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207135 上传时间:2022-01-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茂名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东省茂名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东省茂名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东省茂名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东省茂名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省茂名市广东省茂名市 2021-2022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文如其人”命题, 往往具有“实然”“应然”双重意义, 既在于儒家思想及文人普遍观念对“文”之反映、认识功能的信赖,也在于儒道两家共同标举的“贵真”理想。 在中国古代“文如其人”说的支持者中,在“实然”认定外,还赋予该命题“应然”意义者,比比皆是。叶燮所说的“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如此,“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心

2、声心画,吾辈正赖有此留天地间互相参验者”亦如此。在这里,笔者更为关心的是,上述“实然”“应然”的判断是如何产生的?回答此问题,我们需要对两者的思想基础分别进行追寻。 尽管在具体表达时,“文如其人”命题往往也包含对“文”的审美形态的描述,但它主要的阐释目的,终归在于肯定“文”承载创作者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信息的有效性。而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中,恰有一种与此息息相关,那就是承认并重视“文”尤其是自作之文的反映、认识功能。儒家诗学经典文献中的相关表述,可谓该观念的典型体现。诗大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至少是在认定,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

3、情感。除此之外,孟子的被众多后学奉为圭臬的认识方法“以意逆志”,实际上也包含着上述事实判断。孟子认为,解读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要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一观点无疑有对正确发挥解读者主观能动性的肯定与期待;此外,还有一点比较隐蔽,那就是对语言文字反映、认识功能的认可。因为在对该方法的表述中,孟子否定的仅仅是认知主体不恰当的理解方式,而绝不是作品承载“志”的真实性“以意逆志”成立的前提之一,正是“志在文中”;若非如此,即便解读者“知人”能力再强,也是无处应用的。当然,除了上述儒家经典文献,在古人其他常见表达中,文的这类功能也一再被确认。众所周知,所谓

4、“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被古人多次重复的心愿,这其中潜藏的,是对作品能够承载作者情志、个性的肯定。而汉书司马迁传所载报任安书中的“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则不单关注着“文”对德性或声名的传播,还表达出对“文”之展示自我情感、个性的信赖。在这类观念中,具备上述功能的“文”已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桥梁、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显而易见,将“文”等同于反映、认识创作者个人信息的可靠媒介,乃是被经典著作及文人反复确认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长久的拥护,绝非偶然。 除“客观事实认定”一端外,在“人”与“文”的“应然”层面,“文如其人”命题同样存在深厚的思想基础

5、。在这个层面,“文如其人”表达的是“贵真”的一种理念,即文、人一致是理应追求的境界,而“真”正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艺观中的“真”,一方面要求作家真诚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一方面要求作品具备完满呈现作者真情实感的水平。如果说后者是对作品客观效果的考虑,其实现程度尚不完全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愿望;那么前者就是对创作者主观动机的要求,即要求作家无论创作水准怎样,至少理应保证内容的真实、表达态度的真诚。这两点原则上人人皆可实现,若不能做到,为人为文就均不足取。就文论史事实来看,易传 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礼记 表记中的“情欲信,辞欲巧”,就已包含了对“真”原则的自觉确认。

6、而后世即便是格外重视形式风格的文人, 也是绝不背弃该原则的。 不难看出, 当“真”成为古代文人立身、为文的普遍追求时,在他们心中,同样标举该理想的“文如其人”也就必具有“应然”意义了。 综上所述,即便存在“言不尽意”说这类对立观念,“文如其人”命题仍具备坚实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楠“文如其人”命题探微) 材料二: 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 这一命题既从先秦时期孟子开创的“知人论世”“知言养气”的批评传统导出,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 西方的“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

7、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歌德曾指出,“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耐人寻味的是,“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产生于东西方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又在比较视域中成为中西诗学风格论汇通性的鲜明表征。两个命题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运用不同的例证和表述方式,却共同揭示着文学风格的内在特性,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共同的文学规律”。当然,这两个命题只是相近而非相同,钱钟书曾经做过辨析,认为文如其人“乃读者

8、由文以知人”,而风格即人“乃作者取诸己以成文”。这种内在差异的存在恰恰显示出其间互识和互补的可能性,也体现着不同民族诗学并非趋同的独特性。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文学风格论与当下文学实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认为,“文如其人”的论说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但综合来看应质疑其合理性,即“文未必如其人”。 B.材料一将“文如其人”的要义作品能够反映作家的人品、 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表述均纳入了考察范围。 C.材料二认为,先秦时期的“知人论世”说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之风的养分,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文如其人”说。 D.材料二认为,西方的“风格

9、即人”说比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真正关注作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如其人”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重要命题,通过思考其特质,我们能够获得文学研究方法上的启示。 B.沈德潜说: “读太白诗, 如见其脱屣千乘; 读少陵诗, 如见其忧国伤时。 ”这种看法与叶燮的判断意旨相合。 C.“以意逆志”“志在文中”等学说,为“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学界长久的拥护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撑。 D.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系统和诗学体系带来的“文如其人”说和“风格即人”说的互识和互补,造成了两种学说的差异。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文如

10、其人”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民间谚语:“什么人说什么话”,“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 B.诗经中就有很多歌颂劳动场面的诗句,如伐檀就是反映了他们砍树运木头的生活现状。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反映出李白诗意的生活,而他多愁善感的情怀渗透在作品中,透露出浪漫的气息。 D.北宋苏轼,他在答张文潜书中指出:“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 分) 5.尚书 尧典说“诗言志”,礼记 表记说“情欲信”。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 分) (二)现代文

11、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爸爸的黄羊 马知遥 我不知道没有了动物的山梁还是不是我的故乡。 题记 我之所以要到依麻木来是因为父亲说:他可以带我打到黄羊。 依麻木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小镇。在山上,我可以发现依麻木其实就在一片戈壁深处,戈壁滩上的垒垒顽石包围着它,那些老石头从远处看像千军万马,像长着翅膀的马,在大风里往这边来了。好在有这么多比天还高的钻天杨死死地守在依麻木的外面,“马”突然停了,它们的脚在钻天杨的威势下放慢了速度,风速也就减下来,却因为惯性的力量将整个杨树林吹得仰天直嘶。 我们走到林子外面碰见了那停驻的千军万马,那漫漫的黄沙和石头气势汹汹。父

12、亲这时候把一只手搭在了我的肩膀上。我看见阳光刺眼地照着我们,我们的影子很矮小。我们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大戈壁,我们成了一两只可笑的蚂蚁,试探性地往前走,试探性地从嘴里哼出歌。 “有时候我们需要等待而不是出击。”出了林子父亲说了头一句话。他竟然开始靠着石头闭眼养神。静静的沙地上不能看见什么,除了石头就是石头。青草和河流在杨树林里,离开我们很远很远。 一只野兔是这时候进入我的视野的,它金黄的皮毛和诱人的眼睛在金色的午后的戈壁上模糊而闪亮。最为奇怪的是它好像就是为了让我注意它并抓它。它不住地往我这里望,含情脉脉,望了一阵,看我无动于衷就向前挪了挪,然后就停住,故意别过脑袋,眼睛却斜视着,看我还是一动不

13、动的,它又往我这边挪了挪。 “爸,这有一只野兔。”我望望父亲。 父亲睡着了。 我小心翼翼地操起了身边的木棍,然后高高举起。 野兔就在那时候往前跑了。我随即提起身子猛追,感觉身轻如燕,耳边是呼呼的风声。野兔的轨迹多变,一会儿往东,一会儿突然折向北,我不得不不断地调整路线。野兔忽然停住了,它好像无所畏惧地冲着我扑过来的方向,高昂着它的头,我挥舞着手中的大棍,打出去,冲着那野兔的头顶打过去。木棍就在要出未出之际,我看清了那只野兔的眼睛,慈爱的眼睛里盛满了母爱的柔情,我惊出一身冷汗。我忽然停住了,抓住了要扔出去的大棍, 我看见那野兔已经逃了很远, 它在很远处转身看了看我,然后消失在一片黄尘中。 我回身

14、往后看,希望能看见我的父亲或者那块石头。无边的戈壁大海一样地淹没了那巨大的石头,更没有父亲的影子。我想冲着有树的地方走就能到达依麻木,可我看不见树木的影子。那些绿色,刚刚还伴在我身边的那些河流的声音突然销声匿迹,我意识到我迷失在戈壁深处了。 我听见了由远及近的巨大的脚步声,我能感受到我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黄羊”我惊呼起来。这时,就看见了一只我想象中的黄羊,那绝对是一只黄羊,金色的皮毛闪闪发光,照亮了整个大山, 照亮了整个沉闷的戈壁。 它高耸着它巨大的如同戈壁岩石的头,木然地盯视着这块土地。 也就在我叫出这一声的时候,我听见了一声沉闷的枪响,如同从河流深处传来的一声波浪,如同沉睡中的一声惊叫,

15、拍打着翅膀冲着这边过来了。 我看见那只金色的黄羊一头栽倒在山梁上,然后它沉重的身体慢慢顺着山梁开始往下滑。我快步向它冲过去,我不顾一切。 我终于到了黄羊的身边,它深情的眼睛说:“我的孩子,我一直在等待你的到来。你终于来了。”它说完就闭上了眼睛。接着我又听见了形同拍打着翅膀飞来的子弹的沉闷的呼啸声,接着我扶着黄羊的手臂上开始流下鲜血。我趴在黄羊温暖而潮湿的胸前,我能听见那有力的心脏的跳动。然后我感到自己的眼里注满了泪水,身上开始寒冷。我感到自己正侧身躲进黄羊的体内,慢慢地变大变大,最后躺在山梁上的黄羊就成了我,而真正的黄羊如一阵清风悠悠而去。 我接着听见了父亲的脚步声在走近。接着,父亲用力将我扛

16、在肩上,如同扛着一头牛。我想大声喊,可我听见发出的声音是;只家养的绵羊发出的可怜兮兮的叫声。那声音时断时续,如同含混不清的梦呓。最后我只有温情的眼神,我的眼神正对着父亲的眼神。父亲看了我一眼就转过身去,他大声地唱着歌,然后大叫着我的名字:“儿子,快来,看父亲给你打着黄羊了。父亲不是吹牛皮。” 我看见了父亲的得意,我想父亲无非是想把这份得意在自己的儿子面前表露出来,现在他的愿望已经实现了。 我无法再目睹找不到儿子的父亲是怎么惊慌失措地调动所有的当地人开始寻找, 是怎么百思不得其解,儿子到哪里去了?为什么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村里人在父亲伤心沉闷的时候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剥我的皮了,他们喜气洋洋。在传

17、说黄羊已经被宰杀干净的时节里,猎到了一只黄羊,这无论如何是该庆贺的事情。“黄羊好呀,浑身是宝,明天拿到集市上可以卖个好价钱,管它是不是自己的祖先呢!”一把刀熟练地取走了我的心,接着是我热乎乎的肝脏,我的皮被几个高手完好无损地剥下来, 这可是金黄色的少见的黄羊皮。一村的人都围过来,排着队等着分我的肉我再也无力看下去,我闭上了我的眼,当一把砍刀冲着我的肋骨砍下去的时候。 那时候我知道了“依麻木”,它的含义就是黄羊之乡。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题目爸爸的黄羊,“黄羊”既指爸爸猎杀的黄羊,又指后来成为黄羊的“我”,将人与自然的关系隐含其中,耐人寻味。

18、B.小说对野兔和黄羊的神态尤其是眼睛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彰显出作者对自然界生命的赞颂。 C.小说叙述“我”追野兔走入戈壁滩时看见黄羊,“黄羊我惊呼起来”,这句话写出了“我”看到黄羊时所感到的突然和惊喜。 D.父亲打死黄羊,把黄羊扛在肩上时,“父亲看了我一眼就转过身去”,刻画了此时父亲对于打死黄羊已经感到后悔的心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将笔触伸向戈壁滩,对“依麻木”的环境进行了描写,营造了苍茫、悠远、厚重的意境,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 B.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在广袤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是何其的

19、渺小。 C.小说情节荒诞而发人深省,直接表达当人类不能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时候,那最后的一枪所射杀的必定是我们自己。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从“我”的角度叙述父亲打死黄羊的经过,笔法自然,使文章更具真实性。 8.和百年孤独一样,本文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这一特点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4 分) 9.小说对“抓野兔”的情节着墨较多,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也。少学长安,习欧阳尚书,事博士九江朱普。贫窭无资,常客

20、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园。至王莽篡位乃归。 建武十九年,年六十余,始辟大司徒府。时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及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世祖从容问汤本师为谁,汤对曰:“事沛国桓荣。”帝即召荣,令说尚书,甚善之。拜为议郎,赐钱十万,入使授太子。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帝称善,曰:“得生几晚!”会欧阳博士缺,帝欲用荣,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帝曰:“俞,往,女谐。”因拜荣为博士,引闳、弘为议郎。 车驾幸大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蕴藉,辩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胜人,儒者莫之及。后荣入会庭中,诏赐奇果,受者皆

21、怀之,荣独举手捧之以拜,帝笑指之曰:“此真儒生也。”以是愈见敬厚,常令止宿太子宫。 二十八年,大会百官,诏问谁可傅太子者,群臣承望上意,皆言太子舅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可。博士张佚正色曰:“今陛下立太子,为阴氏乎?为天下乎?即为阴氏,则阴侯可;为天下,则固宜用天下之贤才。”帝称善,即拜佚为太子太傅,而以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荣大会诸生,陈其车马、印绶,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 三十年,拜为太常。显宗即位,尊以师礼,甚见亲重,拜二子为郎。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 (节选自后汉书 桓荣丁鸿列传) 【注】俞:叹词,表示

22、允许。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时/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 B.时/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 C.时/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 D.时/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以记言为主。 B.朝会:古代称臣见君为朝,君见臣为会,合称朝会,分大朝和常朝两种。 C.

23、太常:官名,位列九卿之首,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 D.阳:古代称呼“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阳,反之“山南水北”为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桓荣家境贫寒,刻苦自励。桓荣很小就到长安求学,学习古学;因家境困厄,常给人做佣人养活自己,在外十五年,直到王莽篡权才回到故乡。 B.桓荣通晓经籍,深受器重。世祖召见桓荣,授官议郎,入宫教授太子;每次朝会,让桓荣在公卿面前讲述经书;任用他做博士以补空缺。 C.桓荣熟谙古事,被委以重任。皇帝为太子选拔太傅、少傅的时候,在博士张佚的力荐下,桓荣因熟习古事,被选为少傅,并得到丰厚的赏赐。 D.桓荣被待以

24、师礼,深受尊崇。显宗继位后,拜桓荣的儿子为郎;每次生病,皇上就派使者慰问,派太医诊治;死后,皇帝亲自为他送葬。 13.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每小题 4 分,共 8 分) (1)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胜人,儒者莫之及。(4 分) (2)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4 分) 14.桓荣在太学太祖评价他为“此真如儒生也”,其依据有哪些?(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送崔侍御往容州宣慰 郎士元 秦原独立望湘川,击隼南飞向楚天。 奉诏不言空问俗,清时因得访遗贤。 荆门晓色兼梅雨,桂水春风过客船。 畴昔常闻陆贾说,故人今日岂徒然。

25、 【注】容州:唐朝时容州为岭南道五管之一的容管所在地,今广西境内。隼:飞翔能力极强的鸟类。陆贾:西汉时外交家,能言善辩,两次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赵佗臣服汉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友人去容州宣扬政令,安抚当地百姓,诗人就写诗表达自己的送别之情。 B.第二句以展翅南飞的隼来比喻友人,写出了诗人对友人才能的仰慕之意。 C.诗人希望友人能切实传达朝廷之意,清闲时能去拜访那些被弃置的贤才。 D.颈联两句运用实写,以“梅雨”“春风”暗示时间的变化和路途的遥远。 16.尾联一反以往送别诗的感伤,表达了不一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本联表现的思想感情。(6 分) (三)

26、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 1 ) 古 人 常 借 酒 来 抒 发 情 怀 , 苏 轼 在 念 奴 娇 赤 壁 怀 古 中 以 “_ ,_”两句来写因感慨人生而洒酒祭月。 (2)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两句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在 论语 十二章 中, 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 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小题,20 分)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

27、字,完成 1820 题。 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地下党革命斗争历史的红岩,是革命历史小说中影响最广的一部。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传播,形成了_的红岩文化。 长篇小说红岩在 1961 年正式出版后_。小说一出,_,出版后不到两年时间,就多次重印。北京所有的宣传机构几乎_地行动起来,纷纷著文介绍。书店门前,人们排着长队争买红岩。有读者说道:“我不止一次地在大街上、公园里、电车上听到朋友们在谈论着红岩,他们时而谈到威武不屈的许云峰,时而谈到坚韧倔强的江姐,时而谈到勇敢沉着的成岗”“红岩热”还带来了各种艺术形式的改编热潮,长期以来,红岩故事在舞台上常演不衰。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

28、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得以彰显。红岩精神在今天依然是人们精神力量的源泉。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赫赫有名 赞不绝口 洛阳纸贵 殊途同归 B.赫赫有名 好评如潮 千金难买 殊途同归 C.久负盛名 好评如潮 洛阳纸贵 不约而同 D.久负盛名 赞不绝口 千金难买 不约而同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彰显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B.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广大

29、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得以彰显。 C.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得以彰显。 D.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彰显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经常看到媒体呼吁献血,让人感觉血液似乎一直不够用。其实,( ),这是因为 ,全血制剂和红细胞制剂的使用期限是采血后的 21 天内,血小板制剂是 4 天内,血浆制剂是

30、1 年内。除此以外,血液制剂需要“ABO 血型”和“RH 血型”等不同的血型,定期采血, ,有助于应对各种用血需求。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人的安全献血量不能超过全身血量的 1/10。而献血量又与献血者体重密切相关:体重越大,血量就越多;体重越轻,血量就越少,因此, 。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血液是需要定期采集的 B.血液定期采集是一种常态 C.定期采集由血液特性决定 D.定期采集血液至关重要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6 分) 四、写作(四、写作(60 分)分) 23.阅

31、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2012 年,植物学家钟扬在复旦大学校刊上,发表的生命的高度一文中写道,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不乏各种各样的成功者,它们造就了生命的辉煌,达到了生命的高度。然而,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 先锋者敢为人先,不断攀登。虽可能失败,但对成功者来说,仍有意义和价值。 成功者以先锋者为基石,他们的成功是对先锋者最好的回馈。 当然,成功者与先锋者的身影往往是重叠的。 以上关于“先锋者与成功者”的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

32、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但综合来看应质疑其合理性即文未必如其人”的说法错误。 通观材料“文如其人”的论说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 作者对此是肯定的。 C.“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文如其人说”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但没有论及形成成熟的“文如其人”

33、说。D.“比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的说法于文无据。原文是说: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但并不意味着这个观点比修辞特点论更客观。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内容的分析和推断能力。D.“造成了两种学说的差异”的说法曲解文意。原文是说“耐人寻味的是,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产生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又在比较视域中成为中西诗学风格论汇通性的鲜明表征”,即两种学说的互识、互补成就的是两者的相似、相近,而不是“差异”。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的

34、能力。B 选项论证的观点是:文学作品反映着现实生活。 4.【参考答案】 先提出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这一核心命题,并阐明其起源、发展与形成的过程;然后谈论西方“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其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最后通过比较指出中西方风格论的相似、相近之处。 【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首段指出: 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其理论的发轫、发展与形成的过程。然后第二段从西方诗学提倡“风格即人”的角度来讲,指出其提出时间晚于我国。第三段将中西方的两种观点进行比较,指出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这一点被著名学者钱钟书敏锐地发现

35、过。 5.【参考答案】 “诗言志”的观点是被中国经典著作及文人反复确认的真理性认识,即文学作品要反映作者的情趣志向;诗文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桥梁,是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诗言志”让这种传承有了依循;“情欲信”与“文如其人”的风格论是一脉相承的(高度契合了“文如其人”的价值理念),其核心价值是“贵真”,强调文学作品应保证内容的真实、表达态度的真诚。 【评分细则】 关键信息“文学作品应该要反映作者的情趣志向”(或“文学作品应承载创作者人品、思想感情、或个性气质等信息的有效性”);关键信息“异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桥梁”(或“诗文是反映、认识创作者个人信息的可靠媒介”)和“

36、诗言志让这种传承有了依循”;关键信息“文学作品应保证内容的真实”和“文学作品应保证表达态度的真诚”。 每点 2 分,三点 6 分;根据文本,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炼信息和提出自己个性见解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一,谈谈对尚书 尧典说“诗言志”和礼记 表记中说“情欲信”的理解。“诗言志”的字面意思就是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情感志趣的。从材料一的诗大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观点,说明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与尚书中的观点是一致的,这是诗文作品的固有功能。根据“众所周知,所谓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被古人多次重复的心愿,这其中潜藏的,是

37、对作品能够承载作者情态个性的肯定”等语句进一步说明:诗文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桥梁、是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 礼记 表记说“情欲信”的观点是对“文如其人”观点的认同。材料中说,文如其人是“贵真”的一种理念,即文、人一致是理应追求的境界,而“真”正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简言之,“情欲信”强调诗文作品中,要内容真实、表达态度真诚。正如材料中所言:“真”成为古代文人立身、为文的普遍追求时,在他们心中,同样标举该理想的“文如其人”也就必具有“应然”意义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答案】D 【解析】“后悔”错误。 7.【答案】C 【解析】“

38、直接表达”错误。 8.【参考答案】 黄羊被父亲杀死后,“我”躲进黄羊的体内,慢慢地变大变大,“我”成了黄羊。“我”变成黄羊后,目睹了黄羊之乡的人们宰杀分割黄羊的过程。文章用魔幻的手法展示一个荒诞不经的残酷现实,揭示出伤害自然就是伤害人类自己的主题,引发读者对“人类该如何与大自然相处”的思考。 (4 分,答对两点即可;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参考答案】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正因为追野兔,“我”才会在戈壁滩中迷失道路。为下文做铺垫。面对野兔慈爱的眼睛,“我”的木棍并未打出去,“我”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为后文看见黄羊倒下,“我”不顾一切冲过去以及流泪做了铺垫。 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我

39、”原本要用木棍打野兔, 后来看到野兔眼睛中的慈爱, 想到了母爱,惊出一身冷汗,于是住手,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我”复杂的心理,体现了“我”的善良。有利于表现文章的主旨,启发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每点 2 分,任答三条即可得满分;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B【解析】“显宗始立为皇太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不可断开;“中郎将”是官职,不能断开。 11.D【解析】阳,古代称呼“山南水北”为阳,反之“山北水南”是为阴。 12.C【解析】“在博士张佚的力荐下”错,张佚并没有推荐他。 13.(1)常常用礼义谦让使人心

40、满意足,不凭借辞令凌驾别人, (在场的)儒生没有赶得上他的。 (“每”“厌”各 1 分,宾语前置 1 分,句意 1 分,共 4 分) (2)今天蒙受的赏赐,都是研习古事的功劳啊, (你们)能不努力吗?(“所蒙”“稽”“勉”各 1 分,句意 1 分,共 4 分) 14.衣着庄重,温恭蕴藉;分辩经义,礼义谦逊;恭敬受赐,举止端庄。(每点 1 分,共 3 分) 【参考译文】 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年少时到长安求学,为博士九江人朱普做事。桓荣贫穷如洗毫无资财,常常为他人做佣工来养活自己,精力充沛,十五年没有回故乡探视。到王莽篡位时才回来。 建武十九年,桓荣年六十多岁,被大司徒府征辟。当时显宗刚刚被立

41、为皇太子,选求通晓经籍的人,就提拔桓荣的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用尚书教授太子。世祖随意地询问何汤原来的老师是谁,何汤回答说:“我师从沛国的桓荣。”皇帝随即召见桓荣,让他解说尚书,十分欣赏他。桓荣被拜为议郎,赐钱十万,让他入宫教授太子。每次朝会,世祖总是让桓荣在公卿之前讲述经书。皇帝大加称赞,说得到您差点晚了!”正遇上欧阳博士空缺,皇帝想任用桓荣。桓荣叩头推辞说:“我的经术肤浅,不如我的同门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皇帝说好,去请他们吧,你去协调。”于是拜桓荣为博士,举荐的彭闳、皋弘为议郎。 皇帝曾亲临太学,正遇上诸位博士在太学辩论,桓荣穿着儒服,温和谦恭而且宽厚有涵养,分辩说明经书的要义,

42、常常用礼义谦让使人心满意足,不凭借辞令凌驾别人,(在场的)儒生没有赶得上他的。后来桓荣入朝参加宴会, 皇帝下诏赐给诸臣珍奇的果子, 接受的人都将它揣在怀中,只有桓荣双手捧着果子拜谢。皇帝笑着指着他说这是真正的儒生啊!”因此更加受敬重厚待,常常让他住在太子宫中。 建武二十八年,皇帝大会百官,下诏询问谁可以做太子太傅。群臣推测皇帝的意思,都说太子舅舅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合适。只有博士张佚脸色严肃说道:“现在陛下立太子,是为了阴氏,还是为天下?假如是为了阴氏,则阴识可以做太子师;假如为天下,那么本来就应该任用天下贤才。”光武帝称赞张佚说得好,于是拜张佚为太子太傅,并让桓荣做太子少傅,还赐给桓荣车马。桓荣

43、广聚门生,陈列他的车马、印绶,说今天蒙受的赏赐,都是研习古事的功劳啊,(你们)能不努力吗?” 三十年,被授予太常的官职,显宗继位后,以师礼尊崇桓荣,(桓荣)很受亲近和尊重,拜桓荣的两个儿子为郎。桓荣每次生病,皇上就派使者慰问,太官、太医络绎不绝。桓荣死后,皇帝亲自换上丧服,来到他的丧礼上为他送葬,并在首阳山的南面赐他坟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准确理解诗歌是关键。此题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语言、技巧、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人原诗句中

44、进行分析比对,同时可以将各选项进行比对,比对选项中所隐含的情感倾向。D 项“颈联两句运用实写”错,不是实写,而是虚写,是诗人想象友人前往容州途中经过的地点和时间。故选 D。 16.【参考答案】 对友人才华的赞美、赏识。此联上句运用了典故,以历史人物与友人相提并论,认为友人具有陆贾之才,意在夸赞友人的才能。对友人必能完成使命的信任。此联下半句,相信他前往容州不会白费力气,而是有价值的,表达对友人能力的信任。对友人的安慰、勉励,诗人通过对友人才华能力的肯定,表达了对友人的安慰、勉励之情。 【评分细则】 每答对一点给 3 分,任答对两点得 6 分。句意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

45、】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有针对性地结合作品进行分析,最后组织答案。此题题干指向非常明确,主要涉及对尾联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题干,可知尾联没有表达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感情基调应该是积极的。根据注释,可知此联运用了典故,以历史人物与友人相提并论,意在夸赞友人的才能;而“岂徒然”则暗示了友人的所作所为不会白费力气,而是有价值的。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1)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每处 1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46、(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久负盛名:长时期地享有好的名声。赫赫有名:声名非常显赫。此处是说红岩文化名声好,而不是“显赫”,故选“久负盛名”。 第二空,好评如潮:比喻赞扬的评价很多。赞不绝口:不住口地称赞。“赞不绝口”的主语应该是人,此句的主语是书,故选“好评如潮”。 第三空,洛阳纸贵: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千金难买:形容某物的珍贵,不能用金钱买到。此处是说小说颇受欢迎,风行一时,故选“洛阳纸贵”较好。第四空,不约而同:指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殊途同归:比喻采

47、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语境强调的是行动一致,而不是结果一致,所以要使用“不约而同”。故选 C。 19.【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展开了”应改为“展开的”, 否则句子无主语, 排除 AB 项; “导致了”后面一般是不好的结果,应改为“形成了”,排除 AC 项;“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得以彰显”是一个独立的句子,而“彰显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与前面的句子属于同一个句子,保持了话题的一致性,连贯性更强,排除 BC 项。故选 D。 20.【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1)构成特点:排比句是由“时而谈到时而谈到时而谈到”的句式构成的,(1

48、 分)“威武不屈的许云峰”“坚韧倔强的江姐”“勇敢沉着的成岗”都是定语加中心语的偏正结构。三个句子句式结构一致。(1分) (2)表达效果:将红岩中的重要人物及其威武不屈、坚韧倔强、勇敢沉着等优秀品质简练而集中地写了出来,达到了言简义丰的效果。(2 分)句式整齐,结构相同,语言凝练,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句子结构看, “时而谈到时而谈到时而谈到也时而谈到”构成一组排比句, 句子结构一致;每一个句子的内部“威武不屈的许云峰”“坚韧倔强的江姐”“勇敢沉着的成岗”都是偏正短语,这样保持了句式结构的一致性。 分

49、析句子的表达效果,首先从形式看,“时而谈到时而谈到时而谈到也时而谈到”构成一组排比句,句式整齐一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从内容看,“威武不屈的许云峰”“坚韧倔强的江姐”“勇敢沉着的成岗”使用简练的偏正短语,列举了红岩中的重要人物及其优秀品质,文脉贯通,语言精炼,达到了言简义丰的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9 分) 2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后句中“因为”可知补写的句子和后句之间是因果关系,且后句说“全血制剂和红细胞制剂的使用期限是采血后的 21 天内,血小板制剂是 4 天内,血浆制剂是 1年内。 除此以外, 血液制

50、剂需要等不同的血型, 定期采血”, 可知此处是说血液采集是需要定期进行的。排除 B 项。根据文意可知此处的主语应是“血液”,而+D 项的主语是“定期采集”和“定期采集血液”。故选 A。 22.【答案】血液制剂有使用期限 保持血型多样性 献血时要考虑体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句“全血制剂和红细胞制剂的使用期限是采血后的 21 天内,血小板制剂是 4 天内,血浆制剂是 1 年内”,可知补写内容为“血液制剂有使用期限”。第二空,根据后面中的“应对各种用血需求”,可知此处是说,只有血型多样才能应对各种用血需求,故可补写“保持血型多样性”。第三空,由后句中“因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