次开启颠沛流离的漫漫长路。 如果把苏轼也比作一棵老槐树,那么河北栾城是树根,四川眉山是树干,所行止之处则形成树冠,郁郁乎,洋洋乎,枝柯交错,槐龙交翠,老而弥坚,日久弥新,巍巍然挺立在中华大地上。 赵郡苏轼,眉山苏轼,中国苏轼。 14. 读
20、段,说说本文标题“赵郡苏轼”的由来?(4 分) 15. 读段,文章为什么写“龙凤双槐”和“雪浪石”?请简要概括。(4 分) 16. 结合文章第段的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苏轼“旷达、豁达、通达”的具体表现。(6 分) 17.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所行止之处则形成树冠,郁郁乎,洋洋乎,枝柯交错,槐龙交翠,老而弥坚,日久弥新,巍巍然挺立在中华大地上”这句话的理解。(6 分) 六、根据要求完成六、根据要求完成 1819 题。(共题。(共 8 分)分) 高一新生报到第一天,校园再现家长潮:他们开着轿车送子女入学,替孩子背被褥,提书包,排队报到,办理住宿,购买餐票和生活用品.孩子们有的聚在一起谈笑风
21、生,有的躲在树阴下喝着饮料,有的围在池塘边观赏鱼戏荷叶.为此,学校组织开展了题为“我眼中的新生报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8、开学第一天,怎样才可以迅速适应新的校园环境,请你给高一学生提三条具体建议。(3 分) 19. 社会上针对此种开学现象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学生读书已经够辛苦了, 家长为孩子包办-一些事情可以理解。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此举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对此你怎么看?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100120 字)。(5 分) 七七(50 分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千里大堤,狂风巨浪未能移其毫厘,可谓牢不可破,它的牢固是因为内部结构的紧实;百年巨树,雷击山崩不能毁其生命,可谓
22、顽强不屈,它的顽强是因为内部质地的致密。物是这样,人亦如此,人的强大是因为自身内在过硬。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 600 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化名代替。 湖北省武汉新洲区湖北省武汉新洲区 2022 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二)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二) 一、一、( (共共 9 9 分分, ,每小题每小题 3 3 分分) )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恰当的一组是( D ) “仁”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在中国的 里,天下大同是一种信念,中国人不搞丛林 ,不在乎某些叫嚷
23、着“实力外交”的国家的 ;我们的 ,让我们从心里厌恶新殖民主义。 A. 文明 思维 敲诈 文化 B.文化 思维 敲诈 文明 B. 文明 逻辑 讹诈 文化 D.文化 逻辑 讹诈 文明 “讹诈”常指威胁恫吓,既可以用于人和人之间,也可以用于国家之间或集团之间,并多用于政治方面,而且行为是公开的。 “敲诈”只与勒索钱财有关,与单纯的军事、政治上的恐吓威胁无关。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有语病的一项是( B) A. 长时间不断重复枯燥乏味的基础性练习,是培养兴趣、使人逐渐变成内行的必由之路。 B. 龙阳湖公园的建设将满足周边居民休闲、游憩、跑步等活动,并极大提升城市风貌。 C.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升学、就业
24、、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 D. 今年“五一”假期首日,全国高速公路交通状况整体较好,未出现大面积拥堵的现象。 B 项主语和宾语不搭配。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不规范的一项是( D) A. 事实证明,中国人民有意愿、有决心为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促进人类团结友爱作出贡献,而且有能力、有热情继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B.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C. 文字可以笼统地分为表意文字、表音文字两大类。汉字是表意文字,由象形图案发展而来;英文就属于表音文字,用很少的字符表示
25、语言的读音。 D.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为典型的季节性吞吐型湖泊,春、夏季水量充沛,湖水漫滩。秋、冬水位降低,露出大片湖底。 第二个逗号改为句号,第一个句号改为分号。 二、二、( (共共 9 9 分分, ,每小题每小题 3 3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46 题。 让古籍里的文化走进生活 李勤余 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馆员把清朝文人、美食评论家袁枚的随园食单“翻译”成了一道道活色生香的菜肴,吸引了不少读者“追更”。 虽然袁枚对美食的研究广为人知,但公众对他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古籍的文字层面上。通过活灵活现的复原,我们不仅能够亲眼看到古人的日常餐饮,亲自感受穿越时间的味道,还能深刻地体
26、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民族是拥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国的软实力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古籍经典为载体的思想观念。通过对古籍的研究和阅读,传统文化得以代代流传。 不过,我们对传统的重视和研究,也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文字上。事实上,传统文化还有很多超出平面维度的物质载体,包括饮食、音乐、衣冠、建筑等。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越是生活化,越是能达到可亲可感的效果。如何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让古籍里蕴藏的灿烂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延续,正是当下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档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在“百花齐放”当中脱颖而出,受到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热捧;如今各大景区里,身着汉服的“小哥哥”“
27、小姐姐”越来越常见,有人形容“赏花季成了汉服出游季”;古典诗词也从文献与书本中走上荧屏,以生动新颖的方式走向大众,中国诗词大会等综艺节目的走红就极具代表性。 上述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一方面,它们印证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喜爱程度;另一方面,它们也提醒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应该和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化,尤其是传播媒介的更新换代紧密结合在一起。 从根本意义上说,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价值并不仅只在于专供学者研究,更在于供大众阅读学习,使大众获得精神滋养。严肃认真的古籍考订、补缀、研究当然是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要 任务,但无论是何种古籍,其本质意义必然还是在于阐释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达到使其在公
28、众中普及的目的。 换言之,古籍的内容再精深、再博大,如果不能直达百姓的日常生活,就会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找到传统文化与公众之间的“融合点”,找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之魂”,让文化精神进入生活空间,才能最终形成精神共鸣。 当然,我们所要强调的“生活化”,绝非一味地通俗化和娱乐化,而是让诗词歌赋创作、传统民俗体验、多元互动交流等活动形成更多种类的体验,实现更深层次的延展。唯有如此,才能使古籍中的传统文化拥有更多受众,焕发出新的生机。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对随园食单被复原的菜肴吸引读者“追更”的原因,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随园食单上的菜肴被今人还原得活色生香。 B.通过古籍文
29、字,许多人知道袁枚对美食有研究。 C.公众可以穿越时间,目睹古人的日常餐饮。 D.公众能深刻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5.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生活化”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除了文字,饮食、音乐、衣冠、建筑等传统文化物质载体都可以走进日常生活。 B.人们应该多研究和关注古籍里蕴藏的灿烂文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延续。 C.虽然公众对传统文化兴趣浓厚,在弘扬传统文化时依然要与时俱进。 D.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本质应该是在公众中阐释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6.关于使古籍中的传统文化焕发生机的做法,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 A.研究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要思考如何进一步拓展应
30、用场景。 B.要找到传统文化与公众之间的“融合点”,让老百姓喜闻乐见。 C.要让活动尽可能地通俗化和娱乐化,直达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D.要能让受众形成更多种类的体验,实现更深层次的延展。 三、(共 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 7 题。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选自全唐书) 【注】严郑公:成都尹、剑南节度使严武(受封郑国公)。诗人赴严武家宴,大家同题赋诗。箨:笋壳。含箨,包有笋壳。翦:同“剪”。 7.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首联“半含
31、箨”“出墙”写出了新竹破土而出的顽强生命力。 B. 在颔联中诗人借“晚”“凉”的特别感受暗示自己有远大抱负。 C. 颈联中的“娟娟净”“细细香”表明风雨过后,竹子更加清新。 D. 尾联可知诗人期待自己也能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有所作为。 颔联中诗人借竹影投在书册上,酒樽变凉,写竹的茂盛、浓密,不能体现诗人的远大抱负。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 810 题。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复问范蠡,蠡曰“可矣”。乃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越自度亦未能灭吴,乃与吴平。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吴师败
32、,越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勾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今天以吴赐越,其越可逆天乎?且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勾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勾践怜之,乃使人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 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准,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注】平:讲和。执事:范蠡自称。不:同“
33、否”。胙:祭祀用的肉。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吴王已盟黄池 盟:缔约联合 B.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 成:讲和 C.吴士民罢弊 罢:停止 D.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 膝:用膝盖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 A.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 B.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 C.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 D.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
34、百里 10.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越王乘吴王去北部会合诸侯时,进攻吴国,吴国大败,吴国太子也被杀了。 B.吴王已经与诸侯订立盟约,便派人向越国求和,越王审时度势便答应了。 C.后来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国又战败,吴王立刻又向越王求和,越王马上拒绝。 D.越王后来不忍心杀死吴王,便许诺给他一个好的安置,吴王谢绝,而后自尽。 四、(6 分) 11. 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吴师败,越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 (“师”、“遂”“复”、“栖”、各 1 分,整体语意正确 2 分) 参考译文: 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
35、全部跟随吴王赴会了,唯独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郡。勾践又问范蠡是否可以进攻吴国,范蠡说:“可以了。”于是攻打吴国。吴国军队大败, 越国还杀死吴国的太子。 吴王已经在黄池与诸侯订立盟约, 就派人带上厚礼请求与越国求和,越王估计自己也不能灭亡吴国,就与吴国讲和了。 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国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之战中死亡,所以越国大败了吴军,越国就又把吴王围困在姑苏山上。吴王派公孙雄脱去上衣露出胳膊跪着向前行。请求勾践讲和。勾践不忍心,想答应吴王。范蠡说:“今天是上天把吴国赐给越国,越国难道可以违背天命吗?再说君王谋划伐吴已 22 年了,一旦放弃,行吗?”勾践说:“我想听从您的解
36、建议,但我不忍心他的使者。”范蠡就鸣鼓进军,说:“君王已经把政务委托给我了,吴国使者赶快离去,否则就要对不起你了”吴国使者伤心地哭着走了,勾践怜悯他,就派人对吴王说:“我安置您到甬东!统治一百家。”吴王推辞说:“我已经老了,不能侍奉您了!”说完便自杀身亡。 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就出兵向北渡过黄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周元王派人赏赐祭祀肉给勾践,称他为“伯”。勾践离开徐州,渡过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 五、五、( (26 分分) ) 阅读下
37、列名著选段,完成 1213 小题。 保尔出院之后,起初就住在冬妮亚寄宿的布拉诺夫斯基家里。 他立刻试着吸引冬妮亚参加社会活动。他邀请冬妮亚参加城里共青团的会议。冬妮亚同意了。但是,当她换完衣服走出房间的时候,保尔却紧咬着下嘴唇。她打扮得那样漂亮,那样别出心裁,保尔都没法带她到自己的伙伴们那里去了。 于是他们之间发生了第一次冲突。保尔问她,为什么要这样打扮,她生气了,说:“我从来就不喜欢跟别人一个样子;要是你不便带我去,我就不去好了。” 那天,在俱乐部里,大家都穿着褪色的旧衣服,唯独冬妮亚打扮得花枝招展。保尔看在眼里,觉得很不痛快。同志们都把她看做外人,她也觉察到了,就用轻蔑的、挑衅的目光看着大
38、家。 货运码头的共青团书记潘克拉托夫,一个宽肩膀、穿粗帆布衬衣的装卸工,把保尔叫到一边,不客气地看了看他,又瞟了冬妮亚一眼,问:“那位漂亮小姐是你带来的吗?” “是我。”保尔生硬地回答。 “哦”潘克拉托夫拖长声音说,“可是她那副打扮不像是咱们的人,倒像资产阶级小姐。怎么能让她进来?” 保尔的太阳穴怦怦地跳起来。 “她是我的朋友,我才带她来的。懂吗?她并不是咱们的对头,要说穿戴吗,确实是有点问题,不过,总不能单凭穿戴衡量人吧。什么人能带到这儿来,我也懂,用不着你来挑毛病,同志。” 他本来还想顶撞他两句,但是忍住了,因为他知道潘克拉托夫讲的实际上是大家的意见。这样一来,他一肚子气就都转移到冬妮亚身
39、上去了。 “我早就跟她说了!干吗要出这个风头?”这天晚上他俩的友谊开始出现了裂痕。保尔怀着痛苦和惊讶的心情看到,那一向似乎是很牢固的友谊在逐渐破裂。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2. 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 分) 保尔和冬妮娅因思想变化而产生了严重的隔阂(或:不同的人生观) 13. 从选文看,保尔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4 分) 保尔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冷静坚决的革命态度。 阅读文章完成题. 赵郡苏轼 刘江滨 封龙山上,一棵古树深深地吸引住了苏轼的目光,是他喜欢的槐树。 苏轼喜槐大抵是因其高大、雄壮、繁荫、坚实。友人在一旁见苏轼的目光久久在这槐树上流连,便请苏轼题字留念。苏轼欢喜不已
40、,待友人笔墨伺候,早已胸有成竹,援笔立就,“槐龙交翠“四个行草大字喷薄而出,落笔“赵郡苏轼”,钤上篆体“子瞻”印章。 赵郡苏轼! 苏轼不是四川眉山人吗?为何自题“赵郡苏轼?又为何成了河北赵州人?原来,苏轼的祖籍是河北栾城,栾城县长期为赵郡所辖。 宋哲宗元祐八年,“赵郡苏轼”来河北当官了,以两学士出知定州。这年,苏轼已是 57 岁。 由于承平日久,北疆无战事,定州军政腐败,纪律松弛,士兵骄惰。苏轼到任后,予以大力整治,严惩贪污,修缮营房,禁止喝酒赌博,待军中衣食稍微改善,又加紧操练,部队面貌焕然一新。 苏轼是一名官员, 更是一名文人, 还是一个可爱有趣的生活家, 他走到哪儿都仿佛携一缕春风,令荒
41、草泛绿,柳芽吐翠,活色生香,机趣百生。 因了苏轼,我曾两度到定州寻寻觅觅。定州市南城门楼有些破旧,倒给人以一日入宋城之感。步入文庙,古树森森,一派蓊郁,有两棵槐树格外“显老”,相传是苏轼手植。树上贴着 2019 年做的标牌,树龄为 925 年,倒推则为 1094 年,那年正是苏轼在定州任上。两树皆呈老态龙钟状,有多根柱子支撑,但依然和封龙山的古槐一样老树新枝,生机盎然。东侧的槐树树枝向两边伸展,如凤凰展翅,人喻之“舞凤”;西侧的槐树则挺拔高耸,如神龙游天,人喻之“神龙”。合之人谓“龙凤双槐”或“东坡双槐”。我的目光久久在双槐游弋,东坡虽然早已远去,而他种下的槐树仍然活着,并且还要长久地活下去。
42、 定州至今保存着苏轼留下的雅石“雪浪石”。苏轼非常喜欢这块石头,写了一诗一铭,并记述了得石的经过。“据名胜志载,雪浪斋就在文庙的后边。苏轼在寓所的后花园偶然得到这一块奇石,如获至宝,黑色的石头,白色的纹路,颇像四川两位画家孙位、孙知微画的石间奔流图。他又从曲阳托人运回一块白石,雕成芙蓉盆,专门盛放奇石,以水激其上,水珠飞溅,似雪花飞,似浪花卷,故名之雪浪石,连自己的书斋亦名之雪浪斋。 苏轼离开定州后,雪浪石就好似被遗弃的孩子,无人理会。元符年间,张芸臾知定州,重新将雪浪石置于盆中。一块雅石,历经千年能保存至今,没有淹没于荒野沟渠,完全得益于苏轼的魅力奇大,像张芸臾这样爱之敬之的忠粉太多,历代绵
43、延不绝。 苏轼在定州忙忙碌碌,从他的奏议上可以看出,他整顿军政,恢复增修弓箭社,赈济灾民,修葺曲阳北岳庙;民间还传说他教农民种水稻,传唱秧歌,以纾解乏累。政务之余,他也四处游历,饱览北国风光。 他渐渐摆脱了朝政的纷扰, 淡化了丧妻的伤痛, 有趣的灵魂在河北这块土地上安妥下来,赏石,酿酒,写诗,作赋,悠哉乐哉。苏轼就是这样一个旷达、豁达、通达的人,看得破,识得远,想得开,“此心安处是吾乡”“天涯何处无芳草”。每一个灾难降临时,他会像常人一样,痛苦沮丧,但他有超强的化解和转换的能力,挥一挥衣袖,抖去伤痛,满血复活,满眼看到的都是“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六个月后,苏轼离开定州,再次开启颠沛流离
44、的漫漫长路。 如果把苏轼也比作一棵老槐树,那么河北栾城是树根,四川眉山是树干,所行止之处则形成树冠,郁郁乎,洋洋乎,枝柯交错,槐龙交翠,老而弥坚,日久弥新,巍巍然挺立在中华大地上。 赵郡苏轼,眉山苏轼,中国苏轼。 14. 读段,说说本文标题“赵郡苏轼”的由来?(4 分) 参考答案: (1)苏轼为封龙山的一棵古槐树题字留念时,落笔为“赵郡苏轼”。(3 分) (2)苏轼的祖籍是河北赵郡的栾城。(3 分) 15. 读段,文章为什么写“龙凤双槐”和“雪浪石”?请简要概括。(4 分) 参考答案: “龙凤双槐”是苏轼手植,“雪浪石”是苏轼偶得的一块奇石,他曾经为这块石头写了一诗一铭。(2分)它们历经千年,
45、仍然风采不减,表现了苏轼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或表现了后世人们对他的敬爱/喜爱。)(2 分) 16. 结合文章第段的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苏轼“旷达、豁达、通达”的具体表现。(6 分) 参考答案: 面对朝政的纷扰、丧妻的伤痛,苏轼有超强的化解痛苦沮丧的能力,他迅速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整顿军务、关爱百姓,让定州的面貌焕然一新;政务之余,也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生趣,富有诗情画意。(一点 2 分,共 6 分。) 17.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所行止之处则形成树冠,郁郁乎,洋洋乎,枝柯交错,槐龙交翠,老而弥坚,日久弥新,巍巍然挺立在中华大地上”这句话的理解。(6 分) 参考答案: (1)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但
46、他所到之处,都能给当地的生活带来生机,令其焕然一新。(3 分) (2)苏轼以旷达的胸襟面对人生的灾难和苦痛,他的这种积极的处世态度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景仰与赞美。(3 分) 六、根据要求完成六、根据要求完成 1819 题。(共题。(共 8 分)分) 高一新生报到第一天,校园再现家长潮:他们开着轿车送子女入学,替孩子背被褥,提书包,排队报到,办理住宿,购买餐票和生活用品.孩子们有的聚在一起谈笑风生,有的躲在树阴下喝着饮料,有的围在池塘边观赏鱼戏荷叶.为此,学校组织开展了题为“我眼中的新生报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8、开学第一天,怎样才可以迅速适应新的校园环境,请你给高一学生
47、提三条具体建议。(3 分) 示例:查看校园平面图,熟悉不同区域; 主动结交新朋友,生活上互相帮助; 快速记住班上的各位老师,有问题可以寻求老师帮助。 19. 社会上针对此种开学现象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学生读书已经够辛苦了, 家长为孩子包办-一些事情可以理解。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此举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对此你怎么看?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100120 字)。(5 分) 示例:我认为家长不应该为孩子包办过多。对家长而言,学会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这才是爱孩子的正确方式。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对孩子而言,如果父母凡事都为孩子包办,心甘情愿做他们的奴隶,孩子们就会长期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的厚爱。 面对父母的辛勤付出, 渐渐地会视若无睹,毫无愧疚之意,毫无感恩之心。 七七(50 分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千里大堤,狂风巨浪未能移其毫厘,可谓牢不可破,它的牢固是因为内部结构的紧实;百年巨树,雷击山崩不能毁其生命,可谓顽强不屈,它的顽强是因为内部质地的致密。物是这样,人亦如此,人的强大是因为自身内在过硬。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 600 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化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