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208309 上传时间:2022-02-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京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 2021-2022 学年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学年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网络文学队伍越来越壮大,不仅正在改变中国文学版图,也在影响大众。网络小说是以主角为故事中心的。这些主角往往具有传统文化的人格,热爱自由、自立自强、勇往直前、积极有为,表现出儒家担当意识和家国意识。将夜(猫腻)中的主角是国家的栋梁,保家卫国,坚守民族大义,为天下苍生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琅琊榜(海宴)表达家国大义,讲述正义复仇、步步为营的谋略智慧故事。

2、近年来,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不断扩大,盘龙(我吃西红柿)、仙逆(耳根)、斗破苍穹(天蚕土豆)等受海外读者欢迎的小说,展现出积极向上、崇尚和平、勇于担当、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 网络玄幻小说积极吸收传统文化中瑰丽的艺术想象。作家从远古神话中汲取资源,将传说中的各路英雄神仙及各种灵异法术演绎成雄奇诡谲、情节跌宕的故事,充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元素,描述了一个独具中华民族意味的超自然世界。诗书剑气、琴棋书画、江湖人生等内容的摹写,亦使作品呈现出古典文化的风韵。仙路烟尘(管平潮)以诗词歌赋传递古雅的艺术情调,后宫 甄嬛传(流潋紫)中温婉含蓄的甄嬛体颇有中国温柔敦厚文化传统气息。中国古典小

3、说中,以诗词写人物命运的写法被网络小说借鉴运用,极大地增加了小说的文气,拓展了作品的意蕴,大量采用诗词是网络穿越小说中常用的“梗”,是以一种新颖方式传播古典诗词。 中华悠久的历史给网络小说拓展历史想象提供广阔的空间, 各个历史朝代都被网络小说作为背景进行“演义”。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以现代人的情感讲述明朝故事。历史事实严谨,在人情事理的基础上还原古代历史。后宫 甄嬛传羋月传燕云台(蒋胜男)、楚河汉界(灰熊猫)、步步惊心(桐华)等小说,或以真实的历史为根据展开飞驰的想象,或虚构一个背景模糊的历史,演绎中国式的人情事理与中国智慧,在想象的故事中表达中国人当下的社会观察和精神情感,让读者从中获得

4、愉悦和启悟。 中华再起(花草)、新宋(阿越)等历史小说重新总结历史教训,对历史进行反思,弥补历史缺憾,在想象的故事中实现作者的艺术追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包含刺绣、相声、曲艺、英食、中医等元素,网络小说近年来涌现出科举文、美食文、医术文、行业文。这些类型的小说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富有民间烟火气的故事中,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接受中华文化的洗礼。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笙离)以苏叶、 甘草、 藿香、冰糖、怀香、龟苓膏、枸杞、决明子、杏仁、当归、桂花等二十八种中药材为小说章节的标题,在爱情故事中介绍中医文化。血红小说的少数民族文化基因,阿菩小说中的商道文化,酒徒小说中的

5、历史考据,拓展了小说的内容,使网络小说成为知识文化小说。 但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小说中不乏后宫争宠、厚黑学、封建迷信等文化糟粕。如梦入神机的小说佛本是道所蕴含的“生命如同蝼蚁”观念,跳舞小说中弘扬“丛林法则”等,招来许多批评,这样的创作动向值得警惕,并亟待及时纠偏,走到正途上来。 (选自周志雄网络文学如何传承中华文化,有删改) 材料二 网络文学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互联网络为上亿网民提供了多如恒沙的各类文学资料信息,与此同时,一种以这种新兴媒体为载体、依托、手段,以网民为接受对象,具有不同于传统网络文学悄然勃兴。 由于借助强大的网络媒介,网络文学具有多样性、互动性和知识产权保护困难的特点。

6、其形式可以类似传统文学,也可以是博文、帖子等非传统文体。实时回复、实时评论和投票是网络文学的重要特征。由于网络文学传播的便捷,导致知识产权不易受到保护。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互相渗透的有机体系。不少传统文学通过电子化成为了网络文学的一部分,网络文学的作者也都接受过传统文学的熏陶。同时网络文学通过出版进入了传统文学领域;并依靠网络巨大的影响力,成为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影响到传统文学。 (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也是有影响的,随着网络文学队伍越来越壮大,不仅改变了中国文学版图,也在影响大众文

7、学文化生活。 B. 网络小说往往通过具有热爱自由、自立自强、勇往直前等传统文化人格的主角表现出儒家担当意识和家国意识。 C. 中国古典小说与网络小说有相得益彰的一面,比如网络小说借鉴以诗词写人物的写法同时又以一种新颖方式传播了古典诗词。 D. 材料一在论证网络文学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时,先介绍网络文学传承内容、再介绍传承现状,逻辑严谨,层次清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盘龙等受海外读者欢迎的网络文学,因为展现出积极向上、崇尚和平、勇于担当、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 B. 网络是把双刃剑,强大的网络媒介既给了网络文学多样性、互动性的特点,又导致网络

8、文学知识产权不易受到保护。 C. 网络小说以各个历史朝代作为背景进行“演义”,以真实的历史为根据展开飞驰的想象,在想象的故事中实现作者的艺术追求。 D. 如果我们在阅读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时,能够深入欣赏其中的人物、情节等,有时可以增长并且丰富文化知识。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传统网络文学影响的一项是( ) A. 金庸以历史为背景创作武侠小说。 B. 小说后宫 甄嬛传中人物说甄嬛体。 C. 红楼梦电子书上架电商出售。 D. 小说庆余年范闲醉酒吟诵将进酒。 4. 请结合材料二内容,给网络文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 请结合材料一内容,概括网络文学是如何传承中华文化的。 【答案】1. C

9、 2. C 3. A 4. 网络文学是一种以互联网为载体、依托、手段,以网民为接受对象,具有多样性、互动性和知识产权保护困难特点的与传统文学互相渗透(或者答传承中华文化”) 的一种新兴文学体裁。 5. 网络小说的主角应具有传统文化的人格,表现出儒家担当意识和家国意识。网络玄幻小说积极吸收传统文化中瑰丽的艺术想象。网络小说内容的摹写,亦应呈现出古典文化的风韵。网络小说以中华悠久的历史为基础展开想象。网络小说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富有民间烟火气的故事。网络小说要纠偏创作动向,拒绝后宫争宠、厚黑学、封建迷信等文化糟粕。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 项,“不

10、仅改变了中国文学版图,也在影响大众文学文化生活”错误。原文表述为“当前,网络文学队伍越来越壮大, 不仅正在改变中国文学版图, 也在影响大众”, 可见选项把正在进行时态表述为已然, 时态有误。 B 项,“网络小说往往通过主角表现出儒家担当意识和家国意识”错误。偷换概念,原文是“网络小说是以主角为故事中心的。这些主角往往具有传统文化的人格,热爱自由、自立自强、勇往直前、积极有为,表现出儒家担当意识和家国意识,可见不是网络小说表现出儒家担当意识和爱国意识。 D 项,“再介绍传承现状”错误。原文首尾两段儿均属于网络文学在传承中的现状,开头侧重整体介绍网络文学的兴盛末尾,侧重强调其发展中的问题 故选 C

11、。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据材料内容进行理解分析的能力。 C 项,“网络小说以真实的历史为根据展开飞驰的想象”错误。表述绝对,原文信息是“历史事实严谨,在人情事理的基础上还原古代历史。等小说,或以真实的历史为根据展开飞驰的想象,或虚构一个背景模糊的历史,演绎中国式的人情事理与中国智慧,在想象的故事中表达中国人当下的社会观察和精神情感,让读者从中获得愉悦和启悟”,可见是部分网络小说以真实的历史为根据展开飞驰的想象,选项扩展范围。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内容进行理解分析的能力。 A 项,金庸小说不属于传统网络文学影响。根据文中列举的篇目可以判断。 故选 A。 【4 题详解】

12、 本题考查下定义这种语言表达运用以及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首先明确答题区间为材料二:网络文学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互联网络为上亿网民提供了多如恒沙的各类文学资料信息,与此同时,一种以这种新兴媒体为载体、依托、手段,以网民为接受对象,具有不同于传统网络文学悄然勃兴。 由于借助强大的网络媒介,网络文学具有多样性、互动性和知识产权保护困难的特点。其形式可以类似传统文学,也可以是博文、帖子等非传统文体。实时回复、实时评论和投票是网络文学的重要特征。由于网络文学传播的便捷,导致知识产权不易受到保护。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互相渗透的有机体系。不少传统文学通过电子化

13、成为了网络文学的一部分,网络文学的作者也都接受过传统文学的熏陶。同时网络文学通过出版进入了传统文学领域;并依靠网络巨大的影响力,成为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影响到传统文学。 然后从中筛选属于网络文学概念特征的信息 (采取的方式方法)网络文学是一种以互联网为载体、 依托、手段(才用的方式手段),受众对象:以网民为接受对象,特点:具有多样性、互动性和知识产权保护困难的特点的,意义价值方面:与传统文学互相渗透(或者答传承中华文化”) 的,属概念:一种新兴文学体裁。 最后根据下定义的模式 (是) 整理答案: 确定种概念为网络文学, 其上的属概念为“新兴文学载体”。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归纳

14、信息的能力。 注意答题区间和问题:请结合材料一内容,概括网络文学是如何传承中华文化的。 从第一段“当前,网络文学队伍越来越壮大,不仅正在改变中国文学版图,也在影响大众。网络小说是以主角为故事中心的。这些主角往往具有传统文化的人格,热爱自由、自立自强、勇往直前、积极有为,表现出儒家担当意识和家国意识”中归纳出答案网络小说的主角应具有传统文化的人格,表现出儒家担当意识和家国意识。 从第二段第一层“网络玄幻小说积极吸收传统文化中瑰丽的艺术想象。作家从远古神话中汲取资源,将传说中的各路英雄神仙及各种灵异法术演绎成雄奇诡谲、情节跌宕的故事,充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元素,描述了一个独具中华民族意味的超自然世界

15、。诗书剑气、琴棋书画、江湖人生等内容的摹写,亦使作品呈现出古典文化的风韵”中得出答案网络玄幻小说积极吸收传统文化中瑰丽的艺术想象。 从第二段第二层(注意句中“亦”字,暗示了层次为二)“诗书剑气、琴棋书画、江湖人生等内容的摹写,亦使作品呈现出古典文化的风韵。 仙路烟尘(管平潮)以诗词歌赋传递古雅的艺术情调, 后宫 甄嬛传(流潋紫)中温婉含蓄的甄嬛体颇有中国温柔敦厚文化传统气息。中国古典小说中,以诗词写人物命运的写法被网络小说借鉴运用,极大地增加了小说的文气,拓展了作品的意蕴,大量采用诗词是网络穿越小说中常用的梗,是以一种新颖方式传播古典诗词”中得出网络小说内容的摹写,亦应呈现出古典文化的风韵。

16、从第三段“中华悠久的历史给网络小说拓展历史想象提供广阔的空间,各个历史朝代都被网络小说作为背景进行演义。小说,或以真实的历史为根据展开飞驰的想象,或虚构一个背景模糊的历史,演绎中国式的人情事理与中国智慧,在想象的故事中表达中国人当下的社会观察和精神情感,让读者从中获得愉悦和启悟。历史小说重新总结历史教训,对历史进行反思,弥补历史缺憾,在想象的故事中实现作者的艺术追求”中整理出答案网络小说以中华悠久的历史为基础展开想象。 从第四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包含刺绣、相声、曲艺、英食、中医等元素,网络小说近年来涌现出科举文、美食文、医术文、行业文。这些类型的小说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富有民间烟火气的故事

17、中,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接受中华文化的洗礼”中得出答案网络小说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富有民间烟火气的故事。 从第五段“但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小说中不乏后宫争宠、厚黑学、封建迷信等文化糟粕。这样的创作动向值得警惕,并亟待及时纠偏,走到正途上来”得出答案网络小说要纠偏创作动向,拒绝后宫争宠、厚黑学、封建迷信等文化糟粕。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青 衣 阎秀丽 (1)定妆、勒头、贴片、梳扎 (2)香玲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嘴角不由得翘起一弯笑,她把腮红又用指肚小心地往下拉了拉,让她的圆脸显得修长了些。着装完毕,香玲静静地坐在

18、木凳上,不敢去看金凤。她知道金凤的眼睛里正在喷火,她能感觉到周身被灼伤时的隐痛。 (3)金凤是村里红透半边天的台柱子。 (4)香玲是小剧团里名不见经传的配角。金凤脸上的嗔、喜、笑、怒、伤感、娇羞,诠释着世间凡尘女子的烟火风情。女人似乎能从她那里找到自己的一生。 (5)所以,金凤有了架子,是角儿的架子。每次上台,都需要剧团里的几个头面人物去请。要一请、二请,直到三请,金凤才笑着说:“哟,干吗还来好几个人啊?让谁知会一声就行了。乡里乡亲的,哪来的那些说道儿!” (6)“您可千万别这么说,咱们的小剧团能少得了您吗?全指着您给撑场呢。” (7)金凤嘴角便噙着淡淡的笑,摇摆着腰身出了门。 (8)这是这些

19、年唱戏时的规矩,人家金凤要的就是这个面儿!谁让村里人好这口呢。正月没事,唱唱大戏,扭扭秧歌,人们便有滋有味地过完了年。 (9)香玲喜欢青衣。青衣在舞台上水袖飞扬时的飘忽和眼眸流转时的风情让香玲着迷。香玲看青衣,就像看自己。 (10)而今天,她只是被临时抓来救场的。 (11)老规矩,请了金凤三次。金凤托着腮,只是说嗓子疼了,开不得口,今儿是唱不了。 (12)头面人物中的九叔便急得跳了脚。唱戏有唱戏的规矩,锣鼓声已经在村里密集地响起,这戏不能歇。但是,没有主角儿的戏是没人看的,何况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正月十五! (13)年轻力壮的人过完年就都外出打工了, 但村里该热闹还得热闹。 正月十五唱大戏,

20、却不想金凤会撂挑子,难怪九叔跳脚了。跳脚归跳脚,这戏还得唱,别的角儿都收拾妥当了,断不能临场改戏。九叔思忖良久,心里便有了谱儿。 (14)香玲! (15)金凤和香玲一个村东一个村西,一个主角一个配角。 (16)金凤在县剧团学过一段时间,无论是扮相、身段,还是唱腔,都是专业水准,能自然地演绎出青衣的一腔心事。香玲是山野里长出来的花儿,没有在县剧团里熏陶过,却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唱起来低回婉转,别有一番风韵。但是亏就亏在了脸蛋和做派上,香玲自是多了一份山野间的气息。所以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自然而然地成了金凤的专属角色。 (17)九叔找到了香玲,香玲点头。香玲不想让九叔为难,九叔眉头紧锁

21、着的疙瘩让香玲的心也揪在了一起。 (18)揪在一起的心会疼。看着九叔的背影,香玲轻轻地叹了口气。九叔的眼睛里只有金凤,这是村里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儿,香玲也知道,但是香玲的心还是会疼。 (19)香玲出门的时候,外面下起了雪,雪花很大,把夜晚的村庄罩上了一层白色的纱衣。 (20)谁也没有想到,金凤会突然闯进来。 (21)金凤面无表情,只是在门口静静地站着。 (22)外面的雪花依然在飘,两扇门在她身后尴尬地一张一合,挑衅似的吞吐着寒气。 (23)香玲赶紧从坐着的椅子上挪到一个小木凳上,灯光明明暗暗地在她的脸上滑过。 (24)定妆、勒头、贴片、梳扎 (25)旋即,另一个青衣装扮的人稳坐在灯光下,如冰如雪

22、,凛然不可侵犯。 (26)九叔挠了挠头,看了看金凤,张了张嘴,什么话也没说出来;又看了看香玲,还是挠了挠头,什么话也没说出来。 (27)外面的雪下得越发大了起来, 孩子不扛冻, 老人们便带着孩子一个个离开戏场。 可九叔依然亮着嗓子吼:“开场!” (28)锣鼓声响,响彻了整个村子。 (29)村子瞬间变得热闹起来,锣鼓声和丝弦声挤满了空荡荡的村庄。雪花飞舞着,和台上红红绿绿的戏服相衬,竟然有着说不清的魅惑。 (30)两个“青衣”从左右幕侧飘然而出,青衫鼓荡,水袖飘忽,一个云手,一个盘腕,随着丝弦声起,咿咿呀呀地唱起来。 (31)九叔把胡弦的调门儿调得高,金凤使足了劲头儿,香玲也毫不示弱。两个青衣的

23、唱音势如裂帛,穿透飘舞着的雪花,穿透莽莽的群山,绵延不绝。 (32)不知在什么时候,金凤从香玲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另一个自己。娇俏的兰花指,妩丽的面庞,水袖轻颤,眼波流转,亦真亦幻,是她的形,也是她的魂,风情万种。金凤的心颤了一下。 (33)金凤的声音愈发清脆高亢,香玲的声音低回婉转,掺杂在一起,竟然有着意想不到的和谐。那和谐让金凤的心又颤了一下,竟觉得自己和自己的戏都与以往有了不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34)九叔眼里飘进了雪。 (35)他转头望了望台下,低下头,雪花从眼里流出来,变成点点晶莹,落在他的弦弓上。 (36)台下早已空无一人,那些零星的脚印已经被大雪掩盖。 (37)台上依然是水

24、袖飞扬,在漫天飞雪中如三月杨花袭人面。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中写透过金凤脸上的各种表情,“女人似乎能从她那里找到自己的一生”,“香玲看青衣,就像看自己”,其中两个“自己”代表的对象有别,含义隽永,意味深长。 B. 文中先写老人们带着孩子一个个离开现场,后文又写“台下早已空无一人”,一方面是缘于天气寒冷,另一方面也表明青衣的角色淡出人们的视野、淡出历史舞台的命运。 C. 文中前后两次写到“金凤的心颤了一下”,分别表现了金凤从香玲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对今日香玲与自己形魂兼似的惊诧感,对自己今日表演不同往日的新奇之感。 D. 文中写“雪花从眼里流出来,变成

25、点点晶莹,落在他的弦弓上”,形象地表现了九叔内心既有对金凤、香玲表演和谐的感动,也有对台下无人观看的落寞、伤感。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中反复写到了“雪花”,这一自然景物并不寻常,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并趋向高潮,同时还有利于渲染现场的气氛,烘托人物形象。 B. 小说结构严谨,如开头写香玲“不敢去看金凤”时的心理与后文“金凤面无表情,只是在门口静静地站着”等细节形成照应,表现香玲面对金凤时的惶恐与不安等复杂心情。 C. 小说多处将金凤与香玲进行对比,不仅表明两人角色、地位不同,还突出了金凤无论在扮相、身段,还是在唱腔功夫上

26、较之香玲,都更胜一筹、更令人敬佩。 D. 小说以“青衣”为题,全文采用全知视角、倒叙的方式对故事展开了叙述,讲述了正月十五那天发生的两个青衣女子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令人余味无穷。 8. 文中两处画线句写九叔“什么话也没说出来”,他想说什么?又为何都没说出来?请分别加以简要分析。 9. 有文学评论家说过:“写结尾是对一个作家最好的奖赏,一个好的结尾更是对读者最好的馈赠。”这篇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答案】6. B 7. C 8. 第一处:九叔想问明原因,并想对她说已经请了香玲,不用她出演了;金凤是台柱子,说出来怕得罪了她,影响剧团以后的发展。第二处:九叔想说现在

27、主角金凤来了,让她把演出的机会还给金凤;香玲在自己情急无奈之际勇于救场,现在回绝她,怕伤了香玲的心。 9. “台上依然水袖飞扬“与上文“台下早已空无一人”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两个青衣女子表演的投入、专注以及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痴迷与坚守。“漫天飞雪”照应上文大雪,写出了自然环境的寒冷,“三月杨花袭人面”则以暖春三月、杨花袭面的比喻,写出了两个青衣女子同台合作表演的和谐画面,两相对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氛围,更给人以温暖、欣慰之感。以场景描写收束全文,让金凤在与香玲的合作中实现了人性的自我救赎,回归到自我及艺术本真,凸显了艺术美、人情美,从而升华了作品的主题。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2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B.“另一方面也表明青衣的角色淡出人们的视野、淡出历史舞台的命运”错误。从文中“这是这些年唱戏时的规矩,人家金凤要的就是这个面儿!谁让村里人好这口呢。正月没事,唱唱大戏,扭扭秧歌,人们便有滋有味地过完了年”“外面的雪下得越发大了起来,孩子不扛冻,老人们便带着孩子一个个离开戏场。可九叔依然亮着嗓子吼:开场!”观众立场一方面是寒冷,另一方面是等得太久,村里人应该是喜欢听戏的,选项过度解读,无中生有。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C.“都更胜一筹、更令人敬佩”错误,从原文“九叔把胡弦的调门儿调得高,金凤使足了劲头儿,香

29、玲也毫不示弱。两个青衣的唱音势如裂帛,穿透飘舞着的雪花,穿透莽莽的群山,绵延不绝”“金凤从香玲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另一个自己。娇俏的兰花指,妩丽的面庞,水袖轻颤,眼波流转,亦真亦幻,是她的形,也是她的魂,风情万种。金凤的心颤了一下”“金凤的声音愈发清脆高亢,香玲的声音低回婉转,掺杂在一起,竟然有着意想不到的和谐”,可见并没有表现更胜一筹,应该是不分伯仲,各有特色。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含义的能力。 第(11)段“老规矩,请了金凤三次。金凤托着腮,只是说嗓子疼了,开不得口,今儿是唱不了”,第(12)段“头面人物中的九叔便急得跳了脚。 唱戏有唱戏的规矩, 锣鼓声已经在村

30、里密集地响起, 这戏不能歇。 但是,没有主角儿的戏是没人看的,何况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正月十五!”第(13)年轻力壮的人过完年就都外出打工了,但村里该热闹还得热闹。正月十五唱大戏,却不想金凤会撂挑子,难怪九叔跳脚了。跳脚归跳脚,这戏还得唱, 别的角儿都收拾妥当了, 断不能临场改戏”等内容分析, 得出第一处的含义: 九叔想问明原因,并想对她说已经请了香玲,不用她出演了;金凤是台柱子,说出来怕得罪了她,影响剧团以后的发展。 结合第(10)段“而今天,她只是被临时抓来救场的”,第(13)段“九叔思忖良久,心里便有了谱儿”。第(14)段“香玲!”第(17)段“九叔找到了香玲,香玲点头。香玲不想让九叔为

31、难,九叔眉头紧锁着的疙瘩让香玲的心也揪在了一起”分析,得出第二处含义:九叔想说现在主角金凤来了,让她把演出的机会还给金凤;香玲在自己情急无奈之际勇于救场,现在回绝她,怕伤了香玲的心。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结尾段深刻意蕴的能力。 首先找到结尾段相关文字,然后分别从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方面加以分析。 表达上看,“台上依然水袖飞扬“与上文“台下早已空无一人”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两个青衣女子表演的投入、专注以及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痴迷与坚守“金凤的声音愈发清脆高亢,香玲的声音低回婉转,掺杂在一起,竟然有着意想不到的和谐。那和谐让金凤的心又颤了一下,竟觉得自己和自己的戏都与以往有了

32、不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在漫天飞雪中如三月杨花袭人面”,使用比喻修辞,本体为两个青衣女子同台合作表演的和谐而美好的画面,喻体为暖春三月的袭面杨花,相似点为温暖宜人美好和谐,富有生机和活力,生动形象富有诗情画意,两相对照,相辅相成,营造了独特的艺术氛围,更给人以温暖、欣慰之感。 结构上看,“漫天飞雪”照应上文第(27) 段“外面的雪下得越发大了起来,孩子不扛冻,老人们便带着孩子一个个离开戏场。可九叔依然亮着嗓子吼:开场!”突出了自然环境的寒冷,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内心世界的温暖和感动。 内容主旨上看,以两人同台演唱的和谐场景描写收束全文,让金凤在与香玲的合作中找到了初衷,内心深受触动和激励

33、,思想开始转变,富有感染力,引人联想想象二人的美好未来,凸显了艺术美、人性美,从而深化了艺术需要纯真的本心这个中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6)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

34、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西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数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末,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

35、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上览而置之。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 王安石变法)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B. 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C. 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

36、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D. 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司,或为官称,或为官署名,历代不同,唐代后期到宋代,三司统管财政,由重臣任职。 B. 禄养,“禄”为古代官吏的俸给,古人认为官俸为养育百姓之资,“禄养”是指用官俸养民 。 C. 闾巷,“闾”,古时以二十五家为一闾,“巷”,里弄,后来用“闾巷”泛指乡里民间。 D.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帝王诸侯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37、. 王安石才华横溢,喜好读书,擅长为文,曾巩带着王安石所写的文章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四处为他扩大名声。 B. 王安石受到很多人的赏识和推荐。文彦博向朝廷推荐王安石,请求越级提拔,王安石不应朝廷征召;欧阳修向朝廷推荐王安石担任谏官,王安石以祖母年老为由予以拒绝。 C. 王安石性格果敢,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向宋仁宗呈言事书,要求对国家法度进行全面改革,扭转宋朝积贫积弱的局势。 D. 王安石清楚地知道,他的改革主张在当时会遭到顽固派的非议,但仍然把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也由此得到宋仁宗支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2)馆阁之命屡

38、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 14. 请简要概括王安石“万言书”向皇帝言事的要点。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把粮食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来偿还,使官仓中能够陈谷换新粮,郡县的百姓都认为很方便 (2)馆阁的命令多次下发,王安石总是推辞不接受,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为世所用(于仕途),遗憾无缘结识他。 14. 改革法度(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重视理财、重用人才、表明心迹。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按照宋初旧制,地方官员任期满后,允许向朝廷呈现文章申请考取阁职,唯独王安石放弃了这个机会。被调任鄞县。

39、到任后,他修筑堤堰,浚治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 “故事”作句首状语,其后断开,排除 AB; “求试”与“馆职”是动宾短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D。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养育百姓之资”“用官俸养民”错误,禄养,古人认为官俸本为养亲之资,“禄养”即为以官俸养亲。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得到宋仁宗的支持”错,原文“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他的见解没有在宋仁宗时候被采纳,而到宋神宗的时候才被完全采纳。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贷”,

40、借;“息”,利息;“俾”,使;“易”,交换;“便”,意动,认为方便。 (2)“下”,下发;“辄”,总是;“恨”,遗憾。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患在不知法度, 不法先王之政故”“法先王之政者, 法其意而已”概括出“改革法度 (效法先王政令精神) ”; 结合“自古治世末,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概括出“重视理财”; 结合“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概括出“重用人才”; 结合“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概括出“表明心迹”。 参考译文: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担任三司度支判官之职。王安石,

41、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喜欢读书,擅长写文章。曾巩曾经带他(王安石)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王安石传播声名;他考中了进士第一名,被授予淮南判官之职。按照宋初旧制,地方官员任期满后,允许向朝廷呈现文章申请考取阁职,唯独王安石放弃了这个机会。被调任鄞县。到任后,他修筑堤堰,浚治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秋后百姓加些利息偿还,使官仓中的陈谷能够换新粮,鄞县的百姓也感到方便。不久,他调传为舒州通判。当时文彦博向朝廷推荐王安石,说他淡泊名利,请求越级提拔,以此来遏制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不久他通过朝廷考试而被选任为馆职,王安石没有去上任。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由而推辞

42、。欧阳修又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于是朝廷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他又推辞不上任。他向朝廷恳求外调为地方官员,担任常州知州,调任提点江西刑狱。王安石与周敦颐相遇,接连交谈几个日夜,王安石回去后深入地思考,至于废寝忘食。先前,馆阁的命令多次下发王安石总是推辞不接受,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仕途, 遗憾无缘结识王安石; 朝廷每次想要任命他一个官职,总是担心他不愿接受。等到他就任度支判官,听闻的人没有不高兴的。王安石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大意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

43、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

44、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宋仁宗读过之后放置在一旁。吕祖谦评价说:安石变法的事理深奥之处,在这封言事书中大致有所显现。只不过他的见解没有在宋仁宗时候被采纳,而到宋神宗的时候才被完全采纳,人世间的兴衰变迁沉浮的关键,大概还是存在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吴江阻风 谢应芳 怪底春风,要将我、船儿翻覆。行囊里、是群贤相赠,数篇珠玉。江上青山吹欲倒,湖中白浪高于屋。幸年来、阮籍惯穷途,无心哭。 归去也,瓶无粟。吟啸处,居无竹。看造物、怎生安顿,老夫盘谷?第四桥边寒食夜,水村相伴沙鸥宿。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 【

45、注】谢应芳,元明间常州府武进人,元末避地吴中。盘谷:地名,今河南济源北,此指隐居之地。第四桥:指吴江城外的甘泉桥,唐人陆龟蒙曾隐居于此。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舟行吴江因风被阻,面对怪风忽至,惊惶失措,担心小船倾覆,便解释行囊中只有友人相赠的几篇诗文。 B. “江上青山吹欲倒, 湖中白浪高于屋”句既形象描写了江上的狂风巨浪, 如在目前, 又照应上文“怪底春风”。 C. “看造物、怎生安顿,老夫盘谷?”句表达了作者能避开乱世觅得一方人间净土,隐居林泉以终余年的愿望。 D. “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句化虚为实,将愁情具体化,形象表达了游子江湖漂泊

46、之苦,语极沉痛。 16. 有学者评价此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表达了沉郁的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整首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多种手法并用,由自然风浪写到社会动乱,个人遭遇写到人世沧桑,不满现实写到理想追求,章法回旋,笔法曲折,感情沉郁。 (1)面对自然灾难,作者以调侃的语气表现出自己面对灾难的从容之态。 (2)在自然灾难面前,作者反而欣赏起江上的风景来,并以阮籍自况。借自然的风浪来写人间的“狂风恶浪”!这就道出了人间“行路难”。“幸年来”,一个“幸”字实是正话反说,“无心哭”,并非真的无动于衷,而是欲哭无泪了。其感时伤乱身世飘零之慨荡溢于胸中。 (3)借隐居理

47、想无法实现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揭露。 (4)结尾作者想效法陆龟蒙就地隐居,但眼前的现实无法回避,想到此不禁悲从中来:“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结尾句化虚为实,将愁情具体化,形象表达了游子江湖漂泊之苦,痛苦、愤懑、失望、忧愁一并倾泻,语极沉痛。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面对怪风忽至,惊惶失措”错误。 “怪底春风,要将我、船儿翻覆。”“怪底”,谓惊讶,作者感到不可理解的是,江上春风为什么偏要将我的船儿掀翻呢?起得突兀,问得蹊跷,出人意表。“行囊里、是群贤相赠,数篇珠玉。”原来作者疑心春风掀船是想留下他行囊中什么值钱的东西,连忙解释道:我

48、只是一介潦倒的书生,行囊里装的是朋友赠送的几篇精美的诗文。这两句转得巧妙,答得风趣,极富戏剧性,以调侃的语气表现出作者面对灾难的从容之态。 故选 A。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写作特点和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 开篇从“吴江阻风”写起:“怪底春风,要将我、船儿翻覆。” 起得突兀,问得蹊跷,出人意表。“行囊里、是群贤相赠,数篇珠玉。”原来作者疑心春风掀船是想留下他行囊中什么值钱的东西,连忙解释道:我只是一介潦倒的书生,行囊里装的是朋友赠送的几篇精美的诗文。这两句转得巧妙,答得风趣,极富戏剧性,以调侃的语气表现出作者面对灾难的从容之态。 接下来二句写舟中所见,“江上青山吹欲倒”可见风之狂;“湖

49、中白浪高于屋”可见浪之高,写景如画,如在目前。风急浪高,作者的“船儿”几欲“翻覆”,然而他却还有心情欣赏江上的风景,这就愈见其从容镇定了。那么,作者的这一“心里素质”是怎么得来的呢?“幸年来、阮籍惯穷途,无心哭”。作者以阮籍自况,说明自己之所以能经得住江上风浪,原因是近年来已经见惯了人世间的风波,江上的风浪再急再高,比起人间的“狂风恶浪”又算得了什么!这就道出了人间“行路难”。至此,上片由自然风浪的描写过渡到人间风波的揭示,使词旨得以升华。作者身处元末动乱之际,同样是空怀济世之志,背井离乡流落江湖,“幸年来”,一个“幸”字实是正话反说,“无心哭”,并非真的无动于衷,而是欲哭无泪了。 船行被阻,

50、人在旅途,但作者已在盘算归去后的生活了。归去后的生活将会如何呢?换头写道:“归去也,瓶无粟。吟啸处,居无竹。”“瓶”是古人储米之具,“竹”是古代文人脱俗高风和坚贞人格的象征。瓶中无米以果腹,居所无竹以吟啸,物质生活既无保障,精神生活亦无寄托。阮籍“穷途”犹有竹林可以吟啸,而作者眼下真是走投无路进退失据了。 这就从侧面揭示了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想到此,作者不禁仰首问天:“看造物、怎生安顿,老夫盘谷?”“盘谷”,地名,此指隐居之地。作者以“老夫”自称,说明他已历尽风波阅尽沧桑,他真切地希望能避开乱世觅得一方人间净土,隐居林泉以终余年,然而“怎生安顿”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超脱尘世只能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高三上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