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3.1水循环》课后限时练习(含答案)

上传人:O**** 文档编号:209745 上传时间:2022-03-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4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3.1水循环》课后限时练习(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3.1水循环》课后限时练习(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3.1水循环》课后限时练习(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3.1水循环》课后限时练习(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1 水循环水循环 【A 基础练 学业水平测试】 时间:15 分钟 总分:44 分 (知识点 1: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知识点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知识点 3:水循环的意义) 一、选择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知识点 1古诗云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据此完成第 12 题。 1从水循环环节的角度分析,这句古诗体现了水循环的环节是( ) A地下径流 B地表径流 C蒸发 D下渗 2从水循环的类型角度分析,这句古诗说的是哪种类型的水循环( ) A海陆间循环 B陆上内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三者都不是 【答案】1.B 2.A 解析第 1 题,“百川东到海”的意思是河川

2、径流以地表径流的形式注入海洋。第 2 题,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古诗描述的是海陆间循环。 知识点 2下图示意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 不同性质的城市地表水量入渗随时间变化。 据此完成第 34 题。 3不同性质的地表,对水循环影响差异较大的环节是( ) A下渗 B降水 C水汽输送 D蒸发 4为了美化环境并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城市下垫面最适宜增加( ) A绿地 B草皮空心砖 C普通混凝土砖 D透水混凝土砖 【答案】3.A 4.A 解析第 3 题,读图可知,不同性质的地表累计渗入水量不同,即下渗量不同。第 4 题,绿地能美化城市环境,且绿地最有利于地表水下渗,有利于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知识点 1、3读

3、水循环示意图,完成第 56 题。 5图中 a、b、c、d、e 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 ) A蒸发、地表径流、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 B下渗、地表径流、蒸发、水汽输送、地下径流 C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D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地表径流 6下列有关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有( ) 促使陆地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影响全球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 A B C D 【答案】5.C 6.C 解析第 5 题,a 表示海洋上空的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b 表示地表径流(河流)注入海洋;c 表示下渗,地表水

4、转化为地下水;d 表示地下径流,地下水流入海洋;e 表示蒸发,海洋水转化为大气水。第 6 题,陆地水资源是有限的,并不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径流的影响上,并不是影响各个环节。 知识点 2海绵城市即城市能够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为海绵城市模型图。据此完成第 78 题。 7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目的是( ) A减轻城市水体污染 B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C增强城市抗旱能力 D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8海绵城市绿色屋顶的核心功能是( ) A减少灰霾污染 B减轻城市雨涝 C

5、增加经济收入 D美化城市环境 【答案】7.D 8.B 解析第 7 题,根据材料,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海绵城市不能减少污水排放,不能减轻城市水体污染;主要是吸水、放水,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不是主要目标;增强城市抗旱能力只是一部分功能。第 8 题,绿色屋顶的核心功能是滞留、含蓄雨水,减少地表径流量及城市雨涝;绿色屋顶不能减少灰霾污染;增加经济收入、美化环境不是主要目的。 二、非选择题(20 分) 9知识点 2下图是济南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小区下水道改造前后的管道分布示意。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0 分) (1

6、)该污水处理方式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_。(4 分) (2)图乙与图甲的区别在于_。下水道改造的目的是_。(8 分) (3)请从资源化角度谈谈图示管道改造的积极意义。(8 分) 【答案】(1)径流环节 (2)雨水管道与污水管道分离 保护水资源,减少污水处理量 (3)可将雨水收集起来实现资源化;回灌地下水,缓解地面沉降。 【B 培优练 核心素养提升】 时间:15 分钟 总分:41 分 一、选择题(共 9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27 分) 区域认知(2021 年浙江温州期末)下图为某同学设计的水循环模拟实验示意图。据此完成第 12 题。 1该实验设计中,没有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 B降水

7、 C地表径流 D下渗 2该实验设计中,斜面下方冰块可降低温度,从而促进不透水斜面上的气流( ) 收缩下沉 膨胀上升 向右流动 向左流动 A B C D 【答案】1.D 2.A 解析第 1 题,图中采用的是不透水斜面,因此冰块融化的水无法下渗,该实验设计中没有模拟的水循环是下渗,D 项正确。该实验设计中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是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环节,A、B、C 项不符合题意。第 2 题,该实验设计中,斜面下方冰块可降低温度,导致不透水斜面上的空气降温,气流收缩下沉;冰块位于左侧,右侧没有,因此左侧降温明显,右侧降温不明显,右侧气温相对较高,气流可能膨胀上升,不透水斜面上的气流沿着斜面向右流动,A 项

8、正确。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植物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读城市植物浅沟示意图,完成第 35 题。 3在城市中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水循环环节( ) Aa 增强 Bb 增强 Cc 减弱 Dd 减弱 4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主要目的是( ) A增加绿地面积,美化环境 B强化雨水的滞留能力 C减少雨水的冲刷,降低水土流失 D优化水生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5城市大量布置植物浅沟后,城市河流会( ) A流量下降 B丰水期水位上升 C流量会更加稳定 D流速加快 【答案】3.A 4.B 5.C 解析第 3 题,据图可知,a 代表蒸发,b 代表地表径流,c 代表

9、下渗,d 代表地下径流。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 a 增强、b 减弱、c 增强、d 增强。第 4 题,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主要目的是利用植物吸水能力,强化雨水的滞留能力。第 5 题,植被具有蓄水的能力,因此城市大量布置植物浅沟后,城市河流枯水期水位上升,丰水期水位下降,流量更加稳定,流速更加平稳。 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某中学生进行植被对水循环影响的试验。设计如下:准备两块搓衣板,如图放置在盆中,其中一块铺上毛巾,分别从上面淋上相等数量的水,观察实验结果。据此完成第 67 题。 6两块搓衣板淋水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无毛巾:水流量较大 B有毛巾:水流速度较快 C无毛巾:蒸发量较

10、大 D有毛巾:盆底存水较多 7如果铺有毛巾的搓衣板模拟的是植被恢复后的山地,则该山地( ) 降水量增加 地表径流增加 下渗量增加 地下径流增加 A B C D 【答案】6.A 7.C 解析第 6 题,铺有毛巾的搓衣板相当于有植被的地方,无毛巾的搓衣板相当于荒地。两块搓衣板淋水后,无毛巾的摩擦力小,流速快,水流量大,蒸发量小,盆底存水较多;有毛巾的摩擦力大,流速慢,水流量小,蒸发量大,盆底存水较少。第 7 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山地植被恢复后,大气湿度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增加。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下图为人类活动与水循环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第 89 题。 8

11、图中 a、b、c、d 环节分别是( ) A蒸发、地下径流、下渗、地表径流 B地表径流、蒸发、下渗、地下径流 C蒸发、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D地表径流、蒸发、地下径流、下渗 9影响水循环的人类活动中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是( ) A提高入海污水量的比例 B增加农业灌溉用水 C加大地下水开采力度 D加强水资源循环再利用 【答案】8.C 9.D 解析第 8 题,读图可知,a 从海洋指向大气,为蒸发;d 指向水井为地下径流;c 是从地表水到地下径流的过程,为下渗;b 从降水直接指向海洋,为地表径流。第 9 题,水资源是有限的,虽然可以循环再生,但在一定时间段的数量是有限的,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12、所以需要节约使用、循环再利用。 二、非选择题(14 分) 10 综合思维图 1 为某地地形剖面示意图, 图 2 为该地沿海某流域地下水等水位线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4 分) 图 1 图 2 (1)判断图 1 水循环的类型,并说明与 C 海区的渔业资源丰富有关的水循环环节。(2 分) (2)在 B 处大量抽取地下水,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哪些?(4 分) (3)判断 A 环节的名称,说明它对海洋和陆地的作用。(4 分) (4)与 10 年前相比,图 2 中河流的地下水水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该地的气候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以及该变化所产生的地理意义。(4 分) 【答案】(1)海陆间循环。地表径流。 (2)地面沉降(或地面建筑物倾斜、坍塌)、地下水水位下降、海水入侵。 (3)水汽输送。作用:调节海洋和陆地的热量与水分平衡。 (4)地下水位变化:升高。气候变化趋势:逐步趋向湿润。地理意义:有利于沿岸地区自然环境的恢复;可以提供更多的水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地理 > 人教版(新教材) > 必修第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