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96077 上传时间:2021-10-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50 分。) 1在世界上最初几个文明的发祥地中,除两河流域文明湮灭外,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 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先后因亚历山大大帝占领而希腊化、因恺撒占领而罗马化、因阿拉伯人 迁入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则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并沉睡千年,而起源于黄河、长 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这表明(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兼收并蓄 C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D中华文化一路辉煌 答案 A 解析 起源于黄河、

2、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 魅力,这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A 项正确;B、C 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D 项说 法错误,中华文化在古代走过了辉煌的历程,但在近代走向衰微,今天的我们要再创中华文 化新辉煌,排除。 2刘斌在良渚文化与良渚古城考古的意义中说:“对良渚古城遗址和良渚文化的深入研 究,有力地改变了中华文明起源于晚商时期这一传统观念。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 国家阶段,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在中国都邑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上也占 有重要的地位。”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良渚文化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 良渚文化有力地证明了中华

3、文明具有五千年历史 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良渚文化在中国都邑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对良渚古城遗址和良渚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力地改变了中华文明起源于晚商 时期这一传统观念。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可知,良渚文化已进入 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错误,故选 D。 3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 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 ) A加速了社会转型 B冲击了贵族政治 C促进了民族认同 D推动了战国变法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

4、”中可以看出,从“蛮夷” 到“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的变化促进了民族认同和民族融合,故 C 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和贵族政治的瓦解,故 A、B 项排除;战国变法推动了材料中的变化,故 D 项排除。 4据礼记 礼运记载,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社会之后,社会进入“小 康”之世, 其基本特点是“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 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这表明“小康”之世( ) A具有浓厚血缘色彩 B是历史倒退的体现 C开始出现分封制 D阶级矛盾变尖锐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可知, “小康”之世具有浓厚血

5、缘色彩,故答案为 A 项;“小康”取代“大同”是生产力发展的体 现,是历史的进步,排除 B 项;开始出现分封制是在西周,时间不符,排除 C 项;材料没有 涉及阶级矛盾的信息,排除 D 项。 5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 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即不允许少数民族武装干涉中原地 区华夏民族的事务。裔、夷是指少数民族,夏、华即“华夏”。这

6、句话是“华夷之辨”思想 的具体反映,它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夷狄民族的色彩。其后孟子明确提出了“用夏变 夷”的概念,发展了儒家民族思想,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 与夷狄,说明战国时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单纯强调“华夷之防”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 故 A 项正确。 6秦统一六国的过程是一次大规模的东西南北文化融合、碰撞的过程。秦国宫殿的建设,在 壁画的制作、建筑材料的烧制处理等方面吸取了东方六国建筑的先进技艺与风格特点;“书 同文字”,在对秦系文字“或颇省改”的基础上,对六国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表 明秦的统一( ) A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B促进了统一的民

7、族文化的发展 C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D中华文化进入了全盛时代 答案 B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A 排除;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 位,C 排除;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进入了全盛时代,D 排除。故选 B。 7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 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 从草原到岭南, 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 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 ) A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 B法制建设有利文教发展 C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D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 答案 C 解析 无为而治是汉初的统治思想, 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统治思想是董仲舒的新儒学, A 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法制建设,B

8、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D 错误。 8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 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 ) A提升民族认同 B化解民族矛盾 C继承华夏传统 D促进民族交融 答案 D 解析 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历史观念,显然不利于提升其本民族的民族认同,故 A 项错 误;民族矛盾一般产生于物质利益,因此,文化观念无法解决这一矛盾,故 B 项错误;继承 华夏传统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手段,不是影响,故 C 项错误;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的历 史观念,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皇帝、大禹等

9、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 族交融,故 D 项正确。 9 魏晋至隋唐时期, 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 这反映出( )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答案 C 解析 材料“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石窟”反映的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修建了大量的佛 教石窟,这说明了当时佛教影响范围扩大,故 C 项正确。 10在“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书房内有一块匾额,匾额上有“正、清、和”三个大字,这 三个字体现了老先生对传统文化的崇尚。正、清、和分别是( ) A道、佛、儒的精神内涵 B法、佛、道的精神内涵 C儒、道、佛的精神内涵

10、D法、道、儒的精神内涵 答案 C 解析 本题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正、清、和”的涵义,“正”是端正,品德高尚,做谦谦 君子,合乎“儒”的精神内涵;“清”是指清纯、清静,合乎“道”的精神内涵;“和”指 和谐、和睦,与佛教的善忍相一致。故 C 项正确。 11梦回唐朝,千古一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而在当时的都城长安, 食胡食、 穿胡服、 跳胡舞, 成为朝野的时尚,唐代的这种生活景观反映出( ) 不同地域的文化有不同的特性 中华文化是一种世界文化,不具有民族特性 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中华文化求同存异

11、A B C D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强调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是文化的特性,错误;文化具有民族性,中华文 化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错误;材料“食胡食、穿胡服、跳胡舞,成为朝野的时尚”反映 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 正确。 故选 D。 12我国古代贤哲对“天人关系”“人地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提出过极为丰富的生态文 明思想,如主张“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中国古代朴素生态思想对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仍然 有着深刻的影响。由此可知( ) 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生命力和无穷魅力 中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古代优秀思想是中华文

12、化的基本载体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符合题意,“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思想对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表明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生命力和无穷魅力;不符合题意,“古代朴素的生态思想对今天和 谐社会的建设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思想对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表明源远流长是中 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说法错误,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故选 C。 13美国学者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 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这说明唐朝( ) A对外交往活跃

13、B国力世界第一 C控制了整个亚洲 D只与亚洲国家往来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 些国家,都有往来。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曾经来过唐朝,故 A 项正确。 14732 年,官修的礼仪巨著大唐开元礼颁行,舍弃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盛行,并为皇 室和国家所采用的道教和佛教礼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 B理学对朝廷影响日益深入 C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 D佛、道盛行导致战乱不休 答案 C 解析 舍弃道教和佛教礼仪无法体现“三教合一”,故 A 项错误;理学是指宋代的儒学,与 题目时间不符, 故 B 项错误; 官修的礼仪巨

14、著 大唐开元礼 颁行, 舍弃了道教和佛教礼仪, 说明了儒学正统地位根深蒂固,故 C 项正确;战乱不是开元年间的政治特征,故 D 项错误。 15苏轼曾说:“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 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苏轼这句话 说明( ) A中华文化止于唐代 B隋唐时期,古代中国文化进入气势恢弘的全盛时代 C隋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顶峰 D隋唐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答案 B 解析 A 错误,中华文化一直发展到现在,源远流长;“苏轼曾说:君子之于学,百工之 于技, 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 ”说明隋唐时期, 古代中

15、国文化进入气势恢弘的全盛时代, B 正确;C 错误,隋唐文化不是中华文化的顶峰;D 错误,秦的统一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 16 云纹在华夏文明中有着千年的跨度, 在我国的建筑、 雕塑、 器皿、 家具中都有广泛应用。 而且云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递着天地自然、人本内在、宽容豁达的东方精神和喜庆祥 和的美好祝愿。这说明(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 云纹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我们要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云纹在华夏文明中有着千年的跨度”可以判断选项正确。根据材料 “传递着天地自然、人本内在、宽容豁

16、达的东方精神和喜庆祥和的美好祝愿”可以判断选项 正确。 选项错误, 因为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故排除。 选项错误, 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全面继承”说法错误,故排除。故 答案选 A。 17据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 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 ) A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 C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

17、知,唐朝的雕版印刷术促进了“经籍流布”,即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传播,故 D 项正确。 18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代文明。但是在近代,中华传统 文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为( ) A中国封建统治的日益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 B中华文化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 C八国联军侵入中国 D经济全球化冲击 答案 A 解析 中华传统文化受到严峻的挑战,是因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日益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 的冲击,A 项正确;B 项观点错误,排除;C、D 两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9“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 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词曲作者小

18、虫诠释了老子“一生万物”的本意。“一”中有运笔 姿势,“一”中有中华汉字的结构,“一”中有中华古老风韵,“一”中有委婉含蓄的爱情 传说。用“一”构筑浅显框架,体现了( ) 华夏文明博大精深的特征 中华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 对传统文化的全面继承和弘 扬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归属感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一”的丰富内涵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符合题意。词曲作者小虫诠释了老 子“一生万物”的本意,同时又赋予“一”新的内涵,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传承 性,符合题意。传承文化要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弘扬,表述不正确。在材料中没 有体现,与题意无关。故选 A。 20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9、博大精深,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和维系海外侨胞与祖 国(籍)感情的精神纽带。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 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 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选项是我国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排除。选项中,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 流长的见证,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 演变而来的以及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等均证明了中华文 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故选项正确,

20、选 C。 21湖南长沙窑,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该窑出产的瓷器有表现花鸟鱼虫和 人物、诗词警语的,也有表现外国人物和自然风情的,是我国彩瓷工艺的骄傲。该窑产品曾 通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大量销往海外。这表明( ) 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既要尊重本民族文化,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而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表述错误;表述错误,应为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题干中,湖南 长沙窑产品曾通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大量销往海外, 这表明商

21、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故正确。 22日本的唐招提寺在每年的 6 月 5 日,即鉴真忌辰的前一天举办纪念法事。而只有在这一 天,平日难得一见的国宝“鉴真和尚坐像”才会和公众见面。下列关于鉴真东渡的说法,正 确的是( ) A日本效仿唐朝的政治制度,鉴真应邀前往 B唐朝对外海上交通发达使鉴真顺利东渡 C对日本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D反映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鉴真是唐朝高僧,6 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对日本等周边国家 的佛教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故 D 项正确。 231862 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西式教育的开端。

22、但当时很少有世家大族愿意将自 己的子弟送来就读,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是年龄偏大的庸才,且大多数学生是冲着津贴来 的。这一现象说明( ) A中体西用的思想不合时宜 B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步履维艰 C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 D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激烈 答案 C 解析 材料信息是,很少有世家大族愿意将自己的子弟送到京师同文馆读书,送去的学生大 多数是冲着津贴去的。由此可知,这一现象说明大多数国人不认可西式教育,传统的科举观 念影响根深蒂固,故 C 正确。 24曾有人撰文指出:“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民道德水平下降,思想混乱随着文化 全球化,我们会不会成为没有精神家园的流浪儿”这里作者主要是针砭新文化运动

23、 ( ) A批判尊孔复古思潮 B引进西方学说 C彻底否定民族文化 D提倡文学革命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存在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否定 的弊端。由“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民道德水平下降,思想混乱”等信息可知,作者把新文化 运动看作思想混乱的重要原因,故选 C。 25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时,其治校理念之一是“大学不仅要致力于介绍西方文明,还要创 造新的中国文化;不但要保存国粹,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对之重估”。可见蔡元培( ) A强调学术自由 B提倡学贯中西 C注重学习借鉴 D重视自然科学 答案 C 解析 材料没有强调学术自由问题, 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不仅要致力

24、于介绍西方文明, 还要创造新的中国文化”,而不是要提倡学贯中西,排除 B 项;蔡元培强调在保留国粹的基 础上,借鉴西方文明中的科学方法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科 学,排除 D 项。 二、非选择题(第 26 题 16 分,第 27 题 18 分,第 28 题 16 分,共 50 分。) 26秦汉时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统一的多民族文化格局基本形成,阅读材料,回 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 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 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

25、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 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 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原文有改动 材料二 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辞 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体,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汉武帝时“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经过长期的积累、 叠加、发展而成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我们民族精神状况的内容和活动方向。到了西 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

26、统一不同,佛学的传入则 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与汉文化区别如此之大,以致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其间经 历了近千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其历史价值。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汉 武帝为“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10 分) (2)据上述材料, 说明当今人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6 分) 答案 (1)精神:“大一统”。价值: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措施:政治上: 建立察举制、刺史制度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将铸币权收归国家,实行盐铁官营等;文 化上:尊崇儒术,逐步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2)对待:批

27、判继承。处理:相互学习借鉴,平等对待,共同发展。 27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但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工业文明 对农业文明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5 年 8 月 24 日,惟一一方日本遣唐使墓志在东京展出,日本天皇亲临参观。这 方墓志发现于西安,周长约 39 厘米,上面仅有 117 字,在面世数月后,却被视为中日文化交 流史上的“一级历史资料”。以下是墓志内容: 赠尚衣奉御井公墓志文并序 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骋上国。蹈礼乐,袭衣 冠,束带(立)朝,难与俦矣。岂图强学不倦,问道未终;(壑

28、)遇移舟,隟逢奔驷,以开元廿二 年正月(六)日,乃终于官弟,春秋卅六。 材料二 1618 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 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18 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 无前例的“中国热”。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 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正是在西方借助 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 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 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 波罗

29、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 一认识在 19 世纪达到顶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何这方墓志被视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级历史资 料”?简述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 (8 分) 答案 (1)原因:这方墓志产生在开元年间,正值中日文化交流的高潮,是了解遣唐使来华的 直接资料。影响:日本是儒家文化圈的重要国家,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在 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等层面仿效唐朝,对唐朝的宗教、文学、艺术,包括衣食住行、风俗 习惯、生产技术,都予以吸收。 (2)

30、原因:东西方交流加深(欧洲人的认识趋于全面,改变了对东方认识的理想化);东西方历 史发展的差异或西方发展迅速与中国发展缓慢(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 思想解放与因循守旧)。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他(杜亚泉)认为,近代以来,由于达尔文、斯宾塞进化论等所谓西方唯物主义学说的 输入,引起了中国社会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急剧变化,而这个变化总的趋向不是积极的而是 消极的。他认为,近代国人学习西方的一大缺陷,就是完全模仿西方文明而缺乏以固有 的“国性”进行必要的整合。也即如何从中国“国性”出发,对外来文化进行必要的整 合,以建立中国“独立之文明”的问题。 摘编自新文化运动时期

31、杜亚泉与陈独秀关于中西文化的论争 ,原文有改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 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6 分) 答案 示例一:论题: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珍视。 阐述: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激进民主主义者,为批判尊孔复古,提出了全盘否定中国 传统文化而照搬西方文明的主张;杜亚泉针对此文化倾向,提出了西方文明对中国文化的消 极影响和学习西方文化的不足,提出要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对外来文化进行一定融合;杜亚 泉的观点尽管不利于彻底地摧毁封建传统文化,但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珍视,也有利于促进 中国文明的新发展。 示例二:论题:杜亚泉的中西文化整合观更适合当时中国的需要。 阐述:任何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中西方文明都有各自的优点,因而西方近代文明也不 可能照搬于中国而替代中国文化;杜亚泉正是针对新文化运动者极力全盘否定中国文化而照 搬西方文明的现象,提出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观;此观点将中国文化的优点与西方文 明的长处相结合,不仅能弥补中西文化的不足,也能促进中国文化的新发展,因而更适合中 国的发展需要。 (注: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观点,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