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 2 2 课时课时 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剂和还原剂 课时对点练课时对点练 A 组 基础对点练 题组一 氧化剂和还原剂 1“绿色化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下列物质可以看作绿色氧化剂的是( ) A浓硫酸 B浓盐酸 C双氧水 D氯水 答案 C 解析 双氧水还原后的产物为水,对环境没有污染。 【考点】 常见的氧化剂 【题点】 绿色氧化剂 2(2019 长沙高一检测)在下列反应中,CO2作氧化剂的是( ) ACa(OH)2CO2=CaCO3H2O BCO2C= 高温 2CO C2Fe2O33C= 高温 4Fe3CO2 DC2H2O(g)= 2H2CO2 答案 B 解析 选项 A 中 CO2中碳元素化
2、合价无变化; 选项 B 中 CO2中碳元素化合价由4 降低为 2,作氧化剂;选项 C、D 中 CO2都为氧化产物。 【考点】 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题点】 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3高铁的快速发展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工业上利用铝热反应焊接钢轨间的缝隙,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如下:2AlFe2O3= 高温 2FeAl2O3,其中 Al 是( ) A氧化剂 B还原剂 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答案 B 解析 该反应中, 铝元素的化合价由 0 价变为3 价, 铝失电子化合价升高, 所以铝是还原剂。 【考点】 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题点】 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4(2020 沈阳
3、城郊重点中学联合体高一调研)下列变化过程一定需要加入还原剂的是( ) AKClO3 KCl BKCl AgCl CH H 2 DC CO2 答案 C 解析 变化过程一定需要加入还原剂,这说明该微粒作氧化剂,得到电子,相关元素的化合 价一定降低。但 A 项可发生 2KClO3= MnO2 2KCl3O2,无需加入还原剂,故 A 错。 【考点】 氧化剂、还原剂的作用 【题点】 氧化剂、还原剂的作用 5下列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常作还原剂的一组是( ) AHNO3、Cl2、FeCl3、KMnO4 BAl、CO、O2、H2 CZn、C、H2、CO DKClO3、MnO2、C、Fe 答案 C 解析 A 中常用
4、作氧化剂;B 中氧气,D 中 KClO3、MnO2都常用作氧化剂。 【考点】 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题点】 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题组二 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及强弱比较 6(2019 哈六中期中)下列微粒:Al3 Cl N 2 S 2 Cu H 2O2 Fe 2 MnO 4。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一般情况下元素的化合价处于最高价时只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时只有还原性,处于 最高价和最低价之间时往往既有氧化性也有还原性,据此解答。中 Mn 元素为7 价,虽 然只有氧化性,但 O 元素为2 价,具有还原性,故 MnO 4符合题意。 【考点】 氧化性、还
5、原性的判断 【题点】 氧化性、还原性的判断 7已知常温下,在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 16H 10Z2XO 4=2X 25Z 28H2O 2A2 B 2=2A 32B 2B Z 2=B22Z 由此推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 Z22A2 =2A32Z可以进行 BZ 元素在反应中被还原,在反应中被氧化 C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XO 4、Z2、B2、A 3 D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Z 、B、A2、X2 答案 D 解析 由可知氧化性:XO 4Z2,还原性:Z X2;由可知氧化性:B 2A 3,还原性: A2 B; 由可知氧化性:Z 2 B2,还原性:B Z。即氧化性顺序为 XO 4Z2B2A
6、3, 还原性顺序为 A2 BZX2,选项 A 中的反应能够发生。 【考点】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题点】 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8(2020 淄博一中高一调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序号 氧化剂 还原剂 其他反应物 氧化产物 还原产物 Cl2 FeCl2 FeCl3 KMnO4 H2O2 H2SO4 O2 MnSO4 KClO3 HCl(浓) Cl2 Cl2 KMnO4 HCl(浓) Cl2 MnCl2 A. 表中第组反应中 FeCl3只是还原产物 B. 氧化性比较:KMnO4Cl2Fe3 Br 2Fe 2 C. 还原性比较:H2O2Mn2 Cl D. 组中的 HC
7、l 既作还原剂,又起到酸的作用 答案 D 解析 氯气和 FeCl2反应生成 FeCl3,氯气为氧化剂,FeCl2为还原剂,所以表中第组反应 的 FeCl3既是还原产物又是氧化产物,故 A 错误;根据知,氧化性:Cl2Fe3 ,根据知, 氧化性:KMnO4O2,根据知氧化性:KClO3Cl2,根据知氧化性:KMnO4Cl2,根据以 上分析无法判断 Br2、Fe2 氧化性相对大小,故 B 错误;根据知还原性:H 2O2Mn 2,根 据知还原性:Cl Mn2,故 C 错误;反应中 Mn 元素化合价由7 价变为2 价、Cl 元 素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 其转移电子数为10, 化学方程式为2KMnO41
8、6HCl(浓)=5Cl2 2MnCl22KCl8H2O,所以 HCl(浓)既作还原剂,又起到酸的作用,故 D 正确。 【考点】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题点】 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9.常温下,下列三个反应均能发生:X22W2 =2X2W3;Z 22X =2ZX 2;2W 3 2Y =2W2Y 2。则在相同条件下,下列三个反应:Y22X =2YX 2;Z22Y =2Z Y 2;2W 32Z=2W2Z 2也能发生的是( ) A只有 B只有 C和 D和 答案 B 解析 根据各反应可知氧化性: X2W3 、 Z 2X2、 W 3Y 2, 所以, 氧化性强弱为 Z2X2W 3Y
9、2, 还原性强弱为 Y W2XZ。再根据“一定条件下,氧化性强的物质可以制取氧化性弱的 物质, 还原性强的物质可以制取还原性弱的物质”判断, 反应不能发生; 反应能够发生; 反应不能发生。 【考点】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题点】 利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来判断反应能否进行 10已知下列反应: Cl22NaBr=2NaClBr2 2KIBr2=2KBrI2 Na2SI2=2NaIS (1)Cl 、 Br、 I、 S2等离子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 (2)Cl2、 Br2、 I2、 S 等物质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 (3)判断 Cl2与 Na2S 能否反应?_(填“能”或“否”)。 (
10、4)判断 I2与 NaBr 能否共存?_(填“能”或“否”)。 答案 (1)S2 IBrCl (2)Cl 2Br2I2S (3)能 (4)能 解析 (1)根据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由反应知还原性: Br Cl, 由反应知还原性: IBr, 由反应知还原性: S2I, 即还原性: S2I BrCl 。(2)根据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知,由得氧化性: Cl2Br2, 由得氧化性: Br2I2, 由得氧化性: I2S, 故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Cl2Br2I2S。 (3)由(2)知氧化性 Cl2S,故 Cl2与 Na2S 能发生反应:
11、Cl2Na2S=2NaClS。(4)由(2)知 氧化性:Br2I2,故 I2与 NaBr 不能反应,则 I2与 NaBr 能共存。 【考点】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题点】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综合考查 B 组 综合强化练 1(2020 江西临川二中质检)吸入人体内的氧有 2%转化为氧化性极强的“活性氧”,它能加 速人体衰老,被称为“生命杀手”,服用含硒元素(Se)的化合物亚硒酸钠(Na2SeO3),能消除 人体内的活性氧,由此推断 Na2SeO3的作用是( ) A作还原剂 B作氧化剂 C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D既不作氧化剂又不作还原剂 答案 A 解析 吸入人体内的氧有 2%转化为氧化性极
12、强的“活性氧”,亚硒酸钠(Na2SeO3)能消除人 体内的活性氧,说明亚硒酸钠被“活性氧”氧化,亚硒酸钠作还原剂具有还原性,选 A。 2(2020 淄博一中高一调研)制备氰氨基化钙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N=CaCN2 COH2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元素被氧化,碳元素被还原 BHCN 被氧化,CaCO3被还原 CHCN 是氧化剂,CaCO3是还原剂 DCaCN2是氧化产物,H2为还原产物 答案 D 解析 因 HCN 中的碳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氢元素被还原,碳元素 被氧化,A 错误;因 HCN 中的碳元素化合价升高,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 HCN 既是氧
13、化 剂又是还原剂,碳酸钙中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B、C 错误;HCN 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由2 价升高到4 价,对应的氧化产物为 CaCN2,HCN 中氢 元素的化合价由1 价降低到 0 价,对应的还原产物为 H2,D 正确。 【考点】 氧化剂、还原剂 【题点】 氧化剂、还原剂在反应中的变化 3 (2019 河南新乡市期中)一个 A 原子转移 2 个电子给两个 B 原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成物的化学式为 A2B,A 是还原剂 B生成物属于混合物 C生成物的化学式为 AB2,B 发生还原反应 D生成物一定为电解质 答案 C 解析 一个 A 原子转移 2 个电
14、子给两个 B 原子,二者原子个数关系为 12,则生成物的化 学式为 AB2,反应中 A 为还原剂,被氧化,B 为氧化剂,被还原。 【考点】 氧化剂、还原剂 【题点】 氧化剂、还原剂在反应中的变化 4 (2020 北京顺义区高一质检)为了防止钢铁零件生锈, 常采用化学处理使钢铁零件表面生成 Fe3O4的致密保护层“发蓝”。化学处理过程中其中一步的反应为 3FeNaNO2 5NaOH=3Na2FeO2H2ONH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上述反应涉及到的物质中,Fe 的还原性最强 B上述反应涉及到的物质中,NaNO2的氧化性最强 C上述反应中,铁是还原剂,NaNO2和 NaOH 是氧化剂 DN
15、O 2的氧化性大于 FeO 2 2的氧化性 答案 C 解析 3FeNaNO25NaOH=3Na2FeO2H2ONH3反应中,Fe 是还原剂,NaNO2是氧 化剂,所以上述反应涉及到的物质中,铁的还原性最强,NaNO2的氧化性最强,故 A、B 正 确;上述反应中,NaOH 中元素化合价不变,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故 C 错误;上述 反应中,NO 2是氧化剂,FeO 2 2是氧化产物,所以 NO 2的氧化性大于 FeO 2 2的氧化性,故 D 正确。 5(2020 徐州高一检测)汽车尾气处理装置中可发生反应:4CO2NO2= 催化剂 4CO2N2,下列 对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NO2被
16、氧化 BCO 是氧化剂 C每生成 28 g N2,消耗 112 g CO D该条件下,还原性:COClO 3Cl2 Fe 3 D溶液中可发生:ClO 36Fe 26H=Cl6Fe33H 2O 答案 B 解析 ClO 35Cl 6H=3Cl 23H2O,根据化合价变化可知,此反应是归中反应, 所以 Cl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故 A 正确;Cl2在2BrO 3Cl2=Br22ClO 3中化 合价升高作还原剂,在2FeCl2Cl2=2FeCl3中化合价降低作氧化剂,故 B 错误;根据 2BrO 3Cl2=Br2 2ClO 3知氧化性: BrO 3ClO 3, 根据2FeCl2Cl2=2FeC
17、l3知氧化性: Cl2Fe3 ,根据ClO 35Cl 6H=3Cl 23H2O 知氧化性:ClO 3Cl2;所以氧化性强弱 的顺序为:BrO 3ClO 3Cl2 Fe 3,故 C 正确;根据氧化性强弱、电荷守恒、电子守恒的原 理,溶液中可发生:ClO 36Fe 26H=Cl6Fe33H 2O,D 正确。 7已知砒霜(As2O3)与锌可以发生如下反应: As2O36Zn6H2SO4=2AsH36ZnSO43H2O (1)请用“双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 (2)砒霜在上述反应中显示出来的性质是_(填字母)。 A氧化性 B还原性 C酸性 D碱性 (3)该反应的氧化产物是_,还原产物是_
18、。 答案 (1)3H2O (2)A (3)ZnSO4 AsH3 解析 在该反应中 Zn 的化合价由 0 价变成2 价,Zn 作还原剂,表现还原性,被氧化,得 到氧化产物 ZnSO4;砷元素的化合价由3 价变成3 价,As2O3作氧化剂,表现氧化性,被 还原,得到还原产物 AsH3。 【考点】 氧化还原反应综合考查 【题点】 氧化还原反应综合考查 8阅读下面科普信息,回答问题: 一个体重 50 kg 的健康人含铁 2 g,这 2 g 铁在人体中以 Fe2 和 Fe3的形式存在。亚铁离子易 被吸收,给贫血者补充铁时,应给予含亚铁离子的亚铁盐,如硫酸亚铁。服用维生素 C,可 使食物中的铁离子还原成亚
19、铁离子,有利于铁的吸收。 (1)以下为常见的铁元素的几种微粒,其中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是_(填字母)。 AFe BFe2 CFe3 (2)工业盐的主要成分是 NaNO2, 曾多次发生过因误食 NaNO2而中毒的事件, 其原因是 NaNO2 把人体内的 Fe2 转化为 Fe3而失去与 O 2结合的能力,这说明 NaNO2具有_性。下列 不能实现上述转化的物质是_(填字母)。 ACl2 BO2 CFeCl3 DKMnO4(H ) (3)工业盐中毒后,可服用维生素 C 来缓解中毒状况,这说明维生素 C 具有_性。 (4)在 Fe4HNO3(稀)=Fe(NO3)3NO2H2O 的反应中,HNO3表现
20、了_性 和_性,则 56 g Fe 参加反应时,被还原的 HNO3为_g。 答案 (1)B (2)氧化 C (3)还原 (4)酸 氧化 63 解析 (1)最高价态的粒子只有氧化性,最低价态的粒子只有还原性,中间价态的粒子既有氧 化性又有还原性。(2)Fe2 Fe3发生了氧化反应,故 NaNO 2具有氧化性,所以实现此转化 也应选择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而 FeCl3与 Fe2 不能反应,故 FeCl 3不能实现上述转化。 (3)缓解中毒,则应能使 Fe3 Fe2,所以维生素 C 具有还原性。(4)Fe 和 HNO 3的反应中, 一部分 HNO3起氧化作用,生成 NO,另一部分则起酸性作用生成 Fe(NO3)3,所以 56 g Fe 参 加反应时,被还原的 HNO3为 63 g。 【考点】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题点】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综合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