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化学反应与电能 课时作业1(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97045 上传时间:2021-10-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0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1.2化学反应与电能 课时作业1(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6.1.2化学反应与电能 课时作业1(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6.1.2化学反应与电能 课时作业1(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6.1.2化学反应与电能 课时作业1(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节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第 2 课时课时 化学反应与电能化学反应与电能 1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废电池必须进行集中处理的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其首 要原因是( ) A利用电池外壳的金属材料 B防止电池中汞、镉和铅等重金属离子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C防止电池中渗漏的电解液腐蚀其他物品 D回收其中的石墨电极 2下面是有关各种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途径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家庭液化气灶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 B灯泡将电能全部转变为光能 C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D太阳能电池将光能转变为电能 3“储存”在物质内部的化学能可通过原电池转化为电能,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

2、几种装 置,其中能构成原电池的是( ) A B C D 4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构成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材料必须是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 B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C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该电极被还原 D原电池放电时,电流的方向是从负极到正极 5某实验兴趣小组按下图装置实验后,所记录内容合理的是( ) 实验记录 Cu 为正极,Zn 为负极; Zn 质量减少,Cu 质量增加; SO2 4向 Cu 极移动; 电子流向:由 Zn 经导线流入 Cu 片; Zn 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正极反应式:Cu2 2e=Cu。 A. B C D 6人造地球卫星用到的一种高能电池银

3、锌蓄电池,其电池的电极反应式:Zn2OH 2e =ZnOH 2O,Ag2OH2O2e =2Ag2OH。据此判断氧化银是( ) A负极,被氧化 B正极,被还原 C负极,被还原 D正极,被氧化 7如图是铅蓄电池构造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铅蓄电池是二次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电池工作时,电子由 Pb 板通过导线流向 PbO2板 C电池工作时,负极反应为 Pb2e =Pb2 D电池工作时,H 移向 PbO 2板 8如图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放入稀硫酸中,发生原电池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溶液的 pH 增大 B溶液中的 Zn2 浓度增大 C溶液中的 SO2 4浓度增大

4、D溶液的密度增大 9如图所示装置,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同时 A 极逐渐变粗,B 极逐渐变细,C 为电解质 溶液,则 A、B、C 应是下列各组中的( ) AA 是 Zn,B 是 Cu,C 为稀硫酸 BA 是 Cu,B 是 Zn,C 为稀硫酸 CA 是 Fe,B 是 Ag,C 为稀 AgNO3溶液 DA 是 Ag,B 是 Fe,C 为稀 AgNO3溶液 10X、Y、Z、W 四种金属片浸在稀盐酸中,用导线连接,可以组成原电池,实验结果如 图所示: 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AZYXW BZXYW CZYWX DYZXW 11下面是四个化学反应,你认为理论上不可用于设计原电池的化学反应

5、是( ) A2Al2NaOH2H2O=2NaAlO23H2 B2H2O2= 点燃 2H2O CMg3N26H2O=3Mg(OH)22NH3 DCH42O2= 点燃 CO22H2O 12为将反应 2Al6H =2Al33H 2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下列装置能达到目的的是(铝 条均已除去了氧化膜)( ) 13某科学探究小组为探究电化学原理,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实验。下列对实验 中观察到的现象或相关结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 和 b 不连接时,该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铁片上有红色的铜析出 Ba 和 b 用导线连接时,铜片为负极,发生的反应为 Cu2 2e=Cu C无论 a 和 b 是否连接,

6、铁片均会被氧化,溶液中均有 Fe2 生成 Da 和 b 用导线连接时,溶液中的 Cu2 向铜电极移动 14小颖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原电池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将图 1 装置的 Zn、Cu 直接接触,Cu 片上能看到气泡产生 B图 2 装置中 SO2 4向 Cu 片移动 C若将图 2 中的 Zn 片改为 Mg 片,Cu 片上产生气泡的速率加快 D图 2 与图 3 中正极生成物的质量比为 132 时,Zn 片减轻的质量相等 15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若 x 轴表示流入正极的电子的物质的量,则 y 轴可以表示( ) c(Ag ) c(NO 3) a 棒的质量 b 棒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A

7、 B C D 16某同学为了探究原电池产生电流的过程,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 (1)打开 K,观察到的现象为_。 (2)关闭 K,观察到的现象是_。 此电池的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 总反应式为_。 (3)关闭 K,溶液中阳离子向_(填“Zn”或“C”)极移动,外电路中,电子流动方向是 _。 16在盛有水的烧杯中,铁圈和银圈的连接处吊着一根绝缘的细丝,使之平衡(如图所示)。 小心地往烧杯中央滴入 CuSO4溶液。 (1)片刻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指悬吊的金属圈)_(填字母)。 A铁圈和银圈左右摇摆不定 B保持平衡状态不变 C铁圈向下倾斜 D银圈向下倾斜 (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 (3)写出反应

8、的化学方程式:_。 17将 Fe 片和石墨用导线相连,一组插入稀 H2SO4中,一组插入 FeCl3溶液中,分别形成 了原电池。 (1)这两个原电池中,正极分别是_(填字母)。 A石墨、石墨 B石墨、Fe 片 CFe 片、Fe 片 DFe 片、石墨 (2)写出插入稀H2SO4中形成原电池的正极反应式: _ 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下同)。 (3)写出插入 FeCl3溶液中形成原电池的总反应式:_。 18铁及铁的化合物应用广泛,如 FeCl3可用于催化剂、印刷电路铜板腐蚀剂和外伤止血剂 等。 (1)写出 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铜板的离子方程式: _。 (2)若将(1)中的反应设计成原电池,请在

9、方框内画出原电池的装置图,标出正、负极,并写 出电极反应式。 正极反应:_; 负极反应:_。 19目前汽车上使用的铅蓄电池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铅蓄电池的负极是_,铅蓄电池的正极是_。 (2)铅蓄电池的总反应式为 PbPbO22H2SO4=2PbSO42H2O,则负极发生_(填 “氧化”或“还原”)反应,由_生成_;正极发生_(填“氧化”或“还原”)反 应,由_生成_。 (3)电解质溶液是 H2SO4, 那么在铅蓄电池中 H 向_(填“正”或“负”)极移动, SO2 4向 _(填“正”或“负”)极移动。 【参考答案】 1 【答案】 B 【解析】 回收电池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对环境

10、的污染。 2 【答案】 B 【解析】 灯泡除了将电能转变为光能之外,还转变为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 3 【答案】 A 4 【答案】 B 【解析】 构成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可以是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 也可以是导电的非金属 (如石墨棒)和金属,A 错误;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B 正确;在原电池中, 负极上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 正极上发生得到电子的还原反应, 所以电子从负极沿导线 流向正极,C 错误;原电池放电时,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则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到 负极,D 错误。 5 【答案】 B 【解析】 Zn 比 Cu 活泼,Zn 为负极,Cu 为正极,故正确;铜为正极,发生反应:

11、Cu2 2e=Cu,铜极质量增大,故正确;原电池工作时,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故错误; 电子由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即电子由 Zn 电极经导线流向 Cu 电极,故正确;Zn 电极发 生氧化反应, 故错误;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方程式为 Cu2 2e=Cu, 故正确。 综上所述,B 正确。 6 【答案】 B 【解析】 电池的电极反应式:Zn2OH 2e=ZnOH 2O,Ag2OH2O2e =2Ag 2OH ,从中可以看出锌的化合价升高,所以锌为负极,被氧化,而氧化银中的银化合价降 低,故氧化银为正极,被还原。 7 【答案】 C 【解析】 二次电池是可充电电池,典型的是铅蓄电池,充电时是把电能转

12、化成化学能的装 置,故 A 说法正确;依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子从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Pb 作负极, PbO2作正极, 电子从 Pb 板通过导线流向 PbO2板,故 B 说法正确;电池的总反应式:Pb PbO22H2SO4=2PbSO42H2O,负极上的电极反应式:PbSO2 42e =PbSO 4,故 C 说法错误;依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故 D 说法正确。 8 【答案】 C 【解析】 A 项,氢离子浓度降低,溶液的 pH 增大,正确;B 项,锌不断溶解,溶液中的 Zn2 浓度增大, 正确; C项, 由于在反应过程中溶液中SO2 4没有参加反应, 所以溶液中c(SO 2 4

13、) 不变,错误;D 项,原电池放电时,溶液由硫酸溶液逐渐变成硫酸锌溶液,所以溶液的密度 增大,正确。 9 【答案】 D 【解析】 A 极逐渐变粗, 说明 A 极为原电池的正极, 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得到电子后在 A 极上析出;B 极逐渐变细,说明 B 极为原电池的负极,失去电子后变成离子进入溶液中。A 和 B 两项中的反应为 ZnH2SO4=ZnSO4H2,则 A 项 A 极变细,B 项 A 极不变;C 和 D 两项中的反应为 Fe2AgNO3=2AgFe(NO3)2,其中 C 项 A 极变细,D 项 A 极变粗。 10 【答案】 A 11 【答案】 C 【解析】 只有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才能用于

14、设计原电池;A、B、D 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均可以设计为原电池。C 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不能设计成原电池。 12 【答案】 B 【解析】 A 项为原电池,铝为负极,但总反应为 2Al2OH 2H 2O=2AlO 23H2,不 符合; C 项为原电池, 但硝酸是氧化性酸, 则总反应为 Al4H NO 3=Al 3NO2H 2O, 不符合;D 项装置中有外接电源,不属于原电池,不符合。 13 【答案】 B 【解析】 a 和 b 不连接时,没有形成闭合回路,没有构成原电池,发生化学反应,铁把铜置 换出来,A 项正确;导线连接后,构成原电池,铁比铜活泼,铁作负极,发生的反应为 Fe2e =Fe2,B

15、项错误;根据选项 A、B 分析可知,无论 a 和 b 是否连接,铁片均会被氧化, 溶液中均有 Fe2 生成, C 项正确; 构成原电池时, 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铜作正极, D 项正确。 14 【答案】 B 【解析】 Zn、Cu 直接接触就能构成闭合回路而形成原电池,Cu 片上可看到有气泡产生, A 项正确;SO2 4带负电荷,应该向负极 Zn 片移动,B 项错误;由于 Mg 的失电子能力强于 Zn,所以将 Zn 片改为 Mg 片后,电子转移速率加快,生成 H2的速率也加快,C 项正确;假 设图 2 中正极产生 2 g H2, 则转移 2 mol 电子, 消耗负极 65 g Zn, 而图 3 中

16、正极析出 64 g Cu, 也转移 2 mol 电子,消耗负极 65 g Zn,故 Zn 片减轻的质量相等,D 项正确。 15 【答案】 A 【解析】 根据图中装置可判断,Fe、Ag、AgNO3构成的原电池中,活泼金属 Fe 为负极, Ag 为正极,Fe 和硝酸银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银离子浓度减小,硝酸根浓度不变, 正确、错误;在负极上金属铁本身失电子,即 a 棒质量减轻,正确;正极 b 棒上析出 金属银,即 b 棒质量增加,错误;负极上金属铁本身失电子,正极 Ag 上析出金属银,所 以溶液的质量是增加了 Fe, 但是析出了 Ag, 在转移电子数相等情况下, 析出的金属质量多, 所以溶液

17、质量减轻,但不能为零,错误。 16 【答案】 (1)锌棒上附着有红色固体 (2)碳棒上附着有红色固体 Zn2e =Zn2 ZnCu2=Zn2Cu (3)C ZnC(或负极正极) 【解析】 (1)打开 K,锌与硫酸铜接触,置换出铜,所以可以看到锌棒上附着有红色固体。 (2)关闭 K,形成原电池,锌作负极,碳作正极,溶液中的铜离子在碳棒上得到电子生成铜, 看到碳棒上附着有红色固体;其正极反应为 Cu2 2e=Cu;负极反应为 Zn2e=Zn2 ;总反应为 ZnCu2=Zn2Cu。(3)关闭 K,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即向碳棒移 动,电子从锌出来经过导线流向碳。 16 【答案】 (1)D (2)

18、加入 CuSO4溶液后,构成 FeAg 原电池,铁溶解,质量减轻,Cu2 在银圈上得电子,生成的 Cu 沉积在银圈上,质量增加 (3)FeCuSO 4=FeSO4Cu 【解析】 加入 CuSO4溶液后,构成 FeAg 原电池,Fe 失电子作负极,质量减轻,Cu2 在正极银圈上得电子,生成的金属铜沉积在上面使其质量增加。 17 【答案】 (1)A (2)2H 2e=H 2 (3)2Fe 3Fe=3Fe2 【解析】 当电解质溶液为稀 H2SO4时, 总反应为 FeH2SO4=FeSO4H2, 则负极为 Fe, 正极为石墨,正极反应式为 2H 2e=H 2;当电解质溶液为 FeCl3时,总反应为 F

19、e 2FeCl3=3FeCl2,离子方程式为 Fe2Fe3 =3Fe2,负极为 Fe,正极为石墨。 18 【答案】 (1)2Fe3 Cu=2Fe2Cu2 (2) 2Fe3 2e=2Fe2 Cu2e=Cu2 【解析】 (1)Fe3 有强氧化性,能把铜氧化成铜离子,自身被还原成 Fe2,反应的离子方 程式为:2Fe3 Cu=Cu22Fe2。 (2)设计原电池时,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该电池反应中 Fe3 得电子 发生还原反应,所以正极电极反应:Fe3 e=Fe2,铜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以负极 上电极反应:Cu2e =Cu2,电池反应中发生氧化反应的金属作负极,所以铜作负极, 不如负极活泼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作正极, 可选石墨作正极, 发生还原反应的电解质溶液 作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所以原电池图为。 19 【答案】 (1)Pb PbO2 (2)氧化 Pb PbSO4 还原 PbO2 PbSO4 (3)正 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化学 > 人教版(新教材) > 必修第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