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204165 上传时间:2021-12-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0-2021 学年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九年级学年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上期末化学试卷 1. 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活性炭除异味 B. 干冰升华 C. 镁条燃烧 D. 石蜡融化 2.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加热液体 B. 倾倒液体 C. 检查气密性 D. 过滤 3.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 氧气 B. 氮气 C. 稀有气体 D. 二氧化碳 4. 自来水厂对天然水净化处理得到自来水的过程中,下列操作没有用到的是() A. 过滤 B. 吸附 C. 消毒 D. 蒸馏 5.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研究青蒿素(15225)取得巨大成就而获得诺贝尔奖。青

2、蒿素属于() A. 单质 B. 氧化物 C. 化合物 D. 混合物 6. 甲酸()具有清洁制氢的巨大潜力,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甲酸是由氢、碳和氧三种原子构成的 B. 甲酸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C. 该反应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D. 反应生成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 2:1 7.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向软水中加入肥皂水,搅拌后,产生大量浮渣 B.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 C. 电解水实验中正极附近与负极附近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为 2:1 D. 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色 8. 下列有关碳和

3、碳的化合物说法错误的是() A. 金刚石、石墨、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性质相同 B. 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石墨可用于制铅笔芯 C. 水墨画可长久保存不变色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 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而 CO不能,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9. 下列课本中的实验均做了一定的改动,改动后仍然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 探究燃烧的条件 D.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则原子核中一定都有质子和中子 B.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则溶液一定都是均一、稳定的 C.

4、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催化剂分解反应的速率加快,则催化剂一定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D. 铁、铝、铜等金属在常温下都是固体,则在常温下金属一定都是固体 11. 下列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碳粉 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B 除去 CaO中少量3 加水溶解,过滤 C 鉴别2、CO、4三种气体 用燃着的木条 D 鉴别3、NaCl、NaOH、4四种固体 分别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观察现象 A. A B. B C. C D. D 12. 某同学将一定量锌粉加入到氯化亚铁、氯化铜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

5、。他得出了如下结论: 滤渣中一定含有锌 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锌 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最后溶液一定呈浅绿色 滤液中溶质一定含有氯化锌和氯化镁 滤液的颜色不可能呈浅绿色 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A. 1 个 B. 2 个 C. 3 个 D. 4 个 13. 用化学符号填空: (1)两个氢原子 _ ; (2)3个硝酸根离子 _ ; (3)臭氧 _ ; (4)标出锰酸钾中锰元素的化合价 _ 。 14.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爆发,各种消毒剂如酒精、二氧化氯、过氧乙酸等被广泛使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过氧乙酸是一种有效的新型冠状病毒消毒试剂,教室里喷洒后,同学们能够闻到特殊气味

6、,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_ 。 (2)使用酒精消毒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失火,酒精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 。 (3)二氧化氯(2)具有强氧化性,可发生反应:62+ 163= 5 + 64 + 122,则 R的化学式是 _ 。 (4)装有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的纸箱不慎着火,可用水浇灭,其利用的灭火原理是 _ 。 15. 我国北斗三号卫星采用了铷原子钟,使时间更精准。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相关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一所示,图二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铷元素应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 _ 周期。 (2)铷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图二粒子中的 _ (填序号)相似;铷元素与图二中的 C元素形

7、成的化合物由离子构成,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_ 。 16.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1所示。请回答: (1)1时, 将 30g丙溶于水配制成饱和溶液, 需水的质量为 _ g。 配制该溶液时所需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和 _ 。 (2)甲固体中含有少量乙,可采用 _ 的方法提纯甲。 (3)已知 R是甲、乙、丙三种物质中的一种。现用 R做如图 2 实验,中没有固体析出,中有固体析出。根据如图 2图示信息,以下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_ 。 A.R是甲物质 B.中,只有的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 C.和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D.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的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

8、分数小 17. 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已知 B是年产量最高的金属,C为红棕色固体,E和 F是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化合物。其相互反应情况如图所示(“一”表示相互之间可以反应,“”表示可以转化生成,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已略去)。试回答: (1)物质 B是 _ ;写出 F的一种用途: _ 。 (2)写出 的化学方程式: _ 。 (3)图中涉及的 9个反应中,一定属于置换反应的有 _ 个。 18. 根据如图装置图回答问题: (1)仪器 a 的名称是 _ 。 (2)用氯酸钾和2制取较纯净的2,应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是 _ (填序号)。 (3)实验室制取2反应的化学方

9、程式为 _ ,若用 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 _ 。 (4)实验室制取2时,通过控制液体流速,从而得到平稳气流,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_ (填序号)。 19. 小组同学收集了某种铝制易拉罐,打磨后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发现纯铝片表面有划痕。 【发现问题】 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硬度更 _ (填“大”或“小”)。由此得出该易拉罐不是纯铝制作。那么易拉罐中除铝外,还含有什么金属呢? 【查阅资料】铝制易拉罐中的主要成分是铝,可能还含有镁、铁。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 + 2 + 22 = 22+ 32;镁和铁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作出猜想】该易拉罐的金属组成除铝外,可能还含有

10、镁、铁中的一种或两种。 【实验设计】小明取打磨后的铝制易拉罐样品按如表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1)取一定量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 _ ; 过滤后得到粉末状固体。 样品中含铝 (2)取少量上述粉末于试管中, 加入足量的 _ 。 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浅绿色 样品中含铁,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 【实验结论】小明得出该易拉罐是由铝和铁组成。 【反思评价】其他同学分析后认为小明的实验方案不严谨,理由是 _ 。 大家认为应该补充下列实验:取步骤(1)中少量粉末于试管中,加入下列某种溶液后,如果无明显现象产生,则小明的结论正确。你认为

11、加入的溶液理论上可以是 _ (填序号)。 A、硫酸铜溶液 B、硫酸亚铁溶液 C、硝酸银溶液 20. 将13.0金属锌置于盛有100.0稀硫酸的烧杯中,二者恰好完全反应。试计算: (1)产生2的质量。 (2)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 解: A、 活性炭除异味过程中只是将其他物质吸附到自己的表面, 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B、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C、镁条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D、石蜡融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12、选项错误。 故选:C。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C 【解析】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大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 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 瓶塞要倒放, 标签要对准手心, 瓶口紧挨试管口; 图中瓶口没有紧挨试管口、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所

13、示操作错误。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答案】B 【解析】 解: 空气中各

14、成分及体积分数为: 氮气: 78%、 氧气: 21%、 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0.03%、 水蒸气和杂质:0.03%.由此可知,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所以,B正确,A、C、D 错误。 故选:B。 根据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来回答本题。 本题结合课本知识考查了学生对身边化学常识的了解, 培养了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学习的能力, 属于基础题。 4.【答案】D 【解析】解:A、自来水厂对天然水净化处理得到自来水的过程中,过滤能除去不溶性杂质,故选项错误。 B、自来水厂对天然水净化处理得到自来水的过程中,吸附可除去一些可溶性杂质,故选项错误。 C、自来水厂对天然水净化处理得到自来水的过程中

15、,消毒能杀灭细菌,故选项错误。 D、自来水厂对天然水净化处理得到自来水的过程中,无需进行蒸馏,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根据题意,自来水厂净化水的原理与过程,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自来水厂净化水的原理与过程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C 【解析】解: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故选项错误; B、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故选项错误; C、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青蒿素(15225)属于化合物,故选项正确; D、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

16、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6.【答案】C 【解析】解:依据图示的分子结构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由甲酸的分子模型图可知,甲酸是由甲酸分子构成构成,甲酸分子是由氢、碳和氧三种原子构成的,故错误; B、甲酸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6 2) = 3:8,故错误;

17、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反应中原子没有再分,该反应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故正确; D、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反应生成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 1:1,故错误。 故选:C。 首先要对模型图进行观察,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类别,再找出物质之间的微粒数目关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再对题中各问加以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微观模型图的意义、方程式的书写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答案】D 【解析】解:A、向软水中加入肥皂水,搅拌后,应产生大量泡沫;故 A 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 B 错误; C、电解水时,可观察到: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

18、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多;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 1:2,故 C 错误; D、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是紫色石蕊变红;故 D正确; 故选:D。 A、根据硬水软水的鉴别方法分析; B、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即可正确解答。 8.【答案】A 【解析】解:A、金刚石、石墨、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由于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

19、质,石墨的硬度小,可用于制铅笔芯,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水墨画可长久保存不变色,墨中含有炭黑,主要成分是碳,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说法正确。 D、 分子构成不同, 构成物质的性质也不相同, 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而 CO不能, 即两者性质不同,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A 【解析】解:A、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消耗氧气,最终加入集气瓶中的红墨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中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说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红磷燃烧生

20、成五氧化二磷,气体能够进出锥形瓶,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烧杯中的热水改为冰水后,不能验证燃烧是否需要氧气,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 左边试管中的铁与水隔绝, 不能生锈, 右边试管中的铁与氧气隔绝, 不能生锈, 不能验证铁生锈的条件,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A、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消耗氧气,最终加入集气瓶中的红墨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中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说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B、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气体能够进出锥形瓶; C、烧杯中的热水改为冰水后,不能验证燃烧是否需要氧气; D、 左边试管中的铁与水隔绝, 不能生锈, 右边试

21、管中的铁与氧气隔绝, 不能生锈, 不能验证铁生锈的条件。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0.【答案】B 【解析】解:A、原子核中不一定都有中子,如氢原子的原子核中没有中子,故错误; B、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则溶液一定都是均一、稳定的,故正确; C、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催化剂分解反应的速率加快,但催化剂不一定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有的催化剂减慢化学反应速率,故错误; D、在常温下金属不一定都是固体,如汞在常温下是液体,故错误。 故选:B。 A、根据原子的构成分析; B、根据溶液的特征分析; C、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分析; D

22、、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分析。 本题涉及范围广泛,但难度较小,学生易于完成。 11.【答案】D 【解析】解:A、高温条件下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该选项方法不正确; B、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选项方法不正确; C、氢气燃烧生成水,发出淡蓝色火焰,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发出淡蓝色火焰,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选项方法不正确; D、碳酸钙不溶于水,氯化钠溶于水无明显现象,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硫酸铜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该选项方法正确。 故选:D。 A、高温条件下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B、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C、氢气燃烧生成

23、水,发出淡蓝色火焰,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发出淡蓝色火焰,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D、碳酸钙不溶于水,氯化钠溶于水无明显现象,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硫酸铜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2.【答案】C 【解析】解:由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活动性:镁锌铁铜,向氯化亚铁、氯化铜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锌先与氯化铜反应生成了氯化锌和铜,当氯化铜完全反应后锌再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了氯化锌和铁,但镁不能被置换出来;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说明一定有置换出的铁,无法确定锌是否

24、有剩余,通过推导可知, 滤渣中可能含有锌,故错误; 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锌,故正确; 由于滤渣中含有铁,加入足量稀硫酸,铁会和稀硫酸反应产生浅绿色的硫酸亚铁,最后溶液一定变成浅绿色,故正确; 由上述分析可知,滤液中溶质一定含有氯化锌和氯化镁,故正确; 由上述分析可知,滤液的颜色可能为浅绿色,故错误。 故选:C。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活动性:镁锌铁铜,向氯化亚铁、氯化铜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 锌先与氯化铜反应生成了氯化锌和铜, 当氯化铜完全反应后锌再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了氯化锌和铁,但镁不能被置换出来;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说明一定有置换出的铁进行分

25、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和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时的规律,会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反应的程度并对各成分进行分析,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233 3 2+64 【解析】解:(1)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 2个氢原子,就可表示为:2H;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 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 3个硝酸根离子可表示为:33; (3)臭氧的化学式为:3; (4)元素化合

26、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标出锰酸钾中锰元素的化合价,故可表示为:2+64。 故答案为:(1)2; (2)33; (3)3; (4)2+64。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 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 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

27、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4.【答案】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解析】解:(1)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所以教室里喷洒消毒试剂后,同学们能够闻到特殊气味;故填: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在点燃的条件下, 酒精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3)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氯原子都是 6 个,氧原子都是 12 个,氢原子都是 48个,反应前氮原子是 16 个,反应后应该是 16 个,其中 10 个包含在 5R中,则 R 的化学式为2。故填:2; (4)纸箱不慎着火,可用水浇灭,其利用的灭火原理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故填: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1)根据分

28、子的性质来分析; (2)根据酒精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来分析;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4)根据灭火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解题时根据分子的性质、化学反应的原理、质量守恒定律、灭火的原理等来分析解答即可。 15.【答案】五 2 【解析】解:(1)由图一中,铷原子的核外有 5 个电子层,所以铷元素应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五周期;故填:五; (2)由图一中的铷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铷原子的最外层有 1 个电子,图二中,D粒子的最外层也有 1个电子,二者的化学性质相似;铷原子的最外层有 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 1个电子,因此在化合物中,铷元素显+1价,C 粒子的核内

29、有 16 个电子,核外有 18个电子,是带有 2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在化合物中,硫元素显2价,所以铷元素与硫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2;故填:D;2。 (1)根据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与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数相等来分析; (2)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化合物的化学式写法来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粒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6.【答案】100 胶头滴管 降温结晶 CD 【解析】解:(1)1时,丙的溶解度为 30g,故将 30g丙溶于水配制成饱和溶液,需水的质量为 100g。配制该溶液时所需玻璃仪器烧杯、玻璃棒、量筒和胶头滴管,故填:100;

30、胶头滴管; (2)据图可以看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明显,故甲固体中含有少量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故填:降温结晶; (3).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蒸发 100g水,升高温度到3,溶液中没有固体析出,说明 50gR 在 100g 水中全部溶解,故一定不会是丙,降低温度到2,有固体析出,说明在2时 R的溶解度小于 50g,故 R 是乙物质,A错误; B.1时, 乙的溶解度为30g, 200g水中最多溶解60g乙, 故是不饱和溶液, 蒸发100g水, 升高温度到3, 此时乙的溶解度为 50g,恰好全部溶解,是饱和溶液,有未溶解的固体,故的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B错误; C.和的溶液中,5

31、0g 溶质全部溶解,故溶质质量相等,C正确; D.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的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D正确; 故填:CD。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Fe 灭火 3 【解析】解:(1)、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

32、的六种物质,B 是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所以 B 是铁,C为红棕色固体,C 会转化成铁,所以 C是氧化铁,铁和 A 可以相互转化,A会与氧化铁反应,所以 A是氢气,E和 F是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化合物,所以 E、F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中的一种,D会与氧化铁、F反应,所以 D是碳,F是二氧化碳,E是一氧化碳,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物质 B是 Fe;F的一种用途是:灭火; (2) 的反应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3)图中涉及的 9个反应中,铁和酸反应生成氢气,氢气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一定属于置换反应的有 3个。 故答案为:

33、(1);灭火; ; (3)3。 根据 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B是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所以 B是铁,C 为红棕色固体,C会转化成铁,所以 C 是氧化铁,铁和 A可以相互转化,A 会与氧化铁反应,所以 A是氢气,E和 F是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化合物,所以 E、F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中的一种,D会与氧化铁、F反应,所以D 是碳,F是二氧化碳,E是一氧化碳,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8.【答案】试管 2 + 3= 2+ 2 + 2燃

34、着的木条置于 c 处,木条熄灭,说明集满 B 【解析】解:(1)为固体加热发生容器试管; 故答案为:试管。 (2)氯酸钾和二氧化锰为固体,且反应需要加热,故选 A为发生装置,氧气不易溶于水,且空气不易混入水中,所以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较为纯净,故选 F为收集装置; 故答案为:AF。 (3)实验室采用稀盐酸与碳酸钙的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气体符号, 所以化学方程式为2 + 3= 2+ 2 + 2;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先在底部聚集聚集,所以从长口 b 进气,集满后从 c 逸出,因此将燃着的木条置于 c 处,观察是否熄灭,判断是否集满;

35、 故答案为:2 + 3= 2+ 2 + 2;燃着的木条置于 c 处,木条熄灭,说明集满。 (4)实验室制取氢气选择稀硫酸与锌粒的固液混合物制备,不需要加热,故选 B或 C 为发生装置,而控制反应速率,需要控制反应物浓度,B带有分液漏斗,其带有的活塞开关可以控制加入液体的量,控制反应物浓度,达到控制反应速率的目的; 故答案为:B。 (1)考查实验室常用仪器名称; (2)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气体密度与水中溶解度选择收集装置; (3)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 水和二氧化碳, 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 根据二氧化碳性质分析回答此题; (4)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 在解

36、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19.【答案】大 部分固体溶解,产生气泡 稀盐酸 + 2 = 2+ 2粉末中含有铁和镁时,加入足量稀盐酸时,实验现象和(2)中完全相同 B 【解析】解:【发现问题】 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硬度更大由此得出该易拉罐不是纯铝制作。 故填:大。 【实验设计】 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1)取一定量样品于烧杯中, 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 部分固体溶解,产生气泡; 过滤后得到粉末状固体。 样品中含铝 (2)取少量上述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浅绿色 样

37、品中含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 = 2+ 2。 故填:部分固体溶解,产生气泡;稀盐酸; + 2 = 2+ 2。 【反思评价】 其他同学分析后认为小明的实验方案不严谨,理由是粉末中含有铁和镁时,加入足量稀盐酸时,实验现象和(2)中完全相同。 加入的溶液理论上可以是硫酸亚铁溶液,是因为镁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镁和铁,有明显现象,如果不含有镁,则无明显现象。 故填:粉末中含有铁和镁时,加入足量稀盐酸时,实验现象和(2)中完全相同;B。 【发现问题】 两种物质相互刻画,痕迹更明显的硬度小。 【实验设计】 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 【反思评价】 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氯化镁溶

38、液是无色溶液。 镁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镁和铁。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0.【答案】解: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x,生成硫酸锌的质量为 y + 24= 4+ 2 65 161 2 13.0 6513.0=161=2 = 0.4 = 32.2 (1)产生2的质量为0.4, (2)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2.213.0+100.00.4 100% 28.6% 答:(1)产生2的质量为0.4;(2)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28.6%。 【解析】依据锌与稀硫酸反应方程式,结合题中数据分析。 此题是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主要是利用反应方程式来分析和解决化学计算中的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化学 > 期末试卷 > 九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