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5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有*** 文档编号:214448 上传时间:2022-05-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5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5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5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5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潍坊市山东省潍坊市 2022 届高三届高三 5 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 分分) (一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本题共 5 小题,小题,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意境之美,并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部精华所在。王昌龄出塞(其一),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它的后面两句,把豪情直截了当地抒发出来了。意境艺术最忌直接抒发,一旦直接抒发出来,把话说明了,意境就消解了,或者转化为另一种境界了。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另一种艺术境界,至今我国的诗学还没有给它一个命名,使之成为一种范畴,它不以意境的含蓄隽永、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为特点,它的特点不是意境式的温情,而是激情,其想象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关键在于其直接抒发的情感与理性拉开了距离,17 世纪的诗话家将之总结为无理而妙。 中国诗中直接抒发的杰作也比比皆是。但是,直接抒发容易流于直白、也就是流于议论。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其多少有点抽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类似议论的诗句都是命中注定流于抽象的,如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又如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等。我国古典诗话曾经把这个问题提到理论上来总结,最早是清代贺我在载酒园诗话卷一中说:诗又有以无理而妙者,

3、如李益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可以理求乎?然自是为语。至如义山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李商隐瑶池),则又无理之理,要进一层。总之诗不可执一而论。这里说的无理而妙,理是与人情对立的,与一般的物理、事理之理有根本的不同,主要是与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 明代钟惺、谭元春读奉益江南词中的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以为其好处是荒唐之想,写怨情却真切,翻得奇,又是至理,就隐约提出了理论上的情与理的关系:于情真切 ,乃为 至理 ,但又是荒唐 之想; 无理而妙 ,超越通常的理,才是妙语,结论是无理之理。从一方面来看,是荒唐的,是无理的;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有理的,不但有理,而且是

4、妙理,很生动。关键是这里的理是唐诗的理,和宋人诗话所谓理不是一回事。宋人的理是抽象教条之理,而这里的理是人情,和一般的理性不同。它不是直接的理,而是一种间接的理。间接是通过一种什么东西达到理的呢?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此诗只作得一个信字要知此不是悔嫁瞿唐贾,也不是悔不嫁弄潮儿,是恨朝朝误妾期耳。意为不是真正要嫁给船夫,而是表达一个恨字,恨什么呢?无信,就是没有一个准确的期限, 造成了 朝朝误妾期 。 这就是说, 这里讲的并不完全是 理 , 而是一种 情 。从情来说,这个恨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这不是通常的理,可以说是情理。其境界不是一般的意境,而是情理境。 (摘编自孙绍振意境的“情景交融”和直

5、接抒情的“无理而妙”) 材料二: 清代词论家贺裳总结前人创作经验,提出了无理而妙的理论。贺裳而后,对无理而妙的论述很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这些论述多囿于典型范例的罗列与介绍,缺乏从理论的高度俯瞰其审美内蕴,仍然局限于贺裳所论及的中国古典诗词范围。事实上,无理而妙概括了一个较为普遍的文艺美学规律、它既见诸诗词,也存在于小说、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部类。 文学艺术的情感逻辑是 无理而妙 的摇篮。 情感是审美心理的重要特征, 它贯穿于文学活动之中。文学不仅再现现实,而且也表现主体情感。有时,作家要表现出典型环境中情感,这种情感,密度大,浓重而强烈,常取反常的形式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创作主体要遵循情

6、感逻辑,就不得不违反生活逻辑。形神兼备固然是好,但二者若不可得兼,则弃形似而取神似,虽无理却有情。在接受主体一方,由于情感逻辑压倒了生活逻辑,感情的满足压倒了对无理的排斥,从而与创作主体和文学作品形成一种默契。贺裳论无理而妙时所举二例,看似无情情更切,看似无理实有理,深刻地揭示了闺中少妇情到深处人孤独,由爱而生恨的内心情感世界。又如窦娥冤中写窦娥遭冤受刑,死前发下三桩誓愿:盛夏大雪,血酒白练,干旱三年,果然应验;牡丹亭中杜丽娘因梦而死,又因爱情感召死而复生;卡夫卡的变形记写人变成大甲虫,等等,都是无理而妙的典型例子。 无理并不是胡编乱造,它是基于生活真实,并加以想象虚构而成的。透过它表层的无理

7、性,往往可以发现它蕴含着深层的更为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无理 就是有理,无理比有理更为合理,无理而妙 是艺术创造的极致,艺术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摘编自周然毅“无理而妙”新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作品中直接抒情是其大忌。 B.“无理而妙”的“理”,并不是一般的物理或生活中的事理、哲理,而是与人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 C.唐诗的“理”不同于宋诗的“理”,前者的“理”是人情的“理”,后者的“理”则是抽象教条之理。 D.“无理而妙”作为一种文艺美学规律, 普遍地存在于各种艺

8、术部类之中, 但后人论述的范围较局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拉开直接抒发的情感与理性的距离,抒情就不会变成直白抽象的议论,并能产生“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B.贺裳说“诗不可执一而论”,意即诗歌没有一成不变的解释,可以因时因人而有不同,即所谓“诗无达诂”。 C.在古典诗词情、景、理三者的关系上,情与景的交融是形成意境的关键,情理相融有助于形成“情理境”。 D.“无理而妙”是一种艺术极致, 愈无理愈妙, 因此, 艺术家可以违背生活逻辑进行大胆的想象虚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无理而妙”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9、 B.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C.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 D.古人亦不废议论,但不着色相耳。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或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 分) 5.请结合材料,以窦娥冤或变形记为例,简要分析其“无理而妙”的原理。(6 分) (二二)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4 小题小题 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立 碑 (朱顺社) 王家滩的王圣老汉骑着自行车,在县城跑了三道街,问了五次路,拐了八道弯,傍晚时分,才找到县自然资源局周英汉局长的家门。 王老汉想批一块地。他批地不是自己用,而是想为死去的村支书吴亮亮立一座碑。吴亮亮是县里的下派干部, 任王

10、家滩村支书三年多, 在一次防风治沙的会战中, 突然倒在工地上走时不到四十岁。 王老汉敲敲门,里面没人应。他原地转一圈,在门前的台阶上坐下来。他知道当局长工作忙,下班晚很正常,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嘞! 要说批地,本该是村干部们办的事儿,可这些年轻人没耐性,到自然资源局找两趟,被建设用地股长一番道理顶回家,从此打了退堂鼓。王老汉了解情况后,主动把这事儿担起来。他知道自然资源局里人多,有话不好讲,就直接找到周局长家里来。他就不信,把立碑的理由讲明了,周局长会不同意。难道这件歌功扬善、顺乎民意的好事儿也办不成? 哼,俺王老汉年轻时也当过村干部嘞!什么世面没见过?等俺把地批下来,让后生们也知道啥叫宝刀不老!

11、 夕阳西沉,余晖尽落。王老汉既困又乏,上下眼皮直打架。 老乡醒醒,这样会着凉的。 俺没睡。王老汉揉揉眼,面前站着一位中等身材、齐耳短发,三十七八岁的女人,手里提着一个装满蔬菜的塑料袋。 您找谁? 俺找周局长,王老汉见女人拿钥匙开门,心想,这位一定是周局长太太,便问,周局长他还没回来? 老乡,您是哪个村的,有啥事儿? 俺是王家滩的,找他有紧要的事儿。 王家滩的?哦,快进屋说吧。 王老汉将半袋花生从自行车上拿下来,提到屋里放在门角的凳子上。客厅面积不大,陈设简陋,一对沙发样式老旧。墙角摆放着一些测量器材和图标。王老汉见了心想,当局长的居住条件也不咋样,还不如俺农村人住的大瓦房宽敞! 您来家里千万不

12、要带东西!女人将一杯热茶放在王老汉面前,关切地问,王家滩的乡亲们都好吧? 好,好,你到过我们村?王老汉心里暖暖的。 没有,你们村是有名的小康村嘛!女人转过话头,老人家,您有啥事儿,慢慢说。 这个王老汉见女人举止大方,心想,这位局长太太一定是个说话算数吹风管用的人,便试探着说,其实对你说和对周局长说都一样:俺想批一块地。 批地干啥?女人一愣。 王家滩村民想为故去的支书、县里下派干部吴亮亮立座碑。 为啥给他立碑呢?女人摇摇头说,老人家,立碑这事不是随便可以做的,也不是寻常人能有立碑资格的。 吴支书可不是平常人,他的事迹登过大报纸嘞!说到吴支书,王老汉的话就滔滔不绝,吴支书在王家滩村任职三年多来,带

13、领群众修路打井、植树造林,多方筹款建起了幼儿园、养老院。过去村民们赶集上会行走不便,现在进城一路畅通;过去村民们吃不上新鲜蔬菜,现在种植了蔬菜大棚;过去村里孩子上学不便、老人养老无门,现在不用出村就能解决。他办的好事儿数都数不完。王家滩村民脱贫了,致富了,奔小康了,可是他却早早走了,俺全村人都怀念他啊! 吴亮亮是个好同志!女人深深点头,叹息一声。 所以,王家滩的村民合计着,要给吴支书立座碑。王老汉动情地说,为批地的事儿,村干部们跑乡政府,跑自然资源局,可是他们都说占用耕地不能办。俺琢磨着,这件事儿必须由局长亲自批才行,于是就来找周局长,求他网开一面 真难为您了,这么大年龄了,还让您跑这么远路。

14、 不不吴支书为了王家滩村奔小康,把命都搭上了,俺跑点路算啥?只要能办成这件事儿,让俺步行出国都成嘞! 您老先别急,大老远来了,不能让您饿着肚子说话,我给您做饭去。 不用不用,批地的事儿不解决,吃饭也不香。王老汉拦住对方说,俺看你有主见,说话肯定灵,求你一定帮忙把这事儿办成! 老人家,您的心情,乡亲们的心情我都理解。女人耐心解释说,可是您知道,节约用地关乎民生大计。现在,随着经济建设的需要,耕地在一年年减少。目前,王家滩村人均耕地已不足一亩,超过了用地红线。因此,必须从严把关,保证使用土地的更加合理性。 俺立碑是弘扬正气,按老话说是扬善积德的好事儿,咋能不合理呢?王老汉竭力为自己辩解。 吴亮亮同

15、志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任村支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分内的事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吴支书不怕苦累勇挑重担,清正廉洁为民办事儿。他捐款办学,救助孤寡老人村民心里有杆秤,立碑是对他最好的纪念,立碑是要他名声长存嘞!王老汉把学到的名词都用上了。 可是,我们不能为死去人的名,不顾活着人的命吧! 你这叫啥话?王老汉听了压不住火气,如果故去的是你亲人,你还能这么说吗? 我,我女人眼含泪水,说不出话来。 你说得不错,土地是俺农民的命根子。王老汉眼含泪花说,可凡事都有个特殊,吴支书为王家滩村做了那么多就这么走了,俺们放不下他嘞!今天俺是带着全村人的心愿来的,你却说出这么不近人情的话,早知道这样,俺悔不该

16、来求你 老人家,你听我说女人话语哽咽。 啥也别说了,俺地不批了。王老汉气冲冲边走边说,俺回去拆房子,把房子拆光也要为吴支书腾个地方! 站住!女人擦一把眼泪说,房子是自己的,地皮是国家的,我照样有权阻止你。 权是管活人的,死人的事儿你别管。 对吴亮亮的事,我同样有这个权,女人泣不成声,因为我是他的妻子 啥啥?王老汉心头一震,立在那里久久未语。 (有删改)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写女人朴素的装扮、并不宽敞的客厅、简陋的陈设,表现出她和丈夫吴亮亮廉洁奉公的本色。 B王老汉毛遂自荐、充满自信,源于其对事由有正义性质的确认,也和年轻时当过村干部经历有关。

17、C“立碑”这个故事反映了当代现实生活,立碑的请求体现王家滩人们对驻村干部无私奉献的感恩。 D小说通过塑造主人公王老汉的形象,旨在批评那些不顾国家政策、不以大局为重的基层干部。 7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王老汉到周局长家里批地立碑不成,暗线是吴亮亮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而牺牲;明暗线交织,拓展了小说的广度和深度。 B“夕阳西沉,余晖尽落”,照应了开头周局长家的偏僻难寻,也营造出苍凉凝重的氛围,和小说的底色协调相应;同时还暗示了王老汉此行必然无果。 C小说在塑造人物时综合运用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使他们互相映衬,

18、赋予小说丰富的内涵。 D小说语言亦庄亦谐,既有典雅、凝练的叙写,也使用了大量朴实无华的口语,赋予人物鲜明的个性之外,也使庄重、伤感的话题有了人间烟火的温情。 8在小说叙事中,故意延迟故事发展的进展,拖延读者到达结尾的时间,这种手法被称为“延宕法”。本文在结尾处才明确了“女人”是吴亮亮妻子的身份,就运用了延宕法。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效果。(4 分) 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作品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总书记这一指示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小题,20 分)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文本一: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皆谥忠,即欣然慕之。曰: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时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 祥兴二年二月,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20、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帝求南人有才者甚急,王积翁荐之。天祥曰: 国亡,吾分一死耳。倘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积翁欲令宋官谢昌言等十人请释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寝。帝知其不可屈,议将释之,天祥曰:愿赐一死!帝犹未忍,左右力赞从其请,遂诏杀之。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史

21、臣曰: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文天祥奉两孱主,兵败身执,而从容伏锧,可不谓之仁哉!许有壬曰:文天祥万变不渝,事固不可以成败论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一百九、宋史卷四百十八) 文本二: 文丞相甫冠奉廷对,即极口论国家大计。未几元兵渡江,又上书乞斩嬖近之主迁幸议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气盖天下矣。自是而断断焉,殚力竭谋,扶颠持危,以兴复为己任。虽险阻艰难,百挫千折,有进而无退,不幸国亡身执,而大义愈明。盖公志正而才广,识远而器闲,浩然之气以为之主,而卒之其志弗遂者,盖以天命去宋也。虽天命去宋,而天理在公,必不可已。故宋亡其臣之杀身成仁者不少。论者必以公为称首公。 (杨士奇重修

22、文丞相祠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 B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 C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 D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南人,指原南宋境内的各族人。元朝统治者把全国人分成四等,南人属最下等。 B黄冠,黄色冠帽,多为道士戴用,文中指做道士,文天祥以此为借口是希望逃出营。 C赞,常用作议论史事的文体,附于史传后以

23、阐发议论,文中是史官对文天祥的评价。 D伏锧,古代施刑时罪犯裸身俯伏于砧上,故称“伏锧”。也泛指被处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张弘范认为,文天祥在南宋王朝灭亡的时候已经尽到忠孝之心了,如果效忠元人,也能得到高官厚禄,但文天祥坚决地拒绝了。 B文天祥在被元人囚禁期间,元人敬重文天祥的忠义精神和为政才华,始终对他很恭敬,而且想尽一切办法劝他投降归附。 C留梦炎反对释放文天祥,他认为一旦文天祥回到江南再起义兵,会使他们陷入尴尬的境地。元主虽不忍心,但最终还是杀了文天祥。 D文天祥虽然抗元最终失败,但因为他能舍生取义,从容赴死,充分体现了儒家“仁”的精神境界

24、,对此两个文本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4 分) (2)而卒之其志弗遂者,盖以天命去宋也。(4 分) 14两个文本都评价了文天祥以身许国的行为,请分别概括其主要观点。(3 分) (二二)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2 小题,小题,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弥牟镇驿舍小酌 陆游 邮亭草草置盘盂,买果煎蔬便有余。 自许白云终醉死,不论黄纸有除书。 角巾垫雨蝉声外,细葛含风日落初。 行遍天涯身尚健,却嫌陶令爱吾庐。 【注】角巾,有棱角的头巾,为古代隐士冠饰。

25、陶潜读山海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草草”与“有余”相映成趣,人在旅途,杯盘草草,但买果煎蔬,小酌有余。 B.“除书”指任命官员的文书,颔联流露出诗人对前途的绝望,醉死有日,授官无期。 C.诗人借“角巾垫雨”这一细节表达了慕贤之意,同时也表现了吟赏风雨的幽怀雅致。 D.颈联描写驿舍所见所闻,蝉鸣日落,富有情致,既点出时令,也为下文抒怀作铺垫 16.诗歌尾联化用陶诗,有什么好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两句体现了敌军来势汹汹

26、、守城将士雄姿英发。 (2)逍遥游中,斥鴳不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3) 曹植曾慨叹“天地无终极, 人命若朝霜”, 在苏轼的 赤壁赋 中“_, _”两句表达了相近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小题。 2022 年初, 改编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的电视剧 人世间 火 了, 好评不断, _。在春节期间作者梁晓声做客学习强国,与读者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对于人世间的创作初衷, 他想让 八零后 至 零零后 的年轻一代知道爷爷辈们是怎样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 _。他认为改革开放不是嘉年

27、华,工人阶级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时代重压,改革开放的车轮从他们缓缓弯下的脊背上驶过,所以说工人阶级是无上光荣的,也是经历过时代阵痛的。 人世间通过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通过人物、时代成长,体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梁晓声认为时代变迁不是断层,( ) 正如原著封面所题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遵循着光字片周姓人家的命运轨迹,在五十年_的时代进程中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人民史诗,作品展现了一代代中国人对 时代好人奋斗 的价值追求, 呈现了 中国故事 中的_,以及最中国的情感表达和广泛的文化认同、集体共

28、识。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高潮迭起 筚路蓝缕 新旧嬗变 市井气息 B跌宕起伏 砥砺前行 沧海桑田 家长里短 C高潮迭起 砥砺前行 沧海桑田 家长里短 D跌宕起伏 筚路蓝缕 新旧嬗变 市井气息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新的一代也是父母的孩子,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 B而是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新的一代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他们也是父母的孩子。 C新的一代也是父母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 D而是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新的一代也是父母的孩子,

29、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世间通过对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成长、时代变迁中展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B人世间通过对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成长、时代变迁中体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C人世间通过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时代变迁中展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D人世间通过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

30、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时代变迁中体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二二)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本题共 2 小题,小题,11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祝融号着陆火星以来,环绕器一直在承担着数据中继的角色并表现出优良的性能。对于环绕器而言,承担好中继通讯的角色必须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 。环绕器要始终保持在中继轨道,才能使 。为此,它在运行过程中,进行了多次轨道维持,确保稳定运行在中继通讯轨道。二是 。环绕器携带了 2 个太阳电池阵,同时通过优化调整器上的设备工作模式,成功应对光照不足带来的能源问题,保障持续能源供应。 今年

31、9 月中旬至 10 月下旬,环绕器将迎来日凌现象的考验,在此期间,火星、地球将运行至太阳的两侧,三者近乎处于一条直线。受夹在中间的太阳的电磁辐射干扰,环绕器与地球的通讯将中断约 50 天,届时祝融号也将转入安全模式,暂停探测工作。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22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 表达简洁流畅, 不超过 65 个字。(5 分) 四、作文(四、作文(60 分)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迅速中说,有些人只追求表

32、面上的快速,把本未结束的事草草了结,其结果是一件本需做一次的事,却不得不回头重复多次。 鲁迅先生在补白(三)一文中论及战斗时谈到,即使慢,纵令落后,驰而不息,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2022 年 4 月,面对新冠疫情多点爆发的局面,中国政府果断提出,抗疫工作应以快制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 B “而是与人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错 2. C A.“拉开直接抒发的情感与理性的距离,抒情就不

33、会变成直白抽象的议论,并能产生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说法绝对。B.“意即诗歌没有一成不变的解释”错,“诗不可执一而”,说的是欣赏和评价诗歌的角度有不同。D.“愈无理愈妙”“艺术家可以违背生活逻辑进行大胆的想象虚构”曲解文意。 3. D “无理而妙”观点指的是“弃形似而取神似,虽无理却有情”“透过它表层的无理性,往往可以发现它蕴含着深层的更为合理性”。D.“不着色相”指议论写得含蓄,与本文强调无理却有请的“无理而妙”观点不符。 4. (1)首先从贺裳论及的中国古典诗词“无理而妙”的理论引入,指出作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美学规律,这一理论也存在于其它艺术部类。(2)接着亮明观点,指出文学艺术的情感逻辑是“

34、无理而妙”的摇篮,并进行理论阐释,再列举典型例子进行分析。(3)总结指出“无理而妙” 是艺术创造的极致。 5. (1)从“理”的角度看,窦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皆应验,这是不符合事态常规与天然定理的。(2)从“情”的角度看,这三桩誓愿反映了窦娥的巨大冤屈,她以这种方式自证清白,昭告世人,又是符合情感逻辑的。(3)从艺术创作角度看,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超越了现实的真实,反而增强了作品批判现实的力量,达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6.D 对主人公和主旨理解均有偏差。本文的主人公应该是以吴亮亮、周英汉为代表的一心为民、艰苦朴素、深明大义的基层干部形象和以王老汉为代表的新时

35、期农民形象,主旨是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讴歌、对新时代价值取向的弘扬。 7.B “营造出苍凉凝重的氛围,和小说的底色协调相应”错误,由文章内容可知,这篇小说的底色应该是凝重却积极的,因此“苍凉”不是小说的底色;“同时还暗示了王老汉此行必然无果”过度解读了文本,文章中“夕阳西沉,余晖尽落。王老汉既困又乏,上下眼皮直打架”可知,此处环境描写交代了时间,营造了伤感凝重的氛围,并没有对后文情节有暗示作用。 8(4 分)延宕手法减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小说中多次出现马上揭晓“女人”就是周局长兼吴亮亮妻子的身份,但随即又拉开了读者和结局的距离。延宕手法使周局长和吴亮亮的人物形象更加立

36、体和丰满。 在延宕中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吴亮亮的无私奉献、一心为公,周局长的不忘初心、深明大义。延宕手法能够产生一种持久而强大的吸引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小说波澜丛生。(答出两点即可) 9(6 分)通过塑造干群形象为时代画像。小说塑造了以吴亮亮、周局长为代表的基层干部形象,塑造了以王老汉为代表新时期村民形象,这些形象富有新时代的个性。通过扶贫攻坚、乡村振兴、保护耕地等社会背景为时代立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人物思想品质为时代明德。干部不忘初心,廉洁奉公、心系民生、深明大义;群众脱贫感恩、真诚质朴,彰显了时代的价值取向。(每点 2 分) 10D 11.C 此处为文天祥的遗书,后人用“衣带

37、中赞”指精忠报国的遗书。 12.B .并非始终恭敬。 13(1)“死后如果不置身在他们中间享受祭祀,就不是大丈夫。”二十岁考中进士,在集英殿考策问。(4 分,没、举、对策各 1 分,大意 1 分。) (2)而最终理想没有实现,大概是因为天命不佑护大宋的原因。(4 分,卒、遂、以各 1 分,大意 1 分。) 14(1)文本一赞美文天祥志向坚定,忠心耿耿,不可用成败结果评价他。(1 分)(2)文本二赞美文天祥为国竭忠尽智,百折不回;在南宋杀身成仁的忠臣中,文天祥是当之无愧的第一。(2 分)(意思对即可。) 15B “颔联流露出诗人对前途的绝望,醉死有日,授官无期”错误。“除书”,就是授予官职的文书

38、,比如诏令。“黄纸除书”,即指皇帝特下旨意,授予官职的文书。黄纸除书是封建士大夫的一种期望了,代表发展仕途的美好遐想。“不论”表明诗人看淡了这些,不再为授官仕途困惑了。此选项表述属于“于文无据”或“绝对化”。 16 (1)含蓄地抒发诗人的刚毅健朗之气,表明自己与陶潜的不同选择; (2)丰富诗歌内容情感,明知世事难为,陶令选择归隐田园而自己选择行追天涯;(3)承接颈联隐士之典,使诗意连贯,态度鲜明情感深厚。(每点 2 分) 17.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 不过数仞而下 翱翔蓬蒿之间 .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18A 高潮迭起:比喻事物高度发展不断增高阶段。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

39、,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本处是说人世间好评不断,不断出现新的高潮,所以选用“高潮迭起”。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砥砺前行:经历磨炼,克服困难,往前进步的意思。本处是说伴随着改革开放,爷爷辈们创业的艰辛,所以选用“筚路蓝缕”。新旧嬗变:新旧更替。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巨大,主要是变化久远。这里面是说时代的进程,说明是新代替旧,所以选用“新旧嬗变”。市井气息:呈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和百姓的生活画卷,具有浓郁的生活味道。家长里短:指家庭日常生活琐事。这里指作品呈现出的当时百姓的生活习俗,所以选用“市井气息”。 19D 20A 21中继轨道维持的问题通讯保持畅通能源持续供应的问题 22示例:今年 9 月中旬至 10 月下旬,因为环绕器受“日凌现象”的影响,与地球通讯将中断,所以“祝融号”会转入安全模式,暂停探测工作。 23.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