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反应热 焓变ppt课件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97226 上传时间:2021-10-30 格式:PPTX 页数:27 大小:2.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1反应热 焓变ppt课件1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1.1.1反应热 焓变ppt课件1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1.1.1反应热 焓变ppt课件1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1.1.1反应热 焓变ppt课件1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1.1.1反应热 焓变ppt课件1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第一节 反应热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 1知道内能是体系内物质的各种能量的总和,受温度、压强、物质的聚集状 态的影响。 2了解反应热与焓变的含义,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等压条件下化 学反应的反应热可以用焓变来表示。 3知道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方法。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能量 变化 物质 变化 基础基础 化学反应的特征化学反应的特征 热能 电能 光能 吸收 释放 问题1: 你能列举常见的放热、吸热反应吗? 吸热反应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放热反应 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中和反应 金属与水或酸 生石灰和水反应 大部分化合反应 1氢氧化钙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 2C(s) + CO2

2、(g) = 2CO(g) 3水煤气制取:C(s) + H2O(g) = CO(g) + H2(g) 4大多数分解反应(2KClO3 = 2KCl+3O2典型放热反应) 5弱电解质的电离与盐类水解 高温 高温 讨论:一个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与条件(如加热)无任何关系。 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如何如何定量描述化学反应中 释放或者吸收的热量 体系体系(系统系统):试管中的溶液及发生的反应等。(包 括反应物、生成物、发生的反应) 环境环境:与体系相互影响的其它部分(如试管、空 气等) 体系体系 环境环境 热量热量 问题2: 反应热:反应热: 在等温条件下,化学反应体系向环

3、境释放或从环境吸收的热量,称为化学反 应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体系体系 环境环境 热量热量 等温:指化学反应发生后,使反应后体系的温度恢复 到反应前体系的温度,即反应前后体系的温度相等。 运用热计直接测定反应热。 保温杯式量热计 反应热的测定工具反应热的测定工具 弹式量热计 Q: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 m:反应混合液的质量。 C:反应混合液的比热容。 t: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差值 一、中和热的测定一、中和热的测定 反应原理:反应原理:Q = mCt 【实验测量步骤实验测量步骤】 热量损失 高 一、中和热的测定一、中和热的测定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 一、中和热的测定一、中和热的测定 m = V酸酸

4、V碱碱 V酸=V碱 =50 mL kJ/mol 0.418(t2 - t1) 0.025 Q n = n酸=0.025mol n碱=0.0275mol 为了计算方便,可近似认为实验所用酸、碱稀溶液的密度与水的相同,并忽 略量热计的比热容。 酸=碱=1 g/cm3、C=4.18 J/(g) Q =4.18 10-3 (50+50)(t2 - t1)kJ = 0.418(t2 - t1)kJ 生成1 mol H2O放出的热量为: 一、中和热的测定一、中和热的测定 中和反应热测定实验中产生实验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实验中用温度计先后测量酸溶液、碱溶液及混合溶液的温度时,使用同一支温

5、 度计可减小实验误差,且测量完一种溶液后 ,温度计必须用水冲洗干净并用滤 纸擦干。温度计的水银球要完全浸入溶液中,且要稳定一段时间后再记下读数。 反应物应一次性迅速加入,且避免有液体溅出。 实验操作时动作要快,尽量减少热量的损失。 重复实验3次,取3次实验数据的平均值。 【思考讨论思考讨论】 一、中和热的测定一、中和热的测定 kJ/mol 0.418(t2 - t1) 0.025 Q n = 答案:两杯口相平,可使盖板把杯口尽量盖严,从而减少热量损失;填碎纸条 的作用是为了达到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的目的。若换用隔热、 密封性能更好的装置(如保温杯)会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思考1:大、

6、小烧杯放置时,为何要使两杯口相平?填碎泡沫塑料(或碎纸条) 的作用是什么?对此装置,你有何更好的建议? 思考2:为什么不用环形铁搅拌棒? 答案:铁与盐酸之间会发生反应,另外铁的导热性好, 这样都会造成热量的损失。 一、中和热的测定一、中和热的测定 答案:因为该温度计还要用来测碱液的温度,若不冲洗,温度计上的酸会和 碱发生中和反应而使热量散失,故要冲洗干净;冲洗后的溶液不能倒入小烧 杯,若倒入,会使溶液的总质量增加,而导致实验结果产生误差。 思考3:温度计上的酸为何要用水冲洗干净?冲洗后的溶液能否倒入小烧杯? 为什么? 一、中和热的测定一、中和热的测定 答案:为了保证0.50 mol/L的盐酸完

7、全被NaOH中和,采用0.55 mol/L NaOH溶 液,使碱稍稍过量。 不宜用盐酸过量:因为在空气中盐酸相对碱稳定,碱极易与空气中CO2反应, 故如果盐酸过量,此时所用的碱很难保证完全与HCl反应。 思考4:实验中所用HCl和NaOH的物质的量比为何不是11而是NaOH过量? 一、中和热的测定一、中和热的测定 大量实验测得,在25和101 kPa下,强酸稀溶液与强碱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生成1 mol水时,放出57.3 kJ的热量。 弱酸弱碱稀溶液,因为电离吸热,故生成1 mol H2O放热 57.3 kJ 一、中和热的测定一、中和热的测定 从能量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为什么会产生反应热? 内能

8、:内能:体系内物质的各种能量的总和,受温度、压强和物质的聚集状态等影响。 宏观宏观 焓焓(H):与内能有关的物理量。反应热反应热等于反应的焓变焓变,用H表示。 焓变焓变(H):H H生成物 生成物 H反应物反应物 单位单位: kJ/mol 或或 kJmol-1 二、焓变二、焓变 宏观分析宏观分析 放热反应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吸热反应 H (反应物) H(生成物) H (反应物) H(生成物) 二、焓变二、焓变 HH(生成物) 生成物) H(反应物) 反应物) 放热反应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吸热反应 H 反应物反应物 生成物生成物 反应物反应物 生成物生成物 H 0 H 0 H 二、焓变二、焓变 从能

9、量变化的原因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为什么会产生反应热? 微观微观 二、焓变二、焓变 吸收能量679 kJ 释放能量862 kJ H 183 kJ/mol 微观微观分析分析 二、焓变二、焓变 HE (反应物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断键吸收的能量)E (生成物生成物成键放出的能量成键放出的能量) 反应物反应物 生成物生成物 化学反应 键断裂键断裂 键生成键生成 原子重新组合 吸收能量 放出能量 吸收能量吸收能量 释放能量释放能量 吸热反应吸热反应 吸收能量吸收能量 释放能量释放能量 放热反应放热反应 探究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会有反应热探究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会有反应热 二、焓变二、焓变 拆开 1 mol HH键、

10、1 mol NH键、1 mol NN键所需能量分别是436 kJ、391 kJ、 946 kJ,则1 mol N2(g)转化为NH3(g)时的反应热是多少? 946 kJ/mol + 3436 kJ/mol 6391 kJ/mol 92 kJ/mol H(估算) E (反应物键能)E (生成物键能) N2(g) + 3H2(g) = 2NH3 (g) H? 计算反应热计算反应热 二、焓变二、焓变 反应热反应热、焓、焓变的比较、焓、焓变的比较 反应热反应热 焓变焓变 焓焓 概念 在等温条件下,化学反应体系向 环境释放或从环境吸收的热量 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 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 物质所具有的能

11、量 符号 Q H H 单位 kJ/mol 数值 正值表示反应吸热;负值表示反应放热 只有正值 联系 反应热=焓变(等压);H=H(生成物)H(反成物) 注意 焓变、焓、反应热代表的意义不同。 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 物质三态之间变化的焓变不能叫反应热,反应热是化学反应的焓变。 二、焓变二、焓变 1下列选项中,前者是吸热反应,后者是放热反应的是 ( ) ABa(OH)2 8H2O与NH4Cl反应,氢氧化钠溶于水 B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C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反应,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D酸碱中和反应,在高温下焦炭与水蒸气反应 C 巩固练习巩固练习 2下列变化为放热的化学反应的是 ( ) AH2O(g)=H2O(l) H44.0 kJ/mol B2HI(g)=H2(g)I2(g) H14.9 kJ/mol C形成化学键时共放出能量862 kJ的化学反应 D能量变化如图所示的化学反应 D 3已知反应AB=CD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A的能量一定高于C BB的能量一定高于D CA和B的总能量一定高于C和D的总能量 D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一定能发生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化学 > 人教版(新教材) > 选择性必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