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古代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2019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提分秘籍(教师版含解析)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92230 上传时间:2021-09-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8 古代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2019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提分秘籍(教师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专题08 古代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2019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提分秘籍(教师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专题08 古代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2019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提分秘籍(教师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专题08 古代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2019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提分秘籍(教师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专题08 古代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2019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提分秘籍(教师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考点穿透】【考点穿透】 评价古代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中考的必考内容,凡是考查古代诗歌的中考试卷,都会考查评价古代 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中考试题一般要求考生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创作的有关背景,评价古代诗歌 作者的观点态度。最近几年中考对古诗词的考查的范围逐步扩大,从课内考到课外,从唐诗、宋词、元曲 扩展到清代(含清代)以前各个朝代的诗、词、曲。考查时,常常与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对古代诗歌 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 任何人写作都有其见解和目的,都是为了表达某一种思想,造成一种舆论,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为。 古代诗歌的作者往往以诗歌作为载体表达观点和态度。作者的观点

2、态度,是作者以诗歌作为载体表达的主 张、见解、意图、情感、价值取向。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 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其表现方式有别,手法各异:或直白张扬,或含蓄隐晦,或开门见山,或卒 章显志。学科#网 一、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建立在广泛阅读和准确理解的基础上, 必须准确分析诗歌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概括出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还要联系作者的人生经 历、创作背景、时代因素、诗中用典等方面的信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要注意掌握常用典故的意义。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典故的含义一般

3、是固定的,因 此,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可以从诗的典故意义着手。诗歌离不了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 物来表现的,诗歌的景物往往寄托着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中体味诗的意境,也可以看出 作者的观点态度。 所谓“评价”,是指在正确把握诗歌作者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恰如其分 的评价。有时还需要对不同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诸如,作者持怎样的 观点、态度、情感、见解,诗歌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 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另外,往往还要求与别的作者进行对比,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评价 时允许考

4、生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就行。在中考试题中,对此考点的设题难度稍大,我们 有必要予以高度重视。 二、评价观点态度的方法技巧。二、评价观点态度的方法技巧。评价古代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了解 创作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 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评价诗中作者的 观点态度,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 (2)理解诗歌内容, 揣摩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内容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载体,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是评价作者的观

5、点态度的基 本前提和关键因素。 (3)把握作者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 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 与态度。因此,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才能正确地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4) 关注隐含信息,感悟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中的一些重要信息往往隐含在写景状物、记事抒情中,要注意 关注隐含信息,能够听出弦外之音,以正确感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5)要由表及里,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定要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和内容、情感、主题等内在信息,结合标题、注释、试题 提示等

6、暗示信息,从不同层面深入分析,体悟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关键因素。 (6)要全面准 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要细致,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 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 上的细致剖析,避免架空分析。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 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归纳要全面,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 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评价要准确,要 注意避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避免先入为主

7、,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 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苛求古人 【真题精讲】真题精讲】 一、 (2018北京)阅读次北固山下 ,完成 810 题。 (共 6 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 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 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1 分) 【答案】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词内容的理解

8、。作答时只需将“乡书何处达”依据正确翻译,填入空中即可。 9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3 分) 答: 【答案】图 1 图 1 描绘了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平齐;风势正顺,孤舟悬帆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 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 2 中的潮落、 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意不符,因此选择图 1。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故事内容分析画面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判断出图 1 与划线句相符,接着阐述图 1 与划线句的关联即可。 10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 (长江)

9、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 句诗是“ ”和“ ” 。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2 分) 【答案】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 (2018湖南衡阳)阅读归园田居(其三) 完成 78 题。 (4 分)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7.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第二句中“盛”与“稀”前后对比,突出南山下的土地的荒芜,侧面写出诗人的灰心丧气。 B.三、四句写一早就去除草,直到黄昏月出才扛着锄头回家。截取两个片段,归纳一天劳动的辛苦。 C.五、六句承上而来,

10、描绘了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露沾衣的画面,写出了诗人垦荒劳动的艰辛。 D.最后两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卒章显志,表达出作者的心愿。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意,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 理解诗句含义, 要结合全诗来看。 A 项中 “盛” 与“稀”前后对比说明作者辞官归隐后,并不善于田间耕作,致使田间“草盛豆苗稀” 。但即使如此,我们 结合“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中,非但没有看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厌倦,相反却乐在其中,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作者想借此来表现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适的喜爱,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表达了自己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所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即为 A

11、项。学科&网 8.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2 分) 答: 【答案】指诗人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愿。 三、 (2018天津)下面对归园田居(其三) 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来源:Z。xx。k.Com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A一、二句通过“盛”与“稀”的对比,写出诗人虽心归田园,却不善农事的情形。 B.三、四句对早出晚归辛勤劳作的描写,流露出诗人对田间劳动的厌倦之情。 C末尾句中“愿”的内涵是,诗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 D.全诗语言朴

12、素而诗意醇美,体现了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艺术特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作者观点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赏析。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两句写出了他 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体现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 (2018新疆、新疆建设兵团)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910 题。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

13、3 分) A.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 ,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 ,透露出内心的迷惘痛苦。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 D. 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 ,唱出了无穷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辨识能力。这两句诗,作者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 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并非表现诗人对乘 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原题的错误在于只从诗句的表层含义上理解,没有从典故的深层含义理解。 10.“长风破浪会有时

14、,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_ 【答案】这两句话充满对现实理想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 五、 (2018广西玉林)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第 1 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源:学科网 ZXXK 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15、, “丙辰”指干支纪年法的丙辰年, “不胜寒”意为“忍受不了寒冷” “何似”意为 “怎么比得上” , “何事”意为“为什么” , “但愿”是“只希望”之意. B.词的上片词人由赏月抒发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但他最终不愿“归去” ,是因为在“天上宫阙”里, 自己会有“高处不胜寒”的不适,而无在人间“起舞弄清影”的欢乐。学科%网 C.词的下片由月写到人,由自己联想到兄弟,由抱怨圆月到理解月圆,由月圆月缺的自然规律到悲欢离合 的人生规律,由对生活的无奈到对生活的祝福,表现了词人理性的生活态度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D.中秋与明月是美好的时节和事物,离别与亲情是千古传承的无奈与温馨,如同张九龄在望

16、月怀远中 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样,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给自己给亲人也是给我们留下 的美好祝愿。 【答案】B 六、 (2018湖北咸宁)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 (2)题。 (6 分) 次北因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3 分) A.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 一联也是对仗的。 B.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 ,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 的“

17、乡书” “归雁” ,遥相照应。 C.领联的“潮平两岸阔” ,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 野也因之开阔。 D.颈联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 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词内容、格律、主旨的理解。D 项中颈联这两句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 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表达了时令的迅速交替,时光逝去的匆匆不 可待,题干中“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的表述欠准确。 (2)请赏析颔联第二句“风正一帆悬” 。

18、(3 分) 答: 【答案】 “正”是指风顺而不猛,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风正一帆悬” ,只有既是顺风,又 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 七、 (2018广西桂林)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 1718 题。 (6 分) 【甲】 渔家做 范仲淹来源:Z#xx#k.Com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友征夫泪。 【乙】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

19、提携玉龙为君死。 17两首诗词均借用了典故表达思想感情。 【甲】词用 典故,表达 了 ; 【乙】诗则用燕昭王筑台招纳贤士的典故,表达 了 。 (毎空 1 分,共 3 分) 【答案】分窦宪勒石燕然,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志向。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甲】词中“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爱山。“勒”,刻的 意思。据后汉书 窦宪传记载,公元 89 年,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 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 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这个“计”字很重要

20、,它是计议、打算的意思,可见边防军人不回家 是主动地、自觉的。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乙】诗尾句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 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 决心。 18 【甲】词委婉曲折, 【乙】诗豪迈奔放。请选择其中一首,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3 分) 答: 【答案】示例 1:甲词借鸿雁南飞之坚决,借浊酒一杯之苦楚衬托征人思乡之深切,借“燕然未勒”表达功 业未成之遗憾,委婉曲折的表达了戍边将士欲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委婉曲折”表现:情感 的复杂性,抒情的含蓄性。 示例 2:乙诗诗人先浓墨重彩描绘战

21、场之危急:“黑云压城”、“甲光向日”,然后笔锋一转,借用典故抒誓 死报国之志,感情豪迈奔放,读来让人热血沸腾。(“豪迈奔放”:描写战场的浓墨重彩,危而不惧;抒发 壮志的豪言万丈,铿锵有力。)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甲词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 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如“浊酒一杯家万里”可见思 乡难归,“燕然未勒”流露功业未成之遗憾。乙诗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 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语言体 现战争前线的豪言壮语,制造了斗争

22、的气势,豪迈奔放。学科¥网 【实战演练】【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赏析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的“坼”与“浮” 字。 答: 【答案】 “坼”是裂开,大地被洞庭湖划分为吴楚两个部分,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是漂浮, 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湖面上,具有鲜明的动态感。两个字表现出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 博大胸襟。 【解析】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题考查“炼字”的分析。一“坼”一 “浮”,将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

23、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 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 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 读者眼前。据此可得出答案。 2联系诗句内容,说说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从中可看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想到自己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而国家多难, 战乱未平。想到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老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暑旱苦热 (宋)王令

24、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注)屠:屠杀。这里意为止住、驱除。 1诗的第一、二两句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景象?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答: 【答案】紧扣住“暑热难耐”“清风无力”“夕阳迟迟不肯落山”三点来写。 【解析】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 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 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一定要抓住“暑热难耐”、“清风无力”、“夕阳迟迟不肯 落山”

25、这三个方面来写。 2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来源:学|科|网 答: 【答案】表达了诗人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豪情。 【解析】评价诗歌的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抓住诗歌的题目和正文。第一句的“屠”字有力地表现了诗 人恨暑热的感情。“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尽情抒发了诗人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豪情,显示 其博大的胸襟。学科网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本诗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答: 【答案】丰年留客图、春光明媚的山水村庄图、

26、春社祈丰风俗图。 【解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在感知诗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作答。诗歌的前三联各描绘了一个场景。 首联写农家丰年热情招待客人的场景;颔联描绘隐藏在重山之中的“柳暗花明”山水村庄;颈联则描绘了 热闹的春社风俗场景。据此,用画面展示的方法概括作答即可。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解析】考查对诗文主旨和作者思想情感与观点态度的理解。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 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用“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来表达但愿而今以后, 能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用这么惬意

27、的场景,来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 恋不舍的情感。据此理解作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句蕴含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与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C至句描绘了鸟、山、日、菊等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且景中寓情。 D句中“真”即人生真谛,“忘言”表明诗人年事已高,无法言传。 【答案】C 2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

28、_和_。_ 【答案】心远悠然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 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 由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心远”和“悠然”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是一首抒情作品,极其出色地运用了_的写法,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游子的 _。 【答案】景物烘托悲哀 【解析】考查诗歌的写法和评作者的价观点态度。马致远这首小令,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

29、景情的交融 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 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很好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漂 泊他乡游子的悲哀之情。学科%网 2这首小令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富有情味的画面,请你简要描述一下这个画面。 答: 【答案】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雅雀已经回巢, 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 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二轮专题