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207078 上传时间:2022-0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杭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通典云:“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胡旋舞又称为团乱旋、团圆旋等,是从西域康居传入中原的一种民间舞蹈,与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一道成为唐代最流行的三大乐舞。与传统中原舞蹈柔美、舒缓、婉约的风格不同,胡旋舞节奏迅疾、风格刚劲,白居易的诗句“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描述的正是女舞者“心应弦,手应鼓”翩翩舞胡旋的情景。 也许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胡旋舞在唐代有多么流行。如果白居

2、易所说的“臣妾人人学圈转”或许有文学家夸张的成分,那么新唐书册府龟元中,西域多国在开元年间屡献胡旋舞的记载更为可信。史料显示,唐代尤其是开元、天宝年间,胡风在中原地区盛行,各大乐坊的舞伎、街头巷尾的百姓,许多都是胡旋舞的爱好者,在大型游乐活动、节庆活动中,也必然少不了胡旋舞的身影。 在唐代红极一时的胡旋舞已经失传,人们只能在影视作品和历史资料中领略其风采、想象其神韵。近日, 王者荣耀 与敦煌研究院合作, 邀请青年舞蹈家共同创作, 演绎了敦煌胡旋主题舞蹈 遇见敦煌 。借助当代艺术家的智慧和现代科技的力量, 胡旋舞仿佛从敦煌壁画中走来, 以鲜活灵动的方式与人们重逢,传统乐舞文化也因而走向更广阔的受

3、众,寻找当代知音。 敦煌莫高窟 220 窟的壁画东方药师经变画,场面恢弘、色彩瑰丽,望之有梦回盛唐之感。壁画上,舞伎脚踩圆毯、翻翩起舞,从飞动的舞巾中不难推断她们正在做急速旋转,令人想起唐代诗人对胡姬舞姿的描写,也印证了新唐书音乐志中“胡旋舞,舞者立球(毯)上,旋转如风”的记载。 对照王者荣耀推出的“遇见胡旋”皮肤作品,舞者赤足而立,上身穿紧身戎服短装,下身着绿色绫罗浑裆裤,衣带飘逸,流沙飞舞,跳起胡旋,急转如风,这种造型、气质全然不同于王者荣耀以往女性英雄皮肤的婉约之美,而是颇为硬朗,有英武之气,好像从东方药师经变画中走出来。服装“缠枝石榴捲草纹”的纹样配饰搭配垂蔓、菱格纹、圆叶纹、斜方格纹

4、边饰等帷幔造型,臂有钏、腕戴镯,身饰璎珞、手持绸带,莲花型发冠中包含莫高窟中藻井元素,实战中弹出的“不鼓自鸣”来自敦煌乐舞中极具特,点的乐器图像,人物形象尽显敦煌乐舞文化的鲜明特征。在王者荣耀中,人们通过经典的人物形象、动作,遇见了敦煌、遇见了胡旋。 一种流行极广的艺术形式中,往往包含着特定时代的文化密码。胡旋舞热烈、奔放、豪健,充满激情与生命力,它的精神气质与包容开放、昂扬向上、气象磅礴的大唐非常吻合。基于同样的理由,胡旋舞也应该属于自信从容地面向世界、蓬勃发展的当代。王者荣耀联合学者、艺术家推出“遇见敦煌”系列文艺作品,正是秉承当代人文化传承的自觉与情怀,对历史资源的挖掘与回望。 除了传统

5、乐舞、敦煌文化,近年来,王者荣耀与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越剧以及传统武术等都有精彩合作。传统文化正借助现代科技,绽放出非凡的魅力。 (摘编自夕君在上“遇见胡旋”:千年乐舞,在科技中新生)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胡旋舞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民间舞蹈,因舞姿急转如风而又被称为团圆旋。 B胡旋舞在唐代非常流行,这可以从白居易“臣妾人人学圜转”中得到证实。 C胡旋舞节奏迅疾、风格刚劲,在唐代传入中原后逐渐成为最流行的三大乐舞之一。 D胡旋舞已经失传,但舞蹈遇见敦煌让它从敦煌壁画中走出,重现在观众眼前。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胡旋舞走入中原民间

6、,在很多场合、很多活动中都可以看到胡旋舞的表演。 B“遇见胡旋”皮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从服装纹样配饰搭配的帷幔造型,到发冠设计等,都与敦煌乐舞文化特征相符。 C胡旋舞热烈、奔放、豪健,它的精神气质与自信从容地面向世界的当代非常吻合。 D“遇见胡旋”皮肤作品舞者形象的造型、气质与东方药师经变画相仿,是大唐文化密码的体现。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地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胡旋舞在唐代红极一时,可惜已失传,现代人可以从敦煌莫高窟的一些壁画上领略到它的风采。 B诸如胡旋舞这样的与当代精神气质吻合的传统文化形式,正借助现代科技,绽放出非凡的魅力。 C在王者荣耀 “遇见胡旋”皮肤作品中,人们

7、通过经典的人物形象、动作,遇见了敦煌、遇见了胡旋。 D王者荣耀联合学者、艺术家推出“遇见敦煌”系列文艺作品,是对历史资源的挖掘与回望。 4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 5当今社会,传统文化似乎成了“流量密码”“财富密码”,许多商家或商品追求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称自己是“国潮(中国潮流)品牌”。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二、文学类阅读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童年漫忆 孙犁 (一)听说书 一年秋后,村里来了弟兄三个人,推着一车羊毛,说是会说书,兼有擀毡条的手艺。第一天晚上,就在街头说了起来,老大弹弦,老二说呼家将,真正的西河大鼓,韵调很好。村里一些老年的书迷,大

8、为赞赏。第二天就去给他们张罗生意,挨家挨户去动员:擀毡条。 他们在村里住了三四个月,每天夜晚说呼家将。冬天天冷,就把书场移到一家茶馆的大房子里。有时老二回老家运羊毛,就由老三代说,但人们对他的评价不高,另外,他也不会说呼家将。 眼看就要过年了,呼延庆的擂还没打成。每天晚上预告,明天就可以打擂了,第二天晚上,书中又出了岔子,还是打不成。人们盼呀,盼呀,大人孩子都在盼。村里娶儿聘妇要擀毡条的主,也差不多都擀了,几个老书迷,还在四处动员: “擀一条吧,冬天铺在炕上多暖和呀!再说,你不擀毡条,呼延庆也打不了擂呀!” 直到腊月二十老几,弟兄三个看着这村里实在也没有生意可做了,才结束了呼家将。他们这部长篇

9、,如果整理出版,我想一定也有两块大砖头那么厚吧。 (二)第一个借给我红楼梦的人 我第一次读 红楼梦 , 是十岁左右还在村里上小学的时候。 我先在西头刘家, 借到一部 封神演义 ,读完了,又到东头刘家借了这部书。东西头刘家都是以屠宰为业,是一姓一家。刘姓在我们村里是仅次于我们姓的大户,其实也不过七、八家,因为这是一个很小的村庄。 东头刘家有兄弟四人,三个在少年时期就被生活所迫,下了关东。其中老二一直没有回过家,生死存亡不知。老三回过一次家,还是不能生活,只在家过了一个年,就又走了,听说他在关东,从事的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勾当。 老四在将近中年时,从关东回来了,但什么也没有带回来。这人长得高高的个子,

10、穿着黑布长衫,走起路来,“蛇摇担晃”。他这种走路的姿势,常常引起家长们对孩子的告诫,说这种走法没有根柢,所以他会吃不上饭。 他对孩子们尤其和气。有时,坐在他家那旷荡的院子里,拉着板胡,唱一段清扬悦耳的梆子,我们听起来很是入迷。他知道我好看书,就把他的一部金玉缘借给了我。 哥哥嫂子,当然对他并不欢迎,在家里,他已经无事可为,每逢集市,他就挟上他那把锋利明亮的切肉刀,去帮人家卖肉。他站在肉车子旁边,那把刀,在他手中熟练而敏捷地摇动着,那煮熟的牛肉、马肉或是驴肉,切出来是那样薄,就像木匠手下的刨花一样,飞起来并且有规律地落在那圆形的厚而又大的肉案边缘,这样,他在给顾客装进烧饼的时候,既出色又非常方便

11、。他是远近知名的“飞刀刘四”。现在是英雄落魄,暂时又有用武之地。在他从事这种工作的时候,你可以看到,他高大的身材,在一层层顾客的包围下,顾盼神飞,谈笑自若。可以想到,如果一个人,能永远在这样一种状态中存在,岂不是很有意义,也很光荣? 等到集市散了,天也渐渐晚了,主人请他到饭铺吃一顿饱饭,还喝了一些酒。他就又挟着他那把刀回家去。集市离我们村只有三里路。在路上,他有些醉了,走起来,摇晃得更厉害了。 对面来了一辆自行车。他忽然对着人家喊: “下来!” “下来干什么?”骑自行车的人,认得他。 “把车子给我!” “给你干什么?” “不给,我砍了你!”他把刀一扬。 骑车子的人回头就走,绕了一个圈子,到集市

12、上的派出所报了案。 他若无其事地回到家里,也许把路上的事忘记了。当晚睡得很香甜。第二天早晨,就被捉到县城里去。 那时正是冬季,农村很动乱,每天夜里,绑票的枪声,就像大年五更的鞭炮。专员正责成县长加强治安,县长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他枪毙,作为成绩向上级报告了。他家里的人没有去营救,也不去收尸。一个人就这样完结了。 他那部金玉缘,当然也就没有了下落。看起来,是生活决定着他的命运,而不是书。 在我的童年时代,我痛苦地看到了严酷的生活本身。 1978 年春天 (有删改) (注)擀毡条:用羊毛、驼毛等擀制成毡子。金玉缘:红楼梦程甲本系统的一种版本,全名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得名于红楼梦中宝玉与宝钗的金玉良缘

13、。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盼呀,盼呀”,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用快节奏的短句,直接刻画了村民对“呼延庆打擂”这一情节期待的心理。 B弟兄三人的呼家将,“如果整理出版,可能有两块大砖头那么厚”,间接表明他们在村里做生意的时日之久。 C作者将弟兄三人作为集体形象来塑造,他们都擅长说书,兼有擀毡条的手艺,以说书作为招揽生意的手段。 D文章以平淡的语言,聚焦小时候自己听说书的个人记忆,以此勾连那个时代的生活状态,言浅意丰。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在村里上小学时,想看封神演义红楼梦,都要从村里大户刘家借

14、,说明当时村里整体文化环境的贫乏。 B家长们告诫孩子,刘家老四“蛇摇担晃”的走路姿势没有根柢,导致他吃不上饭,反映了家长们对刘家老四的轻视、排斥。 C哥哥嫂子对刘家老四不欢迎,是因为家里本来就不宽裕,刘家老四回来会加重家中的生活负担。 D “我”认为,刘家老四“在这样一种状态中存在”很有意义、很光荣,是因为“我”觉得他“顾盼神飞,谈笑自若”的样子鹤立鸡群。 8简析刘家老四的形象。 9“我痛苦地看到了严酷的生活本身”,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

15、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失,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

16、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 (二)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

17、英豪忠勇之七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 B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 C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

18、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 D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牢,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牛、羊、猪俱用叫太牢,只用羊、猪二牲叫少牢。 B太庙,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供奉皇帝先祖,后经皇帝批准也可供奉功臣的神位。 C教坊,古时管理宫廷音乐、舞蹈、戏曲、绘画等的官署,从唐朝开始设置。 D刺史,又称“刺使”,古代职官名,原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后成为一州长官的称呼。 12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以“呜呼”感叹突兀

19、起笔,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叹,又以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一叹一问,一退一进,醒人耳目。 B二段着力写庄宗对“三矢”的态度,“受”“藏”“遣”“告”“请”“盛”“负”“纳”等词可见其恭谨及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 C三段对庄宗的成败之迹作了概括,“得天下”与“失天下”反差鲜明,肯定得之难、失之易的说法,进而以反问与引用强调成败由于“人事”的原因。 D文末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来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2)常身与俳优杂戏于

20、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14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伶官传末尾直陈“庄宗好伶,可不信哉”,结合文本(二)第二段的事例加以证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蓦山溪梅 (宋)曹组 洗妆真态,不作铅花御。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黄昏院落,无处著清香,风细细,雪垂垂,何况江头路。 月边疏影,梦到消魂处。梅子欲黄时,又须作,廉纤细雨。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消瘦损,东阳也,试问花知否? (注)东阳:南朝沈约曾任东阳太守,因不得志瘦损。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意在直接写梅,而不用铺排衬托,写出梅丽质天成、无需脂粉修饰的天然本色。

21、B上阕末句,写梅在黄昏院落、风雪江头无人欣赏却清香不断,既是写梅,也是写人。 C下阕化用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借月下“疏影”“梦魂”“细雨”营造了一种幽静朦胧的气氛。 D结尾词人将自己、梅花、东阳视为一体,“孤芳一世”,唯有花知,以问花作结,清俊脱尘。 16明代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评本词“咏梅而微思远致”,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五、情景默写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罕中,孔子用堆土成山的比喻来阐释持之以恒的道理,造成“_,_”的原因是“吾止也”。 (2)司马迁屈原列传,用对比的方式写离骚具有博大的意旨、深远的意思,这两句话是“_,_”。 (3)古代常常以宗庙毁灭

22、来代指国家的灭亡、政权的更替,这在古文中多次出现,如过秦论讲述秦朝灭亡,“_,_”,以致被天下人耻笑。 六、选择题组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魏晋时期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形成了中国文化的超远之风,造就了魏晋独特的名士风度。其主流价值取向就是,以超然的精神追求取代现实的物质欲求,以个体的自由洒脱取代社会意志的规矩樊笼,以士人的道统良知取代皇权的势统控驭,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取代现实功利的人生态度。( ),其参照和借鉴价值还是_的。 何晏王弼,言谈称奇;王谢大族,_;刘伶轻狂、阮籍醉酒,竹林名士放诞不拘;顾恺之写照传神,谢道韫巧对诗句,东晋名士大展才艺 这些_的魏晋人物故事,历代为人们

23、青睐,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本就_。在今天,我们的生活环境与魏晋时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人们对魏晋风流的风潮和力度有增无减。这恰恰说明,我们在心灵深处与魏晋风流有共鸣。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言而喻 臣门如市 脍炙人口 习以为常 B不言而喻 簪缨不绝 脍炙人口 不足为奇 C不在话下 簪缨不绝 喜闻乐见 习以为常 D不在话下 臣门如市 喜闻乐见 不足为奇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特征固然不应是人们所需全盘吸收和继承的品质,但它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中国古代士人曾经有过的骄傲 B它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中国古代

24、士人曾经有过的骄傲,虽说不是人们所需全盘吸收和继承的品质 C这些特征固然不应是人们所需全盘吸收和继承的品质,但它作为中国古代士人曾经有过的骄傲,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 D它作为中国古代士人曾经有过的骄傲,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虽说不是人们所需全盘吸收和继承的品质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对魏晋风流的风潮和力度有增无减,尽管魏晋时期与我们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B我们的生活环境与魏晋时期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人们对魏晋风流向往的风潮和力度有增无减 C我们的生活环境与魏晋时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人们对魏晋风流向往的风潮和力度有增无

25、减 D人们对魏晋风流向往的风潮和力度有增无减,尽管魏晋时期与我们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七、简答题组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与画是艺术, 而艺术是情趣的意象化或意象的情趣化。 徒有情趣不能成诗, 。情趣与意象相契合融化,诗从此出,画也从此出。 诗的姊妹艺术,一是图画,一是音乐。拟诗于画易侧重模仿现形,易走入写实主义; ,易走入理想主义。这个分别虽是陈腐的,却是基本的。 总之,诗与画因媒介不同,一宜于叙述动作,一宜于描写静物。“画如此,诗亦然”的老话并不精确。诗画既异质,则各有疆界,不应互犯。一切艺术,无论是诗是画,第一步, ,而这个完整的意象必恰能表现当时当境的情

26、趣。情趣与意象恰相契合,就是艺术,就是表现,也就是美。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22三段论是从两个前提推得一个结论的演绎论证,一般是用一个大前提和一个小前提推断出一个符合大前提的结论。仿照示例,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三段论。 (示例)大前提:所有的偶蹄目动物都是脊椎动物。 小前提:所有的牛都是偶蹄目动物。 结论:牛是脊椎动物。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八、材料作文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许多经典的语句产生于千百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

27、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 大巧若拙。老子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请从以上两句中任选其一,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A 2D 3B 4文章构成递进(层进)式结构。先介绍胡旋舞及其在唐代的流行,引出它已失传的现状。接着写舞蹈遇见敦煌和“遇见胡旋”皮肤作品让人们感受到胡旋舞的魅力。阐述像胡旋舞这样与当代精神气质吻合的传统文化形式,正借助现代科技,绽放出非凡魅力。 5“国潮热”体现文化自信,但不可盲目追求。“国潮热

28、”秉承当代人文化传承的自觉与情怀,是对历史资源的挖掘与回望。要在设计理念、宣传推广等方面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而不是以之作为营销的幌子。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从白居易臣妾人人学圜转中得到证实”错,原文第二段“或许有文学家夸张的成分”,说明这句诗不能作为史料来证实观点; C.“在唐代传入中原后”错,原文为“胡旋舞又称为团乱旋、团圆旋等,是从西域康居传入中原的一种民间舞蹈,与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一道成为唐代最流行的三大乐舞”,没有写胡旋舞传入中原的时间,只说在唐代流行。 D.“舞蹈遇见敦煌让它从敦煌壁画中走出,重现在观众眼前”错,改变原意,原文第三段为“近日

29、,王者荣耀与敦煌研究院合作,邀请青年舞蹈家共同创作,演绎了敦煌胡旋主题舞蹈遇见敦煌。借助当代艺术家的智慧和现代科技的力量,胡旋舞仿佛从敦煌壁画中走来, 以鲜活灵动的方式与人们重逢” ,注意原文有“仿佛”二字,胡旋舞没有被复原,且遇见敦煌是胡旋主题舞蹈,而非纯粹的胡旋舞。 故选 A。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D.“遇见胡旋皮肤作品是大唐文化密码的体现”错,原文第六段“一种流行极广的艺术形式中,往往包含着特定时代的文化密码。胡旋舞热烈、奔放、豪健,充满激情与生命力,它的精神气质与包容开放、昂扬向上、气象磅礴的大唐非常吻合”,可见胡旋舞是大唐文化密码的体现,而不是“遇见胡旋”皮肤

30、作品。 故选 D。 3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观点的能力。 A.本文的主要内容不是介绍胡旋舞; C 项、D 项,“遇见敦煌”系列文艺作品在文中主要指敦煌胡旋主题舞蹈遇见敦煌和王者荣耀“遇见胡旋”皮肤作品,它们都属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成功案例。 本文在结尾处有所升华,应是要扩展到所有与当代精神气质吻合的传统文化形式。所以 B 项“诸如胡旋舞这样的与当代精神气质吻合的传统文化形式,正借助现代科技,绽放出非凡的魅力”更全面更准确。 6C 7D 8生活贫苦、落魄,从被生活所迫下关东等处可看出。和气友善,从对孩子们和气、借“我”金玉缘等处可看出。兴趣广泛,有才学,从他会拉板胡、唱梆子可看出。技艺高超

31、,行事敏捷,从“飞刀刘四”的称号和切肉的熟练敏捷等处可看出。被人漠视,结局悲惨,从家长们对他的排斥和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枪毙等处可看出。 9被生活所迫,弟兄三人走街串巷招揽生意,刘家兄弟下关东,可见生活的普遍贫穷、艰难;刘家老四被哥嫂排斥,受村民排斥,可见人情的淡漠;刘家老四因醉酒而被抓捕、枪毙,却无人关心,可见秩序的混乱、 生命的卑微; 动乱的年代, 平凡人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反被生活逼入困境、 绝境, 表达 “我”对他们的同情和对生活的无奈。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都擅长说书”错误。原文“老大弹弦”“就由老三代说,但人们对他的评价不高”,说明老大

32、、老三不一定擅长说书。 故选 C。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是因为我觉得他顾盼神飞,谈笑自若的样子鹤立鸡群”错误。根据原文“每逢集市,他就挟上他那把锋利明亮的切肉刀,去帮人家卖肉。现在是英雄落魄,暂时又有用武之地。”可知应该是因为“我”对刘家老四能有技艺傍身、活得有意义的肯定,以及对刘家老四英雄落魄的同情。 10D 11C 12C 13(1)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因为人事吗? (2)常常亲自和杂耍艺人在庭院里演杂戏(杂耍嬉戏),伶人因此当权,最终导致灭亡。 14庄宗重获伶人周匝,赏赐慰劳,并答应其无礼请求:后因臣下劝谏有所搁置,却终不拂伶人情面而封赏刺史:可见

33、确实宠幸伶人,不顾朝堂正义、秩序。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中,“皆英豪忠勇之士”的主语是“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所以“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是一个整体,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C; 再比较 BD,“先”修饰“以伶人为刺史”,是其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B。 译文:陛下共同作战夺取天下的人,都是杰出的忠诚勇敢之人。现在大功刚刚告成,一个人都还来不及封赏,却首先任用伶人为刺史,这样恐怕会失去天下民心,是不行的。于是任命没有得到执行。 故选 D。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古时管理宫廷音乐、舞蹈、戏曲、绘画等的官署”说法错误,教坊是古时管理宫廷

34、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其中没有管理绘画这一形式。 故选 C。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肯定得之难、失之易的说法”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可知,文中“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均是用的反问形式,结合最后作者得出的结论“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可知,文中对于“肯定得之难、失之易的说法”是否定而不是肯定。 故选

35、 C。 13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赋分点: (1)“抑”,还是;“本”,推究;“迹”,原因。 (2)“身”,亲自;“杂戏于庭”,状语后置,在庭院里演杂戏;“用事”,当权;“至于”,导致。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依据原文“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可知,庄宗重获伶人周匝,赐给他黄金与布帛,犒劳他的辛苦; 依据原文“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可知,周匝提出无理请求,希望用两个州来报答这两个人,庄宗都答应下来要任用他们做刺史,虽

36、有忠臣进谏,但他还是执意任命两人做了刺史。可见他确实宠幸伶人,不顾朝堂正义、秩序。 译文: (一)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

37、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

38、下人讥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二) (后唐)庄宗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能谱曲,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很多人能唱他唱的歌,称为“皇帝亲自制作”的歌到处都是。他的小名叫亚子,当时有人叫他亚次。另外他又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从他做王,到做天子,他常常和杂耍艺人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当权,最终导致灭亡。 与梁在胡柳打了一仗,他宠爱的伶人周匝被梁人抓获。后来他灭掉梁进入汴州,周匝拜于马前,庄宗得到他非常喜欢,赐给他黄金与布帛,犒劳他的辛苦。周匝回答说:“我身陷仇敌之中,能够不死而活着回来,是教坊使陈俊

39、、内园栽接使储德源的功劳啊。希望请求用两个州来报答这两个人。”庄宗都答应下来要任用他们做刺史。郭崇韬劝谏说:“与陛下共同作战夺取天下的人,都是杰出的忠诚勇敢之人。现在大功刚刚告成,一个人都还来不及封赏,却首先任用伶人为刺史,这样恐怕会失去天下民心,是不行的。”于是任命没有得到执行。过了一年,伶人多次拿话在庄宗面前请求,庄宗对郭崇韬说:“我已经答应周匝了,你让我见到这两人时很惭愧。你的话虽然公正,但你应当为我委屈心意来执行这件事。”最终,任用陈俊为景州刺史,储德源为宪州刺史。 15C 16本词写梅的天然本色、孤芳自赏,赞颂其高洁品质;借此表达对士人孤高自傲的品格的追求;隐含不得志的忧愤、被赏识的

40、期待。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营造了一种幽静朦胧的气氛”错误。词人用月下“疏影”、“梦魂”、“细雨”,营造了一种令人抑郁伤感的气氛,抒发了赏梅人即作者本人的抑郁心情。 故选 C。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这是一首咏物词,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梅的孤傲独立,暗喻作者高风亮节的自我人格。 上片咏梅,写梅的姿态妖娆和高傲独立。“洗妆真态,不作铅花御”写梅的天然本色,不用胭脂花粉来装扮,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美感。“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写梅的姿态,运用了拟人的方式,梅花从翠竹中斜伸出一枝来,就像一位幽独的佳人在天寒日暮时分,倚靠在修竹

41、旁边。接下来“黄昏院落”五句承上句,写黄昏时分,无论是在院落里,还是寒风吹过白雪茫茫的江边之上,孤芳自赏的寒梅,始终发出阵阵的清香。这是对梅高洁品性的进一步赞美,也暗含了对仁人志士高尚品质的歌颂。 下片写由梅而抒情。从月下梅花做梦说起,“月边疏影”二句化用林逋咏梅的名句“疏影横斜”“月黄昏”来写在月光下,梅影稀疏,凄清无比,如同美人正进入那叫人销魂的梦境一般。“结子欲黄时”四句是写花落结成梅子,将要变黄时,又要下连绵不绝的细雨了。尽管梅不停地遭受雪和雨的摧残,但她依然独立绽放着花朵,清高绝俗,让人产生敬佩之情。结句“消瘦损,东阳也,试问花知否”,词人自比东阳,已经日渐消瘦了,还戏问花儿,尤显得

42、超尘脱俗,潇洒飘逸。 全词以清丽委婉的笔墨,细腻的笔触,咏叹了梅花的清芳傲骨,表达了作者对高洁的梅花的赞赏之情,也带有一种期待被人赏识重用的渴望。 17譬如为山 未成一篑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字:譬、篑、指、隳。 18B 19A 20B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不在话下:事物轻微,不值得说,或事属当然,用不着说。联系语境是说“其参照和借鉴价值还是”很明确的,应该用“不言而喻”。 第二空,臣门如市:形容权贵之家

43、宾客如云,多用来指巴结奉承者很多。簪缨不绝:世代为高官显宦,没有断绝。联系语境是说“王谢大族”世代为高官显宦,应该用“簪缨不绝”。 第三空,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联系语境是说“魏晋人物故事,历代为人们青睐,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是受人称赞的,应该用“脍炙人口”。 第四空,习以为常:常常如此成了习惯,就当作应该的事情了。不足为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联系语境是说“这些的魏晋人物故事,历代为人们青睐,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本就”没有什么奇怪的,应该用“不足为奇”。 故选 B。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前

44、后文“其主流价值取向就是”“其参照和借鉴价值还是”的主语都是“主流价值取向”特征,与“这些特征”衔接更紧密,可以排除 BD; 联系前文的“形成了中国文化的超远之风,造就了魏晋独特的名士风度”,应该先说“它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后说“中国古代士人曾经有过的骄傲”,可以排除 C。 故选 A。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成分残缺,“我们的生活环境与魏晋时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要改成“我们的生活环境与魏晋时期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二、成分残缺,“人们对魏晋风流的风潮和力度有增无减”要改成“人们对魏晋风流向往的风潮和力度有增无减”。 只有 B

45、修改正确。 故选 B。 21 徒有意象也不能成画 拟诗于乐易侧重表现自我/抽象抒情 都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 22大前提:艺术是情趣的意象化或意象的情趣化。 小前提:诗与画是艺术。 结论:诗与画是情趣的意象化或意象的情趣化。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处,根据上文“诗与画是艺术,而艺术是情趣的意象化或意象的情趣化。徒有情趣不能成诗”以及下句“情趣与意象相契合融化”,可知本段谈论的是“诗与画”和“意象和情趣”之间的关系;再根据上句“徒有情趣不能成诗”可知,在形式上应写成“徒有不能”的格式,内容上依据下文“诗从此出,画也从此出”,故应该填“徒有意象也不能成画”。 第二空处,根据前面的分号,可知所填句子应与前句形式相同,内容相对。由前句“拟诗于画易侧重模仿现形”,可知应为“拟诗于乐”,前句画是“侧重模仿现形”,而音乐与其意义应是相反的,所以应侧重“自我”,所以该处可以填“拟诗于乐易侧重表现自我/抽象抒情”。 第三空处,根据前句中的关联词“无论”,所以后句中应有关联词“都”与之呼应。再根据下句“而这个完整的意象必恰能表现当时当境的情趣”,可知前句的关键词应是“完整的意象”,所以该处可以填“都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