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2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208165 上传时间:2022-02-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常熟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2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常熟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2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常熟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2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常熟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2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常熟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2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常熟市江苏省常熟市 2022 届高三下学期届高三下学期 2 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材料一: 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念。无论是小说,是戏剧,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有一两个例外的文学家,要想打破这种团圆的迷信,如石头记的林黛玉不与贾宝玉团圆,如桃花扇的侯朝宗不与李香君团圆;但是这种结束法是中国文人所不许的,于是有后石头记、红楼圆梦等书,把林黛玉从棺材里掘起来好同贾宝玉团圆; 于是有顾天石的 南

2、桃花扇 使侯公子与李香君当场团圆!这种团圆的迷信乃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铁证。作书的人明知世上的真事都是不如意的居大部分,他明知世上的事不是颠倒是非,便是生离死别,他却偏要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偏要说善恶分明,报应昭彰。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工的颠倒惨酷,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这便是说谎的文学。 更进一层说:团圆快乐的文字,读完了,至多不过能使人觉得一种满意的观念,决不能叫人有深沉的感动,决不能引人到彻底的觉悟,决不能使人起根本上的思量反省。例如石头记写林黛玉与贾宝玉一个死了,一个出家做和尚去了,这种不满意的结果方才可以使人伤心感叹,使人觉悟家庭专制的罪恶,使人对

3、于人生问题和家族社会问题发生一种反省。若是这一对有情男女竟能成就木石姻缘团圆完聚,事事如意,那么曹雪芹又何必作这一部大书呢?这一部书还有什么余味可说呢?故这种团圆的小说戏剧,根本说来,只是脑筋简单,思力薄弱的文学,不耐人寻思,不能引人反省。 (摘编自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曲改良) 材料二:材料二: 中国人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报应不在今生,就在来世。好人遭逢不幸,也被认为是前世作了孽,应当受谴责的总是遭难者自己,而不是命运。 中国人既然有这样的伦理信念,自然对人生悲剧性的一面就感受不深。对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也就没有悲剧,不愿承认痛苦和灾难有什么不合理性。此外,中国人的文学受到

4、道德感的束缚,对他们来说,文艺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纯想象和虚构的文学作品那么少,戏剧发展得那么晚。 事实上,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同义词。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尾。戏剧情境当然常常穿插着不幸事件,但结尾总是大团圆。中国戏剧的关键往往在亚里士多德所谓突变的地方,很少在最后的结尾。随便翻开一个剧本,不管主要人物处于多么悲惨的境地,你尽可以放心,结尾一定是皆大欢喜,有趣的只是他们怎样转危为安。剧本给人的总印象很少是阴郁的。 (摘编自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材料三:材料三: 贵和尚中的思想积淀于民族心灵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习性。这种强大的文化习性也走进了中国人的审

5、美意识领域,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转化为中华美学观念中的重要审美心理定势,从而对中国古典戏曲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审美接受主体的剧作家,在这种审美心理结构的指导下,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设计着一个又一个大团圆的故事。即使是创作悲剧,结尾也要安排一个光明的尾巴。因为以中和为美的社会超 然 客 公 众 号审美观念体现在戏剧中,就是强调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的对立统一。观众在戏曲的开头看到好人蒙冤、有情人离散,内心就会不和谐。观众追求中和之美的心理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压抑苦闷的感觉。只有安排一个大团圆结局,才能达到怨而不怒、 哀而不伤 的审美效果, 用充满喜乐情绪的大团圆结局把作家和观众的心理机制带回到

6、和谐、中庸的状态。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典型的道德伦理型社会,表现在文学创作中就是戏剧作家往往以强烈的伦理责任感切入艺术领域,倡导在戏剧作品中展现最淳朴的人性,故而在叙述悲惨凄凉的情节时也不忘惩恶扬善,给观众以一线光明。 在这种观念教导下,下层民众也形成了一种伦理信仰,他们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相信正义必胜,邪恶必败,而且,观众会始终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世界和自我。中国悲剧主要是赞颂美好和控诉罪恶,肯定道德价值,它反映了中国人美好的伦理信念,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只有善的才是美的。 中国古代社会专制势力过于强大,百姓在现实社会中地位低下。他们亲身体验了地痞流氓的专横作恶、高利贷者的贪婪无度、贪官污吏

7、的草菅人命,等等,本已是备尝艰辛。尽管他们在内心深处一直充满着对公平与正义的殷切期盼,但低微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无力改变现状。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尖锐冲突只能通过欣赏文艺作品获得想象的满足。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团圆可以在文艺作品中得以实现,也就是通过戏剧之圆弥补生活之缺,戏剧充当了普通百姓艰辛生活的心理调节剂。 (摘编自李志琴大团圆结局的文化意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中国文学缺乏悲剧观念,一些文人会强行帮一些悲剧故事续写上“大团圆”的结局。 B. 独特的伦理信念使中国人不能感受人类命运的不公,导致悲剧的缺失和戏剧发展落后。 C. 中国古代戏剧作品在叙述凄

8、惨情节时不忘惩恶扬善,这实质上对下层百姓起教化作用。 D. 大团圆结局哀而不伤,用喜乐情绪把作家和观众的心理机制带回到和谐、中庸的状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中国过去作书的人只图一个纸上的痛快,不知道现实中存在着悲惨和痛苦,于是便形成了说谎的文学。 B. 中国人喜欢善恶报应的大团圆结尾,这使得古代的戏剧和喜剧几乎没有差别,剧本都给人明朗的印象。 C. 中国古代的剧作家有意识地设计大团圆结局,达成“贵和尚中”的思想,迎合观众“中和之美”的心理。 D. 中国古代社会充斥着各种不公,身份低微的百姓无力改变现状,通过想象中的圆满来达到心理的满足。 3根据材料内容,

9、不符合中国式“大团圆结局”的一项是(3 分) A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和刘兰芝殉情之后合葬,坟墓两边的各种树枝覆盖连通,树中的鸳鸯日夜相伴相鸣,象征着两人的爱情。 B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因弄死了献给官府的促织而自杀,后化为促织,使抚军、县宰、成名都得到了好处,后来他自己也“精神复旧”。 C窦娥冤中,窦娥含冤而死后,窦天章得官归来,重审女儿冤案,窦娥得以沉冤昭雪,观众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得到了心理的补偿。 D祝福中,祥林嫂死去后,鲁镇的爆竹声“联绵不断”,祝福的空气把疑虑一扫而空,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4. 材料三从哪些角度分析了中国式“大团圆结局”产生的原因?请简要概括。(4

10、分) 5. 班级开展辩论赛,辩题是“对于中国式大团圆结局,我们应该批判还是接纳?”,你支持哪个观点?请结合材料阐述理由。(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冬天的橡树 尤里纳吉宾 一月的早晨,空气清冷,浴满阳光。女教师满心愉快地想着生活,想着她自己。离开大学校门来到这里才刚刚两年,她已经获得了能干而有经验的俄语教师的美名。大家尊敬地称呼她安娜瓦西里耶夫娜。 宣布上课的铃声响起,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今天,我们继续讲词的分类名词是表示事物的词类 可以进来吗?半掩的门口露出一个小小的身影。他破旧的

11、毡靴上亮晶晶的冰花正在融化,圆圆的脸冻得通红,眉毛上染了一层白霜。 又迟到了,萨乌什金!安娜的声调带着抱怨。萨乌什金赶紧溜到座位上。都听懂了吗?安娜向全班问道。 听懂了!孩子们齐声回答。 好,那么你们来举例子。 有几秒钟的功夫,教室里鸦雀无声。最后,终于有人不甚有把握地说道:猫 对,安娜说完就马上想起去年那个班上的学生举的头一个例子也是猫。超然客公众号 这一下,闸门打开了,窗户!桌子!屋子!轮子!拖拉机!椋鸟巢!小钉子! 好了安娜说,我看你们都明白了。 大家都只好停住了嘴,突然,萨乌什金如梦初醒似地从课桌上欠起身来,高声地喊道:冬天的橡树! 孩子们轰然大笑起来。 安静!安娜用手拍了一下讲桌。

12、冬天的橡树!萨乌什金又重复了一遍,他既不理会同学们的笑声,也不理会老师的呵斥声。他举例时的神情语调不同于别的同学,像是在倾吐内心深处再也按捺不住的幸福的秘密。 安娜一点也不明白他这莫名其妙的激动,竭力掩饰住怒气,坐下,萨乌什金,这就是你迟到的结果。橡树是名词,而冬天的是什么词,我们还没学到。下课后请到教员休息室来一趟。 坐下!当萨乌什金走进教员休息室时,安娜对他说道。孩子高高兴兴地坐到软软的圈椅上,借着弹簧的劲儿,颠晃了几下。 请你解释一下, 你为什么总是迟到?我知道你上学只要走十五分钟的路程, 我要找你父母谈谈。 安娜瓦西里耶夫娜,我可只有妈妈。萨乌什金笑了一下。 安娜的脸微微一红。她想起来

13、了,萨乌什金的爸爸在卫国战争中牺牲了,萨乌什金的母亲一个人拉扯四个孩子,每天三点钟还要去水疗疗养院上中班。真的,这位妇女的操心事本来就够多的了,但是安娜还得见见她。萨乌什金,我还是得找你母亲谈谈。两点钟上完课我们一起去你家! 萨乌什金领安娜走一条穿过林子的近路。枞树上那冰坠雪压的枝梢在身后合拢,顷刻间他们进入了一个恬静安谧的魔幻世界。一群群的喜鹊和乌鸦不停地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摇动树枝,碰落球果。 这里刚刚走过一只驼鹿!萨乌什金指着地上的足迹说道。说起驼鹿,他简直像是在谈论自己的一个什么好朋友似的。接着,他又赶忙说:不过您甭害怕,驼鹿可老实呢。因为他注意到了女教师匆匆投向树林深处的目光。萨乌

14、什金走到女教师前头,微微弓着身子,留神地看着自己周围。 树林里的小道蜿蜒曲折、纵横交织,把他们愈引愈深。突然,远处透出一道缝隙,射来一束烟青色的亮光。林中顿时出现一大块空地,空地中央一株巨大的橡树岿然矗立,银装璀璨。 啊,原来这就是冬天的橡树。安娜怯怯地向橡树走近了几步。 安娜瓦西里耶夫娜,您瞧!他使劲儿推开树旁的一大团雪,刨出一个小坑,坑里有个小圆球,裹在烂成细蛛网似的败叶中,叶子上戳出许多尖尖的针刺。安娜一下子就猜出这是冬眠的刺猬。 瞧它包得里三层外三层的!萨乌什金小心翼翼地给刺猬盖上那床不讲究的被子。 接着他继续领着安娜参观自己的小天地。橡树根上还收留着许多房客:甲虫、蜥蜴、瓢虫有的躲在

15、树根底下,有的藏在树皮缝里,它们就这样在沉睡中熬过冬天。这株强健魁梧、生机勃勃的大树,在自己身上蓄集了那么多热量,使那些可怜的小生灵获得栖身之所。安娜十分感兴趣地、快乐地观察着这对她来说完全陌生的森林的奥秘。 突然,她听到萨乌什金着急的喊声:啊呀,我们已经见不到妈妈了! 安娜赶忙把表凑近眼睛三点一刻了。那又怎么样呢?萨乌什金,谢谢你陪我在林中走了一趟。 萨乌什金的脸红了,他非常想对老师说,今后他再也不迟到了,可又怕自己做不到。他拉起外衣的领子,对老师说:我送您 不用了,萨乌什金,我自己回得去。 他用怀疑的目光望了望老师,然后从地上捡起一根棍子,折去弯的一头,递给安娜瓦西里耶夫娜。 要是驼鹿冲着

16、您跑来,您往它背上揍一下,它就会逃走的。不过,最好还是只挥挥棍子,使它害怕就够了!不然,它生了气,可就会跑掉,再也不回到这森林里来了。 好,萨乌什金,我一定不打它。 走出不远,安娜又回过头来,最后一次望着那株老橡树。橡树脚下,模模糊糊有一个小小的身影,原来萨乌什金并没有走,他在远处保护着自己的老师哩! 她向孩子挥了挥手,沿着弯曲的小道缓缓走去。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安娜自以为很有教学经验,通过自己的才干获得了尊重,但起初的她并没有真正走近和了解学生。 B.孩子们列举的很多名词如“拖拉机!椋鸟巢!小钉子!”在他们眼中可能都有着特别的意味。 C

17、.安娜自己都陶醉在林间,以致于错过了时间,所以原谅了萨乌什金因为上学路上贪玩导致的迟到。 D.“冬天的橡树”收留庇护着森林中那些可怜的小生灵,也给萨乌什金提供了一方纯净的小小天地。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写萨乌什金“破旧的毡靴上亮晶晶的冰花正在融化”这一细节是在设置伏笔,下文交代他的家庭境遇和经常迟到的原因是对此的呼应。 B. 小说多处运用象征的手法,比如驼鹿象征自然的灵性,它需要人们保持敬畏,善加爱护,温柔地对待,因为一旦失去,可能再也不回来了。 C. 小说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出发,挖掘生活给予成长的馈赠和人生中“顿悟”的瞬间,给人以温暖和触动,

18、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深刻的思想性。 D. 小说结尾部分展现“温情的怅望”,这是一种典型的“纳吉宾式结局”顺理成章的,现实而又残酷,缓缓蓄积,在最后的时刻喷薄而出。 8. 通过这趟林中的行走,安娜了解到了萨乌什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请简要概括。(4 分) 9. 有人说青年教师安娜的家访无功而返;也有人说安娜虽然没能顺利进行家访,但其家访的目的得到了一定的实现。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20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父

19、景通,历官都指挥,署大宁都司,入为神机坐营,有操行。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改佥逝江都司,充参将,分部宁、绍、台三郡。三十六年,倭犯乐清、瑞安、临海,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寻会俞大猷兵,围汪直余党于岑港。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已而倭遁他倭复焚掠台州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 方按问,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金、严三郡。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20、。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而圻头倭复趋台州,继光邀击之仙居,道无脱者,先后九战皆捷,俘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隆庆初,给事中吴时来以蓟门多警,请召大猷、继光专训边卒。部议独用继光,乃召为神机营副将。会谭纶督师辽、蓟,乃集步兵三万,征浙兵三千,请专属继光训练。帝可之。浙兵三千至,陈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动。边军大骇,自是始知军令。 继光已加太子太保,录功加少保。张居正殁半岁,给事中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当国者遽改之广东。继光悒悒不得志,强一赴,逾年

21、即谢病。给事中张希皋等复劾之,竟罢归。居三年,御史傅光宅疏荐,反夺俸。继光亦遂卒。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已而倭遁/他倭复焚掠台州/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 B. 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已而倭遁/他倭复焚掠台州/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 C. 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已而倭遁/他倭复焚掠台州/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 D. 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已而倭遁/他倭复焚掠台州/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22、) A嘉靖,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年号,因此也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康熙皇帝。 B擢,表示官职提升。古代跟官职升降有关的词还有很多,如升官常用“拔、擢、升”等,贬官常用“谪、黜、窜”等。 C疏,也称“奏疏”或“奏章”,是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或上级官员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有“分条陈述”的意思。 D夺俸,指古代官员因为犯有过失而被罚扣俸禄,属于行政处分类型之一。其中,俸即俸禄,指官吏每年或每月所受的薪金。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戚继光出身官宦人家,自幼性格洒脱。他气度不凡,虽家庭贫穷,但喜好读书,精通各类典籍的大义。

23、B. 戚继光抵御倭寇,战功卓著。倭寇进犯东南沿海,戚继光率军在浙江、福建连续九战九捷,杀敌无数,立下赫赫战功。 C. 戚继光做事雷厉风行,深受上下信任。军部独用他训练蓟门防务的士兵,皇帝同意让他专门训练浙江士兵。 D. 戚继光晚年境遇凄凉,屡遭改任弹劾。张居正死后,戚继光郁郁不得志,被傅光宅推荐,反而被削夺了俸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2)浙兵三千至,陈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动。 14. 请简要概括“戚家军”闻名天下的原因。(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

24、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本诗的首联极有力,“千里”与“片时”构成强烈对比,写出自己就像云、鸟一样漂泊天涯,有家难归。 B. 从颔联的内容来看,诗人客中久滞,思乡情切,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点出了诗题“落日怅望”之“怅”。 C. 颈联写景由近及远,层次分明,“入”字写出了夕照逐渐暗淡的特点,又表明诗人伫望之久和思念之深。 D. 诗中“孤云”“归鸟”“微阳”“

25、秋山”等一系列意象,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伤感之情。 16.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价此诗“意格俱好”。这里所说的“格”,主要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请分析这首诗的“格”好在哪里?(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1 小题,小题,6 6 分)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 1 ) 人 们 常 用 “ 岁 月 不 居 , 春 秋 代 序 ” 表 示 时 光 变 迁 , 屈 原 离 骚 中“ , ”两句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2)诗歌中经常出现顶真手法,如木兰辞中“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又如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

26、琵琶音乐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3)数字入诗隐含着古人的时空观和生命体验,这种手法在杜甫的诗中很常见,或叙事或写景,上下数字对举, 往往成为开拓时间和空间的有效工具, 如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20 分)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这个冬天,漠河这座边境小城被关注了,因为那首火遍全网的歌曲漠河舞厅。这是独立音乐人柳爽创作、 发行于 2020 年 6 月的歌曲。 一年后, 这首歌在网络平台大火, 随后被广泛_,成为众多短视频争相采用的背景音乐。超

27、 然 客 公 众 号 漠河舞厅本是一首小众歌曲,源于柳爽到漠河采风,遇到一位名叫张德全的老人。三十多年前,他的妻子康氏在大兴安岭大火中丧生,从此他一人独守,并常到事发地附近的舞厅跳舞,怀念热爱跳舞的亡妻。基于这个感人故事,柳爽写下了这首歌,表示谨以此歌献给张德全老人及其已逝爱妻。 很显然,漠河舞厅吸引人的不只在于旋律和歌词,更在于背后的故事。它让人想起一段过去的往事,看到一场火灾给人的创伤。那种独守的孤寂与凄美,对爱情的忠贞,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也是人们对悲情和爱情的高级想象。因而看到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歌曲,能瞬间让人破防,将那些层层包裹的心一一打开。 但是,也有部分柳爽的粉丝,甚至柳爽本人对这

28、种突如其来的大火不太适应。柳爽和他的团队都希望网友对这首歌的推广_,更不希望把一首致哀的歌曲配上不合时宜的画面。他还说,凡事过犹不及,草率空洞的东西不会被时间留下,但富有感情的内容也不该被狂欢式地_。 故事永远在那里。( )所以,我们不仅要在远方的漠河舞厅中感动,更要能像柳爽一样,看到这样的故事,发现这种情感,如此,创作才有生命力,我们内心才更_。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留传 适可而止 消费 充沛 B. 留传 量力而行 消耗 充盈 C. 流传 适可而止 消费 充盈 D. 流传 量力而行 消耗 充沛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9、(3 分) A. 那些感人的、浪漫的事也不只在漠河,也在我们身边 B. 那些感人的、浪漫的事也在我们身边,而不只在漠河 C. 而不只在漠河,在我们身边也有那些感人的、浪漫的事 D. 在我们身边也有那些感人的、浪漫的事,而不只在漠河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因而看到这样的故事,听到这样的歌曲,能瞬间让人“破防”,将那些层层包裹的心一一打开。 B. 因而看到这样的故事,听到这样的歌曲,人们瞬间“破防”,将那些层层包裹的心一一打开。 C. 因而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歌曲,人们瞬间“破防”,将那些层层包裹的心一一打开。 D. 因而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歌曲,能瞬

30、间让人“破防”,将那些层层包裹的心一一打开。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1111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我国将近 2 亿老年人的生活场景多以居家场景为主,即宅家状态。以往的宅群体往往带有年轻化标签,老年群体并未被包含在内,但事实上,我国庞大的老年群体不仅是宅文化的重要输入对象, 。 我国已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超然客公众号长期规划。其中提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战略,大部分都可以在宅家状态下倚靠互联网+技术去达成,如: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娱乐等

31、。如何真正实现老年群体的健康宅,除了整个社会的鼓励态度,还要求平台、企业、品牌等必须将老年宅群体 ,推出更适合老年人使用的产品、对老年群体更友好的软件使用界面等。 目前,在国内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已经出现一批十分活跃的老年自媒体用户,这无疑让这群老年人达成了战略中的 ,大大丰富了他们精神生活的同时,也让其恢复了社会文化和经济的产出者身份。 21. 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22. 如何让老年群体真正实现“健康宅”?请根据材料概括。(5 分) 四、写作(四、写作(6060 分)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

32、0 分)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这句话出自大学,意思是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 B(根据材料二,戏剧发展落后的原因是“受到道德感的束缚”) 2. D(A“不知道现实中存在着悲惨和痛苦”错误,根据材料一“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B“剧本都给人明朗的印象”错误,根据材料二“剧本给人的总印象很少是阴郁的”;C 因果颠倒,根据材料三“贵和尚中的思想积淀于民族心灵深处,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

33、设计着一个又一个大团圆的故事。”) 3. D 4. 文化习性;审美意识(观念);伦理信仰;社会心理。(4 分) 5. 应该批判(2 分):无法引起思考、反省、感悟,导致国人思想薄弱;(2 分)看不到现实和真相,看不到人生悲剧性的一面和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2 分) 或:应该接纳(2 分):体现“中和为美”“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审美;往往展现最淳朴的人性惩恶扬善,给观众以一线光明,赞颂美好,控诉罪恶,肯定道德价值;获得想象的满足,充当了普通百姓艰辛生活的心理调节剂。(每点 2 分,答到两点即可) 6. C(原因归结片面) 7. D(这篇小说的结局不是典型的“纳吉宾式结局”,并没有体现残酷) 8

34、. 热爱大自然,敬畏生命。纯真善良,保持着孩子的天性。勇敢、独立。细心、体贴,懂得关心和保护他人。(4 分) 9. 同意后者。真正地走近并了解了萨乌什金,知道了迟到的原因,萨乌什金也希望不再迟到;了解到萨乌什金是个独立、能干的男孩,虽然家境困难,但相信他的成长能够支撑家庭;看到了孩子丰富的世界,感受了天性的美好,促进反思自己的教学。(6 分)超然客公众号 10.A 11.C(疏,是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 12.D(“反而被削夺了俸禄”有误,是御史傅光宅上书推荐戚继光被削夺了俸禄,同时前文“竟罢归”表明戚继光免官归乡,已无俸禄可领) 13.(1)(戚继光)请准招募三千人,把攻击、

35、刺杀的方法交给他们,长短兵器轮番使用,因此戚继光这支部队特别精锐。(4 分) (2)三千浙江兵到达,在郊外列阵,天空下起大雨,从早晨到下午(太阳偏西),士兵像树木一样站立不动。(4 分) 14.士兵剽悍。训练有方。装备精良。(3 分) 15.A(云、鸟自由无碍,片时千里,而自己客中久滞,归乡不得,由对比而触动) 16.首联写“孤云”和“归鸟”的怅望之景,触发颔联抒发的思乡之情;颈联再描绘夕阳余晖之景,引出尾联抒发的年华老去的惆怅;诗歌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写景抒情交错进行,对比强烈,层次分明;整首诗层层递进,有曲尽其意之妙,抒情效果曲折动人。(6 分,每点 2 分) 17. (1)日月忽

36、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2)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或: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或: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6 分,每句 1 分) 18.C 19.A 20.D 21.甚至是产出者 纳入产品的服务对象中去 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6 分,每处 2 分) 22. 国家、 社会层面的战略支持; 互联网对老年群体的关注; 鼓励老年群体进行宅文化的产出。(5 分) 23. 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戚继光,字元敬,世袭登州卫指挥使。父亲戚景通,连续担任都指挥,暂时代理大宁都司,调入(京师)担任神机营坐营,有(美好的)操守品行。戚继光从小

37、洒脱不拘,有非凡的志气。他家庭贫寒,喜好读书,通晓经书史书的要旨。嘉靖年间承袭世职,因被推荐而提拔为代理都指挥佥事,在山东防御倭寇。后改任浙江都司佥事,担任参将。嘉靖三十六年,倭寇侵犯乐清、瑞安、临海,戚继光未能及时援救,由于是道路阻塞所致,所以不加罪。不久,他会合俞大猷的军队,在岑港围剿汪直残余势力。但很久都不能取胜,因此被撤官,(被责令)戴罪办理倭寇事宜。不久这些倭寇逃走了,其它倭寇又到台州焚烧抢掠。给事中罗嘉宾等人上奏(朝廷)弹劾戚继光没有功劳,还勾结外国人。刚要审讯他,随即因讨平汪直的功劳恢复了原职,改守台、金、严三郡。 戚继光到浙江时,发现卫所军队不善于作战,而金华、义乌民俗素有剽悍

38、之称,(戚继光)请准招募三千人,把攻击、刺杀的方法交给他们,长短兵器轮番使用,因此戚继光这支部队特别精锐。又因为南方有许多湖泽,不利于骑马追逐,(戚继光)于是依照地形制成阵法,考虑步行作战的方便,所有战舰、火药武器、兵械,都精心研制,加以精选,重新置备更换。戚家军威名传布天下。嘉靖四十年,倭寇大规模抢劫桃渚、圻头。戚继光急忙赶到宁海,扼守桃渚,在龙山打败他们,追到雁门岭。倭寇逃走,便乘空虚袭击台州。戚继光亲手杀掉倭寇首领,逼迫残余的倭寇逃往瓜陵江全部丧生。而圻头的倭寇重新奔向台州,戚继光到仙居拦截歼击,路上没有一个逃脱掉的。先后九次战斗都打胜了,俘获一千多人,烧死淹死的不计其数。 戚继光作为将

39、领,号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没有敢不听命的。隆庆元年,给事中吴时来因为蓟门边防多次有紧急情况,请求让俞大猷和戚继光专门训练戍边士兵。军部商议后只用戚继光,于是下召让戚继光任神机营副将。恰逢谭纶视察辽、蓟两地军队,于是召集步兵三万,征募浙江士兵三千,请求专门交付给戚继光训练。皇帝答应了这件事。三千浙江兵到达,在郊外列阵,天空下起大雨,从早晨到下午(太阳偏西),士兵像树木一样站立不动。边防军队大惊失色,从此才了解戚继光军纪严明。 戚继光已经加任太子太保,又因功劳加任少保。张居正去世半年后,给事中张鼎思说戚继光不适宜在北方任职,主持国政的人(皇帝)立刻把他调到广东。戚继光忧郁不得志,勉强赴任,过了一年就托病请求辞官。给事中张希皋等人又弹劾他,最终罢免了他,让他回家。过了三年,御史傅光宅上疏荐举戚继光,反而被削减俸禄。(不久)戚继光就去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高三下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