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市上海市 2021-2022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默写与文常一、默写与文常 1填空和情景默写。 (1)熊咆龙吟殷岩泉,_。(李白_) (2)苏轼赤壁赋中,用“_,_”的话语告诫我们:做人不能有丝毫的贪心,不能觊觎身外之物。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生活的对偶句是“_,_” (4)白居易琵琶行中用“_,_” 来表现琵琶女内心的怨愤,即使在演奏间歇仍能使读者感受至深。 二、选择题组二、选择题组 2根据要求作答。 (1)下列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 A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是不是应该
2、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呢? B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吗? C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无疑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的。 D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思考了。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 “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 ” 他的意思是说,_,_。可是,即使如此,_,因为_。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_。惟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
3、鄙。 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 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 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 ABCD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士传说:
4、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本别人称赞而我们也试图阅读却引不起兴趣的作品,一本令我们反感、无法读进去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所以也不要过分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是的,甚至厌恶读书本身。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
5、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 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 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节选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有删改) 3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6、 ) A强迫自己去阅读不能引起共鸣的作品,是很难建立与世界文学的联系的。 B没必要坚持阅读引不起自己兴趣的,让自己反感的,无法读进去的作品。 C应该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但这样的作品必须是杰作。 D在丰富的世界文学殿堂里,没有必要大量阅读,因为读得太多一定有害。 4根据文意,将“阅读之路有千万条”一句插入文中,最合适的位置是( ) ABCD 材料二 有些人读书, 全凭自己的兴趣。 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 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
7、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 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 缺乏专门研究必需的 经院式 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做工作而只当做消遣, 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干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
8、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节选自朱光潜的谈读书,有删改)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围绕如何与世界文学建立生动联系这一话题,阐述读书的路径。 B材料二就阅读兴趣和阅读数量展开分析,阐述了做学问者的读书方法。 C材料一认为读书应该从兴趣爱好出发,而材料二完全否定了这一观点。 D对
9、于阅读数量的多少,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作者所持观点是基本相同的。 材料三 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 自成一个系统。 以后读其它书籍如经子专集之类,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 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形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大凡零星片断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10、。 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 条理井然。 这是一个极合乎科学的办法, 它不但可以节省脑力, 储有用的材料, 供将来的需要,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预备做研究工作的人对于记笔记做卡片的训练,宜于早下工夫。 (节选自朱光潜的谈读书,有删改) 6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和
11、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依物以类聚的原则将新知识汇入性质相近的系统里。 B零星片断的知识,即使能与旧有知识联络贯串起来,也易忘且无用,没有必要归聚入系统。 C人的记忆力有限,若读过的书不能储存在大脑里,过目即忘,最好另建书房全部储存起来。 D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记笔记也应如此,且每个人都应训练这种能力。 7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条概述作者提倡的读书方法。 四、文学类阅读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单文本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饭盒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那个被唤作饭盒的、圆圆扁扁容器的乐趣首先在于它是可以拧下来的。单是这个拧盖子的动作
12、就足以让人流口水了,而如果还不知道那里面是什么,那就更妙了。比如,妻子每天早上准备的饭盒。揭开饭盒,就能看见里面被捣碎的食物:小香肠煮小扁豆,或者熟鸡蛋加甜萝卜,一切都在那片圆周区域中被安排得很好,就好像在地球仪上的大陆和海洋一样,即使东西不多,也有丰盛厚实的效果。 小工马可瓦尔多拧开饭盒后, 迅速吸了口饭香, 伸手去拿他随身携带的餐具。 用叉子捣的前几下,用来唤醒那些僵掉的食物,让它们像刚刚上桌的菜那样富有立体感和吸引力。他观察了一下,东西不多,他就想最好慢慢吃,可那前几叉的饭却被极为迅速和贪婪地送到了嘴边。 第一种滋味,是吃冷菜时的悲伤,但是很快他就能愉悦起来,因为会找到熟悉的饭桌上的味道
13、。马可瓦尔多这会儿已经徐缓地咀嚼起来了。他坐在一条林荫道的长椅上,一个靠近他单位的地方。因为他家很远,中午回家丢时间,也浪费电车票。他特意买了饭盆,露天吃饭,看过往的行人,然后在喷泉那儿接水喝。如果是秋天,还可以选择阳光所及之处,红色油亮的树叶从树上掉下,可以用来当餐巾纸;香肠皮扔给流浪狗吃,它们很快就跟他交上了朋友;在路上没人经过的时候,麻雀会拾起面包屑。 吃饭的时候,他想着:为什么同样是老婆做的饭,我在这里会喜欢,而在家里,伴着吵架,哭泣,还有会从每一场谈话中蹦出来的债务问题, 怎么也喜欢不起来?然后他又想起来: 现在吃的这些是昨天晚饭的剩菜。这就又让他不快起来,也许是因为他不得不吃冷的剩
14、菜剩饭,或者饭盒的铝皮给食物染上一种金属的味道。 就在那会儿,他发现自己都快吃完了,很快他又觉得那菜里有什么非常味美和罕见的东西,于是他又满怀虔诚地吃掉了饭盒底部的最后一点儿残羹,那些闻起来有金属味的残羹。然后,他注视着空无一物、满是油腻的饭盒,开始悲伤起来。 他把一切都裹了起来,塞进口袋,站起来。回到单位还早,马可瓦尔多去了一家酒馆,让人给他倒上一杯满到杯子边缘的酒,或是一杯咖啡,小口小口地饮:然后看看玻璃橱柜里的糕点,看看一盒盒的糖果,劝服自己不是真的想要那些东西,劝服自己真的是什么都不想要。他又看了一会儿桌上足球赛,说服自己只是在消磨时间,而不是在抑制食欲。他回到路上,电车里重新挤满了人
15、,已经接近回去上班的时间了。 马可瓦尔多的妻子出于某种原因,有时候会买大量的香肠。然后接连三天晚上,马可瓦尔多总会在晚饭中吃到香肠配萝卜。 单是香肠那味道就足以让他丢了胃口。 至于萝卜, 那种苍白而乏味的蔬菜,是唯一一种马可瓦尔多从来就不能忍受的素菜。 中午,饭盒里还是冰凉而油腻的香肠配萝卜。他是那般健忘,仍旧充满好奇地馋嘴拧开了盖子,好像一点儿也不记得昨天晚饭吃的什么了,于是每天都是同样的失望。第四天,他把叉子插了进去,又一次闻到那味道,他从长椅上站起来,手里托着敞开的饭盒,心不在焉地在林荫道上走了起来。行人们看见这个男人散着步,一手拿着叉子,另一手托着一盒香肠,就好像是还没决定要不要把这第
16、一叉菜送进嘴里。 这时一个男孩从一扇窗子里说:嘿,那位男士! 马可瓦尔多抬起了眼睛。在一幢豪华别墅的夹楼间,一个男孩胳膊肘撑在窗台上,窗台上搁着一盘莱。 嘿,你吃的什么? 香肠烧萝卜! 你真有福!男孩说。 唉马可瓦尔多含糊地答。 你想想,我得吃炸脑子 马可瓦尔多望着窗台上的盘子。 那里有一盘炸脑子, 柔软而弯曲, 就像一堆云。 他的鼻孔在颤抖。 为什么?你不喜欢吃脑子吗?他问男孩。 不喜欢,他们把我关在这里受罚,因为我不想吃脑子。但我还是要把这菜从窗户口扔掉。 那你喜欢吃香肠吗? 哦, 当然喜欢但我们家从来不吃 那么你把你的盘子给我,我把我的给你。 太好了!男孩高兴地把自己花饰陶制的盘子和雕满
17、花纹的银叉子递给了男人,而男人则把自己的饭盒递给他,里面有把锡叉子。 这样,他们两人都吃了起来:男孩在窗台上,马可瓦尔多坐在对面那边的长椅上,两人都舔着嘴唇,说是从没有尝过如此美味的食物。 突然,男孩的身后出现了一位双手背在臀部的女管家。 少主人!我的上帝!您在吃什么? 香肠!男孩说。 谁给您这香肠的? 那边那位先生。他指了指马可瓦尔多,马可瓦尔多从脑子的美味中抬起头来。快扔掉!天呐!快给我扔掉! 但香肠很好吃 您的盘子呢?叉子呢? 在那位先生那里他又指了指马可瓦尔多,马可瓦尔多正把叉子举在空中,叉子上戳着一块被咬过的脑子。 那女人就叫了起来:抓贼啊!抓贼啊!不要偷餐具! 马可瓦尔多站了起来,
18、又看了一眼剩下一半的炸脑子,来到窗子旁,把盘子和叉子搁在窗台上,鄙视地盯了女管家一眼。他听见饭盒滚到了人行道上,男孩的哭声被窗子很不客气地关上。 他弯下身来捡起饭盒,盖子有一点点变形,拧不紧了。他把东西塞进口袋,上班去了。 8选出对小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小说第二段说主人公“用叉子捣的前几下,用来唤醒那些僵掉的食物”, “僵掉”一词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食物由于冰冷而变得僵硬的状态,生动而传神。 B在小说前半部分,作者详细地描写了饭盒带给马可瓦尔多的种种情绪波动:悲伤、愉悦、乐趣、厌烦 C作者在写马可瓦尔多吃饭的过程中,调动了视觉、味觉和想象,极尽详细的进行了描写。 D香肠与炸脑子、精
19、致的盘子与铝饭盒、银叉子与锡叉子,他们的交换打破了高与低、贵与贱的界限,就像是枯燥烦恼、模式化生活中的一个童话,给主人公的生活平添了趣味,也使作品的品质上升到了诗意的境界。 9文中划线句子“劝服自己不是真的想要那些东西,劝服自己真的是什么都不想要”前后两句有何区别?请简要赏析。 10请结合小说情节分析马可瓦尔多的形象。 五、古代诗歌阅读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 重阳后菊花二首 范成大 其一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其二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利交亲不到门。 (注)垂车:又称“悬车”,指悬挂车子,不再
20、当官上朝。 11对于两首菊花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篱”用陶渊明的典故,说“寂寞”是突出菊花的高洁,不与世人同流合污。 B重阳求福求寿,世人只图热闹,故说“看”花而非“赏”花。 C“菊尚新”亦即“依前金靥”,“断知闻”也就是空“照泥沙”,都是自我伤叹的意思。 D两首诗感从事生,感情抒发得自然明白,然好作议论,不尚含蓄,显出宋诗的特点。 12这两首诗均创作于诗人致仕家居石湖时,也均微露讽意。请分别从思想感情和讽刺对象两方面赏析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六、文言文阅读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一)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
21、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
22、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太史公曰:羽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二)或问:楚败垓下,方死,曰天也!谅乎?曰: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 (扬雄法言重黎
23、) (注)屈:集中, 聚集。憞 du :怨恨, 憎恶。 13解释句中加点词。 (1)田父绐曰“左”(_) (2)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_) (3)自矜功伐(_) (4)天曷故焉(_) 14翻译文中画曲线的句子。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15为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羽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B羽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C羽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D羽起陇亩/
24、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16写出与上述材料相关的两个成语:_、_。 17结合太史公和扬雄的评论,简要分析司马迁详细描写项羽东城快战的原因。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留侯论(节选)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
25、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 然后可以就大事, 故曰: 孺子可教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注)“当
26、淮阴破齐”三句: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四年,韩信破齐,向刘邦请封“假王”,“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赶紧提醒: “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刘邦醒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遺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卒然临之而不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B吾为公取彼一将/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C子房以盖世之才/以侥幸于不死 D且其意不在书/非子房其谁全之 19下列对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7、A在作者看来,张良被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圯上老人并非别人所说的鬼物,而可能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士。 B张良面对老人的傲慢无礼,能忍耐礼待,说明他还是可以因此就成大事的,所以老人认为“孺子可教矣”。 C老人与张良没有平素的交往,却能让他心平静气地做仆人的差使,这就是始皇不能惊恐、项羽不能发怒的原因。 D文章认为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的差别。而汉高祖能忍耐,正是实施了张良的计策。 20简要分析第段的作用。 七、材料作文七、材料作文 21 韩非子备内云:舆人(车匠)成與,则欲人之富贵;匠人之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 非與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 人不
28、死则棺不买, 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 韩非子这番话你是否认同?一个人的自身利益和他内心的善恶有没有关系?请结合你的经历、感受、体验、思考等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栗深林兮惊层巅 梦游天姥吟留别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栗”“巅”“姥”“苟”“毫”“羁”“胜”。 2 (1)A (2)B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A句式为疑问语气,表达一种询问、提醒,双向选择
29、,比较委婉。 B句式为反问语气,表达肯定,较为强硬。 C句式表示肯定语气,确定了问题的结论,较为强硬。 D句式中“恐怕”表示一种估计和担心,双重否定,表达肯定语气,较为强硬。 故选 A。 (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综合来看, 几个句子的中心议题是 “人的高贵在于他有灵魂生活” , 抓住前后的衔接词、 照应词排序: 第句中的“芦苇”,照应前文的“芦苇”,所以第一空白处应选; 句后词语“脆弱”照应第句“都能致人于死地”,所以第二空白处应选; 第句“人高贵”与前文的“人脆弱”形成转折关系,并与第句形成因果关系,所以第三空白处选,第四空白处选; 第句“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与后
30、文“惟有作为灵魂的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衔接,所以第五空白处选; 综上所述,只有 B 的排序是正确的。 故选 B。 3D 4C 5C 6A 7选择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杰作开始阅读;读书要在精选的基础上深入阅读;读书要围绕一个中心形成系统;成就学问的书,要依据预定的计划与系统进行训练;运用记笔记或制作卡片的方法使读过的书形成知识系统。 【解析】 3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 “因为读得太多一定有害”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一“读得太多可能有害”可知,读的太多不是“一定”有害,而是“可能”有害。 故选 D。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处前文虽然有“路”字,看起
31、来似乎可以放入“阅读之路有千万条”,但后的句子意在诠释前一句的“义务”和“爱”,而非“路”; 后的句子是对之前句子中“喜爱”的诠释,如果放入“阅读之路有千万条”,会使这两句有割裂感; 前后的句子形成严密的因果关系,也不适合放入此句; 后“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句中“出发”和“终结”能体现路的特点,所以选最恰当。 故选 C。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而材料二完全否定了这一观点”理解错误。材料二并未完全否定材料一的观点,依据材料二原文“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
32、的生活, 不把读书当作工作而只当作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等内容可知,这些信息是说,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可以全凭自己的兴趣读书,而这和材料一的观点是一致的。 故选 C。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也易忘且无用”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三原文“大凡零星片断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 “每次所得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等内容可知,“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的“零星片断的知识”,“会生根”“会开花结果”,已不再“易忘”“而且无用”。 C“最好另建书房全部储存起来”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三原文“记
33、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等内容可知,题干中的“另建书房全部储存”跟原文用来比喻“笔记”“卡片”的“储藏室”意思不一致。 D“每个人都应训练这种能力”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三原文“每个人都应训练这种能力”可知,题干说的“每个人”与原文“预备做研究工作的人”不一致。 故选 A。 8A 9前一句还承认自己想要,但只是一时的想法,而第二句将“真的”提前,强化语气,告诉自己根本就没有任何欲望,语序的颠倒,写出
34、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克服内心欲望的艰难。 10他是一个家境贫寒,内心丰富细腻,渴望打破枯燥烦恼的模式化生活,性格单纯天真又自尊的城市底层小人物。 家中会为债务而争吵说明他家境贫寒; 吃饭时会注意到秋天的落叶、流浪狗和麻雀说明他情感丰富细腻; 知道每天都会吃昨晚的剩饭,仍充满好奇地打开饭盒,仿佛不记得昨晚吃了什么,说明渴望打破枯燥烦恼的模式化生活; 像孩子一样跟有钱人家少爷交换食物,说明他性格单纯天真; 女管家污蔑他是贼的时候,把盘子和叉子放到窗台上,鄙夷的看了女管家一眼,说明他富于自尊。(选取情节不限于此, 能反映出人性形象即可。) 【解析】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A.“用了拟人
35、的修辞手法”错误,“僵掉”是赋予食物以其它动物的特点,应为拟物。 11D 12第一首诗表达了对庸俗从众的世人的讽刺之情,所讽刺的对象是世人的庸俗。 第二首诗表达对势利的酒徒诗客、亲交故旧的讽刺之情,讽刺的对象是世人的“势利”。 【解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分析能力。 D“显出宋诗的特点”分析错误。宋诗尚含蓄,而范成大的诗直白明了,在宋诗里显得有些异类。 故选 D。 1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在第一首诗中,先描写菊花的美丽而寂寞,无人欣赏,因为重阳这天有祈福、祈寿的风俗,世人只是在重阳这一天出来看菊花,而平时对菊花则是视若无睹,这种现象是作者所反感的,
36、所以作者说“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表达出世人的讽刺,所讽刺的对象是世人的庸俗。 第二首诗先叙述菊花尚新却无人来赏的状况,再议论类比退士居家后,亲交故旧都不再到门拜访的相似处境。语言直白,表达对势利的酒徒诗客、亲交故旧的讽刺之情。“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利交亲不到门”,所讽刺的对象是世人的势利。 13 欺骗 退避,这里指惊吓后退。 夸耀 什么 14今天必死无疑,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15A 16 政由己出 群策群力 17司马迁认为项羽憎恶采用众人的计谋,只发挥个人的作用,且在临死前
37、他把失败归于“上天”自己没有过错的的说法的荒谬和不可原谅。 【解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1)句意: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绐”,欺骗。 (2)句意: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退避了好几里。“辟易”,退避,这里指惊吓后退。 (3)句意:自己夸耀战功。“矜”,夸耀。 (4)句意:这与上天有什么关系啊。“曷”,什么。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该题得分点: “固”,必定、一定;“快战”,打个痛痛快快的仗;“溃”,冲破;“刈”,砍倒;“亡”,使灭亡;“非战之罪也”,判断句。 15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陇亩之中”为偏正短语,之间不
38、可断开,排除 B、D 项。 “三年”,时间状语独立存在; “遂将五诸侯灭秦”,补上省略的主语“项羽”, “将五诸侯”作“灭”的状语,“秦”作谓语“灭”的宾语,故应在“遂将五诸侯灭秦”的前后停顿,排除 C 项。 断句后,疏通语意为:项羽从民间兴起,三年(时间),就率领五路诸侯消灭了秦朝,分割天下,封王封侯,政令由项羽发出,号为“霸王”。 故选 A。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并成语积累的能力。 (1)语段(一)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意为三年 (时间) 就率领五路诸侯消灭了秦朝, 分割天下, 封王封侯, 政令由项羽发出, 号为 “霸王” 。句中“政由羽
39、出” 意为政令由一己发出,指把持大权,独断专行。据此判断成语是“政由己出”。 (2)语段(二)中“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意为汉王刘邦用尽众人的计谋,这些计谋竭尽了众人的力量;楚王项羽憎恶采用众人的计谋,只尽发挥个人的作用。根据“群策屈群力”可知成语为“群策群力”。 参考译文: (一)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独自一人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天刚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 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 陷进了大沼泽地中。 因此
40、, 汉兵追上了他们。 项王于是又带着骑兵向东跑, 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战败,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必死无疑,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
41、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退避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 。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有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 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 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太史公说:项羽兴起于民间,三年(时间)就率领五路诸侯消灭了秦朝,分割天下,封王封侯,政令由项羽发出,号为霸王, 地位虽然没能坚持到底,(但)近古以来,还未曾有过。
42、等到项羽离开关中,怀念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抱怨王侯背叛自己, (他的处境)艰难了。自夸战功,逞个人才智而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基业,需要用武力征伐来经营天下,五年时间终于覆灭了他的国家,自己死在东城,还没有觉悟且不自责,(这)就错误了。竟然用上天灭亡我,不是用兵作战的过错为理由,难道不荒谬吗! (二) 有人问: 楚王兵败于垓下, 将要死的时候说道: 是上天亡我! 可以相信这种说法吗?回答说:汉王刘邦用尽众人的计谋,这些计谋竭尽了众人的力量。楚王项羽憎恶采用众人的计谋,只尽发挥个人的作用。而善于利用众人智谋和力量的人就能取得胜利,只会用尽个人的智谋和力量的人就必定失败,这与上天有什么关系啊
43、! 18B 19C 20通过对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的对比,指出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的差别。而汉高祖能忍正是张良的功劳,从而突出了能“忍”对于成功的巨大作用。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代词,他/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为,两个都是介词,替,给。 C以,介词,用/介词,因为。 D其,代词,他的/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反诘语气。 故选 B。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这就是始皇不能惊恐、项羽不能发怒的原因”理解错误。“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是指秦始皇不能让张良惊惧,项羽不能让
44、张良发怒。 故选 C。 2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的第段是对文章的总结,通过对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的对比,“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指出汉高祖之所以能忍,在于张良的教导,而两人的胜负成败,“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从而突出了能“忍”对于成功的巨大作用。与开头相呼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参考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 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 当
45、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 也不愤怒。 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 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
46、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 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