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全册必背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209279 上传时间:2022-03-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全册必背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2届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全册必背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2届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全册必背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22届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全册必背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22届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全册必背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 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涉及到商品的质量、品牌、性能与服务) 两者的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对立: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同时占有两者。 注意:A、有价值就一定是商品,有使用价值;B、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二、二、货币货币 1 货币产生:商品和货币不是同时产生的,但将来会同时消亡。 2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 货币的职能: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标价”“价格);流通手段(购买”“买卖”“现

2、场交易”)、)、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适用情况:税收、利息、债务、租金(房租、地租)、工资)、世界货币(外币购买,在国外购买”“国际收支) 三、三、纸币纸币 1 纸币的优点: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 2 纸币的含义: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3 纸币的发行规律: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22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4 纸币的发行量对经济形势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四、四、汇率汇率 1 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2 汇率变化:如果用 100 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

3、外币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汇率跌落,人民币贬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升高 3 汇率变动的影响(以人民币为例)升进贬出 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引进外资、外国人到中国旅游、留学和购物;不利于进口、海外投资、中国人到国外旅游、留学和购物。 人民币汇率上升,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海外投资、中国人到国外旅游、留学和购物;不利于出口、引进外资、外国人到中国旅游、留学和购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供过于求,商品价格下跌;供不应求,商品价格上涨。 2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

4、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其他条件不变,商品价值量 3/22  越大,价格越高,反之亦然。 3纸币发行量影响价格。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4国家政策影响价格。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影响物价。 5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容易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引起价格变化。 二、稳定物价的措施二、稳定物价的措施 1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有效供给,打击投机行为,抑制不合理需求。 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3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使其发行量符合市场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4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

5、需求。 5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6企业要诚信经营,承担社会责任,避免价格战、哄抬物价等现象。 7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科学理性消费等。 三、价格变动的影响三、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一般来说,价格上升,消费需求减少;价格下降,消费需求增加。 2不同商品价格变动对其需求量的影响不同。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变动对其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高档耐用品的价格变动对其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影响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量。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会减少,其替代品需求量会增加,互补品需求量会减少;当一种商品

6、价格下降,其需求量会增加,其替代品需求量会减少,互补品需求量会增加。 (二)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产量。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价格上升,生产者 4/22  获利增加,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价格低的生产要素的投入,减少价格高的生产要素的投入。 第三课:多彩消费第三课:多彩消费 一、影响消费的因素一、影响消费的因素 1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2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3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影响。 4收入差距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降低

7、。 5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 6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观因素是消费心理,消费心理会影响消费行为。 二、提高消费水平(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措施二、提高消费水平(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措施 1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最根本的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扩大居民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3消费水平受未来收入预期影响。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必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消费信心。 4收入差距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降低。要

8、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必须完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5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6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观因素是消费心理,消费心理会影响消费行为。要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做到科学、合理、文明、绿色消费。 三、消费原则(消费行为)(如何做理智的消费者)三、消费原则(消费行为)(如何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 5/22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主旨为保护消费者健康和

9、节约资源;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发扬光大。 四、消费的类型四、消费的类型 1、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可以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2、按照消费目的不同,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五、消费结构五、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2、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是衡量家庭消费结构变化和消费水平高低的指标。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10、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一、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生产出来的商品只有被消费了,这个生产过程才算完成。 (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二、社会再生产

11、二、社会再生产 1、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注意顺序) 6/22  2、关系: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三、三、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 1.为什么大力发展生产力 (1)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4)依据: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

12、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2.怎么做 (1)生产力角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生产关系角度: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人才角度:重视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 (4)科技角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四、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有三个四、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有

13、三个 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五、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五、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为什么坚持为什么坚持地位: 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7/22  的重要支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必然性: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意义:实践证明,它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怎么样坚持

14、怎么样坚持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六六. .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 (1)地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 (2)范围: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

15、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4)要求(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要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七、国有经济:七、国有经济: (1)作用: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保障国家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发展战略性产业、提供

16、公共服务,具有关键作用。 8/22  (2)、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体现: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 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统编新教材必修二补充) 八、集体经济:八、集体经济: (1)形式: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 (2)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作用: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对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

17、用具有重大意义,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九九. .非公有经济非公有经济 (1)形式: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统编新教材必修二补充) (2)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3)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统编新教材必修二补充):是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十. .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

18、制经济: 特点: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 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作用:有利于国有资本增强控制力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拓展:国企拓展:国企/ /央企混改的意义央企混改的意义 9/22  1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有利于投资主体多元化,各种所有制资本交叉持股,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有利于国企更好地适应市场,推进公司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效率。 发展和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原因

19、发展和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原因 1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符合现阶段生产力状况。 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 一、一、公司:公司: 1、公司的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最主要区别: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划分成等额的股份,发行股票,上市公司的股票可以自由流通、转让。 有限责任公司不必划分为等额股份,不发行股票,股东转让必须征得其他股东的同意,出资转让较困难 2、公司的组织机构:决策机构,是股东会或股东

20、大会,负责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 执行机构,是总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事宜; 监督机构,是监事会,对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 优点: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二、影响企业成功经营的主要因素(重点)二、影响企业成功经营的主要因素(重点) 1 树立正确的经营战略; 10/22  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 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 遵守法律法规,承担社会责任,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5 进行公司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

21、组织结构,提高运转效率 6 通过“强强联合”或企业兼并,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模优势.提高竞争力。 7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提高劳动者素质;企业经营者要树立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 8 企业要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提高劳动者劳动报酬通过股权激励、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方式激励劳动者积极性; 9 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法律和世贸组织规则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10 其他因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利用国家政策加快发展;企业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22、根据市场信息,调节产量和生产要素投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带动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促进上下游产业合作;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发展壮大新动能。 二、就业的意义(为什么扩大就业?)二、就业的意义(为什么扩大就业?) 1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就业,能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3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者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全

23、面发展。 三、如何解决就业问题?三、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1从根本上讲,国家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增加就业岗位。 2党和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破除妨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 11/22  3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劳动者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4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劳动者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以及多种方式就业观;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增强自主就业和创业能力。 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 一、投资理财

24、的选择一、投资理财的选择 1、储蓄存款:收益: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分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2、股票:性质:股份凭证,代表其持有者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 收益:股息或红利收入,股票价格上涨带来的差价 3、债券:性质:债务证书,到期偿还本金 分类: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4、商业保险:特点:规避风险 分类: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我国的分配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内一、我国的分配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内容之一)容之一) 1是什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 国家党政机关、公有制事

25、业单位、公有制企业中的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津贴等。 农村集体经济中农民承包集体土地获得的收入。 3、按劳分配的原因: (1)必要性:由我国的现实经济条件决定;生产资料公有制前提 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不能按需分配)物质基础 12/22  劳动的性质和特点(谋生手段、存在差别,不能平均分配)直接原因 (2)意义: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从根本上否定了剥削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二、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二、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 1、生产要素的内容:劳

26、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信息、知识、数据等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 按劳动要素分配:个体劳动收入,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按资本要素分配: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 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农民转让土地经营权获得的收入 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2、意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

27、收入、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三、为什么要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维护收入分配公平的经济意义)三、为什么要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维护收入分配公平的经济意义) 1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要求。 2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缩小收入差距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3收入是消费前提和基础。调节收入分配格局,缩小社会收入差距,能够刺激消费,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协调、共享发展

28、。 5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13/22  6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怎么样实现收入分配公平(重点)四、怎么样实现收入分配公平(重点) 1、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为实现社会公平奠定物质基础。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3、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4、在初次分

29、配方面,A.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B.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5、在再分配方面,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 6、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7、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保合、增低、扩中、调高、清隐、取非) 8、必须坚持消除贫困。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

30、精准脱贫,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9、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10、发挥财政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一、财政的作用(重点)一、财政的作用(重点)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14/22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财政加强对能源、交通运输、邮电电信、水利设施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加大

31、对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力度。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财政是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调整财政收入或支出,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经济增长滞缓,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增发国债;经济过热,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减发国债。 二、影响财政收入因素及措施二、影响财政收入因素及措施 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措施:要保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就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增加社会财富总量。 分配政策是影响财政收入的重要影响。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

32、集中的财富过多或过少,会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和国家职能的发挥,也不利于企业和个人的发展。 措施:国家应制定合理分配政策:既保证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税收三、税收 1、地位: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2、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3、种类:增值税与个人所得税 征收增值税的意义:增值税只对增值额征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个人所得税作用: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4、违反税法行为:偷税(伪造、变造、隐匿、擅自

33、销毁帐簿等,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达到不缴少缴的目的;)欠税;骗税(虚列虚报出口货物数量、价格、自然灾害等骗取税收优惠);抗税。 15/22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一、市场经济: 1、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宏观调控,“有形的手”)和市场(价值规律,无形的手”) 2、市场经济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出市场供求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

34、、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4.市场调节固有的弊端: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表现自发性:制假售假,环境污染等不正当经济行为、收入差距拉大盲目性:经营决策出现盲目性;后果:经济波动、资源浪费滞后性:市场调节一定的时间差,资源浪费 拓展:为什么要市场调节?拓展:为什么要市场调节? 1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市场调节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有效利用。 3市场调节有利于激发企业和市场的活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正确处理好政府

35、和市场的关系,优化营商环境。 二、为什么要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二、为什么要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 1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会影响到正常的市场秩序; 2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3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有利于维护企业、经营者的利益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怎么样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三、怎么样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 1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要制定完备的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秩序。(市场规 16/22  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等形式,对市场运行作出具体规定。;市场准入规则方面,实行统一的市场

36、准入制度;市场竞争规则方面,要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市场交易规则方面,市场交易必须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原则,禁止强买强卖、强取豪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等非法行为) 2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良好的市场秩序需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法律,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3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 4企业要遵守市场规则,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37、5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和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要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2、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3、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根本原则) 4、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五、科学的宏观调控五、科学的宏观调控 1含义:宏观调控是指国家综合运

38、用各种手段对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 2.原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客观上需要国家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地位: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之一。 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3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17/22  4宏观调控手段: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1)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财政收入、支出、税收、税率、国债等)和货币政策(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是国家在宏观

39、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扶贫政策等,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法律手段:(经济立法、经济司法、依法查处、依法打击) (3)行政手段:(国家通过采取具有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通知、规定行政命令、指示、规定、通知、禁止、审批、许可、查封、责令、处罚、罚款、吊销执照等等行政手段,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一、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1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

40、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坚持新发展理念:二、坚持新发展理念: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一)创新发展(一)创新发展理念理念 1、坚持创新发展原因:(1)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 (2)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转方式,调结构) (3)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节资源、促环保) (4)坚持创新发展理念

4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 18/22  2、坚持创新发展的举措(1)国家: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强宏观调控,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依法保护知识产权。 完善分配制度,鼓励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激励创新。 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引导社会资本的流入,推动科技创新。 坚持自力更生的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竞争,引进人才。 (2)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研发投入;

42、完善分配政策,鼓励技术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吸引优秀人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注意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强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 (3)劳动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技能素质。 (二)协调发展(二)协调发展理念理念 原因: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补充新教材) 要求: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三)绿色发展(三)绿色发展理念理

43、念 1、坚持绿色发展的原因 (1)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3)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9/22  (4)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2、坚持绿色发展的举措(要求) 国家: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

44、、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改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承担社会责任。 个人:树立绿色消费观念,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 (四)开放发展(四)开放发展理念理念 原因: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补充新教材) 要求: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共享发展(五)共享发展理念

45、理念 原因:共享经济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共享理念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原因(为什么)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2)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

46、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2.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怎样做)(补充统编新教材)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怎样做)(补充统编新教材) 20/22  (1 1)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

47、用不断优化。优化。 拓展:实体经济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原因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要求 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主体: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 (2 2)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

48、展体系,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拓展:乡村振兴战略 重要性: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具体要求:把“三农”放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体要求: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老少边穷)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49、。 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先发展, 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21/22  (3 3).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变, ,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 建设措施: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 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政治 > 人教版 > 必修1(经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