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210500 上传时间:2022-04-0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7.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期末复习一:(第一、二章知识点)知识点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要求:掌握并辨析天体(自然天体、人造天体)、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一、 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二、天体类型组成物质及成员特点恒星炽热气体质量庞大,温度高,自己发光热与周围其他天体组成系统夜空中点点繁星多为恒星星云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成云雾状外表的天体,密度小本身不发光,一般星云里恒星,云雾状体积和质量很大形状不同,狮子座,猎户座等行星八大行星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沿固定的椭圆轨道环绕恒星运动质量比恒星小卫星月球、木卫一绕行星

2、运行,不发光大小不一,但不会超过他绕转的恒星。太阳系除水星和金星外,都有天然卫星流星体尘埃和固体块不发光,与大气摩擦形成光进入大气层后,摩擦燃烧发光,产生没燃烧尽的残留体落到地面上,石质的叫陨石,铁质的叫陨铁彗星冰物资密度很小,云雾外表,绕太阳运行,哈雷彗星76年一圈总结:除了恒星外,其他天体不发光恒星一般在星云里,行星绕恒星运动,卫星绕行星运动1、自然天体:自然界存在的,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2、 人造天体:属于人工制造的天体,包括太空中运行的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人造卫星等注意:最基本的天体是星云和恒星,宇宙大爆炸首先形成的是星云,星云坍塌形成恒星,恒星

3、爆炸才会产生行星等物质3、是否是天体的辨别标准大气上界为界线,大气圈以内的为非天体(地球除外),以外的为天体,分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看能否克服引力,在太空中按轨道运行绕地球飞行的卫星是不是天体?流星是不是天体?看是不是某一天体的一部分,比如月球的表面的岩石块不是天体三、天体系统1、形成: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注意:运动、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知识点2 行星地球1、 八大行星1、八大行星的位置:距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水金地火木土天海,肉眼可见前6个2、运动特征都围绕太阳公转公转方向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哈雷彗星相反,自东向西。公转轨道共面性,公转轨道形状

4、近圆性,公转轨道偏心率非常小,在0-1之间,偏心率为0是正圆形八大行星自转方向,除了金星和天王星,都是自西向东,金星是自东向西,天王星是在轨道上横滚的。运动特征要记住,与后面地球生命存在条件有关。知识点3:地球上存在生命条件分析知识点4:卫星发射基地与回收场地选址1、 发射基地选址我国有四大卫星发射基地,分别是甘肃酒泉发射场、山西太原发射场、四川西昌发射场、海南文昌发射场。甘肃酒泉发射基地:地势平坦,人烟稀少,属内陆及沙漠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7,常年干燥少雨,一年四季多晴天,云量小,日照时间长,每年约有300天可进行发射试验。山西太原发射基地:多晴朗天气,海拔较高(1500米),大气稀薄,利

5、于观测四川西昌发射基地:平均海拔1500米,地处大凉山腹地,地形隐蔽,晴天多达320天,几乎没有雾日海南文昌发射基地:通便利,海运方便运输大吨位火箭;纬度低,节省成本;可多方位发射,直接面向大海,安全系数高;自然条件气象因素晴天多,阴雨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追踪纬度因素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节省燃料和成本地势因素同纬度,地势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海陆位置内陆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型航天装备运输(文昌)安全因素国防安全,建在山区、沙漠、地广人稀处知识点5:太阳活动对地球

6、的影响(1)太阳大气层:太阳的大气层,是人类能观测到的太阳的部分、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个圈层。日冕层:厚度大,亮度低,日全食时或用特制的日冕仪可见色球层:厚度中,亮度中,日全食时或用特殊的望远镜可见(呈玫瑰色)光球层:厚度小,亮度高,肉眼可见(2)太阳活动:太阳大气的变化称为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现象主要有太阳黑子、太阳耀斑、日珥、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3)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类型活动特征活动层次对地球的影响黑子温度相比周围低而呈现黑斑点;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光球层太阳黑子的多少与降水量有相关性;太阳活动会使一些现象出现概率

7、增加,如厄尔尼诺现象等耀斑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时间短;释放巨大能量;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色球层强烈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影响;高能带电粒子使地球磁场扰动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日珥喷射的气体呈弧状的一种剧烈太阳活动现象;日全食时可肉眼观测到;喷射大量带电粒子太阳风日冕层带电粒子脱离太阳飞向宇宙日冕层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日冕物质抛射日冕结构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发生明显变化向外抛射大量带电粒子;是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对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产生灾害性的影响知识点6: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影响因素纬度地势天气日照时数极圈以内地区

8、有极昼极夜现象,极圈以外地区夏季日照时数多于冬季一般地势高的高原日照时数多于地势低的盆地多阴雨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少,多晴朗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多年太阳辐射总量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获得太阳辐射多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和水汽少、辐射多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2、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知识点7: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历史1地层和化石(1)地层的概念: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2)化石的概念:保存在沉积岩层中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简单、越低级的化石。2、地质年代表

9、(1)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可将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由、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即地质年代表。3、生物的进化规律(1)植物演化历史冥古宙:有机质出现,无生命迹象太古宙:蓝细菌出现元古宙:蓝细菌大爆发古生代:早期,陆地出现低等植物;晚期,蕨类植物盛行,裸子植物出现中生代:裸子植物兴盛,占陆地植物主要地位新生代:被子植物茂盛,草原面积扩大(2)动物演化历史元古宙: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出现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出现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新生代: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人类。知识点8: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圈层结构1、地震波与地球内部不连续面

10、(1)地震波概念: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运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产生地震波。分类a.纵波(P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一致的波,能够通过固体、液体、气体,速度快b.横波(S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只能通过固体,速度慢 c.两者共同点:波速均随通过物质改变而变化(2)地球内部不连续面概念:地球内部,地震波波速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分类a.莫霍界面:地下平均33千米处,地震波通过此不连续面时,波速均明显加快。b.古登堡界面:地下约2900千米处,地震波通过此不连续面时,横波消失,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降。c.两个不连续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

11、壳、地幔、地核三层。2、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壳:平均深度为17km,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度不一,陆壳厚于洋壳。(2)地幔:地下33-2900km,占地球总体积的80%,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3)地核:地下2900km以下,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其物质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4)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大体在80400km之内,是一个基本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软流层由塑性物质组成,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5)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圈层部分

12、,称为岩石圈。岩石圈不等于地壳。3、地球的外部圈层(1)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相互关系: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其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2)地球外部各圈层的比较外部圈层概念组成特征意义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厚度2000-3000千米使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提供氧气;天气现象影响人类活动水圈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海洋水、陆地水等连续圈层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重要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生物及

13、其生存环境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最活跃的圈层生物在获取物质和能量的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知识点9:大气垂直分层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分层高度范围主要特点成因与人类的关系对流层低纬度地区: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8-9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大气对流运动显著该层上部冷、下部热高度随纬度增加而递减低纬度地区对流旺盛,对流层高度高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平流层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千米高空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该层中的臭

14、氧吸收太阳紫外线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利于高空飞行22-27千米范围内形成臭氧层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以平流运动为主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天气晴朗水汽杂质少,气流平稳高层大气平流层以上的大气自平流层顶部,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递减,随后递增开始没有臭氧吸收紫外线,气温下降;随后大气吸收了更短波长的太阳紫外线,温度持续上升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80120千米高空的流星来自太空的流星体在此燃烧大气密度极小距地面远,受到的引力小知识点10:大气受热过程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

15、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人造烟雾、浇水防冻。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

16、幅度,减轻冻害。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知识点11:大气受热过程核心知识点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1. 海陆风:因海洋和陆地比热容不同,导致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

17、风,合称为海陆风。海风陆风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影响: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2. 山谷风:由于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山坡吹向山谷称“山风”。山风和谷风合称为山谷风。谷风山风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增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山谷和盆地内形

18、成逆温,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加重大气污染程度。对谷底的农作物也会产生影响。问题探究:河谷为什么夜雨较日雨多?谷底的农作物和山坡上的农作物哪个地点更易受低温冻害?白天,山坡升温快(谷地升温慢),盛行上升气流,谷地盛行下沉气流,以晴天为主。夜晚,山坡降温快,(谷地降温慢),山坡上空冷却了的空气不断沿山坡下沉,河谷中的暖湿空气被迫抬升,由于气温降低而形成云雨。同理冬季的夜晚,谷底的农作物比山坡上的农作物更易受低温冻害,也是这个道理。3. 城市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在城市与郊

19、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期末复习二:(第三、四章知识点)知识点1:水循环的环节水循环的概念:是指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层中的运动过程)。类型环节名称海上内循环A蒸发,B降水海陆间循环A蒸发,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G地下径流,H下渗陆地内循环D降水,I蒸发,F植物蒸腾知识点2:水循环的类型及作用不同区域间的水循环过程具有的特点及作用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发生领域海洋和陆地外流区之间海洋上陆地上(内、外流区兼

20、有)循环过程示意图特点、作用参与水量较大,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体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参与水量最大,占水循环的90%左右参与水量很小,只对陆地水体进行更新易错点拨:外流区域既发生海陆间循环,又存在陆地内循环,但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内流区域以陆地内循环为主。知识点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有利影响1. 修建水库,拦蓄洪水,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水位的提高,可以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2. 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3. 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了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

21、地表径流。4. 城市地面铺设渗水砖,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5. 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不利影响1. 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会减少蒸腾,使空气中的水汽减少,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2. 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知识点4: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2. 联系四大圈层,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3. 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4. 塑造地表形态。核心知识点5:海水的温度 1. 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海水温度及其变化主要取决于热量

22、平衡即收入与支出平衡。海水热量的收入,主要是来自太阳辐射的热量;海水热量的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除此之外,还受气象、沿岸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2. 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海水温度规律水平方向同一海区夏季水温较高,冬季水温较低不同纬度海区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相同纬度海区暖流经过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垂直方向总趋势水温由表层向深层递减,1 000米以下温度变化不大时空变化主要存在于海水表层,水层越深,变化越小 3. 海洋对气温的调节作用海洋对气温有很大的调节功能,当太阳辐射强的时候,海洋能吸收大部分辐射热,并通过海水内部的热量交换,将大量热量储存起来。当太

23、阳辐射减弱的时候,海洋又能将储存的热量释放出来。所以,海洋与陆地相比,有冬暖夏凉的特点,陆地则是冬冷夏热。问题研究:北半球和南半球在冬夏两季的时候温度有什么不同?提示:北半球夏季比南半球热,冬季比南半球冷。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很不均匀,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约大一倍,海洋面积则比南半球小,所以,北半球夏季比南半球夏季热,冬季比南半球冬季冷。北半球夏季平均温度22.4,南半球只有17.1,北半球冬季平均温度8.1,南半球却有9.7。知识点6:海水的盐度海水盐度:单位质量(100克)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氯化钠和氯化镁)的质量。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1. 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气候因素海水盐度

24、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洋流因素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河流径流注入因素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另外,高纬度海区结、融冰量的大小(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海区的封闭度(海区封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等也能影响到海水的盐度高低。各个因素具有时空不同的变化,因此海水的盐度高低也具有时空的差异。规律方法总结:分析影响海水盐度因素的方法:同一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各海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不同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寒、暖流的影响;其次近岸

25、海区河流径流注入量的大小;高纬度海区还要考虑结、融冰的情况。影响海水盐度大小的因素降水与蒸发的关系降水量蒸发量盐度降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升高河流径流注入量注入量多盐度降低注入量少或无不影响盐度结冰或融冰结冰盐度升高融冰盐度降低温度温度低盐度低温度高盐度高洋流(同一纬度)寒流流经盐度降低暖流流经盐度升高2. 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的原因:气温高,蒸发大;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赤道海区盐度较低的原因:赤道低气压控制,蒸发量大,但降水量更大。高纬度海区盐度低的原因:气温低,蒸发量小;温带多雨带,多河流水注入。60N比60S海区盐

26、度低的原因: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河流水注入多。3. 世界特殊海区盐度的特征及原因(1)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域:红海,盐度达4.1%。红海盐度高的原因主要有:位于副热带海区,降水少而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红海两岸是干燥的沙漠地区,几乎没有陆地淡水注入;红海海域较封闭,与低盐度的海水交换少。(2)世界盐度最低的海区:波罗的海,盐度不超过1%。其盐度低的主要原因是:波罗的海海域降水较多而蒸发量小,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四周陆地河流众多,有大量的淡水注入;海域较封闭,高盐度的海水流入少。知识点7:海浪海浪:海浪就是海里的波浪,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是由风力形成的。风速越大,浪高越高,能量越大;海啸:海底

27、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这种巨浪称为海啸,破坏力极大。风暴潮: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称为风暴潮。热带、温带的沿海地区均可遭受风暴潮的袭击。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人们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来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例如建防波提、种植海岸防护林。海啸和风暴潮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问题探究:在什么区域最容易形成风暴潮(大潮),形成风暴潮(大潮)除了风的因素,还有哪些?(1)有利的地形:即海岸线或海湾地形呈喇叭口状,海滩平缓,使海浪直抵湾顶,不易向四周扩散。(2)持续的刮向岸的大风:由于强风或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对海

28、面作用,导致海水急剧升降。(3)逢农历初一、十五的天文大潮,它是形成风暴潮的主体。当天文大潮与持续的向岸大风遭遇时,就形成了破坏性的风暴潮。(4)河水顶托作用,河流入海与大潮方向相反。知识点8:潮汐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通常一天观察到两次,白天称为潮、夜晚称为汐。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外宽内窄,口大肚小,初一、十五海水上涨势头更猛烈,江水东流与大潮西进形成顶托,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潮势,形成钱塘江大潮。小潮 大潮知识点9:洋流1. 洋流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流动。2. 洋流分类(1)按性质:寒流:从水温较低的海区流向水温较高的海区

29、的洋流(高纬向低纬)。暖流:从水温较高的海区流向水温较低的海区的洋流(低纬向高纬)。易错提醒:寒流的温度不一定比暖流低。寒暖流水温的比较要在同纬度海域比较,在不同纬度海区的寒暖流水温比较,不一定暖流水温高于寒流,如高纬度的暖流水温不一定比低纬度的寒流水温高。(2)按成因:a. 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主要动力,由此形成的洋流叫风海流。b. 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差异,导致海水运动,叫密度流。规律:表层海水:盐度低的海域流向盐度高的海域。底层海水:盐度高的海域流向盐度高的海域。重点海域:分布海峡两侧直布罗陀海峡:表层大西洋地中海,底层地中海大西洋。原因:受地中海地区气候的影响,地中海蒸发旺盛

30、,周围河流淡水注入少,海水的盐度高,密度大,水面降低;而大西洋盐度比地中海低,密度小,海平面低些。卡特加特海峡:波罗的海北海曼德海峡:表层印度洋红海;底层红海印度洋c. 一地海水减少,由相邻海区的海水来补充,叫补偿流(水平和垂直)知识拓展:离岸风沿岸地区由陆地吹向水域的风,称为离岸风。现象:大气在水平运动过程中远离海岸(陆地)吹向海洋。离岸风容易导致海水远离海岸,使所经水域海水流出,深层水上泛补给。使自海洋来的暖湿气流无法深入陆地,从而对沿岸起减湿作用。4.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暖流(比流经地区温度高)增温增湿作用,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寒流(比流经地区温度低)

31、有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沿岸荒漠的形成。(2)对海洋生物(3)海洋污染:扩大了污染范围,加快了净化速度。(4)航行:顺洋流航行速度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慢;寒暖流交汇处多海雾,不利于航行;洋流带来冰山,威胁海运。知识点10:地貌知识点11:河流地貌1. 河流侵蚀地貌河谷的演变图河谷发展阶段侵蚀类型地貌初期(A)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中期(B)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成熟期(C)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2. 河流堆积地貌河流地貌形态地貌类型地区分布

32、形成原因甲洪(冲)积扇(洪积冲积平原)河流出山口处地势突然趋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物质在山麓地带沉积乙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的堆积体,随着其面积的不断扩大,形成河漫滩,河漫滩在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的情况下连接在一起丙三角洲河流入海口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河流携带泥沙沉积规律总结:1. 不同河段的流水作用与地貌差异(1)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河谷呈V字形,如图中A。(2)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作用为主,河谷介于A、C之间,如图中B。(3)河流下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泥沙淤积,河床较浅,河谷宽阔,如图中C。2. 河流流

33、水沉积的差异在流水的搬运过程中,水的流速、流量的变化以及碎屑物本身大小、形状、密度等的差异,会导致沉积顺序有先后之分。一般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因此,在不同的沉积条件下形成砾石、沙、粉沙、黏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层。方法总结:河流侵蚀岸(陡坡岸)与堆积岸(缓坡岸)的判别方法1. 河流平直河段,根据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判断(南左北右)侵蚀岸与堆积岸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平直河段的右岸侵蚀严重,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南半球反之。2. 河流弯道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判别侵蚀岸与堆积岸河流流经弯道时,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

34、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知识点12:喀斯特地貌1.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域较广,如广西、云南等地。2. 形成条件:可溶性岩石(石灰岩);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3. 地表地貌:溶沟、峰林、峰丛、天坑等地下岩溶:溶洞易错提醒:不是所有的喀斯特地貌都为流水的溶蚀地貌,石钟乳和石笋为流水堆积地貌。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

35、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知识点13:风沙地貌一、概念:风沙地貌在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貌。亦称风成地貌,可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两大类。二、风沙地貌形成条件:1. 基础条件:干旱 2. 物质条件:地表松散颗粒(沙质堆积物)3. 大风且日数集中三、风沙地貌分布范围: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气候区。四、类型: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新月形沙丘问题探究:风沙作用只出现在干旱气候区吗

36、?还有哪些区域存在风沙作用?风沙作用并不局限于干旱区,在半干旱区和大陆性冰川外缘,甚至在植被稀少的沙质海岸、湖岸和河岸,也有风沙作用,也可形成风沙地貌。知识点14:冰川地貌和海岸地貌1. 冰川地貌分布: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分类:冰川地貌按成因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类(1)冰蚀地貌冰蚀地貌是指第四纪冰川作用所遗留下来的地貌。第四纪冰川形成的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这些地貌主要有冰斗、角峰、刃脊,冰川谷(U形谷)和峡湾等。(2)堆积地貌:冰碛丘陵、冰碛平原等。2. 海岸地貌分布:海岸附近分类:从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两大类: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1)侵蚀地貌: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

37、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形态。主要有海蚀穴、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貌的发育程度也有差异。(2)堆积地貌海岸带的沉积物在波浪、水流作用下,发生横向或者纵向运动,当沉积物运动受阻或波浪水流动力减弱时,即发生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典型地貌:沙滩。期末复习三:(第五、六章知识点)知识点1:植被1.概念: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2.分类: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1)森林的类型和特征: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特征植被群体特征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38、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与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没有板根和茎花现象。落叶阔叶林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降水适宜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亚寒带针叶林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以松、杉类植物为

39、主的针叶林,树叶细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2)草原类型及特征草原类型对应气候区气候特征植被特征热带草原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温带草原温带草原气候区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气候干燥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3)荒漠类型及特征分类对应气候区气候特征特征热带荒漠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荒漠植被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如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如智利沙漠中的雨后花海温带荒漠

40、温带沙漠气候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候干燥知识点2: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素影响气候气候对植被热量:决定了植物的种类、生长速度、生长量、不同的热量带植被类型不同。光照:影响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降水: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向内陆减少,植被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数目生长好,年轮宽。植被对气候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茂密的地区,空气湿度大,气温日较差小地貌地貌对植被山地阳坡和阴坡植被不同,一般情况下,马尾松生长在阳坡,而冷杉生长在阴坡。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因此在山区,不同海拔的植被不同。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截然不同

41、,如安第斯山脉南部大陆西侧为迎风坡,降水多,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东侧为背风坡,降水少,形成温带荒漠和草原,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植被对地貌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水文水文对植被水文条件好的地方,一般植被繁茂植被对水文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促进水循环,减少河流含沙量,减少河水径流量的变化幅度土壤土壤对植被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茶树耐酸怕碱,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植被对土壤植被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如大豆可以固氮,亚热带地区植被繁茂,导致土壤有机酸含量增加,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植被类型的判断依据依据景观特征判断。不同的植

42、被其组成植物种类不同;植物的高矮、根茎、密度和季相变化千差万别,这些都是我们辨别植被类型的依据。例如,全年呈深绿色外貌,无明显的季相变化;乔木树干高大,树基常有板根,老干上可长出花枝,藤本和附生植物发达,林中常有绞杀植物附生,这样的植被一般是热带雨林。依据气候特征判断植被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所以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也是我们判断植被类型的依据。例如,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气候条件下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依据分布规律判断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分布也发生明显的变化,由森林

43、依次变为草原,荒漠。例如,40N-60N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大陆内部为温带荒漠。知识点3:北半球主要植被与气候的对应关系知识点4: 土壤形成1.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2.土壤形成过程:如下图: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着生-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矿物养分)(死亡,有机质积累)(形成肥力) (淋滤、淋失) 理想土壤的结构 土壤的形成过程知识点5:观察土壤(1)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红壤等。土壤颜色的成因:由于土壤里腐殖质含量和矿物质组成不同,土壤会呈现不

44、同的颜色。(2)土壤质地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按土壤质地可将土壤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在野外可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断。砂土成分以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而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壤土中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通水、透水性能良好,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3)土壤剖面构造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构成。自然土壤自上而下依次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 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地理 > 人教版(新教材) > 必修第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