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汉宣帝诏云:“其令郡国举孝弟(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行义闻于 乡里”就是在郡国乡里受到舆论好评的人物。 前者如“冯唐以孝著, 为郎中署长”。 这说明了汉代察举制( ) A.有利于激发官民的责任感 B.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 C.存在地方独揽选官的现象 D.孝廉成为选官唯一标准 答案 B 解析 汉宣帝的诏令体现了察举制的选拔标准之一是“在郡国乡里受到舆论好评 的人物”,体现了该制度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故选 B 项;材料提到的是察举 制选拔官员重视个人品行,这一标准无法体现激发官员责任感,排除 A 项;材料 中汉宣帝的
2、诏令说明察举制的标准是皇帝定的,不能说明存在地方独揽选官的现 象,排除 C 项;据所学察举制的知识可知,孝廉并不是察举制选官的唯一标准, 排除 D 项。 2.在秦代,“令长皆掌治其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 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由此可见,当时( ) A.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 B.秦统一后出现了较为稳定的政治局面 C.郡是县的上级行政部门 D.广大人民的赋役负担十分沉重 答案 C 解析 题目提供的材料首先叙述秦朝时县长的职责,然后说明他们要向所属郡负 责,说明郡是县的上级行政部门,故选 C 项。 3.在边吏的选拔制度方面,西汉有武功、朝臣贬任、宗亲、举荐等多种途径,但
3、 以前三种途径为主。东汉则以迁任、举荐和内臣出任为主要途径,并加入了皇帝 直接委任或将军兼任这一途径,即侧重于调动和选拔朝廷信赖的人出任边吏。这 一变化反映了( ) A.官僚政治取代门阀政治 B.郡国并行制度遭到废除 C.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加强 D.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答案 C 解析 从西汉时期的武功、朝臣贬任、宗亲、举荐,到东汉时期加入皇帝直接委 任或将军兼任这一途径, 可以反映出东汉时期地方荐官、 选官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中央选官的权力不断在加强, 因此 C 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官僚政治取代门阀政 治,门阀政治主要盛行于魏晋时期,排除 A;B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 料涉及的是选官
4、,而不是地方行政,排除 D。 4.唐朝科举制下,各地皆有选才到中央应试的机会,而且寒门子弟亦可“怀牒自 列”,自由报考,地方官及贵族相对于汉代的察举制而言,较难操纵选举,也没 有“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 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 B.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促使决策机制走向专业化 答案 A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下的考生不再受到门第限制,可以自由报考,说明科 举制有利于社会公平和社会阶层的流动,故 A 项正确;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并不 一定能保障吏治的清明与高效,排除 B 项;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多样化的 说法错误,排除 C 项;
5、D 项不符合材料中主旨,故排除。 5.北宋初年, 宋太宗特赐连续 1015 次参加科举考试没有录取的省试考生 180 余 人特奏名及第。 “特奏名”的实行使科举殿试录取的人数不断增加。 据此可知“特 奏名”制度( ) A.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 B.有助于巩固统治秩序 C.限制了官僚贵族特权 D.完善了科举取士程序 答案 B 解析 “特奏名”制度是增加科举录取人数,放宽科举录取的标准,反映宋代的 重文政策,笼络知识分子以巩固统治,B 正确;该制度涉及的是多次参考不中的 知识分子,因此并不能有效选拔优秀人才,排除 A;“特奏名”制度涉及的群体 中很可能也包含官僚贵族的子弟, 因此其不是为了限制官僚贵
6、族而制定, 排除 C; “特奏名”制度实行与科举制的取士程序无关,排除 D。 6.英国“在 1855 年至 1870 年的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借鉴和采 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作出了革命性的变革”。孙中山因 此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最好的制度”。持此观点的理由是中国科 举制度( ) A.公开考试,公正、择优录取体现了自由竞争原则 B.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光大了儒学 C.统一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便于巩固中央集权 D.创立于中国古代的隋唐时期 答案 A 解析 英国只是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原则,其理由是利用这种考试方法 选拔官员的制度体现了一定的公正和自由竞
7、争的原则,故选 A 项;以儒家经典为 考试内容是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不符合资产阶级的治国理念, 排除 B 项; “统 一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符合思想自由原则,排除 C 项;高度评价科举制不是因 为科举制创立于隋唐时期,排除 D 项。 7.1883 年以后,美国逐渐推行“功绩制”,即通过考试考核的方法来选拔管理文 官。1933 年 2 月,罗斯福总统大力推行“政治庇护制”,即用政治手段直接任命 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及学者为文官。材料可用来印证美国( ) A.危机期间失业问题的严重 B.摆脱经济危机的迫切性 C.行政权不受立法权的制约 D.国家干预取代自由放任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
8、识可知罗斯福推行“政治庇护制”,即不通过“功绩制” 的文官选拔管理办法,直接用政治手段来任命文官的原则,其目的是用行政领域 的改革来保证新政措施得到高效率地贯彻和执行,体现其迫切希望美国摆脱经济 危机,B 项正确。罗斯福推行“政治庇护制”的目的是贯彻新政措施,与危机期 间失业问题的严重无关,排除 A 项。C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信息无法 体现国家干预取代自由放任,排除 D 项。 8.在 19 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时期, 英国政府官员制度已由“恩赐官职 制”转为 ( ) A.“政党分肥制” B.“民主选举制” C.“政党推选制” C.“君主任命制” 答案 B 解析 19 世纪工业
9、革命进行,政府担负起新的社会事务管理,国家管理职能急剧 扩展,亟需建立有能力、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随着“天赋人 权”“人人生而平等”思想深入人心,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 烈。于是,向社会开放政府公职、改革官员录用制度以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的呼声 日益高涨。民主选举制的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完善,故选 B 项。 9.英国传统的文官制度以“恩赐官职制”为主, 1855 年和 1870 年英国政府两次颁 布法令进行改革,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 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 济活动。这一改革( ) A.有利
10、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 B.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削弱并杜绝了英国政府的腐败 D.完善了英国的政党制度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改革后的英国文官“独立于党派之外公开竞争、择优录 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益性经济活动” , 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 故 A 项符合题意; 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于 1721 年, 故 B 项不符合题意;英国文官制度不能杜绝英国政府的腐败,故 C 不符合题意; 英国文官独立于党派之外,并非政党制度,故 D 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A。 10.18 世纪末以来, “东学西进”使得西欧各国借鉴中国的科举制, 逐步推行文官 考试制度,促进
11、社会发展。但是科举制在中国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并最终被废 除。造成这种不同后果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是新生事物,中国的科举已实行 1000 多年 B.西欧文官考试制度注重实用性知识,中国科举制八股取士很僵化 C.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公平公开,而中国的科举制作弊现象严重 D.西欧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中国处于封建主义走向衰落时期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逐步推行文官考试制度,促进社会发展。但是科举制在中国严重 阻碍社会的进步,并最终被废除”可知,中西对待选官制度的不同价值取向,主 要是中西经济发展的模式极为不同,故选 D 项。 11.从公务员任用条例到公务员任用法 ,南京国民
12、政府的公务员制度得以 建立,这种文官选任制度具备了现代文官制度的根本特征。下列哪一项不是该制 度对中国政治人事制度改革的贡献( ) A.一定程度上使公务员考试和任用有法可依 B.对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政治民主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C.在一定程度上为重才而用、提高工作效率制造了条件 D.它受其政权性质的制约和影响 答案 D 解析 A、B、C 三项都是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意义,但 D 项是其特点, 故选 D 项。 12.1935 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 功劳者, 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 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督, 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
13、定( ) A.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B.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D.剥夺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权力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35 年国民政府公务员任用,与功勋、国民党委派有密切 关系, 故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C 项正确; 根据 1935 年国民政府颁布的 公 务员任用法可知,目的不是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而是加强国民党对政府 的控制,排除 A 项;据材料可知这种公务员的任用制度会造成任人唯亲、宗派主 义、一党专政、政治腐败,不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排除 B 项;材料没有 体现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相关信息,排除 D 项。所以选 C 项。
14、1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打破老框框,勇于 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关键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 考核、弹劾、轮换制度”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 A.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B.国家直接从各项工作的积极分子中选拔人才 C.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迅速展开 D.我国干部录用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轨道 答案 C 解析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是在 1993 年, 排除 A 项;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B、 D 两项均应发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排除这两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 干部人事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 退休等方面
15、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故 C 项正确。 14.实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公务员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公 务员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公职人员。这里的“国家行政机关”是指( ) A.我国的各级党政机关 B.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 C.村(居)委会到中央政府 D.乡镇及以上各级行政部门 答案 D 解析 “国家行政机关”是指政府部门,即乡镇(含乡镇)以上各级行政部门,不 包括党的机关,也不包括企事业单位和村委会、居委会(基层自治组织),故选 D 项。 15.2005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其第二十一条规 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
16、 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 的全面推行和实施( ) A.从源头上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 B.对公务员队伍结构的变化影响不大 C.避免了腐败现象的滋生 D.极大地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答案 A 解析 因为选拔人才的流程严格,所以有利于被选拔人员素质的提高,故 A 项正 确;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极大地促进了公务员队伍结构优化,B 项错误;腐败现 象并没有因为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实施而得以避免,C 项错误;女性地位的提 高与此制度的推行并无必然联系,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17、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 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至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 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 ,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 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 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 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 一是监察御史系统, 包括专差、 巡按御史两种; 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 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 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 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材料二 西方国家的问责机制
18、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 治体制紧密相关,是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 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西方国家对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 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监督通过新闻媒介的传 播达到全社会或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 性,因而这种监督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量。 西方官员问责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 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 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
19、方对官员的监督简要评价。 答案 (1)特点: 加强立法, 巡视法规系统化, 巡视制度规范化; 巡视系统多元化, 巡视范围扩大、效率提高;巡视官员之间可相互监督;注重内部反腐。 原因: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逐利风气日 盛,官员腐败现象严重。 (2)不同:明清最高统治者不受监督,近代西方对所有公职人员进行监督;明清时 期是官员内部的监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还通过新闻媒介实行社会监督;明清时 期监督的目的是保障君主权威和地位,近代西方是保证民主制度的落实。 评价:都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改善政治风气,都有利于建设良好社会秩序,推 动社会进步,但由于目的和所处时代、方式不同
20、,在效果上存在明显差异。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赵匡胤于开宝六年(973 年)正式确立了“殿试制度”, 因而形成了 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宋太宗时又将及第进士分为“三甲”(三等)。 为防止权贵操纵科举考试、结党营私,宋代建立和完善了糊名、誊录、锁院、隔 帘等保密制度, 严格勘磨(复查)制度, 实行别头试、 锁厅试。 “宋之科目, 有进士, 有诸科,有武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而进士得人为盛。取才 唯进士、诸科最广,名卿钜公,皆由此选。 ”宋录取的进士人数空前庞大,据张希 情研究统计,北宋贡举共开科考试 81 榜,取正奏名进士 35 961 人(正奏名进
21、士 19 595 人,诸科 16 366 人),特奏名进士、诸科合计 16 035 人,共计 51 996 人。宋 代取消了唐代还要通过吏部考核后选优授官的做法,科举得第后即分甲授官,初 授官阶比唐代明显提高,而且大多数取得了较高的政治地位,由此形成了宋代的 “文官政体”。 摘编自杨静科举考试兴亡研究基于 科举存废历史的分析 材料二 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资产阶级获得很大的成功,但是贵族仍然把持着 高级职位的任免权,并且在传统“恩赐官制度”下,官员的任用不是以官员个人 才能为基础,而是以党派基础、关系、门第等为选拔基础。1868 年,格拉斯顿就 任内阁首相,他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文官体制
22、的改革。1870 年 6 月 4 日,格 拉斯顿颁布了第二个关于文官体制改革的枢密院命令,其规定:(一)通过公开竞 争考试录用文官(少数最高级文官除外)(三)考试合格者, 一经培训后按成绩高 低分配到相应的部门工作。格拉斯顿颁布的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枢密院令确定了 文官制度的最重要原则,因此它是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最终确立的标志。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格拉斯顿确定的文官制度的重要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 答案 (1)特点: 分级考试、 录取; 考试制度严密化和客观化; 科目设置重文轻
23、武; 取士名额日益增多;科举及第即分甲授官。 (2)原则:公开考试;择优录取。 背景:贵族把持高级官员的任免权;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 大;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暴露。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建立起世界上最完善的官僚制度,为中华帝国的数千年延续提 供了稳定的组织基础。 中国式官僚制度以皇权为中心, 皇权与官僚权力共存并用, 当代学术界称之为“君主官僚制” 。在君主官僚制中,官僚体制是依附于皇权统治 基础之上的,皇权与官僚权力有着等次分明的主从关系。由于国家治理的规模, 皇权的统辖权只能以官僚体制代为行使;官僚体制为皇权提供组织基础和治理工 具的同时,也发展
24、出一套等级有序、稳定运行的组织机制。这些官僚组织机制常 常与皇权利益分离,正是在君主与官僚互为依赖又互为钳制的矛盾中,君主专制 体制产生了活力。 摘编自周雪光国家治理逻辑与中国官僚体制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 、 公务 员任用法 、 公务员考绩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这是 我国引进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建立近代人事管理制度的一次重要尝试。国民政府 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包括考选制度和铨叙(指按资历或劳绩授官或升迁)制度两大部 分, 由考试院具体负责管理公务员的考试、 任用和铨叙。 1935 年 公务员任用法 规定:“曾于中华民国有特殊功勋,或致力国
25、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 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规定,政府公职人员必须 加入国民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督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 , “与党无深切关系,特非所宜” 。 摘编自姚琦论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官僚体制与专制皇权的关系,并结合唐代政治有关史 实予以分析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并作简要评 价。 答案 (1)关系:官僚体制依附于皇权(以皇权为中心),为皇权提供组织基础和工 具;官僚体制形成了一套有序的组织机制,与皇权利益也有分离的一面;总之, 皇权与官僚权力之间是等
26、次分明的主从关系,互为依赖又互为钳制。 史实说明:至少结合一项史实加以分析,应围绕“主从关系,互为依赖又互为钳 制”这一核心进行说明;可运用的史实包括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度、监察与谏 议制度等。(言之成理亦可。) (2)特点:形成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以考试、考核为选拔任用主要方式;公务员 任用与革命功勋、 国民党有密切关系; 引进西方文官制度, 借鉴了古代铨选制度。 评价:是一次建立近代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尝试;公务员的选拔、任用、考核体 系较为完备,有一定积极作用,为后世公务员制度提供了借鉴。但突出功勋、党 性,易造成政治腐败,同时也服务于国民党一党专政。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7、一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 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 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 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 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材料二 以 1994 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 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 该规定实施 20 年以来, 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 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 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 答案 (1)历史背景:清政府统治的危机;科举制无法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新式 学堂的出现;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 (2)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干部制度的年轻 化和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