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第二单元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204644 上传时间:2021-12-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第二单元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第二单元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第二单元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第二单元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第二单元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2022 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期末复习:第二单元现代文阅读训练期末复习:第二单元现代文阅读训练 一、课内现代文阅读一、课内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3、?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1文中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2第段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什么内容? 3选文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课文末尾“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4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5将第段中加点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两则短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4、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

5、,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乙) 母亲的格言 戴若冰 母亲去世多年了,但她的格言还在我耳边回响。 母亲是 1990 年麦收时节走的。当时,我在一所

6、中学教书,每个周末都回去看母亲。记得那是刚开镰的一个周末,上午母亲还去地里帮着割麦子,下午就喊胸口闷得厉害。傍晚时分我去看母亲,她正倚在床头打盹儿。 听到我的脚步声,她坐起来,说:山娃回来了?我说:是的。妈妈,学校里事情太多,下个周末我可能不回来了。 我晓得,孩子们要考试了,你忙。接过我端去的水杯,母亲喝了一口,又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当老师的要把学生娃放心上。 我十分诧异,诧异于从来没有听到母亲说过这么上档次的格言。她平时说的格言,大多是从外祖父那里捡来的, 有的则是她自个儿编的。 我觉得母亲的格言不过是些下里巴人,全没有阳春白雪的高雅。今天,她怎么说出如此有品位的格言呢,难不

7、成母亲年轻时读过三字经? 母亲精神尚好,我问母亲需不需要进医院,她说不用去了,睡一宿就没事的。晚餐时,母亲吃了几片西红柿、几片黄瓜、一个煮鸡蛋、半碗菜稀饭。 可是,让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晚上,母亲就静静地走了。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竟是她老人家留给我的遗言。 我的外祖父是个木匠,走南闯北做手艺,见多识广,知道很多格言、民谚。许是受外祖父的影响吧,虽说读书不多,但母亲说起话来颇有文化味儿,张口就是格言竟成了母亲的文化招牌,邻居夸她出口成章,实际上,母亲不过是个半文盲。 节选自中国文化报 6两篇文章的体裁都是_,两篇文章记叙的顺序分别是_,_。 7文章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

8、 (甲)文的第自然段中写道,“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文中最能表现“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的两个句子是:_,_。 (2) (乙)文的第自然段中写道“我觉得母亲的格言不过是些下里巴人,全没有阳春白雪的高雅。”句中“下里巴人”的含义是_。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从文中的叠词“悄悄”、“偷偷” 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慈爱、细心的母亲。 ) B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絮絮叨叨”一词,表现了母亲因为儿子的不配合而变得心情郁闷,怀旧话多。

9、 ) C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竟是她老人家留给我的遗言。 (一个“竟”字含有对自己未能及时察觉母亲患病的愧疚,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 D可是,让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晚上,母亲就静静地走了。 (“静静”一词,既说明了母亲的去世并没有经历苦痛,十分平静,也侧面说明了我完全没有想到她的离去,十分突然。 ) 9 (乙)文的第自然段中写道,“我晓得,孩子们要考试了,你忙。”接过我端去的水杯,母亲喝了一口,又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当老师的要把学生娃放心上。”句中母亲朴实的语言说明母亲是一个( ) 的母亲。 (多选) A深明大义 B无私、坚强、伟大 C体谅、

10、理解儿子 D具有博爱精神 10 (乙)文中既说“我觉得母亲的格言不过是些下里巴人,全没有阳春白雪的高雅。”但文章的开头却说“母亲去世多年了,但她的格言还在我耳边回响。”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11文章内容鉴赏理解。 (甲)文中母亲一再表示要带“我”去看菊花,那么,“看花”在文中有何用意? (乙)文节选部分的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散步 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

11、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A 这一切使人都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

12、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B。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

13、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选自散步 12从起因中体验亲情。 选文第自然段表示了作者对春天迟迟不到的抱怨,说说“我”为什么会抱怨春天? 13从选择中体验亲情。 从母亲和我选择道路的改变可以看出母亲和我分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母亲:_; “我”:_。 14细节中体验亲情。 第自然段儿子“突然叫起来”的原因是什么?从儿子“突然叫起来”和“我们都笑了”这两个细节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15从环境描写中体验亲情。 选段中画线句子都属于环境描写,其中用环境描写烘托亲情的句子是_(选填 A、B) ;另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_。 16从( )中感知亲情。 联系文章内容和本题第

14、问的问题,上面题干的括号中应填入的词语是_。 (限两字) 如何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句中加点词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 阅读金色花 ,完成下面小题。 金色花 泰戈尔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

15、前读罗摩衍那 ,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17文中写了三次“我”与母亲的嬉戏,“我”分别为妈妈做了什么? 18文中母亲的两句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请写在对应序号后的横线上。 (1)孩子,你在哪里呀! (2)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1)_ (2)_ 19“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20作者为什

16、么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荷叶母亲 冰心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了,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院子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

17、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 窗外雷声作了, 大雨接着就来, 愈下愈大。 那朵红莲, 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倾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者,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21课文内容及常识填空。 冰心,原名_,“冰心”是她的笔名,取“_”之意。冰心是

18、我国女作家中寿命最长的一位作家,享年_岁,被称为“_”。 22下面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了解不正确失误一项是( ) A第自然段中“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一句的作用是引起回忆,为后文作铺垫,属于巧妙的伏笔。 B第自然段写“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院子里乘凉。”,其记叙方式属于插叙,其作用是为下文的借花喻人蓄势。 C第自然段描绘了“白莲凋零图”和“红莲盛开图”两幅图画,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白莲与红莲对比,以白衬红,用白莲的不幸来突出了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庇荫下的幸福。 D第自然段中“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

19、水珠。”一句在文中的作用主要是表现勇敢慈怜的荷叶对红莲的保护。 23作者三次观看红莲的心绪在不断的变化,指出下面各项中作者心绪变化的具体原因。 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_。 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_。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_。 24阅读文章的最后一段,然后完成下面的问题。 将“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一句改为陈述句。 指出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发挥你的想象,仿照下面的例句写一段话,献给你的母亲。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二、课外现代文阅读二、课外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玳瑁 王

20、鲁彦 在墙脚跟刷然溜过的那黑猫的影,又触动了我对父亲的玳瑁的怀念。 净洁的白毛中间,夹杂些淡黄的云霞似的柔毛,恰如透明的妇人的玳瑁首饰的那种猫儿,是被称为玳瑁猫的。我们家里的猫儿正是那一类,父亲就给了它玳瑁这个名字。 它什么时候来到我们家里,我不很清楚,据说大约已有三年光景了。父亲给我的信,从来不曾提过它。但当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和玳瑁的感情了。 每当厨房的碗筷一搬动,父亲在后房餐桌边坐下时,玳瑁便在门外咪咪的叫了起来。这叫声只有两三声,从不多叫的。它仿佛在问父亲,可不可以进来似的。于是父亲就说了,完全像对什么人说话一样:玳瑁,这里来! 我初到的几天,玳瑁似乎感觉到热闹与生疏的恐

21、惧,常不肯即刻进来。来吧,玳瑁!父亲望着门外,不见它进来,又说了。但是玳瑁只回答了两声咪咪,仍在门外徘徊着。小孩一样,看见生疏的人,就怕进来了。父亲笑着对我们说。但是过了一会,玳瑁在大家的不注意中,已经跃上了父亲的膝上。 哪,在这里了。父亲说。 我们弯过头去看,它伏在父亲的膝上,睁着略带惧怯的眼望着我们,仿佛预备逃遁似的。父亲立刻理会它的感觉,用手抚摩着它的颈背,说:困吧,玳瑁。一面他又转过来对我们说:不要多看它,它像姑娘一样的呢。 我们吃着饭,玳瑁从不跳到桌上来,只是静静地伏在父亲的膝上。有时鱼腥的气息引诱了它,它便偶尔伸出半个头来望了一望,又立刻缩了回去。它的脚不肯触着桌。这是它的规矩,父

22、亲告诉我们说,向来是这样的。 父亲吃完饭站起来的时候,玳瑁便先走出门外去。它知道父亲要到厨房里去给它预备饭了。玳瑁的饭每次都有鱼或鱼汤拌着。父亲自己这几年来对于鱼的滋味据说有点厌,但即使自己不吃,他总是每次上街去,给玳瑁带了一些鱼来,而且给它储存着的。 白天,玳瑁常在储藏东西的楼上,不常到楼下房子里来。但每当父亲有什么事情将要出去的时候,玳瑁便溜到父亲的身边,绕着父亲的脚转了几下,一直跟父亲到门边。父亲回来时,待父亲一跨进门限,它又在父亲的脚边了。它并不时时刻刻跟着父亲,但父亲的一举一动,它似乎时刻在那里留心着。晚上,玳瑁睡在父亲的脚后的被上,陪伴着父亲。 我们回家后,父亲换了寝室。他现在睡到

23、弄堂门外一间从来没有人去的房子里了。玳瑁两夜没找到父亲,只在原地方走着,叫着。它第一夜跳到父亲的床上,发现睡着的是我们,便立刻跳了出去。 正是很冷的天气。父亲记念着玳瑁夜里受冷,说它恐怕不会想到他会搬到那样冷落的地方去的。而且晚上弄堂门又关得很早。但是第三天的夜里,父亲一觉醒来,玳瑁已在床上睡着了,静静的,咕咕念着猫经。 半个月后,玳瑁不复躲避我。当它在父亲身边的时候,我伸出手去,轻轻抚摩着它的颈背,它伏着不动。然而它从不自己走近我。我叫它,它仍不来。就是母亲,她是永久和父亲在一起的,它也不肯走近她。父亲呢,只要叫一声玳瑁,甚至咳嗽一声,它便不晓得从什么地方溜出来了,而且绕着父亲的脚。有两次玳

24、瑁到邻居去游走,忘记了吃饭。我们大家叫着玳瑁,东西寻找着,不见它回来。父亲只喊了两声玳瑁,玳瑁便从很远的邻屋上走来了。你的声音像格外不同似的,母亲对父亲说,只消叫两声,又不大,它便老远的听见了。是哪,它只听我管的哩。 对于寂寞地度着残年的老人,玳瑁所给与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安慰,我觉得。 六月四日的早晨,我带着战栗的心重到家里,父亲只躺在床上远远地望了我一下,便疲倦地合上了眼皮。我悲苦地牵着他的手在我的面上抚摩。他的手已经有点生硬,不复像往日柔和地抚摩玳瑁的颈背那么自然。据说在头一天的下午,玳瑁曾经跳上他的身边,悲鸣着,父亲还很自然地抚摩着它亲密地叫着玳瑁。而我呢,已经迟了。从这一天起,玳瑁便不再

25、走进父亲的以及和父亲相连的我们的房子。无论谁叫它,都不答应 不久,我们全家要离开故乡,决定带它一道来上海。虽数次引诱玳瑁,但终不能如愿。 它显然比我们还舍不得父亲,舍不得父亲所住过的房子,走过的路以及手所抚摸过的一切。父亲的声音,父亲的形象,父亲的气息,应该都还很深刻地萦绕在它的脑中。 可怜的玳瑁,它比我们还爱父亲! 现在距我们离家的时候又一月多了。我希望能再见到和父亲的灵魂永久同在着的玳瑁。 2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和郑振铎的猫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朗读时应把握其同情、忧伤、难过、愤恨、从容的情感。 B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用“溜”“绕”“转”“跟”等动词描

26、写玳瑁,生动地表现了玳瑁对父亲的亲近。 C文章以母亲叫唤“玳瑁”毫无动静衬托父亲只消叫两声玳瑁就走来,表现了玳瑁对父亲的深厚感情。 D本文平静的叙事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如父亲厌鱼味却时常买鱼给玳瑁吃。 26揣摩下列语句,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我初到的几天,玳瑁似乎感觉到热闹与生疏的恐惧,常不肯即刻进来。 (怎么理解“热闹与生疏的恐惧”?) (2) 对于寂寞地度着残年的老人, 玳瑁所给与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安慰, 我觉得。(“我”为什么会这样想?) 27熟读本文,说说文章为何取题为父亲的玳瑁 。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为什么? 28本文在内容和

27、情感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留守乡村的爷爷 (蒋曼) 孩子的爷爷在乡下,八十多岁了,嗓门洪亮,身体硬朗,还能参加各种劳动。他似乎从未有退休打算,每天都很忙碌,忙着照顾他的鸡、鸭、蔬菜和庄稼。 前不久,接他到城里住过几天,可他老是记挂着乡下:菜该灌肥,该撒点草木灰,寄养在邻居家的看门狗还是天天回来睡,水沟要刨刨,不然树苗的根要烂了,母鸡们都下蛋在山上,便宜了黄鼠狼。在他的土地上,有太多需要他的物和事,从未有被生活丢弃的感觉。 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

28、息。 平常日子,他会仔细地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菜长出来了,鸡长大了,就在它们之间编一道竹篱笆;赶场时,买点不常见的菜苗,种出来,看着都感觉稀奇。天燥地旱,他不着急:没啥,油菜今年长得好,天干油分足。如有阴雨,他也会安慰家里人:稻子灌浆的时候,雨水多,不空壳。某年洪水来犯,他也如此淡定:这土肥沃啊,明年又种嘛。数十年与土地亲密相守,其经验足够让他从容不迫。 乡村老人对死亡有一种独特豁达,生死本是自然轮回,荣衰不只是庄稼和草木。爷爷能在一岁一枯荣的山野田间洞悉生命秘密。在乡村,死亡从来不是禁忌,到了高龄岁数,他们会早早地请来风水先生,选好墓地,准备好寿木,放在堂屋里,每年会亲自刷一遍漆,红色的或者

29、黑色的,平时用来储存需要干燥的粮食,最后,存放自己。 孩子的爷爷喜欢种树。 我老公考上大学, 他高兴地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现在还都郁郁葱葱,生长在已被废弃的小学校里。我们结婚时,他建议我们种一棵树,然而在水泥森林的城里,连人都难以安顿,我们在哪里可以种下属于自己的树呢? 有了小孙女,爷爷说:我在乡下给孙女种了棵香樟树,以后她大了,树也大了。爷爷说不来动听的话, 小孙女却记住了爷爷的礼物。 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 有一次,我们回老家时,女儿终于见到了这世界上属于她的那一棵树。爷爷领着孙女,骄傲地走在自家的土地上,满怀一个勤

30、劳庄稼人的自豪感,大声地告诉孙女:这地是我的,也是你的,小池塘是你的,大公鸡是你的,坡上的柏树全是你的,那只叫团团的狗也是你的 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我由此豁然开朗,哀而不伤。 (摘自长春日报) 29文中“爷爷”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答出四点即可) 30结合全文,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从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2)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

31、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我由此豁然开朗,哀而不伤。 31结合全文,谈谈标题“留守乡村的爷爷”的作用。 32请简要概括文中“爷爷”的形象特点。 33爷爷为什么要在乡下给孙女种一棵香樟树?请谈谈你的理解。 我的童年 季羡林 70 多年前的中国,刚刚推翻了清代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我就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 于 1911 年 8 月 6 日, 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的一个小村庄官庄。 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

32、里煮水,腌成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 大概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对门住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每年夏秋收割庄稼的时候,总带我走出去老远到别人割过的地里去拾麦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辛勤之余,可以捡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晚上回家,把篮子递给母亲,看样子她是非常喜欢的。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子比较多,她把麦粒磨成面粉,贴了一锅死面饼子。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学着认字,大概也总在 4 岁到 6 岁之间,虽然没有私整,但是小伙伴是有的。我记得最清楚的有两个:一个叫杨狗,我前几年回家,才知道他的大名,他现在还活着,一字不识; 另一个叫哑巴小 (意思是哑巴的儿子) , 我到现在也没有

33、弄清楚他姓甚名谁。 我们三个天天在一起玩水、打枣、捉知了、摸虾,不见不散,一天也不间断。后来听说哑巴小当了山大王,练就了一身蹿房越脊的惊人本领,能用手指抓住大庙的椽子,浑身悬空,围绕大殿走一周。我每次想到这样一个光着屁股游玩的小伙伴竟成为这样一个英雄,就颇有骄傲之意。 我在故乡只呆了 6 年,我能回忆起来的事情还多得很,但是已经到了同我那一个一片灰黄的故乡告别的时候了。我 6 岁那一年,我离开父母,离开故乡,是叔父把我接到济南去的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我曾有几次从梦里哭着醒来。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

34、就共成菜饼子就苦咸菜。 叔父望子成龙,对我的教育十分关心,把我送到一师附小去念书。因为校长是维新人物,我们的国文教材就改用了白话。教科书里面有一段课文,叫做阿拉伯的骆驼 ,我读起来感到非常有趣味,简直是爱不释手。然而这篇文章却惹了祸。有一天,叔父翻看我的课本,我只看到他蓦地勃然变色。骆驼怎么能说人话呢?他愤愤然了,这个学校不能念下去了,要转学! 于是我转了学。新学校校园很空阔,树木很多。花草茂密,景色算是秀丽的。在用木架子支撑起来的一座柴门上面,悬着一块木區,上面刻着四个大字:循规蹈矩。我当时并不懂这四个字的涵义,只觉得笔画多得好玩而已。我就天天从这个木區下出出进进,上学,游戏。当时立匾者的用

35、心到了后来我才了解,无非是想让小学生规规矩矩做好孩子而已。但是用了四个古怪的字,小孩子谁也不懂,结果形同虚设,多此一举。 我循规蹈矩了没有呢?大概是没有。我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也有我非常感兴趣的东西,那就是看小说。我叔父是古板人,把小说叫做闲书,闲书是不许我看的。我坐在来旁,桌上摆着四书 ,我看的却是彭公案 济公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等等旧小说。 红楼梦大概太深,我看不懂其中的奥妙,黛玉整天价哭哭啼啼,为我所不喜,因此看不下去。其余的书都是看得津津有味。冷不防叔父走了进来,我就连忙把闲书一丢,嘴巴里念起子曰诗云来。到了学校里,用不着防备什么,一放学,就是我的天下。我往往躲到假山背后,或者一个盖房

36、子的工地上,拿出闲书,狼吞虎咽似的大看起来。常常是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有时候到了大黑,才摸回家去。 学习英文,也是从这个小学开始的。当时对我来说,外语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我认为,方块字是天经地义,不用方块字,只弯弯曲曲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一样,居然能发出音来,还能有意思,简直是不可思议。越是神秘的东西,便越有吸引力。英文对于我就有极大的吸引力。 每次回忆学习英文的情景时,我眼前总有一团零乱的花影,是绛紫色的芍药花。原来在校长办公室前的院子里有几个花畦,春天一到,芍药盛开,都是绛紫色的花朵。白天走过那里,紫花绿叶,极为分明。到了晚上,英文课结束后,再走过那个院子,紫花与绿叶化成一个颜色,朦朦胧

37、胧的一堆一团,因为有白天的印象,所以还知道它们的颜色。但夜晚眼前却只能看到花影,鼻子似乎有点花香而已。这一幅情景伴随了我一生, 只要是一想起学习英文, 这一幅美妙无比的情景就浮现到眼前来, 带给我无量的幸福与快乐。 (有删节) 34根据文章内容,将导图中的课文情节补充完整。 读书前 我的家庭非常贫困 (1)_ 我认字时认识了小伙伴 离开家乡 读书后 我因为白话课文转学 (2)_ (3)_ 35下面两句话背后藏着长大后作者的感慨,请你分析这两句话背后的含义。 (1)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2)但是用了四个古怪的字,小孩子谁也不懂,结果形同

38、虚设,多此一举。 36重音是朗读中重要的技巧。小文阅读了文章后,发现文章的最后一段话极富深情,适合朗读,请你为画波浪线的句子标记两处重音,并说明理由。 这一幅情景伴随了我一生,只要是一想起学习英文,这一幅美妙无比的情景就浮现到眼前来,带给我无量的幸福与快乐。 37班级开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讨论,班级同学想从本文中选择一个情节作为例子,小语和小文分别选择了两个情节,你认为谁的选择更合理?请你谈谈你的理由。 小语:我选择分析季羡林先生读课外书的情节。 小文:我选择分析季羡林先生学习英语的情节。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因为“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是母爱的集中体现;“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

39、,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说明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她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也说明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3母亲说“好好儿活”母子俩都要战胜病魔。“我”说的“要好好儿活”为了母亲,“我”和妹妹要坚强地活下去。 4第一处:“母亲喜欢花”作用:说明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为了照顾患病的儿子,她甘愿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作用: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严重到了哪步田地,突出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5 不好。 “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 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表达效果。另外从词

40、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的要求。 6 散文, 顺叙; 倒叙。 7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语言通俗(土)或不上档次。 8B 9ACD 10不矛盾;母亲说的格言,大多是从外祖父那里捡来的,自然上不了“档次”,但是,母亲的格言却包含着自然、朴素的做人之道,对“我”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是从来源讲,一个是从格言所起的作用讲,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11母亲希望儿子从观看菊花中得到启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打击,都要勇敢、坚强地活下去。照应前文“她平时说的格言,大多是从外祖父那

41、里捡来的”,对母亲格言的来源起补充说明作用。 12我对春天来得太迟的抱怨,实际上是对母亲健康的担忧;也为春天终于到来后作者带着母亲全家在春天散步埋下伏笔。 13 母亲是一个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母亲; “我”是一个孝顺母亲、有责任感的儿子。 14儿子“突然叫起来”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孩子的话充满了生活的童趣,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明、可爱。说明了这是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 15 B 表现了春天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烘托了作者一家散步时快乐的心情 16 责任 人到中年,责任重大;“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整个世界”在句中属于大词小用,突出了中年一代的责任重大 1

42、7母亲祷告时,我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 18 (1)焦急 (2)爱怜、责怪 19用无私的回报衬托无私的母爱;表现儿童活泼、机灵可爱的天性。 20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将“我”想象成金色花,是为了赞美孩子的纯洁可爱,歌颂母爱的圣洁美好。 21 谢婉莹 一片冰心在玉壶 99 世纪老人 22D 23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倾斜 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 想到母亲就像荷叶保护红莲一样荫庇儿女 24心中的雨点来了,只有你,才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点

43、明主旨,深化中心。示例一:母亲啊!你是雨露,我是幼苗,成长的岁月里,除了你,谁能在我渴望的时候滋润我?示例二:母亲啊!你是鸟巢,我是小鸟,心中的寒流来了,除了你,谁能给我无遮拦冷风中的温暖?示例三:母亲啊!你是灯塔,我是小船,生活的迷雾中,除了你,谁能在迷茫时给我指明方向? 25A 26 (1)“热闹”在这里指“我”初到家的几天,玳瑁对家里增加陌生人的害怕;“生疏”在这里指玳瑁对“我”不熟悉而不敢轻易接近的状态,表现了玳瑁谨慎、胆小的特点。 (2)因为老人年纪大了正需要后辈陪伴,但儿孙都不在身边,所以玳瑁代替了儿孙陪伴父亲,给了老人一些快乐和安慰。表现了“我”对没有多陪伴老人的一种愧疚之情。

44、27第一问:因为文章表达了父亲和玳瑁之间深厚的情感,强调的是人和动物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第二问:例如:父亲与玳瑁 28 (1)内容:本文记叙了父亲和玳瑁之间的一些日常生活小事。 (2)情感: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父亲和猫相依相偎的深厚感情的感动以及作者丧父的悲痛之情。 29仔细安排家里地里活计。从容安排身后事。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再种一棵香樟树当礼物送给孙女。领着孙女看自家的土地。 30 (1)“镌刻”原指雕刻。在文中指爷爷与大自然、与土地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 (2)因为爷爷在广阔的故乡留给孙女的一切都是丰富的,他希望孙女能同样感受到他的自豪和眷恋。 31交代文中的主要人物;点明文章的主旨。

45、 32年纪大但身体硬朗;热爱乡村生活;有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 33爷爷把香樟树当作礼物送给孙女,让孙女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心灵相通的所在:香樟树,和她一起成长;爷爷送给孙女的不仅仅是一棵树,也是告诉孙女,她与故乡、与土地血脉相连;爷爷的用意是要告诉孙女:故乡和土地是我们心灵的起点和归宿。 34 我去捡拾麦穗和豆子 我热爱读闲书 我学习英语,英语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 35 (1)作者回想离开家乡的经历,宁愿再去吃家乡的粗茶淡饭,也不愿意离开家乡吃肉,体现出作者离开家乡、离开母亲的不舍之情。 (2) 作者在多年后对小孩子不认识学校里“循规蹈矩”四个字进行了调侃, 批判了当时学校不顾儿童心理,盲目要求学生守规矩但是又不解释清楚的行为。 36可选择重音:伴随、一生、只要、美妙无比、浮现到眼前、无量的、幸福与快乐。 示例:我认为“只要”和“幸福与快乐”可以标记重音。“只要”标重音说明作者对英语十分热爱,想起英文的同时就能够感受到快乐。“幸福与快乐”说明作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的深刻体会,也体现出作者对英语学习的热爱。 37示例:我认为小文的选择更合适。季羡林先生学习英语的动力来自于他对英语感到好奇,同时当他坚持学习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周围环境的美好,这说明他是带着兴趣学习英语,所以并没有感觉到受到学习的折磨,而是一种享受,可以用来作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例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