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课时作业(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97023 上传时间:2021-10-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4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1.3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5.1.3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5.1.3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5.1.3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节第一节 硫及其化合物硫及其化合物 第第 3 3 课时课时 不同价态含硫物质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的转化 基础过关基础过关 1.自然界的硫循环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和中硫元素均被氧化 B.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减少 SO2的排放 C.含硫有机物和含硫无机物可相互转化 D.是自然界形成酸雨的唯一原因 2.下列物质中的硫元素只有还原性的是( ) A.H2S B.S C.H2SO4 D.SO2 3.下列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SH2S B.SSO3 C.H2SO4SO2 D.Na2SO3SO2 4.如图是某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其中 A 是一种酸式盐,E 的相对分子质量比

2、 D 的相对分子 质量大 16,当 x 为一种强酸时,有如下转化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 A、B、C、D、E、F 中均含有硫元素 B.物质 D 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C.物质 C 可在纯氧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 D.物质 F 的浓溶液可以用铁制容器盛放 5.硫元素的几种化合物及单质存在下列转化关系: 浓硫酸 SO2Na2SO3溶液Na2S2O3 S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中浓硫酸作氧化剂 B.反应表明 S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Na2SO3 Na2S2O3 D.反应中稀硫酸作还原剂 6.已知硫粉与亚硫酸钠溶液共热可制得硫代硫酸钠

3、(Na2S2O3)。现以硫化亚铁(FeS)为主要原 料, 按如图所示流程制取硫代硫酸钠。 已知 FeS 能与 O2反应生成 Fe2O3和 SO2。 图中 A、 B、 C、D 是硫单质或硫的化合物,其他不含硫的反应产物已被略去,各步反应可以添加必要的 试剂。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物质 B 的化学式为 。 (3)物质 D 的化学式为 。 7.某化学小组欲进行如下实验探究金属与浓硫酸的反应。试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上图装置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B 装置的目的是 ;x 溶液 为 。 (2)将上述实验中的铜改为黄铜(铜锌合金),实验后期可观察

4、到倒立漏斗边缘有气体冒出,且 越来越快。该气体可能为 。验证该气体的实验方案如下: 装置连接顺序:z ; 能证明上述假设成立的实验现象是 。 (3)取少量镁粉加入盛浓硫酸的烧杯中,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充分反应后溶液中有灰白色 悬浮物,设计方案研究该悬浮物的组成,请帮助完善下图(假设镁的化合物都溶于稀酸)。 烧杯中的混合物 部分溶解 写出产生该灰白色悬浮物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能力提升能力提升 8.(双选)下列有关转化或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硫黄制备硫酸经过两步:SSO3H2SO4 B.酸雨与土壤中的金属氧化物反应后,硫元素以单质的形式进入土壤中 C.在燃煤中加入石灰石可减少 SO2的

5、排放,发生的反应为 2CaCO3+2SO2+O22CO2+ 2CaSO4 D.土壤中的闪锌矿(ZnS)遇到硫酸铜溶液转化为铜蓝(CuS),该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9.工业上,利用黄铜矿(主要成分是 CuFeS2)冶炼金属,产生的废气可以制备硫酸。某黄铜矿 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假设杂质不含铜、铁、硫元素),其燃烧过程的转化率为 75%, 得到的 SO2转化为 SO3的转化率为 80%,SO3的吸收率为 96%。现有黄铜矿 100 t,其废气 最多能制备 98%的硫酸 ( ) A.1.8a t B.2.8a t C.3.2a t D.4.5a t 10.(双选)下列有关硫及其化合物的说法

6、中正确的是( ) A.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中可能含有 SO3气体 B.SO2通入新制氯水中,新制氯水褪色是因为 SO2具有漂白性 C.BaSO3能溶于稀盐酸,所以可以用 Ba(NO3)2溶液、稀盐酸鉴别 SO2和 SO3 D.将混有少量 SO2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饱和 NaHCO3溶液,可达到除杂的目的 11.如图所示是一系列含硫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反应中生成的水已略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反应说明 SO2具有漂白性,反应说明 SO2具有酸性 B.反应中生成物 n(Na2SO3)n(NaHSO3)=11 时,则反应物 n(SO2)n(NaOH)=12 C.反应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D.工

7、业上可利用反应和回收 SO2 12.(双选)已知 2FeSO4 Fe2O3+SO2+SO3。下列有关操作及现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用装置甲高温分解 FeSO4,点燃酒精喷灯前应先向装置内通一段时间 N2 B.用装置乙可检验分解产生的 SO2,现象是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C.用装置丙可检验分解产生的 SO3,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 D.装置丁内的溶液不应选用饱和 NaHSO3溶液,可选用碱液或小苏打溶液 13.焦亚硫酸钠(Na2S2O5)是葡萄酒中常用的抗氧化剂。一种以硫黄为原料制取 Na2S2O5的生 产工艺如下: 已知:结晶脱水发生的反应为 2NaHSO3 Na2S2O5+H2O。 回答下

8、列问题: (1)Na2S2O5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 (2)焚烧炉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反应器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4)葡萄酒酿造过程中添加 Na2S2O5会放出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该气体是一种食品添加 剂。实验室中检验该气体的常用试剂是 。 (5)废水中的硫单质(S8)能与碱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3S8+48KOH16K2S+8K2SO3+ 24H2O, 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14.Na2S2O3 5H2O(五水合硫代硫酸钠)可作为高效脱氯剂,工业上用硫铁矿(FeS2)为原料制备 该物质的流程如下。 已知: pH 约为 11 的条件下, 单质硫与亚

9、硫酸盐可以共热生成硫代硫酸盐。 通常情况下, 亚硫酸氢钠溶液为酸性。 回答下列问题: (1)验证气体 A 中含有 SO2的方法是 。吸收塔 中的原料 B 可以选用 (填序号)。 a.溴水 b.Na2CO3溶液 c.Na2SO4溶液 d.Na2SO3溶液 (2)某小组同学用下图装置模拟制备 Na2S2O3的过程(夹持和加热装置已略去)。 使用仪器 A 之前要进行的操作是 。A 中使用 70%的硫酸比用 98%的浓硫酸反应 速率快,其原因是 。 装置 B 的作用是 。 C 中制备 Na2S2O3发生的连续反应有:Na2S+H2O+SO2Na2SO3+H2S、 和 。 参考答案 基础过关基础过关 1

10、.【答案】D 【解析】形成酸雨的物质,除了 SO2外还有 NO2等,所以不是自然界形成酸雨的唯一原 因,D 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只有还原性的硫元素必须处于最低价态,即-2 价,故选 A。 3.【答案】B 【解析】 S与H2反应生成H2S; S与O2反应生成SO2, SO2再与O2反应才能生成SO3; H2SO4(浓) 与 Cu、C 等反应生成 SO2;Na2SO3与 H2SO4等强酸反应生成 SO2。 4.【答案】B 【解析】由 E 的相对分子质量比 D 的相对分子质量大 16,可知 E 分子比 D 分子多一个氧原 子,结合题图中给出的信息,可推知 E 为 SO3,D 为 SO2

11、,该元素为硫元素,F 为 H2SO4, C 为 S,A 是一种酸式盐,则 A 可为 NaHS,B 为 H2S。物质 D 为 SO2,溶于水生成亚硫酸, 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但不能使其褪色,故 B 错误。 5.【答案】D 【解析】 Na2S2O3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S2O3+H2SO4 Na2SO4+S+SO2+H2O, Na2S2O3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稀硫酸仅起酸的作用,不作还原剂,故 D 错误。 6.【答案】(1)FeS+2H+ Fe2+H2S (2)SO2 (3)Na2SO3 【解析】根据题述信息可知,要制备 Na2S2O3,需要制备 S 和 Na2SO3(C 和 D)

12、;含硫物质间 反应生成单质硫的化学反应, 中学阶段只学习了 SO2和 H2S 之间的反应, 故可确定 C 为 S, D 为 Na2SO3,进而推知 B 应为 SO2,A 为 H2S。 7.【答案】(1)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检验产物 SO2 NaOH 溶液(其他合 理答案均可) (2)H2 cdefab(或 ba)g E 中硬质玻璃管内的黑色粉末变 红,H 中球形干燥管内的固体由白色变为蓝色 (3) 滤渣 溶解 3Mg+4H2SO4(浓) 3MgSO4+S+4H2O 【解析】(2)若将题述实验中的铜改为黄铜(铜锌合金),实验后期浓硫酸变稀,与锌反应会产 生氢气

13、。若要验证该气体是氢气,根据可供选择的装置及药品,应先除去二氧化硫,再吸 水干燥,然后通入灼热的氧化铜,最后检验产物水,所以装置连接顺序: zcdefab(或 ba)g。若 E 中硬质玻璃管内的黑色粉末变红,说明生成了铜 单质,同时 H 中球形干燥管内的固体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生成了水,由此可证明题述假 设成立。(3)镁与浓硫酸反应,浓硫酸可能表现酸性和强氧化性,烧杯中的混合物加水部分 溶解,则不溶物可能为 S 单质,过滤后可加入有机溶剂(如 CS2)溶解,故方案未完成部分可 以为 滤渣 溶解 ;产生该灰白色悬浮物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Mg+4H2SO4(浓) 3MgSO4+S+4H2O。

14、 能力提升能力提升 8.【答案】CD 【解析】用硫黄制备硫酸时,第一步只能将硫氧化成 SO2,故 A 错误;酸雨与土壤中的金 属氧化物反应后,硫元素以 S -的形式进入土壤中,故 B 错误;在燃煤中加入石灰石,高 温下石灰石可与 SO2以及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钙,故 C 正确;土壤中的闪锌矿(ZnS)遇到硫酸 铜溶液转化为铜蓝(CuS),同时有硫酸锌生成,该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不属 于氧化还原反应,故 D 正确。 9.【答案】A 【解析】根据题中转化过程的物质变化及物质中硫元素量的关系,可得关系式: CuFeS22SO22SO32H2SO4。根据黄铜矿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可得,1

15、00 t 黄铜矿中 n(CuFeS2)= mol,根据关系式及各步的转化率可知,n(H2SO4)=2n(CuFeS2) 75% 80% 96%=1.8a 104 mol,则最多能制备 98%的硫酸的质量为 . - = 1.8a 106g=1.8a t。 10.【答案】AD 【解析】A 项,在光照、烟尘等作用下,SO2与 O2反应生成 SO3,所以火山喷发产生的火 山灰中可能含有 SO3气体;B 项,SO2通入新制氯水中,新制氯水褪色是因为发生反应: SO2+Cl2+2H2O2HCl+H2SO4;C 项,虽然 BaSO3能溶于稀盐酸,但是在酸性条件下 SO2与 Ba(NO3)2溶液反应会生成 B

16、aSO4沉淀,所以不能用 Ba(NO3)2溶液、稀盐酸鉴别 SO2 和 SO3;D 项,发生反应:SO2+NaHCO3NaHSO3+CO2,故能达到除杂的目的。 11.【答案】D 【解析】反应中溶液先变蓝后褪色是因为 KIO3的还原产物先是 I2后是 I-,说明 SO2具有 还原性,反应属于酸性氧化物和碱的反应,说明 S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A 错误;根 据原子守恒,当 n(Na2SO3)n(NaHSO3)=11 时,n(SO2)n(NaOH)=23,B 错误;反应 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C 错误;反应吸收了 SO2,反应放出了 SO2,工业上可利用反应 和回收 SO2,D 正确。 12.【

17、答案】AD 【解析】点燃酒精喷灯前应先向装置内通一段时间 N2,排除装置中的空气,避免空气中氧 气的干扰,A 正确;装置乙不能检验分解产生的 SO2,产物中有 SO3,会对 SO2的检验造成 干扰,且 SO2只能使石蕊溶液变红,不会使其褪色,B 错误;SO3易溶于水,当混合气体经 过装置乙时,SO3会被吸收,所以要想检验 SO3,应该把装置乙和丙的位置互换,C 错误; 饱和 NaHSO3溶液不能吸收尾气 SO2,所以应选用碱液或小苏打溶液,D 正确。 13. 【答案】 (1)+4 (2)S+O2SO2 (3)2H2SO3+C - 2HS - +CO2+H2O (4)品红溶液 (5)21 【解析

18、】 (3)根据分析可知, 反应器中实际上发生的是亚硫酸和 Na2CO3的反应: 2H2SO3+ C - 2HS - +CO2+H2O。(4)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 SO2,实验室中可用品红溶液来检验, 若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且加热后能复原,即可证明是 SO2。(5)题给反应中还原产物为 K2S,对 应的是氧化剂,氧化产物为 K2SO3,对应的是还原剂,因此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 量之比为 168,即 21。 14.【答案】(1)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红色褪去,加热后又变红 b (2)查漏 该反应的实质是 H+与 S -反应, 70%的硫酸中含水较多, 能电离出更多 H+, c(H+)

19、较大,生成 SO2速率更快 防止倒吸 2H2S+SO23S+2H2O(或 2H2S+H2SO33S+3H2O) Na2SO3+SNa2S2O3 【解析】(1)利用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红色褪去,加热后 又变红,可验证 SO2。由题意可知,溶液 C 应为亚硫酸钠,气体 A 中含有 SO2,所以用碳 酸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生成亚硫酸钠, 注意不能用 d 项, 因为 d 项吸收二氧化硫生成亚硫酸 氢钠。(2)制备 Na2S2O3的反应为 Na2SO3+SNa2S2O3,故通入的 SO2先与 Na2S 溶液反 应生成H2S, 之后SO2和H2S反应生成S, 最后S在加热条件下与Na2SO3反应制备Na2S2O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化学 > 人教版(新教材) > 必修第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