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七市(州)2022届高三3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209003 上传时间:2022-03-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七市(州)2022届高三3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北省七市(州)2022届高三3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北省七市(州)2022届高三3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湖北省七市(州)2022届高三3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湖北省七市(州)2022届高三3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湖北省七市(州)湖北省七市(州)2022 届高三届高三 3 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题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贫困作为一种古老的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性问题。传统社会相对现代社会来说物质匮乏、生产效率低下,但物质的匮乏造成的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贫困文化是贫困群体所拥有的一种亚文化,当这种文化沁入到了这个民族成员的血液和灵魂之中,就具有很强的韧性。 当前,中国消除了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

2、会,并进入了后小康时代。虽说物质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一种嵌入到民族心理中的适应文化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巨大阻力,制约着整个后小康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大了相对贫困治理的难度。 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是一种主流,基督教将“贫困”作为一种“恶”的文化,希望用“慈善”的方式来消除这种“恶”。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伦理文化,而儒家伦理奉行的是一种“善”文化,并且通过官方正统的教化渠道使“善”文化成为主流。 儒家思想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 主张用“节欲”的方式来对付“贫困”,甚至将“贫穷”作为一种“美德”来进行歌颂。被统治者用来作为治国指导思想的儒家文化,将“贫

3、穷”作为正统的意识形态,并将其颂扬为一种美好境界。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浸淫在对贫困的这种认识和熏陶中。“贫困”即“美德”,成为一种精神鸦片,“安贫乐道”的“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根深蒂固地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对待“贫困”的观念上,甚至比儒家的“贫困伦理”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早期道教承袭并且衍化了道家的寡欲观,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求人们守贫、苦行和守拙。佛教传入中国后,儒道释三者合流,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安贫乐道”的民族心理,“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的负面作用更加凸显,很快得到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认同,其安于贫穷、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

4、更加深入人心。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儒道释三家合流后塑造的“安贫乐道”的“贫困观念”和“贫困文化”,对于调适中华民族群体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产生了很强的正向激励作用,使人们在面对贫穷落后的逆境和压力时,仍然保持一种坚韧不拔、刻苦耐劳的品性,并能够穷则思变,形成一种有效应对、适应与成长的心理机制。但是,这种“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仅契合农耕文明,适应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和生产资料有限的时代文化。在这种贫困文化的熏染下,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与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市场经济时代相抵牾的民族心理。 社会心理学认为,贫困心理基因是有记忆、有遗传的。贫困文化基因中的这种韧性,无疑为消除了绝对贫

5、困的后小康社会相对贫困的治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增加了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成本。因此必须未雨绸缪,按照工业革命 40 时代、5G 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标准,根据相对贫困的特征,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 (摘编自唐任伍贫困文化韧性下的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特征及其治理 )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贫困,带领人民从“短缺”迈向“丰裕”、从“贫困”跨入“小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扶贫使命的终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中国扶贫战略即将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转变。 就绝对贫困而言,贫困主要表现为“短缺经济”“物质匮

6、乏”“仅维持生存安全基本需要”“食物消耗货币化”等。身处绝对贫困中的人无暇顾及生存以上的发展性问题,生存问题的迫切性使得贫困的相对属性被短缺经济所遮蔽。 相对贫困则是在一定的对比中显现的。相对贫困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叠加呈现出来的主客观状态,它不仅是满足低起点的基本生存需要,更是社会比较的动态综合性结果。在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依赖个人或家庭的现有资源即便可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但相对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准或其他群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的生活境况或状态, 这就是相对贫困。 相对贫困表现为经济维度 (收入与消费) 、 社会发展维度 (就业、教育、社会保障) 、自然生态维度等多维度的匮乏。虽然平均生活

7、水准是通过特定贫困测量所得,但它仍是动态演变的,会因时空和人的感知差异而不同。因此,相对贫困包括客体评判和主体感受两个层面,前者是社会针对个体所作的客观式评价, 后者是贫困主体自身对生活境况的主观式评价。 与绝对贫困不同,相对贫困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阶层间基于主观认定的生存水准差别而形成的贫困。相对贫困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参照系,其地方性和区域性特征突出。 (摘编自王国敏后小康时代中国相对贫困的特征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儒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甚至作为一种美德进行歌颂,并通过统治者正统的教化渠道,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主流。 B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

8、河中,贫困文化就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同时存在,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 C由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贫困文化长期影响着中华民族,并成为文化基因根植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让贫困治理工作难度加大。 D相对贫困表现为低起点的基本生活要求,是社会多维度比较的综合性结果,呈现出动态特点,具有地域性差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儒道释”主张“安贫乐道”,使安于贫穷、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深人人心,从而消解了这些主流思想的积极影响。 B由于贫困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的治理难度明显大于扶贫初期绝对贫困的治理难度。 C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

9、儒家伦理文化对贫困的认识不同,应对的方式也不同。 D将时间因素、地方因素、区域因素结合起来,从社会客体进行客观评价,就能准确识别相对贫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属于相对贫困的一项是(3 分) A王某是地道的农民,妻子又卧病在床、生活难以自理,家里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女儿要抚养,他只能困守几亩薄田度日。 B陈某某夫妇文化素质低、缺少经济来源,外出打工又因无一技之长而无法立足,回村后全靠打短工艰难维持生计。 C刘某某家在偏远的乡镇,妻子因家庭贫困而离家出走,自己在外做泥瓦匠又出事故而伤残靠年老体弱的父母帮衬度日。 D李某某夫妇因城郊规划拆迁而迁入城市打工,收入低且不稳定,夫妇俩常为不能给孩子提供优质教

10、育而自责。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4 分) 5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阐述贫困时角度上的不同点,并结合两则材料给中国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三条合理化建议。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4 小题,小题,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第七个坑 罗 烽 九月十八日的后两天。 是九月二十日了。 古老嚣扰的沈阳城,仿佛是猎人手中的受创的肥凫,闭起眼睛,压制着战果,忍受它的创痛。它是异乎寻常的安静着 这一切,只会使饥饿的皮鞋匠耿大骇怕和恶心,在跑了三个亲戚的住所没有回响后,他打算到一条小胡同里找他的舅舅,再做一次最后的讨借。如果,这次仍然失望,他决定

11、什么地方也不去了,回家去,喝几瓢凉水,躺下去,维持呼吸,能到什么时候就算什么时候。皮鞋匠耿大再一拐弯就进一条小胡同里去。当他走到二三十步,再想抽身向回转,那时已经来不及了。 刺刀带着逼人的寒光,从眼前晃过去,他几乎喊叫出来。随后他就十分严紧地阖拢两眼,握紧了拳,扣住牙齿,等待死刑的处决。 “这边的来!” 皮鞋匠耿大的身子,好像被这震吼从悬崖上打落深谷里去。紧接着震吼又响了: “猪啊!你不死!” 耿大回过身来,那个兵早就把枪夹在左臂里,右手从地上拾起一把锋利的军用锹。这一次,他才注意到,在墙下,挖好了一个二尺口径的、三尺来深的坑。那个兵右手的铁锹向坑的左近的地上一插,说:“你这边再一个!” 皮鞋

12、匠耿大从那个兵的手里把铁锹接过来,他运着力气开始向下挖,这锋利的军用锹很使他得心应手,他暗暗地赞美着:“多么锋利的小锹呵!”同时,他又暗暗地猜测着:“不是干那个用吗?是壕呃,我的天爷,我情愿这样,一直挖到天黑。” 这个坑,很快就挖成功了,深度和口径好像皮鞋匠耿大事先测量过似的,简直和前一个完全相仿。坑的周围,锹印整齐地排列下去,而且异常光滑。 走过来一个,他是被骚乱隔在外边的排字工人。那一个兵的眼睛,渐渐在粗黑的眉毛下扩大,已经擒住排字工人的背影。突然他哗啦一下子扳开了枪机,同时,大吼一声,这声音如同独霸深山目空一切的猛虎咆哮: “站下!” 皮鞋匠耿大不了解那个兵的用意,但,当那个兵用刺刀逼住

13、排字工人,大头冲下插进第一个坑里的时候,皮鞋匠耿大就什么都明白了。铁锹在他手里打起抖来。轻巧的军用锹,现在在皮鞋匠耿大的手里变得非常笨重。 那个兵一边用他挂钉的皮鞋,顿踩着填在坑里的新土,一边命令着皮鞋匠耿大: “你呀那边再一个!” 皮鞋匠耿大,就在那边挖完了第三个。 “你呀那边再一个!” 他迟缓而且拙劣地挖完了第四个。 他默默地祷告着: “中国人一个也别来啦,这里是一条死路!” 可是,尽管他祷告着,一千遍,一万遍祷告着,一条路,总是要有人走的。现在就有人走过来了:一对年青的夫妇,女人抱着一个不满周岁的男孩子。 “同胞啊!你救一救这孩子吧!” 在皮鞋匠耿大的耳朵里,留着那男人临死前的呼声。 “

14、同胞呵!你救一救这孩子吧!” 这呼声,永久留在皮鞋匠耿大的耳朵里并像一把锥子锥着他的心,他的心!疚痛着他的眼窝里涌浮着绞着心血的泪水。 那个兵把那可怜的孩尸,提起两条腿从坑里提起来,然后,和埋大人一样,倒竖着,用脚侧扫进坑外的新土,孩子的小腿倒竖在爹妈的大腿当间,距离十分适中。 那情景,引起那个兵大大的发笑。 “哈,哈,哈你的那边的,再一个呀。” 于是,皮鞋匠耿大慌乱地拾起铁锹,更迟缓,而且更拙劣地挖完了第六个坑。 日色朦胧下来,黯淡和死寂笼罩了这座古城。零星的枪声,大批的犬吠,开始复活了。 “那边的,再一个!” “挖呵!挖呵!” 他继续跟那块岩石拼命,每一锹,每一寸,都耗尽他最后一点力气,他

15、的胸口,好像有一个熊熊的火把烘烤。除此而外,他失去其他的感觉。第七个坑,一寸,一寸地加深起来。 夜,渐渐地昏暗下去 “太君哪!饶命啊!我是好人,我是看我外甥去呀!” “太君哪!”耿大被这最后一声唤醒了。那呛哑的喉音分明是他的舅舅。于是他停下工作,伸直了腰,用他失神的眼睛通过浓厚的黄昏。 一股血如同冷箭,从舅舅的胸膛喷射出来,随着一声痛吼就向后颓倒了。 皮鞋匠耿大忍泣吞声地活埋了自己的舅舅。 他把坑旁的土,轻松地推到坑里边去,他是怀着一种万一的希望的。 很快地又走过来一个。第六个坑,比埋一条死狗还省劲。皮鞋匠耿大感激那个人那一个吗啡鬼。 等了好久,“再一个”的命令没有再来。他想,该到他解放的时候

16、了。同时,他期待着,再来一个像吗啡鬼那类的人,结束第七个坑。 可是,等了好久,也不见个人影儿。他更切盼地期待着 “欧喂!你的” 刺刀从他面前晃过去,于是,他不敢怠慢地抖擞一下精神,准备去挖下一个坑。 “猪!你的这边来,坑里边去!“ 这话,好像一个不及掩耳的霹雳。皮鞋匠耿大发了一会怔,他就运足全身所有的力量,抡起那锋利轻快的军用锹,突然向那个兵的头部劈下去。枪,人,同时跌落在地上。 于是,第七个坑被那个兵占有了! 他从第五个坑里,拉着腿,扯出他舅舅的上半身,平放在坑边,他摸索着脸,他摸索着胸口,最后他又抱起肩膀来上下摇了摇: “舅舅!” “完了,全都完了。”皮鞋匠耿大癫狂地自语着。之后他回到第七

17、个坑的旁边,切着牙齿用刺刀向那个兵的腹部乱戳了十几下,于是扛起枪来走了。 然而,他没有决定到什么地方去。 黑暗,死寂,完全笼罩了这座古城。枪声,犬吠,逐渐加厚起来了。 (初刊于 1936 年 9 月 10 日光明第 1 卷第 7 号,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讨借不到东西耿大决定哪里也不去,表明大屠杀之后,他已经有了与死亡对抗的勇气。 B“你救一救这孩子吧!”的呼声没有加剧耿大心灵的挣扎与不安,因为他后来继续在挖坑。 C埋葬“吗啡鬼”比埋狗还容易,说明这样饱受毒品侵害的生命是不值得被尊重的。 D耿大并没有立即沦为“坑中之物”,日本兵正需要一个得力的帮手

18、,耿大因此获得了“死缓”的待遇。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前三段交代了时代背景,奠定了感情基调,也为下文情节展开做了铺垫。 B本文语言简练而朴实,笔触冷静而细腻,高度凝缩而带点象征性地描写了中国人面对绝境时生与死的选择。 C作者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延迟”式的故事运行特点增强了作品的内涵。 D小说凄惨而悲壮,凝重而又充满热望,充分表现矛盾,是能够体现作家忧患意识的现实主义作品。 8“挖坑”是小说的主要情节,耿大在挖坑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 分) 9请探究小说最后两段的表达效果。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19、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一) 欧阳修乞致仕,冯京请留之,安石曰:“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乃听之。富弼以格青苗解相,安石谓不足以阻奸,至比之于鲧。唐埛本以安石引荐为谏官,因奏对极论其罪,谪死。文彦博言市易与下争利,致华岳山崩。安石曰: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吕公著、 韩维, 安石藉以立声誉者也;欧阳修、文彦博,荐己者也;富弼、韩琦,用为侍从者也;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

20、 (节选自宋史 王安石传有删改) (二) 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诏学士议,光与王珪、王安石同见,光曰:“救灾节用,宜自贵近始,可听也。”安石曰:“常衮辞堂馔,时以为衮自知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此盖桑弘羊欺武帝之言,太史公书之以见其不明耳。”争议不已。帝曰:“朕意与光同,然姑以不允答之。” 安石得政, 行新法, 光疏其利害。 迩英殿进读, 讲至曹参代萧何事, 帝

21、曰: “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 可乎?”对曰:“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帝欲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节选自宋史 司马光传有删改) 【注】青苗:青苗即青苗法,下文中的“市易”也即“市易法”,都是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堂馔:唐宋时政事堂准备的公用膳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22、) A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 B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 C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 D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致仕,官员年老辞官退休,一般退休的年龄为七十岁,如有病患则可提前退休。 B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时君主常常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C华岳指西岳华山,五岳之一,与东岳泰山、北岳衡山、中岳嵩

23、山、南岳恒山合称五岳。 D南郊,封建社会郊祀的一种,古代天子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圜丘以祭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富弼因为阻挠施行青苗法被解除了宰相职务,王安石说这不足以阻止奸邪小人,甚至把富弼和办事不力的人作比。 B欧阳修曾经提携过王安石,他请求致仕,王安石却不挽留;富弼、韩琦是王安石曾追随过的人,为了变法王安石也加以排斥。 C王安石认为司马光的才能不足以危害政治,只是一旦让其身处高位,那么对变法持不同意见的人会依附他。 D王安石与司马光因变法立场不同,两人为此争议不休,神宗说同意司马光的意见,但不会给予司马光答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24、汉语。 (8 分) (1)唐埛本以安石引荐为谏官,因奏对极论其罪,谪死。 (4 分) (2)此盖桑弘羊欺武帝之言,太史公书之以见其不明耳。 (4 分) 14王安石与司马光就变法产生严重分歧,司马光不支持王安石变法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述。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岭南江行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柳宗元因谗言遭贬赴任柳州刺史途中。射工:传说中一种叫蜮的毒虫,能含沙射人,人

25、或人影被射中后,都会害病。飓母:飓风发生前的征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诗所写风物紧扣岭南特色,再加上具有传说色彩的独特意象,凸显出行程之奇特险峻。 B颔联写雨过天晴山腰大象出没,阳光照射潭水,蛟涎浮现,表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C颈联写江边的射工狡诈地窥探并等待时机向游人释放凶险,阴沉的云气预示着飓风的来临,具有象征意味。 D“从此忧来非一事”承上启下,上承前文途中所见之景,下启后文心中所想,蕴含了诗人被贬岭南的复杂心情。 16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

26、部分。 (1)好战必亡,然而忘战也必危。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中写到:“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也有着类似的担忧。 (2)运用贴切的比喻是氓这首诗的特点之一,比如“ , ”以江水有岸、池沼有边来比喻凡事都有一定的限制。 (3)作为自然现象的雨,一旦进入诗歌领域,便具有思想启迪意义,请写出两句雨给大地带来生机给人带来希望和欢乐的古诗“ , ”。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文艺必出于至性深情,没有至性深情的人若要出作品,就只有

27、。满腔尘劳俗虑,偏学陶谢恣情山水,冒充风雅;过着小资产阶级的生活,行径近于市侩土绅,却诅咒社会黑暗,谈一点主义,喊几声口号, 像一个革命家。如此等类,数不胜数, ,人不像人。此外有些人自以为有的情感,它无论怎么样浅薄俗滥,都被和盘托出,尽量加以渲染夸张。人非木石,谁对于人事物态的变化没有一点小感触?喝了几杯老酒,心血来潮,仿佛盖世英雄,倘若有一两位“知己”,披肝沥胆,于是感激图报的“ ”就涌上来了。 从事文学者如果入手就养成这样的低级趣味,愈向前走就离文学的坦途大道愈远。而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唯一的办法是,玩味出第一流文艺作品隐藏的妙蕴来,然后拿“通俗”的作品来比较,自然会见出优劣。优劣都由比较

28、得来,一生都在喝坏酒,不会觉得酒的坏,喝过一些好酒以后,坏酒一进口就不对味。一切趣味,大抵如此。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装腔作势 居然 沐猴而冠 义气 B装聋作哑 居然 衣冠禽兽 意气 C装腔作势 自然 衣冠禽兽 义气 D装聋作哑 自然 沐猴而冠 意气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此外有些人自以为有的情感,它无论怎么样浅薄俗滥,都被和盘托出,尽量加以渲染夸张。 B此外有些人自以为有的是情感,无论它怎么样浅薄俗滥,都把它和盘托出,尽量加以渲染夸张。 C此外有些人自以为有的是情感,它无论怎么样浅薄俗滥,都把它和盘托出,尽量

29、加以渲染夸张。 D此外有些人自以为有的情感,无论它怎么样浅薄俗滥,都被和盘托出,尽量加以渲染夸张。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片段一和片段二,完成 21-22 题。 片段一 人类的行为正在改变着地球气候,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一种趋势,科学家和环境保护组织不断发出警告:如果我们不立刻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阻止气候变暖, 那么人类总有一天会毁灭地球, 不能继续生存下去。 “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手段一是碳封存,二是碳抵消。与之相关的概

30、念“碳中和”的提出为人类解决气候变暖这一难题提供了方向。 片段二 21由片段一可以推出的结论为(3 分) A如果人类要保护环境以在地球上继续生存,就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行动。 B如果人类不能继续生存在地球上,必定是没有立刻开始保护环境。 C只要我们立刻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就能阻止气候变暖,人类就能在地球上继续生存。 D要想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人类自身,就必须防止气候变暖。 22结合片段一和片段二,简要解释“碳中和”这一概念。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 75 个字。 (6 分) 四、写作(四、写作(60 分)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回顾 2021 年,我们取得了辉煌的

31、成就,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内卷、倦怠、躺平的现象。有学者认为:“我们是一个追赶超型的国家。中国人都是很勤奋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也是勤奋工作的结果。我们完全赞成和鼓励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同时,我们反对常态化的过度劳累。” 逃离倦怠,远离喧嚣,保持身心健康,追求个体生活的质量,需要关注四个关键词:适度、降噪、停顿和滋养。外在的世界即便再嘈杂,我们还是应该把自己的人生安排得清爽明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以上述关键词中任意两个为基础, 结合生活实际, 写一篇演讲稿,参加学校组织的“逃离倦怠呼唤健康”主题演讲活动。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32、 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A 解析:贫困文化并不是中华文化的主流。 2C A“消解”说法有误,B 文中没有比较两者的难度,D 原文说:“相对贫困包括客体评判和主体感受两个层面”,因此仅从社会客体评价不能准确识别相对贫困。 3D ABC 三项都属于生存安全方面的贫困问题,属于绝对贫困;D 项属于发展性需求,符合相对贫困的特征。 4材料一先明确贫困的特点并引出贫困文化这一话题,接着提出后小康时代由于贫困文化的影响相对贫困治理难度大这一观点,然后阐述贫困文化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具备韧性的原因,最后指出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治理要有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 (每点 1 分,共 4 分)

33、 5第一问:材料一从贫困产生的文化视角展开,而材料二则从新时期的贫困特点切人,区分了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 (2 分) 第二问:克服贫困文化的消极影响,注意把扶智和扶志结合起来,激发相对贫困家庭的主观能动性。 关注不同群体,不同地区间相对贫困差异,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 动态测评相对贫困的状态,及时调整,精准施策,防止返贫复贫。 (答一点 1 分,答两点 2 分,答三点 4 分。结合两则材料,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6D A 项“他已经有了写死亡对抗的勇气”不对,应是表明他决定不再抗争,坐等死亡;B 项应是加剧了耿大心灵的挣扎与不安,“继续挖坑”是出于求生的本能。C 项“受毒品侵害的生命是不值

34、得被尊重的”价值观错误。 7C 小说中并没有通过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8无奈、恐惧。一旦获得生存的机会,耿大就不问所以按照日本兵的指挥挖坑。同情与不忍。一旦得知自己挖的坑是埋葬自己的同胞,连小孩都不放过,耿大的身心承受着不断加剧的冲击。痛苦和绝望。耿大亲手埋葬了自己的舅舅,目睹亲人了走向死亡。忍无可忍(无比愤怒) 。第七个坑是埋葬耿大的,耿大终于意识到除了反抗,别无选择,他选择了从沉默走向爆发。 (每点 1 分,共 4 分) 9照应前文。沈阳城在日军的侵略下,充满了死亡的气息,令人惊悚不已。丰富人物形象,使其更加真实。作为普通百姓的耿大被动选择反抗之后,对于前途依然是迷茫的。开放式结尾,富有

35、深意,引人思考。在纷乱的战争年代,觉醒反抗的人又该有怎样的出路?前途仍然是迷茫的,作者直面民族的苦痛和屈辱,悲怆地审视战争。 (6 分,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0B “为小人发”“细民久困”都是完整的结构,“出彦博”是让彦博离开京城。 11C 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12D 原文“以不允答之”并非不答复。 13 (1)唐埛本是因王安石的推荐(或引荐)而担任了谏官,借奏对的机会极力论说了王安石的罪过,结果被贬谪而死。 (因:借 1 分。谪:被贬谪 1 分。句意通顺 2 分) (2)这大概是桑弘羊欺骗汉武帝的话,太史公把它写入史书就是来显示这种做法的不明智啊。 (见:显示1 分。

36、明:明智 1 分。句意通顺 2 分) 14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是通过与民争利的手段来扩充国库,实为剥削百姓。司马光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废,推行新法不利于延续统治。 (任答一点 2 分,答对两点 3 分) 15B 诗人借此表现政治环境的险恶,而非表现生机盎然。 16借景抒情,诗歌前六句写岭南的独特风物,描绘了当地荒凉的自然环境,流露出作者对前途的担忧;象征手法,前六句所写瘴江、射工、飓母等象征政治环境的险恶,进而表达自己的担忧,也隐含着对谗人的暗讽批评之意;直抒胸臆,结尾两句表达不惧艰险,趁着暮年在柳州有所建树的昂扬之志。 (6 分,每点 2 分。其他只要是本诗歌有的表现手法及技巧都可给分) 17,

37、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3)答案示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其他符合题干要求的也可) 18选 A。装聋作哑:假装聋哑,形容故意不理睬,装作什么都不知道。装腔作势: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情态。自然:副词,表示理所当然。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衣冠禽兽:穿戴着衣帽的禽兽,指行为卑劣,如同禽兽的人。沐猴而冠:沐猴(猕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比喻表面上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19选 B。“自以为有的情感”

38、和“白以为有的是情感”语法结构与表意均有不同,“尽量加以渲染夸张”的主语是“他们(有些人)”,“自以为有的是情感”自负无知的感情更为强烈。据此排除 A、D。关联词语“无论都”连接的分句主语不一致,主语“它”应放在“无论”的后面,据此排除 C。 20作者将一流的文艺作品比作“好酒”,将普通甚至低俗的文艺作品比作“坏酒”,以此生动形象地表明:长期接触的是普通甚至低俗的文艺作品,人的文艺趣味必然低级;一旦体会到一流的文艺作品的妙处,人的文艺趣味自然高级,并且会自然而然摒弃低级趣味。说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指出修辞构成 2 分,分析表达效果 3 分) 21A 此题考查的是推导结论而非概括文意,B、

39、C 的结论太绝对,D 项防止气候变暖与原文所说气候变暖已成为一种趋势矛盾,A 项是能推导出的结论。 22示例碳中和就是把人类生产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人为或自然的方式充分吸收,使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净值为零。 示例碳中和是指把人类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当中产生的以二氧化碳为主要成分的温室气体,通过人为或自然的方式(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充分吸收,使碳排放和碳吸收相等。 示例碳中和是指把人类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当中产生的以二氧化碳为主要成分的温室气体,通过封存或抵消的方式充分吸收,使碳排放和碳吸收相等。 (此概念涉及处理对象、方式、结果等三个方面,表述完整严密、语言简洁流畅、满足字数要求则得满分,其他

40、答案酌情给分) 23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 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容切合题意, 符合试题的材料、 情境与任务要求; 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注意合理选择关键词并形成有机联系,文章应采用“演讲稿”这一文体。 本次作文切入分 45 分。分四个评分等次:一类卷 53-60 分,二类卷 45-52 分,三类卷 36-44 分,四类卷 35分及以下。每一类作文,再细分为上、中、下三个小的等次: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情境及任

41、务要求,与之相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之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 项 16 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足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作文评分补充细则 (一)关于抄袭作文 抄袭作文的判定与处理要十分慎重,只是怀疑而没有实据的不能判为抄袭。抄现代文阅读材料,90%左右文字雷同的,给 1-5 分;70%左有的文字雷同,给 5-10 分;

42、50%左右文字雷同的,给 10-15 分;30%左右文字雷同的,扣除抄袭字数后,正常评分。 (二)关于未完卷作文 1缺标题扣 2 分。 只有标题,且与命题有联系,给 1 分。有标题,写有一二行文字,且与命题有联系,给 1-2 分。 2 字数达到 600 以上而不足 800 字的, 按正常卷评分, 每少 50 字扣 1 分, 扣完 4 分为止。 不足 200 字的,得分不超过 5 分;不足 400 字的,得分不过超过 10 分;不足 600 字的,得分不过超过 20 分。 3错别字 3 个扣 1 分,扣满 3 分为止,不重复计算。 4套作或文体不明的,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一) 欧阳修请求退

43、休,冯京要求朝廷挽留他,王安石说:“欧阳修依附韩琦,认为韩琦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大臣。这样的人,在一郡就败坏一郡,在朝廷就败坏朝廷,留下他有什么用呢?”于是神宗同意欧阳修退休。富弼因为阻挠施行青苗法被解除了宰相职务,王安石说这不足以阻止奸邪小人,甚至把富弼比作鲧。唐埛本是因王安石的推荐而担任了谏官,他借奏对的机会极力论说了王安石的罪过,结果被贬谪而死。文彦博说市易法是与百姓争利,致使华山崩塌。王安石说:“华山的变化,仅是天意为小人而发作的。市易法的起用,是由于平民长久穷困,用它来抑制兼并,对官府有什么好处呢?”压下了文彦博的奏章,让他离开京城任魏地留守。吕公著、韩维,是王安石凭借他们树立自己声誉的

44、人;欧阳修、文彦博,是推荐王安石的人;富弼、韩琦,是王安石曾追随过的人;司马光、范镇,是与自己友情甚厚的人:王安石都不遗余力地加以排斥。 (二) 执政大臣因为河朔地区遭受旱灾,国家财用不足,请求神宗到南郊祭天时不要赏赐黄金丝帛。诏命学士讨论,司马光与王珪、王安石同时进见,司马光说:“救灾节用,应当从贵人近臣开始,陛下可以听取这个意见。”王安石说:“唐朝的常衮想辞去自己的堂封钱来彰显节俭奉公,当时大臣们认为他自知无能,应当辞去职位而不是辞去俸禄。况且国家财用不足,并非当世急务,国用之所以不足,是由于没有得到善于理财的人的缘故。”司马光说:“善于理财的人,不过是收的赋税繁重苛刻而已。”王安石说:“

45、并非如此,善于理财的人,不加重赋税而使国家财用充足。”司马光说:“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天地之间所生出来的财货百物,不是在老百姓手里,就在官府那里,那种想方设法掠夺民财的办法,它的危害就比增加赋税更严重。这大概是桑弘羊欺骗汉武帝的话,太史公把它写入史书正是来显示这种做法的不明智啊。”二人争议不休。神宗说:“我的意见与司马光相同,但暂且以不予允准回答他。” 王安石执政,颁行新法,司马光上书陈述新法的好处和害处。司马光在迩英殿朗读诗文,讲到曹参代替萧何的事时,神宗说:“汉代永远遵守萧何的成法不变,可以吗?”司马光回答说:“哪里仅汉代,假使三代之君永远遵守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制度,即使到今天存在仍然可以。汉武帝对汉高帝的法令制度多有改动,于是盗贼满天下;汉元帝改变孝宣帝的政治,汉朝于是衰落。这样说来,祖宗的制度是不能改变的。” 神宗想任用司马光,去询问王安石。王安石说:“司马光所说的全是危害政治的事情,所亲附的都是危害政治的人,而陛下打算把他置于左右重臣的位子上,让他参与国家大事,这是成败盛衰的关键。司马光的才能怎能危害政治,只是他一旦身处高位,那么持反对意见的人会把他当作靠山来依附巴结。韩信打着汉的旗帜,赵军恐惧丧胆,现在任用司马光,这是给反对者树立旗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