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八校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联考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204533 上传时间:2021-12-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八校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联考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八校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联考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八校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联考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八校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联考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八校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联考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共 20 页 2020-2021 学年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八校联考九年级学年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八校联考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上期末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 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造纸的一般工序。下列工序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斩竹漂塘 B. 煮楻足火 C. 汤料入帘 D. 覆帘压纸 2. 常温常压下的下列物质为液态的是() A. 二氧化碳 B. 铁 C. 汞 D. 氧气 3. “生命因我而充满活力,烟花因我而绚丽多彩。”其中的“我”是指() A. 氧气 B. 氮气 C. 氢气 D. 二氧化碳 4. 我国正在研发新一代大推力、无毒、无污染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你推测该火

2、箭选择的燃料为() A. 甲烷 B. 汽油 C. 煤气 D. 液氢 5.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连接仪器 B. 塞进胶塞 第 2 页,共 20 页 C. 倾倒液体 D. 过滤 6. 近日新华社点赞生态文明建设长汀经验。下列做法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是() A. 随意排放生活污水 B.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C. 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D. 建立河流监控覆盖 7. 下列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 A. 铁 B. 镁 C. 锌 D. 铜 8. 甲烷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图,其中方框中需要补充的是() A. B. C. D. 9.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

3、成的 B. 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蜡烛中一定含碳、氢元素 D. 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10. 将 20g 炭粉与 80g 氧化铜置于密闭容器中隔绝空气加强热(已知:和,充分反应。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容器内各相关量对应关系是() 第 3 页,共 20 页 A. B. C. D.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11. 下列物质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能形成有色溶液的是 _ A.高锰酸钾 B.氯化钠 C.硝酸钾 D. _ 12. 下列各组物质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_ A.氢气和甲烷 .一氧化碳和氮气.氢气

4、和氧气._。 13. 铁可将某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则该金属可能为_ A._ 14.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时,甲和乙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35时,将 20g 甲物质加入 50g 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的甲物质溶液质量是67.5 D.将接近饱和的乙物质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_ 15. 下列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_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或所加试剂 A 鉴别二氧化锰粉末和碳粉 观察颜色 B 除去2中的少量2 通过灼热的铜网 C 比较黄铜和铜的硬度 将黄铜与铜互相刻画 D 除去铜粉中的铁粉 _ 第 4

5、页,共 20 页 16. 如图是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图,请将下列带点的部分用化学用语表示: (1)空气中的氮气_ 。 (2)镁条燃烧时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 (3)镁条燃烧时还能与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氮化镁中氮元素显-3价_ 。 17. 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请应用化学知识解答问题: (1)房屋装修后,可在室内放一些活性炭来吸收装修材料释放出的甲醛、苯等有毒气体,这是利用活性炭的 _ 性。 (2)消毒用的酒精棉于阴凉处密封保存的微观原因是 _ 。 (3)2019年 12 月 17日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入列服役。在航母所使用的钢铁表面刷油漆,可起到防锈的作用。其原理是 _

6、 。 (4)“投泥泼水愈光明”指高温条件下,投入的炭与灼热的水蒸气发生置换反应,得到两种可燃性气体而使燃烧更旺。置换反应时,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气体的化学式为 _ 。 (5)易经“泽中有上火下泽”,描述的是沼气的燃烧现象,写出沼气的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 。 18. 我国近 50 年来家庭燃料变迁:煤或木柴液化石油气或管道煤气天然气。 (1)天然气和煤都是 _ (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充分燃烧天然气和煤各1kg产生2和2的质量如图所示。 其中易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是 _ 。 (3)各级政府推广“利用天然气代替煤作家庭燃料”,试分析实施该项举措的科学依据是 _ 。 (

7、4)为防止燃气泄漏造成危险, 使用天然气的家庭“将报警器安装位置确定在燃气灶附近墙壁的上方”,这是基于天然气具有 _ 的性质。 (5)我国科学家正在利用和开发2等新能源,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请再列举一例可利用的新能源 _ 。 19. 黄铜是铜锌合金,广泛用于制造钱币、机器零件等,制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黄铜渣,主要含有 Zn、Cu、ZnO、CuO。一种利用黄铜渣获取金属铜和硫酸锌溶液的实验流程如图: 第 5 页,共 20 页 (1)过滤操作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和 _ 。 (2)“酸溶”过程中有气体生成,写出生成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_ 。 (3)滤渣的成分是 _ 。 (4)上述

8、流程中,能判断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的事实是 _ (任写一条)。 20. 为初中化学常见的七种物质, 存在转化关系如图(图中“”表示转化关系, 其中的反应条件已略去)。其中 A和 B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C、D在常温下均为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F是有毒气体,G是紫红色金属。 (1)的化学式为 _ 。 (2)物质 E的一种用途: _ 。 (3)转化为 G 的化学方程式为 _ 。 (4)转化为 A 是 _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1. 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如图所示装置回答问题。 (1)图中仪器 a 的名称是 _ 。 (2)用装置 B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 用分解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9、选择 A做发生装置,实验中可能发生试管炸裂,将其改进的方法是 _ 。 (3)乙炔是一种无色、 无味、 难溶于水的气体, 密度与空气相近。 收集乙炔气体时可选择的装置是 _ (填序号)。 (4)同学们用 B、F组合,选用浓盐酸和块状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检验其性质,实验中始终没有第 6 页,共 20 页 发现石灰水变浑浊。小英认为所用的澄清石灰水已变质:小青认为得到的二氧化碳中混有 _ 。为证明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 小英将气体通入到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仍未发现石灰水变浑浊。 小青取 _ 与块状石灰石反应制取2, 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原澄清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10、_ 。 22. 某兴趣小组利用老师提供的如下物品:酒精灯铜片火柴头火柴梗沙土三脚架,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请你参与。 【设计与实验】 探究的内容 实验设计与操作 实验现象 探究一:燃烧与物质的关系 _ 探究二:燃烧与温度的关系 火柴头先燃烧,火柴梗后燃烧 探究三:燃烧与 _ 的关系 覆盖沙土火柴头不燃烧, 没有覆盖沙土火柴头燃烧 【解释与结论】 (1)探究一得出结论是燃烧需要 _ 。 (2)探究二说明火柴头的着火点比火柴梗的着火点 _ (填“低”或“高”),该实验中火柴头和火柴梗的位置相对于火焰中心 _ (填“对称”或“不对称”)。 【拓展与应用】查阅资料可知,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会自燃。“铁丝在空

11、气中很难燃烧,纳米铁粉却可以在空气中自燃”,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铁粉在空气中会燃烧,由此你对燃烧的新认识是 _ 。 第 7 页,共 20 页 23.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铝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开展了以下活动。 【探究实验一】 编号 操作 现象 甲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4溶液中 无明显现象 乙 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4液中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丙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2液中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1)比较实验乙和实验 _ (填“甲”或“丙”)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实验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_ ,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 。 (3)查阅资料得知:4

12、溶液中有2+、42、2三种粒子,2溶液中有2+、2三种粒子。小明同学对实验丙的现象进行分析你认为合理的猜想是 _ (填序号)。 A.2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B.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C.2+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D.42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探究实验二】将铝丝和铜丝分别浸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铜丝不反应,铝丝产生氢气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 。 (4)铝丝反应过程中管外壁发烫,说明该反应是 _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5)图中从 0点到 a点未产生气体的原因是 _ 。 24. 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测定实验室中某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不考虑

13、黄铜中的其他杂质),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称量 10g 粉末状黄铜样品放入烧杯中,将 150g稀硫酸分三次加到其中,每次充分反应后,测定生成氢气的质量,实验数据如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 50 50 50 生成氢气的质量() 0.04 0.04 0.02 (1)反应共产生氢气的质量为 _ g。 (2)此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少?(写出计算过程) (3)当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大于 _ g时,烧杯中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 第 8 页,共 20 页 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斩竹漂塘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煮楻足火过程中

14、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C、汤料入帘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覆帘压纸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B。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 2.【答案】C 【解析】解:A、常温常压下二氧化碳为气态,故选项错误。 B、常温常压下铁是固态,故选项错误。 C、常温常压下汞为液态,故选项正确。 D、常温常压下氧气为气态,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根据题意,选择的是常温常压下的下列物质

15、为液态的物质,结合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答案】A 【解析】解:生命因我而充满活力是因为氧气可以提供呼吸,烟花因我而绚丽多彩是因为与氧气反应; 故选:A。 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解答即可。 此题考查氧气的化学性质,关键是根据氧气的用途解答。 4.【答案】D 【解析】解:.甲烷燃烧既生成二氧化碳,又生成水,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故不合题意; B.汽油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氮氧化物会污染空气,故不合题意; C.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故不合题意; 第 9 页,共 2

16、0 页 D.氢气无毒,氢气燃烧只有水生成,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故符合题意。 故选:D。 根据燃料燃烧的产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情况,难度不大。 5.【答案】A 【解析】解:A、导管连接胶皮管时,先把导管一端湿润,然后稍用力转动使之插入胶皮管内,图中所示装置正确。 B、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塞没有倒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17、 故选:A。 A、根据导管连接胶皮管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把橡皮塞塞进试管口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6.【答案】A 【解析】解:A、随意排放生活污水会造成水体的污染,不利于环境的保护,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 B、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利于环境的保护,符合生态文明建设; C、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利于环境的保护,符合生态文明建设; D、建立河流监控覆盖,利于环境的保护,符合生态文明建设; 故选:A。

18、根据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做法来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防治水污染的措施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B 第 10 页,共 20 页 【解析】解: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就越强,铁、镁、锌、铝四种金属中镁的位置最靠前,故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镁。 A、题目给出的金属中,活动性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镁,不是铁,故选项错误。 B、题目给出的金属中,活动性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镁,故选项正确。 C、题目给出的金属中,活动性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镁,不是锌

19、,故选项错误。 D、题目给出的金属中,活动性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镁,不是铜,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内容,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就越强,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金属活动性强弱,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灵活运用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8.【答案】D 【解析】 解: 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化学方程式为所以方框处应该补充 2个氧分子,每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所以 2 个氧分子表示为。 故选:D。 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以及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表示,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9

20、.【答案】C 【解析】解: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但物质不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也可能是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等,故选项推理错误 C、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2和2两种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蜡烛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选项推理正确。 D、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有能量变化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变为水蒸气,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C。

21、 A、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 第 11 页,共 20 页 B、根据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物理变化中也伴随着能量变化,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10.【答案】D 【解析】解:设 80g 的氧化铜和碳全部转化成一氧化碳时,参加反应的碳的质量为 x,生成铜的质量为 y,生成一氧化碳的质量为 z, 12 80 64 28 x 80g y z 12=8080=64=28 = 12 = 64 =

22、 28 设 80g 的氧化铜和碳全部转化成二氧化碳时,参加反应的碳的质量为 a, 12 160 a 80g 12=16080 = 6 通过分析化学方程式可知,碳和氧化铜的反应应该是生成了铜和一氧化碳,所以 A、固体的总质量先减少,然后再不变,故 A错误;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炭粉消耗了 12g,剩余 8g,故 B 错误; C、通过计算得出碳过量,氧化铜少量,所以生成气体并不是 44g,故 C错误; D、通过计算得出碳过量,氧化铜少量,氧化铜完全反应,剩余固体中氧元素质量为零,所以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减少到零,故 D正确。 故选:D。 根据碳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一氧化碳,碳和氧化铜

23、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依据题中碳、氧化铜的质量进行分析。 本题是过程与图象结合题,是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能正确的分析各个反应的过程并能结第 12 页,共 20 页 合图象分析问题。 11.【答案】A 硫酸铜(或氯化铁、硫酸亚铁等) 【解析】解:A、高锰酸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形成溶液,且形成的是紫红色溶液,故选项正确。 B、氯化钠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形成溶液,但形成的是无色溶液,故选项错误。 C、硝酸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形成溶液,但形成的是无色溶液,故选项错误。 D、硫酸铜(或氯化铁、硫酸亚铁等,形成的溶液分别显黄色、浅

24、绿色)易溶于水, 形成均一、 稳定的混合物,能形成溶液,且形成的是蓝色溶液。 故答案为: A;硫酸铜(或氯化铁、硫酸亚铁等)。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本题还要注意能得到有色溶液,溶液中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各种物质的水溶性方面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还要注意形成的是有色溶液。 12.【答案】C CO 和空气 【解析】解:.氢气和甲烷都具有可燃性,不具有助燃性气体,不能发生爆炸

25、,故 A 错; B.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氮气不具有可燃性,不能发生爆炸,故 B错; C.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助燃性,能够发生爆炸;故 C 正确; D.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空气中含有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点燃一氧化碳与空气的混合物,容易发生爆炸。 故答案为:C;CO和空气 根据燃烧和发生爆炸的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解答此题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作用方面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常见化肥的作用。 13.【答案】A Cu 【解析】解:铁比银、铜活泼,因此铁可将银、铜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例如铁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能和硫酸铜反

26、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故选:A; 第 13 页,共 20 页 故填:Cu。 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 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4.【答案】C 升温(合理即可) 【解析】解:A、不指明温度,不能比较两种物质溶解度大小,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时,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溶解度相同,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如不是饱和,无法判断,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由溶

27、解度曲线可知,在35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35g,由溶解度的含义可知,将 20g 甲物质加入 50g 水中,充分溶解只能溶解17.5,得到的甲物质溶液质量是:50 + 17.5 = 67.5,故 C 说法正确。 D、由溶乙物质的解度曲线可知,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将接近饱和的乙物质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升温或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等。 故选:C;D 填入:升温(合理即可)。 A、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B、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C、根据溶解度的含义分析计算; D、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分析回答。 溶解度曲线能

28、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15.【答案】C 用磁铁吸引(合理即可) 【解析】 解: A、 二氧化锰粉末和碳粉均为黑色粉末, 用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 故选项实验方案不合理。 B、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不合理。 C、将黄铜与铜互相刻画,铜片上划痕明显,可比较黄铜和铜的硬度,故选项实验方案合理。 D、铁粉能被磁铁吸引,铜粉不能,可用磁铁吸引(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29、: C;用磁铁吸引(合理即可)。 鉴别物质时, 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 再根据性质的不同, 选择适当的试剂,第 14 页,共 20 页 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6.【答案】2 【解析】解:(1)氮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上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的数字,其化学式为:2。 (2)镁带

30、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符号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氮化镁中氮元素显3价可表示为332。 故答案为: (1)2; ; (3)332。 (1)氮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上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的数字。 (2)镁带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进行分析解答。 (3)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符号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7.【答案】吸附 分子

31、是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隔绝水和氧气 2或 【解析】解:(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所以在室内放一些活性炭来吸收装修材料释放出的甲醛、苯等有毒气体,故填:吸附; (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因此消毒用的酒精棉于阴凉处密封保存;故填:分子是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第 15 页,共 20 页 (3)在航母所使用的钢铁表面刷油漆,可起到防锈的作用。其原理是隔绝水和氧气;故填:隔绝水和氧气; (4)高温条件下, 投入的炭与灼热的水蒸气发生置换反应, 得到两种可燃性气体-氢气和一氧化碳; 故填: 2或CO; (5)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在点燃

32、的条件下,甲烷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1)根据活性炭的性质和用途来分析; (2)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3)根据铁锈蚀的条件及其防锈措施来分析; (4)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5)根据甲烷燃烧的原理来分析。 此题考查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可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 18.【答案】不可再生 2(或二氧化硫)可以减少2的排放 密度比空气小 太阳能(合理即可) 【解析】 解: (1)天然气和煤都是经过亿万年缓慢形成的, 在短期内得不到补充, 所以均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故填:不可再生; (2)易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故填:2(或二氧化硫); (3)各级

33、政府推广“利用天然气代替煤作家庭燃料”,实施该项举措的科学依据是可以减少2的排放;故填:可以减少2的排放; (4)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为防止燃气泄漏造成危险,使用天然气的家庭“将报警器安装位置确定在燃气灶附近墙壁的上方”,故填:密度比空气小; (5)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氢能、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故填:太阳能(合理即可)。 (1)根据能源的分类来分析; (2)根据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来分析; (3)根据燃料燃烧的产物来分析; (4)根据天然气的密度来分析; (5)根据新能源的种类来分析。 此题考查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可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 19.【答案】玻璃棒 + 2

34、4= 4+ 2 和 Cu “酸溶”过程中 Zn 能与稀24反应,而铜不能反应 第 16 页,共 20 页 【解析】解:(1)过滤操作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和玻璃棒。 故填:玻璃棒。 (2)“酸溶”过程中有气体生成,是因为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4= 4+ 2。 故填: + 24= 4+ 2。 (3)滤渣的成分是过量的锌和反应生成的铜。 故填:Zn 和 Cu。 (4)上述流程中,能判断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的事实是“酸溶”过程中 Zn能与稀24反应,而铜不能反应。 故填:“酸溶”过程中 Zn能与稀24反应,而铜不能反应。 (1)玻璃棒。 (2)锌和稀硫酸反应

35、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3)滤渣的成分是过量的锌和反应生成的铜。 (4)上述流程中,能判断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的事实是“酸溶”过程中 Zn能与稀24反应,而铜不能反应。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0.【答案】22 供给呼吸 + + 2 放热 【解析】解:(1) 为初中化学常见的七种物质,A和 B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C、D在常温下均为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D会转化成 C和 E,所以 D是过氧化氢溶液,C是水,E 是氧气,F是有毒气体,所以 F是一氧化碳,G是紫红色金属,所以 G是铜,氧气会与铜反应,会与水相互转化,C会转

36、化成 A,A会转化成 B,B 会转化成水,所以 A 是氢氧化钙,B 是碳酸钙,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 D的化学式为22; (2)物质 E的一种用途是:供给呼吸; (3)转化为 G 的反应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 + 2; (4)转化为 A 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放热反应。 故答案为:(1)22; (2)供给呼吸; (3) + + 2; (4)放热。 根据 为初中化学常见的七种物质,A和 B 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C、D在常温下均为液体且组成元素第 17 页,共 20 页 相同,D 会转化成 C和 E,所以 D是过氧化氢溶液,C是水,E 是

37、氧气,F是有毒气体,所以 F是一氧化碳,G 是紫红色金属,所以 G是铜,氧气会与铜反应,会与水相互转化,C会转化成 A,A 会转化成 B,B会转化成水,所以 A是氢氧化钙,B是碳酸钙,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1.【答案】锥形瓶 222222 + 2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D HCl 稀盐酸 浓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会混入氯化氢 【解析】解:(1)为固液反应容器锥形瓶; 故答案为:锥形瓶。 (2)为固液不加热发生装置,所以选择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38、,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气体符号,所以化学方程式为222222 + 2;固体加热发生装置容易产生冷凝水,为了避免冷凝水回流造成炸裂,试管口应该向下倾斜; 故答案为:222222 + 2;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3)乙炔密度比空气接近,不易采用排空法收集,难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故选 D 为收集装置; 故答案为:D。 (4)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反应后气体中容易带入挥发出的氯化氢;稀盐酸不易挥发,所以实验中采用稀盐酸进行实验,观察是否发生类似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根据和的实验可以看出,是因为有混入的氯化氢,造成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故答案为:HCl

39、;稀盐酸;用浓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会混入氯化氢。 (1)考查实验室常用仪器名称; (2)根据装置特点选择反应物,然后根据反应物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固体加热发生装置的注意事项分析回答此题; (3)根据气体性质选择合适收集装置; (4)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分析回答此题;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试剂;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22.【答案】火柴头燃烧,沙土不燃烧 氧气 可燃物 低 对称 反应物之间接触面积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影响因素之一 【解析】解:【设计与实验】 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第 18 页,共 20 页 探究的内容 实验设计与操作

40、 实验现象 探究一:燃烧与物质的关系 火柴头燃烧,沙土不燃烧 探究二:燃烧与温度的关系 火柴头先燃烧,火柴梗后燃烧 探究三:燃烧与氧气的关系 覆盖沙土火柴头不燃烧, 没有覆盖沙土火柴头燃烧 故填:火柴头燃烧,沙土不燃烧;氧气。 【解释与结论】 (1)探究一得出结论是燃烧需要可燃物。 故填:可燃物。 (2)探究二说明火柴头的着火点比火柴梗的着火点低, 该实验中火柴头和火柴梗的位置相对于火焰中心对称,便于比较。 故填:低;对称。 【拓展与应用】 查阅资料可知,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会自燃。“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纳米铁粉却可以在空气中自燃”,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铁粉在空气中会燃烧,由此你对燃烧的新认识是

41、反应物之间接触面积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影响因素之一。 故填:反应物之间接触面积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影响因素之一。 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灭火的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第 19 页,共 20 页 23.【答案】甲 2 + 34= 2(4)3+ 3置换反应 B 放热 铝表面有氧化物保护膜,0 点到 a 点发生的反应是硫酸与氧化铝的反应 【解析】解:【探究实验一】 (1)依据实验方案中的甲、乙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可知,比较实验乙和实验甲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故填:甲; (2)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4溶

42、液中,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说明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则反应方程式为2 + 34= 2(4)3+ 3;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是置换反应,故填:2 + 34= 2(4)3+ 3;置换反应; (3)4溶液中有2+、42、2三种粒子,2溶液中有2+、2三种粒子,对比溶液中粒子的种类,不同的是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对比甲丙两实验的现象,甲无明显现象,实验结论排除42对氧化铝薄膜的破坏,说明能破坏氧化铝薄膜,故填:B; 【探究实验二】 (4)铝丝反应过程中管外壁发烫,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填:放热; (5)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

43、铝,氧化铝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所以图中从 0点到 a点没有气体产生,故填:铝表面有氧化物保护膜,0点到 a 点发生的反应是硫酸与氧化铝的反应。 【探究实验一】 (1)依据实验方案分析; (2)依据铝与硫酸铜溶液的实验现象分析,根据四个基本反应类型的定义分析; (3)根据溶液中含有的粒子和实验现象分析; 【探究实验二】 (4)根据反应过程的温度变化来分析; (5)根据铝丝的表面有一层氧化铝来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金属的性质,主要利用实验方案及金属的性质来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 24.【答案】0.1125 【解析】解:(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反应共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

44、.04 + 0.04 + 0.02 = 0.1,故填:0.1; (2)设锌质量为 x + 24= 4+ 2 65 2 0.1 第 20 页,共 20 页 652=0.1 = 3.25 此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103.2510 100% = 67.5% 答:此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67.5%;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每 50g 稀硫酸可生成0.04氢气,生成氢气0.1氢气需要稀硫酸的质量为 125g,当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大于 125g 时,烧杯中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即溶质为4和24,故填:125。 (1)依据表中实验数据分析; (2)依据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结合题中数据分析; (3)依据表中实验数据分析。 此题是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主要是利用实验数据及反应方程式来分析和解决化学计算中的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化学 > 期末试卷 > 九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