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单元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96093 上传时间:2021-10-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4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单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1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单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1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单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1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单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一、选择题 1.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雄心勃勃率兵伐燕,部下思北还。他说:“四海之人,皆可 为与国,在吾所以抚之耳,何恤乎无民?”拓跋珪的话( ) A.具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精神 B.具有大一统的家国意识 C.具有仁政亲民的政治思想 D.具有崇尚武力的统治理念 答案 B 解析 拓跋珪的观点认为四海之内皆可以作为国家,只要统治得当,并不需要担 心百姓不归附。拓跋珪将治国与抚民相结合,体现了拓跋珪具有较为浓厚的家国 意识,B 正确;“四海之内皆兄弟”与题干中拓跋珪的主张不符,排除 A;仁政 亲民与题干中“四海之人,皆可为与国”不符,排除 C;拓跋珪主

2、张抚民而非崇 尚武力,排除 D。 2.公元 630 年,唐太宗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对东突厥降众的处置问题。会议气氛 热烈,文武大臣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最后唐太宗采纳了中书令温彦博的“全其 部落,顺其土俗”的意见。唐统治者这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 “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说明了当时(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巩固边防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唐太宗放弃“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 策,表明民族政策是比较开明的,故 B 项正确。 3.有史籍在介绍中国古代“某机构”的前身时说,“朝廷

3、立总制院,管领佛教僧 徒及吐蕃境内事务,仍以帝师八思巴统领之。”题中的“某机构”指的是 ( ) A.秦朝的典客制 B.宋代的枢密院 C.清朝的理藩院 D.元代的宣政院 答案 D 解析 “吐蕃”指的是西藏地区,而八思巴是元朝国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 朝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D 正确;秦朝、宋代并没有专管西藏地区的机 构,排除 A、B;清朝的理藩院与题干中的八思巴无关,排除 C。 4.下图是内蒙银行发行的二百元面值的纸币的正面,它的正上方是“内蒙银行” 四个字,两侧是“内蒙各族县、公私款项通用”的字样,正下方是“中华民国三 十六年印”。这种纸币( ) A.属于国民政府认可的法币 B.见证了

4、中共民族政策的胜利 C.国民革命时期在全国流通 D.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答案 B 解析 民国三十六年是 1947 年, 这一年中共党员乌兰夫领导组建内蒙古自治政府, 被选为主席,其发行的纸币能够流通,意味着中共民族政策的胜利,B 正确;内 蒙银行发行的纸币不是法币,排除 A;国民革命在 1927 年就已经结束,排除 C; 抗战在 1945 年就已经结束,排除 D。 5.马丁 路德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 理,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据此可知,马丁 路德 的政治思想( ) A.有利于人们摆脱宗教束缚 B.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C

5、.强调教权高于世俗国家权力 D.为德国统一提供理论武器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马丁 路德“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 理”,强调本民族利益至上,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故选 B 项;马丁 路德并 不反对宗教信仰, 排除 A 项; 马丁 路德强调世俗国家权力高于教权, 排除 C 项; 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为德国统一提供理论武器,排除 D 项。 6.欧洲近代民族国家为维护本国利益,在经济上采取了一项重要政策,该政策实 质是经济民族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国家的统治者同新兴的商业资本家结盟,从 政治上加强对经济的全面控制。该经济政策( ) A.有利于为工业革命积累资本 B.为垄断资本主义

6、的形成提供支持 C.在工业革命过程中逐步确立 D.有助于缓和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新兴的商业资本家”可知,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时间应为 1516 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商业资本发展迅速,国家统治者需要商业资本 家的发展来增加税收,同时商业资产阶级也希望获得国家的强有力的支持来获得 更大的利益,进行资本积累。故选 A 项。 7.1758 年发表的国际法中说:“均势的核心意义是妥协安排国际事务,没有 一个国家能居于至高无上的主宰、 支配他国的地位。 ”1907 年, 英国外交部谈道: “英国的政策是维持均势,把自己的力量加在这一边或那一边,但是总是加在一 边以抵制某一时期内

7、最强大的国家或集团的政治霸权。这几乎成为一个历史上的 真理。”英国“均势”政策的表现不包括( ) A.参加反法同盟 B.巴黎和会上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C.英法俄组成协约国 D.与法国联合,与美国争夺国际联盟领导权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英国外交部的话强调了英国“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实现国际力量的 均衡,所以 A、B、C 三项均符合英国的“均势”政策。英法联合与美国争夺国 际联盟的领导权,目的是支配和统治世界而不是为了维持国际力量的均衡,故选 D 项。 8.1808 年 5 月 3 日,拿破仑的军队入侵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近 郊的民众奋起抗击。法军集体屠杀了上千名起义者。受此事件激发,西班牙画家

8、戈雅作了画作1808 年 5 月 3 日夜枪杀起义者 。此画可以从侧面解释拿破仑帝 国走向末日的重要原因是( ) A.欧洲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B.欧洲反法同盟的持续军事打击 C.法国人民厌恶非正义的战争 D.欧洲封建势力大于资本主义势力 答案 A 解析 结合材料“法军集体屠杀了上千名起义者。受此事件激发,西班牙画家戈 雅作了画作”,可见西班牙人民的起义促进了欧洲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故 A 项 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西班牙人民的起义而非欧洲反法同盟的持续军事打击,故 B 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西班牙人民对拿破仑战争的反抗而非法国人民厌恶非正义 的战争,故 C 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西班牙人民在民族意识的激

9、发下,反抗拿破 仑,没有体现欧洲封建势力大于资本主义势力,故 D 项错误。 9.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第十二条规定:“各民族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机关, 应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人员为主要成分组成之。”这一规定旨在( ) A.保障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和政治参与权 B.实现各民族的融合与消除民族间的差别 C.给予少数民族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D.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 答案 A 解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少数民族的人民政府机关, 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人员为主要成分说明该制度是充分保障少数民族行使自治 权和政治参与权,A 项正确;材料中的规定目的并不是实现各民族的融合与消除

10、民族间的差别,B 项错误;材料中的规定是保障少数民族充分的参政权,不是直 接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C 项错误; 材料中属于政治权利, 不属于经济文化问题, D 项错误。 10.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如何对待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问题就显得尤为 重要。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唐太宗对匈奴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被西北各族尊称为“天可汗” B.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崇尚儒家文化 C.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初期以反对满清统治为重心,后主张五族共和 D.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答案 A 解析 唐太宗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突厥,而不是匈奴,故 A 项错误,

11、符合 题意;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孙 中山的民族主义初期以反对满清统治为重心,辛亥革命后主张五族共和,故 C 项 正确,不符合题意;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 繁荣的原则符合事实,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1.1984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明确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 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和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职责,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 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 据此可知, 该法的颁布( ) 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 B.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为少数民族地区全

12、面发展奠定基础 D.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追求 答案 B 解析 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民族自治 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 B 项正确;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故 A 项错 误;材料主要涉及中央和自治区以及自治区之间的关系问题,“全面发展”的说 法不准确,故 C 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民族关系问题,不能得出对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的追求,故 D 项错误。 12.武德二年(619 年),唐高祖专此下诏:“画野分疆,邢政殊于函夏。是以 昔王御宇无取臣属,朕祗膺宝图,抚临四极,悦近来远,追革

13、前弊,要荒蕃 服,宜与和亲。”材料表明唐朝( ) A.民族政策灵活务实影响深远 B.有效管辖了少数民族地区 C.确立了怀柔羁縻的民族政策 D.地域广阔,民族往来频繁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唐高祖专此下诏:画野分疆,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 御宇无取臣属,朕祗膺宝图,抚临四极,悦近来远,追革前弊,要荒蕃服, 宜与和亲”, 结合所学可知, 唐代确立了“怀柔远人, 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 故选 C 项;材料体现了唐代的民族政策,并未涉及其影响,排除 A 项;同理,排 除 B 项;材料的主旨是唐代的民族政策,排除 D 项。 13.1964 年,毛泽东提出了“中间地带理论” 。他指出在冷战对立的两极之

14、间存在 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中间地带, “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要积极争取“间接同盟军并与中间地带国家合作” 。这 一外交理论( ) A.探讨缓和冷战格局的可能性 B.试图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 C.致力于改善中国的外交环境 D.表明中苏同盟出现了裂痕 答案 C 解析 20 世纪 60 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中美长期处于对峙状态,新中国外 交在 20 世纪 60 年代面临重大挑战,毛泽东提出了“中间地带理论” ,积极争取间 接同盟军并与中间地带国家合作,致力于改善中国的外交环境,故选择 C;材料 没有探讨缓和冷战格局,排除 A;美国在中间地带之外,属

15、于冷战对立的两极中 的一极,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中苏同盟出现了裂痕,排除 D。 14.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某一外交成就时说: “这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 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 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他评论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不结盟外交政策 C.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D.上合组织的建立 答案 A 解析 据所学,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1953 年中印之间提出的关于构建国际关系的 原则,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 利,和平共处”,涉及的是国家的权利、义务、责任,故选 A 项;不

16、结盟外交政 策是不与任何国家结盟,不仅仅涉及亚洲国家,排除 B 项;日内瓦会议是世界五 大国参加的会议, 不是亚洲国家, 排除 C 项; 上合组织是地区性组织, 不符合 “各 国”的概念,排除 D 项。 15.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 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 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 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 A.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 B.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C.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答案 B 解析

17、 根据材料“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导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可知,当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交方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努 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故 B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6.我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民族关系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 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羁縻制度既是唐王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一项重大政策,又是在边疆民 族地区实行的一种行政制度。依据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特点, “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是我国中原王朝统治周边少数民族的传统政策。

18、唐朝立国之初 就在西南、东北诸沿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但是,大规模地普遍设立羁 縻府州则是在贞观四年(630 年)平定东突厥以后, 到开元年间设置黑水都督府于黑 水靺鞨部为止,百余年间,唐王朝先后在东北、北方、西方、西南、南方设置了 八百五十六个羁縻府州。 摘编自林超民羁縻府州与唐代民族关系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政府对蒙古、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的事务日益重视,设置 了对应的事务机构,并且在中央设立了专门机构来进行管辖。例如,北洋军阀政 府于 1912 年在内务部设立了蒙藏事务处,专门管辖蒙古、西藏等少数民族事务。 摘编自朱敏试论我国近代民族政策的特点及 其对边疆地区稳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19、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 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952 年,中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 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 先后建立了省 级自治区 5 个,地区级自治州 30 个,县级自治县 122 个。 摘编自杨秀珍论坚持和完善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羁縻府州设置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 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时期政府设立专门管辖少数民族地区机 构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答案 (1)特点:涉及地区逐步扩大

20、;体现因俗而治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承认中 央王朝统治的前提下,具有高度的自治性;设置时间长,规模大。 积极作用:加强民族联系,稳定边疆社会秩序;促进民族融合,发展边疆经济生 产;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国防,维护了唐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地位。 (2)历史背景: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帝国主义势力渗透;社会动荡,边疆分裂势力 猖獗;中华民国成立,民族国家观念和民族整体意识不断深化。 (3)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行使 自治的权利;促进了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了国家统一。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

21、一“依据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特点”“百余 年间,唐王朝先后在东北、北方、西方、西南、南方设置了八百五十六个羁縻府 州”,从涉及地区、设置时间和规模以及设置的特点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 所学从加强民族联系、稳定边疆社会秩序、促进民族融合、发展边疆经济生产以 及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国防等角度思考回答。第(2)问,依据材料二“民国时 期”“北洋军阀政府”的时间和所学从民族危机、社会动荡,边疆分裂势力猖獗 以及民国成立后民族意识强烈等角度思考回答。第(3)问,依据材料三“国家的统 一, 人民的团结, 国内各民族的团结”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立的意义从政治、 经济以及民族凝聚力等角度思考回答。 17.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8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即已提出 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1941 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自治 区。此后分别在关中正宁县建立了回族自治乡,在城川建立了蒙古族自治区。 材料二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 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 民族自治机关。”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三条明确规定,“中 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根据

23、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 30 年代末到 40 年代中期中国共产 党推进民族区域自治的积极作用。 (2)与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规定有何突出变化?这些规定有何意义? 答案 (1)积极作用:提高了各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有利于调动各少数民族抗日 和建设的积极性; 巩固并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有利于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 (2)变化:强调了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意义:使 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少数民族的民主政治制度逐步建立起来。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

24、7 世纪的欧洲上空,弥漫着战争乌云。海上有三次英荷战争,陆上有旷 日持久并席卷欧洲各国的“三十年战争”。各交战国在战争中不仅采用欺诈、偷 袭等卑劣手法随意发动战争,而且疯狂屠杀平民,抢掠财产,欧洲大地处处是尸 骨遍野,断壁残垣。出于对上述状况的忧虑,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国际法的 设想。格劳秀斯指出: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其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 会的集体安全,限制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国际法应通 过召开国际会议,由与会各国共同确定,一经确定,各国不论强弱大小,都必须 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国际法的前提是国 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

25、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格劳秀斯还拟定了国际 法的一些具体条文, 如: 参加战争应以正当理由宣战; 交战双方均不得杀害平民、 儿童等非作战人员,也不准抢掠他们的财产,不准杀害、虐待停止抵抗的战俘, 保护交战双方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及财产等。格劳秀斯被西方各国奉为近代国际 法的奠基人, 他提出的国际法主张逐渐为欧美各国认可, 并成为 18 世纪以后确立 以欧美为主导的国际法体系的基础。 摘引自国际法的渊源 材料二 近代中国学者郑观应认为:近代西方为主导的国际法体系对中国的尊严 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为维护中国尊严, 回应上述挑战, 中国必须采取有力的对策, 为此他著文写道:“若我中国,自谓居地球之中,余

26、慨曰夷狄,向来划疆自守, 不事远图。通商以来,各国恃其富强,声势相联,外托修和,内存觊觎,故未列 中国于公法(即国际法), 以示外之意, (这句话的含义是把中国排斥于国际法之外, 与中国打交道无需按国际法办事)。而中国不屑为万国之一而列入公法,以示定于 一尊,正所谓孤立无援,独受其害,不一可不幡然变计者也。 ” “夫地球圆体,既 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分夷夏?如中国自视为万国之一,则彼 公法中必不能缺中国, 而我中国之法亦可行于公法。 所谓彼教之来, 即我教之往, 风气一开,沛然莫御。 ” 摘引自郑观应论公法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主张体现的先进的价值观念。 (

27、2)指出格劳秀斯提出上述先进价值观念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概括郑观应为回应西方主导国际法体系挑战提出 的对策。 答案 (1)观念:反对掠夺战争,拥护和平;国际法高于国内法(国际法权威不可侵 犯);各国主权平等(国家主权不可侵犯);保护人的生存权;保护私有财产。 (2)历史条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并扩大,西方国家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的 矛盾激化;欧洲各国间的战争带来严重危害;欧洲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国家主 权意识的日益增强;欧洲民主启蒙运动兴起。 (3)对策:抛弃“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变法图强;主动融入近代国际法体系; 提高中国在国际法体系中的发言权,将中国法律列入国

28、际法之中。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 19721989 年中美关系研究历史简表。 利益国家和评核心利益一 核心利益二 核心利益三 总体核心利益 估 美国 国家安全 经济繁荣 价值观优越性 全球地位 中国 国家安全 经济发展 政治利益 评估 一致:苏联的 战略扩张对 中美构成最 大安全威胁 一致:中国对 美国开放使双 方互利共赢 意识形态兼 容、领土主权 (即台湾问题) 部分 存在分歧 中美战略合作 与美国维护全 球地位具有兼 容性 据王浩利益、认知、互动:中美关系 演进的动因探析整理 结合所学知识,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 自拟论题, 并予以阐述。 (要 求:写

29、明论题,紧扣材料,中外关联,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 论题:中美合作符合双方共同长远利益。 阐述:自 20 世纪 70 年代初以来,鉴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中苏关系 破裂,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于是,改善双方关系就成为中美两国的 共同要求。 中美双方从各自利益的大局出发, 抛开意识形态分歧, 关系逐渐缓和, 探索并成功找到了进行合作的基础。在战略合作期间,两国实现了较好的经济互 补,两国的合作为中国更全面地融入地区和全球经济敞开了大门。同时,中美合 作对于推进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影响。 中美两国在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矛盾和分歧,面临各种复 杂的问题,未来的中美关系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解析 此为开放性试题,答题基本上要求具备四要素:论题、论据、论证、结论。 多角度思考问题,选取典型的事例,运用严密的逻辑分析来阐述和证明论题。本 题可以选取中美合作符合双方共同长远利益,结合 20 世纪 70 年代初以来中美关 系发展变化和影响进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