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一语文期末考前知识点复习:散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上传人:狼**** 文档编号:211620 上传时间:2022-04-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8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一语文期末考前知识点复习:散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22年高一语文期末考前知识点复习:散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22年高一语文期末考前知识点复习:散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22年高一语文期末考前知识点复习:散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22年高一语文期末考前知识点复习:散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高一期末知识点复习高一期末知识点复习:散文知识点复习散文知识点复习+专项练习专项练习 一、一、知识点汇总知识点汇总 各类散文的特点各类散文的特点 1 1、叙事散文:、叙事散文: 所记之事一般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叙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构,因而更加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2 2、写景散文:、写景散文: 抓住景物特征(即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区别,既有形状、色彩等外在的方面,又有气质、神韵等内在的方面)绘形状物。大都

2、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景中融注作者的思想感情。 3 3、咏物散文:、咏物散文: 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某个事物来表明某种意愿,抒发某种感情。咏物类散文蕴义含蓄,因而对文中的一字一句都要认真揣摩体会,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 4 4、哲理散文:、哲理散文: 带有人生感悟性质,这类作品从一点入手,入题较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感唱,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个体感受。 5 5、写人散文:、写人散文: 记人散文以记述作者所熟悉的人物为主,通过记叙与人物有关的事迹来表现人物,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情感、看法、意向等。它可

3、以记一个人,记一个人的一生,一段生命历程,一个侧面,一个细节,一个生活场景。也可以记一组人物,一群人物。 散文的表达技巧散文的表达技巧 1 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1 1)叙述的方式:)叙述的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2 2)描写种类:)描写种类: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3 3)描写技法:)描写技法: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绘形绘声绘色等。 (4 4)抒情方式:)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

4、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以乐写哀、以哀写乐等。 2 2、表现方法常用术语:、表现方法常用术语: (1)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 的概念、思想或感清。其特征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2)衬托: 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3)对比: 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

5、没有主次之分。 (4)渲染: 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5)想象: 它是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有两种,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曾体验过的事物的形象,叫再造想象;人们根据已有的形象和体验,设想出自己没有直接见过的形象,叫创造想象。 (7)联想: 它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关的事物或事理的活动。联想一般有下列几种形式: 相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另外事物的一种联想。 相似联想,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特点(或外形相似,或精神相似

6、)而产生的一种联想。 相反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之相反的事物的联想。 因果联想,是由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产生的联想。 篇章结构技巧常用术语:篇章结构技巧常用术语: (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3)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4)过渡照应:承上启下,前后呼应。 (5)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6)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抒发感情表达见解。 (7)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 (8)欲扬先抑:先贬抑,后褒扬。 (9)虚实结合:有实写,有虚写。 (10)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先作出

7、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11)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加深或者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时间预作暗示。作用是前后(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密,中心更加突出。 (12)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或者人物命运急切期待,从而引起下文。此外,还有起承转合,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层层深入,详略得当,情节起伏,构思精巧,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抒,匠心独运,浑然天成,结构严谨,思维严密等。 语言特点常用术语:语言特点常用术语: (1)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2)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3)体物入微:描写细致入微、刻

8、画细致生动。 (4)行云流水:语言自然流畅。 (5)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6)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7)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 (8)含蓄蕴藉: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9)整散结合:既匀称整齐,又错综变化。 另有清新,平淡,淡雅,华丽,明快,含蓄,蕴藉,委婉,含而不露,简笔勾勒,穷形尽相,诗情画意,富有哲理,情韵悠长,耐人咀嚼,引人回味等。 一、一、专题练习专题练习 (1)文学类文本阅读 深巷里的老墙 梁衡 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

9、书。 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泥瓦匠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 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

10、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 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

11、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 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 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 我修这房子时专门为了它开了一扇西窗, 为了能最佳取景,还不厌其烦地改窗框、配窗帘。但突然有一天西边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挡了个严严实实。” 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

12、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

13、,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唏嘘不已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14、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泥瓦匠断没有想到”说明他们在砌墙之初并未想到墙在风雨的侵蚀下,会产生艺术的美感,同时也引出了后文的叙写。 B.作者将风雨比作刀、将岁月喻为锥,并运用了“铲”“刻”等动词,写出它们对墙的“雕琢”,让墙具有了立体的美感。 C.在作者看来,美需要发现,如夕阳晚照中的老墙就美得让人心颤;美也需要保护,如立在窗前的新房就破坏了老墙之美。 D.作者善于选取典型物象,“红土墙”“背瓦”“绿苔”“灿烂的花”等物象让被人遗弃的土墙矮房也具有了独特的美感。 2.作者为什么会认为“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3.文章结尾处的“唏噓不已”,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

15、文,简要分析。 (2 2)阅读下文)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完成问题 谁是最可怜的人谁是最可怜的人 刘再复 想想中国历史的沧桑起落,看到一些大人物的升降浮沉,便冒出一个问题自问自答。问的是:“谁是最可怜的人?”答的是:“孔夫子。” 被权势者抬的时候、捧的时候已经“可怜得很”,更不用说被打、被骂、被声讨的时候。 一九八八年,我应瑞典文学院的邀请,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做了一次题为“传统和中国当代文学”的讲座,就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倒霉的是孔夫子。因为拿他作文化革命运动的靶子,就把他判定为“孔家店”总头目,吃人文化的总代表,让他承担数千年中国文化负面的全部罪恶。在当时的文化改革者的笔下,中国的专制、压迫、奴役

16、,中国人奴性、兽性、羊性、家畜性,中国国民的世故、圆滑、虚伪、势利、自大,中国妇女的裹小脚,中国男人的抽鸦片,等等黑暗,全都推到孔夫子头上,那些年月,他老人家真被狠狠地泼了一身脏水。 仅着眼于“五四”,说孔夫子是“最倒霉的人”恐怕没有错,但是如果着眼于整个 20 世纪乃至今天,则应当用一个更准确的概念,这就是“最可怜的人”。我所定义“最可怜的人”,是任意被揉捏的人。更具体地说,是被任意宰割、任意定性、任意编排、任意驱使的人。不错,最可怜的人并非被打倒、被打败的人,而是像面团一样被任意揉捏的人。不幸,我们的孔夫子正是这样的人。可怜这位“先师”,一会儿被捧杀,一会儿被扼杀,一会儿被追杀。揉来捏去,

17、翻手为神,覆手为妖。时而是圣人,时而是罪人;时而是真君子,时而是“巧伪人”;时而是文曲星,时而是“落水狗”;时而是“王者师”,时而是“丧家犬”。 孔夫子的角色被一再揉捏、一再变形之后,其“功能”也变幻无穷。鲁迅点破的功能是“敲门砖”,权力之门,功名之门,豪门,侯门,宫廷门,都可以敲进去。不读孔子的书,怎可进身举人进士状元宰相?但鲁迅看到的是孔子当圣人时的功能,未见到他倒霉而被定为罪人时的功能。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他从“至圣先师”变成“反面教员”,其功能也是反面的。先前要当进士得靠他,现在要当战士也得靠他,谁把孔子批得最狠,谁才是最坚定忠诚的革命战士。这回与五四不同,五四时只是一群知识分子写写

18、文章,这次批孔则是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动用了整个强大的国家机器,不仅口诛笔伐,还给他踩上亿万只脚。 文革后期,孔夫子被打到了谷底,真正是被批倒批臭了。没想到三十年后,孔夫子又是一条好汉,孔老二又变成了孔老大和孔老爷子。他再次成为“摩登圣人”(鲁迅语)。这一回,孔夫子是真摩登摩登 , 他被现代技术、现代手段所揉捏。电台、电视台、电脑网络,从里到外,轰轰烈烈。古代的手段也没闲着,立庙、烧香、拜祭全都汹涌而至。这次重新摩登,差不多又是把孔子当面团,不同的是二十年前那一回把他踩下了地,这回则是捧上了天。揉捏时面团里放了不少发酵剂,于是格外膨胀,孔老先生成了“万物皆备于我”的大肚至饱先师。 孔子被揉

19、捏,首先是权势者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或捧或压或打或拉,但大众与知识人也有责任。什么是大众?大众就是今天需要你的时候,把你捧为偶像,不需要你的时候,则把你踩在脚下。一切均以现时利益为转移。崇尚苏格拉底的是他们,处死苏格拉底的也是他们。既然以利益为准则,那么对于孔夫子,或供奉,或消费;或叩头,或玩玩,或做敲门砖,或做万金油,或立孔庙与关帝庙并列,或办孔氏牛肉店与妓院同街,全都无关紧要,有用就好。而大众中的精英,一部分知识人,对孔子并无诚心,名为追随孔子,实则追求功名。 鲁迅说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是利用即“吃教”。对孔子也是食欲大于敬意。都是用口,讲孔子和吃孔子界线常常分不清楚。总之,孔子虽然重新摩登

20、起来,却仍然很可怜:八十年前五四运动时,他被视为“吃人”文化的总代表,现在变成“被吃”文化的总代表。 说了这么多,不是说孔子有问题,而是说对待孔子有问题。孔子确实是个巨大的思想存在,确实是人类社会的重大精神坐标,确实值得我们充分尊重、敬重。但是,二十世纪以来,问题恰恰出在不是真尊敬、真敬重,或者说,恰恰是不给孔子应有的尊严。不管是对待孔子还是对待其他大思想家,第一态度应当是尊重,然后才去理解。在此前提下,再进入思想体系的内里,把握其深层内涵,这样倒可以还原一个可敬的孔子形象。 但愿孔夫子在二十一世纪的命运会好一些。 4.第段中加点词“摩登”在文中的意思 5.下列对第段理解分析错误错误的一项是(

21、 )。 A. 紧承前文,解释孔夫子为何被作者看作是“最可怜的人”。 B. 承接上文孔夫子的“得势”,引出下文孔夫子的“失势”。 C. “更不用说”四个字,表明了两个分句之间意思的递进。 D. “抬”“捧”“打”“骂”,生动地写出孔夫子被揉捏的状态。 6.简析第段画线部分的表达效果。 7.联系全文,分析第段的作用。 8.结合上文,具体阐释最后一段作者的“愿望”。 (3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风歌 甫跃辉 我家后院边,有好多片竹林,其中一片竹林边上,有一棵高大的苦楝树。那枝桠,几乎要探到小路对面的王家的屋顶。春天里大风吹,吹得竹林呜呜呜响,竹林俯仰,枯叶满天

22、飞。这不像是春天来了,倒像是冬天回来了。但细细一看,纷飞的干枯竹叶里,夹杂着一些小小的紫色花朵,旋转着,细碎的星子般,铺满整个后院。 后院起初是泥地,后来变成水泥地。几年以后,水泥地开裂,裂口处长出牛筋草和葎草。杂草疯长,我们到后院少了。又过些时候,水泥地荡然无存,又回复了泥地不知道如此反复了多少次院子变化着,正如大风吹动季节的变动。 变动得厉害的,又何止我家这小小的后院? 和我家后院隔一条村道的,是王家的院子。竹林和苦楝树都是他家的。 这一年,王家的大儿子结婚了,分家后,搬出去另过。过两年,王家的小儿子结婚了。王家小儿子虽比我大十多岁,但经常和我在一块儿玩要。猛地听说他要结婚了,总觉得什么变

23、了。王家哥哥结婚那晚,他家的客人陆陆续续走完了, 我仍然待在他家院子里, 抬头看得到苦楝树后很大的月亮。 风吹得彤云飞驰,遮住月亮又露出月亮。后来,他们注意到我了,王家哥哥带着新娘,一齐走到院子里,问我怎么还不回家。 我是怎么说的?现在全然忘记了。只记得,当时莫名地有些不合。我隐约意识到,他从此要变成大人了,不会再到后院找我玩要了。 那个春天,我更注意那些飘飞的苦楝花了。风一阵一阵吹,苦楝花旋转着,也一定飘到了他家的院子里。生长在同一棵树上的花,此时,正飞向不同的院子。 王家院子背阴,大清早的,王家爷爷到我家后院烤太阳。我在他身边玩要,他和我说过些什么话,自然也是早忘记了。不久后,王家爷爷过世

24、。王家奶奶病病歪歪,却在丈夫死后活过好多个春秋。 两年后,王家添了个男孩。 从我家后院望去,王家的院墙快塌了,大风一吹,竹梢扫到他家屋顶,偶尔有瓦片噼里啪啦往下掉,砸在院子里,啪啪作响。听说王家已经和远方的亲戚谈妥,将房子和地基一块儿卖了,他们在村外另寻地基,盖了所新房子,全家搬出去住了。 没住多久新房,王家奶奶过世了。 一直听说,王家亲戚在旧城工作多年,退休后要回来盖房的。说了好多年,总不见人回来。忽然的,王家亲戚就回来了,拆房不说,还要砍树。 这一年,我已经工作了。恰逢我回家过年,年后没几天,他们动手了。按照节气,春天已然来临,但苦楝树还没开花呢。忙碌的人们,不会等一棵树开花。 我看到,苦

25、楝树被砍倒了。枝桠一根一根断在路边,那些还来不及开的花,不知道能开到什么地方。竹林也整片被砍掉了,枯枝败叶填满旁边的小水沟。 王家亲威要盖的新房,是钢筋混凝土的。新房就快盖好时,盖房的男主人病倒了。 一年后,我再次回到老家时,见到的是一幢新的小楼,一道新的院墙。我随爸妈去串门,看到堂屋供 桌上放着相框,相框里的男人很陌生。男人的妻子,看我朝屋里看,忍不住又要哭出来的样子。 老太太有两个孙子,在院子里打闹。院子的地面是光滑的水泥地。许多年前,王家小儿子结婚那晚,我脚下所踩的应该是泥地吧?我竟想不起来了。 我抬起头看。又是一年春天了,大风吹动,漫天彤云飞驰。 这小小院子里这么多年的变化,是我曾经设

26、想得到的么?这院子的主人,想到过这些么?生死尚且未卜,又怎能言及共他?时间忧如一场大风吹得人间万物凌乱不堪,又让它们循着各自的轨道前行。“我”初看置身于骤风之外,其实置身在另一场骤风之中。一场又一场骤风,将我们从此刻吹向未来。我们是如此的身不由己,如此地“不能念长久”。“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有删改) 9.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写春日里大风吹过,吹动物候的变化,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片凄美的景象,为下文的叙事抒情做了铺垫。 B.文章按时间顺序写“我”旁观了王家院子的变迁,见证了里面上演的生死离分,而“我”也在“大风”的吹拂下长大

27、成人。 C.末段引用徐志摩的诗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说明每个人都会遭遇“大风”,只是“大风”从哪里吹来还充满未知。 D.文章语言质朴,却极富表现力,把无形的风刻画得具体可感,并从中发现和揭示出了生命存在的普遍真相,引人深思。 10.请结合全文,理解末段中“我初看置身于骤风之外,其实置身在另一场骤风之中”的含意。 11.文中三次写到苦楝花,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茜纱窗下(节选) 王安忆 有些对象经过使用,沾了人气,便有了魂灵,活了。中学时,曾去过一个同学家,这家中只一母一女,相依度日。沿了木扶梯上楼,忽就进去了,只一间房,极小,却干净整齐地安

28、置了一堂红木家具。那堂红木家具一点不显得奢华,甚至也不是殷实,而是有了依靠。寡净里,有了些热乎气。 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什物,其实常常不以为是什物,而好像是贴身的一部分,有些水乳交融的意思。这样的用物总共有三件,一件是一张小圆桌。桌面并不很小,但比较矮,配有四把小椅子。年幼时,还上不了桌,我就在这张桌上吃饭。后来大了些,家中来了客人,大人上桌,小孩子另开一桌,就在这桌上。夏日里,晚饭开在小院里,用的也是这张桌子。它,以及椅子的高度,正适合小孩子。而且,它相当结实,很经得住小孩子摧残,虽然并不是什么好木料。它是我童年的伙伴,许多游戏是在上面做的:涂画,剪贴, 搭积木,过娃娃家。有一日下午,家中来了一

29、个客人,和我妈妈说话,我就坐在这张桌子旁一边玩,一边大声唱歌。后来玩累了,也唱累了,想离开,不知怎么,却站不起身,我就只得继续玩和唱歌,几乎唱哑了嗓子。等到客人告辞,才被妈妈从椅子上解放出来。原来椅背套进了我的大棉袄和毛衣之间,将我夹住了。因为处境尴尬,所以记忆格外清楚。记得客人是一个亲戚,上门大约是带些求告的意思,妈妈则是拒辞的态度。但求与拒全是在暗中,就听他们互叹苦经。妈妈指着我说,她比大的会吃。那亲戚则说,某某比她会吃。某某是他家的小孩子,比我小得多。那是在一九六年的饥馑日子里。 第二件是一个五斗橱。大概记得是分为两半,左半是抽屉,右半是一扇橱门。这具五斗橱于我而言最亲密的接触,是橱上立

30、着的一面镜子。白日里,父母上班,姐姐上学,保姆在厨房洗衣烧饭,房间里只剩我自己,我就拖过椅子,踩上去。只见前边镜子里面,伸出一张额发很厚的脸。这张脸总使我感到陌生,不满意,想到它竟是自己的脸,便感失望。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我都对自己的形象不满意,这使我变得抑郁。多年以后,在亲戚家,又看见这具橱柜,我惊异极了,它那么矮小,何至于要踩上椅子才可够到?我甚至需要弯下身子,才能够从镜子里照见自己的脸。脸是模糊不清的,镜面已布上一层云翳。 第三件是由一张白木桌子和一具樟木箱组合而成的。它可供我们小孩子自如地爬上桌子,舀水喝,擅自拿取篮里的粽子什么的。有一晚,我和姐姐去儿童剧院看话剧白雪公主,天热口渴,回

31、到家中,忙不迭地爬上樟木箱,从冷水缸里舀水喝。冷水缸里的水是用烧饭锅烧的,所以水里有一股米饭味儿,我到现在还记得。就是这个爬,使我们与这些器物有了痛痒相关的肌肤之亲。这些器物的表面都那么光滑、油亮,全是被我们的手、脚、膝头磨出来的。 我们家有一具红木装饰柜,两头沉,左右各一个空柜,一格小抽屉,中间是一具玻璃橱,底下两格大抽屉。这是母亲从出售旧物资的商场里买来的。母亲只花了四十块钱,便买得了。这笔钱对于我们当时的家庭财政,还有,这具玻璃橱对于我们极其逼仄的住房,都显得奢侈了。后来,有过几次,父亲提出不要它,母亲都不同意。记得有一次,她说了一句,意思是,这是我们家仅有的一点情趣。于是,在我们大小两

32、间拥挤着床、橱柜、桌椅,还有老少三代人中间,便跻身而存着这么一个“情趣”。在这具橱柜里,陈列着母亲从国外带来的一些漂亮的小东西:北欧的铁皮壶、木头人,日本的细瓷油灯、绢制的艺伎,从美国芝加哥的高塔上买来的玻璃风铃,一口包金座钟,斯拉夫民族英雄像。橱顶上是一具苏俄写实风格的普希金全身坐式铜像。这具装饰橱毫无奢靡之气,而是简朴和天真的风格,但包含着开放的生活。我的妈妈,就是那个在炮火连天的战争时期, 也要给战士的枪筒里插上几株野花的人。 在天天要为衣食发愁的日子里,她会用一包从抽屉角落里搜出的硬币,带我们去吃冰激凌。她总是有着一点奢心,在任何生存压力之下,都保持不灭。到了晚年,我们孩子陆续离家,分

33、门立户,家里的空间大了,经济也宽裕了,而她却多病,无心亦无力于情趣的消遣。这具橱内,玻璃与什物都蒙上了灰尘,这真是令人痛楚。它原先那种,挟裹在热蓬蓬的烟火气中的活泼面貌,从此沉寂下来。 (摘编自空间在时间里流淌) 1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红木家具不显奢华,不显殷实,是相依度日的母女的依靠,使寡净的生活里有了热乎气,为下文描写“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什物”奠定了温馨、清雅的感情基调。 B.文章叙写了小圆桌的功用,突出了“我”与小圆桌的密切关系;叙写客人向母亲求告,再现了当年生活的困窘,在对比中突出了“我”的童年生活的富足与无忧无虑。 C.母亲执意留着那具显得奢侈

34、的玻璃橱,在它里面陈列从国外带来的铁皮壶、细瓷油灯、英雄像等漂亮的小东西,表现了母亲对开放的、富有情趣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D.母亲的“奢心”表现为在天天为衣食发愁的日子里,也会带孩子们去“吃冰激凌”,就是说在生存重压之下,不妥协、不屈服,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13.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四段中,用“水乳交融”表明“自己”与什物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采用总-分式结构,先说“这样的用物总共有三件”,再依次叙写,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B.文章用第一人称叙事,围绕几件什物详细叙写“自己”的生活经历的同时,又细致表现了“自己”独特的心理活动与生活感受

35、,叙事抒情个性化,文章充满生活气息。 C.文章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如“脸是模糊不清的,镜面已布上一层云翳”,既补充说明前文“照见自己的脸”,又表明家具已经陈旧,寄寓着时光流逝的沧桑感。 D.作者善于从生活琐事中发掘出耐人寻味的意蕴,如写爬樟木箱“有了痛痒相关的肌肤之亲”,“痛痒相关”“ 肌肤之亲”细致入微地揭示了小姐妹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 14.如何理解“这真是令人痛楚”?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5.作家王安忆擅长捕捉意蕴丰富的意象,营造叙述空间,使结构承载起她对生命的思考与关怀。请结合这句话,简要分析本文写“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三件什物的用意。 (5 5)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江南风华 潘

36、明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段记载,道出了上古江南先民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自给自足、随遇而安、没有饥馑之患的江南,培育了先民随性自在的习性,由此奠定了追求“我欲乘风归去”般心灵自由与解放的江南文化风俗与精神性格的基石。 被称为开创了古代诗歌现实主义新风、与诗经楚辞鼎足而立的乐府民歌,用“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北朝民歌敕勒歌)歌咏北国壮丽的风光,而歌到江南,则用“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南朝民歌西洲曲)来道尽江南人的闲愁心殇。前者境界开阔明朗豪爽,渗透着“铁肩担道义

37、”的中华政治伦理文化的基因,后者则一唱三叹细腻真挚,映射出 超越实用理性的“月明人倚楼”般审美自由的诗性特质。上林繁花的锦绣江南自此蕴育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江南诗性文化。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这是南朝齐诗人谢朓歌咏江南时的开篇之句。此时的江南,芳草萋萋,烟雨迷离,“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时时透着落花依草、娟然自媚的文学之美。然而这是整个民族用剧烈痛苦的冲突震荡换来的。衣冠南渡注唤醒了江南沉迷于自给自足与美丽富饶的觉醒意识,开启了从“好勇轻死”的野蛮到“向善尚文”的文明、从“自然趣味”的本能到“精致生动”的自由审美精神的升级程序。世说新语记载了魏晋几代士族阶层种种性格特征,如

38、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追求,以及种种嗜好,展示“魏晋清谈”风貌和士人风骨,反映出当时的江南已经处处呈现出“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 唐代的气度和宋代的典雅,是现代人追忆往昔时心向往之的。而造就这两者的,离不开逸笔草草、斜晖脉脉的江南。江南, 有多少诗人词者白衣胜雪轻吟漫步于此,拨草拾花遍寻诗兴?唐宋的江南笙歌悠扬,月光如水。此时的江南,是多情满溢的笔墨素笺里的江南,是低吟浅唱平仄潜徊里的江南,是从唐诗宋词中款款而来的江南。仕途坎坷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六十七岁时回首青年时漫游江南、旅居苏杭时的情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词作忆江南。彩霞满天、白浪碧波、叠彩风灵、水墨写意的江南,不正是梦里水乡的江南

39、吗?若是抽离唐诗宋词中江南的因子,唐诗宋词就会黯然失色,味同嚼蜡。江南文化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把其中的人们化为承载诗性精神的主体,比如那些遗民、流人、山人和学人。一生在政治上屡受排挤倾轧的苏东坡,在“不自由的生存”中来到江南,并成为被江南文化所化之人,在江南获得了生命的蓬勃和宽宏,终于使其从积郁难舒走向了旷达盈实。“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他,实现了运用诗性智慧机能在烦恼人生中开拓出审美一脉,把个体经验中的苦痛与创伤转化为澄澈的生命之流,实现了整个人生的超脱,使一代大家真正擎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烟火人间的江南,用潋滟水光和空蒙山色,用三尺红尘和一方净土, 稀释

40、和涤荡着生命中的焦虑悲凉。 送走了以金陵为中心的南朝文化、以杭州为中心的南宋文化后,江南开始了以苏州为中心的明清文化的第三座高峰的登攀之路。繁花似锦的江南却在此时承载了更多的故国之思和遗民之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在嘉靖三年发出这样的人生沉浮之慨和历史兴衰之感时,他可能不会看透他所尽忠的大明王朝仅在一百二十年后便“都付笑谈中”了。明清易代之际,江南士大夫的抵抗非常强烈,死节者众多,同时也出现了如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一大批笃守“忠节”的遗民,他们组成的文人圈子成为当时最有辐射力的舆论场,使江南成为文化集散地,许多新的观念和想法在这里萌生,

41、向四方传播开去,同时又吸引各地的思想资源流向这里。 中国五千年铁与火的历史告诉我们,苦难能够摧残生命,更能催生热情。若被以审美自由为生命精神最高理想的江南诗性情调长期浸润和滋养过,则面临的苦难越大,激发出的生命热情就越大。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是新时代的江南。幽静透明和清丽纯洁的江南气质,正蓬勃焕发着蕴含千年哲思的全新生命力。奋勇争先的新时代面貌下,更多的生命个体寻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平常心,更多生活于斯的文人墨客才能临窗听雪,饱蘸雄浑丰厚的气魄;才能月下看花,挥就秀丽 飘逸的风骨,将那些值得为之自豪的岁月遗珍,浓缩成独特的江南风华,构筑成华夏和人类的共同记忆。 在华夏民

42、族的生息区域,江南一直是一片神奇而充满魔力的土地。新时代的江南将更是万里乡愁和人性灵明的现代栖所。 (有删改) 注衣冠南渡:西晋末,晋元帝避乱渡江,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大批缙绅、士大夫随之南下。 1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史记记载,写出了上古江南先民自给自足、随遇而安的生活方式,也为江南精神性格的形成提供历史依据。 B.文中世说新语所写的魏晋士族阶层不同性格特征和人生追求,是衣冠南渡后江南呈现出的觉醒意识的真实写照。 C.作者叙写了苏东坡在政治上遭受排挤融入江南后,在诗性文化的滋养下,实现了人生的超脱,表达了对其人生态度的推崇。 D.文章结尾处展现

43、了“烟波画船、临窗听雪、月下看花”的诗意画面,揭示了江南风华所蕴含的新时代内涵,升华了主旨。 1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与荷塘月色都引用了西洲曲的句子,前者表现江南人的闲愁心殇,后者意在表现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对精神慰藉的追寻。 B.作者将北方民歌的明朗豪爽和江南民歌的细腻真挚的风格进行对比, 反衬出江南所拥有的与众不同的诗性特质。 C.文章视角独特,情理融合。选取民歌、诗词、文化名人入文,承载着作者深厚的文化情怀,体现了作者对江南风华的理解和思考。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行文,脉络清晰,层次鲜明,既有对不同时代历史文化现象的思考,又有对现实的观照和对未来的展望

44、。 18.本文语言典雅优美,请结合全文赏析。 19.文中说“若被以审美自由为生命精神最高理想的江南诗性情调长期浸润和滋养过,则面临的苦难越大,激发出的生命热情就越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6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南陌复东阡 王安忆 几乎是一整个九十年代,我都是在忧患中度过。母亲多病,一年里总有一度住在医院。病房在新建大楼的高层,可算得上那一片街区的制高点。走廊上有一扇侧窗,望出去是一片旧式弄堂的连绵屋瓦,夕阳的光里面,飞翔着黑色的斑点,是回家的鸽群。许多时间,是对着这扇窗过去。心里有一种伤痛,不知是被谁伤着了,分明是来自于无边无际的不可

45、抗力。于是,又为这暂时的相守感到安宁。身在其中的城市就是这样,被自己的生活覆盖着,无论怎样拉开了距离,站在制高点,其实看来看去看到的,还是自己的内心。它的外部的光华,总有一些熟腻的庸俗气,还有一些戚容,这都是生活洇染的。 到目前为止,我居住时间最久的地方是从小长大,城市中心区的一条弄堂。这条弄堂自我记事起,便拆除一面墙,与相邻的杂弄打通,杂弄又通向杂弄,我的小学校也分散间杂于这片纵横交错的弄堂内。我完全无法画出一幅准确的地图,而现在一个只不过住了几天的地区的方位与交通我反而经纬清楚。我至今也无法搞明白这些弄堂是如何交织一起, 彼此间是什么关系。 在我们小学校的某一个天井里,推开后门,忽然间静下

46、来,一条鹅卵石路面在了眼前。这里有一股陡然的寂寞,其实也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间隙。我们的成长奇怪地与所居住地方的建筑格局唇齿相依。拉开时间的距离,我只看得见自己像只虫子样,在水泥砖瓦的阡陌里徘徊,有一种盲目,令人心悸。 并不是说,这城市没有受光的一面。当然是有,灯的光甚至比自然的更为流丽。可它到底是轻盈的,不大容易沉淀,而一经沉淀,就成了垢。我依然不明白这街区复杂的比邻关系。有一回,我表姐带我去她朋友家,这朋友家是在我另一家表亲的楼下,而这朋友的朋友,其中有一个竟然是与我同校的女生。这些楼房蜂巢般的格子里,不知住着多少你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不知哪一天,有一个会与你的命运撞到一起。就这样,你在这些巢

47、穴间的沟壑里走来走去,等待着传奇忽然间开头,不知觉中,就走入了青春期。 由于是这样错踪不可遁迹的街道与房屋,邂逅和失之交臂以同样的概率发生,我就老是觉着,在这水泥硬壳子里面,神秘地隐匿着既定的路线,它最终决定了谁与谁走在一起。现在,新型的建筑和道路改造已经拆散了这个街区,这城市的格式已与我们的经验背离。有一日我无意间闯入一条旧弄,它夹在摩天楼玻璃幕墙的夹缝里,只剩残余的一截。我茫然四顾不知身在何处,只得向迎面走来的老者问路。那老者正在沉思默想中,被我陡地一唤,惊起道:魂灵吓出哉!口音里带了些周遭地区的乡俚,是这城市的正传,将“魂”发出“活”的音。我也被他惊起了,弄内的杂音以及气味贴地而起,向我

48、围拢过来,忽然间热泪盈眶,那隐匿在地表深处的路线在炎炎烈日中闪烁了一下,复又埋藏进圮颓的院墙屋檐底下。那些附在具体物件上的经验的记认在一瞬间来招领我了,而紧接着,又一撒手,放弃了我。 少年时离家,是在城市边缘的货车站登车出发。没有站台,枕木以及枕木下的碎石地基裸露出来。送行的人站在车轮下,与车窗里的人需伸极了身体手臂,方可道握。这城市忽就变得粗犷剽悍,它陡然跳出窠臼,改变了形态。随了列车驶去,这城市逐渐呈现出它的全貌。我们所存于的局部,在它的深处,腹地的位置,完全可能与全局无碍。我睁开眼睛就看见的这个城市,其实就只是一个长满狗尾巴草和车前子的小院子。它小极了,也荒凉极了,可我却觉着它又大又繁荣

49、。人家院里的夹竹桃伸过花枝来,人家院里的青枇杷落过来,是我的花期和收获季。在它贫瘠单薄的泥土里,也还滋长着西瓜虫、蚯蚓之类的生物。四壁围拢的空间里也有人类的活动,那就是我,生长着,一直长到某一日,忽然发现它已经成为废墟。 2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 A作者虽然从小住在弄堂里,但弄堂错综复杂,故至今都难以画出一幅完整的地图,而现在对于刚住了几天的地区的方位与交通心里反而相当清楚。 B作者认为,自己居住的城市弄堂里从来就没有受光的时候,哪怕灯的光甚至比自然的更为流丽,但它是轻盈的,因此它不能算作是城市受的光亮。 C作者觉得,在这水泥硬壳子里面,神秘地隐匿着既定的路线,

50、它最终决定了谁与谁走在一起,这说明作者具有宿命论观点,对生活持有消极态度。 D作者最后发现,自己原来所在的城市宛如长满狗尾巴草和车前子的小院子,它小且荒凉,但是作者觉着它又大又繁荣,流露出对弄堂的依恋与怀念。 E.文章运用融抒情、议论、描写、记叙于一体的综合表达方式,既丰富了内涵,又增强了抒情效果,并深化了作品主题。 2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第段的内容,并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22.作者在文中所写的弄堂有什么特点?现在又有什么样的变化? 23.结合全文,说一说文章标题“南陌复东阡”的含义是什么。 24.文章第段画线句子中作者为什么说 “它小极了, 也荒凉极了, 可我却觉着它又大又繁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