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考前需背20题

上传人:邂*** 文档编号:196506 上传时间:2021-10-2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2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考前需背20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美学考前需背20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美学考前需背20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美学考前需背20题 第一章 绪论 1. 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关系: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简答 】 美学思想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是一些不自觉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 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美学思想也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依靠具体的审美活动来体现,而是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 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简答】 首先,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性的,个体的实践造成个体的感性世界,人类总体的实践造 成了人类的生活世界; 最后,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

2、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 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实践活动。 第二章 审美活动论 1.审美需要的特征:【简答】 生命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高级的精神追求: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2.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本真性或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简答】 超越性的存在方式: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 的存在方式。(审美活动使人从平凡、琐屑的世界中超拔出来。) 自由的存在方式: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 式。 应然的存在方式: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

3、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3.惊异的特点:【简答】 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主体 有审美修养与能力,客体有独特之处。 4.审美主体的非实体性:审美对象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 特的意象。【简答】 审美对象不等于审美客体,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的 意象。 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非实体性,是因为审美活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静观,而是一种积极 的建构过程。 审美对象是外在事物从实向虚的转化过程,也是审美主体内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 5.普列

4、汉诺夫关于劳动说的主要观点【在毕歇尔基础上】 简答 ”劳动先于艺术” 人的心理本性潜在包含审美的要求,但是只有通过劳动使得这种潜在性转为现实性。 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一致的。 第三章 审美形态论 1.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简答】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悲剧理论源于悲剧艺术。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是亚里士 多德的诗学。他指出了悲剧对于人的灵魂的净化作用。引起人们的悲悯与恐惧。 黑格尔:提出了悲剧的“矛盾冲突”【辩证】的理论。悲剧源于理念的分裂。他强调了悲 剧冲突的必然性。 马克思、恩格斯: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种要求无法实现之间的冲突。 尼采:悲剧的诞生,

5、他认为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尼采把 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进行了区别。 克尔凯郭尔:西方存在主义之父(丹麦)。“罪孽说”+“焦虑说”提出悲剧产生于个体生 存中的罪孽和焦虑。 2.人变成“非人”,含义如下: 【简答】 人不再是全面体现人的本质的人,人失去了自身的类的属性【类:自觉、自由】 人失去了在西方世界中所继承下来的本质,失去了终极关怀的基础 荒诞之所以与自由结合为一体,是因为西方在工业社会中建构起来的所谓自由并非现实 的人生的自由。 3.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简答】 荒诞之所以成为特殊的审美形态,首先是因为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 以一种特殊的

6、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 荒诞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把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的距离拉近了。 荒诞之所以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实际上还有一个深刻的内在原因,就是重现和再 创荒诞,从表面上看是反理性的和反传统的,但实质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义之树上结出 的果实。 第四章 审美经验论 1.审美经验的性质:简答 审美经验是人生实践的重要形式。 审美经验的实践性导致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 审美经验不仅是艺术家的人生实践,也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实践发生紧密的联系。 2.审美经验的非功利性特征【简答或许材料分析题】 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由于审美经验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

7、形式, 与事物的实际存在毫无关系,自然也就不会与对象发生任何利害关系。 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让人们产生审美的愉悦,从而满足人们 的审美需要,这就要求人们排除各种功利因素的干扰,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损 害或者减弱人们的审美愉悦。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审美经验不会有任何功利性的作用,如思想启迪。 3.审美想象与审美情感的关系:简答 审美想象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没有强烈的情感,就没有活跃的想象: 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 情感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 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

8、彩。 4.审美态度在呈现阶段的作用: 【简答】 在呈现阶段,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 审美感知最大的特点在于他是以审美态度对待对象,因而审美态度的确立就成为审美活动开 始的主观标志。所谓审美态度是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 照、欣赏的态度。主体是否具有这样一种态度是他能否与对象建立审美关系并进入审美活动 的关键。 第五章 艺术论 1.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简答】 艺术创造: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过程是艺术存在的三环节中第一个也是首要的一环。没有 艺术家的创造就不可能有艺术品,艺术也根本就不能存在。 艺术品:艺术家如果不把意象

9、表达出来,即物态化和物化为艺术品,就无法达到交流、 传播的目的,也就无法在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历史中构筑成艺术现实即艺术的整体存在。 艺术接受:每个接受者都有着自身特有的素质,他们带有自己的期待视界来欣赏艺术品, 并在艺术品提供的意象框架基础上进行重建与再创造,发展丰富艺术的意象世界。 艺术存在于上述三环节动态的全过程。 2.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简答】 (1)意象的物态化:把意象从心理层次引出,赋予其一定的形式符号(即线条、语言等), 使之具有感性的物质外观,这是从意象走向艺术实存的第一步; (2)意象的物化:在意象物态化基础上,直接运用物质手段将已具形式符号的意象凝定下 来,如用画笔、颜料等将已

10、具形式符号的意象固定在画布上。转化为现实的艺术品。 (3)意象经过物态化和物化:便构成了现实的艺术品。审美意象是艺术品的灵魂与核心, 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意象世界。 3.意象的四个基本特征虚拟性、感性、想象性、情感性 【简答论述】 虚拟性意象可以“任意”地编造和虚构,有时甚至可以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 直观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 想象性审美意象最重要根本的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 情感性艺术意象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简述意象的重建是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简答】 接受者所欣赏的是艺术意象,接受者

11、通过意象欣赏,获得审美愉悦和艺术体味。 艺术接受中的意象是要靠再生成的,而非直接传递的,它需由接受主体意识运动所生 成。 接受者在读解形式符号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符号 表达意义只能通过象征与暗示) 5.艺术的主体性【简答】 艺术接受是艺术接受者主体的意识活动,原因: 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生成。 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 艺术品形式的结构是特殊的,它是开放的。接受者重建意象是主体不断对艺术品提供的 总体框架进行填补空白、揭示意义、参与创作的动态过程。 不但文学作品,一切艺术品皆然,其意象潜藏在复杂的结构系统中。 6

12、.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简答】 建筑材料的审美性质,依赖物质材料。如中国古建的琉璃瓦,教堂的彩绘玻璃等。 建筑的形式结构,材料的排列有一定的风格与情调。中国的四合院的封闭结构,教堂的 尖顶。 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要求艺术家因地制宜。如悉尼歌剧院处于大海之滨。 6.戏剧美的表现方式:【简答】 各种艺术的媒介和材料都可合理地运用其中,如道具、语言等。 戏剧的结构方式要求剧中的任何事件都必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中的部分。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被布瓦洛概括为古典主义“三一律”(时间、地点与事件的严格统一)。 戏剧艺术可与其他艺术综合起来,构成新的艺术形态。如歌剧、影视艺术等。 第六章 审美教育论 1.柏拉图

13、的美育思想【简答】 首先,通过审美教育可以陶冶人的心灵。 其次,艺术作品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最后,柏拉图很重视音乐教育。 2.席勒的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的地位:【简答】 第一,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与 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了起来。 第二,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 第三,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3.美育的功能 【简答】 第一,怡情养性:美育是通过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调节,达到心理平衡、人格的完善,美育 的方式是建立在自觉自愿、潜移默化的基础上的。同时,美育又体现着以道制欲的原则。 第二,化性起伪:荀子以“化性起伪”解释人性和文化的生成,从中也体现了美育的功能。 “性”是指人生来就有的自然本质及其功能,“伪”则指在自然本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形态 和能力。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练习,使得人的本恶的兽性变成了人性。 4.美育的内涵:【简答】 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 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 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考试 > 成人/电大/自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