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狼**** 文档编号:211616 上传时间:2022-04-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2届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2届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2届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2届高三届高三4 4月联考语文试题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5 小题,小题,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时间观念上的整体性和生命感,使中国人采取独特的时间标示的表现形态。它不同于西方主 要语种按“ 日-月-年”的顺序标示时间,而是采取“年-月- 日”的顺序。人们对此也许习以为常; 不过一种文化方式正是到了习以为常的境地,方能沉积为民族群体的潜意识。中西文化之异,并 不一定在于我有的你没有,而在于可以互相对应的时间标示采取

2、了逆行的顺序,或者处于顺序构 成的不同位置。道理很明显,在“年-月- 日”或“ 日-月-年”时序表述中,同样的组合因素以不 同的结构组合,或以不同的顺序排列,是具有不同的意义的。顺序也是一种意义,而且是精神深 处反复估量和整理了的意义。不同的顺序反映了二者的差异: 一、它的第一关注点不同,是年还 是日,是整体还是部分; 二、它在第一关注以后的思维方向不同,是以大观小,还是以小观大; 三、确定了思维方向以后,它的前后环节的衔接方式不同,是以前环节统率后环节,还是以前环 节积累成后环节,是统观性的,还是分析性的。在中国人的时间标示顺序中,总体先于部分,体 现了其对时间整体性的重视,其统观性、整体性

3、时间观念异于西方的积累性、分析性时间观念。 由此他们以时间整体性呼应着天地之道,并以天地之道赋予部分以意义。 时间的整体观是与天地之道的整体观相联系的,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或一种表现形 式。中国远古时代,人们观天以测岁时,依靠对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和位置来标示出年岁季节、 月份和日子,以此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因此远古人对天象运行位置比后人更关注、 更熟悉,与天象的心离得也似乎比后人更近。顾炎武的日知录 卷三十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 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关之也。 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 月离于毕 ,戍卒之作也。 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这里引用

4、的诗句,出自 诗经 和左传 ,所谓火、三星、毕、龙尾,都是古代的星宿名称,诗句所讲都是星宿运行 的形态和位置。而所有这些都被农民兵士、男女老幼用来表示岁月时令,表达人的感受和心情, 可见古人是把天道、时间和人心交融为一个整体了。 以时间呼应天道的思维方式,具有类乎宗教信仰的仪式感和典重感,在古老的时代已经沉积 为中国人的精神原型。这种精神原型的生成,意味着中国的时间标示已经不能被看作一个纯粹的 数学刻度,而是隐喻着某种关于宇宙模式的密码。这种整体性时间意识把天象运行、季节更替、 万物荣枯,以及人对于自身的生命形态和年华盛衰的体验如此等等的非常丰富的文化密码,赋予 大小相衔的时标顺序之中。中国人

5、把握某个时间点,不是把它当作一个纯粹的数学刻度来对待的。 假如他具有深厚的文化体验,他是会把这一时间点当作纵横交错的诸多文化曲线的交叉点来进行 联想的。 摘编自杨义时间表述形态和文化密码 材料二: 中国传统计时采用的主要是干支法。干支两两交叉,可用于年、月、 日、时辰的表述。中国 文化自古注重人与时的和谐,“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文化赋予了时间更 多抽象神秘的含义。天时往往通过某种不可知的力量影响事物的发展。此种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 2022 届高三 4 月联考 语文试题 第 1页共(8)页 传统非常注重“时”的顺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农历除了作为一种表述时间的重要手段,更多

6、的则作为一种生活行为的指导,如迁居择址、婚丧嫁娶等。“天人合一 ”的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 在感知事物时强调主客一体,导致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受客观时间的拘束 程度很小。人们对客观时间的感知界限往往比较模糊,最明显的是汉语语法构词系统中没有表示 过去、现在、将未这些时态变化的语法标识。中国人表达时间的常用词汇常常采取模糊表达方式, 例如“过了半天”“一小会儿”等等。这些常用的时间表达方式大多需要说者和听者依靠特定语 境才能准确理解。 西方文化采取的则是“二元”的思维模式,将主体与客体明确分开,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 关系。这种哲学观念使西方人对时间的认识更加注重对自然时间和物理时间

7、的探讨,具有很大的 客观性。在西方文化中,年、月、 日是严格按照天体星球的运动来计算的。西方人很早就意识到 时间中的过去、现在、将来,并对此有所区分,在时间中只有“过去”“现在”“将来”这几种 明确的运动形式。与汉语截然不同,西方语言大多需要通过动词复杂变位表示动作时间的明确差 别。例如,英语时态有过去时、完成时、将来时、进行时等等,这种划分对于没有相应时间概念 的中国人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摘编自韩银燕、钱鑫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比 材料三: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图解】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人“年-月-

8、日”的时间表达方式,体现了对时间整体性的重视,根源于中国的文化和思 维方式。 B.中国人时间观念的整体性呼应着天地之道,也由此看出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优于西方人的时间 观念。 C.在中国远古时代,天道决定岁时,岁时反映天道,人们通过观测天象测定岁时,指导劳作和 生活。 D.中国人表达时间常用模糊表达方式,与中国人对时间感知的主观性有关,体现在汉语没有时 态变化的语法标示。 2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引用顾炎武日知录 的相关内容,巧妙地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B.材料一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纵向展开,在逻辑上逐层递进。 20

9、22 届高三 4 月联考 语文试题 第 2页共(8)页 C.材料二以农历指导迁居择址、婚丧嫁娶的例子,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时间神秘感。 D.两则材料均采用引用、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手法,证明了中西方时间观念存在差异性。 3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不能支撑古人时间观的整体性的一项是(3 分) A.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B.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C.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D.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比较了中西方在时间观念方面的差异,它们的论证侧重点有何不同? 请简 要分析。 (4 分)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人

10、怎样的时间观念。(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安乐居(节选) 汪曾祺 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挨着安乐林。 安乐林围墙上开了个月亮门,门头砖额上刻着三个经石峪体的大字,像那么回事。走进去, 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有几十棵杨树。当中种了两棵丁香花,一棵白丁香,一棵紫丁香,这就 是仅有的观赏植物了。这个林是没有什么逛头的,在林子里走一圈,五分钟就够了。附近一带养 鸟的爱到这里来挂鸟。他们养的都是小鸟,红子居多,也有黄雀。大个的鸟,画眉、百灵是极少 的。他们不像那些以养鸟为生活中第一大事的行家,照他们的说法是“瞎玩儿”。 他们不养大鸟, 觉得那太费事,“是它玩我,还是我玩它呀? ”把鸟

11、一挂,他们就蹲在地下说话儿,也有自 己带个马扎儿来坐着的。 安乐居其实叫个小酒铺更合适些。到这儿来的喝酒比吃饭的多。这家的酒只有一毛三分一两 的。一毛三他们喝“服”了,觉得喝起来“顺”。 酒菜不少。煮花生豆、炸花生豆、暴腌鸡子、拌粉皮、猪头肉,单要耳朵也成,都是熟 人了! 猪蹄,偶有猪尾巴,一忽的工夫就卖完了。也有时卖烧鸡、酱鸭,切块。最受欢迎的是兔 头。一个酱兔头,三四毛钱,至大也就是五毛多钱,喝二两酒,够了。这还是一年多以前的 事,现在如果还有兔头也该涨价了。这些酒客们吃兔头是有一定章法的,先掰哪儿,后掰哪儿, 最后磕开脑绷骨,把兔脑掏出来吃掉。没有抓起来乱啃的,吃得非常干净,连一丝肉都不

12、剩。安 乐居每年卖出的兔头真不老少。这个小饭馆大可另挂一块招牌: “兔头酒家”。 酒客进门,都有准时候。 头一个进来的总是老吕。安乐居十点半开门。一开门,老吕就进来。他总是坐在靠窗户一张 桌子的东头的座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这成了他的专座。他不是像一般人似的“垂 足而坐”,而是一条腿盘着,一条腿曲着,像老太太坐炕似的踞坐在一张方凳上,脱了鞋。 他不喝安乐居的一毛三,总是自己带了酒来,用一个扁长的瓶子,一瓶子装三两。酒杯也是自备 的。他是喝慢酒的,三两酒从十点半一直喝到十二点差一刻: “我喝不来急酒。有人结婚,他们 闹酒,我就一口也不喝,回家自己再喝! ”一边喝酒,吃兔头,一边慢条斯理

13、地抽关东烟。 这人整个儿是个慢性子。说话也慢。他也爱说话,但是他说一个什么事都只是客观地叙述,不大 掺加自己的意见,不动感情。一块喝酒的买了兔头,常要发一点感慨: “那会儿,兔头,五分钱 一个,还带俩耳朵! ”老吕说: “那是多会儿? 说那个,没用! 有兔头,就不错。 ”西头有 一家姓屠的,一家子都很浑愣,爱打架。屠老头儿到永春饭馆去喝酒,和服务员吵起来了,伸手 就揪人家脖领子。服务员一胳臂把他搡开了。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去跟儿子一说。他儿子二话没 说,捡了块砖头,到了永春,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 结果: 儿子抓进去了,屠老头还得负 2022 届高三 4 月联考 语文试题 第 3页共(8)页

14、 责人家的医药费。这件事老吕目睹。一块喝酒的问起,他详详细细叙述了全过程。坐在他对面的 老聂听了,说: “该! ” 坐在里面犄角的老王说: “这是什么买卖! ” 老吕只是很平静地说: “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 ” 老聂原是做小买卖的。现在退休在家。电话局看中他家所在的“点”,在他家安公用电话, 每月贴给他三十块钱。老聂的日子比过去“滋润”了,但是他每顿还是只喝一两半酒,多一口也 不喝。 画家来了。画家风度翩翩,梳着长长的背发,永远一丝不乱。衣着入时而且合体。春秋天人 造革猎服,冬天羽绒服。他从来不戴帽子。这样的一表人才,安乐居少见。他在文化馆工作, 算个知识分子,但对人很客气,彬彬有礼。他这喝酒

15、真是别具一格: 二两酒,一扬脖子,一口气, 下去了。这种喝法,叫作“大车酒”,过去赶大车的这么喝。西直门外还管这叫“骆驼酒”,赶 骆驼的这么喝。文墨人,这样喝法的,少有。他和老王过去是街坊。喝了酒,总要走过去说几句 话。 “我给您添点儿? ”老王摆摆手,画家直起身来,向在座的酒友又都点了点头,走了。 他的画怎么样? 没见过。 这天,安乐居来了三个小伙子: 长头发,小胡子、大花衬衫、苹果牌牛仔裤、尖头高跟大盖 鞋、变色眼镜。进门一看: “嗨,有兔头! ”他们是冲着兔头来了。这三位要了十个兔头、 三个猪蹄、一只鸭子、三盘包子,自己带来八瓶青岛啤酒,一边抽着“万宝路”, 一边吃喝起来。 安乐林喝酒的

16、老酒座都瞟了他们一眼。三位吃喝了一阵,把筷子一挥,走了。都骑的是亚马哈, 嘟嘟嘟桌子上一堆碎骨头、咬了一口的包子皮,还有一盘没动过的包子。 老王看着那盘包子,撇了撇嘴: “这是什么买卖! ” 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 一九八六年七月五日晨写完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开头描写的是安乐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给全文也奠定 了悠闲自在的抒情基调。 B画家作为文化人却用“大车酒”的方式喝酒,这样写不仅在反差中塑造人物,也说明了安 乐居酒水的物美价廉。 C文章后面三个小伙子与安乐居的老酒客形成鲜明对比,预示着

17、商品文化的侵入,传统文化 与现代文明的冲突碰撞。 D在“安乐居”里有太多的美好温情,结局却是安乐居消失了,房子翻盖了,这是因为那儿 现在建了一个贸易中心。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二段写安乐林“当中种了两棵丁香花,一棵白丁香,一棵紫丁香”,有树有花颜色丰富, 不厌其烦的笔调中流露出悠游的情调。 B汪曾祺用淡淡的笔调细说着老酒客们的闲适的日常,这些形形色色的老酒客体现了老北京 升斗小民身上的传统文化的印记和人情味儿。 C小说人物刻画中心化,小说中安乐居的老酒客喝酒都有一个度,喝得自在舒心。通过人物 在小酒馆依次登场表演刻画人物的性格,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D

18、这篇小说呈现出“散文化”、 “笔记小说”的特点,记录民俗风情,叙写市井人生,作者 淡化矛盾,淡化情节,不强调情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8小说以“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结尾,请探究 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4 分) 2022 届高三 4 月联考 语文试题 第 4页共(8)页 9汪曾祺是一位语言大师,对于语言魅力,他是着力追求的。请举例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 6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 10 14 小题。 与余生书 戴名世 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 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

19、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 黔纪闻 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 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士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 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 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 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 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 而其事渐 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 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老将退卒、 故家旧臣

20、、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 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 实。嗟乎! 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 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海 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 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晚节事涉边疆者, 民间汰去不以上; 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 ,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 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

21、也! 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 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 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 【注】 余生: 余湛,字石民。永历: 朱由榔(1623 年 1662 年) ,南明最后一位皇帝。 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海岛: 即崖山,在广东省新会县南海口。1277 年宋亡,次年陆秀夫等 拥立帝昺在崖山坚持抗元。1279 年,元军陷崖山,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死。潜德幽光: 潜德,不 为人所知的美德; 幽光,世人所不能见的光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使一时

22、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B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C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D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足下,古代同辈之间的敬称语,意为“您” ,常用作书信的称呼语。 B孟坚,即班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的作者, “孟坚”是其字。 C金匮石室,即藏书之室,收藏国家史料、档案等,后泛指国家

23、收藏图书档案的地方。 D翰林院,唐代始设,为宫廷供奉机构,明清沿设,职掌与唐初有所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阅读了方学士考证详实的滇黔纪闻 ,将其与余生所记犁支的见闻相对照,发现二 2022 届高三 4 月联考 语文试题 第 5页共(8)页 者之言有相差甚远之处,不知该相信谁。 B宋朝为元所灭,明朝亡于满清,作者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故要趁许多旧臣遗老还健在的 时候访求查证,以著成信史,昭示后人。 C翰林院曾经从各地搜购遗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有价值的书难以搜购齐全,现有的 又难以反映历史的全貌,作者深以为憾。 D 作者说自己一直想修著明史,

24、虽然与士大夫接触不多,足迹未尝远涉四方,见闻不广,然 而修史的志向一直保存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 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 (4 分) (2) 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 (4 分) 14作者给余生写信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概述。 (3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516 题。 蝶恋花 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

25、州,次年上元节写下此词。农桑社: 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灾,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杭州上元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灯月交辉,引来 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 ,与前人“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诗句,都点明了“尘”与“马” 的关系。“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清润。 C.“寂寞山城人老也”是过渡句,使情调陡转。“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密州民生凋敝, 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箫鼓乐曲。 D.“火冷灯稀霜露下”, 这里的“霜露”与前文“霜”的表达效果一样,也是强调月光的皎洁, 同

26、时还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忧愁。 16.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作者的心境,请简要分析诗人寂寞的原因。 (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 中国古代有“得意忘言”的审美追求,指的是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 陶渊明饮酒 中“ , ”两句就表达了这种哲理。 (2) 琵 琶 行 中 用侧 面烘托 的手 法 写 出 琵 琶 女 年 少 时 技 艺超群 、 容貌 出 众 的句 子 是 “ , ” (3)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后演变为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 被视为天下中心。 “中原”一词也常被写进很多古诗文中,如“_,_ ”。 阅读下面

27、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以青少年成长为题材的电影,在国内外_。早期这类电影注重再现特定时代的特定生 2022 届高三 4 月联考 语文试题 第 6页共(8)页 命事件,( )。 近年来国内的成长题材电影,则在此基础上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首先,在内容上,更偏向 于从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入手,以孩子的视角直面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散养时代 的矛盾冲 突发生在遭遇中年职业危机的父亲金阿贵与正值叛逆期的儿子金豆之间,在不断升级的反抗与镇 压中,二人走向了崩溃的边缘,最终因父亲替儿子领罪而达成和解。这一结局虽然具有偶然性, 但其所反应的“中国式父爱”下的成长经历和亲子相处模式却极具普遍性。 在表现手

28、法上,当下的成长题材电影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又融入了时尚、喜剧等更多的 青春元素,“年代性”与“时代性”_。尤其喜剧元素的运用为这类影片注入了更多的快 乐因子。 五个扑水的少年 中令人_的男式花样游泳,高潮迭起的叙事与喜剧手法相 融,着力展示张扬着放肆之美的青春本色。 当下,青少年的成长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成长题材电影用_的影像和轻松愉 悦的方式呈现孩子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引导人们反思社会、改变自我,以期为孩子的心灵成长创 造更适宜的环境。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不胜枚举 B.擢发难数 C.擢发难数 D.不胜枚举 兼容并蓄 兼容并蓄 并行不悖 并行

29、不悖 齿冷 丰富多彩 捧腹 五彩缤纷 齿冷 五彩缤纷 捧腹 丰富多彩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成人通过孩子的视角对人生和世界进行思考是其本质 B.本质上是成人通过孩子的视角对人生和世界进行的思考 C.本质上是孩子以成人的视角思考人生和世界 D.是孩子通过成人的视角对人生和世界进行的思考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虽然这一结局具有偶然性,但其所反应的“中国式父爱”下的成长经历和亲子相处模式却极 具普遍性 B. 虽然这一结局具有偶然性,但其所反映的“中国式父爱”下的青少年成长经历和亲子相处模 式却极具普遍性 C.这

30、一结局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其所反应的“中国式父爱”下的青少年成长经历和亲子相处模 式却极具普遍性 D.这一结局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其所反映的“中国式父爱”下的成长经历和亲子相处模式却极 具普遍性 在太空中,航天员可以一天不喝水,但不能十分钟不呼吸。那么, ?空间站里最初的 氧气是由初始任务带来和之后的货运飞船持续补给,再由空间站里的生命保障系统提供。 解决了氧气的供给问题,还有一个问题也不容忽视,那就是航天员每天呼出的大约 1 千克的 二氧化碳。如果在地球表面,这部分二氧化碳会逐渐消散在大气层中,由绿色植物来消耗掉,并 产生一定量的氧气来达到空气成分的基本平衡。可空间站是密封状态,无法像在家里一样

31、开窗通 风,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如果不处理的话,就会在舱内聚集, ,就会引起二氧化碳中毒。 神舟载人飞船采用的是非再生式二氧化碳净化方案(框架图如下) : 2022 届高三 4 月联考 语文试题 第 7页共(8)页 有了纯净的空气,最后一步则需要给空间站里的空气强加对流系统,这是因为在失重状态下,舱 内空气中的氧气自由扩散速度比较慢, ,二氧化碳就会在一个区域堆积,不利于航天员健 康。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2 个字。(6 分) 22请对文中“非再生式二氧化碳净化方案”框架图进行简要解说,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 表述

32、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60 个字。(5 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 分) 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需要的是窗子; 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能看 见明亮的世界,使用镜子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林清玄 阅读了以上材料,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 不少于 800 字。 语文答案语文答案 1.B【解析】B 原文中国人的统观性、整体性时间观念异于西方的积累性、分析性时间观念。与原文信息不符。 2.A【解析】B项在论证中没有解决问题的部分;C项举例证明的观点是中国人

33、对时间的感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D项材料一在比较中西方时间标示的差异性时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没有用举例和引用的论证方法;材料二没有使用引用论证。 3.D【解析】A项体现了时间的整体观与天道相关联的特点。B项古人按照时序指导劳作,体现了时间观的整体性;C项从日月的运行测定岁时的更替,体现时间观的整体性;D项关注的是片段性的时间,不能体现时间观的整体性。 4.材料一论证的侧重点是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是整体性、统观性的(1分),而西方是分析性、积累性的(1分);材料二论证的侧重点是中国人对时间的认识主观性强(1分),而西方人客观性强(1分)。 5.二十四节气将一年的时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点,体现了时间的整体

34、性和统观性;二十四节气依据日月的运行来确定,并以此指导农事活动,体现了天道和时间的交融;二十四节气对应了季节更替、万物荣枯,蕴含了人对于自身的生命形态和年华盛衰的体验,体现了时间观念的生命感(或二十四节气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体现了时间的仪式感和典重感)。(1点2分,如果只答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没有联系二十四节气,酌情扣分) 6C。A.“开头描写的是安乐林”解说错误,“安乐居”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给全文也奠定了悠闲自在的抒情基调”。安乐林只是环境描写,是引出安乐居的一个引子。 B.“也说明了安乐居酒水的物美价廉”,强加因果。没有这个意思,只为了表现画家的个性。结合全文来看,这

35、篇文章所写的安乐居中的氛围是闲适自在的,是无拘无束的,所以写画家作为文化人却用“大车酒”的方式喝酒的目的是表现安乐居舒适自在、没有拘束的氛围。 D.“这是因为那儿现在建了一个贸易中心”理解错误。把过去闲适生活消失的原因归结为“建了一个贸易中心”,认识片面,应该归结于时代的变迁。结合全文看,小说表达出作者对过去的留恋,以及对现代文明冲击下“安乐居”式的悠然闲适的生活方式消失的无奈。 故选C。 7C。“小说人物刻画中心化”说法错误。小说人物刻画应该是去中心化,没有把笔墨放在单个人的身上,而是通过人物在小酒馆依次登场表演刻画人物的性格,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故选C。 8(1)首尾照应。安乐居在第一段

36、出现,在最后一段消失,这种淡淡的失落和前文淡淡的悠然的乐在其中的感觉形成反差照应,结构紧凑,增添小说的张力。 (2)揭示主题。揭示了安乐居的消失意味着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退让这一主题。 (3)叙述语言平静克制,耐人寻味。叙述者平淡的笔调,更加剧了传统文化、传统气息消失的伤感,引人深思。(任答两点得4分) 9(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老吕的话“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缓缓地”,和他的性格一致。 (2)口语化,京味浓,贴近生活。“很浑愣”“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等京味口语的运用很地道。 (3)语言简洁平淡、自然素朴。多用短句,不加修饰,自然朴素而有韵味。(一点2分) 10. B“使一时成败得

37、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11.A 足下,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语。 12.B 。B项,“宋朝为元所灭,明朝亡于满清,作者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错误。由第二段“昔者宋之亡也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渐以灭没。”和第三段“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可知,作者认为宋末尚有史书记载,明朝却无翔实的史书记载,而不是“宋、明灭亡”有相似性。 13.(1)不长时间就已灭亡了,而史书仍然能够详细地记载这件事。(“不逾时”“犹”“备书”

38、,每处1分。句意1分) (2)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私下里存有这个志向。然而,无法大量地购买书籍,每天都为吃饭和穿衣发愁,我担心写史一事终将废弃。(“无状”“窃”“广购”,每处1分。句意1分) 14.作者希望通过余生找来挚友,与其面对面地核实永历帝在滇黔统治时的相关史实。 得分点:“和犁支面对面核实相关史实”1分,“永历帝”“滇黔”各1分。 参考译文: 余生足下:前些时候和尚犁支说他自己是永历时的宦官,曾为足下讲述滇、黔时期的事情。我听说后,携带着笔墨到犁支那里询问,等我到那之后,犁支已经离去,因而让足下给我写信,将这件事情叙述一下!去年冬天才收到,读了之后,稍稍知道了大概。我的家乡方学士撰有滇

39、黔纪闻一书,我六七年前曾经见过,等到我买了一本,把犁支所说的拿来加以考证,以便弄清二者的同异之处。大体上,两人所说的各有详有略,但也有大相径庭的地方。传闻之间,肯定有错误失实之处。然而,学士考据的颇为精确详实,而犁支所说又是耳闻目睹得来的,二者之间将如何选择呢? 从前,宋朝灭亡时,区区海岛一隅就如同弹丸黑子,不长时间就已灭亡了,而史书仍然能够详细地记载这件事。而现在凭借永历称帝于西粤和滇黔,土地方圆几千里,按照春秋的义例衡量(或衡量春秋的义例),难道竟然不如帝昺残喘于崖州?而致使事迹逐渐湮没无闻。近一段时间,文字的禁忌才开始变得宽松一些,但天下需要避讳的东西仍有成千上万,有的人在菰芦山泽之间,

40、悄悄地记述了这些事情的大概经过,所谓把十分之一的历史保存于千百年之后,又没有热心的人为之编辑搜集,流行不长时间,就已经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那些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都相继死去,这就使得文献无法保存,凋残零落,致使一代兴亡成败,与那些忠臣报国和乱臣误国之事,以及流离失所四处奔波之详情,无法向后人展示,岂不可叹! 有明一代,三百年没有历史。金匮石室所保存的史册,恐怕早晚要散落逸失。而社会上流行出版的那些史书,残缺不全,毁誉失真。嗟乎!世上没有子长、孟坚,不可以轻率写史。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私下里存有这个志向。然而,无法大量地购买书籍,每天都为吃饭和穿衣发愁,我担心写史一事终将废弃。这样

41、,明代强盛时期的史书尚且写不出来,更何况那些夜郎、筇、笮、昆明、洱海等地的奔窜流亡一类的小小的轶闻逸事呢。前些天翰林院向各州郡收购遗书,史书逐渐汇集起来。但从神宗晚年开始,凡是涉及边疆的,民间都隐没起来不往上交。而除了史官所指名要购买的史书之外,更多的倒是那些潜德幽光,稗官碑试等内容为史馆所没有记载的,而这些都不能呈上,这样,要想写成一代全史,实在是困难啊! 我一直有这个志向,对明史有很深的感情,所以喜欢询问当时的事情。只是自身与士大夫接触的太少,士大夫又没有写史这个念头。再加上我足迹未尝远涉四方,故而见闻颇少。然而,这个志向却一直保存着。足下如果知道犁支所在那里,能把他找来,和我当面讨论这些

42、事情,那我将不胜欢喜。 15.D应为自然界中的霜露水气,与后文的“云垂野”形成统一的景象。 16.1、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词上片写人、灯、月,渲染出杭州元宵节的热闹与繁华景象,表达对杭州的思念。 2、作者仕途不顺,感叹人生衰老失意(初来密州的寂寞和年龄老大的感慨)。“寂寞山城人老也”可以看出远离京城的寂寞。 3、心怀百姓,对密州人民生活感到忧虑(对国计民生的忧患)。比起自身遭遇,作者更关心老百姓的生活状态,连年蝗灾,民不聊生,令作者担忧。 17(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3)示例一: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 示例二: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示 例三

43、: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示例四: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18、D 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并行不悖:同时实行,互不冲突。兼容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捧腹:捧着肚子,形容大笑的样子,也借指大笑。齿冷:耻笑笑则张口,时间长了,牙齿就会感觉到冷。丰富多彩:内容丰富,种类多样。五彩缤纷:形容色彩繁多而艳丽。 19、B 上一句的主语是“电影”,A项衔接不紧凑,故排除;电影体现的是成人的思考,排除C、D两项。 20、B A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C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D项,语序不当,成

44、分残缺。 21氧气从何而来呢;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如果没有对流系统(意思对即可。) 22非再生式二氧化碳净化是通过专用风机将座舱里产生的二氧化碳引入装有无水氢氧化锂的净化罐,净化后的空气重新流回座舱的过程。 23.作文解读:题干提供的是二元关系类材料,主要考查学生思辨能力,同时引导考生思考自身发展问题。 作文材料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摘选了林清玄的两句话。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对待世界和如何对待自己的问题。材料中的“窗子”和“镜子”都只是形象的说法,也只是我们观察世界和关照自己的一个手段,并不是写作的重点。考生的写作重点应该是对待世界和对待自己的方法和态度。“窗子”,说的是开阔的视野对个人发展非常重要

45、,由此可以想到知识上的视野、心灵上的视野、国际视野、文化视野,以此引出对超越自我、走出个人狭小的天地的思考;而“镜子”,指的是每个人都要审视自己,勇于自我完善,通过“镜子”去探索人性的弱点,如爱听赞美,不听忠言,如追求形式重于实质等。 引导考生的写作方向,当代青年需要积极地向外看世界,也需要认真的向内看自己。引导语中“向外,才能积极进取,勇创佳绩”和“向内,才能发现不足,看到真实”明确了考生的写作范围:第一,“向外看世界”和“向内看自己”在行文中应该都要涉及,考生必须同时谈到,也可以有所侧重,考生也应该去探究“向内”与“向外”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二,向外看世界应该是积极地投入世界,在外部世界奋斗进取,创造成绩,向内看自己应该是对自我的剖析,反思不足,总结教训;第三,必须结合自身发展去思考这个问题,不应该天马行空地只谈论别人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