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204128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8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0-2021 学年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九年级学年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上期末化学试卷 1. 以下不属于化学研究范围的是() A. 将废旧塑料变成燃料 B. 研制开发新型低毒农药 C. 新型冠状病毒的致病机理 D. 综合利用石油生产优质人造纤维 2. 如图所示的四种变化,有一种变化与其他三种变化有着本质不同的是 () A. 纸片燃烧 B. 海水晒盐 C. 铜器生锈 D. 炸药爆炸 3. 手机、手提电脑中使用的电池多为锂电池,锂电池具有质量轻、电量大等优点。锂电池内某个反应可表示为 + 2= 2.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反应中2是催化剂 B. 反应前后 Mn

2、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 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D. 生成物2为氧化物 4. 今年春节,江西实行“禁燃令”。下圈表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标志是() A. B. C. D. 5. 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性质,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 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 活性炭用于除去冰箱异味 D. 铜丝用于作导线 6. 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A. 加热液体药品 B. 检查装置气密性 C. 过滤 D. 闻气体 7.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 B. 取少量液体 C. 读液体体

3、积 D. 称取氯化钠 8. 郝颖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 建立假设 B. 设计实验 C. 收集证据 D. 做出结论 9. 下列关于空气各成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 B. 氦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保护气 C. 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曾被称为“惰性气体” D. 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10.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B.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大量白色烟雾 C.

4、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 D.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水雾产生 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中子数不同 B. 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 C.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D.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12. 从分子、原子角度对下面一些现象和变化的解释,合理的是() A. 花香四溢:分子很小,质量也很小 B. 热胀冷缩:温度变化,分子或原子大小发生变化 C. 滴水成冰:温度降低,分子间隔变小、停止运动 D. 食品变质:分子发生变化,分子性质发生变化 13. 我国科学家最新研制出一

5、种新型石墨烯-铝电池,手机使用这种电池,充电时间短,待机时间长。碳、铝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 碳在地壳中含量最高 C. 铝的原子序数为 13 D. 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 14. 下列有关水的组成的实验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正极和负极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是 1:2 B. 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C. 该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水分子 D.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5. 2(钴酸锂)主要用于制造手机、笔记本电脑及其它便携式电子设备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已知2中 Li元素的化合价为+1,则 Co元素的化合价为() A.

6、+1 B. +2 C. +3 D. +4 16. 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产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质量/ 10 2.2 16.2 0.9 反应后质量/ a 4.4 8.1 1.8 根据上表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X、Z是反应物,Y、W 是生成物 B. = 15 C. 反应中 Y、W 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 22:9 D. Z为化合物 17. 石墨烯是一种革命性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和力学特性。图为金刚石、石墨和石墨烯的结构模型图,图中小球代表碳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石墨烯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三种物质分别在足量

7、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相同 金刚石和石墨烯是组成相同但结构不同的两种物质 石墨烯有超强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说明石墨烯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相似 A. B. C. D. 18. 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高纯)是工业制硅流程中的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则 X 为() A. SiCl B. 3 C. 3 D. 23 19. 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图 1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B. 图 2 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C. 图 3 验证甲烷燃烧生成2和2 D. 图 4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20.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物质 杂质 试剂或方法 A 铜粉 铁粉 用磁铁吸引 B CaO

8、3 高温煅烧 C 2 CO 点燃 D CuO Cu 在空气中灼烧 A. A B. B C. C D. D 21. (1)用化学用语填空: 汞元素 _ 。 一个钙离子 _ 。 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_ 。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_ 。 氯化钡中钡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_ 。 (2)符号“32”中数字“2”的含义是 _ 。 22. 人的生活离不开化学,请用化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多步行,骑单车出行,能有效减少2、2、CO 等气体的排放,这些气体中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是_,会造成酸雨的是_。 (2)化石燃料包括煤、天然气和_,它们属于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其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_,

9、天然气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 (3)使燃料充分燃烧对于节约能源非常重要。 燃料充分燃烧通常考虑两点: 一是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二是_。新能源的利用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目前人们正在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有_(填一种)。 (4)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为:_。 23. 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模拟水厂将浑浊的河水净化成自来水,并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流程如图 1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明矾的作用是 _ ;操作 1的名称是 _ 。 (2)利用如图 2 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 2, 此操作的作用是 _ , 待处理的水应该从 _ 端通入(填“a”或

10、“b”)。 (3)取少量的液体 D于试管中, 滴入肥皂水振荡, 发现有较多的浮渣产生, 说明此液体为 _ (填“软水”或“硬水”),生活中常用 _ 的方法软化硬水。 (4)通过操作 3 可以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蒸馏水,操作 3 的名称是 _ 。 (5)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当今世界淡水资源日趋紧张。请写出一条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措施: _ 。 24.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工业上生产尿素(2)2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 (1)从微观角度看,图中四种物质都是由_构成 (2)从宏观的角度看,图中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有_(填字母序号). (3)写出工业上生产尿素的化学方程式_.

11、(4)锂是一种活动性比铁强的金属,化学式为 Li,锂原子结构示意图为,锂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电子,变成_(填“阳离子”或“阴离子”),符号是_. 25. 碳和部分碳的化合物间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物质 X的化学式为 _ 。 (2)在物质的分类中,Y属于 _ 。 A.单质 B.化合物 C.氧化物 D.混合物 (3)写出一种符合题意的 X 与2之间互相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_ 。 (4)写出 X的一种工业用途: _ 。 26.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装置图中仪器 a 的名称为 _ 。 (2)若选择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2, 则应选择装置组合 _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

12、。连接好仪器之后,首先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_ 。该套装置有一处不足的地方,应该进行的改进是: _ 。 (3)在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并收集氢气,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_ 。如果利用 G装置收集氢气,气体应从 _ 端通入(填“b”或“c”)。 (4)课外小组研究二氧化碳的制取,采用有关实验装置如图 H,图 H装置中的一处错误是 _ 。 (5)用块状固体和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时, 经常用 C 代替 B, 和 B 装置相比, C装置的优点是 _ 。 27. 为了探究木炭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铜所生成的气体产物是什么,课外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生成的气体产物是什么? (2)【实验猜

13、想】 猜想 1:只有2; 猜想 2:只有 _ (填化学式); 猜想 3:含有 CO 和2。 (3)【实验探究】基于猜想 3,根据 CO和2的性质,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进行探究。(提示:NaOH溶液能吸收2) 观察到 A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气体产物中有 _ 。 有两种实验现象都能分别证明气体产物中含有 CO。 现象 1:C 装置中澄清石灰水 _ ,E装置中出现浑浊的现象。 现象 2:D装置中出现 _ 的现象。 C 装置的作用是 _ 。 图中气球的作用是 _ 。 (4)【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猜想 3 成立。 28. 某化学兴趣小组欲测定碳酸钙样品的纯度(杂质不与盐酸反应)取12

14、.5样品加入到稀盐酸中,产生2的质量与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该实验最多制得2的质量为 _ . (2)该碳酸钙样品的纯度为 _ . (3)计算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要求有计算过程) 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将废旧塑料变成燃料,属于物质间通过化学变化进行转化,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 A不符合题意; B、研制开发新型低毒农药,属于新物质的制取,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 B不符合题意; C、新型冠状病毒的致病机理,属于生物研究的范畴,故 C符合题意; D、综合利用石油生产优质人造纤维,属于新物质的制取,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 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根据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判断,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 结构、 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 了解化学研究的领域或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符合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 2.【答案】B 【解析】解:A、纸片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铜器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铜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炸药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

16、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答案】C 【解析】 解: A、 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 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而题中的电池的反应中2最终参与了反应,所以不是催化剂,故选项错误。 B、在二氧化锰中锰显+4价,在2中锰为+3价,反应前后 Mn 元素的化合价改变,故选项错误。 C、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该反应符合化合反应的定义和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所以正确。 D、在氧化物中只含有两种元素,2中有三种元素,应是含氧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C。 A、根据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质量不变的原则来判断。 B、根据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

17、和为 0 计算反应前后锰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判断。 C、根据化合反应的定义判断。 D、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判断。 催化剂具有“针对性”,即催化剂针对某个化学反应来说,才有意义。例如,不能笼统地说:二氧化锰是催化剂,或者催化剂是二氧化锰等;而应该表达为: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或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题中的二氧化锰做反应物,不是催化剂。 4.【答案】B 【解析】解:A、是节约用水标志,故错误; B、是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标志,故正确; C、是塑料制品循环使用标志,故错误; D、是禁止吸烟标志,故错误; 故选:B。 根据图标所表示的含义来考虑,并结合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来做题。 要熟记常见图标表示的意义,了解生活中

18、常见标志。 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解答】 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是利用氧气能供给呼吸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吸热升华,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活性炭用于除去冰箱异味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铜丝用于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

19、;故选项错误; 故选:A。 6.【答案】B 【解析】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20、 B、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D、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7.【答案】A 【解析】解:A、酒精灯的点燃方法:用火柴点燃,不能用酒精灯引燃,故 A正确; B、倾倒液体的方法: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试管要倾斜,试管口紧挨试剂瓶口,故 B 错; C、量筒的读数方法: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 C错; D、天平的使用方法:左物右码,氯化钠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故 D 错。 故选:A。 A、酒精灯

21、的点燃方法考虑; B、根据倾倒液体的方法考虑; C、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考虑; D、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考虑。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基本操作,防止错误操作造成实验失败。 8.【答案】B 【解析】“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这是在设计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验证是否是二氧化碳,因此不属于建立假设、做出结论、收集证据环节,而属于设计实验。 故选:B。 要验证二氧化碳的存在设计了用澄清石灰水来验证,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 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明晰科学探究的环节,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 获得结论交流评价几个基本环节 9.【答案】D 【解

22、析】 【分析】 A、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6%,二氧化碳0.03%,其他其他和杂质0.03%解答;B、用于防腐的物质化学性质稳定;C、根据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考虑;D、根据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空气组成,性质和用途。 【解答】 A、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非质量)分数约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6%,二氧化碳0.03%,其他其他和杂质0.03%,故 A说法正确; B、氦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保护气,故 B说法正确; C、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曾被称为“惰性气体,故 C说法正确;

23、D、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 D 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0.【答案】D 【解析】解:A、蜡烛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水雾产生,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11.【答

24、案】B 【解析】解:A、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 故选项说法正确。 C、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 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会发生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A、根据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原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水是由水分子构成

25、的,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元素的特征、原子的构成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D 【解析】解:A、花香四溢,是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花香的微粒通过运动分散到周围的空气中,不是因为分子很小,质量也很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B、物质的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或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分子或原子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故选项解释错误。 C、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滴水成冰,分子仍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D、食品变质,是由于分子发生变化,分子性质发生变化,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D。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

26、题的关键。 13.【答案】C 【解析】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则碳原子和铝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6、13,碳原子核外有 2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 2个电子、最外层上有 4 个电子;铝原子核外有 3个电子层, 第一层上有 2 个电子、 第二层上有 8 个电子、 最外层上有 3个电子, 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选项说法错误。 B、地壳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 13,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3,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

27、对原子质量为26.98,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解:A、正极和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是 1:2,质量比是 8:1,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元素不论个数,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结合生成氢分子,氧原子结合生成氧分子,因此该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该选项说法正确

28、。 故选:D。 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 1:2,质量比是 8:1。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同时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15.【答案】C 【解析】解:锂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钴元素的化合价是 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 + + (2) 2 = 0,则 = +3价。 故选:C。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2的化学式进行解答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 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此类题 16.【答案】A

29、 【解析】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表格中的数字可知:10 + 2.2 + 16.2+ 0.9 = + 4.4 + 8.1 + 1.8,故 = 15克,根据反应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生成物质量增加则可推测反应物为 Z;生成物为 X、Y、W; A、由以上推测可知,反应物为 Z;生成物为 X、Y、W,故 A错误; B、 = 15,故 B正确; C、反应中 Y、W 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4.4 2.2):(1.8 0.9) = 22:9,故 C 正确; D、从以上推测可以看出,该反应为 Z物质分解为 XYW三种物质,故 Z为化合物说法正确,故 D正确。 故选:A。 在一密闭容器中,X、Y、Z、W 四种

30、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表可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可求 X的待测值; 则由物质的增加或减少, 可推测反应物与生成物等信息 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掌握单质与化合物的判别方法 17.【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碳单质及其构成等有关知识的考查。 【解答】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错误; 这三种物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2,正确; 金刚石和石墨烯是组成相同但结构不同的两种物质,正确; 石墨烯有超强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说明石墨烯的物理性质和金属相似,错误; 故选:B。 18.【答案】C 【解析】解:由可知,反应

31、后氢原子是 3 个,反应前应该是 3 个,其中 1 个包含在 X 中,反应后氯原子是 3 个,反应前应该是 3个,包含在 X 中,反应后硅原子是 1 个,反应前应该是 1个,包含在 X 中,因此 X的化学式是3。 故选:C。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9.【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实验设计,难度

32、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A.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能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进行分析判断;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选用药品和装置应考虑:只有质量没有变化的化学变化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应该选用密闭装置。 【解答】 A.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充分接触,并且温度达到了其着火点发生燃烧现象,水中的白磷虽达到着火点,但不

33、与氧气接触,没有燃烧,对比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要与氧气接触;红磷与氧气充分接触,但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对比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最终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故 A正确; B.图 2实验中,盐酸呈酸性,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实验无明显现象,不能得到分子运动的结论,故 B错误; C.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能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不能检验是否有水蒸气生成,故 C 错误; D.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反应后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减少,天平不平衡,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

34、错误。 故选 A。 20.【答案】C 【解析】解:A、铁粉能被磁铁,铜粉不能,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3固体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Cu 在空气中灼烧生成氧化铜,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C。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

35、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21.【答案】2+ 225 2 +22 每个二氧化硫分子中有两个氧原子 【解析】解:(1)元素符号书写的一大二小原则,所以汞元素表示 Hg;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 个电荷时,1 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

36、应的数字,所以一个钙离子表示为2+; 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 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表示为225;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表示为:2;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 个电荷时,1 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氯化钡中钡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表示为:+22; (2)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分子中含有的原子个数,所以符号“32”中数字“2”的含义是:每个二氧化硫分子中有两个氧原子。 故答案为:(1)Hg; 2+;

37、225; 2; +22; (2)每个二氧化硫分子中有两个氧原子。 (1)根据元素符号书写的一大二小原则进行分析; 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分析; 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分析; 根据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进行分析; 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

38、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分析; (2)根据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分子中含有的原子个数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22.【答案】22石油 不可再生 甲烷 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太阳能 隔绝空气 【解析】 解: (1)二氧化碳能引起温室效应、 二氧化硫会造成酸雨, 所以多步行, 骑单车出行, 能有效减少2、2、CO等气体的排放; (2)化石燃料包括煤、天然气和石油,它们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天然气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

39、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3)使燃料充分燃烧对于节约能源非常重要。燃料充分燃烧通常考虑两点:一是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二是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目前人们正在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核能等。 (4)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为:隔绝空气。 故答案为:(1)2;2;(2)石油;不可再生;甲烷;(3)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太阳能;(4)隔绝空气。 (1)根据二氧化碳能引起温室效应、二氧化硫会造成酸雨进行解答; (2)根据化石燃料包括煤、天然气和石油,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进行解答;

40、(3)根据促进燃料燃烧的方法分析; (4)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解答。 本题考查了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23.【答案】吸附水中悬浮物,加速沉降 过滤 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b 硬水 煮沸 蒸馏 用淘米水浇花 【解析】解(1)明矾净水原理是明矾溶于水形成胶状物,吸附水中悬浮物,使其快速沉降,则加入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水中悬浮物,加速沉降;分析流程图可知,操作 1是固液分离,则操作 1 的名称是过滤;故填:吸附水中悬浮物,加速沉降;过滤; (2)性炭的作用是吸附色素和异味,则此操作的作用是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分析图 2装置特点可知,待处理的水应该从 b端通入,

41、水与活性炭充分接触,处理效果好;故填: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b; (3)软水和硬水的检验方法是用肥皂水,若泡沫多,浮渣少为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为硬水,则取少量的液体 D于试管中,滴入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的浮渣产生,说明此液体为硬水;依据硬水软化的方法可知,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故填:硬水;煮沸; (4)分析流程图的信息可知,通过操作 3 可以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蒸馏水,操作 3 的名称是蒸馏,故填:蒸馏; (5)依据节约用水的措施可知,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措施用淘米水浇花等(合理答案均可),故填:用淘米水浇花。 (1)依据明矾的净水原理分析,依据流程图分析; (2)依据活性炭的作用分析,

42、依据图 2装置特点分析; (3)依据软水和硬水的检验方法分析,依据硬水软化的方法分析; (4)依据流程图的信息分析; (5)依据节约用水的措施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常见水的净化,主要利用流程图及物质的性质来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 24.【答案】分子 C、失去 阳离子 + 【解析】解:(1)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图中四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2)据图可以看出,B表示的是二氧化碳,D表示的是水,二氧化碳和水属于氧化物, (3)据图可以看出,A是氨气,B 是二氧化碳,C 是尿素,D是水,所以工业上生产尿素的化学方程式是:; (4)由锂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最外层电子数是 1

4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 1个电子,形成了阳离子,符号是:+. 故答为:(1)分子; (2)、D; ; (4)+. (1)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构成物质的微粒; (2)根据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3)根据图示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质的化学式,然后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根据锂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分析 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表示,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图示进行,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要注意配平 25.【答案】或合理即可)作燃料或冶炼金属等 【解析】解:(1)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与二氧化碳相互转化,X

44、 是碳,其化学式为 CO。 (2)二氧化碳与碳酸盐能相互转化,如碳酸钙,二氧化碳与碳酸钙能相互转化,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Y是碳酸钙等碳酸盐,在物质的分类中,碳酸钙等碳酸盐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 (3)和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合理即可)。 (4)是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可用作燃料、用于冶炼金属等。 故答案为: (1); (2); 或合理即可)。 (4)作燃料或冶炼金属等。 (1)根据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45、一氧化碳能与二氧化碳相互转化,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二氧化碳与碳酸盐能相互转化,碳酸盐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盐、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 (3)和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 (4)是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的化学性质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6.【答案】集气瓶 2424+ 2+ 2检查装置气密性 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 BD 或BE 或 CD或 CE c 长颈漏斗末端在液面以上 能使反应随时进行或停止 【解析】解:(1)装置图中仪器 a的名

46、称为集气瓶。 故填:集气瓶。 (2)若选择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2,则应选择装置组合是 A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424+ 2+ 2,连接好仪器之后,首先应该进行的操作是检查装置气密性,该套装置有一处不足的地方,应该进行的改进是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故填:AD;2424+ 2+ 2;检查装置气密性;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3)在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并收集氢气,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BD或 BE或 CD或 CE,如果利用 G装置收集氢气,氢气密度比空气小,气体应从 c 端通入。 故填:BD或 BE 或 CD或 CE;. (4)图 H 装置中的一处错误是长颈漏斗末端在液面以上。 故填:长颈漏

47、斗末端在液面以上。 (5)用块状固体和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时,经常用 C 代替 B,和 B装置相比,C装置的优点是能使反应随时进行或停止。 故填:能使反应随时进行或停止。 (1)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2)凡是有气体参加或产生的实验,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防装置漏气影响实验结果; 高锰酸钾受热时能够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为了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通常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能够支持燃烧; (3)通常情况下,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氢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4)为了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长颈漏斗末端应该伸入液面

48、以下; (5)不同的实验装置,仪器的不同。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7.【答案】2 无明显变化 固体从黑色变红色 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除尽 收集尾气,防止一氧化碳对大气的污染 【解析】解:(2)碳与氧化铜完全反应则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若不完全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铜,若部分完全反应,则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铜,因此气体可能是一氧化碳,也可能是二氧化碳,还有可能是两种的混合物; 故答案为:CO。 (3)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 A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存在; 故答案为

49、:2。 C 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证明此时进入 D 中气体没有二氧化碳,而 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只能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同时氧化铜变为铜,则看到黑色粉末变为红色; 故答案为:无明显变化;固体从黑色变红色。 为了确保气体进入 D 时没有二氧化碳,影响 E 中实验现象,所以需要 C 检验是否将二氧化碳全部去除; 故答案为: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除尽。 一氧化碳为有毒气体,容易造成污染,因此末端需要尾气收集,避免一氧化碳造成污染; 故答案为:收集尾气,防止一氧化碳对大气的污染。 (2)根据碳与氧化铜反应后可能产生气体名称就行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被性质分析回答此题; 根据实验结论

50、推断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目的分析回答此题; 根据一氧化碳性质分析回答此题。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28.【答案】4.4;80% 【解析】解:由图可以看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 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 x,HCl的质量为. 3+ 2 = 2+ 2 + 2 100 73 44 4.4 100=73=444.4 = 10 = 7.3 则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即纯度为1012.5 100% = 80% 所用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7.3100 100% = 7.3%. 答案为:(1)4.4; (2)80%;(3)7.3%. 根据图可以看出生成二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化学 > 期末试卷 > 九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